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7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06-07-18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马占相思林冠层气孔导度对环境驱动因子的响应
赵平;饶兴权;马玲;蔡锡安;曾小平
2006, 17(07): 1149-1156 .
摘要
(
2592
)
PDF
(703KB) (
1317
)
利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在2003年10月测定了广东鹤山丘陵地马占相思林14株样树的树干液流,同时监测林冠上方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湿度和气温,结合树木的形态和林分的结构特征,计算马占相思的整树蒸腾(
E
)、林分总蒸腾(
E
t
)以及冠层平均气孔导度(
g
c
),分析树形特征与整树水分利用的关系、冠层气孔导度对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空气水汽压亏缺(
D
)的响应.结果表明,整树蒸腾与胸径(
P
<0.0001)、边材面积(
P
<0.0001)和冠幅(
P
=0.0007)以自然对数的形式、与树高(
P
=0.014)以幂函数的形式呈现显著正相关.冠层气孔导度最大值(
g
c
max
)随
D
的上升呈对数函数下降(
P
<0.0001),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则呈双曲线函数增加(
P
<0.0001).液流测定系统能提供连续和准确的整树和林分蒸腾速率值,经严格数学推导公式计算,最终可求出冠层气孔导度,是研究森林水分利用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的有效方法.
松材线虫入侵后不同伐倒干扰强度对马尾松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石娟
1
;骆有庆
1
;宋冀莹
1
;严晓素
2
;蒋平
2
;王奕交
3
2006, 17(07): 1157-1163 .
摘要
(
2464
)
PDF
(693KB) (
1310
)
以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后经过不同伐倒干扰强度经营形成的不同群落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对9个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大小排列顺序为: 马尾松纯林受害皆伐后形成的阔叶林(富阳)>轻度受害的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富阳)>对照>轻度受害的马尾松纯林(富阳)>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受害择伐后形成的栓皮栎林(舟山)>马尾松纯林受害皆伐后形成的马尾松幼龄林(富阳)>马尾松纯林受害择伐后形成的枫香林(舟山)>受害的黑松马尾松混交林(舟山)>受害的马尾松纯林(舟山).灌木层舟山马尾松纯林的3种多样性指数均最低,其余各地相差不大.草本层马尾松幼树纯林、栓皮栎林和枫香林的3个指数较高.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林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不同干扰程度、不同恢复方式下马尾松林内的植物多样性差异也显著.建立了伐倒干扰强度指数,发现物种多样性指数随伐倒干扰强度指数的变化规律符合“中间高度膨胀”理论.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的指数能有效地反映松材线虫入侵及病木伐除后马尾松林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不同生境下刺五加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与生长规律
韩忠明
1,2
;韩梅
1,2
;吴劲松
1,2
;杨利民
1,2
2006, 17(07): 1164-1168 .
摘要
(
2686
)
PDF
(511KB) (
1334
)
从构件水平对针阔混交林、蒙古栎林和次生杂木林3个生境的刺五加种群各功能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及生物量比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刺五加种群的个体生长和各构件生物量动态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不同环境条件下,刺五加种群各功能构件生物量平均值具有相同的规律:茎构件>根茎构件>叶构件.3个生境中刺五加整体种群水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郁闭度为40%的蒙古栎林中,刺五加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较针阔混交林和次生杂木林中大.不同生境下刺五加种群分株生物量的差异蕴涵着重要的生长调节和物质分配策略.在分株较小的幼龄个体以及郁闭度较大而不利于分株生长的次生杂木林中,分株优先建造叶器官,以保证充分的物质生产. 3个生境刺五加种群的叶、茎与分株的相对增重均具有相同的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
科尔沁沙地差巴嘎蒿群落及种群生态特征
尹航
1
;朴顺姬
1,2
;王振杰
1
;颜秀灵
1
;张斌才
1
;翟继武
1
;丁勇
1
2006, 17(07): 1169-1173 .
摘要
(
2316
)
PDF
(498KB) (
1274
)
对科尔沁不同类型沙地上差巴嘎蒿群落内物种重要值、多样性等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后,将其划分为3个类型:差巴嘎蒿1年生植物群聚、差巴嘎蒿禾草类群丛、冷蒿黄蒿+禾草类群丛,分别分布于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上.随着沙地基质固定程度的增加,差巴嘎蒿群落由差巴嘎蒿-1年生植物群聚(先锋群落、盖度<10%、多样性指数0.33)演替到差巴嘎蒿-禾草类群丛(盖度30%~35%、多样性指数0.56)再演替到冷蒿黄蒿+禾草类群丛(草原群落、盖度40%~45%、多样性指数0.59).在差巴嘎蒿群落演替过程中,差巴嗄蒿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在流动沙地上为增长型;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上为衰退型.人工种植5年后差巴嘎蒿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人工种植18年后为稳定型.
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宋爱云
1
;刘世荣
1
;史作民
1
;董林水
2
2006, 17(07): 1174-1178 .
摘要
(
2291
)
PDF
(469KB) (
1309
)
在野外植被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植被数量分析方法对岷江流域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进行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研究了植物种、植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亚高山草甸共有植物139种,隶属于31科88属.应用数量分类方法将114个样方分为12个群落类型.在分析不同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基础上,从定量的角度揭示了影响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拔梯度和土壤含水量.DCA排序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第1轴反映了各群落类型所在环境的海拔梯度,从上到下,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群落或植物种的耐寒性越来越强;第2轴基本上反映了各群落类型所在环境的土壤含水量.排序结果与分类结果比较吻合,反映出植物群落类型和物种分布随环境因子梯度变化的趋势.
气候变化对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张建平
1
;赵艳霞
2
;王春乙
2
;何勇
3
2006, 17(07): 1179-1184 .
摘要
(
2590
)
PDF
(523KB) (
1753
)
验证作物模型在我国华北冬小麦主产区是否适应的基础上,采用作物模型与气候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化地模拟预测了未来100年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0~2004年,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生育期和产量变化不大.未来100年内华北地区冬小麦的生长期可能会有所缩短,平均缩短8.4 d;产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减产10.1%.适当采取应对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冬小麦的减产趋势.
西藏高原退化土壤的生物学肥力及其变化特征
钱成;彭岳林;贾钧彦;魏娜
2006, 17(07): 1185-1190 .
摘要
(
2231
)
PDF
(559KB) (
1188
)
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对施肥条件下退化山地灌丛草原土生物学肥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施肥状态下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试前呈微弱下降,施肥条件下土壤生物学肥力呈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表现在耕层土壤有机质相对较高的积累速率、腐殖质结构明显改善以及土壤细菌的显著增殖等方面,但土壤微生物区系仍处于极不协调状态;随着有机肥或化肥的递增,0~30和30~6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均有显著提高的趋势,其年均累积量分别达1.35和0.67 g·kg
-1
;0~30和30~60 cm土层腐殖质碳占有机碳比重、胡敏酸碳占腐殖质碳比重亦均随有机肥或化肥递增而趋于提高;不同培肥方式对土壤细菌的繁殖与活动均具有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2~30和30~60 cm土层细菌数量与有机质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
r
=0.7194、0.6042),对土壤真菌、放线菌的影响则不甚明显;多数施肥处理下,不同土层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低于不施肥处理,耕层土壤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呈负相关(
r
=-0.4799)
东北地区不同小麦品种对黑麦草的化感作用
张晓珂
1,2
;梁文举
1
;姜勇
1
2006, 17(07): 1191-1195 .
摘要
(
2572
)
PDF
(478KB) (
1285
)
以东北地区33个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琼脂共培法,评价了不同小麦品种对黑麦草所产生的化感作用.通过分析不同小麦品种对黑麦草根长、苗高、根干重及苗干重的影响,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对黑麦草化感作用的差异,从而筛选出具有较强化感潜力的小麦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黑麦草根长、苗高、根干重及苗干重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利用RI值作为化感作用的指标,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可将这33个小麦品种按化感能力的强、中、弱分成3类;其中龙幅麦9号、龙幅麦13号、锦麦2003和小冰麦33号为化感能力较强的品种.
氮、磷、钾对豫麦50旗叶蔗糖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李友军
1,2
;熊瑛
1,3
;陈明灿
1
;骆炳山
2
2006, 17(07): 1196-1200 .
摘要
(
2536
)
PDF
(457KB) (
1047
)
以豫麦50为对象,探讨了氮、磷、钾对小麦旗叶中蔗糖的积累及相关酶活性以及籽粒中淀粉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以增加灌浆前期旗叶中的糖含量,施钾则提高了灌浆后期旗叶中的糖含量,而施磷则对旗叶中的糖含量影响不大.施氮、磷、钾均能增加蔗糖合成酶活性,但它们的作用时间不同:施氮活性增加在籽粒灌浆中期,施磷在灌浆前期,而施钾在灌浆前、中期.但氮亦可增加花后24 d的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施磷增加了灌浆前、中期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施钾则增加了灌浆后期旗叶磷酸蔗糖酶活性.施氮、磷、钾都提高了籽粒中总糖含量,增加籽粒中淀粉含量,其中施钾效果最为明显.施磷提高籽粒中直链淀粉的积累,而施钾则显著提高了籽粒中支链淀粉的含量.
结实期水分胁迫对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蔡一霞
1,2
;王维
2
;朱智伟
3
;张祖建
1
;郎有忠
1
;朱庆森
1
2006, 17(07): 1201-1206 .
摘要
(
2420
)
PDF
(644KB) (
1379
)
以生产上广泛使用的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结实期适度水分胁迫对不同氮肥水平下稻米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施氮水平下,水分胁迫使3个品种籽粒产量降低11.6%~14.7%,虽整精米率有所提高,但垩白度却显著增加(18.7%~33.1%),外观品质变劣;而高氮水平下,水分胁迫处理的产量增加18.8%~22.2%,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降低15.3%~37.2%和13.7%~29.9%,外观品质变优.稻米RVA谱特征值和米饭质地也明显受到结实期土壤水分和施氮水平的影响.正常施氮水平下,水分胁迫处理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扬稻6号除外)要低于水层灌溉处理,而其消减值却明显高于水层灌溉处理,水分胁迫使得正常施氮处理的米饭口感较硬,弹性较差,粘性降低,且咀嚼有渣感.而高氮水平下,水分胁迫利于米粉糊化过程中早期粘度的上升,最高粘度增加,崩解值也明显高于水层灌溉,消减值却明显减小,米饭的硬性和凝聚性减小,松弛性和粘附性增大,米饭质地有变优的趋势.
酸性森林土壤中Al
i
/(Ca+Mg)摩尔比值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郭景恒
1
;张晓山
1
;蒋春来
1
;赵大为
2
;涂志江
3
;向仁军
4
;罗家海
5
2006, 17(07): 1207-1212 .
摘要
(
2597
)
PDF
(549KB) (
1151
)
研究了西南和华南酸性森林土壤中Al
i
/(Ca+Mg)摩尔比值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综合评价各种影响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 2000~2002年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大多数土壤水中该摩尔比值都小于临界值1.0,说明土壤铝释放还未对植被造成显著伤害.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显示,土壤铝饱和度(AlS)是影响A层土壤水中Al
i
/(Ca+Mg)摩尔比值的首要因素;土壤铝饱和度愈高,土壤水中Al
i
/(Ca+Mg)摩尔比值愈高.5个流域中,尽管流溪河流域酸沉降量偏低,但由于土壤铝饱和度较高,A层土壤水中Al
i
/(Ca+Mg)摩尔比值高于其他流域.土壤水中无机铝(Al
i
)浓度是影响深层(B
1
、B
2
、BC层)土壤水中Al
i
/(Ca+Mg)摩尔比值的主导因素;土壤水中无机铝浓度愈高,Al
i
/(Ca+Mg)摩尔比值愈高.各流域内摩尔比值沿土壤深度的变化与无机铝浓度的变化基本一致.可以认为,土壤铝饱和度是影响土壤水中Al
i
/(Ca+Mg)摩尔比值区域性差异的主要因素,土壤水中无机铝浓度是影响Al
i
/(Ca+Mg)摩尔比值纵向差异的主要因素.
镉对黄颡鱼鳃线粒体结构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柏世军;许梓荣
2006, 17(07): 1213-1217 .
摘要
(
2298
)
PDF
(472KB) (
1173
)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重金属镉对黄颡鱼[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鳃线粒体结构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50 μg·L
-1
组黄颡鱼鳃线粒体结构未受损,且各项测定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05);500 μg·L
-1
组黄颡鱼鳃线粒体严重受损,除LD、MDA、ADP、AMP和血浆K
+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余检测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高浓度镉短期暴露将降低鱼鳃线粒体SOD活性而导致线粒体氧化损伤,同时抑制PFK和ATP酶活性, 影响鳃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最终降低鳃血浆渗透压和离子浓度调节能力可能是其毒性机理之一.
不同氮磷比条件下浮游藻类群落变化
孙凌
1
;金相灿
2
;钟远
1
;张冬梅
1
;朱琳
1
;戴树桂
1
;庄源益
1
2006, 17(07): 1218-1223 .
摘要
(
2801
)
PDF
(554KB) (
1275
)
选取天津市小型人工湖湖水样品,调整氮磷起始质量比(分别为0.5∶1、7.2∶1、25∶1、50∶1),在水族试验箱内进行生态模拟试验,探讨城市湖水浮游藻类群落对不同氮磷比例的响应.与对照组相比,高氮磷比组绿藻种类减少,蓝藻种类变化不大;低氮磷比组蓝、绿藻种类数均减少.高氮磷比的中氮和高氮箱内,藻类生物量、细胞密度与叶绿素a都远高于对照和高磷箱;高氮箱中叶绿素a均值最高,为69.7 μg·L
-1
,中氮箱次之,为54.3 μg·L
-1
,对照与高磷箱分别为30.3和29.7 μg·L
-1
.试验中后期,高磷箱绿藻门美丽胶网藻(
Dictyosphaerium pulchellum
)一直占据优势地位;而中氮箱和高氮箱主要优势藻种为皮状席藻(
Phormidium corium
)、细胶鞘藻(
Phormidium tenue
)、湖泊鞘丝藻(
Lyngbya limnetica
)和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sa
)等蓝藻.对照箱内物种丰富度最高,中氮箱内生态优势度最高.
轮虫培育池生态系统各有机碳库储量及其日变化
李晓东
1,2
;赵文
1
;赵振兴
1
;董双林
2
2006, 17(07): 1224-1228 .
摘要
(
2778
)
PDF
(445KB) (
1092
)
2001年5~6月对辽宁省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的两种模式轮虫培育池有机碳库储量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静水池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库储量平均值分别为5.69±2.90 mg·L
-1
和24.56 ± 2.12 mg·L
-1
;流水池DOC和POC分别为9.61±3.17 mg·L
-1
和24.13 ±2.91 mg·L
-1
.流水池和静水池TOC、DOC和POC的比例分别为 1∶0.75∶0.25和1∶0.82∶0.18.POC含量高的池塘DOC含量也较高.流水池的POC、DOC周日变动幅度大,静水池昼夜变动幅度小.流水池POC含量白天(5:00~17:00)升高,静水池降低,夜间(15:00~23:00)两池POC含量均降低.从23:00至次日5:00上升,两池分别在17:00和5:00达到高峰.白天(5:00~17:00) 流水池DOC/POC升高,静水池降低;夜间(17:00~23:00)两池均上升,23:00 至次日5:00则呈下降趋势.
丛枝菌根真菌种间差异对柚苗营养生长及矿质含量的影响
仝瑞建
1
;杨晓红
1,2
;李东彦
1
2006, 17(07): 1229-1233 .
摘要
(
2392
)
PDF
(479KB) (
1151
)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3种AM真菌
Gigaspora margarita、Glomus mosseae
和
Glomus
versiforme
对长寿沙田柚(
Citrus grandis
cv. Changshou Shatian You)无菌苗营养生长及矿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植株均有效地被感染;与对照相比,接种AM真菌能显著促进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尤其促进了须根的生长,接种
Glomus mosseae
处理的主根长度比对照增加了22.7%,侧根数量增加了35.7%,须根数量和总长分别增加了160.8%和103.2%;接种AM真菌显著地提高了叶片的N、P、K、Ca、Mg、Zn、Cu和Mn含量,与对照相比,3种真菌处理的P含量分别增加了46.8%、88.7%和32.3%.3种AM真菌处理中,以接种
Glomus mosseae
处理营养生长最好,菌根依赖性最大,矿质元素N、P、K、Ca、Zn和Cu的含量最高,其效应顺序为
Glomus mosseae>Gigaspora margarita>Glomus versiforme
,可见,3种AM真菌对长寿沙田柚生长均有正效应,以
Glomus mosseae
最为显著,为长寿沙田柚适宜的优良菌种(株).
枣麦间作枣园主要蚧虫复合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师光禄
1,2
;王有年
1
;刘素琪
2
;苗振旺
3
;曹挥
2
;李登科
4
;张铁强
1
;于同泉
1
2006, 17(07): 1234-1238 .
摘要
(
2317
)
PDF
(534KB) (
1086
)
为了有效地控制枣树蚧害,2002年在太谷地区对枣麦间作枣园的康氏粉蚧(
Pseudococcus comstock
Kuwane)、日本蜡蚧(
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和梨园蚧(
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的复合种群结构及其生态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枣树发育早期,3种蚧虫分布范围主要在下、中部的东、南方位,康氏粉蚧的时空二维生态位的宽度较大,是该时期的优势种.到中期3种蚧虫复合种群的分布聚集在树冠上部的西、北方位,时空二维生态位的宽度以日本蜡蚧较大,种间相似程度和竞争不明显.后期3种蚧虫的复合种群结构在各部位的各个方位的分布无明显差异,但梨园蚧的虫口密度较大,日本蜡蚧在生态位上占据较大的空间.与枣树发育的中期相比,3种蚧虫复合种群结构的相似性与种间竞争系数的平均值要小.蚧害预防应早期控制康氏粉蚧,中期调治3种蚧虫的危害,后期应采取措施压低越冬虫源.
棉田烟粉虱种群的空间格局
周福才
1,2
;任顺祥
2
;杜予州
1
;秦洁洋
1
;周桂生
1
;刘宗泉
3
2006, 17(07): 1239-1244 .
摘要
(
2355
)
PDF
(536KB) (
1234
)
在转Bt基因棉花(国抗22号)和对应的常规亲本棉(泗棉3号)棉田中对烟粉虱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7月份烟粉虱成虫在棉株垂直方向上分层不明显;8月份以后,棉株上层虫口密度显著高于中层和下层.在水平分布上,烟粉虱成虫和若虫的空间格局基本相同,种群密度较低时呈均匀分布,较高时呈聚集分布,且种群密度越高,聚集强度越大.从整个发生期间看,烟粉虱成虫和若虫都处于扩散和聚集交替进行的动态过程中.国抗22号和泗棉3号棉田烟粉虱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
紫外辐射诱导桃蚜DNA变异
都二霞;郭剑文;赵惠燕
2006, 17(07): 1245-1249 .
摘要
(
2426
)
PDF
(468KB) (
1128
)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不同剂量紫外线诱导下桃蚜(
Myzus persicae
)的DNA变异与分子多态性.根据3种引物的扩增图谱测出反映遗传变异程度的参数——多态位点率和基因多样度,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紫外线照射时间(2、4和6 h)和照射强度(15、30和45 W)处理后,F
1
代桃蚜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致使F
2
代的DNA发生变异,且变异大小是由辐射时间和强度共同决定的 .F
2
代对照与2 、4 和6 h的处理平均多态位点率之间差异显著.对于平均基因多样性,除2 h处理外其余处理均与对照差异显著,且2 h 处理低于对照;根据遗传距离将桃蚜分为对照、2 h(15和30 W)和其余处理3大类群,此聚类分析与前述方差结果一致.
高温对玉米螟赤眼蜂实验种群的影响
陈科伟;周靖;龚静;何余容;黄寿山
2006, 17(07): 1250-1253 .
摘要
(
2486
)
PDF
(343KB) (
1264
)
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26、29、32和35 ℃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探讨了高温对玉米螟赤眼蜂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32 ℃~35 ℃对玉米螟赤眼蜂各虫态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卵幼虫的存活率在26 ℃和29 ℃分别为 94.2%和88.6%,32 ℃时下降至80.2%,而35 ℃时仅为53.2%,蛹的存活率也表现出相应的下降趋势.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后12 h内的抱卵量、体长及卵粒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或变小.26 ℃时,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后0~12 h的抱卵量为37.9粒,随着温度的升高,抱卵量急剧下降,29 ℃、32 ℃和35 ℃的抱卵量分别为29.6、21.6和13.7粒.在26 ℃及29 ℃时,所有雌蜂均能进行正常交配和产卵,32 ℃时有6.7%的个体不产卵,至35 ℃时,则有60%的个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殖活动.
两种共存网蛱蝶的卵块特征及其雌性成虫对产卵地的选择
刘文华
1,2
;王义飞
1,3
;徐汝梅
1
2006, 17(07): 1254-1258 .
摘要
(
2272
)
PDF
(475KB) (
1082
)
对同一网络斑块中金堇蛱蝶(
Euphydryas aurinia
)和大网蛱蝶(
Meiltaea phoebe
)雌性成虫的产卵地进行了调查,以确定影响它们斑块质量的因素.结果表明,2种网蛱蝶雌性成虫均选择体积大的寄主植物、周围植被高度低、开放的区域产卵,它们的卵块主要分布在温暖向阳的坡面.金堇蛱蝶的卵块距离农田边缘为3.55±0.33 m (
n
=246),且集中分布在<3 m区域内;大网蛱蝶卵块距离农田边缘为7.34±1.53 m (
n
=25),但在<3 m区域内的数量少.研究表明,由于这2种网蛱蝶雌性成虫对产卵地要求的特异性,评价它们斑块质量以及对其制定保护管理措施时均应有所不同.
小花蝽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捕食作用
张世泽;吴林;许向利;花保祯
2006, 17(07): 1259-1263 .
摘要
(
2283
)
PDF
(448KB) (
1184
)
在室内研究了小花蝽(
Orius minutus
)成虫对牛角花齿蓟马(
Odontothrips loti
)3~4龄若虫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小花蝽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在玻璃试管中,捕食量(
N
a
)符合Na=1.0113N/(1+0.04149N),在培养皿中为
N
a
=0.6777N/(1+0.03395N),在笼罩花盆中为
N
a
=0.6417
N
/(1+0.03934
N
).小花蝽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捕食率与个体相互干扰的关系符合Hassell模型.在相同空间条件下,小花蝽的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随着空间增大,小花蝽对牛角花齿蓟马若虫的瞬间攻击率(
a
′)和最大捕食量(
N
a
)均下降,处置时间(
T
h
)则延长,但其功能反应类型不变,仍为HollingⅡ型.
常用化学杀螨剂对两种生防真菌孢子的相容性测定
姜渝;冯明光
2006, 17(07): 1264-1268 .
摘要
(
2363
)
PDF
(510KB) (
1284
)
用营养液萌发法和平板萌发法测定了10种常用化学杀螨剂与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和玫烟色拟青霉(
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
)分生孢子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营养液萌发法比平板法灵敏.以24 h内的孢子萌发率作为指标,供试杀螨剂的常用浓度及其5和10倍稀释液对活孢率的影响在不同杀螨剂间差异极显著,并在两种真菌间也存在差异.三唑锡、浏阳霉素、三氯杀螨醇和阿维菌素对生防真菌孢子的抑制力很强,不宜混用.速螨酮、克螨特、乐斯本、尼索朗及双甲脒等杀螨剂与真菌孢子的相容性优良,可与菌剂田间混用.将速螨酮、克螨特和乐斯本分别按3种浓度与白僵菌的孢子悬乳剂混配后在4 ℃恒温和室内变温下长期共贮,结果显示,3种杀螨剂对孢子活力的影响迥异,混配制剂在室内变温下的贮存期均未达到12个月,离商品化的要求差距较大.乐斯本的长期相容性相对较优,与菌剂低浓度混配可在常温下贮存6.5个月,中浓度和低浓度混配在4 ℃下可贮存12个月.
基于RS和GIS的长沙市生态功能分区
曹小娟;曾光明;张硕辅;周建飞;朱华;石林
2006, 17(07): 1269-1273 .
摘要
(
2455
)
PDF
(497KB) (
1567
)
提出了基于城市、城郊生态过渡区及其周围自然生态支持系统为统一体的城市生态功能分区思想,并建立了长沙市生态社会经济信息系统数据库.通过参数选取与权重确定,进行生态适宜度、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区.依据生态功能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功能单元内部均质性,将长沙市划分为5类城市生态功能区:Ⅰ类区占总面积的29.47%;Ⅱ类区占总面积的32.5%;Ⅲ类区占总面积的25.95%;Ⅳ类区占总面积的9.63%;Ⅴ类区占总面积的2.45%.分区结果对长沙市发展有指导意义.该研究方法优点有:制图过程定量化、自动化;可在短期内产生最新专题图产品;结合GPS和RS,可以通过监测区域边界类型的变化,进行生态环境监控,为RS数据实时进入GIS系统提供了途径.
近40年来辽宁地区气候干湿界线年代际波动及其成因
孙凤华
1
;袁健
2
2006, 17(07): 1274-1279 .
摘要
(
2236
)
PDF
(568KB) (
1289
)
应用1961~2004年辽宁省内52个气象站的温度、降水、湿度、风和日照等气候资料,采用改进的Penman模型计算了辽宁地区近40年的潜在蒸发量,讨论了其时空代表性及分布特征;以干燥度指数为干湿气候区的划分标准,通过对该地区近40年干湿气候界线波动状况的对比,在10年际尺度上详细分析了其干湿气候界线波动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辽宁省干湿气候界线波动显著,呈现出整体移动的特征,但半湿润与湿润、半干旱与半湿润两条界线并未表现出同进、同退的年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辽宁省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半湿润与湿润界限明显东移,半干旱与半湿润界线明显西移,半干旱和湿润区面积都显著缩小,半湿润区面积显著扩大.辽宁西部的气候干湿状况主要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南季风控制,辽宁东部的气候干湿状况除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到地形降水的作用.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桑燕鸿
1
;陈新庚
1
;吴仁海
1
;彭晓春
2
2006, 17(07): 1280-1285 .
摘要
(
2643
)
PDF
(542KB) (
1328
)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文中提出了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理解; 从状态空间的角度, 解释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 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模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佛山市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结果表明, 在研究时段内,佛山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逐年上升;综合评价方法不仅能反映城市整体健康状况,而且能辨别各子系统的相对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可操作性.
不同工艺阶段味精废水对作物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毒性效应
刘睿
1,2,3
;周启星
2
;张兰英
1
;郭浩
3
2006, 17(07): 1286-1290 .
摘要
(
2424
)
PDF
(445KB) (
1179
)
为了对味精废水的污染进行全面的评价,针对不同工艺阶段排放的味精废水,采用小麦、白菜和西红柿等作物种子,以污水为环境介质,进行了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污染暴露实验,并结合污染现场,进行了相应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浓度原味精废母液中, 小麦种子的发芽抑制率和根伸长的抑制率与废水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味精废水对3种作物种子的发芽和根伸长的毒性强弱顺序为:西红柿>白菜>小麦西红柿对味精废水毒性响应最为敏感,可以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物毒性指示作物.味精生产不同工艺阶段所排放的污水对这3种作物种子的发芽半抑制浓度(IC
50
)为22.0~32432 mg·L
-1
,对根伸长的半抑制浓度(IC
50
)为17.3~3320 mg·L
-1
.
准好氧填埋场的温度空间变异性
李帆
1,2
;黄启飞
1
;张增强
2
;王琪
1
2006, 17(07): 1291-1294 .
摘要
(
2383
)
PDF
(389KB) (
1160
)
利用半变异函数, 对准好氧填埋装置中温度的空间变异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装置内部温度进行了Kriging(克里格法)插值,得到纵剖面的等温线图.对不同理论模型进行优化拟合结果表明,剖面上温度半变异函数用线性有基台值模型拟合, 效果最好.得到的理论模型参数为:变程3.5 m,基台值83.6.利用克里格法进行最优内插估值得到的温度等温线表明,高温区域一般位于填埋体中段4~16 m的3 m以上部分,低温区域一般位于填埋体两端及中段1 m以下部分.可在高温区加大通风散热效果, 以降低过高的温度; 在低温区改善好氧环境, 增大氧气含量, 从而提高温度.对剖面上温度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到的准好氧填埋堆体的温度为59.8 ℃.这一温度可作为准好氧填埋结构基本形成的参考值.
渗滤液溶解性有机物对土壤Cd、Pb有效性的影响
付美云
1,2
;周立祥
1
2006, 17(07): 1295-1300 .
摘要
(
2356
)
PDF
(561KB) (
1185
)
在Cd、Pb污染土壤中,通过生物盆栽试验,研究了2种不同填埋年龄的垃圾渗滤液溶解性有机物(DOM)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及其对重金属Cd、Pb吸收的影响.鲜样、水阁样分别为填埋年龄0和12年的垃圾渗滤液.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DOM施入土壤,残留在土壤中的DOM平均浓度为对照的1.39倍(鲜样)和1.47倍(水阁样).2种垃圾渗滤液DOM处理的土壤水溶态Cd、Pb和交换态Cd、Pb均在前期呈波动变化,到后期则上升.在Cd污染土壤中,鲜样和水阁样垃圾渗滤液DOM处理土壤水溶态Cd、交换态Cd分别高出对照37.44%、4.81%,48.97%、14.94%;在Pb污染土壤中,鲜样和水阁样垃圾渗滤液DOM处理土壤水溶态Pb、交换态Pb分别高出对照8.56%、7.22%,18.99%、11.47%.鲜样和水阁样垃圾渗滤液DOM处理黑麦草总Cd浓度分别高于对照19.59%和104.4%,总Pb浓度分别高36.03%和44.66%;但两处理的黑麦草总生物量下降14.03%~52.24%.因此,垃圾渗滤液DOM进入污染土壤后,有利于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提高和植物体内重金属的累积,却抑制植物的生长, 尤以填埋年龄长的垃圾渗滤液DOM影响更大.
毒死蜱在水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
吴祥为
1
;花日茂
1
;汤锋
1
;李学德
1
;操海群
1
;岳永德
2
2006, 17(07): 1301-1304 .
摘要
(
2669
)
PDF
(428KB) (
1240
)
研究了不同光源、水溶液温度、pH、水质对毒死蜱在水溶液中光化学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死蜱在水溶液中的光解均呈一级动力学反应;毒死蜱水溶液分别在高压汞灯、紫外灯、氙灯、太阳光照射下,光解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其光解半衰期分别为0.62、6.92、19.74和22.50 h;温度对毒死蜱光降解影响显著,温度升高,光解速度加快,当温度升高到35 ℃,光解速率达到最大;毒死蜱在酸性至中性缓冲液中光解速度稳定,在碱性缓冲液中光解速度加快;不同水质对毒死蜱光解的影响差异较显著,毒死蜱光解速率大小表现为蒸馏水>塘水>河水>湖水>稻田水.
异丙甲草胺及其高效体对潮土微生物的影响Ⅱ.土壤呼吸
周瑛
1,2
;刘维屏
1,3
;叶惠娜
2
2006, 17(07): 1305-1309 .
摘要
(
2378
)
PDF
(438KB) (
1177
)
研究了0、5、20和100 mg·kg
-1
浓度的异丙甲草胺及其高效体金都尔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5 mg·kg
-1
异丙甲草胺对土壤呼吸的激活程度大于同浓度的金都尔,后期异丙甲草胺起抑制作用,而金都尔则一直处于激发和恢复状态;20 mg·kg
-1
金都尔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大,而异丙甲草胺具有激发作用;100 mg·kg
-1
异丙甲草胺对土壤呼吸的激活程度大于同浓度的金都尔,后期二者的抑制程度大致相同;异丙甲草胺或金都尔的浓度越大,对土壤呼吸强度的激活越显著.DMRT法检验表明,在初期各处理与对照间的呼吸强度都存在显著差异,后期则差异不显著.20和100 mg·kg
-1
异丙甲草胺对土壤微生物的危害大于同浓度的金都尔.异丙甲草胺和金都尔为低毒或无实际危害的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危害较小.
镉胁迫对大弹涂鱼肝脏黄螵呤氧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刘伟成
1
;李明云
1
;黄福勇
1,2
;竺俊全
1
;董武
3
;杨景峰
3
2006, 17(07): 1310-1314 .
摘要
(
2477
)
PDF
(562KB) (
1201
)
研究了不同浓度镉离子对大弹涂鱼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OD)、抗氧化酶(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探讨其用于污染暴露的生物标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低浓度Cd
2+
(0.05 mg·L
-1
)暴露使大弹涂鱼肝脏XOD和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升高,第10天达到最大值,中高浓度暴露(0.5 和5 mg·L
-1
Cd
2+
)XOD和S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低和高浓度镉胁迫处理的CAT活性在12 h显著降低,随时间的延长低浓度组CAT活性恢复正常,高浓度组在第7天降到最低值, 并在恢复期的5 d中高浓度组CAT活性却极显著升高;低和中浓度镉胁迫处理的MDA含量12 h极显著升高,而高浓度却极显著下降,随时间延长低浓度恢复正常, 中浓度先上升后下降并到第5天达到最大值,而中高浓度在恢复5 d后MDA含量都极显著降低.
铜陵铜矿区凤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
刘登义
1
;沈章军
2
;严密
1
;王友保
1
;李晶
1
2006, 17(07): 1315-1320 .
摘要
(
2279
)
PDF
(611KB) (
1145
)
对铜陵铜矿区凤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凤丹根际土壤各种酶活性显著大于非根际土壤.凤丹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能敏感地反映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状况;根际环境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 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影响率分别为131.562%、92.492%、87.557%、59.673%34.076%;土壤各种酶活性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均-0.868以上,表现出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抑制效应.凤丹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各种酶的活性.
综合评述
环境污染物对丛枝菌根(AM)形成及功能的影响
王曙光
1
;冯兆忠
2
;王效科
2
2006, 17(07): 1321-1325 .
摘要
(
2313
)
PDF
(509KB) (
1278
)
丛枝菌根(AM)具有植物和微生物的双重特性,在污染土壤修复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AM在修复污染土壤的同时,也深受污染物毒害的影响,从而降低AM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如何减少环境污染物对AM的不利影响,是AM应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从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角度, 综述了不同污染物对AM形成及功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可能的影响机理.大量研究表明,无论是有机污染物还是无机污染物,都会对AM的结构、形成和功能产生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孢子萌发、侵染率、菌丝伸长受抑制等.有机污染物可能通过影响光合产物向AM真菌的分配, 间接影响AM真菌的活性,而重金属则通过抑制AM真菌活性, 直接对其产生影响.
低剂量混合污染生态毒理与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李昕馨
1,2
;宋玉芳
1,4
;张薇
1,2
;杨道丽
3
;周启星
1,4
;孙铁珩
1,4
2006, 17(07): 1326-1330 .
摘要
(
2438
)
PDF
(585KB) (
1164
)
环境中的化学品往往以低剂量混合形式存在.对单一化学品高剂量暴露下的生态毒性研究成果,难以适用于环境中低剂量混合物的生态毒理效应诊断及风险评价.文中概述了低剂量化学品混合污染生态毒理及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低剂量化学品混合污染诊断的分子毒理研究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并介绍了简单和复杂混合物的风险评价方案.对低剂量混合污染生态毒理与风险评价研究的发展动向提出了见解,指出低剂量化学混合物的研究需要寻找敏感终点,引入多学科手段,积累更多的数据,建立完善、统一的评价体系.
开放式空气CO
2
浓度增高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连新
1,2
;王余龙
1
;黄建晔
1
;杨洪建
1
;刘红江
1
2006, 17(07): 1331-1337 .
摘要
(
2515
)
PDF
(762KB) (
1329
)
地球大气中CO
2
浓度不断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CO
2
浓度升高势必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结合气室条件下的研究结果,从光合作用、水分关系、生育期、叶片和根系生长、物质生产与分配、化学组分以及产量和品质等方面,重点收集和整理了开放式空气中CO
2
浓度增高 (FACE) 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该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可入侵性关系研究进展
郑景明
1,2
;马克平
1
2006, 17(07): 1338-1343 .
摘要
(
2778
)
PDF
(687KB) (
1421
)
综述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可入侵性关系的研究进展.对模型研究、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得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可入侵性关系不同结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该方面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模型研究的群落多样性形成机制单一、群落状态达到平衡、物种特征差异不明显等简化前提假设,削弱了其结论的可信性.观察性研究的尺度不同导致不同结论,在小尺度上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群落内部的生物因素,但在较大尺度上很多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多样性和可入侵性,会导致两者出现正相关.实验性研究通常是在小尺度下进行,排除了外部因素的干扰,但是在人工组建群落多样性梯度时,会出现取样效应、相同物种多样性的群落丰富度和密度不同等问题.未来研究应重点考虑的几个方面,即观察性研究与实验相结合,分析不同尺度上入侵的机理和过程;平衡实验设计,避免抽样效应等误来源;模型与实验设计相耦合.
研究简报
不同品系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形态特征
刘桂云;席贻龙
2006, 17(07): 1344-1347 .
摘要
(
2570
)
PDF
(399KB) (
1240
)
对采自青岛和芜湖两地的萼花臂尾轮虫在3种温度(20 ℃、25 ℃和30 ℃)和2种藻类食物浓度(1.0×10
6
和5.0×10
6
cells·ml
-1
)下所产休眠卵的长径、短径和体积等形态特征进行了显微测量、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种食物浓度下,培养温度以及培养温度和品系间的交互作用均对轮虫休眠卵的长径、短径和体积具有显著影响.当食物浓度分别为1.0×10
6
和5.0×10
6
cells·ml
-1
时,轮虫在20 ℃下所产休眠卵的长径、短径和体积均最大;在25 ℃和30 ℃下所产休眠卵的短径和体积均最小.品系对轮虫休眠卵长径、短径和体积的影响也取决于食物浓度.当食物浓度为1.0×10
6
cells·ml
-1
时,芜湖品系轮虫的休眠卵长径、短径和体积(156.00 μm、99.95 μm和12 269.11 μm
3
)均显著大于青岛品系轮虫的休眠卵(145.13 μm、91.97 μm和10 498.19 μm
3
);而当食物浓度为5.0×10
6
cells·ml
-1
时,芜湖品系轮虫的休眠卵长径、短径和体积(155.68 μm、100.85 μm和12 348.59 μm
3
)均与青岛品系轮虫的休眠卵(156.63 μm、98.04 μm和12 054.20 μm
3
)之间无显著差异.两品系中,仅芜湖品系轮虫休眠卵的长径、短径和体积分别与温度呈曲线相关.同一温度下,两品系轮虫的休眠卵体积均随着食物浓度升高而增大;但30 ℃下芜湖品系轮虫所产休眠卵体积却随着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减小.
光照时间和冷藏对桃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张月亮;慕卫;赵德;魏光;潘金菊
2006, 17(07): 1348-1350 .
摘要
(
2397
)
PDF
(276KB) (
1197
)
研究了光照时间和冷藏对桃小食心虫各虫态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数的延长,各虫态历期基本呈缩短趋势,光照时间对幼虫滞育率影响最为明显,15 h滞育率最低,无论是光照延长还是缩短,幼虫滞育率都会明显增加.其它重要生命参数如单雌产卵量、幼虫体重、孵化率、脱出率和羽化率等最高点多集中在光照13~17 h,所以,桃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佳光照时间为15 h左右.冷藏时间对蛹历期、成虫寿命和卵历期影响均不明显,但冷藏7 d后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及孵化率均呈下降趋势,蛹和卵不易长时间低温存放.
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朱砂叶螨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
陶士强
1
;吴福安
2
2006, 17(07): 1351-1353 .
摘要
(
2456
)
PDF
(266KB) (
1260
)
采用Jackknife统计推断技术和生存分析Wilcoxon (Gehan)技术,对寄主为桑树的朱砂叶螨种群水平上的亚致死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30 ℃±1 ℃、RH (70±15)%、16L∶8D条件下,朱砂叶螨卵受毒死蜱亚致死剂量LC
35
处理后,雌成螨寿命、子代卵孵化率、性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处理组每雌总产卵量(42.37±2.270)显著低于对照组(52.50±2433);处理组内禀增长率(0.3279±0.0033)显著低于对照组(0.3717±0.0043)
农药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杨春璐
1,2
;孙铁珩
1,2
;和文祥
1
;陈苏
1,2
2006, 17(07): 1354-1356 .
摘要
(
2261
)
PDF
(329KB) (
1247
)
通过模拟方法,研究了豆磺隆和呋喃丹对草甸棕壤和黑土6个土样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范围内,两种农药对土壤脲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其中豆磺隆对草甸棕壤和黑土脲酶活性的最大增幅分别为46.95%和39.36%,呋喃丹分别为21.08%和12.70%.豆磺隆和呋喃丹浓度与土壤脲酶活性之间用二元一次方程拟和效果较好,分别有5个和3个土样的方程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且二次项系数为负,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性变化.从两种农药对土壤脲酶的增幅和方程系数来看,豆磺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比呋喃丹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