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5年 第6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1995-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广西亚热带主要森林植被气候及水文生态功能规律的研究
黄承标, 韦峰
1995, 6(s1): 1-8.
摘要
(
1753
)
PDF
(641KB) (
438
)
1980-1991年对广西亚热带主要森林植被及草坡地的气象及水文要素进行定位对比研究表明,郁闭度较大的林分内年均气温及年较差比林外低0.1-0.7℃;但年均相对湿度比林外高0.7-6.7%;林内地面年均温及年较差比林外低2.3-7.8℃,相同层次的土壤年均温及年较差比林外低1.6-4.6℃.林内年均水面蒸发量比林外减少51.3一73.0%.各林分的林冠截留量占降雨量9.9-15.8%;树干茎流量占0.5-3.3%;穿透水量占83.9-88.0%.林地枯落物层的最大蓄水量一般比草地大4-13倍.林地年均地表径流量为0.46-22.31mm,一般比草地减少35.2-93.8%.
闽南毛竹林几种元素的累积和分配
李振基, 林鹏
1995, 6(s1): 9-13.
摘要
(
1590
)
PDF
(395KB) (
386
)
研究了闽南毛竹群落中几种常量元素的累积情况,结果表明,在整个毛竹群落现存量中N、P、Si、K、Ca和Mg总累积量分别为13.96、2.89、70.04、41.29、5.84和3.63g·m
-2
.在毛竹的各组分中,竹叶中的各种元素含量均最高,竹鞭中元素含量也较多.6种元素中,Si的浓度最高,平均为1.60%,K次之,平均为0.55%.Si在叶中含量最高,达15.60g·m
-2
,N和K在竹杆中含量最高,分别为6.58和20.679·m
-2
.林下植物根中Si含量也高达11.45g·m
-2
.竹叶中Si含量很高还表明了它是从叶中含Si量低的木本植物向合Si量高的禾草进化的过渡类型.
5种阔叶树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侯凤莲, 纪兆兴, 丁梦娟
1995, 6(s1): 14-18.
摘要
(
1331
)
PDF
(387KB) (
403
)
对核桃楸、水曲柳、黄波罗、紫椴和白桦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表明,随着幼叶成长、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各树种光合能力与硝酸还原酶活力也增加.晴天,白桦与水曲柳光合曲线呈双峰,其余3树种呈单峰,阴雨数日转睛后,白桦与水曲柳光合曲线呈单峰,其余3树种呈双峰;阴天,5个树种光合曲线均与光照曲线相似.幼叶成长过程中硝酸还原酶活力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各树种的光合速率除受光的影响外,空气相对湿度是光能利用的限制因子.
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的抑制效应
魏作全, 孙宝贵, 丁晓伟, 杨维宇, 苑健羽, 贾一
1995, 6(s1): 19-22.
摘要
(
1434
)
PDF
(335KB) (
360
)
目测及镜检结果表明,褐锈菌被锈寄生菌寄生后,夏孢子堆由桔红渐变为灰褐,后期夏孢子失去发芽力,孢子堆原基处只存有寄生菌的分生孢子器.锈寄生菌的发酵液代谢产物含有3种抗性物质.自7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分生孢子的发生量多于褐锈菌的孢子量,表明落叶松褐锈病的发生程度随着锈寄生菌寄生率的增加而减轻.
兴安落叶松-泥炭藓沼泽泥炭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张桂荣, 杨令宾, 郎惠卿, 范黎明, 田尚衣, 甘树才, 陈博
1995, 6(s1): 23-26.
摘要
(
1571
)
PDF
(344KB) (
424
)
研究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泥炭藓沼泽泥炭中有5种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其含量顺序为Mn>Zn>B>Cu>Co这些元素在泥炭层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
羊草地上部生态场二维行为的特征分析
王德利, 刘兴华, 祝廷成
1995, 6(s1): 27-31.
摘要
(
1444
)
PDF
(434KB) (
551
)
通过野外定位定量观测和理论建模分析,对羊草地上部生态场的场特征函数(生态势)及其二维图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羊草地上部生态场的作用大小与场源羊草的相对生长速率成正比,与所处的资源利用效力成反比,与生态势消减系数成正比,种群密度变化影响个体生态势的大小,二维图形能够反映羊草生态场的行为特征变化.
杉木-籽西瓜经营模式研究
温远光, 卢天玲, 梁宏温, 韦东勇, 李恒耀, 李红旗, 林海, 黄世平
1995, 6(s1): 32-38.
摘要
(
1353
)
PDF
(2789KB) (
355
)
对杉木-籽西瓜经营模式的研究表明,杉木连栽林地采用籽西瓜套种经营模式,可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林地水土流失,促进杉木幼林生长,套种林分的生产力平均比对照高141.85%.材积生产力高191.22%,实现了林地的持续生产力和幼林的速生丰产.
农田生态系统N、P营养平衡及其肥料效应
曾江海, 张玉铭, 李惠英, 王智平, 陈素英, 王绍仁
1995, 6(s1): 39-46.
摘要
(
1425
)
PDF
(575KB) (
553
)
9年的农田生态系统N、P营养平衡定位试验研究表明,N、P肥配合施用,实行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使土壤速效和迟效P库容量得到补充.最后几年的P肥利用率达21.1-65.1%,N肥为49-75%.储备性施P第1年的利用率只有6.5-7.3%,而前3年之和达到24-28.5%,9年3个时段平均利用率27.9-42.8%,补偿性施P的19.5-42.9%.施P65.5kg·ha
-1
·yr
-1
时,既能满足作物对P的需求又能补充土壤速效P库容量.
苏北麦田野燕麦两个变种的生态习性及其防治研究
钱希
1995, 6(s1): 47-52.
摘要
(
1344
)
PDF
(467KB) (
622
)
对紫壳野燕麦和白壳野燕麦生态习性的研究表明,麦田野燕麦的发芽、出苗、3叶发育率均与温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以温度为自变量可以预测野燕麦各幼苗阶段的发生期,据此可采取相应防除措施.
地膜条件下土壤生态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
文启凯, 肖明, 毛鸿才, 石书兵, 赵丽华, 王文全, 孙春玲
1995, 6(s1): 53-56.
摘要
(
1494
)
PDF
(239KB) (
518
)
研究干旱地区地膜条件下,土壤生态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种植模式为作物距地膜中心线21.3-33.2Cm,施纯N+P为598-743kg·ha
-1
,玉米产量为14492≤Y佳≤16591kg·ha
-1
.该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及残膜回收.
封丘地区小麦耗水量与水分利用率研究
周凌云
1995, 6(s1): 57-61.
摘要
(
1415
)
PDF
(398KB) (
829
)
根据水量平衡方程式计算,雨养麦田5个试验麦季的耗水量分别为435.5、326.0、293.8、277.2和365.9mm,可代表该区过湿、一般和干旱年份的小麦耗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其总耗水量的相关关系不显着(r=0.67).在耗水量中,土壤储水的贡献占50%.在降雨少而土壤储水丰足的年份,其贡献高达60%,是小麦水分的重要来源.在充分施肥条件下,5个麦季的水分利用率≥11.25kg·ha
-1
·mm
-1
,表明适当增加肥料投入可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
稻田土壤中N的渗漏损失研究
王家玉, 王胜佳, 陈义, 郑纪慈
1995, 6(s1): 62-66.
摘要
(
1585
)
PDF
(376KB) (
771
)
应用大型原状土柱渗漏计研究稻田中N渗漏损失的基本规律及其机制,初步探明硝态氮淋失是稻田土壤中N淋失的重要形式之一,双季稻种植期间的硝态氮淋失量可达20kg·ha
-1
,N肥用量及品种对N淋失有明显影响,建议每季水稻的N肥用量不超过150kg·ha
-1
北方土壤中Mn的形态及其与活性Mn的关系
丁维新
1995, 6(s1): 67-73.
摘要
(
1559
)
PDF
(520KB) (
400
)
用逐步连续分级浸提法研究了我国北方主要土壤中Mn的存在形态及其与活性Mn的关系.碱性土壤中Mn的形态分布特征为氧化锰态Mn>残留态Mn>有机质结合态Mn>无定形铁结合态Mn>晶形铁结合态Mn>代换态Mn,与酸性土壤的排列顺序明显不同.碱性上壤条件导致土壤中的Mn更多地向生物无效态转化,使得土壤的活性Mn主要以氧化锰态和代换态存在.
密点麻蜥的食性及摄食的季节性变化
刘迺发, 耿稚蓉
1995, 6(s1): 74-78.
摘要
(
1878
)
PDF
(364KB) (
535
)
分析甘肃民勤209只成体和43只幼体密点麻蜥胃含物表明,密点麻蜥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以甲虫和白刺果为食.成体出蛰后即开始强烈摄自,摄食率均在83%以上.食性季节性变化显着,春季仅以动物为食,夏季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各半,秋季植物性食物占1/3.食物种类多样性和营养生态位宽度随体形增大而增加.
红圆蚧3种寄生蜂的寄生作用研究
张学武, 古德祥
1995, 6(s1): 79-82.
摘要
(
1542
)
PDF
(301KB) (
455
)
研究了红圆蚧(
Aonidiella aurantii
)3种寄生蜂(盾蚧长缨蚜小蜂
Encarsia citrina
,岭南黄蚜小蜂
Aphytis lingnanesis
,印巴黄蚜小峰
Aphytis melinus
)在不同温度、不同寄生物密度、不同寄主密度组合下的功能反应.攻击率印巴蜂最大,岭南蜂次之,长缨蚜小蜂蜂最小.3种寄生蜂在不同温度下的攻击率都近于正态分布.建立了含干扰效应、温度效应的功能反应模型,两个模型的各参数均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模拟效果好.
不同温度与寄主条件下桃蚜生命表的研究
赵惠燕, 汪世泽, 袁锋, 董应才, 张改生
1995, 6(s1): 83-87.
摘要
(
2130
)
PDF
(301KB) (
624
)
在寄主、温度对桃蚜生物学特性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寄主对桃蚜生命表的影响.结果表明,桃蚜生长发育最适温度均为28℃,致死温度为33℃.寄主对桃蚜最适内禀增长力(r
m
')有显着影响,不同寄主间2组合的蚜虫最适温度分别为20.66和26.44℃,同一寄主间为24.43和28.99℃;随着温度的升高,种群加倍时间呈负指数曲线下降.改换寄主后的蚜虫对低温条件更敏感.
我国仓贮昆虫病原芽孢杆菌的研究
陈涛, 刘勇, 杨冬菊, 王春生, 夏克祥, 侯建文
1995, 6(s1): 88-92.
摘要
(
1457
)
PDF
(2492KB) (
426
)
对951个样品分离鉴定,有747个样品含芽孢杆菌,有菌率为78.55%.共分离得到芽孢杆菌1138株,其中苏云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简称B.t)143株,占12.5%;球形芽孢杆菌(
Bacillus sphaericus
,简称B.s)11株,占0.97%;其他芽孢杆菌984株,占86.40%.从芽孢杆菌中选出产生晶体、苏云金素或磷酸酯酶C(Phosphalipase C,简称PLC)的毒素菌株158株,其中B.t占143株,B.s有5株,其他芽孢杆菌10株.在产毒素菌株中,经测定有120株菌对供试昆虫毒性达标.占77.92%.不同菌株的杀虫毒素、杀虫范围和毒力各异,认为这种差异取决于毒素和虫种两方面的特异性.
从两类不同培养基上分离的土壤细菌的特征比较
王敬国
1995, 6(s1): 93-97.
摘要
(
1354
)
PDF
(369KB) (
684
)
通过对两类不同培养基上分离的土壤细菌的生理特征的比较,发现两组细菌的种群有所不同.芽孢杆菌主要生长在宫营养的培养基上,而很难在低营养的培养基上生长.假单孢杆菌和棒杆类型的细菌则在两类培养基上均可生长.这与两类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关.
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与调控研究
吴佐礼, 陈聿华
1995, 6(s1): 98-104.
摘要
(
1615
)
PDF
(397KB) (
590
)
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与调控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研究,首次把综合评价与综合调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给出一套较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研究结果及调控方案与实际吻合.
辽宁三角洲区域生态经济分区及其功能分析
李勇, 肖笃宁
1995, 6(s1): 105-111.
摘要
(
1532
)
PDF
(748KB) (
549
)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辽河三角洲划分为3个生态经济区和8个生态经济小区.通过对反映系统功能的3个表现属性的分析,评价了辽河三角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状况.
江南丘陵稻田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研究──以攸县为例
李晓青, 程伟民, 谢炳庚
1995, 6(s1): 112-118.
摘要
(
1464
)
PDF
(722KB) (
567
)
在对江南丘陵典型区域──湖南省攸县的稻田湿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稻田湿地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并采用AHP法对其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攸县稻田湿地可分为淹育性、渗育性、潴育性和潜育性稻田湿地4种类型,其空间优势度分别为4.17、26.4、12.32和31.25.稻田湿地的能量产投比为4.68,N、P、K的产投比分别为0.59、1.59和1.23,其综合效益为0.66.
舟山虾塘纹藤壶生态及生物学研究
薛俊增, 蔡如星
1995, 6(s1): 119-123.
摘要
(
2041
)
PDF
(447KB) (
381
)
对虾塘纹藤壶的繁殖、附着和生长的研究表明,其繁殖期在4月中旬至10月间,附着期在5至10月间,水温18.9-20.5℃.附着量除与水温有关外,还与虾塘位置、附着基的粗糙度、颜色和角度有关,最大附着量为330137个·m
-2
,最大湿重为13868.33g·m
-2
.纹藤壶底径达10.5mm前生长快,其后生长变缓.纹藤壶在舟山海域分布的限制因子是波浪和透明度.
模拟酸雨对绿豆、玉米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严重玲, 李瑞智, 钟章成
1995, 6(s1): 124-131.
摘要
(
1813
)
PDF
(494KB) (
476
)
探讨了模拟酸雨对绿豆、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叶片活力、叶汁PH、土壤pH与模拟酸雨pH值呈正相关;相对电导率、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与模拟酸雨pH呈负相关;SOD活性随模拟酸雨pH减小而下降.
农作物Cd耐性的种内和种间差异Ⅱ.种内差
杨居荣, 贺建群, 黄翌, 蒋婉茹
1995, 6(s1): 132-136.
摘要
(
1327
)
PDF
(398KB) (
592
)
对28个小麦、14个大豆品种(或品系)的幼苗培养试验表明,作物对Cd的耐性具有明显的种内差异;耐性品种与其吸收Cd相对较少或向地上部运移比例较低有关;部分品种虽吸收Cd量较高,但仍能正常生长,推断其具有使Cd转化为活性较低形态,从而减轻毒害的机制.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与多样性评价指标
袁从祎
1995, 6(s1): 137-142.
摘要
(
1454
)
PDF
(474KB) (
568
)
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稳定性、持续性、均衡性进行了分析,并将三者加权平均作为生产特性指数,乘以多年平均的生产率作为综合生产力,以反映系统的生产力水平及生产特性.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特性提出了协调性(多样性)的量化指标,并提出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兼介美国MINK和英国TIGER研究计划
蒋高明
1995, 6(s1): 143-149.
摘要
(
1420
)
PDF
(623KB) (
496
)
全球变化对未来的农业、森林、南北极、生物多样性等陆地生态系统都可能会产生种种影响,并已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政府的极大关注,纷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简要介绍了全球变化的概念、关于全球变化存在的一些已知和未知的事实,以及中外学者对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开展的一些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重点介绍了美国的MINK和英国的TIGER研究计划.
大别山山核桃林植物组成与区系特征研究
张旭东, 黄成林, 叶志琪
1995, 6(s1): 150-152.
摘要
(
1363
)
PDF
(258KB) (
327
)
米心水青冈生长过程中的抑制和释放
江明喜, 金义兴, 张全发
1995, 6(s1): 153-155.
摘要
(
1358
)
PDF
(269KB) (
337
)
人工养殖白鹇产卵习性和卵的变化
高育仁, 曹丰质, 姚伟兰
1995, 6(s1): 156-158.
摘要
(
2058
)
PDF
(327KB) (
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