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6-11-18
    研究报告
    沈阳城市森林主要树种叶片形态生态特征与生长规律
    徐文铎;何兴元;陈玮;闻华
    2006, 17(11):  1999-2005 . 
    摘要 ( 2344 )   PDF (701KB) ( 1517 )  
    利用统计和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沈阳城市森林10个主要树种叶片的形态生态特征和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影响树木叶片生长发育节律的主要气象因子是≥5 ℃积温、累积日照时数和各物候期中旬平均温度.不同物候期树木所需要的气象因子有所变化,树木萌动期要求低温和寒冷指数,而在生长期需要一定的温暖指数和湿润指数.10个树种的叶片形态数量特征差异较大,按叶形指数依次为短序胡枝子>华北丁香>国槐>银白杨>红瑞木>金银忍冬>水腊>水曲柳>稠李>黄菠萝;按叶面积依次为华北丁香>银白杨>黄菠萝>稠李>水曲柳>红瑞木>短序胡枝子>金银忍冬>国槐>水腊.在10个树种叶长度与宽度、周长、叶面积之间相互关系中,基本属于异速生长类型,符合y=axk模型,但在叶长度与宽度之间关系中,除银白杨k>1外,其它9个树种均k<1;在叶长度与周长关系中,黄菠萝k>1, 银白杨k≈1,呈线性关系,其它树种均k<1;在叶长度与叶面积关系中,10个树种k>1,而 银白杨k=2.1028,叶面积增长速率近似于叶长的2倍.建立了10个树种的叶面积最优回归估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估测检验.
    不同演替阶段臭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红雨1,2;王林和1;张国盛1;恩和巴雅尔2;梁小荣1
    2006, 17(11):  2006-2010 . 
    摘要 ( 2423 )   PDF (539KB) ( 1354 )  
    为了阐明分子变异与演替阶段或生态过渡带的联系,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标记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图克境内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臭柏种群进行了分子生态学研究.用17个随机引物扩增出190条清晰谱带,其中173条为多态性谱带,并利用POPGENE 3.2 Version 1.3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臭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各种群多态位点百分比在64.21%~74.63%,以演替早期的半固定沙地油蒿+臭柏种群最高(74.63%),演替亚顶极时期的固定沙地臭柏种群最低(64.21%);臭柏种群间分化较小,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 0.1761, 82.3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聚类分析显示,演替阶段相近的种群聚集到一起,反映了臭柏种群的遗传分化和演替阶段密切相关.利用Nei指数统计RAPD数据,各种群基因多样度在0.2163~0.2564之间,也证实了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岷江上游花椒地/林地边界土壤水分影响域的定量判定
    李丽光1,2;何兴元1;李秀珍1;问青春1
    2006, 17(11):  2011-2015 . 
    摘要 ( 2366 )   PDF (403KB) ( 1292 )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选取典型的花椒地/林地边界,利用TDR仪测定干旱条件下、雨后和每月0~15 cm土层水分含量,并用移动窗口法判定土壤水分的边界影响域.结果表明,若用移动窗口法对土壤水分的边界影响域进行判定,当窗口宽度为8~12时,边界影响域较易判定.年内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上升期、高峰期和消退期3个时期.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边界影响域较小,其宽度约从花椒地6 m到林地2 m;雨后土壤水分的边界影响域有较大增加,其宽度约从花椒地12 m到林地2 m;年内土壤水分的边界影响域宽度约从花椒地10 m到林地2 m之间变化.不同季节土壤水分的边界影响域不同,并随着季节的变化呈动态变化.从生态学意义上讲,岷江上游地区目前进行的将花椒地退耕成林地、栽植树苗的措施是不可取的,该区退耕还林的最好方法应该是退耕,使其灌木林或草本植物自然生长.
    干旱胁迫对杨树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付士磊1,2;周永斌3;何兴元1;陈玮1
    2006, 17(11):  2016-2019 . 
    摘要 ( 2540 )   PDF (451KB) ( 1997 )  
    采用PEG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利用气体交换法和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小青杨(Populus pseudo-simonii)的光合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初期,小青杨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值均随干旱胁迫增强而下降,杨树Pn的下降主要是由于gs下降引起的;干旱胁迫后期,Ci值逐渐升高,非气孔限制成为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干旱胁迫后期,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明显下降,光抑制增强,光合电子传递受阻.POD酶的活性在胁迫初期升高,后期降低,说明干旱胁迫初期对保护系统酶活性升高有诱导作用,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Fv/FmFv/Fo降低,活性氧清除酶活性下降,活性氧代谢的平衡被打破,导致光合器官的伤害.由此表明,干旱胁迫后期Pn的降低与PSⅡ荧光参数及POD酶活性下降有关.
    滤光膜对黄檗幼苗生物量及初级氮同化酶活性的影响
    李霞1,2;阎秀峰1;于涛1
    2006, 17(11):  2020-2023 . 
    摘要 ( 2284 )   PDF (358KB) ( 1359 )  
    以日光为对照,采用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4种滤光膜遮光处理温室栽培的黄檗幼苗100 d,测定了不同光环境下幼苗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滤光膜处理均抑制黄檗幼苗的生长,黄檗幼苗的全株生物量与日光下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4种滤光膜对黄檗幼苗株高、茎径的影响与对全株生物量的影响相似;红膜和黄膜处理对黄檗幼苗根冠比影响不明显,蓝膜和绿膜处理明显抑制地下部分的生长(P<0.05);蓝膜、绿膜和红膜遮光的黄檗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日光下的黄檗幼苗(P<0.05),以蓝膜处理最为突出;红膜处理增加了叶绿素a的比例,而蓝膜处理则使叶绿素a比例减少.经滤光膜遮光处理的黄檗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叶片NR和GS活性也显著高于日光下对照.
    测定位点对计算梨树树干液流的影响
    孙慧珍1,2;康绍忠1,3;龚道枝1
    2006, 17(11):  2024-2028 . 
    摘要 ( 2156 )   PDF (463KB) ( 1485 )  
    采用热脉冲法,研究了不同测定位点对计算梨树树干液流速率和液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内,各方向木质部液质比、木质比径向变幅分别为0.01~0.03和0~0.02,而同一深度木质部液质比和木质比季节变幅分别为0.02~0.09和0.02~0.08. 用同一月份不同深度木质部液质比和木质比参数计算特定深度液流速率差异不显著;而用不同时期测定的同一深度木质部参数计算特定月份相应深度液流速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内层2个、4个测点平均低估液流量是外层相应测定位点的1.5和4.9倍,距形成层0~0.6四个位点的液流量基本可以代表整树耗水量.
    米亚罗林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张于光1;张小全1;肖烨2
    2006, 17(11):  2029-2033 . 
    摘要 ( 2437 )   PDF (480KB) ( 1545 )  
    为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分析了川西米亚罗林区原始冷杉林、20世纪60年代云杉人工林、20世纪80年代云杉人工林和农地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状况.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地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原始林最高,其次为60年代人工林和80年代人工林,农地最低.农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原始林、60年代人工林和80年代人工林低83%、53%和52%,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低23%、25%和21%.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两者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呈极显著相关(P<0.01),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可作为衡量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而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
    竹叶眼子菜居群遗传多样性和克隆结构
    陈媛媛1;栗琪2;吴文颖1;李伟1
    2006, 17(11):  2034-2040 . 
    摘要 ( 2595 )   PDF (593KB) ( 1399 )  
    采用ISSR技术对长江中游南岸豹澥湖和大冶湖不同生境中的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克隆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两居群的106株个体中,利用6条ISSR引物共得到40条符合3/N标准并无连锁不平衡的清晰位点,竹叶眼子菜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5.0%,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3736, 两居群的遗传分化很小.竹叶眼子菜的克隆多样性很高(D=0.9917),两居群间的克隆分化很大,不具有共有的基因型.竹叶眼子菜的基株分布为游击型构型,位于湖心的大冶居群克隆距离(3.0~31.5 m)明显地大于湖岸豹澥居群(2.4~6.7 m).
    粤西乡土香根草光合生理生态特征日动态分析
    林保花1,2,3;刘金祥1;肖生鸿1;杨允菲2
    2006, 17(11):  2041-2045 . 
    摘要 ( 2478 )   PDF (407KB) ( 1492 )  
    在秋季对粤西乡土香根草的光合等生理特性日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香根草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双峰型,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变化趋势与Pn相似,胞间CO2浓度(Ci)变化方向则与其相反.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Tr与PAR、Ta和大气相对湿度(RH)的相关程度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Gs则与空气温度(Ta)相关程度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同一环境因子对PnTrGs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PAR是影响香根草光合作用最为强烈的环境因子.Tr是受环境因子控制最为显著的生理参数.
    基于变分方法的内蒙古典型草原水热通量估算
    杨娟1;周广胜1,2;王云龙2;王玉辉2
    2006, 17(11):  2046-2051 . 
    摘要 ( 2423 )   PDF (547KB) ( 1405 )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生长季(2004年8月13~18日、2005年5月21~26日)和非生长季(2004年12月10~15日)共18 d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10 Hz输出1次)和小气候梯度系统在线输出资料(0.5 h输出1次),分析了变分方法对草原陆气通量估算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变分法估算的感热与潜热通量与涡动相关法观测结果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且能量闭合程度更高.变分法计算的感热通量在白天明显地较涡动相关法得到的通量值高,12:00前后两者通量都达到峰值,两者之差也达到峰值,而夜间则较为接近;变分法计算的潜热通量曲线的相位略微落后于涡动相关法的通量曲线,且夜间的涡动相关法测得的潜热通量负值极少,负值通量的绝对值也很小.这表明夜间大气稳定导致涡动相关法存在一定程度的通量低估现象.变分法与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陆气通量的估算比较表明,变分法可避免能量平衡法计算不稳定导致的虚假峰值现象,计算结果较为稳定.
    淹水培养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动态
    仇少君1,2,3;彭佩钦1,2;荣湘民2;刘强2;唐麒2
    2006, 17(11):  2052-2058 . 
    摘要 ( 3051 )   PDF (720KB) ( 1442 )  
    以洞庭湖区2个典型水稻土(红黄泥和紫潮泥)为对象,研究了25 ℃、淹水培养条件下稻草硫铵配施和单施硫铵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氮(SDOC、SDON)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SMBC、SMBN和SDOC、SDON在培养前期达到峰值,之后降低,并趋于稳定.添加底物后,2种土壤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有机碳(SMBC/T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SMBN/TN)的平均值都在2%~3%之间变化;可溶性碳与全碳(SDOC/TC)的平均值为1%左右,可溶性氮与全氮(SDON/TN)平均值为5%~6%.2种土壤中SMBC峰值单施硫铵处理最大,但与稻草硫铵配施处理差异均不显著;SMBN、SDOC和SDON峰值稻草硫铵配施最大. 稻草-硫铵配施与单施硫铵处理中,低肥力红黄泥的SMBN、SDOC和SDON峰值差异显著;而高肥力紫潮泥SMBN和SDOC峰值差异不显著.前7 d,SMBC/ SMBN<10;14 d后,同一时刻单施硫铵处理SMBC/SMBN>稻草-硫铵配施.不同处理的SDOC/SDON 3 d时最大,28 d时最小.
    符合经济生态效益的农田化肥施用量
    向平安1;周燕2;郑华3;燕惠民4;黄璜1;黄清云1
    2006, 17(11):  2059-2063 . 
    摘要 ( 2543 )   PDF (477KB) ( 1474 )  
    在洞庭湖区研究了农田化肥的外部成本和经济生态施用量.采用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估算了化肥的外部成本;运用外部不经济性原理和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兼顾农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农田适宜施肥量.结果表明,2002年洞庭湖区粮食生产中因化肥施用不当而带来的外部成本约为1.35×108元,每千克纯氮的外部成本约为0.3元.在洞庭湖区目前生产条件下,兼顾生产、经济、生态三效益的适宜施肥量是208.26~210.65 kg·hm-2,相应的粮食产量为5528~5539 kg·hm-2.2002年洞庭湖区粮食生产实际施肥量已超过农户经济最优施肥量和生态适宜施肥量,建议政府在一些化肥高投入、高污染的地区征收环境污染税.
    施氮对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叶片光合与呼吸的调控
    张绪成1,2;上官周平1
    2006, 17(11):  2064-2069 . 
    摘要 ( 2400 )   PDF (638KB) ( 1474 )  
    在大田条件下对两个不同抗旱特性的冬小麦品种全生育期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呼吸值及其对氮素水平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180 kg·hm-2处理旱地品种叶片气孔导度、总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较不施氮处理在全生育期分别提高了43.75%、18.54%和49.66%,水地品种分别提高了12.12%、20.88%和29.25%;而旱地品种总呼吸速率降低了4.8%,水地品种降低了4.5%.适量施氮,增强了小麦叶片的气体交换能力,提高了光合色素含量,并降低了呼吸速率,从而提高了小麦叶片光合碳同化能力.小麦品种间光合的差异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引起.旱地品种呼吸速率较低,吸收的光能较多地用于光合碳同化作用.不施氮处理叶片光合速率较高的生育时期其呼吸速率也高,而施氮处理叶片光合速率高的生育时期呼吸值较低.施氮增加了光能向光合碳同化方向的分配.施氮对提高冬小麦抗旱能力有积极作用,其机理在于氮素改善了叶片气体交换状况,提高了光合色素含量,并优化了叶片对光能吸收的分配.
    低磷营养胁迫下水稻化感抑草潜力的变化特性及其作用机理
    何华勤;梁义元;陈露洁;庄重光;柯玉琴;梁康迳;林文雄
    2006, 17(11):  2070-2074 . 
    摘要 ( 2665 )   PDF (523KB) ( 1419 )  
    在低磷(0.5 mg·L-1) 营养胁迫下,运用生理生化方法分析了化感水稻PI312777(PI)与非化感水稻Lemont (Le) 对稗草抑制作用潜力的变化特性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在低磷营养胁迫下,化感水稻品种PI对受体稗草根干重的抑制能力明显提高,在处理后的5 、10和15 d,其对稗草地下部干重的抑制率分别增加了5.64%、3.89%和12.13%,增加幅度比非化感水稻品种Le显著.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营养条件相比,用低磷营养下生长的化感水稻PI的根系分泌物处理稗草5、10和15 d,受体稗草叶片中POD活性的促进率分别提高了20.19%、15.47%和6.68%,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促进率分别提高了18.08%、17.71%和12.50%,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增加了13.89%、18.60%和2.10%. 在低磷营养胁迫下,化感水稻通过抑制受体植物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其对氮营养的吸收,同时显著提高了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减缓了受体稗草的生长速度,提高了其抑草作用潜力.
    不同覆盖物对烤烟根温及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贾志红1,2;易建华2;孙在军2
    2006, 17(11):  2075-2078 . 
    摘要 ( 2598 )   PDF (431KB) ( 1362 )  
    分别以大棚膜、稻草+大棚膜、普通膜、稻草、稻草+遮阳网和遮阳网为覆盖材料,研究覆盖物对烤烟根温以及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22 d对5和15 cm土壤总积温的影响明显不同,5 cm土壤总积温最高为大棚膜处理(424.75 ℃),最低为稻草+遮阳网处理(378.75 ℃),22 d 的15 cm土壤总积温最高为大棚膜处理(396.75 ℃),最低为遮阳网处理(368.31 ℃).随着土壤总积温的升高,烟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都呈增长趋势,光合作用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揭膜后第10天烟株根系干重有所增加,普通地膜处理的根系生物量增加最多,稻草+遮阳网处理最少.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
    周晓;葛振鸣;施文彧;王天厚;曹丹;周立晨
    2006, 17(11):  2079-2083 . 
    摘要 ( 2393 )   PDF (502KB) ( 1447 )  
    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调查了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土壤因子影响,共调查到大型底栖动物30种,主要由甲壳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及昆虫幼体组成,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堇拟沼螺(Assiminea violacea)、焦河蓝蛤 (Potamocorbula ustulata)、中国绿螂 (Glaucomya chinensis)和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为优势种,且生物密度四季变化明显.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处于最高水平,多样性指数最高.夏季密度和生物量最低,物种多样性也较低,分布较不均匀.秋、冬季生物种类数与生物量差异不显著,生物密度冬季较秋季高.春、夏、秋季底栖动物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均未与土壤因子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冬季土壤湿度与有机质含量与底栖动物密度显著相关.
    野捕和圈养繁殖雄性马麝行为格局的比较
    孟秀祥1,2;冯金朝1;周宜君1;杨奇森2;冯祚建2;夏霖2;孟智斌2;华星3
    2006, 17(11):  2084-2087 . 
    摘要 ( 2579 )   PDF (457KB) ( 1318 )  
    采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进行行为取样,比较野捕和圈养繁殖雄性马麝的行为差异,并对雄麝在交配季节和非交配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圈养环境和管理模式相同,野捕和圈养繁殖马麝的总体行为格局类似,其时间和能量分配格局无本质差异,但由于幼年期的抓捕、人工哺乳及圈养方式等对其行为发育的影响,野捕雄麝的冲突行为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驯产雄麝(P<0.05).和非交配季节相比,雄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行为持续时间较少(P<0.05),运动性增加(P<0.05),摄食(P<0.05)和反刍减少(P<0.05),蹭尾标记及粪尿标记行为持续时间较长,增加了信息标记强度,且对相关的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等信息收集行为相应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间种牧草枣林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
    师光禄1;王有年1;苗振旺2;李登科3;张铁强1;于同泉1;姬谦龙1;董会4
    2006, 17(11):  2088-2092 . 
    摘要 ( 2613 )   PDF (508KB) ( 1379 )  
    应用群落结构特征参数与主分量分析,对间种不同牧草枣林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蜘蛛与捕食性昆虫是间种牧草枣林的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其相对丰盛度分别为48.3%~52.7%和38.8%~ 44.4%.间种不同牧草枣林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主要类群的平均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有明显差异(P<0.05),表现为间作百脉根枣林>紫花苜蓿枣林>扁茎黄芪枣林>白三叶枣林,优势集中性指数为间作白三叶枣林>扁茎黄芪枣林>紫花苜蓿枣林>百脉根枣林.各处理枣林中捕食性蜘蛛类的平均密度明显(P<0.05)高于捕食性昆虫类.瓢甲类、蝽类、蛇蛉类、草蛉类、蟹蛛类、圆蛛类和植绥螨类的个体数量在间种牧草枣林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红火蚁在中国适生区的预测
    陈晨1;龚伟荣2;胡白石1;周国梁3;包云轩1;刘凤权1
    2006, 17(11):  2093-2097 . 
    摘要 ( 2306 )   PDF (443KB) ( 1296 )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红火蚁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以高于发育起点温度的天数和有效积温作为决定性因子,年均降水量、海拔高度作为限制性因子,应用GIS中的Kriging空间插值功能将红火蚁在我国的适生性分布情况分为高度适生区、适生区、轻度适生区和非适生区.结果表明,广东大部、广西中南部、云南南部的少数地区、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是红火蚁的高度适生区.云南南部、两广北部、河南最南部、安徽西部、浙江大部、湖北中东部、重庆、湖南、江西和福建是红火蚁的适生区.轻度适生区分布于河北中东部、山东中东部、北京、天津、江苏中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大部、浙江西北部、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部、贵州中西部和云南中部的少数地区.我国的西北、东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为红火蚁的非适生区.
    茶角胸叶甲侵害对岭头单枞茶鲜叶芳香物质的影响
    曹潘荣1;刘克斌2;刘春燕3;雷建军1
    2006, 17(11):  2098-2101 . 
    摘要 ( 2378 )   PDF (458KB) ( 1429 )  
    通过不同程度的茶角胸叶甲虫侵害胁迫处理,研究了广东主栽岭头单枞茶鲜叶香气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茶角胸叶甲侵害的处理能明显地提高鲜叶芳香物质的种类,其中中度侵害处理的香气种类最多,共有36种;随着侵害处理程度的加深,1,6-亚甲基轮烯等9种物质含量增加,而芳樟醇等8种物质含量则下降;2-甲基十六醇等4种物质只在轻度侵害处理中出现,而二十二碳-1-醇等6种物质只在中度侵害处理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侵害胁迫,能诱导形成不同种类的芳香物质的合成,侵害处理可诱导1,6-亚甲基轮烯等23种物质的形成,同时也可抑制壬醛等6种物质的形成.
    松杨栅锈菌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
    余仲东;曹支敏;原犇犇
    2006, 17(11):  2102-2106 . 
    摘要 ( 2476 )   PDF (466KB) ( 1344 )  
    采用ITS-nrDNA-RELP、测序技术、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松杨栅锈菌不同地域的5个生理小种11个菌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化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我国的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相关,可分为西部地理群和北方地理群.西部地理群又可分为高山森林生态型(HMF)和平原生态型(WPL).小种遗传分化不一定与致病性分化一致.t检验表明,各生理小种RAPD遗传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差异,高山森林小种遗传多样性指数(0.5172)略高于平原小种遗传多样性指数(0.5089).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高度保守,不适合该菌种内群体遗传多样性分化研究.
    一种高效可直接用于PCR分析的土壤总微生物DNA抽提方法
    李钧敏;金则新
    2006, 17(11):  2107-2111 . 
    摘要 ( 3027 )   PDF (459KB) ( 1461 )  
    以CTAB-溶菌酶-蛋白酶K-冻融裂解法直接抽提土壤总微生物的基因组DNA,利用G8000沉淀和纯化DNA.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简便、有效可直接应用于PCR分析的土壤总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抽提方法.采用含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缓冲液预洗,添加CaCl2和BSA,可以去除腐殖酸;用PEG8000沉淀DNA,可以提高DNA质量;采用冻融法破碎细胞,CTAB、溶菌酶和蛋白质酶K共同作用以裂解细胞,可以保证获得大片段的DNA,提高DNA产率.用该方法抽提的七子花林下土壤总微生物DNA产率为9.22 μg·g-1,A260/A280为1.65,可适用于 PCR扩增及扩增rDNA限制酶切分析(ARDRA)技术,适宜的模板DNA浓度为0.67 ng·μl-1.快速、有效、可直接用于PCR分析的土壤总微生物DNA提取方法的建立,为大规模的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可能.
    西湖沉积物中解磷菌的分离纯化及其解磷能力
    李文红;施积炎
    2006, 17(11):  2112-2116 . 
    摘要 ( 3191 )   PDF (519KB) ( 1365 )  
    采用有机磷固体培养基和无机磷固体培养基从沉积物中分离出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通过平板划线分离纯化后得到6株磷细菌,其中2株为有机P细菌(编号为OP1、OP2),4株为无机磷细菌(编号分别为NOP1、NOP2、NOP3、NOP4).测定发现,OP1、OP2和NOP3溶磷能力较强,NOP4解磷能力较微弱,而NOP1及NOP2在分离纯化后失去了解磷能力;菌株OP1及OP2具有较强的分解有机磷卵磷脂的能力,接种OP1、OP2菌株的培养液中水溶性磷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8.53和64.53倍;接种NOP3菌株的培养液中磷含量比对照增加了54.06倍.
    一株菲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祝儒刚1;钟鸣1;周启星2;刘海宁1;李玉双1
    2006, 17(11):  2117-2120 . 
    摘要 ( 2392 )   PDF (389KB) ( 1620 )  
    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从沈抚灌区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1株菲降解细菌.试验证明该菌株能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经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确定该菌株属于不动杆菌属,命名为Acinetobacter sp. L2. 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发现,L2菌株与Acinetobacter sp. DG880[AY258108]亲源关系最近.L2菌株培养7 d后对菲的降解率达96.3%.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活力测定表明,L2菌株可能含有菲降解基因.
    西藏高原天然长芒草地丛枝菌根真菌接种效应
    蔡晓布1;盖京苹2;钱成1;冯固2
    2006, 17(11):  2121-2126 . 
    摘要 ( 2777 )   PDF (605KB) ( 1532 )  
    采用草地均匀打孔方法,就草地土壤未消毒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对长芒草(Stipa bungeana)的侵染效应以及对植物生长、吸磷效率、土壤微生物区系等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接种处理、不接种处理的菌根效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多数接种处理根围土壤AM真菌孢子密度、菌根侵染率和侵染强度显著提高,但对丛枝丰度的影响相对较低.2)接种后AM真菌孢子密度对菌根侵染率具有极显著影响(r=0.7679**);随菌根侵染率的增加,植株总干物重和吸磷总量均呈极显著提高,r值分别为0.7556**、0.8018**.3)与植株地上部相比,接种AM真菌对提高根系干物重、根系吸磷量和含磷量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4)多数接种处理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一定程度的提高,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显著增加,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则不甚明显.5)各接种处理对寄主植物的综合侵染效应在总体上呈Glomus mosseae+G. intraradices+Scutellospora calospora>G. mosseae+G. aggregatumGlomus sp.>G. mosseaeG. mosseae+ G. etunicatum+G. intraradices+S. erythropaG. geosporum的趋势.
    电导率作为流域水文变化指标初探
    范宁江1;刘玉虹1;安树青1;王中生1;杨海波1;吴春2;詹季华2
    2006, 17(11):  2127-2131 . 
    摘要 ( 2421 )   PDF (444KB) ( 1440 )  
    利用电导率作为主要指标, 研究了四川黑水河流域的水文特征.方差分析表明, 支流和干流上共10个样点的电导率值在采样地点间差异显著(枯水期和平水期,P=0000),但在时间上不具显著性差异(枯水期P=0346,平水期P=0517);对枯水期和平水期各样点的电导率值做配对t检验,得出两个时期的电导率值虽差异显著,但具有极其相似的动态规律(r=0973,P=0000),表明流域内电导率呈规律性的变化.可将电导率应用于水文时期的划分以及河流特征的标识等研究.通过计算支流电导率对邻近干流的贡献,可以推算各支流流量的贡献率.将电导率作为流域水文时空变化的特征性指标,可为深入研究河流水文变化提供更便捷的途径.
    杂谷脑河流域河网统计自相似性
    钟晔1,2;金昌杰1;裴铁璠1
    2006, 17(11):  2132-2135 . 
    摘要 ( 2344 )   PDF (368KB) ( 1571 )  
    河网自相似性是水文尺度研究的重要方向,统计自相似研究不同尺度下河网参数概率分布函数的相似性.从统计自相似的角度,推导出河网参数、全河网分布和单级河道分布的关系,并用杂谷脑河DEM进行验证;对所得数据进行KolmogorovSmirnov双样本检验,结果显示,推导结论与实际数据吻合,说明整个河网和单级河道之间是复杂的层叠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
    人类工程活动对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融化层及其环境的影响
    郭正刚1,2;吴青柏2;牛富军2
    2006, 17(11):  2136-2140 . 
    摘要 ( 2741 )   PDF (501KB) ( 1291 )  
    人类工程活动对多年冻土环境的影响是评价人类工程活动对冻土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修建青藏公路时的工程干扰带与非干扰带为对比,研究了人类工程活动对多年冻土环境及其融化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带的融化层厚度比非干扰带要小,在非工程干扰带内,融化层厚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在工程干扰带内,融化层厚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无规律可循.植被类型对冻土融化层厚度的影响表现为:草原>灌丛>草甸.干扰带和非干扰带的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格局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在海拔接近时,受植被状况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对地温的影响表现为干扰带温度低于非干扰带温度.
    科尔沁沙质荒漠化评价遥感信息模型
    范文义;张文华
    2006, 17(11):  2141-2146 . 
    摘要 ( 2270 )   PDF (530KB) ( 1355 )  
    采用遥感信息模型对科尔沁沙地奈曼旗荒漠化主要评价因子(植被盖度、生物量和土壤含水率)进行定量反演;利用线形混合光谱分析(SMA)模型计算裸沙占地百分比.通过每个像元可获取全部评价因子的指标值.在现有荒漠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荒漠化程度评价的定量化遥感信息模型,并输出荒漠化程度分布图.选取了60个样点进行评价模型的精度验证,被正确评价的点数为55个.结果表明,该模型对研究区域荒漠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其精度可达91.7%,说明利用遥感信息模型评价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基于能值分析的广东省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
    隋春花1;陆宏芳2;郑凤英3
    2006, 17(11):  2147-2152 . 
    摘要 ( 2455 )   PDF (550KB) ( 1216 )  
    运用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从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3个侧面,系统与子系统2个层面,对广东省生态经济系统1990年以来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属于高度发展地区,系统高度依赖于反馈能值的投入,虽然污染治理卓有成效,但并未从整体上解决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矛盾,区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低.广东省对于国际市场的信赖性日益提高,但在大量资源型产品出口和高技术产品进口的不等价交换中处于实际的亏损地位.依靠科技,提高产出品附加值,发挥落后地区自然和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发达地区的经济拉动力,是全面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
    翁伯琦;王义祥;黄毅斌;应朝阳;黄勤楼
    2006, 17(11):  2153-2157 . 
    摘要 ( 2507 )   PDF (494KB) ( 1421 )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分析了福建省1999~2003年5年间的生态足迹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99年的1.428 hm2上升至2003年的1.65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9年的0.683 hm2减少到2003年的0.607 hm2,生态赤字逐年提高,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分析表明,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供需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其需求以草地和化石燃料为主,两者占总量的55.74%~63.43%,而供给以耕地为主,草地仅占人均生态承载力的0.77%~0.82%,化石燃料的供给几乎为零.5年间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福建省的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结合福建省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特点,提出了减少区域生态赤字的对策.
    合肥市不同生态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韦朝领;王敬涛;蒋跃林;张庆国
    2006, 17(11):  2158-2162 . 
    摘要 ( 2678 )   PDF (505KB) ( 1702 )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环境质量密切相关.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按照4个生态功能区(公园游览区、生活居住区、商业交通繁华区和工业区),同步进行了空气负离子浓度、主要气象要素(光照强度、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观测.不同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特点是: 公园游览区和生活居住区日变化呈单峰形式,工业区呈双峰形式,而商业交通繁华区则比较复杂;极值出现的时间也有差异;4个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的波动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商业交通繁华区>工业区>生活居住区>公园游览区.4个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公园游览区、生活居住区、商业交通繁华区和工业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年平均值分别是819、340、149和126 个·cm-3.影响合肥市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最主要气象因子是空气相对湿度,其次是光照强度,最小为气温.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指数递增关系.
    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黄茂祝;胡海清;张杰;陈丽军
    2006, 17(11):  2163-2169 . 
    摘要 ( 2565 )   PDF (711KB) ( 1401 )  
    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从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质量、环境质量、旅游条件以及旅游功能4个方面选取30个有代表性的评价因子,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伊春林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且在优良级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区域分布上,北(嘉荫)-中(伊春)-东(金山屯)-南(铁力)4点极其明显;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基本呈北(嘉荫、汤旺河、五营)-中(伊春、上甘岭)-东(金山屯、美溪)-南(铁力、带岭)的一致性分布.将伊春林区划分为南部、东部、中部和北部4个旅游集合区,并针对各自的特色,提出初步的开发方向.
    温度和水分对草甸草原土壤氧化亚氮产生速率的调控
    杜睿
    2006, 17(11):  2170-2174 . 
    摘要 ( 2148 )   PDF (559KB) ( 1312 )  
    通过试验室模拟试验,研究了调控草甸草原黑钙土N2O产生速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草甸草原土壤N2O产生速率有重要影响(F=6.149,P<0.01).但相关性分析表明,草甸草原土壤含水量与N2O的产生速率间线性相关不显著.就土壤N2O的产生速率而言,温度的影响远低于土壤水分的影响(F=2.275,P=0.106).土壤水分和温度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草甸草原土壤N2O产生速率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多阶多项式关系:y=ax3+bx2+cx+d,其中a、b、c、d是常数.
    温度和水分对草甸草原土壤氧化亚氮产生速率的调控
    杜睿
    2006, 17(11):  2170-2174 . 
    摘要 ( 1828 )   PDF (559KB) ( 1344 )  
    通过试验室模拟试验,研究了调控草甸草原黑钙土N2O产生速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草甸草原土壤N2O产生速率有重要影响(F=6.149,P<0.01).但相关性分析表明,草甸草原土壤含水量与N2O的产生速率间线性相关不显著.就土壤N2O的产生速率而言,温度的影响远低于土壤水分的影响(F=2.275,P=0.106).土壤水分和温度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草甸草原土壤N2O产生速率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多阶多项式关系:y=ax3+bx2+cx+d,其中a、b、c、d是常数.
    红豆草与土壤氮含量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响应
    周正朝1;上官周平1,2
    2006, 17(11):  2175-2178 . 
    摘要 ( 2494 )   PDF (417KB) ( 1339 )  
    在封闭的植物培养箱中,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红豆草和土壤氮含量对CO2浓度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与正常CO2浓度(355~370 μmol·mol-1)相比,CO2浓度升高(700 μmol·mol-1),植物生物量增加25.1%(P<0.01),但植物体氮浓度降低25.3%(P<0.001),植物全氮没有显著的变化.经3个月盆栽实验后,与原始土壤相比,两种CO2浓度处理土壤全N、NO3--N和NH4+-N都有所降低,而土壤微生物氮则显著增加,这可能与植物生长有关.不同CO2浓度处理土壤NH4+-N浓度基本一致,但在高CO2浓度下,土壤NO3--N浓度显著降低,而微生物生物氮显著增加.对整个土壤-植物系统而言,盆栽实验后,整个系统全氮有少量增加,但变化不显著,特别是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全氮最大,这可能与培养材料红豆草为豆科植物,而且在高CO2浓度下生物量增加,导致氮的固定量增加有关.
    开放式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对武香粳14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的影响
    胡健1,2;王余龙1;杨连新1;周娟1;朱建国3
    2006, 17(11):  2179-2184 . 
    摘要 ( 2444 )   PDF (637KB) ( 1405 )  
    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开放式大气CO2浓度提高(FACE)200 μmol·mol-1对粳稻品种武香粳14各生育期功能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NRA)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明显提高了各生育期功能叶片NRA,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穗后10 d、穗后20 d水稻功能叶片NRA平均值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0%、20%、60%、80%和30%,其中,FACE处理对拔节期、抽穗期和穗后10 d水稻功能叶片NRA水平影响较大.施氮处理明显影响了FACE条件下水稻功能叶片NRA,并且在不同生育期存在不同的趋势:拔节期,中氮>低氮>高氮;孕穗期和抽穗期,高氮>中氮>低氮;而穗后10 d及20 d则为中氮>高氮>低氮.FACE处理与施氮量对NRA存在互作效应,拔节期及穗后20 d两者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穗后10 d达显著水平,而孕穗期及抽穗期互作效应不显著.
    1,2,4-三氯苯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毒性机理
    杜青平1,2;贾晓珊1;袁保红3
    2006, 17(11):  2185-2188 . 
    摘要 ( 2567 )   PDF (406KB) ( 1489 )  
    以水稻为试材,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1,2,4-三氯苯(1,2,4-TCB)对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种子的萌发率和活力指数随1,2,4-TCB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呈现一定的浓度-效应关系,高浓度(80和100 mg·L-1) 1,2,4-TCB处理组水稻种子的活力指数仅为对照组的7. 89%和1.92%,水稻幼苗的株高和根长均受到抑制,表现出一定的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水稻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均随1,2,4-TCB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水稻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细胞膜的通透性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1,2,4-TCB处理浓度>15 mg·L-1时,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叶片细胞膜的通透性急剧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差异均显著(P<0.01).这表明1,2,4-TCB对水稻幼苗的损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机理可能与1,2,4-TCB使植物细胞膜、细胞内蛋白质和细胞器结构和功能损伤有关.
    综合评述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概述
    毛留喜1;孙艳玲2,3;延晓冬2
    2006, 17(11):  2189-2195 . 
    摘要 ( 3693 )   PDF (832KB) ( 2061 )  
    陆地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碳循环模型已成为目前研究陆地碳循环的必要手段.本文针对有关碳循环研究方面的进展,介绍了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基本结构、碳循环过程中涉及的两个基本模型以及目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两大类型,并通过对现有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式的分析,指出了未来陆地碳循环模型的研究方向可能是发展基于动态植被的生物物理模型.这种耦合模型也可能是地球系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完整性内涵及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黄宝荣;欧阳志云;郑华;王效科;苗鸿
    2006, 17(11):  2196-2202 . 
    摘要 ( 3079 )   PDF (835KB) ( 1876 )  
    生态系统完整性是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主要反映生态系统在外来干扰下维持自然状态、稳定性和自组织能力的程度.评价生态系统完整性对于保护敏感自然生态系统免受人类干扰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耗散结构理论表明,外界压力和反映系统自组织能力的生物、物理、化学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等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本文综述了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及其所承受的压力评价指标,并探讨了优先评价指标的筛选及综合评价方法,最后根据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
    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
    赵鑫1,2;宇万太2;李建东1;姜子绍2
    2006, 17(11):  2203-2209 . 
    摘要 ( 2357 )   PDF (786KB) ( 1382 )  
    土壤有机碳能够反映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开展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概述了土壤有机碳分组方面的研究结果,主要讨论了在不同利用类型和不同经营方式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分解、蓄积、含量、存量、分配比例等的动态变化,并指出了当前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有机酸代谢在植物适应养分和铝毒胁迫中的作用
    汪建飞1,2;沈其荣2
    2006, 17(11):  2210-2216 . 
    摘要 ( 2402 )   PDF (776KB) ( 1341 )  
    有机酸不仅是碳代谢的中间体,而且在一些植物应对养分缺乏、金属胁迫以及根-土界面中操纵植物-微生物间的交互作用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从植物营养学角度,对最近关于植物体内有机酸的形成与生理,及其与氮素代谢,磷和铁的吸收,铝的耐受以及土壤生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有机酸的跨膜运输、转基因模型中有机酸调控的生物技术操作的最新发现进行了讨论,以期为理解有机酸代谢的植物营养学基本原理提供基础.最后,还提出了通过生物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与金属胁迫.
    丛枝菌根对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机理
    李秋玲;凌婉婷;高彦征;李福春;熊巍
    2006, 17(11):  2217-2221 . 
    摘要 ( 2380 )   PDF (594KB) ( 1614 )  
    丛枝菌根(AM)是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的互惠共生体,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强植物抗性.自然界中已知的AMF有170多种,分布广泛,且可与大多数植物共生.利用AM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正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AM对多环芳烃、酞酸脂、石油和农药等一些典型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AM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机理主要包括:AMF代谢有机污染物;AM分泌酶,降解污染物;AM影响根系分泌作用,并促进根际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AMF宿主植物吸收积累污染物.AM修复研究中,高效AMF的筛选、复合菌种效应、土壤老化、AM作用下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积累等几方面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研究简报
    高浓度二氧化碳处理对红松幼苗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贾夏1,2;韩士杰2;赵永华3;周玉梅2
    2006, 17(11):  2222-2225 . 
    摘要 ( 2244 )   PDF (369KB) ( 1245 )  
    研究了700和500 μmol·mol-1高浓度CO2处理的红松幼苗0~10 cm土层土壤蛋白酶、脲酶、淀粉酶、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蛋白酶(除7月)、脲酶、淀粉酶(除7月)和磷酸酶(除9月)活性在高浓度CO2条件下极显著增加,而转化酶(除9月)活性却极显著降低.不同高浓度CO2对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500 μmol·mol-1浓度CO2处理对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较700 μmol·mol-1处理明显,而700 μmol·mol-1浓度CO2处理对脲酶、淀粉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影响较500 μmol·mol-1显著.
    固定化引进菌降解土壤中芘和苯并(a)芘的效果比较
    王新1,2;李培军3;宋守志1;钟勇1;张辉1;E.V. Verkhozina4
    2006, 17(11):  2226-2228 . 
    摘要 ( 2397 )   PDF (322KB) ( 1235 )  
    将引进菌用于有机污染土壤中芘和苯并(a)芘的生物修复,目的是使引进菌在环境工程中的利用成为可能.通过对引进的3株细菌进行固定化包埋,研究了它们对土壤中芘和苯并(a)芘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引进菌驯化固定后,无论是单株菌还是混合菌对污染物的降解都明显高于游离菌,与土著固定菌相比,部分引进菌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不同时间采样点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引进菌混合固定后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相对较好,在96 h时B61B67对芘和苯并(a)芘的降解率分别为43.49%和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