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7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6-06-18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塔里木河中下游湿地及周边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初探
赵锐锋
1,2
;周华荣
1
;钱亦兵
1
;张建军
3
2006, 17(06): 955-960 .
摘要
(
2690
)
PDF
(1379KB) (
1223
)
选取塔里木河中下游湿地及周边16个典型植物群落样地调查和环境因子数据,采用主分量分析(PCA)排序技术和回归分析,定量分析湿地及周边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以及群落结构特征和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塔里木河中下游湿地及周边植物群落分布的第1主分量中,土壤水分和盐分影响最大,贡献率为35.70%;在第2主分量中,土壤养分的影响最大,贡献率为25.97%.植物群落分布的生境可分为沼生轻盐中营养生境、湿生中盐中营养生境、中生中盐低营养生境和中旱生重盐低营养生境4种类型.沿不同生境依次分布着沼泽植被、草甸植被、河岸疏林和盐生荒漠盐化灌丛植被.塔里木河中下游湿地及周边植物群落的生态优势度与土壤水分和盐分复合梯度呈显著的一元线性相关.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塔里木河中下游湿地及周边土壤水分和盐分复合梯度与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二元指标呈极显著相关.
热带季节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宋清海
1,3
;张一平
1
;郑征
1
;于贵瑞
2
;孙晓敏
2
2006, 17(06): 961-966 .
摘要
(
2331
)
PDF
(18464KB) (
1243
)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成树树冠上、中、下3层叶片进行了测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冠层树木的光合作用.结果表明,绒毛番龙眼成树具有喜光的光合特性,光饱和点较高(1 000~1 500 μmol·m
-2
·s
-1
),而光补偿点较低(7.7~15.3 μmol·m
-2
·s
-1
),对光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绒毛番龙眼光合日进程的关键因子;12月,叶片处于成熟期,生长良好,光合能力较强,树冠上层净光合速率(
P
n
)日变化为单峰型,最大净光合速率(
A
max
)约为8.9 μmol CO
2
·m
-2
·s
-1
;4月处于新老树叶更替期,光合能力下降,树冠上层
P
n
日变化为双峰型,中午出现“午休”现象,树冠上层
A
max
约为4.3 μmol CO
2
·m
-2
·s
-1
;7月上、中层叶片
P
n
为单峰型,下层出现“午休”.如人为使CO
2
浓度在短期内迅速升高,则绒毛番龙眼的
P
n
会增加,而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CO
2
浓度从400 μmol·mol
-1
升高到800 μmol·mol
-1
时,干季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约50%~100%,雨季WUE较低.
黄土丘陵区坡面林-草边界土壤水分特征
尤文忠
1,2,3
;曾德慧
1
;刘明国
2
;宋西德
4
2006, 17(06): 967-971 .
摘要
(
2319
)
PDF
(2478KB) (
1193
)
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区林-草边界上旱季和雨季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旱季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都小于草地,林地内各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大,草地内各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别较大;雨季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都大于草地,林地内各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别较大,而草地内各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林-草边界各个层次土壤水分的变异程度为弱变异或中等变异.林-草边界在旱季和雨季具有不同的影响域,旱季边界影响域为从林外0.4倍树高距离到林内0.4倍树高距离;雨季边界影响域为从林外0.4倍树高距离到林内0.8倍树高距离.因此,可将林-草景观划分为3个区:草地区,即由距林缘0.4倍树高距离处向草地方向延伸;林缘区,即由林外0.4倍树高距离到林内0.4倍树高距离(旱季)或0.8倍树高距离(雨季);林地区,即由林内0.4倍树高距离(旱季)或0.8倍树高距离(雨季)处向林内方向延伸.林-草边界水平方向上3个分区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而且旱季的规律特征与雨季相反.
子午岭林区山杨-辽东栎混交林的生理生态效应
秦娟
1,2
;上官周平
1,2
2006, 17(06): 972-976 .
摘要
(
2428
)
PDF
(2478KB) (
1266
)
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次生林区山杨林、辽东栎林和山杨-辽东栎混交林3种林分的土壤物理特性和叶片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山杨林地在0~3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最大,而在200 cm土层以下,山杨辽东栎混交林的土壤水分明显改善,并优于辽东栎林;在0~60 cm土层内,山杨林地土壤容重最大、土壤孔隙度最小,而山杨-辽东栎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最小、土壤孔隙度最大,且均优于纯林,说明混交林地有深层土壤水分可供利用,同时土壤理化特性得到改善.山杨林和辽东栎林的叶绿素含量较高,且均明显高于山杨-辽东栎混交林.辽东栎林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最大,其次为山杨林, 二者均明显高于山杨-辽东栎混交林.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来看,辽东栎林>山杨-辽东栎混交林辽东栎>山杨-辽东栎混交林山杨>山杨林.山杨-辽东栎混交林中辽东栎的PSⅡ最大光化学转换效率(
F
v
/F
m
)和PSⅡ潜在活性(
F
v
/F
o
)值均较大,但与辽东栎林的
F
v
/F
m
和
F
v
/F
o
值差异不显著,而混交林中山杨的
F
v
/F
m
和
F
v
/F
o
值均相对小于山杨林,且与山杨林的
F
v
/F
m
差异显著,山杨林和辽东栎林的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值均大于混交林地.因此,子午岭林区辽东栎林更趋于稳定且生长优于其混交林,而山杨林群落将逐步被替代,与纯林类型相比较,其混交林类型可能较不利于山杨的生长.
西双版纳地区附生与非附生植物叶片对雾水的吸收
郑玉龙
1
;冯玉龙
1,2
2006, 17(06): 977-981 .
摘要
(
2383
)
PDF
(7889KB) (
1207
)
采用蒸馏水喷雾(模拟雾)法,测定了西双版纳地区干季中10种附生植物和非附生植物叶片水势(
Φ
)、相对含水量(RWC)和吸水量的变化,探讨了不同类型植物叶片的吸收雾水的能力.结果表明,随喷雾时间的延长,植物叶片
Φ
、RWC和吸水量均升高,说明附生植物和非附生植物叶片都能吸收雾水,但附生植物叶片吸水后
Φ
升高明显快于非附生植物.附生植物附着实蕨和爬树龙叶片吸水快、RWC变化大,表明其叶片吸收雾水的能力强;贝母兰和掌唇兰叶片吸水能力低于非附生植物中的穿鞘花和野靛稞,但高于其它4种非附生植物.傍晚雾生之前附生植物叶片
Φ
显著低于清晨,表明夜间附生植物叶片吸收了雾水;而非附生植物傍晚叶片
Φ
与清晨水势差异不显著,夜间几乎不吸收雾水.除贝母兰外,附生植物叶生物量分数高于非附生植物,利于其吸收雾水.由于西双版纳地区干季多雾,该区植物叶片最低水势均在-0.8 MPa以上,水分胁迫不严重.
紫茎泽兰种子种群动态及萌发特性
王文琪;王进军;赵志模
2006, 17(06): 982-986 .
摘要
(
2172
)
PDF
(4597KB) (
1382
)
在紫茎泽兰的入侵地四川省德昌县, 选择撂荒地、农田和马尾松林3个不同的生境, 从种子雨、种子库角度研究了紫茎泽兰种子种群动态规律,及其种子在不同光照和土壤基质条件下的萌发特性. 结果表明,3个生境下紫茎泽兰种子种群仅存在于当年3~6月,于4月底达到年高峰值. 其年降种子雨量在撂荒地中高达2.4×10
5
粒·m
-2
,并均分布于2 cm土层以上, 且在撂荒地生境下紫茎泽兰种子的千粒重和活力均显著高于另外两个生境. 到7月上旬, 3个生境下土壤中均未发现有活力的种子. 在实验的光照条件下, 全光照对紫茎泽兰的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而在28%光照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砂壤土较适宜紫茎泽兰种子的萌发,生红土中其萌发速度及萌发率均最低.
基于竞争和扩散能力的非捕食-被捕食集合种群系统的竞争机制
梁仁君
1,2
;林振山
1
2006, 17(06): 987-991 .
摘要
(
2400
)
PDF
(5657KB) (
1220
)
对于非捕食被捕食(食饵)生态系统,强弱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影响.在不考虑栖息地毁坏的情况下,引进双向竞争机制,将Tilman的单向竞争模式推广为
n
集合种群双向竞争模型,并对6-集合种群的竞争动态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平衡态,种群竞争共存的条件是其竞争能力与扩散能力呈现指数型负相关关系,竞争的结果使物种的强弱序列发生变化;物种竞争排除与共存受迁移扩散能力和竞争能力影响很大,在局域斑块上竞争排斥的集合种群在广域尺度上可以竞争共存,即逃亡共存.
森林和沼泽对溪流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满秀玲;范金凤;谭晓京;蔡体久
2006, 17(06): 992-996 .
摘要
(
2372
)
PDF
(1212KB) (
1177
)
以小兴安岭北部公别拉河上游为研究区,于2004年7~9月对森林溪流和沼泽溪流水样进行水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森林和沼泽溪流水化学类型均为重碳酸盐类钙组Ⅰ型水(C
Ca
Ⅰ
).森林溪流水的pH、矿化度、总硬度、HCO
3
-
、SO
4
2-
、Ca
2+
、Mg
2+
、Fe均低于沼泽溪流,而总氮、总磷、Cl
-
、K
+
、Na
+
则高于沼泽溪流.森林溪流和沼泽溪流中重金属元素Fe、Mn、Cu、Zn、Cd、Hg和Pb含量较低,均未超过我国Ⅰ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森林溪流中总氮含量为(0.27±0.04) mg·L
-1
、总磷含量为(0.040±0.005) mg·L
-1
,明显高于沼泽溪流中总氮含量((0.21±0.02) mg·L
-1
)和总磷含量((0.025±0.004) mg·L
-1
),沼泽湿地对N、P有较强的储存和吸附能力,且对NH
4
+
-N的吸附作用远大于对NO
3
-
-N的吸附.沼泽溪流中Fe含量为(0.26±0.05) mg·L
-1
,显著高于森林溪流Fe含量,沼泽湿地对Fe起到还原释放作用.
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
刘占宇
1
;黄敬峰
1
;吴新宏
2
;董永平
2
;王福民
1
;刘朋涛
3
2006, 17(06): 997-1002 .
摘要
(
2626
)
PDF
(3962KB) (
1230
)
利用ASD FieldSpec Pro FR
TM
光谱仪,对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天然草地进行高光谱遥感地面观测,并计算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选择25个高光谱特征变量与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7个变量通过极显著性检验,尤以红边波长范围内一阶微分波段值总和(SDr)的相关系数0.781为最高在此基础上将观测数据分成两组:一组观测数据作为训练样本(
n
=49),运用单变量线性、非线性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植被覆盖度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另一组观测数据作为检验样本(
n
=32),进行精度检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运用冠层原始反射率数据估算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以红边波长范围内一阶微分波段值的总和(SDr)为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是最佳估算模型,模型标准差为10.4%,估算精度为83.99%.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结构体有机碳库的分布
刘毅
1,2
;李世清
1,2
;邵明安
1
;张月霞
2
2006, 17(06): 1003-1008 .
摘要
(
2368
)
PDF
(348KB) (
1182
)
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分别从黄土高原不同地域分层(0~20 cm、20~40 cm和40~60 cm)采集22个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有机碳库在不同结构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所有结构体,从表层向下有机碳含量和贮量皆呈递减趋势;而各土层,从>5 mm、2~5 mm、1~2 mm到0.25~1 mm结构体有机碳含量呈递增趋势,而从0.25~1 mm到<0.25 mm呈下降趋势,以0.25~1 mm结构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由于不同大小结构体所占比例不同,因此不同结构体中的有机碳贮量与含量并不完全一致:从>5 mm、2~5 mm到1~2 mm结构体中有机碳贮量呈递减趋势,而从1~2 mm、0.25~1 mm到<0.25 mm呈递增趋势,以1~2 mm结构体有机碳贮量最低.有机碳含量除土垫旱耕人为土在<0.25 mm结构体中最大外,干湿砂质新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和简育干润均腐土在0.25~1 mm结构体中最高;但有机碳贮量在干湿砂质新成土和黄土正常新成土中以<0.25 mm结构体所占比例最大,在简育干润均腐土和土垫旱耕人为土中以>5 mm结构体所占比例最大.在不同植被下有机碳含量、贮量不同,表现为自然林地>裸地>人工林地>农地.
西双版纳地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析
宋国宝
1,2
;李政海
1,3
;高吉喜
3
;王海梅
4
2006, 17(06): 1009-1013 .
摘要
(
2574
)
PDF
(22115KB) (
1147
)
利用西双版纳地区2003年TM数据,对土地利用结构及土地利用与海拔、坡度、水系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空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是该地区土地利用的主体,其中林地面积13 420 km
2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草地面积3 251 km
2
,耕地面积2 332 km
2
,分别占13%和18%.林地、耕地和草地面积随海拔高度具有单峰变化的曲线特征,在海拔1 000~1 200 m处林地分布最多,耕地和草地面积达到峰值时的海拔约为900 m.受人为活动影响强的用地类型坡度指数较低,城乡建筑用地和耕地的坡度指数为5°和14°,人为活动影响较弱的林地草地坡度指数较高,分别为22°和20°.河谷内随缓冲距离增加,土地利用呈现规律性变化,耕地、城镇居民点、未利用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主要集中在河谷底部近水域处,远离河谷林地草地组分增加明显.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相对原生,具有林地为基质,河流为廊道,坝区、沟谷农业景观镶嵌分布的特点.
基于HNSOTER的海南岛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吕成文
1,2
;崔淑卿
1
;赵来
1
2006, 17(06): 1014-1018 .
摘要
(
2417
)
PDF
(4885KB) (
1295
)
基于海南岛1∶200 000土壤地体数字化数据库(HNSOTER),在GIS系统的支持下,对海南岛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标准剖深下(0~100 cm),海南岛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78×10
8
t.2)0~20 cm剖深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幅在0.3~18.8 kg·m
-2
之间,其中1.0~5.0 kg·m
-2
密度区占总分布面积的81.2%,按面积加权均值为3.3 kg·m
-2
.0~100 cm剖深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幅在1.0~32.1 kg·m
-2
之间,其中2.0~14.0 kg·m
-2
密度区面积比重占89.7%,按面积加权均值为8.4 kg·m
-2
.不同地形、岩性及土壤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有较大变异.3)从中部山地向外至沿海平原,土壤有机碳密度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但不同剖深下其分布格局仍有一定差异.0~20 cm剖深下土壤有机碳密度高值区(丰富度指数大于1)主要分布于山地以及北部玄武岩台地,0~100 cm剖深下,有机碳密度高值区(丰富度指数大于1)趋向集中于中东部山地、台地区,且其分布重心较前者明显的向东偏移.
基于RUSLE水蚀模数演算与人工神经网络评价
李玉环
1,2,3,4
;王静
1
;张继贤
2
2006, 17(06): 1019-1026 .
摘要
(
2677
)
PDF
(13033KB) (
1224
)
以黄土高原北部的横山县为例,利用ETM+遥感数据和RUSLE水土流失模型实现了基于“3S”技术的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定量反演,并在神经网络技术支持下对定量反演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横山县平均水蚀模数为10323 t·hm
-2
·yr
-1
,年水蚀量为4.38×10
7
t,总体为中强度水蚀.水蚀程度在空间上呈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的态势.水蚀随地形部位分异也较为显著,即川坝地、墚峁顶、风沙区地形平坦,以溅蚀为主,有微弱水蚀甚至无水蚀现象;墚峁坡上,坡度平缓,以面蚀为主,为轻度侵蚀;墚峁坡中下部,坡度增大,以线蚀为主,为中度侵蚀;沟缘线以下,坡面陡立,以冲蚀为主,为重度侵蚀.本文研究技术和方法切实可行,具有推广价值,研究结果对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具有指导意义.
惠州地区氮流动力学分析
马晓波
1
;王兆印
1,2
;Albert Koenig
3
;邓家泉
4
2006, 17(06): 1027-1033 .
摘要
(
2154
)
PDF
(16673KB) (
1096
)
富营养化是重要的水体污染问题,氮素是富营养化形成的重要因素.采用物流核算的方法研究了中国惠州地区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氮流在环境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系统的状况.采用非点源污染输出系数法定量研究氮流,城市生活污水中氮的排放采用人口氮素摄入排放法来估算.对惠州地区1998年实测资料氮流过程的统计分析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氮流动力学因素为河流输送、化学肥料和动物饲料输入、人类生产生活、大气氮的转化和沉降、动物排泄物降解挥发以及燃烧过程和其它散发过程中氮的损耗.当年输入本地区的氮素有40%滞留在系统中,这些氮素可能累积从而引发环境问题.河流是系统氮素输出的主要方式,约占57%.同多瑙河和长江流域的比较发现,这3个地区单位面积氮输出量相当,人均氮素贡献率接近.
基于RS和GIS的杭州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
徐鹏炜;赵多
2006, 17(06): 1034-1038 .
摘要
(
2374
)
PDF
(18656KB) (
1194
)
针对生态环境质量传统评价技术的不足,开展中小尺度区域RS和GIS相结合的评价技术研究.将研究区域和评价单元网格化,由RS和GIS技术获取生态环境空间数据,选取自然环境条件、环境质量、自然景观格局和城市化影响4大类共11个指标为评价指标,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将环境污染常规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同化到小网格评价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城市热岛效应对比,分级评价结果基本符合杭州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地表覆盖对温室黄瓜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翟胜
1,2
;梁银丽
1
;王巨媛
3
;戴全厚
5
;杜社妮
1,4
;由海霞
4
;陈甲瑞
4
2006, 17(06): 1039-1044 .
摘要
(
2259
)
PDF
(14181KB) (
1191
)
研究了地表覆盖秸秆、地膜和秸秆加膜对日光温室嫁接和非嫁接黄瓜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有效促进植株生长,嫁接黄瓜覆盖秸秆加膜、地膜与秸秆的株高和茎粗依次比对照增加91、71、57 cm和0127、0.086、0.111 cm,非嫁接黄瓜增幅较小;地表覆盖可增强光合作用,嫁接黄瓜覆盖秸秆加膜、地膜、秸秆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增加2.63、2.08与1.36 μmol·m
-2
·s
-1
,非嫁接黄瓜增幅较小;嫁接黄瓜覆盖秸秆加膜和秸秆的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增加1.8%和3.15%,而覆盖地膜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了3.8%,非嫁接黄瓜的叶绿素含量变幅较小;嫁接黄瓜覆盖秸秆加膜、地膜、秸秆的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0.98、0.48和0.8 mg TTC·g
-1
FW,同一处理的非嫁接黄瓜根系活力增幅较小;地表覆盖可增加单株干物重,提高早期产量和总产量,嫁接黄瓜覆盖秸秆加膜、地膜与秸秆的单株产量比非嫁接黄瓜分别增加16%、5.3%和3.4%.
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变化及与其耐寒性的关系
高灿红;胡晋;郑昀晔;张胜
2006, 17(06): 1045-1050 .
摘要
(
2571
)
PDF
(5129KB) (
1147
)
研究了黄C(耐寒型)和Mo17(低温敏感型)两种耐寒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幼苗在低温逆境(5 ℃,3 d)下,根、中胚轴和胚芽鞘3个部位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Pro)含量变化及与其耐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温期间,黄C的中胚轴、胚芽鞘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Mo17;黄C的根、中胚轴、胚芽鞘3个部位的CAT、POD活性和Pro含量变化率(其中,中胚轴分别为39.02%、-31.35%和86.86%)均高于Mo17(中胚轴变化率分别为1.86%、-48.67%和12.01%);黄C 3个部位的质膜透性(中胚轴为22.05%)均低于Mo17(中胚轴为29.1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黄C低温期间积累的干物质主要与Pro含量有关,而Mo17主要与POD活性有关,玉米幼苗中胚轴对低温反应最敏感,中胚轴Pro含量变化率与玉米耐寒性关系最密切.
甘蔗抗旱性生理生化鉴定指标
高三基;罗俊;张华;陈如凯;林彦铨
2006, 17(06): 1051-1054 .
摘要
(
2566
)
PDF
(332KB) (
1259
)
利用因子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蔗叶片相对含水量、膜脂过氧化代谢、活性氧代谢、光合参数及蔗茎产量性状等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甘蔗叶片的MDA含量和PMP明显提高,而RWC、SOD活性、Chl含量、
F
v
/F
m
、
F
v
/F
o
、△
F
v
/F
t
、△
F
v
/F
o
和蔗茎单茎重(SSW)8个抗旱性指标均显著降低.SSW与其它9个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PMP>SOD活性>MDA含量>RWC>
F
v
/F
o
>
F
v
/F
m
>Chl含量>
F
v
/F
o
>
F
v
/F
t
,其中,SSW与
F
v
/F
o
和Δ
F
v
/F
t
相关性不显著.通过因子分析将10个甘蔗抗旱性指标用4个公共因子表示,累加方差贡献率达到92.08%.因子l主要是反映光合作用特性指标对甘蔗品种抗旱性起支配作用,因子2主要是反映叶片相对含水量及活性氧代谢指标对甘蔗品种抗旱性起支配作用,因子3和因子4分别只有SSW和Chl含量有较大载荷.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各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与SSW关联密切程度依次为
F
v
/F
m
>PMP>
F
v
/F
o
>RWC>MDA含量>SOD活性>Δ
F
v
/F
t
>Chl含量>
F
v
/F
o
.
施用缓/控释尿素对玉米苗期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李东坡
1,2
;武志杰
1
;陈利军
1
;梁成华
2
;张丽莉
1
;王伟承
2
;杨德福
3
2006, 17(06): 1055-1059 .
摘要
(
2714
)
PDF
(2982KB) (
1214
)
采用盆栽试验,模拟田间生态环境,研究了施用不同种缓/控释氮素底肥对玉米苗期土壤硝酸还原酶、脲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和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涂层大颗粒尿素肥料的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施用大颗粒尿素,脲酶活性最强,微生物量碳、氮最高.施用醋酸酯淀粉包膜大颗粒尿素、包膜双氰胺涂层大颗粒尿素、丙烯酸树脂包膜双氰胺涂层大颗粒尿素与不施氮肥土壤脲酶活性较高;每种处理微生物量碳与氮变化完全一致.施用醋酸酯淀粉包膜硝化和脲酶抑制剂涂层大颗粒尿素肥料,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最低.同种膜材料包膜抑制剂涂层大颗粒尿素制成的缓/控释氮肥,对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效果好于直接包膜大颗粒尿素;丙烯酸树脂包膜大颗粒尿素制成的缓/控释氮肥,对氮素的控释效果明显好于醋酸酯淀粉包膜.
化感水稻根际微生物类群及酶活性变化
胡开辉;罗庆国;汪世华;林旋;林文雄
2006, 17(06): 1060-1064 .
摘要
(
2342
)
PDF
(347KB) (
1214
)
以化感水稻PI312777(PI)和非化感水稻Lemont(LE)为材料,分别测定不同水稻叶龄期(3~7叶期)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化感水稻明显影响土壤根际微生物类群及相关酶活性.化感水稻PI根际细菌、放线菌、固氮菌的数量高于非化感水稻LE,增幅分别在11.2%~28.3%、40%~78.6%和111.5%~173.9%之间,而真菌数量低于非化感水稻LE,最高仅为其值的25.5%,说明化感水稻PI对绝大多数细菌、放线菌、固氮菌生长有促进作用,对一些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化感水稻PI对氨化细菌、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好气性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硫化细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以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的更为明显,最低增幅分别为53.7%和57.6%;而对反硫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其值最高分别为非化感水稻的54.2%和50.6%.此外,化感水稻PI根系分泌物对脲酶、磷酸酶、蔗糖酶的活性具有促进作用,而对过氧化氢酶则呈抑制作用.
小菜蛾幼虫对不同寄主的取食嗜好性及其适宜性
李洪山
1,2
;王娟
1
;魏辉
3
;戴华国
1
;王俊华
1
2006, 17(06): 1065-1069 .
摘要
(
2518
)
PDF
(8665KB) (
1274
)
对不同寄主种类、不同寄主形态和不同寄主饲喂的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幼虫之间的取食嗜好性比较试验表明,小菜蛾幼虫优先取食大白菜、萝卜或菜心幼苗,其次为油菜和甘蓝幼苗,在大白菜与油菜幼苗之间的取食选择比例是93.33%和6.67%;在甘蓝与菜心幼苗之间的取食选择比例是16.67%和83.33%.小菜蛾幼虫的取食嗜好性受饲喂寄主种类的影响,偏食大白菜或菜心幼苗.小菜蛾幼虫选择寄主取食的次序与寄主体内可溶性糖或淀粉含量没有明显关系,但与两者的相对量呈一定的负相关.取食大白菜或菜心幼苗的小菜蛾生长良好,单头取食达0.583~0.637 cm
2
, 单头体重达2.07~2.18 mg, 与取食甘蓝或油菜幼苗的幼虫在取食量、个体发育方面有明显差异.小菜蛾幼虫也喜好取食已经被虫危害过的幼苗.
松墨天牛对不同生理状态黑松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郝德君
1
;马凤林
2
;王焱
2
;张永慧
1
;戴华国
1
2006, 17(06): 1070-1074 .
摘要
(
2203
)
PDF
(1874KB) (
1174
)
用水蒸气蒸馏法结合气相色谱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黑松的健康木和松材线虫危害木中的挥发性物质,并利用触角电位和嗅觉仪测定技术比较分析了松墨天牛对黑松健康木和被害木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特点及其对健康木挥发物的日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交配天牛对健康木挥发物的EAG反应值大于被害木,已交配天牛对被害木EAG反应值显著大于健康木;15日龄前的EAG反应值随日龄的增加而升高.在“Y”型嗅觉仪中,未交配天牛对健康木挥发物表现为正趋性,对被害木挥发物表现为负趋性;而已交配天牛对被害木挥发物表现为正趋性,对健康木挥发物表现为负趋性;雌天牛随着日龄的增加对健康木挥发物的正趋性逐渐增强,在15日龄时达到最大,雄天牛在9日龄时正趋性最强.说明不同发育时期的松墨天牛成虫对不同生理状态的黑松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和选择性.
群落结构特征参数对葡萄园节肢动物群落作用的比较
邹运鼎
1
;李昌根
1,2
;毕守东
1
;巫厚长
1
;陈向阳
1
;李芬
1
;周夏芝
1
;林雪飞
1
2006, 17(06): 1075-1080 .
摘要
(
2359
)
PDF
(348KB) (
1239
)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葡萄园节肢动物群落、植食类亚群落、捕食类亚群落的特征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葡萄园节肢动物群落、植食类亚群落、捕食类亚群落特征向量矩阵中第1主分量综合指标贡献率依次为66.70%、73.39%和54.17%.节肢动物群落的总个体数
N
、Hill多样性指数
N
1
、Hill多样性指数
N
2
和McIntosh指数
D
mc
的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大,对群落贡献大;植食类亚群落的
N
、
N
2
、
N
1
和物种数
S
的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大,对植食类亚群落贡献大;捕食类亚群落的
N
2
、
N
1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H'
和丰富度
R
的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大,对捕食类亚群落贡献大.综合分析,多样性指数
N
1
和
N
2
对3种类型群落贡献较大.
不同磷水平下外生菌根真菌对铅的耐性反应
梁振春;黄艺;敖晓兰
2006, 17(06): 1081-1085 .
摘要
(
2351
)
PDF
(329KB) (
1361
)
采用液体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磷和铅水平对3个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ZC
1
菌丝含磷量和含铅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磷和铅胁迫下,菌种ZC
1
和ZC
2
的生物量显著高于菌种GV(
Gomphidius viscidus
);低磷时(0.16 mmol·L
-1
),3个菌种的生物量随着铅浓度的增加都受到了抑制,在较高的磷水平下(0.81和2.42 mmol·L
-1
),铅浓度的增加显著的抑制了菌种GV的生物量,但对菌种ZC
1
和ZC
2
的生物量没有显著抑制.GV的菌丝含铅量在各处理水平下都显著高于ZC
1
和ZC
2
.同一铅水平下,GV的菌丝含磷量在低磷时高于ZC
1
和ZC
2
,在较高磷浓度时却低于ZC
1
和ZC
2
;铅浓度的增加降低了菌种ZC
2
和GV的菌丝含磷量,但菌种ZC
1
的菌丝含磷量没有受到显著的抑制.与无污染地采集的菌种GV相比,污染地采集的菌种ZC
1
和ZC
2
表现出快速生长、低铅积累以及高磷吸收的特点,显示出较高的抗环境胁迫能力.
兽药恩诺沙星(enrofloxacin)的水解特性
吴银宝
1
;廖新俤
1
;汪植三
1
;陈杖榴
2
;周阳
1
2006, 17(06): 1086-1090 .
摘要
(
3111
)
PDF
(2334KB) (
1253
)
研究了恩诺沙星在不同pH、不同光照及不同微生物条件下的水解,为其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恩诺沙星的水解产物中没有环丙沙星;50 ℃时,避光5 d后恩诺沙星在pH 1~10缓冲液中的水解都小于10%,表明恩诺沙星在恒温避光下的水解半衰期将超过1年,同时溶液pH值的变化对恩诺沙星的水解速率无显著影响;恩诺沙星在天然水中的降解与光照有关,在室外自然光照条件下恩诺沙星降解很快,3 d后水中已经检测不出恩诺沙星.在室内自然光下,恩诺沙星降解较慢,在初始浓度分别为0.05、0.2、1.0 mg·L
-1
条件下,31 d试验期内分别降解了48%、72%和65%;在避光条件下,恩诺沙星非常稳定,不易降解.在不同初始浓度下,微生物对恩诺沙星的水解无显著影响.由于恩诺沙星在室外自然光照条件下会迅速降解,因此不会对水环境构成直接的危害,但不能忽视其潜在的生态风险.
百菌清(chlorothalonil)在水中的光化学降解
李学德
1
;花日茂
1
;岳永德
2
;李瑛
3
;汤锋
1
;唐俊
1
2006, 17(06): 1091-1094 .
摘要
(
2387
)
PDF
(5700KB) (
1189
)
研究了光源种类、溶液pH、水温和表面活性剂对百菌清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菌清水溶液在高压汞灯、紫外灯和太阳光照射下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22.4、82.5和123.8 min;在太阳光和高压汞灯照射下,百菌清在碱性溶液中比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光解快;随着水温的升高,百菌清光解速率加快,水温平均每升高10 ℃,光解速率大约增大1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Tween 60和Span 20对百菌清的光解表现出显著的光敏化效应,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百菌清光解有强烈的光猝灭效应.
不同蚕豆品种对铅污染的光合生理响应特征
雷冬梅;段昌群;何锋;宋春敬
2006, 17(06): 1095-1098 .
摘要
(
2245
)
PDF
(4032KB) (
1197
)
以3个蚕豆品种(分别为K0883、K0502、K0697)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模拟小剂量Pb污染(浓度为40和250 mg·kg
-1
),研究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细胞间隙CO
2
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等光合生理响应特征的变化在不同品种中的差异.结果表明,Pb污染下3个蚕豆品种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没有显著变化,叶绿素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在250 mg·kg
-1
Pb浓度下,K0883蚕豆品种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细胞间隙CO
2
浓度分别升高121.80%、上升193.70%、下降42.76%.3个蚕豆品种对Pb污染的抗性大小顺序为K0883>K0697>K0502.蚕豆不同光合生理指标对小剂量Pb污染的响应特征不同.不同蚕豆品种对小剂量Pb污染的响应特征存在差异,这种种内的差异性采用单个生理指标难以反映,只有通过对多个指标的整合分析才能表现出来.
上海地区大气氮湿沉降及其对湿地水环境的影响
张修峰
2006, 17(06): 1099-1102 .
摘要
(
2313
)
PDF
(317KB) (
1104
)
根据1998~2003年上海地区雨水中NO
3
-
-N、NH
4
+
-N浓度,采用单因子评估模式评价了降雨对湿地水环境的影响,并结合降雨量数据,研究了大气湿沉降氮通量.结果表明,上海地区雨水中氮浓度较高,6年雨水平均硝态氮浓度为259 mg·L
-1
,铵态氮浓度为2.16 mg·L
-1
,总无机氮(TIN)浓度474 mg·L
-1
,远大于水体富营养水中氮浓度阀值(0.2 mg·L
-1
),依据降水中的氮浓度,降水已达到地表水V类、劣V类水平.6年湿沉降氮通量平均值为58.1 kg·hm
-2
·yr
-1
,其中NO
3
-
-N占54%.大气氮沉降对湿地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值得关注.
信阳桃花水母对几种生态因子胁迫的耐受反应
王丹丽
1
;徐善良
1
;蒋宏雷
2
;杨华
1
2006, 17(06): 1103-1106 .
摘要
(
2261
)
PDF
(340KB) (
1216
)
在不同温度、盐度、pH等因子胁迫条件下,研究观察了信阳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sowerbyi xinyangensis
)的生活状态、形态变化及存活等耐受反应,并测定了信阳桃花水母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和最低耐氧能力.结果表明,信阳桃花水母的最适生活温度范围为15 ℃~25 ℃,pH为6.0~8.2.信阳桃花水母对盐度耐受力差,盐度为2时,仅能存活96 h;但具有较强的耐低氧能力,20 ℃时窒息点为026 mg·L
-1
,平均耗氧量和平均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北部湾生态通道模型的构建
陈作志
1,2,3
;邱永松
2
;贾晓平
2
2006, 17(06): 1107-1111 .
摘要
(
2441
)
PDF
(11864KB) (
1156
)
根据1997年~1999年在北部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wE软件构建北部湾生态系统的营养通道模型,模型由16个功能组构成,包括了哺乳动物和海鸟,每一组都代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似地位的有机体,基本覆盖了北部湾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模型分析表明,北部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以捕食食物链途径为主,其中无脊椎动物在能量从低级向高层次转换中起关键作用.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00~4.04,哺乳动物占据了最高营养层.生态网络分析表明,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12.2%,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12.3%,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12.2%.模型估算的可利用的生物量密度为8.7 t·km
-2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只占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1.81%.当前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
综合评述
植物镉忍耐的分子机理
徐正浩
1,2
;沈国军
2
;诸常青
3
;徐林娟
1
;何勇
1
;俞谷松
2
2006, 17(06): 1112-1116 .
摘要
(
2300
)
PDF
(390KB) (
1060
)
Cd是植物非必需的微量元素,对植物有很强的毒性.Cd抑制植物细胞生长,抑制氧化磷酸化,引发氧化胁迫,影响光合作用,损伤核仁和影响质膜ATP酶的活力.一些耐Cd植物通过诱导形成螯合肽、金属硫蛋白、植物应激蛋白等抵御Cd毒,也有的耐Cd植物则通过细胞壁固定、液泡分隔、腺体分泌等途径来抵御Cd毒.植物螯合肽合成酶(PCS)相关的一些基因已得到克隆.金属硫蛋白(MT)的克隆基因导入植物,使植物对Cd毒的抗性增加;植物胁迫蛋白可提高植物对Cd毒的抗性,Zn转运蛋白可运转Cd.修饰基因则通过影响主要基因提高植物对Cd的忍耐能力.野生型植物耐Cd毒是多基因控制的,而植物短期的Cd忍耐,则仅受一个或少数基因控制.
冷季型草坪草的耐热性调控研究进展
徐胜
1,2
;李建龙
2
;何兴元
1
;陈玮
1
2006, 17(06): 1117-1122 .
摘要
(
2383
)
PDF
(4793KB) (
1150
)
在非生物胁迫中,高温是影响草坪植物特别是对冷季型草坪草生长和发育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 高温胁迫会导致冷季型草坪草生长受到抑制、草坪质量下降、草坪植株体内的生理生化代谢紊乱,细胞内产生大量氧自由基,使膜脂过氧化,植株体内蛋白质变性,最后导致细胞死亡. 因此,如何提高冷季型草坪草的耐热性是目前冷季型草坪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建植能否安全越夏的重要问题. 文中综述了国内外冷季型草坪草耐热性调控的研究进展, 在阐明冷季型草坪草耐热性调控原理的基础上,报道了用于草坪草耐热性鉴定的形态、生态、生理和生化等指标,以及通过降低土壤温度、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施肥、灌溉和修剪等养护管理措施来提高冷季型草坪草的耐热性研究进展.
有机修复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孙小峰
1, 2
;吴龙华
1
;骆永明
1
2006, 17(06): 1123-1128 .
摘要
(
2371
)
PDF
(412KB) (
1187
)
有机修复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有机修复剂应用的发展状况、应用机理、优缺点、影响因素以及成功实例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有机修复剂的研究现状,列举了几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机修复剂(如氨基多羧基酸、有机酸、有机质、生物乳化剂等)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影响有机修复剂使用的主要因素,指出目前有机修复剂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土壤微生物生态过程与微生物功能基因多样性
张晶
1,2
;张惠文
1
;李新宇
1
;苏振成
1
;张成刚
1
2006, 17(06): 1129-1132 .
摘要
(
2544
)
PDF
(351KB) (
1209
)
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参与地球化学物质循环、污染物降解、环境剧烈变化的缓冲等.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与土壤功能联系密切,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变化会直接影响土壤功能的发挥.土壤微生物通过具有生物活性的酶参与一系列的代谢活动,编码酶的功能基因成为微生物功能标记物.近10年中,以功能基因多样性为核心的分子生态学研究迅速发展,为从功能基因角度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本文综述了与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相关的功能基因多样性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研究简报
红褐斑腿蝗的耐寒能力及其季节性变化
王世贵
1
;古丽米热·阿布克里木
1,2
2006, 17(06): 1133-1136 .
摘要
(
2316
)
PDF
(345KB) (
1093
)
用测定过冷却点的方法研究了红褐斑腿蝗(
Catantops pinguis
(Stal))在不同季节的抗寒能力,并就虫体含水量、粗脂肪、总蛋白和总糖等成分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及其对过冷却点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红褐斑腿蝗的过冷却点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依次为秋季种群((-23.1 ± 0.2 )℃)< 越冬后种群((-19.3 ± 0.1) ℃)< 夏季种群((-4.0 ± 0.1) ℃).含水率在生长期极显著高于越冬期,越冬初期和越冬后期变化不大,说明红褐斑腿蝗在越冬准备期已排出了体内多余的游离水.越冬后蝗虫体内总糖含量和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越冬初期,说明蝗虫在越冬时主要靠消耗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物质来维持体温,体内的营养物质消耗极大,导致越冬后过冷却点显著上升.含水率和含脂率在两性间差异不显著,雌性蝗虫的总蛋白含量在夏季种群略高于雄性,越冬期显著低于雄性,可能与雌蝗孕卵过程中动用了大量营养物质有关.
天然植物提取物对茄子黄萎病菌的抑制活性
张淑红;周宝利;张磊;付亚文
2006, 17(06): 1137-1140 .
摘要
(
2522
)
PDF
(335KB) (
1052
)
以茄子黄萎菌为供试菌种,研究了54种天然植物的乙醇提取液对茄黄萎菌的抑菌活性. 结果表明, 有15种植物提取物对茄子黄萎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大于50%,其中细辛、黄连、厚朴、儿茶、苦参、甘草、蛇床子、桔梗、洋葱的提取物对供试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强,抑制效果均在65%以上,蛇床子的抑菌率达86.84%.有16种植物提取物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于70%,其中7种植物提取物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大于95%以上,细辛、黄连、厚朴基本上抑制了孢子的萌发.儿茶提取物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差,但却显著抑制了孢子萌发,抑制率达100%.蛇床子提取物虽然抑菌效果较高,但其处理的孢子萌发率为11.3%.研究发现天然植物提取物中存在着抑制黄萎菌的活性物质,这为生物防治黄萎病和进一步研究蔬菜抗病增产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绿斑病藻寄生对夏橙叶片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
王大平
1,2
;曾明
1
;朱钧
1
;李道高
1
2006, 17(06): 1141-1144 .
摘要
(
2481
)
PDF
(335KB) (
1049
)
以盆栽的2年生奥灵达夏橙为试材,研究了绿斑病藻寄生对夏橙叶片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病叶对叶绿素总量(Chl a+b)、类胡萝卜素含量(Car)、净光合速率(
P
n
)、胞间CO
2
浓度(
C
i
)、原初光能转换效率(
F
v
/F
m
)、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 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
qP
)无显著影响;中度病叶和重度病叶的Chla+b、Car、
P
n
、
F
v
/F
m
、ΦPS Ⅱ和
qP
较对照分别下降了23.85%、26.49%、43.3%、4.5%、35.1%、22.5%和37.61%、44.04%、64.5%、8.6%、63.6%、40.1%,与对照差异显著,而
C
i
较对照显著上升.绿斑病藻的大量寄生减弱了夏橙叶片的光合作用,而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限制引起.
落叶松水浸液对胡桃楸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杨立学
2006, 17(06): 1145-1147 .
摘要
(
2317
)
PDF
(295KB) (
1062
)
研究了落叶松水浸液对胡桃楸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5 g ·kg
-1
浓度的落叶松根水浸液,125 g·kg
-1
浓度的落叶松皮、枝水浸液对胡桃楸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均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
P
<0.05);12.5 g·kg
-1
和25 g·kg
-1
浓度的落叶松根水浸液、12.5 g·kg
-1
浓度的落叶松皮水浸液对胡桃楸幼苗苗高、地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
P
<0.05).高浓度的落叶松叶水浸液对胡桃楸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P
<0.05).而落叶松叶水浸液对胡桃楸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高以及地径的促进作用却随着水浸液浓度的降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施加落叶松水浸液对胡桃楸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可能与树种间的化学相互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