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7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6-12-18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从恢复生态学视角透析防护林衰退及其防治对策:以章古台地区樟子松林为例
姜凤岐;曾德慧;于占源
2006, 17(12): 2229-2235 .
摘要
(
2289
)
PDF
(1056KB) (
1259
)
针对防护林衰退问题,以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为案例,应用生态演替、干扰、种群密度等关键性恢复生态学理论和原则,对防护林在决策层面的设计要素的科学性及其与衰退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大面积造林与地带性顶极的不吻合(即偏离生态学原则),使防护林建设的目标、步骤、树种的组成和密度等出现了偏颇,成为防护林衰退的最深层次的原因,疏于管理和粗放经营以及频频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干扰也是致衰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深化对受损生态系统的认识、强化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建立干扰的防控体系等对策.文中还就人工植被建设目标与生态演替顶极类型的判别,以及偏途顶极在人工植被建设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一并作为对策以供参考.
利用NOAA NDVI和MSAVI遥感监测中国北方不同纬度带植被生长季变化
王宏;李晓兵;韩瑞波;盖永芹
2006, 17(12): 2236-2240 .
摘要
(
2433
)
PDF
(676KB) (
1317
)
将中国北方13个省按纬向划分为5个区域:32°~36°N(区域Ⅰ)、36°~40°N(区域Ⅱ)、40°~44°N(区域Ⅲ)、44°~48°N(区域Ⅳ)和48°~52°N(区域Ⅴ),然后利用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平滑了1982~1999年NOAA/AVHRR NDVI和MSAVI时间序列影像,基于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提取了不同区域植被NDVI和MSAVI主分量,估测了1982~1999年中国北方不同纬度带的植被生长季开始、结束和长度,最后对1982~1999年不同区域的生长季参数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了不同区域的植被生长季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不同纬度带的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区域Ⅳ的植被生长季开始提前趋势最大;生长季结束日期呈现推迟的趋势,区域Ⅱ的植被活动结束日期的推迟趋势最大,而区域Ⅲ最小.整个生长季长度呈延长趋势,延长日期在10 d以上.
沈阳市区古油松年轮宽度年表的建立
陈振举
1,2
;孙雨
1
;何兴元
1
;邵雪梅
3,4
;陈玮
1
;李文丽
5
;刘铁红
5
;田伟
5
2006, 17(12): 2241-2247 .
摘要
(
2451
)
PDF
(805KB) (
1145
)
以沈阳城区昭陵古油松为样本,建立了古油松标准化年表、差值年表和自回归年表. 结果表明,年表与沈阳1月和4月的极端最低气温显著相关;与2月的降水量、年均水汽压分别为显著和极显著相关,年表对4、5、9和10月的水汽压响应较强,且均与自回归年表显著相关.年表与相对湿度的年指标,4、5、6、9、10和11月月指标的相关性较高,其中与年值和5月值分别为显著相关(差值年表除外)和极显著相关.蒸发与油松的生长在全年和绝大部分月份呈负相关,其中5月最明显,而1月的蒸发量与油松年表呈正相关.年表的窄化突变佐证了1 700年以来32次历史资料记录的主要旱灾年.沈阳地区的油松生长也受全球或半球尺度温度波动的影响.3种年表对以往太阳黑子的变化和地磁的活动呈现明显负相关,其中与太阳黑子活动存在显著的11年、23年和50年左右的公共周期,与地磁指标在10.5年、20年和45年左右存在共同的周期变化.
采伐干扰对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土壤表层温度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谷加存
1
;王政权
1
;韩有志
2
;王向荣
1
;梅莉
1
;张秀娟
1
;程云环
1
2006, 17(12): 2248-2254 .
摘要
(
2251
)
PDF
(700KB) (
1400
)
研究了不同强度采伐干扰对土壤表层(3~5 cm)温度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格局的影响.在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内,设置3块不同强度采伐干扰处理样地: A(对照)、B(按基面积的50%随机采伐)和C(皆伐),分别布设不同空间距离 (0.5~56 m)的取样点160、154和154个,比较了干扰以后2年内春季和夏季(共4次)土壤表层温度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森林采伐后,土壤表层平均温度显著增加(相差0.6~4.2 ℃,
P
<0.001),与干扰强度存在一定程度正相关,温度波动范围加大.采伐干扰导致土壤表层温度空间异质性程度和变异尺度增加,并随干扰强度加大而增大,小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也出现增加现象,但土壤温度空间变异尺度主要体现在<20 m范围内,空间异质性组成受干扰影响较小.经Kriging法对土壤表层温度空间格局模拟,发现采伐干扰样地土壤表层温度的空间格局强度较对照林地大,温度等值线密集,其差异春季比夏季明显.采伐干扰样地的年际间相同季节土壤表层温度格局较相似,而对照样地则呈较均匀的分布格局.
兴安落叶松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
李峰
1,2
;周广胜
1
;曹铭昌
3
2006, 17(12): 2255-2260 .
摘要
(
2447
)
PDF
(809KB) (
1262
)
以温暖指数、寒冷指数、湿润指数、1月最低温度、7月最高温度和年降水量等环境变量为因子,比较分析了广义线性模型(GLM)、逐步回归广义线性模型(SGLM)、广义加法模型(GAM)和分类回归树模型(CART)对兴安落叶松地理分布的模拟效果,其中GAM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应用GAM模型,结合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模拟了兴安落叶松分布.结果表明,在SRES-A
2
排放方案下,2020年兴安落叶松适宜分布面积将减少58.1%,2050年将减少99.7%;在SRES-B
2
排放方案下,2020年兴安落叶松适宜分布面积将减少66.4%,2050年将减少97.9%.两种排放方案下,到2100年,兴安落叶松适宜分布区将从我国完全消失.
林冠与大气间二氧化碳交换过程的模拟
刁一伟
1,2
;王安志
1
;金昌杰
1
;关德新
1
;裴铁璠
1
2006, 17(12): 2261-2265 .
摘要
(
2032
)
PDF
(412KB) (
1223
)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Raupach提出的局地近场理论(localized near field, LNF)耦合垂直风速标准差
σ
w
(
z
)和拉格朗日时间尺度
T
L
(
z
),建立林冠内CO
2
源汇强度和平均浓度廓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拉格朗日模型能准确、稳定地模拟林冠与大气之间CO
2
的交换特征.模拟值比涡动相关系统实测值高出约15%,与实测值的相关性为89%,这种差异可能主要来自于输入的浓度廓线的波动以及大气稳定层结造成的涡动相关观测系统误差.在近地面层,由于土壤呼吸作用,整个时间段都为CO
2
源.林冠层的CO
2
源汇强度变化较为复杂,其日变化经历了源-汇-源的转变过程.林冠与大气间CO
2
通量交换明显受大气稳定度影响.
沙冬青群落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空间异质性
贾晓红;李新荣;张志山
2006, 17(12): 2266-2270 .
摘要
(
2184
)
PDF
(483KB) (
1315
)
应用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了干旱荒漠地带沙冬青群落0~5和50~70 cm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及C/N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0~5 cm的SOC和T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44和0259 g·kg
-1
,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0.280和0.213; 50~70 cm的SOC和T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25和0.295 g·kg
-1
,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0.195和0.206,反映出该植被区土壤肥力较为贫瘠.该沙生植被区土壤SOC和TN含量存在高度空间异质性,其空间异质性主要由自相关因素引起.0~5 cm土层 SOC和TN含量空间变异尺度分别为20.99和29.19 m;50~70 cm土层分别为42.9和62.1 m.变异尺度未集中在沙冬青冠幅范围,未反映出荒漠地带沙生植物种的“肥岛”效应,为其他物种的入侵创造了障碍.这种空间分布格局和尺度为维持沙冬青在干旱荒漠沙生植被区的优势度提供了保障,解释了其长期存在的机制.
雨强对黄土坡面土壤水分入渗及再分布的影响
李毅
1,2
;邵明安
2
2006, 17(12): 2271-2276 .
摘要
(
2463
)
PDF
(538KB) (
1208
)
基于典型黄土的坡地人工降雨实验,对比研究了降雨、入渗及再分布规律;以雨强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降雨入渗及水分再分布过程中水土物质迁移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雨强变化对黄土坡面降雨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微观水分运动过程具有重要影响.雨强增大时,入渗和再分布湿润锋均随降雨历时延长而逐渐增加,但水分再分布过程的湿润锋增加速率比入渗慢得多;入渗湿润锋与时间关系可用幂函数表示,同时可表示为雨强的幂函数关系.再分布湿润锋与时间也存在定量关系.雨强越大,初始和稳定的土壤水分入渗率越高,累积入渗量随降雨时间增加得越快.此外,雨强越大,坡顶与坡脚湿润锋深度差异越小,坡面再分布过程的土壤含水量在各层的差异和递减趋势越明显.
湿润和干旱条件下喀斯特地区洼地表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
张继光
1,2,3
;陈洪松
1,2
;苏以荣
1,2
;吴金水
1,2
;张伟
1,2,3
2006, 17(12): 2277-2282 .
摘要
(
2347
)
PDF
(1004KB) (
1212
)
在桂西北喀斯特洼地,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旱季初期湿润和干旱条件下表层(0~5和5~10 cm)土壤水分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水分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各向异性,呈现差异显著的斑块状分布格局.湿润条件下,土壤水分具有中等和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变程分别为33.15 m和15.75 m,其中0~5 cm层具有明显的趋势效应;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则呈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而且相似斑块的空间尺度有所减小,变程最小仅为8.22m;在平均含水量较低时(干旱条件)其变异程度较大,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平均含水量水平采取不同的取样设计.实验区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其分布格局的显著差异,主要是受地貌、平均含水量(降水)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外来入侵植物牛膝菊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
齐淑艳
1
;徐文铎
2
;文言
1
2006, 17(12): 2283-2286 .
摘要
(
2213
)
PDF
(367KB) (
1326
)
牛膝菊原产南美洲,为沈阳地区爆发式入侵种.本文从构件水平研究了牛膝菊种群各构件生物量结构特征和各构件生物量间的关系模型,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牛膝菊种群各构件生物量之间关系为茎>叶>花序>根.各构件生物量在个体生物量中所占比率表现为茎>叶>根>花序.牛膝菊种群茎生物量和叶生物量与植株高度、根生物量、花序生物量之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可用幂函数模型较好地表达.
芦芽山鬼箭锦鸡儿灌丛营养特征及土壤养分分布规律
张强
1,2,3
;程滨
2,3
;杨治平
2,3
;郜春花
2,3
;张一弓
2,3
;张丽珍
1
2006, 17(12): 2287-2291 .
摘要
(
2214
)
PDF
(482KB) (
1253
)
研究了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带鬼箭锦鸡儿(
Caragana jubata
)灌丛营养成分季节性变化和土壤养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鬼箭锦鸡儿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粗蛋白含量达20.27%,粗纤维含量33.83%,灰分5.12%,同时含有丰富的Ca、Fe、Mn等中微量元素,是亚高山草场家畜的优质饲料来源.鬼箭锦鸡儿营养成分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从5月开始,随着灌丛生长发育,体内粗蛋白、灰分和矿质元素含量呈上升趋势,7月(开花期)达到最高,然后逐步降低.为适应海拔高、气温低、土层薄的亚高山草甸带生境, 鬼箭锦鸡儿灌丛周围的土壤养分向灌丛中心聚集,灌丛中心的土壤电导率、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有效钾分别较灌丛边缘高18.8%、16.4%、18.7%、16.6%和8.4%,形成了明显的"肥岛效应".鬼箭锦鸡儿灌丛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出现富集,有效磷、速效钾和速效铁、锰在根际周围出现明显亏缺,表明鬼箭锦鸡儿具有高效固氮和吸收利用土壤养分的能力.
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何友军
1,2,3
;王清奎
2
;汪思龙
2
;于小军
2
2006, 17(12): 2292-2296 .
摘要
(
2676
)
PDF
(452KB) (
1369
)
研究了湖南会同红黄壤区杉木人工林和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和养分状况.结果表明,该区杉木人工林取代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和杉木连栽后,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土壤严重退化.在0~10 cm土层内,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为800.5和84.5 mg·kg
-1
,分别是第1代杉木林的1.90和1.03倍、第2代杉木林的2.16和1.27倍;在10~20 cm土层内,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为475.4和63.3 mg·kg
-1
,分别是第1代杉木纯林的1.86、1.60倍和第2代杉木林的2.11和1.76倍.在0~10 cm 和10~20cm土层内,杉木人工林取代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栽植代数增加后,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降低,但差异并不显著.人工杉木林林分组成单一,其凋落物分解慢、归还养分数量少;炼山等造成的表土流失是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和养分库退化的重要原因.土壤微生物碳与土壤全氮、铵态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微生物氮与土壤养分含量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牧草覆盖对坡面土壤矿质氮素流失的影响
张亚丽
1,2
;李怀恩
1
;张兴昌
2,3
;肖波
2
2006, 17(12): 2297-2301 .
摘要
(
2309
)
PDF
(485KB) (
1186
)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探讨了降雨、地表径流以及土壤矿质氮素有效作用深度(effective depth of interaction, EDI)的确定方法,研究了牧草覆盖对土壤矿质氮素EDI和地表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牧草覆盖增加了地表径流与表层土壤的相互作用,导致水土混合体深度增加,较深土层的土壤矿质氮通过溶解和解吸作用、对流扩散作用等方式进入到地表径流中,矿质氮EDI增加.覆盖度越大,EDI值越大.与裸地相比,60%、80%和100%覆盖度处理中径流矿质氮平均浓度分别增加了34.52%、32.67%和6.00%,地表径流量分别减少了4.72%、9.84%和12.89%,侵蚀泥沙量分别减少了83.55%、87.11%和89.01%.60%和100%覆盖度处理的矿质氮地表流失总量分别为裸地处理的95.73%和84.05%,而80%覆盖度处理则为裸地处理的109.04%.草地植被对矿质氮素地表流失有“双重效应”:加剧了矿质氮向地表径流中的释放,使径流养分浓度高于裸地浓度;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和泥沙量及其养分含量.两种效应共同决定了土壤矿质氮素的地表流失量.
红松天然种群邻体影响半径
国庆喜;杨光
2006, 17(12): 2302-2306 .
摘要
(
2201
)
PDF
(685KB) (
1210
)
以天然红松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长方程回归分析、分段拟合判定的方法,探讨不同坡位红松邻体影响半径的变化.结果表明,红松树种邻体干扰指数与生长量呈显著负相关(
R
2
为0.61~0.89),相关程度因邻体影响范围和坡位而异,
R
2
达到最大值所对应的影响范围即为邻体影响半径;对红松树种进行邻体干扰指数与影响范围的线性分段拟合,邻体干扰指数随影响范围的增加而增加,其在一定的范围内上升较快,而超出该范围则上升幅度变缓,其转折点所对应的影响范围即为邻体影响半径,线性回归显著(
R
2
为0.41~0.55);不同坡位的邻体影响半径有一定的差异,表现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
森林种群径阶转移模型中转移概率的估算方法
曲智林;胡海清
2006, 17(12): 2307-2310 .
摘要
(
2272
)
PDF
(331KB) (
1266
)
基于统计分析理论和微分方程理论,给出了森林种群径阶转移模型中估算转移概率的方法:第一种是在有两次样地观测数据,不考虑林分环境因子等因素的条件下估算转移概率;第二种是在已知林分环境因子条件下,不需要对样地有两次观测数据来估算转移概率.实例验证结果表明,两种估算转移概率的方法具有计算简单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对森林经营与管理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平茬对岩黄芪属植物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闫志坚
1,2
;杨持
1
;高天明
1
2006, 17(12): 2311-2315 .
摘要
(
2286
)
PDF
(426KB) (
1137
)
探讨了3种岩黄芪属植物平茬与未平茬植株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平茬后3种岩黄芪属植物植株的多种性状与未平茬植株无显著差异,但平茬植株基部新生枝条数比未平茬植株增加1.91倍.平茬不仅复壮了植株个体,提高了产量,而且提高了家畜可食部分(叶+嫩茎)的比例.平茬岩黄芪属植株5~8月生物量中以叶和嫩茎为主,在9月,由于枝条木质化,家畜不可食部分迅速增加,平均不可食部分占总生物量的69.26%.而未平茬的岩黄芪属植株由于有上一年残留的枯死枝条,因而5~8月一直有老茎存在,9月份家畜不可食部分平均达到77.79%.岩黄芪属植物可在植物生长的第2年进行平茬,应在8月底以前进行收割.8月平茬处理3种岩黄芪灌丛的叶面积指数高于对照,散射光系数低于对照,说明在8月平茬处理植株的生长高于对照植株,生长更为繁茂.
检疫性杂草毒莴苣的光合特征及其入侵地群落学生态调查
郭水良
1,2
;方芳
2
;倪丽萍
2
;陈万林
2
;石来娣
2
2006, 17(12): 2316-2320 .
摘要
(
2306
)
PDF
(456KB) (
1118
)
毒莴苣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入侵杂草,也是国家进境植物的检疫对象.调查发现,毒莴苣植株高大,易在入侵地形成群落优势种;常见的伴生杂草有小飞蓬、野塘蒿、鬼针草、裂叶月见草、裂叶牵牛、狗尾草、野胡萝卜、苍耳、一年蓬、山莴苣、葎草、龙葵和钻形紫菀等.应用LCA4光合蒸腾测定系统对毒莴苣进行净光合速率测定,结果表明:该种实测净光合速率高达21.22±0.45 μmol CO
2
·m
-2
·s
-1
,比入侵性杂草一年蓬、野塘蒿稍低,比藜、北美车前、山莴苣等高,是一种高光效植物;根据毒莴苣的光合-响应曲线,该外来入侵种的理论光补偿点为37.58 μmol·m
-2
·s
-1
, 光饱和点为1 480 μmol·m
-2
·s
-1
,理论最大净光合速率20.81 μmol CO
2
·m
-2
·s
-1
;毒莴苣的光合作用具有午休现象,是由于高光照和高温导致气孔阻力增加、气孔关闭,影响了植株对外的气体交换;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气孔导度、叶面光合有效辐射和叶片的蒸腾.
豚草叶片和果实气体交换特性与11种土壤重金属相关性
祖元刚;王文杰;陈华峰;杨逢建;张衷华
2006, 17(12): 2321-2326 .
摘要
(
2294
)
PDF
(524KB) (
1256
)
对10个样地中Cu、Pb、Zn、Mn、Cr、Co、Ni、Cd、As、Sb和 Hg 11种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样地内豚草叶片和果实气体交换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样地内豚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1.88~9.41 μmol·m
-2
·s
-1
,而果实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可达2.81 μmol·m
-2
·s
-1
.叶片的呼吸速率、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81 μmol·m
-2
·s
-1
、75.7 mmol·m
-2
·s
-1
、6.05 μmol·m
-2
·s
-1
和4.72 μmol·mmol
-1
,分别是果实的5.26、0.64、1.31和1.69倍,说明非同化器官幼嫩果实具有与叶片相当,甚至更强的呼吸、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地点重金属Ni达到轻微污染水平,其它重金属含量都接近或者显著低于重金属污染的阈值.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大部分土壤重金属(如Cu、Pb、Zn、Cd、As、Sb和Hg)含量的高低对豚草气体交换特性没有显著影响,仅部分重金属含量与豚草的叶片、果实气体交换特性密切相关,如Ni和Cr对豚草叶片、果实的气孔导度及水分利用效率显著相关;Cr与豚草叶片饱和光合速率显著相关;而As与豚草果实的气孔导度显著相关.表明大部分土壤重金属对叶片和球果的气体交换没有直接影响,而Ni、Cr和As可以在轻微污染甚至没有达到污染水平时影响豚草的气体交换特性.
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分布规律
黄玉梅
1
;张健
2
;杨万勤
2
2006, 17(12): 2327-2331 .
摘要
(
2312
)
PDF
(486KB) (
1071
)
研究了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及数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四季共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3 550头,分属6门13纲26目,以蜱螨目、线虫纲、弹尾目为优势类群,以线蚓科为常见类群.各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均有明显季节变化,以秋季或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夏季次之.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剖面分布表聚性明显,但在5~10 cm和10~15 cm土层间有时会出现逆向分布现象.中小型湿生土壤动物密度为3.333×10
3
~2.533×10
5
个·m
-2
,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密度为1.670×10
2
~2.393×10
5
个·m
-2
,中小型湿生土壤动物密度自上而下减少的速率小于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类群(
DG
)指数以春季最低,秋季或夏季最高(可达6.637).巨桉人工林与青冈次生林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及
DG
指数均无显著差异.
施氮水平对不同种植制度下玉米氮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宁堂原
1
;焦念元
1,2
;李增嘉
1
;张民
3
;赵春
1,4
;韩宾
1
;邵国庆
1
2006, 17(12): 2332-2336 .
摘要
(
2284
)
PDF
(465KB) (
1237
)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套作和单作条件下春、夏玉米氮利用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作和套作条件下,春、夏玉米吸氮量显著增加,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也显著增加.由于春、夏玉米需求的养分种类与形态一致,低氮条件时竞争较激烈,春玉米处于优势地位,但其吸氮量仍低于单作.增加施氮量可以缓解这种竞争,利于玉米的高产优质.施氮量由187.5 kg·hm
-2
增至375 kg·hm
-2
时,春、夏玉米单作时生物产量平均增加1.717 kg·kg
-1
N,而套作时平均增加12.179 kg·kg
-1
N;春、夏玉米单作时蛋白质产量平均增加0.305 kg·kg
-1
N,而套作时平均增加1.829 kg·kg
-1
N;春夏玉米套作的土地当量比由1.59增加到1.91.与单作相比,春夏玉米套作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品质,增施氮肥有利于套作条件下玉米高产优质潜力的充分发挥.
施肥对潮棕壤钾收支及钾在作物体内分配的影响
姜子绍;宇万太;张璐
2006, 17(12): 2337-2340 .
摘要
(
2094
)
PDF
(397KB) (
1338
)
通过1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K的收支及K在作物体内的分配.结果表明,施K肥处理的大豆籽实和秸秆中K浓度高于不施K肥处理;而施K肥处理的玉米籽实K浓度在各个处理间几乎没有变化.在不施K肥条件下,单一施用N肥或NP配施均可造成K的严重亏缺.保持农业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可以缓解K收支赤字,而配合适量K肥的施用可以实现作物高产,平衡土壤中K收支.
麦棉套作复合根系群体对棉株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王瑛;周治国;陈兵林;孟亚利;束红梅;蒋光华
2006, 17(12): 2341-2346 .
摘要
(
2186
)
PDF
(646KB) (
1136
)
在盆栽麦棉套作条件下,于2003~2004年设置麦棉自然根系(麦棉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麦棉纱网隔根(肥水可相互通过,麦棉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麦棉塑膜隔根(麦棉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麦棉根系处理,运用小麦叶片
15
N富积标记法和
15
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麦棉复合根系群体对棉花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棉套作群体中,既存在麦棉共处期小麦对棉花根区氮素的竞争,又存在小麦根区及其所吸收氮素向棉花的转移.棉花根系吸收的
15
N肥料大多分配到地上部,根系分配的量较少,且麦棉自然根系处理地上部的
15
N标记肥料氮的吸收率(NUR)最大,纱网隔根处理次之,塑膜隔根处理最少.在麦棉共处期,麦棉自然根系处理棉花的植株从
15
N标记肥料中吸收的氮占其全氮的百分率(Ndff)和NUR均低于隔根处理.至棉花初花期(小麦已收获,秸秆原位埋入土壤中),麦棉自然根系处理棉花吸收的氮素主要来源于化学肥料而非秸秆降解物.棉株不同器官所分配的
15
N标记肥料比例不同,棉花生殖器官中
15
N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器官.麦棉自然根系处理棉株生物量也高于隔根处理.
潮棕壤免耕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刘秀梅
1,2
;李琪
1,2
;梁文举
1
;姜勇
1
;闻大中
1
2006, 17(12): 2347-2351 .
摘要
(
2232
)
PDF
(488KB) (
1196
)
研究了潮棕壤免耕和常规耕作农田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土层深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免耕可显著提高表层(0~10 cm)土壤酶活性,其蔗糖酶活性在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常规耕作,脲酶活性在拔节期和孕穗期显著高于常规耕作,酸性磷酸酶活性在孕穗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常规耕作(
P
<0.05);在10~20cm土层,免耕土壤蔗糖酶活性在苗期、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与常规耕作差异显著,脲酶活性除孕穗期外均显著高于常规耕作(
P
<0.05);在20~30 cm土层,免耕土壤蔗糖酶活性在玉米各生育期均显著低于常规耕作,土壤脲酶活性在苗期、酸性磷酸酶活性在成熟期与常规耕作差异显著(
P
<0.05).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免耕农田土壤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常规耕作农田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脲酶活性呈下降趋势.
菌根化育苗对大棚黄瓜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吕桂云
1
;陈贵林
2
;齐国辉
3
;高志奎
1
;高洪波
1
2006, 17(12): 2352-2356 .
摘要
(
2505
)
PDF
(504KB) (
1290
)
以
Glomus versiforme
(GV)、
Glomus mosseae
(GM)和
Glomus intraradices
(GI)3种丛枝菌根菌及其混合菌种GM+GV、GM+GI、GV+GI和GM+GV+GI接种黄瓜幼苗,进行菌根化育苗,研究菌根化育苗对黄瓜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的丛枝菌根菌均能与黄瓜幼苗根系形成菌根,侵染率高达41.74%~55.69%.其中,GV、GM、GM+GV、GM+GV+GI 和GV+GI是黄瓜的优势菌种,与对照相比,壮苗指数提高了58.14%~123.6%,前期产量增加了21.71%~37.87%,总产量增加了19.72%~34.41%.接种GM+GV和GV+GI处理可显著地提高黄瓜果实中Vc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2.84%和21.95%;接种GV、GV+GI和GI处理可显著提高黄瓜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79%、10.20%和8.25%;接种GV和GM+GI处理黄瓜果实中的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7.66%和23.19%,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7.67%~34.79%.
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蒸散量
郭家选
1,2
;李玉中
1
;严昌荣
1
;赵全胜
1
;梅旭荣
1
2006, 17(12): 2357-2362 .
摘要
(
2781
)
PDF
(574KB) (
1290
)
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和热红外遥感技术,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农田蒸散量及作物冠层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在农田郁闭(
LAI
≥3)、晴天和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65%的情况下,蒸发比值日变化正午前后出现相对较低且平稳的变化趋势.在晴天情况下,农田潜热通量与作物冠层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极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而冠气温差、农田相对蒸散量则与0~100 cm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密切相关.以13:30~14:00的平均冠层温度值
T
c
、日最高气温
T
a max
和日净辐射总量
Rn
d
为统计数据,确立了冬小麦农田日蒸散量
ET
d
(mm)估算简化模式参数.
棉花临界需氮量动态定量模型
薛晓萍
1,2
;陈兵林
1
;郭文琦
1
;周治国
1
;张丽娟
2
;王以琳
2
2006, 17(12): 2363-2370 .
摘要
(
2141
)
PDF
(800KB) (
1314
)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于江苏南京和河南安阳两个生态区设置棉花氮素水平试验,基于作物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和干物质动态累积模型,建立了棉花花后动态临界氮吸收速率、临界氮需求量的定量化模型.结果表明,两生态区的临界最大氮吸收速率均出现在花后42 d,分别为5.3和4.4 kg·hm
-2
·d
-1,
临界快速氮累积期分别在花后的23~59 d和23~61 d,安阳的最大临界日需氮量明显大于南京.根据模型得到:安阳生态区适宜施氮量在240~360 kg·hm
-2
之间,且360 kg·hm
-2
条件下其氮累积接近临界需求,南京生态区240 kg·hm
-2
施氮量的氮累积与临界值相近.两区域基肥施用量分别占总施肥量的26%和27%,且适宜的追肥时间应在花后22 d左右.由于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不同氮处理试验,有合理可靠的生理依据,为定量确定不同气候区域的动态施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豆施硫的生理生态效应
赵言文
1,2
;毕冬梅
2
;赵全志
3
;刘常珍
2
;胡正义
4
2006, 17(12): 2367-2380 .
摘要
(
2369
)
PDF
(485KB) (
1237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3个水平硫元素(0,30,60 mg·kg
-1
)对大豆的生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施硫处理侧根数和根系干物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6%~33.2%和6.6%~34.3%,根瘤数量和干重分别增加了2.7%~35.9%和13.0%~75.7%,叶绿素含量增加了0.4~3.9个单位,单株产量提高了7.3%~12.8%.施硫还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中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表明施硫可明显提高大豆各项生理生态指标,促进大豆植株生长,提高大豆产量,其作用效果因施硫水平不同而异,综合各因素,以30 mg·kg
-1
施硫水平作用效果较好.
基于MODIS-NDVI的区域冬小麦遥感估产——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
任建强
1,2,3
;陈仲新
2,3
;唐华俊
2,3
2006, 17(12): 2371-2375 .
摘要
(
2953
)
PDF
(957KB) (
1491
)
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主产区山东省济宁市为研究实例,利用遥感方法,采用250 m分辨率经过Savitzky-Golay滤波技术平滑处理的MODIS-NDVI遥感数据对冬小麦产量进行预测.研究选取了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内0.2~0.8范围的旬NDVI数据,并建立了其与冬小麦产量的关系.同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建立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旬NDVI与冬小麦产量间关系的估产模型.利用地面实测冬小麦产量数据,对所建的估产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估产相对误差在-3.6%~3.9%之间.表明利用Savitzky-Golay滤波技术平滑后的作物关键生育期内MODIS-NDVI遥感数据进行冬小麦估产,其方法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本溪山樱根际与非根际解磷细菌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
于翠;吕德国;秦嗣军;杜国栋
2006, 17(12): 2381-2384 .
摘要
(
2219
)
PDF
(413KB) (
1255
)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不同基质中的本溪山樱(
Cerasus sachalinensis
) 根际与非根际解磷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分类,分析了3种不同基质中根际与非根际解磷细菌数量和类群的变化.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配比的基质中分离纯化获得的解磷细菌分别属于13个属,以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和沙雷铁氏菌属(
Serratia
)为主.其中添加炉渣的基质最适于解磷细菌的生长与繁殖,其种群数量最高,但类群的多样性指数低于另外两种土壤.本溪山樱不同生育期根际与非根际解磷细菌种群数量不同,新梢停长期根际中定殖的解磷细菌种群最多(共分离到6个菌属),新梢迅速生长期和落叶期较少,萌芽期最少.根际土壤解磷细菌多样性亦随生育期发生变化,新梢迅速生长期最高,落叶期次之,新梢停长期最低.非根际土壤则有随生育期逐渐减小的趋势.解磷细菌的根际效应较明显
栀子道地性的分子生态学
韩建萍
1
;陈士林
1
;张文生
2
;王永炎
2
2006, 17(12): 2385-2388 .
摘要
(
2244
)
PDF
(389KB) (
1071
)
运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方法,研究了来自江西5个不同产地栀子的亲缘关系,并运用HPLC方法测定了栀子苷的含量,用ICP法测定了植物药材中的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各地方品系间在DNA 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变异;运用NTSYS-PC 软件对53个个体聚类分析,地理位置相近的种群聚为一类.各样本间栀子苷含量高低与聚类分支间无明显相关性,说明道地性的产生是基因型和环境饰变共同作用的结果.经微量元素测定,锌与栀子苷含量间呈负相关关系.
伴生杂草播娘蒿对小麦的化感效应
杨超;慕小倩
2006, 17(12): 2389-2393 .
摘要
(
2411
)
PDF
(479KB) (
1232
)
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对播娘蒿浸提液处理过的不同品系小麦的萌发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苗高、干重、鲜重以及综合效应进行了统计,对作用效果较明显的5个品系进行了丙二醛含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比值、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以及有丝分裂指数的统计.结果表明,播娘蒿浸提液对所有供试小麦均具有一定的化感效应,但化感效应的强度在不同品系的小麦中存在差异.对效果较明显的5种供试小麦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播娘蒿中化感物质的作用位点可能是小麦细胞膜.此外,试验结果还表明,播娘蒿浸提液对小麦的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
甜菜碱对干旱胁迫下湖北海棠超微弱发光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接玉玲;赵海洲;张伟;杨洪强;李德全;束怀瑞
2006, 17(12): 2394-2398 .
摘要
(
2198
)
PDF
(459KB) (
1207
)
以盆栽4年生的苹果砧木湖北海棠(
Malus hupehensis
)为试材,叶面喷施100 mmol·L
-1
的甜菜碱,研究外源甜菜碱对干旱胁迫下湖北海棠叶片超微弱发光(UWL)、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H
2
O
2
)、脯氨酸(Pro)及甜菜碱(G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干旱胁迫下,叶片UWL强度提高,但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而下降,至严重干旱胁迫时UWL明显低于正常供水处理;H
2
O
2
、MDA含量随干旱胁迫加重而升高;SOD和POD活性随胁迫加重而升高,但至重度干旱时下降.与单独干旱处理相比,叶片喷施甜菜碱显著提高了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叶片的UWL(分别提高35.27%和43.95%)、SOD和POD活性,降低了H
2
O
2
和MDA含量;促进了Pro和GB的积累.表明甜菜碱及通过甜菜碱诱导的脯氨酸积累,能够提高干旱胁迫下叶片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过氧化损伤,对叶片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取代苯化合物生物富集系数的估算
解静芳
1
;郭栋生;高越
2
;范仁俊
2
;郭慧
1
2006, 17(12): 2399-2402 .
摘要
(
2236
)
PDF
(358KB) (
1486
)
为了用气相色谱保留时间(
t
R
)估算取代苯类化合物在鱼体内的生物富集系数(BCF),测定了草鱼对氯苯、邻氯甲苯、对二氯苯、间二氯苯、邻二氯苯、硝基苯、对氯苯胺、对硝基氯苯、4-氯联苯9种取代苯类化合物的BCF和不同取代苯化合物在6种不同极性固定相上的
t
R
,建立了
t
R
与BCF的一元回归方程及
t
R
一阶分子连接性指数(
1
X
V
)与BCF的二元回归估算方程.统计检验表明,两类估算方程在不同固定相上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952和0.965,均呈极显著相关(
P
<0.01),可用于估算取代苯类化合物在草鱼体内的BCF,估算结果不受固定相极性的影响.
栽培爱玉的传粉生态
陈勇
1
;李宏庆
2
;马炜梁
2
2006, 17(12): 2403-2407 .
摘要
(
2410
)
PDF
(807KB) (
1235
)
栽培爱玉传粉生态的研究表明,栽培爱玉开花期明显分为春、秋两季,持续时间均较野生爱玉长.爱玉不能依靠生长于原变种薜荔花序中的小蜂授粉或产卵,在野生爱玉传粉小蜂隔离的情况下,小蜂缺失造成传粉系统损毁.栽培爱玉可通过人工引入传粉小蜂建立新种群,但传粉系统修复比较缓慢,历经4年花序挂树率仅达51.11%、挂树花序的平均结果率为64.37%,平均成虫瘿率为64.35%.花序发育的雌花期和雄花期重叠度低、小蜂出飞过于集中、进入花序的小蜂数量少或缺失是造成共生双方繁殖率低下的原因.
不同大豆品种抗旱性综合评价
李贵全
1
;张海燕
1,2
;季兰
3
;赵二开
4
;刘建兵
1
;李玲
1
;张家蓉
1
2006, 17(12): 2408-2412 .
摘要
(
2574
)
PDF
(502KB) (
1397
)
选用10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品种,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进行抗旱性研究.在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条件下,分别测定并分析了开花结荚期与品种抗旱性有关的多项生理生态指标.把大豆各性状的抗旱系数作为衡量各单项抗旱能力大小的指标,用主成分分析将各单项抗旱系数综合成几个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再利用隶属函数求出综合指标的隶属值,可以较准确地评价各大豆品种(系)的抗旱性.通过该方法评选出两个高抗旱大豆品种晋大74号和晋大53号,评定结果符合生产实际.
秋、冬季北部湾浮游介形类群落多元分析
赵汉取
1,2
;贾晓平
1
;李纯厚
1
;杜飞雁
1
;李占东
1
;王学锋
1,2
2006, 17(12): 2413-2416 .
摘要
(
2174
)
PDF
(391KB) (
1185
)
根据对北部湾生态环境综合调查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北部湾秋、冬季浮游介形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测区内浮游介形类种类为11种,分属于低盐暖水类群、广温广盐类群和高温高盐类群3个生态类群;海区内的平均丰度较低,其中针刺真浮萤数量最多,为海区的绝对优势种,左右着整个北部湾浮游介形类的数量.聚类分析和MDS分析表明,北部湾浮游介形类为一个结构相对稳定的群落,秋、冬季可看成是一个群落的2个亚群;对各聚类组的丰度与水温、盐度相关分析表明,水温、盐度对浮游介形类群落结构变化所产生的作用较小,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在冬季,底层温盐对群落Ⅱ产生显著影响.
不同克隆萼花臂尾轮虫的后代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董丽丽
1,2
;席贻龙
1
;张雷
1
2006, 17(12): 2417-2420 .
摘要
(
2152
)
PDF
(419KB) (
1146
)
在4个温度(15 ℃、20 ℃、25 ℃和30 ℃)下对4个不同生化遗传特征的萼花臂尾轮虫克隆(A、B、C和D)所产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及其与温度、轮虫个体大小和卵大小等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 ℃下克隆B幼体耐饥饿时间最短,为45.67 h;20 ℃和25 ℃下克隆C幼体耐饥饿时间均最长,分别为61.33 h和72.01 h;30 ℃下克隆A幼体耐饥饿时间最长,为40.11 h.4个温度间,克隆A轮虫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在15 ℃下最长,克隆B和C轮虫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在30 ℃下均最短,克隆D轮虫幼体的耐饥饿时间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逐步显著缩短.4个克隆轮虫的幼体耐饥饿时间均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克隆A轮虫的幼体耐饥饿时间还与卵体积呈显著负相关,克隆C相反;克隆B和克隆D轮虫幼体耐饥饿时间与个体体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鼠尾藻对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的抑制作用
王仁君
1
;唐学玺
1
;冯蕾
1,2
;肖慧
1
;曲良
1
;蔡恒江
1
2006, 17(12): 2421-2425 .
摘要
(
2314
)
PDF
(494KB) (
1119
)
通过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鼠尾藻(
Surgassum thunbergii
)培养水的过滤液、新鲜组织、干粉末、水溶性抽提液对赤潮异弯藻(
Heterosigma akashiwo
)和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生长的抑制效应,建立了分隔共培养系统并证明了抑制物质的存在,排除了细胞直接接触抑制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共培养实验中,鼠尾藻新鲜组织、干粉末及水溶性抽提液对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在较高浓度下对两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具有致死效应.在一次性及半连续培养方式下,鼠尾藻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无抑制效应,而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辽西大凌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王宏昌;魏晶;姜萍;吴钢
2006, 17(12): 2426-2430 .
摘要
(
2255
)
PDF
(466KB) (
1191
)
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尤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通过专家评议,从生态系统的状态-压力-效应3个方面选取28项指标,对辽西大凌河流域不同时期的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87年(7.48)与2002年(7.51)大凌河流域生态安全处于良好状态,但2002年面临的生态压力比1987年增加了32.5%.1987~2002年大凌河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没有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朝阳市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小流域治理.大凌河流域2002年生态状态和生态效应分别是1987年1.29和1.42倍.
安徽省沿淮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王振祥
1,2
;朱晓东
1
;石磊
1
;李杨帆
1
;汪家权
3
;贾良清
2
2006, 17(12): 2431-2435 .
摘要
(
2254
)
PDF
(513KB) (
1176
)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根据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特点,提出社会经济作为模型组成部分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7项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分类建立评价指标数学函数,计算该地区生态安全指数,并与PSR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PSR模型评价结果为0.41,增加社会经济部分后的PSR模型的评价结果为0.34,两种评价结果同属较不安全等级,但相差为20.6%.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当结合区域特点,采用多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差异原因,以确定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要素.
综合评述
海洋微生物的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
徐年军;严小军
2006, 17(12): 2436-2440 .
摘要
(
2245
)
PDF
(531KB) (
1362
)
近年来,海洋生物的化学生态学研究已成为国际化学生态学研究的亮点之一.该领域的研究不仅为生物进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海洋生态养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海洋动物、植物、微生物三方面综述了它们与海洋微生物之间的化学生态学关系.海洋动物与微生物的化学生态学作用主要包括抗菌、抗附着、共生3种关系.以发现具有生态学效应的化学信号物质的分子结构为主线,介绍了海洋植物和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关键性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的应用:中水回用在沈阳的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孙铁珩
1,2
;蒋侃
1
;孙丽娜
2
;王书文
2
;李海波
2
2006, 17(12): 2441-2444 .
摘要
(
2443
)
PDF
(438KB) (
1265
)
为了解决水资源供应严重短缺,缓解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沈阳市在今后5~10年内将建成中水回用系统,使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50%.文中回顾了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中水回用的常规技术和新工艺(包括土壤渗滤法、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法、周期循环延时曝气工艺法),并指出土壤渗滤法(SAT)和膜生物反应器(MBR)因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中水回用领域的光明前景.通过列举一些污水回用项目的实际例子,分析了中水回用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经济和生态效应,并探讨了沈阳市中水回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气候变暖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曾小平
1,2
;赵平
1
;孙谷畴
1
2006, 17(12): 2445-2450 .
摘要
(
2141
)
PDF
(656KB) (
1282
)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功能的重要环境因子,是调节许多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直接或间接地对陆生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植物对温度升高及其它生态环境因子变化交互作用下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包括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植物的气体交换、水分关系、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未来开展陆生植物对气候变暖响应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的设想.
森林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栾军伟
1,2
;向成华
2
;骆宗诗
2
;宫渊波
1
2006, 17(12): 2451-2456 .
摘要
(
2539
)
PDF
(672KB) (
1272
)
各种测量森林土壤呼吸的方法都存在不足,红外CO
2
分析仪法是目前最理想的方法;土壤CO
2
通量模型的优点是考虑了土壤呼吸生物和物理学过程;一般情况下,温度和湿度与森林土壤呼吸呈正相关关系,火烧、采伐和施肥等营林活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森林土壤呼吸与植被、微生物生物量的关系,以及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规律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最后提出了森林土壤呼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植物多酚的定量分析方法和生态作用研究进展
程春龙;李俊清
2006, 17(12): 2457-2460 .
摘要
(
2108
)
PDF
(473KB) (
1631
)
植物多酚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质.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特征和生物学活性,植物体中多酚潜在的生态学意义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植物多酚在生态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和预测;通过分析各种植物多酚的定性定量方法的优缺点,试图为研究植物多酚的非化学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些简单通用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