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0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0-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改善杉木人工林的林地质量和提高生产力的研究
陈楚莹, 张家武, 周崇莲, 郑鸿元
1990, 1(2): 97-106.
摘要
(
1833
)
PDF
(1175KB) (
686
)
杉木人工林在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和木材生产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杉木纯林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林地养分被大量消耗,土壤微生物数量逐年减少,生化活性和氧化代谢功能下降,致使林地质量退化,生产力降低。特别是杉木纯林连栽,地力递减,香草醛类有毒物质积累,环境退化更加严重,生产力下降30%以上。试验证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不仅能减轻杉木纯林诸多弊端,而且表现了良好生态、经济效益,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阔叶红松林枯枝落叶滞蓄地表径流作用的一维模型
刘家冈, 裴铁璠, 范世香, 韩绍文, 牛丽华
1990, 1(2): 107-113.
摘要
(
1734
)
PDF
(568KB) (
378
)
在森林水文模拟实验室中,做了不同坡度、不同含水量的枯枝落叶滞蓄地表径流的单因子模拟实验,并从水流机理出发,构造了枯枝落叶滞蓄地表径流的两个方程,αH/αt=B-αF/αX ,F=f(αH/αX,(H-H
0
)sinA),根据实验数据拟合了参数,采用“辗转迭代法”求出数值解,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应用PV技术对7种针阔叶幼树抗旱性的研究
田有亮, 郭连生
1990, 1(2): 114-119.
摘要
(
1701
)
PDF
(519KB) (
415
)
为进一步探讨PV(Pressure-Volume)技术在树木抗旱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比较成、幼龄树木的抗旱性差别,在对樟子松等7种成龄树木抗旱性生理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幼树的抗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成、幼龄树木一年生小枝用PV曲线所测得的诸水分状况参数随年生长发育进程的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用嫩枝生长初期和枝条完全木质化时期两个阶段的水分参数比较树木的抗旱性、具有较大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幼树在嫩枝生长初期的抗旱性较成树弱,当新枝完全木质化之后,二者的抗旱性基本相近。d:\PDF\.pdfd:\PDF\.pdf
低湿耕地综合治理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影响及大豆增产的研究
王书锦, 蔺继尚, 薛德林, 许广铭, 谭克辉, 郝乃斌, 戈巧英, 郭玉, 王德明
1990, 1(2): 120-128.
摘要
(
1634
)
PDF
(744KB) (
446
)
本文报道了三江平原低湿耕地综合治理后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及对大豆增产的明显效果。4年来开发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低湿耕地经过综合治理并栽培大豆等作物以后,土壤中大豆根瘤菌数量及自生固氮菌的数量明显增加;低湿耕地综合治理后接种高效固氮大豆根瘤菌,经配对选优及结合施用启动氮的高光效高固氮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的生物技术措施,使大面积的大豆增产12.3%,达到接近岗平地耕作条件下生物技术措施的水平,对今后的生产实践或科学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料”转化与生态农业
胡代泽
1990, 1(2): 129-135.
摘要
(
1452
)
PDF
(593KB) (
371
)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饲料、肥料、燃料作为能流、物流的主要形态和通道,影响着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用源、流、库的关系和数据资料,分析了“三料”转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如何提高其转化效率,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路线。秸秆资源和腐食食物链的开发是技术关键。
大棚黄瓜霜霉病生态防治方法研究——温度控制试验研究初报
马树庆, 梁洪海, 马吉祥
1990, 1(2): 136-141.
摘要
(
1600
)
PDF
(482KB) (
475
)
黄瓜霜霉病是对黄瓜生长发育危害最大的世界性病害。通过两年共10个处理的田间对比试验发现,大棚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温度条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15℃—48℃),棚内日最高气温越高,发病期越晚,病越轻,产量越高。控制方法是:在大棚内日最低气温稳定大于10℃后,每隔一天对大棚进行一次40—47℃、并维持2小时左右的高温处理(其中大于42℃持续1.5小时左右,大于45℃持续1小时左右),然后大面积通风换气。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很好。
叶片叶肉结构对环境光强的适应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陈德兴, 王天铎
1990, 1(2): 142-148.
摘要
(
2056
)
PDF
(472KB) (
880
)
本文利用Kubelka-Munk理论描述了平行光在叶片内的吸收和散射,同时利用叶片分层光合作用非直角双曲线光反应模型,给出了整张叶片光合作用计算式。最后利用优化理论阐明了叶片叶肉分化成光合特性具有明显差异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可能是对叶片内光梯度的一种适应;同时证明了叶片叶肉在一定环境光强下存在一个最佳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比例,并且这个比例随环境光强增大而增大,这最佳比例也受叶肉组织光合特性差异的影响。
石油烃和酚类物质在土中的生物降解与土壤酶活性
周礼恺, 郑巧英, 宋妹
1990, 1(2): 149-155.
摘要
(
2064
)
PDF
(573KB) (
560
)
本文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石油烃和酚类物质在土中的降解进程及其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所述污染物的土地处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湘江流域工业污染源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王振中, 张友梅
1990, 1(2): 156-164.
摘要
(
1828
)
PDF
(695KB) (
559
)
对湘江流域工业污染区的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表明,接近污染源和污染物质富集的农田,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工业污染区土壤的污染主要是重金属有毒物质的过量累积。调查共获得29类土壤动物,隶属于4门10纲,动物的种类与数量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动物密度与重金属元素Hg、Cd,zn、Cu、As、Pb的浓度密切相关,这在污染模拟实验中也得到证明。
60
Co在人工海洋小生境中的行为
蔡福龙, 陈英, 许丕安
1990, 1(2): 165-171.
摘要
(
1592
)
PDF
(538KB) (
498
)
在自行建立的人工海洋小生境中,采用示踪法和S-80智能多道分析器及Ge(Li)探头测量放射性,研究
60
Co在小生境中的行为。结果表明,
60
Co进入海水后以颗粒态的形式存在;沉积物对
60
Co的浓集系数仅为3—4。在排泄实验中,沉积物出现重新吸附的现象。海洋动物的肝脏(消化腺)、胃肠是浓集
60
Co的关键器官,其浓集系数高达2—3个数量级;除有机酸外,主要生化成分均能检出
60
Co,其总量分布主要集中在脂肪,其次是蛋白质。排泄实验之后,胃肠及生化物质里的
60
Co损失显著,肝脏(消化腺)仍残留50%,而毛蚶的蛋白质仍有83%的残留量。
红松越冬针叶的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
靳月华, 陶大立, 杜英君, 王淼, 高均成, 杜亚经
1990, 1(2): 172-176.
摘要
(
1798
)
PDF
(383KB) (
516
)
用ESR波谱仪在越冬红松针叶及叶绿体冻干粉中检出了g值分别为2.0044和2.0037的明确的单峰信号。针叶伤害愈重,信号愈强。此信号可被Vc或富含SOD等多种自由基清除剂的沙棘果汁所抑制。针叶受害愈重,沙棘果汁对信号的抑制作用愈强,Vc的抑制作用愈弱。据此认为红松苗越冬伤害和有机自由基的形成有关。在伤害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机自由基的种类组成也不同。
捕食者-猎物关系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尚玉昌
1990, 1(2): 177-185.
摘要
(
2331
)
PDF
(786KB) (
630
)
捕食者和猎物相互关系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这种研究可区分为3种类型:第一是理论研究,即组建各种数学模型以便模拟捕食者和猎物间的相互关系;第二是实验种群研究,通常是在实验室内选用原生动物和节肢动物实验种群对捕食一猎物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与理论模型进行比较;第三是在田间对自然种群中的捕食者-猎物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从理论研究和实验种群研究中所总结出来的各种基本原理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在应用生态学领域中,常常靠引进新的更加有效的天敌来控制各种害虫。这些实际工作有些已获得成功,也有不少未取得预期效果,不管成功与否,它们都可被看作是对捕食者-猎物关系所进行的田间实验.
土壤微量元素测试及其应用
邹邦基
1990, 1(2): 186-192.
摘要
(
1637
)
PDF
(968KB) (
526
)
土壤微量元素测试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术,逐渐深入地揭示土壤供给微量元素的能力,对指导施肥和保护生态环境起着积极的作用。现代测试手段发展到广泛采用原子吸收光谱(AA)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但比色法(光度法)和极谱法不仅设备比较简便,而且新的显色剂、催化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使其对某些元素的测定灵敏度和准确度超过AA和ICP,从而在微量元素测试技术中仍占据一定地位。土壤溶液抽取技术虽然有所改进,但有效态微量元素仍然主要是选用适当提取剂来提取测定。临界值和分级标准的确定是应用测定值的桥梁。作者曾采用全幅分级标准分级制图,确定缺素面积和需肥区域,再根据土壤含量水平和增产幅度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增产效果和投入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