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5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4-08-15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
    吴彦 刘庆 何海 林波
    2004, 15(08):  1301-1306 . 
    摘要 ( 834 )   PDF (321KB) ( 60 )  
    通过样方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恢复过程中,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恢复阶段各层物种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恢复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都在波动中逐渐增加,云杉人工林恢复过程中总体上是朝着有利于物种多样性恢复的方向发展.在人工林恢复序列中群落乔木物种的平均相关系数为41.88%。灌木为50.61%,草本为37.22%,说明在70年的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灌木种类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草本植物则随着人工林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出现较大的消亡和更新,显示出较大的波动性.乔木层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介于灌木和草本植物之间.
    研究论文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
    吴彦, 刘庆, 何海, 林波
    2004, (8):  1301-1306. 
    摘要 ( 0 )  
    通过样方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恢复过程中,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恢复阶段各层物种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恢复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都在波动中逐渐增加,云杉人工林恢复过程中总体上是朝着有利于物种多样性恢复的方向发展.在人工林恢复序列中群落乔木物种的平均相关系数为41.88%,灌木为50.61%,草本为37.22%,说明在70年的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灌木种类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草本植物则随着人工林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出现较大的消亡和更新,显示出较大的波动性.乔木层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介于灌木和草本植物之间.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草甸交错带植物优先保护序列研究
    何友均[1] 崔国发[1] 冯宗炜[2]
    2004, 15(08):  1307-1312 . 
    摘要 ( 1051 )   PDF (321KB) ( 149 )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原理,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专家咨询系统构建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一草甸交错带植物受威胁等级、优先保护定量分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定量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包括物种濒危系数、遗传损失系数和利用价值系数3个评价系统层和10个评价指标层.利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定量确定各个系统层和指标层的权重.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程序计算,分别度量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草甸交错带植物物种受威胁状况和优先保护序列状况的濒危系数和优先保护系数;对照植物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序列区域性评价标准,定量评价了植物物种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等级.评价结果表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草甸交错带的种子植物有濒危种4种,脆弱种68种,敏感种179种,安全种695种;该地区种子植物一级保护物种8种,二级保护物种78种,三级保护物种164种。暂缓保护物种696种.最后,针对植物物种优先保护序列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权重分配问题。物种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列之间的关系,物种濒危等级评价的空间尺度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研究论文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草甸交错带植物优先保护序列研究
    何友均, 崔国发, 冯宗炜, 郑杰, 董建生, 李永波
    2004, (8):  1307-1312. 
    摘要 ( 0 )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原理,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专家咨询系统构建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草甸交错带植物受威胁等级、优先保护定量分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定量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包括物种濒危系数、遗传损失系数和利用价值系数3个评价系统层和10个评价指标层.利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定量确定各个系统层和指标层的权重.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程序计算,分别度量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草甸交错带植物物种受威胁状况和优先保护序列状况的濒危系数和优先保护系数;对照植物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序列区域性评价标准,定量评价了植物物种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等级.评价结果表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草甸交错带的种子植物有濒危种4种,脆弱种68种,敏感种179种,安全种695种;该地区种子植物一级保护物种8种,二级保护物种78种,三级保护物种164种,暂缓保护物种696种.最后,针对植物物种优先保护序列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权重分配问题,物种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列之间的关系,物种濒危等级评价的空间尺度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辽西人工林气候生产力分析
    王健[1] 刘作新[2] 蔡崇光[2]
    2004, 15(08):  1313-1317 . 
    摘要 ( 774 )   PDF (321KB) ( 32 )  
    采用6种方法计算了辽西地区的人工林气候生产力。结果表明,辽西平均人工林生产潜力为8.8t·hm^-2.年^-1,其分布趋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与降雨量分布一致。针对地区特点,生态地区法、层次递推法和综合模型是适宜的气候生产力计算模型。对比分析表明。辽西现实人工林生产力水平处于极低水平。提高人工林质量,挖掘生产潜力是今后人工林发展的关键.
    研究论文
    辽西人工林气候生产力分析
    王健, 刘作新, 蔡崇光
    2004, (8):  1313-1317. 
    摘要 ( 0 )  
    采用6种方法计算了辽西地区的人工林气候生产力.结果表明,辽西平均人工林生产潜力为8.8t·hm-2·年-1,其分布趋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与降雨量分布一致.针对地区特点,生态地区法、层次递推法和综合模型是适宜的气候生产力计算模型.对比分析表明,辽西现实人工林生产力水平处于极低水平,提高人工林质量,挖掘生产潜力是今后人工林发展的关键.
    西双版纳热带湿性季节雨林和次生林林下砂仁种植的比较研究
    冯志立 甘建民 郑征 冯玉龙
    2004, 15(08):  1318-1322 . 
    摘要 ( 970 )   PDF (321KB) ( 53 )  
    为保护热带雨林,改变现有砂仁栽培模式,探讨改雨林下种砂仁为次生林下种砂仁的可行性.比较研究了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下砂仁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砂仁种植对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影响显著,对次生林的影响不显著.2种林下砂仁4类植株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均为壮株、衰老株、苗和笋.雨林和次生林下砂仁笋和苗的总数分别为衰老株数量的3.95和1.66倍,远多于衰老株数量,表明砂仁能够维持种群稳定.雨林下砂仁苗多为长势较弱的老苗,绝大多数最终不能生长成壮株.2种林下砂仁壮株密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次生林下砂仁衰老株、苗和笋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雨林,表明次生林下砂仁更新比雨林下快.次生林下砂仁产量为78.068kg·hm^-2,略高于雨林.值得注意的是。砂仁产量很低,茎生物量比很高(0.6以上),果实生物量比极低(0.01),增产潜力较大.次生林的生物量低于雨林,透光率高于雨林。土壤水分含量与雨林接近,有利于砂仁的生长发育。可以在次生林下种植砂仁。
    研究论文
    西双版纳热带湿性季节雨林和次生林林下砂仁种植的比较研究
    冯志立, 甘建民, 郑征, 冯玉龙
    2004, (8):  1318-1322. 
    摘要 ( 0 )  
    为保护热带雨林,改变现有砂仁栽培模式,探讨改雨林下种砂仁为次生林下种砂仁的可行性,比较研究了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下砂仁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砂仁种植对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影响显著,对次生林的影响不显著.2种林下砂仁4类植株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均为壮株、衰老株、苗和笋.雨林和次生林下砂仁笋和苗的总数分别为衰老株数量的3.95和1.66倍,远多于衰老株数量,表明砂仁能够维持种群稳定.雨林下砂仁苗多为长势较弱的老苗,绝大多数最终不能生长成壮株.2种林下砂仁壮株密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次生林下砂仁衰老株、苗和笋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雨林,表明次生林下砂仁更新比雨林下快.次生林下砂仁产量为78.068 kg·hm-2,略高于雨林.值得注意的是,砂仁产量很低,茎生物量比很高(0.6以上),果实生物量比极低(0.01),增产潜力较大.次生林的生物量低于雨林,透光率高于雨林,土壤水分含量与雨林接近,有利于砂仁的生长发育,可以在次生林下种植砂仁.
    森林生态效益的线性联立方程组模型的研究
    郎奎建
    2004, 15(08):  1323-1328 . 
    摘要 ( 997 )   PDF (321KB) ( 84 )  
    在森林生态效益似乎不相关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众多生态效益中的相互依存和从属关系,引入内生变量Y1、Y2作为另一个生态方程的自变量,构造联立方程组模型.该模型比较深入地刻画了在森林生态效益因变量集中,以森林涵养水源效益为主导。与其它生态效益间的支配关系.从森林生态效益自身规律出发。构造联立方程组结构参数矩阵B和T,根据其中隐含的参数间约束条件,生成线性限制方程HA=L。是确保本森林生态效益联立方程组模型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对森林生态效益因变量与自变量非线性关系的分析,为森林生态效益联立方程组模型的构造奠定科学基础.本模型是过度可识别且误差结构矩阵不是对角矩阵的联立方程组模型.用三步最小二乘估计法的Matlab程序,得森林涵养水源、森林固土、森林保肥和森林防风固沙效益联立方程组模型,平均精度可达80%以上.由此估计出全国2000年的森林涵养水源生态效益量为4227×10^8t;森林固土效益量为3.9×10^8t;森林保肥效益量为4.7×10^8t;森林防风固沙量为22.8×10^8t.
    研究论文
    森林生态效益的线性联立方程组模型的研究
    郎奎建
    2004, (8):  1323-1328. 
    摘要 ( 0 )  
    在森林生态效益似乎不相关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众多生态效益中的相互依存和从属关系,引入内生变量Y1、Y2作为另一个生态方程的自变量,构造联立方程组模型.该模型比较深入地刻画了在森林生态效益因变量集中,以森林涵养水源效益为主导,与其它生态效益间的支配关系.从森林生态效益自身规律出发,构造联立方程组结构参数矩阵BΓ,根据其中隐含的参数间约束条件,生成线性限制方程HA=L,是确保本森林生态效益联立方程组模型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对森林生态效益因变量与自变量非线性关系的分析,为森林生态效益联立方程组模型的构造奠定科学基础.本模型是过度可识别且误差结构矩阵不是对角矩阵的联立方程组模型.用三步最小二乘估计法的Matlab程序,得森林涵养水源、森林固土、森林保肥和森林防风固沙效益联立方程组模型,平均精度可达80%以上.由此估计出全国2000年的森林涵养水源生态效益量为4 227×108t;森林固土效益量为3.9×108t;森林保肥效益量为4.7×108t;森林防风固沙量为22.8×108t.
    西藏米拉山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
    罗大庆 郑维列 王景生
    2004, 15(08):  1329-1333 . 
    摘要 ( 687 )   PDF (321KB) ( 79 )  
    在区域样地调查基础上,通过解析木分析,比较了不同坡向、不同海拔的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量.结果表明,米拉山白桦种群的生产量约在363.1~2072.94kg·hm^-2·年^-1之间;各种群的现存生物量在7625.00-33167.00kg·hm^-2之间,种群间生物量差异显著.砍伐后的白桦萌生木、生物量和生长量均小于实生木。并且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早衰的现象,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白桦种群有较大影响.米拉山东、西坡不同海拔生境条件下,水分地带性的变化对白桦各器官内的水分分配以及生物量组成没有显著影响.
    研究论文
    西藏米拉山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
    罗大庆, 郑维列, 王景生, 方江平, 辛学兵, 钟国辉
    2004, (8):  1329-1333. 
    摘要 ( 0 )  
    在区域样地调查基础上,通过解析木分析,比较了不同坡向、不同海拔的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量.结果表明,米拉山白桦种群的生产量约在363.1~2 072.94 kg·hm-2·年-1之间;各种群的现存生物量在7625.00~33 167.00 kg·hm-2之间,种群间生物量差异显著.砍伐后的白桦萌生木、生物量和生长量均小于实生木,并且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早衰的现象,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白桦种群有较大影响.米拉山东、西坡不同海拔生境条件下,水分地带性的变化对白桦各器官内的水分分配以及生物量组成没有显著影响.
    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李东坡[1] 武志杰[1] 陈利军[1]
    2004, 15(08):  1334-1338 . 
    摘要 ( 748 )   PDF (321KB) ( 109 )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长期采用2种不同量有机肥(M2、M4)、化肥(NPK)和不施肥(CK)4种方式培肥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生长季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微生物量碳显著高于施用化肥和不施肥,容量在620mg·kg^-1以上.在各处理中。微生物量碳大小顺序为M4>M2>NPK≥CK.M2、M4微生物量碳最大峰值出现在抽雄吐丝期,NPK最大峰值出现在播种期,CK最大峰值出现在蜡熟期,季节性变化平稳.施肥数量和种类不同所引起的微生物量碳的差异,并未因季节变化及玉米生育时期影响而改变.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与绝大多数黑土生物、理化特性指标动态变化无显著相关性;与黑土生物、理化特性。植物氮、磷、钾及作物籽粒粗蛋白含量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
    研究论文
    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李东坡, 武志杰, 陈利军, 朱平, 任军, 彭畅, 梁成华
    2004, (8):  1334-1338. 
    摘要 ( 0 )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长期采用2种不同量有机肥(M2、M4)、化肥(NPK)和不施肥(CK)4种方式培肥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生长季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微生物量碳显著高于施用化肥和不施肥,容量在620 mg·kg-1以上.在各处理中,微生物量碳大小顺序为M4>M2>NPK≥CK.M2、M4微生物量碳最大峰值出现在抽雄吐丝期,NPK最大峰值出现在播种期,CK最大峰值出现在蜡熟期,季节性变化平稳.施肥数量和种类不同所引起的微生物量碳的差异,并未因季节变化及玉米生育时期影响而改变.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与绝大多数黑土生物、理化特性指标动态变化无显著相关性;与黑土生物、理化特性,植物氮、磷、钾及作物籽粒粗蛋白含量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
    缺水与补水对小麦氮素吸收及土壤残留氮的影响
    王朝辉 王兵 李生秀
    2004, 15(08):  1339-1343 . 
    摘要 ( 726 )   PDF (321KB) ( 91 )  
    通过温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生长期缺水和补充灌水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期缺水及分蘖期补充灌水均能显著降低冬小麦的氮素吸收,增加矿质态氮的土壤残留,土壤残留氮含量介于79.8~113.7mg·kg^-1;越冬、拔节、灌浆期补充灌水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能力,不同程度地降低氮素残留,土壤残留氮介于47.2~60.3mg·kg^-1.补充灌水引起的小麦吸氮能力提高与其对氮素的有效利用并不一致.越冬期补水,小麦籽粒吸氮量无显著变化;灌浆期补水,籽粒吸氮量相应提高20.9%;拔节期补水反而使籽粒吸氮量降低19.6%.
    研究论文
    缺水与补水对小麦氮素吸收及土壤残留氮的影响
    王朝辉, 王兵, 李生秀
    2004, (8):  1339-1343. 
    摘要 ( 0 )  
    通过温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生长期缺水和补充灌水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期缺水及分蘖期补充灌水均能显著降低冬小麦的氮素吸收,增加矿质态氮的土壤残留,土壤残留氮含量介于79.8~113.7 mg·kg-1;越冬、拔节、灌浆期补充灌水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能力,不同程度地降低氮素残留,土壤残留氮介于47.2~60.3 mg·kg-1.补充灌水引起的小麦吸氮能力提高与其对氮素的有效利用并不一致.越冬期补水,小麦籽粒吸氮量无显著变化;灌浆期补水,籽粒吸氮量相应提高20.9%;拔节期补水反而使籽粒吸氮量降低19.6%.
    玉米根系内生细菌种群及动态分析
    高增贵 庄敬华 陈捷 刘限 唐树戈
    2004, 15(08):  1344-1348 . 
    摘要 ( 1070 )   PDF (321KB) ( 95 )  
    2000-2002年,先后对辽宁省14个玉米主栽品种进行了根系内主要细菌种群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内生细菌的主要种群为芽孢杆菌属(Bucillus spp.),此外还包括肠杆菌属、沙雷氏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和棍状杆菌属.其中Bacillus分布最广,已鉴定出8个种,包括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spp.总量占根系内生细菌总量比苗期和成株期分别为75.5%和76.6%.内生细菌在不同玉米品种和不同生育期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研究发现,品种的遗传背景与其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显著相关.
    研究论文
    玉米根系内生细菌种群及动态分析
    高增贵, 庄敬华, 陈捷, 刘限, 唐树戈
    2004, (8):  1344-1348. 
    摘要 ( 0 )  
    2000~2002年,先后对辽宁省14个玉米主栽品种进行了根系内主要细菌种群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内生细菌的主要种群为芽孢杆菌属(Bucillus spp.),此外还包括肠杆菌属、沙雷氏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和棍状杆菌属.其中Bacillus分布最广,已鉴定出8个种,包括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spp.总量占根系内生细菌总量比苗期和成株期分别为75.5%和76.6%.内生细菌在不同玉米品种和不同生育期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研究发现,品种的遗传背景与其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显著相关.
    施钾时期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梁晓芳 于振文
    2004, 15(08):  1349-1352 . 
    摘要 ( 788 )   PDF (321KB) ( 40 )  
    在相同施钾量的基础上。采用一次性基施,1/2基施、1/2于拔节期追施。研究施钾时期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期施钾比一次性施钾提高了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速率、旗叶中磷酸蔗糖合成酶(SPS)和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的活性,提高了籽粒中蔗糖的供应强度和淀粉积累速率。增加了籽粒产量.研究还表明。两个施钾处理均提高了小麦叶片中蔗糖的合成能力和其在籽粒中转化为淀粉的能力,施钾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是施钾较好地协调了光合物质合成、运输与转化,即较好地协调了淀粉合成的源库关系.
    研究论文
    施钾时期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梁晓芳, 于振文
    2004, (8):  1349-1352. 
    摘要 ( 0 )  
    在相同施钾量的基础上,采用一次性基施,1/2基施、1/2于拔节期追施,研究施钾时期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期施钾比一次性施钾提高了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速率、旗叶中磷酸蔗糖合成酶(SPS)和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的活性,提高了籽粒中蔗糖的供应强度和淀粉积累速率,增加了籽粒产量.研究还表明,两个施钾处理均提高了小麦叶片中蔗糖的合成能力和其在籽粒中转化为淀粉的能力,施钾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是施钾较好地协调了光合物质合成、运输与转化,即较好地协调了淀粉合成的源库关系.
    热锻炼对甘蓝幼苗叶片激发能分配的影响
    付振书 赵世杰 孟庆伟 邹琦
    2004, 15(08):  1353-1357 . 
    摘要 ( 840 )   PDF (321KB) ( 30 )  
    以喜温凉的蔬菜甘蓝为试材,研究了热锻炼与对照甘蓝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叶片温度在25-35℃之间,热锻炼苗和对照苗叶片叶绿素可变荧光(Fv)、光化学猝灭(qP)、非光化学猝灭(qN)、PSⅡ化学效率(ФPSⅡ)没有明显的变化;当叶温高于35℃时。热锻炼苗的Fv、qP和中ФPSⅡ均明显高于对照,37℃时Fv、qP和ФPSⅡ分别比对照高53%、24%和86%;qN较对照低22%,尤其是与光抑制(光破坏)有关的qNs明显降低,以维持较高的高能态猝灭(qNf)耗散过剩激发能。保护PSⅡ反应中心不受破坏。减轻了光抑制,这与热锻炼幼苗叶片在高温下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是一致的。
    研究论文
    热锻炼对甘蓝幼苗叶片激发能分配的影响
    付振书, 赵世杰, 孟庆伟, 邹琦
    2004, (8):  1353-1357. 
    摘要 ( 0 )  
    以喜温凉的蔬菜甘蓝为试材,研究了热锻炼与对照甘蓝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叶片温度在25~35℃之间,热锻炼苗和对照苗叶片叶绿素可变荧光(Fv)、光化学猝灭(qP)、非光化学猝灭(qN)、PSⅡ光化学效率(φPSⅡ)没有明显的变化;当叶温高于35℃时,热锻炼苗的FvqP和φPSⅡ均明显高于对照,37℃时FvqP和φPSⅡ分别比对照高53%、24%和86%;qN较对照低22%,尤其是与光抑制(光破坏)有关的qNs明显降低,以维持较高的高能态猝灭(qNf)耗散过剩激发能,保护PSⅡ反应中心不受破坏,减轻了光抑制,这与热锻炼幼苗叶片在高温下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是一致的.
    蚯蚓粪对黄瓜炭疽病的系统诱导抗性作用
    胡艳霞 孙振钧 孙永明 王车辉
    2004, 15(08):  1358-1362 . 
    摘要 ( 995 )   PDF (321KB) ( 47 )  
    通过试验,研究了蚯蚓粪是否诱导黄瓜产生炭疽病系统抗性.结果表明,盆栽基质中加入蚯蚓粪后,黄瓜炭疽病的发病率比种植在加有草炭基质中的发病率低得多,差异显著(P<0.05).与经典的系统获得性抗性SAR试验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盆栽基质中蚯蚓粪的加入,产生了同病原菌诱导植物产生获得性系统抗性同样的作用,控制了病害的发生.进一步试验表明,黄瓜病原菌处理叶与非处理叶中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与对照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加入蚯蚓粪的处理与对照比较,黄瓜病原菌处理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差异显著(P<0.05).第3叶片中加入蚯蚓粪的处理与对照比较,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差异显著(P<0.05),表明盆栽基质中加入蚯蚓粪后,通过启动植物体内的防御酶系,从而诱导了植物产生系统抗性,控制病害的发生。
    研究论文
    蚯蚓粪对黄瓜炭疽病的系统诱导抗性作用
    胡艳霞, 孙振钧, 孙永明, 王车辉
    2004, (8):  1358-1362. 
    摘要 ( 0 )  
    通过试验,研究了蚯蚓粪是否诱导黄瓜产生炭疽病系统抗性.结果表明,盆栽基质中加入蚯蚓粪后,黄瓜炭疽病的发病率比种植在加有草炭基质中的发病率低得多,差异显著(P<0.05).与经典的系统获得性抗性SAR试验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盆栽基质中蚯蚓粪的加入,产生了同病原菌诱导植物产生获得性系统抗性同样的作用,控制了病害的发生.进一步试验表明,黄瓜病原菌处理叶与非处理叶中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与对照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加入蚯蚓粪的处理与对照比较,黄瓜病原菌处理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差异显著(P<0.05).第3叶片中加入蚯蚓粪的处理与对照比较,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差异显著(P<0.05),表明盆栽基质中加入蚯蚓粪后,通过启动植物体内的防御酶系,从而诱导了植物产生系统抗性,控制病害的发生.
    MODIS植被指数与水稻叶面积指数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关性研究
    程乾 黄敬峰 王人潮 唐延林
    2004, 15(08):  1363-1367 . 
    摘要 ( 751 )   PDF (321KB) ( 82 )  
    利用光谱分辨率为3nm的ASD FieldSpec UV/VNIR光谱仪获得了2002和2003年水稻整个生长期的高光谱数据,同时对水稻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绿素含量(CHL.C)进行了测定,对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增强植被指数(E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红边位置(REP)与LAI及CHL.C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AI与冠层光谱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相关性较好,叶绿素含量与冠层光谱在红光波段相关性较好.EVI、REP和LAI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受水稻覆盖率的影响;NDVI与LAI的相关关系在水稻低覆盖率情况下较好;在水稻高覆盖率情况下。EVI和REP比NDVI与LAI之间的相关关系要好.MODIS-NDVI、EVI及REP与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关性较好.由此可见,EVI和REP可以有效地监测水稻LAI和CHL.C.
    研究论文
    MODIS植被指数与水稻叶面积指数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关性研究
    程乾, 黄敬峰, 王人潮, 唐延林
    2004, (8):  1363-1367. 
    摘要 ( 0 )  
    利用光谱分辨率为3 nm的ASD FieldSpec UV/VNIR光谱仪获得了2002和2003年水稻整个生长期的高光谱数据,同时对水稻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绿素含量(CHL.C)进行了测定,对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增强植被指数(E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红边位置(REP)与LAI及CHL.C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AI与冠层光谱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相关性较好,叶绿素含量与冠层光谱在红光波段相关性较好.EVI、REP和LAI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受水稻覆盖率的影响;NDVI与LAI的相关关系在水稻低覆盖率情况下较好;在水稻高覆盖率情况下,EVI和REP比NDVI与LAI之间的相关关系要好.MODIS-NDVI、EVI及REP与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关性较好.由此可见,EVI和REP可以有效地监测水稻LAI和CHL.C.
    海南岛不同地形上某些土壤化学性质的多样性分析
    张学雷 陈杰 张甘霖
    2004, 15(08):  1368-1372 . 
    摘要 ( 1039 )   PDF (321KB) ( 63 )  
    多样性指数长时间以来在生态学领域被用于分析不同生态体的发生规律.将类似手段用于某些土壤化学性质(土壤pH值、表层阳离子代换量和表层有机质含量)多样性的分析中,讨论了基于海南岛土壤一地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通过对不同地形上土壤pH值、表层阳离子代换量和表层有机质含量类别SOTER单元的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Pielou E)的计算,建立了类别多度分布模型,并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中实现了海南岛不同地形上土壤化学性质多样性分析的数字化表达.研究表明,上述研究路线具有可操作性。几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度分布模型的建立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形上土壤化学性质类别的空间变异特点.因此,SOTER单元作为土壤性质多样性的测度单元是可行的.
    研究论文
    海南岛不同地形上某些土壤化学性质的多样性分析
    张学雷, 陈杰, 张甘霖
    2004, (8):  1368-1372. 
    摘要 ( 0 )  
    多样性指数长时间以来在生态学领域被用于分析不同生态体的发生规律.将类似手段用于某些土壤化学性质(土壤pH值、表层阳离子代换量和表层有机质含量)多样性的分析中,讨论了基于海南岛土壤-地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通过对不同地形上土壤pH值、表层阳离子代换量和表层有机质含量类别SOTER单元的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Pielou E)的计算,建立了类别多度分布模型,并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中实现了海南岛不同地形上土壤化学性质多样性分析的数字化表达.研究表明,上述研究路线具有可操作性,几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度分布模型的建立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形上土壤化学性质类别的空间变异特点.因此,SOTER单元作为土壤性质多样性的测度单元是可行的.
    紫茎泽兰光合特性对生长环境光强的适应
    王俊峰[1] 冯玉龙[1] 梁红柱[2]
    2004, 15(08):  1373-1377 . 
    摘要 ( 898 )   PDF (321KB) ( 114 )  
    测定了不同光强下生长的紫茎泽兰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比叶重(SLW),探讨了其光适应能力及生理生态学机制.强光下(100%相对光强)紫茎泽兰发生了轻度光抑制,Pmax、SLW、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日间热耗散升高,但热耗散能力没有提高.强光下紫茎泽兰通过:1)加强日间热耗散和活性氧清除能力以及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来耗散过剩光能;2)增大P~以增加光能利用;3)提高SLW,降低单位干重叶绿素含量以减少光能吸收3个途径避免了光合机构光破坏.弱光下(36%、12.5%和4.5%相对光强)紫茎泽兰日间热耗散很小,SLW降低,但P~较高,这有利于其增加光能吸收和利用效率.紫茎泽兰能在很大的光强范围内有效地维持光合系统正常运转,这可能是其表现较强入侵性的原因之一.
    研究论文
    紫茎泽兰光合特性对生长环境光强的适应
    王俊峰, 冯玉龙, 梁红柱
    2004, (8):  1373-1377. 
    摘要 ( 0 )  
    测定了不同光强下生长的紫茎泽兰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比叶重(SLW),探讨了其光适应能力及生理生态学机制.强光下(100%相对光强)紫茎泽兰发生了轻度光抑制,Pmax、SLW、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日间热耗散升高,但热耗散能力没有提高.强光下紫茎泽兰通过:1)加强日间热耗散和活性氧清除能力以及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来耗散过剩光能;2)增大Pmax以增加光能利用;3)提高SLW,降低单位干重叶绿素含量以减少光能吸收3个途径避免了光合机构光破坏.弱光下(36%、12.5%和4.5%相对光强)紫茎泽兰日间热耗散很小,SLW降低,但Pmax较高,这有利于其增加光能吸收和利用效率.紫茎泽兰能在很大的光强范围内有效地维持光合系统正常运转,这可能是其表现较强入侵性的原因之一.
    松嫩平原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及生产规律
    杨允菲 张宝田
    2004, 15(08):  1378-1382 . 
    摘要 ( 715 )   PDF (321KB) ( 27 )  
    野大麦属短根茎丛生型禾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生长季末期。野大麦无性系分株由抽茎的分蘖株和莲座状分蘖苗组成.按照分蘖节营养繁殖世代的龄级划分方法,建植2年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的分蘖株由3个龄级组成,分蘖苗由4个龄级组成,其生物量均呈增长型的龄级结构.在野大麦无性系的物质生产中,无论是分蘖株,还是分蘖苗,均以1龄级的单蘖生产力最高,并随着龄级的增高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丛径是衡量野大麦无性系空间大小的重要数量指标.分株数量是衡量野大麦无性系生长的重要数量指标.经统计分析,野大麦无性系的分蘖株生物量、分蘖苗生物量、根茎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与丛径和总分株数量之间均有极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程度最佳的均为幂函数,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这些相同的函数变化表明,随无性系的空间扩展和数量增长,各构件具有相同的物质生产与积累规律.
    研究论文
    松嫩平原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及生产规律
    杨允菲, 张宝田
    2004, (8):  1378-1382. 
    摘要 ( 0 )  
    野大麦属短根茎丛生型禾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生长季末期,野大麦无性系分株由抽茎的分蘖株和莲座状分蘖苗组成.按照分蘖节营养繁殖世代的龄级划分方法,建植2年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的分蘖株由3个龄级组成,分蘖苗由4个龄级组成,其生物量均呈增长型的龄级结构.在野大麦无性系的物质生产中,无论是分蘖株,还是分蘖苗,均以1龄级的单蘖生产力最高,并随着龄级的增高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丛径是衡量野大麦无性系空间大小的重要数量指标.分株数量是衡量野大麦无性系生长的重要数量指标.经统计分析,野大麦无性系的分蘖株生物量、分蘖苗生物量、根茎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与丛径和总分株数量之间均有极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程度最佳的均为幂函数,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这些相同的函数变化表明,随无性系的空间扩展和数量增长,各构件具有相同的物质生产与积累规律.
    不同光照条件下聚花过路黄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
    陈劲松[1] 董鸣[2] 于丹[1] 刘庆[3]
    2004, 15(08):  1383-1388 . 
    摘要 ( 778 )   PDF (321KB) ( 88 )  
    以都江堰灵岩山常绿阔叶林林下、林缘和林缘旷地3种不同光照环境中匍匐茎草本聚花过路黄(Lysimachla congestiflora)为对象,对其匍匐茎节间长、分枝强度、分枝角度、分株种群密度、分株种群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聚花过路黄的匍匐茎节间长、分枝强度、分株种群密度和分株种群生物量在3种生境间差异显著.Kruskal Wallis检验表明,匍匐茎节间长度和分枝角度的频次分布在3种生境间差异显著.3种生境中匍匐茎节间长度分布偏斜度(skewness)的大小分别为:林缘旷地>林缘>林下.林缘旷地与林缘和林下生境在分枝角度、分株种群高度和分株种群根冠比差异显著,而且林缘旷地生境中分枝角度分布偏斜度最小.林缘和林下生境在分枝角度、分株种群高度和分株种群根冠比差异不显著.从林缘旷地、林缘到林下,聚花过路黄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发生了相应改变.结合克隆植物对资源的利用对策,讨论了不同生境中聚花过路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可塑性的生态适应意义.
    研究论文
    不同光照条件下聚花过路黄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
    陈劲松, 董鸣, 于丹, 刘庆
    2004, (8):  1383-1388. 
    摘要 ( 0 )  
    以都江堰灵岩山常绿阔叶林林下、林缘和林缘旷地3种不同光照环境中匍匐茎草本聚花过路黄(Lysimachia congestiflora)为对象,对其匍匐茎节间长、分枝强度、分枝角度、分株种群密度、分株种群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聚花过路黄的匍匐茎节间长、分枝强度、分株种群密度和分株种群生物量在3种生境间差异显著.Kruskal Wallis检验表明,匍匐茎节间长度和分枝角度的频次分布在3种生境间差异显著.3种生境中匍匐茎节间长度分布偏斜度(skewness)的大小分别为:林缘旷地>林缘>林下.林缘旷地与林缘和林下生境在分枝角度、分株种群高度和分株种群根冠比差异显著,而且林缘旷地生境中分枝角度分布偏斜度最小.林缘和林下生境在分枝角度、分株种群高度和分株种群根冠比差异不显著.从林缘旷地、林缘到林下,聚花过路黄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发生了相应改变.结合克隆植物对资源的利用对策,讨论了不同生境中聚花过路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可塑性的生态适应意义.
    珠江口近海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研究
    戴明 李纯厚 贾晓平 张汉华 陈瑞雯
    2004, 15(08):  1389-1394 . 
    摘要 ( 937 )   PDF (321KB) ( 109 )  
    1998~1999年对珠江口近海浮游植物进行了5个航次现场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39种.其中。硅藻最多,占72.4%,甲藻次之,占23.8%,其他门类合占3.8%.种类组成以暖水种和广温种为主;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四季的主要优势种依次为伏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li)、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lssima)、伏氏海毛藻、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细胞密度全年变幅0.2×10^4~2767.1×10^4cell·m^-3,四季平均98.7×10^4cell·m^-3,夏、冬季明显高于春、秋季.平面分布呈近岸明显高于外海趋势。密集区终年出现在西北海域上川岛附近.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和多样性阈值四季均值变幅分别为2.63~3.17、0.53~0.71和1.74~2.23,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结构较稳定.
    研究论文
    珠江口近海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研究
    戴明, 李纯厚, 贾晓平, 张汉华, 陈瑞雯
    2004, (8):  1389-1394. 
    摘要 ( 0 )  
    1998~1999年对珠江口近海浮游植物进行了5个航次现场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39种.其中,硅藻最多,占72.4%,甲藻次之,占23.8%,其他门类合占3.8%.种类组成以暖水种和广温种为主;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四季的主要优势种依次为伏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伏氏海毛藻、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细胞密度全年变幅0.2×104~2767.1×104 cell·m-3,四季平均98.7×104 cell·m-3,夏、冬季明显高于春、秋季.平面分布呈近岸明显高于谮外海趋势,密集区终年出现在西北海域上川岛附近.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和多样性阈值四季均值变幅分别为2.63~3.17、0.53~0.71和1.74~2.23,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结构较稳定.
    海南岛生态系统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研究
    欧阳志云 赵同谦 赵景柱 肖寒 王效科
    2004, 15(08):  1395-1402 . 
    摘要 ( 1180 )   PDF (321KB) ( 123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最新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生态系统产品、生态调节功能、生命支持功能与社会文化功能.对生态调节功能的认识与评价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基础,并已成为当前区域生态评价与生态规划的前沿课题.以海南岛为例,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生态调节功能评价方法.在研究中。将海南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13类。分析、评价了海南岛各类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以及生态系统提供产品的价值.研究表明,2002年海南岛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调节功能的价值为2035.88×10^8~2153.39×10^8元,而生态系统产品价值仅为254.06×10^8元,生态调节功能价值是其产品价值的8倍多。
    研究论文
    海南岛生态系统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研究
    欧阳志云, 赵同谦, 赵景柱, 肖寒, 王效科
    2004, (8):  1395-1402. 
    摘要 ( 0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最新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生态系统产品、生态调节功能、生命支持功能与社会文化功能.对生态调节功能的认识与评价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基础,并已成为当前区域生态评价与生态规划的前沿课题.以海南岛为例,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生态调节功能评价方法.在研究中,将海南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13类,分析、评价了海南岛各类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以及生态系统提供产品的价值.研究表明,2002年海南岛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调节功能的价值为2 035.88×108~2 153.39×108元,而生态系统产品价值仅为254.06×108元,生态调节功能价值是其产品价值的8倍多.
    深圳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李卫锋[1] 王仰麟[1] 彭建[1] 李贵才[2]
    2004, 15(08):  1403-1410 . 
    摘要 ( 1006 )   PDF (321KB) ( 78 )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以深圳市域1978年MSS影像与1986、1990、1995和1999年4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深圳市域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尺度下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与变化机制.结果表明,深圳市近20年景观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耕地面积比例由31.06%下降至2.67%,城建用地则由0.33%上升至22.52%.景观多样性指数1978~1995年上升近25%,1999年稍有下降;蔓延度指数先降后升,整体破碎度由0.0042上升到0.0073;景观修改分维数1990年以前有所下降,20世纪90年代则呈现递增趋势.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反映了人为活动对区域景观特征的深刻影响.人为活动已成为深圳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斑块形状复杂化主要是受个体经济单元的经济利益驱动,景观空间构型的变化取决于产业布局与地域分工的影响,景观整体多样性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强烈影响,而自然生态条件则是景观整体结构变化的重要约柬因子。
    研究论文
    深圳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李卫锋, 王仰麟, 彭建, 李贵才
    2004, (8):  1403-1410. 
    摘要 ( 0 )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以深圳市域1978年MSS影像与1986、1990、1995和1999年4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深圳市域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尺度下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与变化机制.结果表明,深圳市近20年景观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耕地面积比例由31.06%下降至2.67%,城建用地则由0.33%上升至22.52%.景观多样性指数1978~1995年上升近25%,1999年稍有下降;蔓延度指数先降后升,整体破碎度由0.0042上升到0.0073;景观修改分维数1990年以前有所下降,20世纪90年代则呈现递增趋势.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反映了人为活动对区域景观特征的深刻影响.人为活动已成为深圳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斑块形状复杂化主要是受个体经济单元的经济利益驱动,景观空间构型的变化取决于产业布局与地域分工的影响,景观整体多样性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强烈影响,而自然生态条件则是景观整体结构变化的重要约束因子.
    中国林蛙变态蝌蚪对pH、盐度和碱度的适应性
    杨富亿 邵庆春 李景林 陈国双
    2004, 15(08):  1411-1415 . 
    摘要 ( 862 )   PDF (321KB) ( 45 )  
    在水温16~18℃的野外条件下,采用单因子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了水环境中pH、盐度和碱度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变态蝌蚪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林蛙变态蝌蚪对pH的适应范围为4.3~9.7,最低耐受限3.6,最高耐受限10.7;对盐度的最高耐受限为9.98g·L^-1,适应盐度上限7.14g·L^-1,安全盐度上限1.70g·L^-1;对碱度的最高耐受限为19.96mmol·L^-1,适应碱度上限8.76mmol·L^-1。安全碱度上限2.41mmol·L^-1.野外变态蝌蚪饲养池水体pH应控制在6.5~8.5,盐度控制在2.0g·L^-1以下,碱度不超过4.0mmol·L^-1.中国林蛙变态蝌蚪是一种狭酸碱、低耐盐、低耐碱生物。
    研究论文
    中国林蛙变态蝌蚪对pH、盐度和碱度的适应性
    杨富亿, 邵庆春, 李景林, 陈国双
    2004, (8):  1411-1415. 
    摘要 ( 0 )  
    在水温16~18℃的野外条件下,采用单因子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了水环境中pH、盐度和碱度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变态蝌蚪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林蛙变态蝌蚪对pH的适应范围为4.3~9.7,最低耐受限3.6,最高耐受限10.7;对盐度的最高耐受限为9.98 g·L-1,适应盐度上限7.14 g·L-1,安全盐度上限1.70 g·L-1;对碱度的最高耐受限为19.96 mmol·L-1,适应碱度上限8.76 mmol·L-1,安全碱度上限2.41 mmol·L-1.野外变态蝌蚪饲养池水体pH应控制在6.5~8.5,盐度控制在2.0 g·L-1以下,碱度不超过4.0 mmol·L-1.中国林蛙变态蝌蚪是一种狭酸碱、低耐盐、低耐碱生物.
    高尔夫球场不同功能区草地优势种蛴螬种群生态位分析
    马宗仁[1] 常向前[2] 郭辉[3]
    2004, 15(08):  1416-1422 . 
    摘要 ( 805 )   PDF (321KB) ( 36 )  
    研究了亚热带高尔夫球场不同功能区优势种蛴螬种群空间分布及时间和空间的生态位.结果表明,球场4种优势种草地蛴螬时间生态位宽度几乎均在0.9以上(除果岭Ⅲ区及Ⅳ区个别蛴螬种外),其中短草高地和果岭Ⅰ、Ⅱ区中4种蛴螬时间生态位宽度均最大,长草高地和果岭Ⅳ区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则最低.除浅棕鳃金龟垂直空间生态位宽度在球道4区均达0.8以上外,其它种蛴螬在球场各区普遍偏低(0.2~0.7).在球道和果岭4区中,4种蛴螬种对时间生态位相似性指数均高达0.8以上,垂直空间生态位相似性指数大多数蛴螬种对在0.1~0.6之间,球道以铜绿丽金龟与大绿金龟种对为最高(0.8以上),果岭则是铜绿丽金龟与大绿金龟、华南大黑鳃金龟与浅棕鳃金龟种对为最高(0.8以上).垂直空间分布上,球道和果岭各区中4种蛴螬主要活动于食源最为丰富的上、中层土壤空间(0~5和5~10cm),少数出现于球道部分区10~15cm土层中活动和取食,4种蛴螬几乎不在果岭10~15cm土层中活动和取食。
    研究论文
    高尔夫球场不同功能区草地优势种蛴螬种群生态位分析
    马宗仁, 常向前, 郭辉
    2004, (8):  1416-1422. 
    摘要 ( 0 )  
    研究了亚热带高尔夫球场不同功能区优势种蛴螬种群空间分布及时间和空间的生态位.结果表明,球场4种优势种草地蛴螬时间生态位宽度几乎均在0.9以上(除果岭Ⅲ区及Ⅳ区个别蛴螬种外),其中短草高地和果岭Ⅰ、Ⅱ区中4种蛴螬时间生态位宽度均最大,长草高地和果岭Ⅳ区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则最低.除浅棕鳃金龟垂直空间生态位宽度在球道4区均达0.8以上外,其它种蛴螬在球场各区普遍偏低(0.2~0.7).在球道和果岭4区中,4种蛴螬种对时间生态位相似性指数均高达0.8以上,垂直空间生态位相似性指数大多数蛴螬种对在0.1~0.6之间,球道以铜绿丽金龟与大绿金龟种对为最高(0.8以上),果岭则是铜绿丽金龟与大绿金龟、华南大黑鳃金龟与浅棕鳃金龟种对为最高(0.8以上).垂直空间分布上,球道和果岭各区中4种蛴螬主要活动于食源最为丰富的上、中层土壤空间(0~5和5~10 cm),少数出现于球道部分区10~15 cm土层中活动和取食,4种蛴螬几乎不在果岭10~15 cm土层中活动和取食.
    光温条件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捕食功能研究
    周兴苗 姜勇 牛长缨 肖进 雷朝亮
    2004, 15(08):  1423-1426 . 
    摘要 ( 700 )   PDF (321KB) ( 35 )  
    室内条件下饲养狭翅大刀螳(Tenodera angustipennis),研究温度与光照两个因子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考察狭翅大刀螳若虫对不同密度小菜蛾幼虫与成虫及萝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温度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的影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其历期明显缩短.狭翅大刀螳1~3龄若虫最适生长温度为25℃。而4、5龄若虫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单因子光照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捕食功能反应试验所得的数据,按HoUing模型进行模拟,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测值无显著差异。证明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狭翅大刀螳的捕食情况.
    研究论文
    光温条件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捕食功能研究
    周兴苗, 姜勇, 牛长缨, 肖进, 雷朝亮
    2004, (8):  1423-1426. 
    摘要 ( 0 )  
    室内条件下饲养狭翅大刀螳(Tenodera angustipennis),研究温度与光照两个因子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考察狭翅大刀螳若虫对不同密度小菜蛾幼虫与成虫及萝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温度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的影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其历期明显缩短.狭翅大刀螳1~3龄若虫最适生长温度为25℃,而、5龄若虫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单因子光照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捕食功能反应试验所得的数据,按Holling模型进行模拟,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测值无显著差异,证明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狭翅大刀螳的捕食情况.
    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和相对稳定性季节动态
    周夏芝 邹运鼎 毕守东
    2004, 15(08):  1427-1430 . 
    摘要 ( 717 )   PDF (321KB) ( 47 )  
    对桃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数学分析.结果表明,群落与植食动物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相关系数为0.9480,两者极显著相关;群落与捕食动物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相关系数为0.7855,两者极显著相关;两个亚群落的多样性均与群落多样性有关,两个亚群落多样性指数间相关系数为0.6741,两者显著相关;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群落均匀度指数问相关系数为0.7870,两者极显著相关;群落多样性指数与两个亚群落均匀度指数之间均不相关.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捕食性动物个体数(Sd)和植食性动物个体数(Sz)之比值(Sd/Sz)相关系数为0.8112,两者极显著相关;与群落物种数(Sz)和个体数(Si)之比值(Sz/Si)相关系数为0.9188,两者极显著相关;与捕食动物类群(科)数(Spl)和植食动物类群(科)数(Szl)之比值(Spl/Szl)不相关。
    研究论文
    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和相对稳定性季节动态
    周夏芝, 邹运鼎, 毕守东, 音正兵, 章炳旺, 李磊, 高彩球, 丁程成
    2004, (8):  1427-1430. 
    摘要 ( 0 )  
    对桃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数学分析.结果表明,群落与植食动物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相关系数为0.9480,两者极显著相关;群落与捕食动物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相关系数为0.7855,两者极显著相关;两个亚群落的多样性均与群落多样性有关,两个亚群落多样性指数间相关系数为0.6741,两者显著相关;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群落均匀度指数间相关系数为0.7870,两者极显著相关;群落多样性指数与两个亚群落均匀度指数之间均不相关.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捕食性动物个体数(Sd)和植食性动物个体数(Sz)之比值(Sd/Sz)相关系数为0.8112,两者极显著相关;与群落物种数(Ss)和个体数(Si)之比值(Ss/Si)相关系数为0.9188,两者极显著相关;与捕食动物类群(科)数(Spl)和植食动物类群(科)数(Szl)之比值(Spl/Szl)不相关.
    六种寄主植物对二点叶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李小珍 刘映红 田艳
    2004, 15(08):  1431-1434 . 
    摘要 ( 786 )   PDF (321KB) ( 31 )  
    在25℃恒温条件下,以盆栽玉米、小麦、高粱、水稻、谷子、大麦及虮子草为食料,研究了食物对二点叶蝉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点叶蝉在虮子草上不能完成世代发育.在其余6种寄主植物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雌成虫寿命及单雌平均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从卵到若虫期的发育历期在高粱上最短(24.1d),玉米上次之(24.2d),小麦上最长(25.5d);取食水稻时。若虫的存活率(40.8%)最低,成虫寿命最短(12.2d),单雌平均产卵量(12.3粒)也显著低于其它5种寄主植物.用生命表参数综合评价表明,6种寄主植物中,谷子和玉米最适合二点叶蝉生长发育及繁殖。其次分别为高粱、大麦、小麦、水稻。
    研究论文
    六种寄主植物对二点叶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李小珍, 刘映红, 田艳
    2004, (8):  1431-1434. 
    摘要 ( 0 )  
    在25℃恒温条件下,以盆栽玉米、小麦、高粱、水稻、谷子、大麦及虮子草为食料,研究了食物对二点叶蝉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点叶蝉在虮子草上不能完成世代发育.在其余6种寄主植物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雌成虫寿命及单雌平均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从卵到若虫期的发育历期在高粱上最短(24.1d),玉米上次之(24.2 d),小麦上最长(25.5 d);取食水稻时,若虫的存活率(40.8%)最低,成虫寿命最短(12.2 d),单雌平均产卵量(12.3粒)也显著低于其它5种寄主植物.用生命表参数综合评价表明,6种寄主植物中,谷子和玉米最适合二点叶蝉生长发育及繁殖,其次分别为高梁、大麦、小麦、水稻.
    石榴园节肢动物群落的聚类分析及最优分割研究
    邹运鼎[1] 李磊[2] 章炳旺[3]
    2004, 15(08):  1435-1439 . 
    摘要 ( 677 )   PDF (321KB) ( 54 )  
    根据群落生态学原理。为了利用天敌资源开展石榴园害虫的生物防治,明确主要害虫及其天敌发生的时间动态和数量动态,对不同时期的石榴园节肢动物总群落、亚群落进行了模糊聚类.结果表明,总群落的8次调查结果可聚为4类,D=0.05;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可聚为4类,D=0.10;非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可聚为3类,D=0.09.聚类部分反映了总群落和亚群落各自的状况。聚类交替现象则反映了群落结构在较长时间内的复杂性.最优分割结果将不同时期的总群落、各亚群落均分割为3段(4~8月、9~10月、11~11月)。表明各阶段物种种类、物种数及优势种等指标在发生时间上存在差异.
    研究论文
    石榴园节肢动物群落的聚类分析及最优分割研究
    邹运鼎, 李磊, 章炳旺, 毕守东, 娄志, 丁程成, 高彩球, 李昌根
    2004, (8):  1435-1439. 
    摘要 ( 0 )  
    根据群落生态学原理,为了利用天敌资源开展石榴园害虫的生物防治,明确主要害虫及其天敌发生的时间动态和数量动态,对不同时期的石榴园节肢动物总群落、亚群落进行了模糊聚类.结果表明,总群落的8次调查结果可聚为4类,D=0.05;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可聚为4类,D=0.10;非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可聚为3类,D=0.09.聚类部分反映了总群落和亚群落各自的状况,聚类交替现象则反映了群落结构在较长时间内的复杂性.最优分割结果将不同时期的总群落、各亚群落均分割为3段(4~8月、9~10月、11~11月),表明各阶段物种种类、物种数及优势种等指标在发生时间上存在差异.
    施肥与摘蕾对棉蚜、棉叶蝉种群数量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门兴元[1] 戈峰[1] 尹新明[2] 刘东坡[2]
    2004, 15(08):  1440-1442 . 
    摘要 ( 1072 )   PDF (321KB) ( 51 )  
    分析比较了不同施氮水平(0-450kg·hm^-2)与不同摘蕾处理(0-12个·株^-1)对转Bt基因棉花(GK-12)和常规棉花(泗棉3号)的棉蚜、棉叶蝉种群数量以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棉蚜、棉叶蝉种群数量和有效铃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本实验水平下,施肥和摘蕾与施肥的交互作用对两种棉花的棉蚜数量有显著性的影响,而摘蕾、施肥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两种棉花的棉叶蝉数量没有显著影响.在花铃期,施氮肥能增加两种棉花的有效铃数.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两种棉花的棉蚜、棉叶蝉的数量与施氮肥量和摘蕾量成正相关关系;有效铃量与施氮肥量呈正相关,与摘蕾量呈负相关.
    研究论文
    施肥与摘蕾对棉蚜、棉叶蝉种群数量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门兴元, 戈峰, 尹新明, 刘东坡
    2004, (8):  1440-1442. 
    摘要 ( 0 )  
    分析比较了不同施氮水平(0~450 kg·hm-2)与不同摘蕾处理(0~12个·株-1)对转Bt基因棉花(GK-12)和常规棉花(泗棉3号)的棉蚜、棉叶蝉种群数量以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棉蚜、棉叶蝉种群数量和有效铃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本实验水平下,施肥和摘蕾与施肥的交互作用对两种棉花的棉蚜数量有显著性的影响,而摘蕾、施肥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两种棉花的棉叶蝉数量没有显著影响.在花铃期,施氮肥能增加两种棉花的有效铃数.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两种棉花的棉蚜、棉叶蝉的数量与施氮肥量和摘蕾量成正相关关系;有效铃量与施氮肥量呈正相关,与摘蕾量呈负相关.
    铝盐-淀粉复合絮凝剂污水处理效果研究
    张凯松[1] 周启星[1] 吴伟民[2]
    2004, 15(08):  1443-1446 . 
    摘要 ( 920 )   PDF (321KB) ( 45 )  
    以模拟废水、生活污水、市政污水和制浆造纸废水为实验对象,检验了一种新合成铝盐一淀粉复合絮凝剂中试产品(CAS)的污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与聚合氯化铝(PAC)相比较,CAS处理不同浓度(100、400和2000mg·L^-1)高岭土模拟废水时最佳投加量分别为3.0、2.0和2.0mg·L^-1,为PAC最佳投加量的60%、50%和50%;同时CAS对该废水、生活污水、市政污水的浊度去除效果略优于PAC,但COD去除率明显高于相同剂量的PAC;处理高浓度制浆造纸污水时,CAS投加量相当于PAC用量的70%。COD处理率提高10%,污泥量减少40%.
    研究论文
    铝盐-淀粉复合絮凝剂污水处理效果研究
    张凯松, 周启星, 吴伟民
    2004, (8):  1443-1446. 
    摘要 ( 0 )  
    以模拟废水、生活污水、市政污水和制浆造纸废水为实验对象,检验了一种新合成铝盐-淀粉复合絮凝剂中试产品(CAS)的污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与聚合氯化铝(PAC)相比较,CAS处理不同浓度(100、400和2 000 mg·L-1)高岭土模拟废水时最佳投加量分别为3.0、2.0和2.0 mg·L-1,为PAC最佳投加量的60%、50%和50%;同时CAS对该废水、生活污水、市政污水的浊度去除效果略优于PAC,但COD去除率明显高于相同剂量的PAC;处理高浓度制浆造纸污水时,CAS投加量相当于PAC用量的70%,COD处理率提高10%,污泥量减少40%.
    富营养化水体的水生植物净化试验研究
    童昌华 杨肖娥 濮培民
    2004, 15(08):  1447-1450 . 
    摘要 ( 868 )   PDF (321KB) ( 147 )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和底泥遮蔽的方法对养鱼池的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金鱼藻等6种水生植物对水中总氮、总磷和硝态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以狐尾藻和微齿眼子菜两种效果最好,1个月后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3.84%和77.54%,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5.85%和90.65%,磷的去除率都达到了91.7%.但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稍差,1个月时去除效果只有14%~70%.底泥进行塑料遮蔽处理后在前期(15~20d)能控制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但不能保持长久;并在后期表现出“补偿效应”.试验结果还表明。水生植物能有效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水体观感,但对改善COD和DO的效果不明显.
    研究论文
    富营养化水体的水生植物净化试验研究
    童昌华, 杨肖娥, 濮培民
    2004, (8):  1447-1450. 
    摘要 ( 0 )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和底泥遮蔽的方法对养鱼池的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金鱼藻等6种水生植物对水中总氮、总磷和硝态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以狐尾藻和微齿眼子菜两种效果最好,1个月后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3.84%和77.54%,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5.85%和90.65%,磷的去除率都达到了91.7%.但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稍差,1个月时去除效果只有14%~70%.底泥进行塑料遮蔽处理后在前期(15~20 d)能控制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但不能保持长久;并在后期表现出"补偿效应".试验结果还表明,水生植物能有效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水体观感,但对改善COD和DO的效果不明显.
    铅污染土壤中杂草对铅的吸收
    吴春华 陈欣 王兆骞
    2004, 15(08):  1451-1454 . 
    摘要 ( 807 )   PDF (321KB) ( 64 )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杂草对铅的吸收积累及铅污染土壤中杂草养分吸收和根系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的特点.结果表明,铅污染对杂草生长没有明显影响.铅主要富集在根系中,对某些杂草吸收养分有影响.苗期除了升马唐钾含量铅处理与对照之间有显著差异外,其它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苗期铅处理对鸡眼草、苦荬菜、升马唐和无芒稗吸收养分基本没有影响;成熟期铅处理中苦荬菜和升马唐的全磷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而无芒稗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根系AMF的侵染特点是,无论是苗期还是成熟期。鸡眼草和升马唐根系的AMF侵染率变化不大;苦荬菜铅处理低于对照,苗期铅处理和对照的根系侵染率分别是45.52%和69.44%,成熟期分别是74.64%和82.21%;无芒稗铅处理根系的AMF侵染率显著高于对照,苗期铅处理和对照的根系侵染率分别是82.45%和59.19%,成熟期分别是91.36%和78.28%.
    研究论文
    铅污染土壤中杂草对铅的吸收
    吴春华, 陈欣, 王兆骞
    2004, (8):  1451-1454. 
    摘要 ( 0 )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杂草对铅的吸收积累及铅污染土壤中杂草养分吸收和根系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的特点.结果表明,铅污染对杂草生长没有明显影响.铅主要富集在根系中,对某些杂草吸收养分有影响.苗期除了升马唐钾含量铅处理与对照之间有显著差异外,其它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苗期铅处理对鸡眼草、苦荬菜、升马唐和无芒稗吸收养分基本没有影响;成熟期铅处理中苦荬菜和升马唐的全磷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而无芒稗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根系AMF的侵染特点是,无论是苗期还是成熟期,鸡眼草和升马唐根系的AMF侵染率变化不大;苦荬菜铅处理低于对照,苗期铅处理和对照的根系侵染率分别是45.52%和69.44%,成熟期分别是74.64%和82.21%;无芒稗铅处理根系的AMF侵染率显著高于对照,苗期铅处理和对照的根系侵染率分别是82.45%和59.19%,成熟期分别是91.36%和78.28%.
    邻苯二甲酸酯在不同品种通菜-土壤系统中的累积效应研究
    蔡全英[1] 莫测辉[2] 曾巧云[1]等
    2004, 15(08):  1455-1458 . 
    摘要 ( 763 )   PDF (321KB) ( 55 )  
    在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不同污染程度的水稻土上盆栽不同品种通菜,应用GC/MS联机检测技术研究了通菜-土壤系统中DEHP的环境行为与归宿.结果表明,通菜中DEHP的含量为0.335~12.710mg·kg^-1,与土壤的污染程度呈正相关.不同品种通菜之间对DEHP的吸收累积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与其叶子大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种植不同品种通菜后土壤中DEHP的残留量(1.424~19.834mg·kg^-1)存在显著差异.通菜对土壤中DEHP的BCFs都小于1.0,与土壤的污染程度呈负相关.不同通菜品种的BCFs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等叶子通菜品种的BCFs相对较大。
    研究论文
    邻苯二甲酸酯在不同品种通菜-土壤系统中的累积效应研究
    蔡全英, 莫测辉, 曾巧云, 李云辉, 肖凯恩, 李海芹, 徐国生, 王伯光, 吴清柱
    2004, (8):  1455-1458. 
    摘要 ( 0 )  
    在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不同污染程度的水稻土上盆栽不同品种通菜,应用GC/MS联机检测技术研究了通菜-土壤系统中DEHP的环境行为与归宿.结果表明,通菜中DEHP的含量为0.335~12.710 mg·kg-1,与土壤的污染程度呈正相关.不同品种通菜之间对DEHP的吸收累积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与其叶子大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种植不同品种通菜后土壤中DEHP的残留量(1.424~19.834 mg·kg-1)存在显著差异.通菜对土壤中DEHP的BCFs都小于1.0,与土壤的污染程度呈负相关.不同通菜品种的BCFs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等叶子通菜品种的BCFs相对较大.
    有机磷农药对韭菜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蒋建东 曹慧 张瑞福 张明星 李顺鹏
    2004, 15(08):  1459-1462 . 
    摘要 ( 1335 )   PDF (321KB) ( 37 )  
    采用3.00kg(a.i)·hm^-2辛硫磷和2.63kg(a.i)·hm^-2甲基对硫磷来防治韭菜蓟马。3d后与不施农药的对照相比,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98.28%和98.39%;20d后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89.94%和94.04%.用浓度分别为15.00、18.00和21.00kg(a.i)·hm^-2的辛硫磷来防治韭蛆,3d后与不施农药的对照相比,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了80.77%、93.10%和96.98%;35d后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了92.44%、95.0596和96.81%.施用降解菌剂对防治蓟马和韭蛆没有不良影响,但可显著降低韭菜中的农药含量.蓟马施药防治后3d喷施45.00L·hm^-2的降解菌剂,3d后与不施菌对照相比,辛硫磷和甲基对硫磷的降解率分别为99.52%和98.83%;20d后韭菜(苔)中农药含量均检测不出.韭蛆施药防治后3d灌施75.00L·hm^-2降解菌剂,35d后不同辛硫磷施用量的降解率分别为100%、100%和99.69%.
    研究论文
    有机磷农药对韭菜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蒋建东, 曹慧, 张瑞福, 张明星, 李顺鹏
    2004, (8):  1459-1462. 
    摘要 ( 0 )  
    采用3.00 kg(a.i)·hm-2辛硫磷和2.63 kg(a.i)·hm-2甲基对硫磷来防治韭菜蓟马,3 d后与不施农药的对照相比,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98.28%和98.39%;20 d后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89.94%和94.40%.用浓度分别为15.00、18.00和21.00 kg(a.i)·hm-2的辛硫磷来防治韭蛆,3 d后与不施农药的对照相比,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了80.77%、93.10%和96.98%;35 d后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了92.44%、95.05%和96.81%.施用降解菌剂对防治蓟马和韭蛆没有不良影响,但可显著降低韭菜中的农药含量.蓟马施药防治后3 d喷施45.00 L·hm-2的降解菌剂,3 d后与不施菌对照相比,辛硫磷和甲基对硫磷的降解率分别为99.52%和98.83%;20 d后韭菜(苔)中农药含量均检测不出.韭蛆施药防治后3 d灌施75.00 L·hm-2降解菌剂,35 d后不同辛硫磷施用量的降解率分别为100%、100%和99.69%.
    井冈山森林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钟全林
    2004, 15(08):  1463-1467 . 
    摘要 ( 912 )   PDF (321KB) ( 43 )  
    根据井冈山林区近年来的森林资源、气候、水文、大气等数据资料。采用典型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分析了森林对区域水质、大气、气候等环境的影响。确定了受森林影响的主要气候、大气质量及水质因子,并建立了拟合经验方程.研究表明。森林蓄积量对最大日降雨量、极端最高气温、大气中SO2浓度及河流中的CODcr与氨氮含量有显著影响.增加区域内的森林蓄积量,可以降低区域内的最大日降雨量及极端最高气温。减少大气中的SO2浓度及河流水分中的CODcr与氨氮含量.森林覆盖率对大气中的NOx浓度及土壤侵蚀模数有显著影响.增加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可以降低大气中的NOx浓度,减少土壤流失量.
    研究论文
    井冈山森林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钟全林
    2004, (8):  1463-1467. 
    摘要 ( 0 )  
    根据井冈山林区近年来的森林资源、气候、水文、大气等效据资料,采用典型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分析了森林对区域水质、大气、气候等环境的影响,确定了受森林影响的主要气候、大气质量及水质因子,并建立了拟合经验方程.研究表明,森林蓄积量对最大日降雨量、极端最高气温、大气中SO2浓度及河流中的CODcr与氨氮含量有显著影响.增加区域内的森林蓄积量,可以降低区域内的最大日降雨量及极端最高气温,减少大气中的SO2浓度及河流水分中的CODcr与氨氮含量.森林覆盖率对大气中的NOx浓度及土壤侵蚀模数有显著影响.增加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可以降低大气中的NOx浓度,减少土壤流失量.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生物量估算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赵敏 周广胜
    2004, 15(08):  1468-1472 . 
    摘要 ( 966 )   PDF (321KB) ( 97 )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生物量估算是在景观、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手段。且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3种常见的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算生物量的方法及其不足进行较为系统概述的基础上,指出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1)综合考虑森林生物学因素与非生物学因素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特别是蓄积量和林龄,以及气候因子在估算生物量中的作用;2)明确森林总生物量与活立木生物量的关系;3)建立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遥感驱动生物量估算模型,为森林生物量的准确估算提供方法和依据.
    研究论文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生物量估算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赵敏, 周广胜
    2004, (8):  1468-1472. 
    摘要 ( 0 )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生物量估算是在景观、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手段,且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3种常见的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算生物量的方法及其不足进行较为系统概述的基础上,指出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1)综合考虑森林生物学因素与非生物学因素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特别是蓄积量和林龄,以及气候因子在估算生物量中的作用;2)明确森林总生物量与活立木生物量的关系;3)建立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遥感驱动生物量估算模型,为森林生物量的准确估算提供方法和依据.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内涵及其评价指标
    章家恩 骆世明
    2004, 15(08):  1473-1476 . 
    摘要 ( 1195 )   PDF (321KB) ( 35 )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关注。并成为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基础.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的农业生物、合理的时空结构、清洁的生产方式,以及具有适度的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农业生产力的一种系统状态和动态过程.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类典型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的调控与影响,并往往以农产品品质、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为标准.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可采用生物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几个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评价方法可采用综合指数法、生态毒理学方法、生态风险评估方法等.
    研究论文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内涵及其评价指标
    章家恩, 骆世明
    2004, (8):  1473-1476. 
    摘要 ( 0 )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关注,并成为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基础.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的农业生物、合理的时空结构、清洁的生产方式,以及具有适度的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农业生产力的一种系统状态和动态过程.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类典型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的调控与影响,并往往以农产品品质、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为标准.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可采用生物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几个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评价方法可采用综合指数法、生态毒理学方法、生态风险评估方法等.
    生态因子对柑桔果实品质的影响
    鲍江峰 夏仁学 彭抒昂
    2004, 15(08):  1477-1480 . 
    摘要 ( 1145 )   PDF (321KB) ( 39 )  
    综述了柑桔果实主要品质因素(色泽、有机酸和糖)的生理基础,以及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和地形地貌等主要生态因子对柑桔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概况,阐述了柑桔生态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并对我国柑桔品质区划方法提出了建议.
    研究论文
    生态因子对柑桔果实品质的影响
    鲍江峰, 夏仁学, 彭抒昂
    2004, (8):  1477-1480. 
    摘要 ( 0 )  
    综述了柑桔果实主要品质因素(色泽、有机酸和糖)的生理基础,以及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和地形地貌等主要生态因子对柑桔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概况,阐述了柑桔生态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并对我国柑桔品质区划方法提出了建议.
    RAPD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进展
    胡艳红 迟德富
    2004, 15(08):  1481-1486 . 
    摘要 ( 844 )   PDF (321KB) ( 73 )  
    综合论述了RAPD技术在昆虫分类学、物种的亲缘关系、系统发育、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有害生物鉴定、害虫抗药性诊断、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生态学这几方面研究中的应用,指出RAPD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相关对策,阐明随着理论的发展和试验技术的进步,分子标记技术将使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研究论文
    RAPD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进展
    胡艳红, 迟德富
    2004, (8):  1481-1486. 
    摘要 ( 0 )  
    综合论述了RAPD技术在昆虫分类学、物种的亲缘关系、系统发育、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有害生物鉴定、害虫抗药性诊断、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生态学这几方面研究中的应用,指出RAPD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相关对策,阐明随着理论的发展和试验技术的进步,分子标记技术将使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增强型生物除磷过程中聚磷酸盐积累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郑金伟 冉炜 钟增涛 何健
    2004, 15(08):  1487-1490 . 
    摘要 ( 739 )   PDF (321KB) ( 42 )  
    从磷污染控制、污水脱磷和磷资源角度论述了生物除磷的作用,并着重论述了增强型生物除磷过程中聚磷酸盐微生物(PAO)的研究历史、代谢特征及研究方法.聚磷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但只有少数PAO微生物被分离、培养、鉴定出来.培养基能否分离出PAO和PAO能否在实验室条件下表现出polyP积累特征,均至关重要.糖原积累微生物(GAO)与PAO对碳源存在竞争关系,影响EBPR的效率.原位荧光分子杂交、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微量放射自显影术、活体核磁共振光谱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观察原位微生物群落组成、空间结构和功能变化.对PAO的深入研究,可改进污水脱磷的效率,提高对磷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认识
    研究论文
    增强型生物除磷过程中聚磷酸盐积累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郑金伟, 冉炜, 钟增涛, 何健
    2004, (8):  1487-1490. 
    摘要 ( 0 )  
    从磷污染控制、污水脱磷和磷资源角度论述了生物除磷的作用,并着重论述了增强型生物除磷过程中聚磷酸盐微生物(PAO)的研究历史、代谢特征及研究方法.聚磷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但只有少数PAO微生物被分离、培养、鉴定出来.培养基能否分离出PAO和PAO能否在实验室条件下表现出polyP积累特征,均至关重要.糖原积累微生物(GAO)与PAO对碳源存在竞争关系,影响EBPR的效率.原位荧光分子杂交、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微量放射自显影术、活体核磁共振光谱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观察原位微生物群落组成、空间结构和功能变化.对PAO的深入研究,可改进污水脱磷的效率,提高对磷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认识.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
    吴彦, 刘庆, 何海, 林波
    2004, (8):  1301-1306. 
    摘要 ( 849 )   PDF (943KB) ( 331 )  
    通过样方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恢复过程中,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恢复阶段各层物种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恢复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都在波动中逐渐增加,云杉人工林恢复过程中总体上是朝着有利于物种多样性恢复的方向发展.在人工林恢复序列中群落乔木物种的平均相关系数为41.88%,灌木为50.61%,草本为37.22%,说明在70年的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灌木种类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草本植物则随着人工林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出现较大的消亡和更新,显示出较大的波动性.乔木层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介于灌木和草本植物之间.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草甸交错带植物优先保护序列研究
    何友均, 崔国发, 冯宗炜, 郑杰, 董建生, 李永波
    2004, (8):  1307-1312. 
    摘要 ( 996 )   PDF (1108KB) ( 384 )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原理,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专家咨询系统构建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草甸交错带植物受威胁等级、优先保护定量分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定量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包括物种濒危系数、遗传损失系数和利用价值系数3个评价系统层和10个评价指标层.利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定量确定各个系统层和指标层的权重.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程序计算,分别度量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草甸交错带植物物种受威胁状况和优先保护序列状况的濒危系数和优先保护系数;对照植物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序列区域性评价标准,定量评价了植物物种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等级.评价结果表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草甸交错带的种子植物有濒危种4种,脆弱种68种,敏感种179种,安全种695种;该地区种子植物一级保护物种8种,二级保护物种78种,三级保护物种164种,暂缓保护物种696种.最后,针对植物物种优先保护序列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权重分配问题,物种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列之间的关系,物种濒危等级评价的空间尺度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辽西人工林气候生产力分析
    王健, 刘作新, 蔡崇光
    2004, (8):  1313-1317. 
    摘要 ( 1029 )   PDF (607KB) ( 294 )  
    采用6种方法计算了辽西地区的人工林气候生产力.结果表明,辽西平均人工林生产潜力为8.8t·hm-2·年-1,其分布趋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与降雨量分布一致.针对地区特点,生态地区法、层次递推法和综合模型是适宜的气候生产力计算模型.对比分析表明,辽西现实人工林生产力水平处于极低水平,提高人工林质量,挖掘生产潜力是今后人工林发展的关键.
    西双版纳热带湿性季节雨林和次生林林下砂仁种植的比较研究
    冯志立, 甘建民, 郑征, 冯玉龙
    2004, (8):  1318-1322. 
    摘要 ( 911 )   PDF (270KB) ( 322 )  
    为保护热带雨林,改变现有砂仁栽培模式,探讨改雨林下种砂仁为次生林下种砂仁的可行性,比较研究了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下砂仁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砂仁种植对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影响显著,对次生林的影响不显著.2种林下砂仁4类植株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均为壮株、衰老株、苗和笋.雨林和次生林下砂仁笋和苗的总数分别为衰老株数量的3.95和1.66倍,远多于衰老株数量,表明砂仁能够维持种群稳定.雨林下砂仁苗多为长势较弱的老苗,绝大多数最终不能生长成壮株.2种林下砂仁壮株密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次生林下砂仁衰老株、苗和笋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雨林,表明次生林下砂仁更新比雨林下快.次生林下砂仁产量为78.068 kg·hm-2,略高于雨林.值得注意的是,砂仁产量很低,茎生物量比很高(0.6以上),果实生物量比极低(0.01),增产潜力较大.次生林的生物量低于雨林,透光率高于雨林,土壤水分含量与雨林接近,有利于砂仁的生长发育,可以在次生林下种植砂仁.
    森林生态效益的线性联立方程组模型的研究
    郎奎建
    2004, (8):  1323-1328. 
    摘要 ( 1109 )   PDF (873KB) ( 344 )  
    在森林生态效益似乎不相关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众多生态效益中的相互依存和从属关系,引入内生变量Y1、Y2作为另一个生态方程的自变量,构造联立方程组模型.该模型比较深入地刻画了在森林生态效益因变量集中,以森林涵养水源效益为主导,与其它生态效益间的支配关系.从森林生态效益自身规律出发,构造联立方程组结构参数矩阵BΓ,根据其中隐含的参数间约束条件,生成线性限制方程HA=L,是确保本森林生态效益联立方程组模型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对森林生态效益因变量与自变量非线性关系的分析,为森林生态效益联立方程组模型的构造奠定科学基础.本模型是过度可识别且误差结构矩阵不是对角矩阵的联立方程组模型.用三步最小二乘估计法的Matlab程序,得森林涵养水源、森林固土、森林保肥和森林防风固沙效益联立方程组模型,平均精度可达80%以上.由此估计出全国2000年的森林涵养水源生态效益量为4 227×108t;森林固土效益量为3.9×108t;森林保肥效益量为4.7×108t;森林防风固沙量为22.8×108t.
    西藏米拉山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
    罗大庆, 郑维列, 王景生, 方江平, 辛学兵, 钟国辉
    2004, (8):  1329-1333. 
    摘要 ( 981 )   PDF (264KB) ( 289 )  
    在区域样地调查基础上,通过解析木分析,比较了不同坡向、不同海拔的白桦种群生物量和生长量.结果表明,米拉山白桦种群的生产量约在363.1~2 072.94 kg·hm-2·年-1之间;各种群的现存生物量在7625.00~33 167.00 kg·hm-2之间,种群间生物量差异显著.砍伐后的白桦萌生木、生物量和生长量均小于实生木,并且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早衰的现象,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白桦种群有较大影响.米拉山东、西坡不同海拔生境条件下,水分地带性的变化对白桦各器官内的水分分配以及生物量组成没有显著影响.
    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李东坡, 武志杰, 陈利军, 朱平, 任军, 彭畅, 梁成华
    2004, (8):  1334-1338. 
    摘要 ( 1061 )   PDF (881KB) ( 452 )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长期采用2种不同量有机肥(M2、M4)、化肥(NPK)和不施肥(CK)4种方式培肥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生长季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微生物量碳显著高于施用化肥和不施肥,容量在620 mg·kg-1以上.在各处理中,微生物量碳大小顺序为M4>M2>NPK≥CK.M2、M4微生物量碳最大峰值出现在抽雄吐丝期,NPK最大峰值出现在播种期,CK最大峰值出现在蜡熟期,季节性变化平稳.施肥数量和种类不同所引起的微生物量碳的差异,并未因季节变化及玉米生育时期影响而改变.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与绝大多数黑土生物、理化特性指标动态变化无显著相关性;与黑土生物、理化特性,植物氮、磷、钾及作物籽粒粗蛋白含量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
    缺水与补水对小麦氮素吸收及土壤残留氮的影响
    王朝辉, 王兵, 李生秀
    2004, (8):  1339-1343. 
    摘要 ( 878 )   PDF (268KB) ( 307 )  
    通过温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生长期缺水和补充灌水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期缺水及分蘖期补充灌水均能显著降低冬小麦的氮素吸收,增加矿质态氮的土壤残留,土壤残留氮含量介于79.8~113.7 mg·kg-1;越冬、拔节、灌浆期补充灌水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能力,不同程度地降低氮素残留,土壤残留氮介于47.2~60.3 mg·kg-1.补充灌水引起的小麦吸氮能力提高与其对氮素的有效利用并不一致.越冬期补水,小麦籽粒吸氮量无显著变化;灌浆期补水,籽粒吸氮量相应提高20.9%;拔节期补水反而使籽粒吸氮量降低19.6%.
    玉米根系内生细菌种群及动态分析
    高增贵, 庄敬华, 陈捷, 刘限, 唐树戈
    2004, (8):  1344-1348. 
    摘要 ( 1012 )   PDF (260KB) ( 298 )  
    2000~2002年,先后对辽宁省14个玉米主栽品种进行了根系内主要细菌种群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内生细菌的主要种群为芽孢杆菌属(Bucillus spp.),此外还包括肠杆菌属、沙雷氏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和棍状杆菌属.其中Bacillus分布最广,已鉴定出8个种,包括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spp.总量占根系内生细菌总量比苗期和成株期分别为75.5%和76.6%.内生细菌在不同玉米品种和不同生育期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研究发现,品种的遗传背景与其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显著相关.
    施钾时期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梁晓芳, 于振文
    2004, (8):  1349-1352. 
    摘要 ( 864 )   PDF (240KB) ( 283 )  
    在相同施钾量的基础上,采用一次性基施,1/2基施、1/2于拔节期追施,研究施钾时期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期施钾比一次性施钾提高了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速率、旗叶中磷酸蔗糖合成酶(SPS)和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的活性,提高了籽粒中蔗糖的供应强度和淀粉积累速率,增加了籽粒产量.研究还表明,两个施钾处理均提高了小麦叶片中蔗糖的合成能力和其在籽粒中转化为淀粉的能力,施钾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是施钾较好地协调了光合物质合成、运输与转化,即较好地协调了淀粉合成的源库关系.
    热锻炼对甘蓝幼苗叶片激发能分配的影响
    付振书, 赵世杰, 孟庆伟, 邹琦
    2004, (8):  1353-1357. 
    摘要 ( 972 )   PDF (588KB) ( 322 )  
    以喜温凉的蔬菜甘蓝为试材,研究了热锻炼与对照甘蓝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叶片温度在25~35℃之间,热锻炼苗和对照苗叶片叶绿素可变荧光(Fv)、光化学猝灭(qP)、非光化学猝灭(qN)、PSⅡ光化学效率(φPSⅡ)没有明显的变化;当叶温高于35℃时,热锻炼苗的FvqP和φPSⅡ均明显高于对照,37℃时FvqP和φPSⅡ分别比对照高53%、24%和86%;qN较对照低22%,尤其是与光抑制(光破坏)有关的qNs明显降低,以维持较高的高能态猝灭(qNf)耗散过剩激发能,保护PSⅡ反应中心不受破坏,减轻了光抑制,这与热锻炼幼苗叶片在高温下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是一致的.
    蚯蚓粪对黄瓜炭疽病的系统诱导抗性作用
    胡艳霞, 孙振钧, 孙永明, 王车辉
    2004, (8):  1358-1362. 
    摘要 ( 1023 )   PDF (998KB) ( 428 )  
    通过试验,研究了蚯蚓粪是否诱导黄瓜产生炭疽病系统抗性.结果表明,盆栽基质中加入蚯蚓粪后,黄瓜炭疽病的发病率比种植在加有草炭基质中的发病率低得多,差异显著(P<0.05).与经典的系统获得性抗性SAR试验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盆栽基质中蚯蚓粪的加入,产生了同病原菌诱导植物产生获得性系统抗性同样的作用,控制了病害的发生.进一步试验表明,黄瓜病原菌处理叶与非处理叶中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与对照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加入蚯蚓粪的处理与对照比较,黄瓜病原菌处理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差异显著(P<0.05).第3叶片中加入蚯蚓粪的处理与对照比较,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差异显著(P<0.05),表明盆栽基质中加入蚯蚓粪后,通过启动植物体内的防御酶系,从而诱导了植物产生系统抗性,控制病害的发生.
    MODIS植被指数与水稻叶面积指数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关性研究
    程乾, 黄敬峰, 王人潮, 唐延林
    2004, (8):  1363-1367. 
    摘要 ( 1463 )   PDF (564KB) ( 470 )  
    利用光谱分辨率为3 nm的ASD FieldSpec UV/VNIR光谱仪获得了2002和2003年水稻整个生长期的高光谱数据,同时对水稻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绿素含量(CHL.C)进行了测定,对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增强植被指数(E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红边位置(REP)与LAI及CHL.C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AI与冠层光谱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相关性较好,叶绿素含量与冠层光谱在红光波段相关性较好.EVI、REP和LAI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受水稻覆盖率的影响;NDVI与LAI的相关关系在水稻低覆盖率情况下较好;在水稻高覆盖率情况下,EVI和REP比NDVI与LAI之间的相关关系要好.MODIS-NDVI、EVI及REP与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关性较好.由此可见,EVI和REP可以有效地监测水稻LAI和CHL.C.
    海南岛不同地形上某些土壤化学性质的多样性分析
    张学雷, 陈杰, 张甘霖
    2004, (8):  1368-1372. 
    摘要 ( 955 )   PDF (297KB) ( 269 )  
    多样性指数长时间以来在生态学领域被用于分析不同生态体的发生规律.将类似手段用于某些土壤化学性质(土壤pH值、表层阳离子代换量和表层有机质含量)多样性的分析中,讨论了基于海南岛土壤-地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通过对不同地形上土壤pH值、表层阳离子代换量和表层有机质含量类别SOTER单元的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Pielou E)的计算,建立了类别多度分布模型,并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中实现了海南岛不同地形上土壤化学性质多样性分析的数字化表达.研究表明,上述研究路线具有可操作性,几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度分布模型的建立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形上土壤化学性质类别的空间变异特点.因此,SOTER单元作为土壤性质多样性的测度单元是可行的.
    紫茎泽兰光合特性对生长环境光强的适应
    王俊峰, 冯玉龙, 梁红柱
    2004, (8):  1373-1377. 
    摘要 ( 1064 )   PDF (773KB) ( 403 )  
    测定了不同光强下生长的紫茎泽兰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比叶重(SLW),探讨了其光适应能力及生理生态学机制.强光下(100%相对光强)紫茎泽兰发生了轻度光抑制,Pmax、SLW、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日间热耗散升高,但热耗散能力没有提高.强光下紫茎泽兰通过:1)加强日间热耗散和活性氧清除能力以及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来耗散过剩光能;2)增大Pmax以增加光能利用;3)提高SLW,降低单位干重叶绿素含量以减少光能吸收3个途径避免了光合机构光破坏.弱光下(36%、12.5%和4.5%相对光强)紫茎泽兰日间热耗散很小,SLW降低,但Pmax较高,这有利于其增加光能吸收和利用效率.紫茎泽兰能在很大的光强范围内有效地维持光合系统正常运转,这可能是其表现较强入侵性的原因之一.
    松嫩平原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及生产规律
    杨允菲, 张宝田
    2004, (8):  1378-1382. 
    摘要 ( 837 )   PDF (685KB) ( 359 )  
    野大麦属短根茎丛生型禾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生长季末期,野大麦无性系分株由抽茎的分蘖株和莲座状分蘖苗组成.按照分蘖节营养繁殖世代的龄级划分方法,建植2年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的分蘖株由3个龄级组成,分蘖苗由4个龄级组成,其生物量均呈增长型的龄级结构.在野大麦无性系的物质生产中,无论是分蘖株,还是分蘖苗,均以1龄级的单蘖生产力最高,并随着龄级的增高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丛径是衡量野大麦无性系空间大小的重要数量指标.分株数量是衡量野大麦无性系生长的重要数量指标.经统计分析,野大麦无性系的分蘖株生物量、分蘖苗生物量、根茎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与丛径和总分株数量之间均有极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程度最佳的均为幂函数,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这些相同的函数变化表明,随无性系的空间扩展和数量增长,各构件具有相同的物质生产与积累规律.
    不同光照条件下聚花过路黄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
    陈劲松, 董鸣, 于丹, 刘庆
    2004, (8):  1383-1388. 
    摘要 ( 1000 )   PDF (882KB) ( 335 )  
    以都江堰灵岩山常绿阔叶林林下、林缘和林缘旷地3种不同光照环境中匍匐茎草本聚花过路黄(Lysimachia congestiflora)为对象,对其匍匐茎节间长、分枝强度、分枝角度、分株种群密度、分株种群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聚花过路黄的匍匐茎节间长、分枝强度、分株种群密度和分株种群生物量在3种生境间差异显著.Kruskal Wallis检验表明,匍匐茎节间长度和分枝角度的频次分布在3种生境间差异显著.3种生境中匍匐茎节间长度分布偏斜度(skewness)的大小分别为:林缘旷地>林缘>林下.林缘旷地与林缘和林下生境在分枝角度、分株种群高度和分株种群根冠比差异显著,而且林缘旷地生境中分枝角度分布偏斜度最小.林缘和林下生境在分枝角度、分株种群高度和分株种群根冠比差异不显著.从林缘旷地、林缘到林下,聚花过路黄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发生了相应改变.结合克隆植物对资源的利用对策,讨论了不同生境中聚花过路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可塑性的生态适应意义.
    珠江口近海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研究
    戴明, 李纯厚, 贾晓平, 张汉华, 陈瑞雯
    2004, (8):  1389-1394. 
    摘要 ( 1409 )   PDF (831KB) ( 389 )  
    1998~1999年对珠江口近海浮游植物进行了5个航次现场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39种.其中,硅藻最多,占72.4%,甲藻次之,占23.8%,其他门类合占3.8%.种类组成以暖水种和广温种为主;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四季的主要优势种依次为伏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伏氏海毛藻、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细胞密度全年变幅0.2×104~2767.1×104 cell·m-3,四季平均98.7×104 cell·m-3,夏、冬季明显高于春、秋季.平面分布呈近岸明显高于谮外海趋势,密集区终年出现在西北海域上川岛附近.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和多样性阈值四季均值变幅分别为2.63~3.17、0.53~0.71和1.74~2.23,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结构较稳定.
    海南岛生态系统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研究
    欧阳志云, 赵同谦, 赵景柱, 肖寒, 王效科
    2004, (8):  1395-1402. 
    摘要 ( 1318 )   PDF (1188KB) ( 618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最新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生态系统产品、生态调节功能、生命支持功能与社会文化功能.对生态调节功能的认识与评价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基础,并已成为当前区域生态评价与生态规划的前沿课题.以海南岛为例,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生态调节功能评价方法.在研究中,将海南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13类,分析、评价了海南岛各类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以及生态系统提供产品的价值.研究表明,2002年海南岛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调节功能的价值为2 035.88×108~2 153.39×108元,而生态系统产品价值仅为254.06×108元,生态调节功能价值是其产品价值的8倍多.
    深圳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李卫锋, 王仰麟, 彭建, 李贵才
    2004, (8):  1403-1410. 
    摘要 ( 920 )   PDF (835KB) ( 439 )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以深圳市域1978年MSS影像与1986、1990、1995和1999年4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深圳市域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尺度下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与变化机制.结果表明,深圳市近20年景观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耕地面积比例由31.06%下降至2.67%,城建用地则由0.33%上升至22.52%.景观多样性指数1978~1995年上升近25%,1999年稍有下降;蔓延度指数先降后升,整体破碎度由0.0042上升到0.0073;景观修改分维数1990年以前有所下降,20世纪90年代则呈现递增趋势.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反映了人为活动对区域景观特征的深刻影响.人为活动已成为深圳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斑块形状复杂化主要是受个体经济单元的经济利益驱动,景观空间构型的变化取决于产业布局与地域分工的影响,景观整体多样性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强烈影响,而自然生态条件则是景观整体结构变化的重要约束因子.
    中国林蛙变态蝌蚪对pH、盐度和碱度的适应性
    杨富亿, 邵庆春, 李景林, 陈国双
    2004, (8):  1411-1415. 
    摘要 ( 1032 )   PDF (987KB) ( 318 )  
    在水温16~18℃的野外条件下,采用单因子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了水环境中pH、盐度和碱度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变态蝌蚪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林蛙变态蝌蚪对pH的适应范围为4.3~9.7,最低耐受限3.6,最高耐受限10.7;对盐度的最高耐受限为9.98 g·L-1,适应盐度上限7.14 g·L-1,安全盐度上限1.70 g·L-1;对碱度的最高耐受限为19.96 mmol·L-1,适应碱度上限8.76 mmol·L-1,安全碱度上限2.41 mmol·L-1.野外变态蝌蚪饲养池水体pH应控制在6.5~8.5,盐度控制在2.0 g·L-1以下,碱度不超过4.0 mmol·L-1.中国林蛙变态蝌蚪是一种狭酸碱、低耐盐、低耐碱生物.
    高尔夫球场不同功能区草地优势种蛴螬种群生态位分析
    马宗仁, 常向前, 郭辉
    2004, (8):  1416-1422. 
    摘要 ( 943 )   PDF (1326KB) ( 390 )  
    研究了亚热带高尔夫球场不同功能区优势种蛴螬种群空间分布及时间和空间的生态位.结果表明,球场4种优势种草地蛴螬时间生态位宽度几乎均在0.9以上(除果岭Ⅲ区及Ⅳ区个别蛴螬种外),其中短草高地和果岭Ⅰ、Ⅱ区中4种蛴螬时间生态位宽度均最大,长草高地和果岭Ⅳ区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则最低.除浅棕鳃金龟垂直空间生态位宽度在球道4区均达0.8以上外,其它种蛴螬在球场各区普遍偏低(0.2~0.7).在球道和果岭4区中,4种蛴螬种对时间生态位相似性指数均高达0.8以上,垂直空间生态位相似性指数大多数蛴螬种对在0.1~0.6之间,球道以铜绿丽金龟与大绿金龟种对为最高(0.8以上),果岭则是铜绿丽金龟与大绿金龟、华南大黑鳃金龟与浅棕鳃金龟种对为最高(0.8以上).垂直空间分布上,球道和果岭各区中4种蛴螬主要活动于食源最为丰富的上、中层土壤空间(0~5和5~10 cm),少数出现于球道部分区10~15 cm土层中活动和取食,4种蛴螬几乎不在果岭10~15 cm土层中活动和取食.
    光温条件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捕食功能研究
    周兴苗, 姜勇, 牛长缨, 肖进, 雷朝亮
    2004, (8):  1423-1426. 
    摘要 ( 1348 )   PDF (226KB) ( 251 )  
    室内条件下饲养狭翅大刀螳(Tenodera angustipennis),研究温度与光照两个因子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考察狭翅大刀螳若虫对不同密度小菜蛾幼虫与成虫及萝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温度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的影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其历期明显缩短.狭翅大刀螳1~3龄若虫最适生长温度为25℃,而、5龄若虫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单因子光照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捕食功能反应试验所得的数据,按Holling模型进行模拟,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测值无显著差异,证明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狭翅大刀螳的捕食情况.
    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和相对稳定性季节动态
    周夏芝, 邹运鼎, 毕守东, 音正兵, 章炳旺, 李磊, 高彩球, 丁程成
    2004, (8):  1427-1430. 
    摘要 ( 1019 )   PDF (489KB) ( 335 )  
    对桃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数学分析.结果表明,群落与植食动物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相关系数为0.9480,两者极显著相关;群落与捕食动物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相关系数为0.7855,两者极显著相关;两个亚群落的多样性均与群落多样性有关,两个亚群落多样性指数间相关系数为0.6741,两者显著相关;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群落均匀度指数间相关系数为0.7870,两者极显著相关;群落多样性指数与两个亚群落均匀度指数之间均不相关.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捕食性动物个体数(Sd)和植食性动物个体数(Sz)之比值(Sd/Sz)相关系数为0.8112,两者极显著相关;与群落物种数(Ss)和个体数(Si)之比值(Ss/Si)相关系数为0.9188,两者极显著相关;与捕食动物类群(科)数(Spl)和植食动物类群(科)数(Szl)之比值(Spl/Szl)不相关.
    六种寄主植物对二点叶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李小珍, 刘映红, 田艳
    2004, (8):  1431-1434. 
    摘要 ( 985 )   PDF (233KB) ( 398 )  
    在25℃恒温条件下,以盆栽玉米、小麦、高粱、水稻、谷子、大麦及虮子草为食料,研究了食物对二点叶蝉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点叶蝉在虮子草上不能完成世代发育.在其余6种寄主植物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雌成虫寿命及单雌平均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从卵到若虫期的发育历期在高粱上最短(24.1d),玉米上次之(24.2 d),小麦上最长(25.5 d);取食水稻时,若虫的存活率(40.8%)最低,成虫寿命最短(12.2 d),单雌平均产卵量(12.3粒)也显著低于其它5种寄主植物.用生命表参数综合评价表明,6种寄主植物中,谷子和玉米最适合二点叶蝉生长发育及繁殖,其次分别为高梁、大麦、小麦、水稻.
    石榴园节肢动物群落的聚类分析及最优分割研究
    邹运鼎, 李磊, 章炳旺, 毕守东, 娄志, 丁程成, 高彩球, 李昌根
    2004, (8):  1435-1439. 
    摘要 ( 797 )   PDF (265KB) ( 273 )  
    根据群落生态学原理,为了利用天敌资源开展石榴园害虫的生物防治,明确主要害虫及其天敌发生的时间动态和数量动态,对不同时期的石榴园节肢动物总群落、亚群落进行了模糊聚类.结果表明,总群落的8次调查结果可聚为4类,D=0.05;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可聚为4类,D=0.10;非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可聚为3类,D=0.09.聚类部分反映了总群落和亚群落各自的状况,聚类交替现象则反映了群落结构在较长时间内的复杂性.最优分割结果将不同时期的总群落、各亚群落均分割为3段(4~8月、9~10月、11~11月),表明各阶段物种种类、物种数及优势种等指标在发生时间上存在差异.
    施肥与摘蕾对棉蚜、棉叶蝉种群数量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门兴元, 戈峰, 尹新明, 刘东坡
    2004, (8):  1440-1442. 
    摘要 ( 928 )   PDF (389KB) ( 328 )  
    分析比较了不同施氮水平(0~450 kg·hm-2)与不同摘蕾处理(0~12个·株-1)对转Bt基因棉花(GK-12)和常规棉花(泗棉3号)的棉蚜、棉叶蝉种群数量以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棉蚜、棉叶蝉种群数量和有效铃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本实验水平下,施肥和摘蕾与施肥的交互作用对两种棉花的棉蚜数量有显著性的影响,而摘蕾、施肥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两种棉花的棉叶蝉数量没有显著影响.在花铃期,施氮肥能增加两种棉花的有效铃数.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两种棉花的棉蚜、棉叶蝉的数量与施氮肥量和摘蕾量成正相关关系;有效铃量与施氮肥量呈正相关,与摘蕾量呈负相关.
    铝盐-淀粉复合絮凝剂污水处理效果研究
    张凯松, 周启星, 吴伟民
    2004, (8):  1443-1446. 
    摘要 ( 942 )   PDF (604KB) ( 364 )  
    以模拟废水、生活污水、市政污水和制浆造纸废水为实验对象,检验了一种新合成铝盐-淀粉复合絮凝剂中试产品(CAS)的污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与聚合氯化铝(PAC)相比较,CAS处理不同浓度(100、400和2 000 mg·L-1)高岭土模拟废水时最佳投加量分别为3.0、2.0和2.0 mg·L-1,为PAC最佳投加量的60%、50%和50%;同时CAS对该废水、生活污水、市政污水的浊度去除效果略优于PAC,但COD去除率明显高于相同剂量的PAC;处理高浓度制浆造纸污水时,CAS投加量相当于PAC用量的70%,COD处理率提高10%,污泥量减少40%.
    富营养化水体的水生植物净化试验研究
    童昌华, 杨肖娥, 濮培民
    2004, (8):  1447-1450. 
    摘要 ( 1042 )   PDF (571KB) ( 333 )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和底泥遮蔽的方法对养鱼池的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金鱼藻等6种水生植物对水中总氮、总磷和硝态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以狐尾藻和微齿眼子菜两种效果最好,1个月后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3.84%和77.54%,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5.85%和90.65%,磷的去除率都达到了91.7%.但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稍差,1个月时去除效果只有14%~70%.底泥进行塑料遮蔽处理后在前期(15~20 d)能控制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但不能保持长久;并在后期表现出"补偿效应".试验结果还表明,水生植物能有效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水体观感,但对改善COD和DO的效果不明显.
    铅污染土壤中杂草对铅的吸收
    吴春华, 陈欣, 王兆骞
    2004, (8):  1451-1454. 
    摘要 ( 951 )   PDF (721KB) ( 449 )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杂草对铅的吸收积累及铅污染土壤中杂草养分吸收和根系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的特点.结果表明,铅污染对杂草生长没有明显影响.铅主要富集在根系中,对某些杂草吸收养分有影响.苗期除了升马唐钾含量铅处理与对照之间有显著差异外,其它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苗期铅处理对鸡眼草、苦荬菜、升马唐和无芒稗吸收养分基本没有影响;成熟期铅处理中苦荬菜和升马唐的全磷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而无芒稗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根系AMF的侵染特点是,无论是苗期还是成熟期,鸡眼草和升马唐根系的AMF侵染率变化不大;苦荬菜铅处理低于对照,苗期铅处理和对照的根系侵染率分别是45.52%和69.44%,成熟期分别是74.64%和82.21%;无芒稗铅处理根系的AMF侵染率显著高于对照,苗期铅处理和对照的根系侵染率分别是82.45%和59.19%,成熟期分别是91.36%和78.28%.
    邻苯二甲酸酯在不同品种通菜-土壤系统中的累积效应研究
    蔡全英, 莫测辉, 曾巧云, 李云辉, 肖凯恩, 李海芹, 徐国生, 王伯光, 吴清柱
    2004, (8):  1455-1458. 
    摘要 ( 1071 )   PDF (643KB) ( 442 )  
    在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不同污染程度的水稻土上盆栽不同品种通菜,应用GC/MS联机检测技术研究了通菜-土壤系统中DEHP的环境行为与归宿.结果表明,通菜中DEHP的含量为0.335~12.710 mg·kg-1,与土壤的污染程度呈正相关.不同品种通菜之间对DEHP的吸收累积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与其叶子大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种植不同品种通菜后土壤中DEHP的残留量(1.424~19.834 mg·kg-1)存在显著差异.通菜对土壤中DEHP的BCFs都小于1.0,与土壤的污染程度呈负相关.不同通菜品种的BCFs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等叶子通菜品种的BCFs相对较大.
    有机磷农药对韭菜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蒋建东, 曹慧, 张瑞福, 张明星, 李顺鹏
    2004, (8):  1459-1462. 
    摘要 ( 1083 )   PDF (913KB) ( 401 )  
    采用3.00 kg(a.i)·hm-2辛硫磷和2.63 kg(a.i)·hm-2甲基对硫磷来防治韭菜蓟马,3 d后与不施农药的对照相比,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98.28%和98.39%;20 d后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89.94%和94.40%.用浓度分别为15.00、18.00和21.00 kg(a.i)·hm-2的辛硫磷来防治韭蛆,3 d后与不施农药的对照相比,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了80.77%、93.10%和96.98%;35 d后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了92.44%、95.05%和96.81%.施用降解菌剂对防治蓟马和韭蛆没有不良影响,但可显著降低韭菜中的农药含量.蓟马施药防治后3 d喷施45.00 L·hm-2的降解菌剂,3 d后与不施菌对照相比,辛硫磷和甲基对硫磷的降解率分别为99.52%和98.83%;20 d后韭菜(苔)中农药含量均检测不出.韭蛆施药防治后3 d灌施75.00 L·hm-2降解菌剂,35 d后不同辛硫磷施用量的降解率分别为100%、100%和99.69%.
    井冈山森林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钟全林
    2004, (8):  1463-1467. 
    摘要 ( 972 )   PDF (326KB) ( 314 )  
    根据井冈山林区近年来的森林资源、气候、水文、大气等效据资料,采用典型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分析了森林对区域水质、大气、气候等环境的影响,确定了受森林影响的主要气候、大气质量及水质因子,并建立了拟合经验方程.研究表明,森林蓄积量对最大日降雨量、极端最高气温、大气中SO2浓度及河流中的CODcr与氨氮含量有显著影响.增加区域内的森林蓄积量,可以降低区域内的最大日降雨量及极端最高气温,减少大气中的SO2浓度及河流水分中的CODcr与氨氮含量.森林覆盖率对大气中的NOx浓度及土壤侵蚀模数有显著影响.增加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可以降低大气中的NOx浓度,减少土壤流失量.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生物量估算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赵敏, 周广胜
    2004, (8):  1468-1472. 
    摘要 ( 1050 )   PDF (685KB) ( 776 )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生物量估算是在景观、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手段,且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3种常见的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算生物量的方法及其不足进行较为系统概述的基础上,指出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1)综合考虑森林生物学因素与非生物学因素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特别是蓄积量和林龄,以及气候因子在估算生物量中的作用;2)明确森林总生物量与活立木生物量的关系;3)建立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遥感驱动生物量估算模型,为森林生物量的准确估算提供方法和依据.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内涵及其评价指标
    章家恩, 骆世明
    2004, (8):  1473-1476. 
    摘要 ( 1055 )   PDF (999KB) ( 476 )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关注,并成为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基础.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的农业生物、合理的时空结构、清洁的生产方式,以及具有适度的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农业生产力的一种系统状态和动态过程.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类典型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的调控与影响,并往往以农产品品质、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为标准.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可采用生物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几个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评价方法可采用综合指数法、生态毒理学方法、生态风险评估方法等.
    生态因子对柑桔果实品质的影响
    鲍江峰, 夏仁学, 彭抒昂
    2004, (8):  1477-1480. 
    摘要 ( 945 )   PDF (598KB) ( 513 )  
    综述了柑桔果实主要品质因素(色泽、有机酸和糖)的生理基础,以及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和地形地貌等主要生态因子对柑桔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概况,阐述了柑桔生态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并对我国柑桔品质区划方法提出了建议.
    RAPD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进展
    胡艳红, 迟德富
    2004, (8):  1481-1486. 
    摘要 ( 865 )   PDF (796KB) ( 461 )  
    综合论述了RAPD技术在昆虫分类学、物种的亲缘关系、系统发育、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有害生物鉴定、害虫抗药性诊断、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生态学这几方面研究中的应用,指出RAPD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相关对策,阐明随着理论的发展和试验技术的进步,分子标记技术将使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增强型生物除磷过程中聚磷酸盐积累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郑金伟, 冉炜, 钟增涛, 何健
    2004, (8):  1487-1490. 
    摘要 ( 1093 )   PDF (248KB) ( 389 )  
    从磷污染控制、污水脱磷和磷资源角度论述了生物除磷的作用,并着重论述了增强型生物除磷过程中聚磷酸盐微生物(PAO)的研究历史、代谢特征及研究方法.聚磷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但只有少数PAO微生物被分离、培养、鉴定出来.培养基能否分离出PAO和PAO能否在实验室条件下表现出polyP积累特征,均至关重要.糖原积累微生物(GAO)与PAO对碳源存在竞争关系,影响EBPR的效率.原位荧光分子杂交、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微量放射自显影术、活体核磁共振光谱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观察原位微生物群落组成、空间结构和功能变化.对PAO的深入研究,可改进污水脱磷的效率,提高对磷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