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0年 第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0-10-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闽北木荷人工林生产潜力的研究
徐福余, 林思祖, 俞新妥, 何智英
1990, 1(4): 289-293.
摘要
(
1531
)
PDF
(412KB) (
494
)
本文利用数量化理论建立数量化优势高生长模型,复相关系数达0.9,T检验结果表明,木荷林分优势高与各因子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坡形、土壤A+AB层厚度、质地、紧实度和经营水平是最重要的因子,坡位、坡向和造林地前身也有一定的作用。根据数量化立地指数得分表划分立地类型,以探讨木荷在各立地上的生长趋势并对立地质量进行了评价。本文还对木荷造林地的选择作了初步探讨。
树干径流模型
裴铁璠, 刘家冈, 韩绍文, 范世香, 李晓晏, 牛丽华
1990, 1(4): 294-300.
摘要
(
3245
)
PDF
(541KB) (
478
)
以红松代表针叶树,栎树代表阔叶树,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树干径流过程,根据实验结果从机理上构造了模型。树干径流模型为一个方程组用“辗转迭代法”求出了数值解。该方程组基本上揭示了树干径流的规律,从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中得到了佐证。
Logistic、崔-Lawson种群增长模型理论及实例拟合比较
黄晋彪, 张根海
1990, 1(4): 301-305.
摘要
(
2441
)
PDF
(387KB) (
460
)
本文求出了Logistic方程、崔-Lawson方程的速度、加速度方程。Logistic方程在加速度等于零时的增长拐点只能在K/2处,此时的最大增长速度为μ
L
K/4;崔-Lawson方程在加速度等于零时的增长拐点在K/(√b+1)处,此时的最大增长速度为μ
C
K/(√b+1)
2
.通过b的变化,在描述种群增长规律时,崔-Lawson方程可优于Logistic方程。本文还用变步长坐标轮换法对两个方程进行实例拟合比较,Logistic方程还比较了Gause、Andrewartha、May、Pearl、Krebs、万昌秀、王莽莽等人的方法与结果
[1,2]
。拟合结果表明,崔-Lawson方程最优;在拟合Logistic方程的各种方法中,本文方法较优。
强春性小麦品种的生育特性
曹广才, 吴东兵, 张国泰, 陈荪, 李金印
1990, 1(4): 306-314.
摘要
(
2054
)
PDF
(761KB) (
373
)
强春性小麦品种在生育过程中,对温度条件要求不严格,生育早期没有低温效应。它们对日长也无严格要求,其光周期反应不具有长日植物的性质。在我国南北不同播期的不同温光组合中,都能顺利通过各生育时期,正常抽穗和开花。这种品种类型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在科研和生产中均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利用泽兰实蝇控制紫茎泽兰的生防策略研究
陈旭东, 何大愚
1990, 1(4): 315-321.
摘要
(
1857
)
PDF
(509KB) (
837
)
本文根据野外泽兰实蝇种群15个世代的调查资料,利用契贝谢夫正交多项式拟合了泽兰实蝇、紫茎泽兰的空间格局。阐明了泽兰实蝇空间格局的序列变化及紫茎泽兰空间格局的特点;揭示了泽兰实蝇空间格局的特点受当地主风及寄主紫茎泽兰空间格局特点的影响;并从最优控制系统的角度对泽兰实蝇-紫茎泽兰系统作了初步探讨。首次提出了最佳释放虫量指标为每条虫占有10条枝条。这些结果为多点释放及定点多次释放泽兰实蝇防治紫茎泽兰这一生防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牲畜种群结构和动态
李义明, 王祖望, 皮南林, 周立
1990, 1(4): 322-326.
摘要
(
1546
)
PDF
(387KB) (
300
)
本文用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牲畜种群结构及动态。模型考虑了更加精确的年龄组转移关系,出栏率是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目前,牲畜种群结构不合理,种群数量不能保持平衡。
南黄海、东海鲐鲹鱼索饵场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陈亚瞿, 徐兆礼
1990, 1(4): 327-332.
摘要
(
1824
)
PDF
(480KB) (
569
)
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和东海中南部两个鲐鲹鱼索饵场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结果表明,南部渔场生物量的极差、变异系数小于北部渔场。若扣除个别站位的影响,则南部渔场的平均值高于北部渔场。北部渔场群落多样度、均匀度、丰富度、单纯度较高,南部渔场则相反。北部渔场浮游动物优势种较少,且大多数种具有较高的聚集强度;而南部渔场优势种较多,优势度低,聚集性差。
东北大骨节病病区主要土壤腐殖酸硒与大骨节病关系的研究
张丽珊, 朱岩, 可夫, 鞠山见, 于殿臣, 姜萍
1990, 1(4): 333-337.
摘要
(
1896
)
PDF
(546KB) (
525
)
本文研究东北大骨节病病区土壤中硒的形态和含量与大骨节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病区土壤中硒以有机结合态硒为主,又以富里酸态硒占主要比重。根据20个土壤样点的对比研究,显示土壤富里酸中硒含量与病情呈显著负相关。
重金属在根际中的化学行为——Ⅱ.土壤中吸附态铜解吸的根际效应
王建林, 刘芷宇
1990, 1(4): 338-343.
摘要
(
1585
)
PDF
(553KB) (
580
)
用第四纪红壤性水稻土(QP)、淀浆白土(WP)、第四纪红土(QR)和赤红壤(LR)研究了土壤中吸附态铜的解吸的根际效应。结果表明,吸附态铜可分为0.1MKNO
3
解吸的易解吸态铜和0.1MHCl解吸的难解吸态铜。随吸附量增加,易解吸态铜百分数增加,而难解吸态铜百分数下降。易解吸态铜在根际土中的量小于非根际土中的量,各土壤的根际效应依次为:QP>WP>LR>QR;其平均解吸百分数则为:QR>LR>WP>QP。难解吸态铜的量为根际土大于非根际土,各土壤的根际效应为:WP>LR>QP>QR,其平均解吸百分数依次为QP>WP>LR>QR。根际中铜吸附的增加主要是因为难解吸态铜的增加。
植物叶绿素含量与大气中SO
2
浓度相关性研究
连玉武, 陈荣华, 黄道营
1990, 1(4): 344-348.
摘要
(
1595
)
PDF
(401KB) (
379
)
本文对厦门市5个样点、6种常见绿化树种及盆栽植物蕹菜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含硫量及大气中SO
2
浓度分析测定,得出了6种植物叶绿素a、b变化趋势是:鼓浪屿、厦门大学>火车站、后江埭>电化厂;叶片含硫量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a、b含量变化相反。表明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大气中SO
2
浓度和叶片含硫量呈负相关,并计算蕹菜叶绿素含量与大气SO
2
浓度相关模式(y=-0.0138x+0.1958),为大气环境评价提供生物学依据。
集成微管路电位分析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崔洪波, 孙君燕
1990, 1(4): 349-355.
摘要
(
1527
)
PDF
(543KB) (
400
)
本文介绍了集成微管路电位分析原理,实验装置、分析特点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采用此微型装置测定了土壤、植物、水、血清、药物中的K
+
、Na
+
、Cl
-
、pH、NH
3
、NO
3
-
、Ca
2+
、Mg
2+
、F
-
、CN
-
、I
-
、S
-
/Ag
+
、阿托品、东茛菪碱等,并和各种标准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一致。鉴于集成微管路引入分析领域所提供的优点,它将在生态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模拟水生态系统及其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金洪钧, 孙丽伟
1990, 1(4): 356-363.
摘要
(
1784
)
PDF
(788KB) (
454
)
随着70年代污染生态毒理学的发展,微宇宙作为评价化学品的环境影响的有力工具日益受到重视。由于从点源和非点源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经直接或间接途径进入水生态系统,水生微宇宙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发展很快。早期的研究工作侧重于化学污染物在水环境的归宿。自70年代末以来,研究注意力逐渐集中于有毒物质在水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学组织水平上的生态学效应。本文分下列4个方面进行述评:(1)关于模拟生态系统的若干基本概念;(2)应用于环境研究的不同类型水生微宇宙;(3)尚有争议的若干问题;(4)水生微宇宙技术应用的新动向和展望。
豆科根瘤内气体交换和气体扩散模型研究
蔺继尚, 王书锦, 胡济生
1990, 1(4): 364-372.
摘要
(
1595
)
PDF
(767KB) (
568
)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根瘤皮层内存在着可调节的气体扩散屏障,它是由根瘤皮层内的一层细胞及填充在胞间隙的水层构成的,而根瘤是通过改变填充该层胞间隙的水层厚度来调节对气体扩散的阻力。本文概述了关于模拟豆科根瘤内气体交换和气体扩散的数学模型研究,阐明调节根瘤内含类菌体细胞维持低氧分压的有关问题。模型研究使我们获得了对共生固氮根瘤内极为复杂的微生态环境的初步认识,有待于通过改进试验和借助其他理论进一步探索根瘤气体交换和气体扩散的本质。
海岸带的景观生态特征及其管理
赵羿, 吴彦明, 孙中伟
1990, 1(4): 373-377.
摘要
(
1619
)
PDF
(622KB) (
584
)
本文依据海岸带的生态学特征,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及控制论和热力学理论来指导海岸带的规划、保护和管理,对改善海岸带的质量,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明显的效果。
人的生态位—调控者
胡涛
1990, 1(4): 378-384.
摘要
(
2065
)
PDF
(842KB) (
587
)
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强,逐渐占据了某个特殊的生态位。本文运用L. v. Bertalanffy一般系统论中“趋中心化”、“渐进机构化”思想,通过与细胞、个体进化过程的类比分析推理,演绎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它不仅仅是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也是生态系统中的调控者。并在传统生态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的特殊生态位,提出生态系统的四元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调控者。分析表明,人类的出现是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历史必然产物;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以人为中枢的双层结构的系统复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