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0-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黄山松更新特性与光因子关系的研究
傅松玲, 黄成林, 曹恒生, 吴泽民
2000, 11(6): 801-804.
摘要
(
236
)
PDF
(1KB) (
180
)
通过对4种透光度下黄山松苗及黄山松与麻栎混播苗连续3年生长、生理指标的定期观测,以及黄山松种子综合测试,探讨了黄山松种群在天然林下更新的机理.结果表明,黄山松种子饱满率65%,发芽率仅为27%,综合逆境活力为26%.较低的发芽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山松的繁殖能力.黄山松光合速率受太阳辐射能的影响较大,而受湿度、地表温度影响较小.黄山松光补偿点高,从而导致其林下更新较为困难.由于黄山松苗生长缓慢,针阔混播区的黄山松苗因受光条件差而生长势较弱,从而处于竞争劣势.
渫水流域森林和降水量的变化对径流及泥沙影响分析和GM模型
欧阳惠
2000, 11(6): 805-808.
摘要
(
173
)
PDF
(1KB) (
181
)
通过对亚流域内森林蓄积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分析其对年输沙模数、年平均含沙量、年最大含沙量、年平均流量、年最大流量、年最小流量、年平均水位、年最高水位、年最低水位的影响,而且也就森林蓄积量的变化对逐月的平均流量、最小流量、平均水位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建立引起以上各种水文要素时间变化的灰色系统GM(1,N)动态模型,还建立了各种林种(杉木、马尾松、阔叶林)蓄积量、不同龄组(幼林、中龄林、成过熟林)蓄积量、降水量对各种水文要素影响的GM模型,并对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
紫椴、水曲柳人工幼林霜冻发生与控制研究
陈祥伟, 张羽, 马洪波
2000, 11(6): 809-813.
摘要
(
219
)
采用垂直梯度观测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紫椴和水曲柳人工幼林最低温度变化、物候及霜冻程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同时进行了防止紫椴晚霜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紫椴的物候较水曲柳晚;受逆温现象的影响,不同坡向和坡位的紫椴和水曲柳物候变化表现出特殊的规律性,西坡芽苞开放时间较东坡早,芽苞开放随坡位的上升而提前,并以坡上最早;晚霜的发生是早春季节降温过程与该阶段林木物候变化动态吻合的结果;通过立地选择可以有效地控制霜冻,该地区坡下特别是东坡的坡下不适合营造紫椴和水曲柳人工林;化学物质和生物遮荫可以推迟紫椴萌动,进而防止霜冻;混交林对防止霜冻具有明显效果,无论是霜冻指数还是各受害等级的株数比例均低于纯林.
伐区采育结合作业优化模式的选择
郭建钢, 景芸, 章若鸿, 熊文愈, 粟金云
2000, 11(6): 814-818.
摘要
(
226
)
在定量计算和分析闽北地区马尾松林各伐区采育结合作业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应用“系统集对分析方法”对其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由40%择伐强度、原木人力集材、归带清理采伐迹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组合而成的作业模式是福建北部马尾松林的优化作业模式,适合于就近类似本试验自然条件的林区.
湖北省兴山县移民安置区内生态系统的管理
郭中伟, 李典谟
2000, 11(6): 819-826.
摘要
(
195
)
为了安置三峡工程的移民,湖北省兴山县形成了移民安置区.天然林地的恢复和农田、城镇及村落的重建是安置区所面临的问题.移民安置区内生态系统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原有土地使用方式的重新配置.提出农用土地生态系统与天然林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维持或提高生态系统水土保持能力,维持或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系统管理目标.通过划分功能保育区、功能改建区、自然保育区和自然维持区来实现管理目标.安置区内生态系统管理是以地块为基本操作单位,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栅格化地图的方法实现的.另外,提出多目标最佳空间规划的方法,该方法兼顾了土地利用格局中生态、经济和社会诸方面利益.这一方法被用于安置区内城镇和村落格局的设计中.根据本文提出的管理方案,安置区内林地面积可以增加30.19%,生态系统水土保持能力可以提高38.7%.
甘肃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系统分析
白永平
2000, 11(6): 827-832.
摘要
(
213
)
为了定量分析和分类评价农业生态气候资源,根据甘肃省86个气象台站多年平均的气候资料,采用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动态模型,计算了甘肃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指数、效能指数和利用系数;然后通过对多年逐月平均效能指数的模糊动态聚类,划分出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7个类型及3个亚型.结果表明,甘肃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潜力、匹配状况和利用程度大致呈现南部优于北部、东部优于西部的地域分异特征,在7个类型的农业生态气候资源中,陇南山地型相对较好,而河西走廊型相对较差.基于上述计算结果,进而提出了开发利用甘肃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若干建议.
小麦抗旱生态分类中适合性聚类方法的研究
柴守玺
2000, (6): 833-838.
摘要
(
0
)
探索了适合于小麦品种抗旱生态分类的聚类方法.选用21个农艺性状和15个冬小麦品种(系),在聚类分析的各环节上,通过采用不同的策略,大规模进行了各种分类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在与专家经验分类接近程度上,数据转换方法中,原始数据法依次大于普通相关阵基础上的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Promax斜交旋转法、主成份法;相似性度量上,欧氏距离大于马氏距离;聚类方式上,对应分析法和模糊聚类法大于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类平均法;所有可组合的方法中,以对应分析法和直接用原始数据的模糊聚类法的分类结果最接近专家经验分类.结合各方法理论上优缺点的分析与检验,认为这两种方法也是较理想的方法.
丹顶鹤越冬栖息地数学模型的建立
李文军, 王子健
2000, (6): 839-842.
摘要
(
0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卫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模拟及预测盐城自然保护区丹顶鹤越冬栖息地的分布.经验证,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72.63%,认为模型基本上能够反映丹顶鹤栖息地的分布情况.
盐城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带设计——以丹顶鹤为目标种分析
李文军, 王子健
2000, (6): 843-847.
摘要
(
0
)
自然保护区缓冲带的设计涉及生态、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等因素.据此提出科学设计缓冲带的方法.根据外界因素对核心区影响程度的不同,将核心区外界分为不同区段分别进行缓冲带的设计;运用AHP法,通过对核心区外界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不同区段缓冲带的宽度.通过对盐城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带设计,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饥饿对大草蛉雄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邹运鼎, 李桂亭, 周夏芝, 刘同文
2000, (6): 848-850.
摘要
(
0
)
对不同饥饿程度大草蛉雄成虫捕食作用影响的研究表明,饥饿不能改变大草蛉雄成虫捕食作用功能反应类型,饥饿对捕食量影响不显著;大草蛉雄成虫对麦二叉蚜的捕食量(
Na
)随着时间(
t
)的变化,其模型为
Na
=100/1+
e
-0.3088-0.0996
t
;大草蛉雄成虫在24h内的捕食速率(
V
)与其时间段(
x
)的关系为
V
=6.7117
x
-0.7928
;大草蛉雄成虫喜好选择捕食麦二叉蚜的低龄若蚜.
高温对珍贵绢丝昆虫——天蚕睾丸生长发育的影响
叶恭银, 胡萃, 龚和
2000, 11(6): 851-855.
摘要
(
194
)
PDF
(1KB) (
118
)
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对天蚕(
Antheraea yamamai
)睾丸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3、4龄幼虫睾丸大小在20~29℃范围内随温度提高而增大,32℃下则略有下降;5龄幼虫睾丸大小在20~26℃范围内随温度提高而减小,其中以20℃下的睾丸极显著为大,在29℃和32℃下幼虫难以生存,睾丸几乎不可能发育.在茧蛹期,不论在刚结茧还是在化蛹第1天和第6天经受32℃高温持续处理,睾丸大小增长、精子发生明显受阻,睾丸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精子形成数量明显下降.成虫期第1天受32℃高温处理时精子活力明显减弱.建议在天蚕制种前,结茧至成虫期茧蛹和雄蛾保护时切勿经受32℃高温冲击.此外就3、4龄和5龄幼虫饲育的适宜温度作了探讨.
不同控制条件下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杨益众, 庞雄飞, 梁广文
2000, (6): 856-860.
摘要
(
0
)
用作用因子组建的种群生命表方法组建了4种不同控制措施下的第3、4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第3、4代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分别为4.93%、1.19%,被捕食率平均21.11%和15.80%.第3、4代幼虫寄生率分别为19.34%、16.20%.结果表明,第3、4代棉铃虫自然种群增长指数分别仅0.1921、0.1228;采用选择性杀虫剂IKI和Bt制剂组合防治棉铃虫后.第3、4代种群增长指数仅0.0032和0.0014.且这样的控制措施对棉铃虫捕食、寄生性天敌影响较小.棉田连续喷洒化学杀虫剂后,虽然降低了棉铃虫种群增长率,但化学防治区第3、4代棉铃虫幼虫寄生率比对照区分别降低48.66%和61.67%,捕食性天敌数量分别降低23.48%和41.26%.采用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种群数量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且对捕食性天敌影响不大,但与自然控制区相比,3代幼虫寄生率下降了51.14%,4代幼虫寄生率为0.
水稻品种抗性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王荣富, 张成林, 邹运鼎, 吕亮, 程遐年
2000, 11(6): 861-865.
摘要
(
220
)
PDF
(1KB) (
361
)
用TN
1
、N
22
、AsD
7
和Ptb33等4个抗虫性差异明显的水稻品种测定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它们上面的栖息率、落卵量、卵存活率、若虫存活和发育状况,以及后代种群数量表现.结果表明,Ptb
33
通过减少2种飞虱的栖息率、落卵量,降低卵和若虫存活率,延长若虫的发育时间,抑制后代的种群数量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抗性.N
22
对白背飞虱、AsD
7
对褐飞虱的后代种群建立与发展均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2种飞虱在TN1上,以及褐飞虱在N
22
上和白背飞虱在AsD
7
上,种群发展较快.这可能与这4个品种对各自所作用的飞虱在栖息率、落卵量、卵存活率、若虫存活和发育状况影响不大有关.文中讨论了2种飞虱种群数量变化与水稻品种更替的关系,指出了利用水稻品种抗性抑制稻飞虱种群增长的可能性.
棕榈蓟马在茄子上的种群增长、分布和抽样技术研究
顾秀慧, 贝亚维, 高春先, 陈华平
2000, (6): 866-868.
摘要
(
0
)
棕榈蓟马在茄子上的种群增长,用种群增长模型来分析,露地栽培的成虫、若虫种群增长率r分别为0.0630和0.0801,设施栽培分别为0.0983和0.1036.设施栽培的逻辑斯蒂曲线的K值为33.90,明显大于露地栽培的K值23.50.棕榈蓟马种群在茄子上空间分布调查结果,成、若虫的M
*
-M回归式分别为M
*
=0.6011+1.468M和M
*
=7.2515+2.0640M.成虫+若虫的M
*
-M回归式为M
*
=7.5138+1.9119M.在每抽样单元平均密度在10~100头时,所需样本数量为78~44.
温度、相对湿度和pH对蜜蜂球囊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梁勤, 陈大福, 王建鼎
2000, (6): 869-872.
摘要
(
0
)
研究了温度、相对湿度和pH对蜜蜂球囊菌(
Ascosphaera apis
)孢子萌发3个阶段(活化、膨大、产生萌发管)的影响.结果表明,孢子活化和膨大在15~40和(25~40)±05℃范围内受温度的影响不明显(
P
>005);萌发管仅发生在25~37±05℃,最适温度位于(31~35)±05℃.相对湿度越大,越有利于孢子萌发,而相对湿度低于80%对孢子萌发极为不利.孢子萌发的3个阶段在pH为5~78时几乎不受pH变化的影响,而在pH值较低影响很大.可见,
A.apis
是一种高度专一的蜜蜂幼虫病原体.
盐逆境下转基因耐盐小麦与其受体呼吸途径的动态变化
孔英珍, 周功克, 崔凯荣, 王亚馥, 李红玉
2000, (6): 873-877.
摘要
(
0
)
以转基因耐盐品种89122和其受体陇春13号两种小麦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小麦幼苗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呼吸途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89122出现盐呼吸明显迟于其受体;两品种的V
alt
与ρV
alt
变化并不同步,且V
alt
均受高盐浓度的抑制,但低盐浓度能诱导其受体的V
alt
;两品种的ρV
alt
与ρ'V
cyt
彼此协同调节适应盐逆境,且ρ'V
cyt
仍是盐胁迫过程中线粒体电子传递的主要途径.同时讨论了盐逆境下抗氰呼吸的一些可能生理作用,提出抗氰呼吸运行的强弱作为筛选植物耐盐性的一个生理指标是可行的.
不同CO
2
浓度下渗透胁迫对小麦膜伤害的影响
徐仰仓, 王静, 林久生, 王根轩
2000, (6): 878-880.
摘要
(
0
)
研究了常规CO
2
(350μl·L
-1
)和CO
2
倍增(700μl·L
-1
)环境中生长的春小麦幼苗,渗透胁迫时叶片中活性氧含量的变化和质膜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生长在CO
2
倍增环境中的春小麦幼苗,渗透胁迫时O
2
·
-
及H
2
O
2
的增长幅度均小于常规CO
2
浓度下生长的春小麦幼苗.质膜透性的增长幅度也是前者小于后者.据此认为,CO
2
浓度倍增可以减轻渗透胁迫对质膜的氧化伤害,提高植物的抗旱力.
CO
2
浓度升高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陈雄, 吴冬秀, 王根轩, 任红旭
2000, (6): 881-884.
摘要
(
0
)
在CO
2
浓度分别为350μmol·mol
-1
和倍增浓度(700μmol·mol
-1
)的两个开顶式生长室内,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CO
2
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蒸腾速率,提高了气孔阻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倍增CO
2
浓度明显提高了SOD、POD及CAT酶活性,增强了小麦的抗氧化保护能力和抗旱性.
烟草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期间呼吸途径与活性氧水平动态变化
周功克, 孔英珍, 李红玉, 文江祁, 梁厚果
2000, (6): 885-888.
摘要
(
0
)
继代培养期间的烟草愈伤组织总呼吸速率分别在第11天和第19天出现两次跃升,同时抗氰呼吸的发生与运行逐渐加强,在两呼吸高峰之间达到极大值,随后则逐渐下降,但愈伤组织的电子传递仍以细胞色素途径为主.通过对愈伤组织衰老过程中活性氧代谢变化分析,发现抗氰呼吸发生与H
2
O
2
含量,其实际运行则与O
2
·
-
含量呈平行关系,但交替途径容量的降低则与·OH含量显著上升紧密相关,用活性氧清除剂处理愈伤组织也得到上述相似的结果.由此推测愈伤组织在衰老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诱导抗氰呼吸参与烟草愈伤组织起始衰老.
外施Ca
2+
、ABA及H
3
PO
4
对盐碱胁迫的缓解效应
颜宏, 石德成, 尹尚军, 赵伟
2000, (6): 889-892.
摘要
(
0
)
分别对300mmol·L
-1
NaCl和100mmol·L
-1
Na
2
CO
3
盐碱胁迫下的羊草苗进行以不同方式施加Ca
2+
、ABA和H
3
PO
4
等缓解胁迫处理.结果表明,外施Ca
2+
、ABA和H
3
PO
4
明显缓解了盐碱对羊草生长的抑制作用.叶面喷施效果好于根部处理;施用Ca(NO
3
)
2
效果好于施用CaCl
2
效果;混合施用CaCl
2
和ABA的效果比单独施用ABA或CaCl
2
的效果好.
三江平原小叶樟和毛果苔草中N素营养动态分析
孙雪利, 刘景双, 褚衍儒
2000, (6): 893-897.
摘要
(
0
)
讨论了沼泽湿地优势种小叶樟(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和毛果苔草(
Carex lasiocarpa
)生物量和生长率变化情况,不同生长期各器官中N素含量及储量动态变化,以及植物对N素利用和区域养分限制情况.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地上生物量生长符合模式
p
=γ+α
t
+β
t
2
,地下生物量符合曲线
p
=a
0
+b
0
t
;受土壤水分、养分、气温和植物本身特点及其对N素选择吸收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小叶樟、毛果苔草和漂筏苔草3种植物不同器官中‘三氮'含量变化较大,NO
3
-
-N比NH
4
+
-N含量稳定且NH
4
+
-N/NO
3
-
-N>1;小叶樟、毛果苔草和漂筏苔草3种沼生植物中N:P<14,表明限制本区植物生长的是N,而不是P,而且6月份限制作用较小,8月份限制作用较大.对土壤中有效态N的含量百分比变化分析得到同样的结论.
三江平原小叶樟、毛果苔草枯落物中氮素变化分析
刘景双, 孙雪利, 于君宝
2000, (6): 898-902.
摘要
(
0
)
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主要优势植物小叶樟(
Deyeuxia angustifolia
)和毛果苔草(
Carex lasiocarpa
)枯落物为例,探讨了N素在枯落物中的季节变化、含量特征以及对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平衡的作用.结果表明,枯落物N含量随气温升高和地上生物量增大而减少;枯落物失重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小叶樟年累积失重率为32.2%,毛果苔草为27.7%;小叶樟群落N素年累积输入量为1478mg·m
-2
,毛果苔草为587mg·m
-2
;小叶樟群落枯落物年累积输出N素759mg·m
-2
,毛果苔草为410mg·m
-2
.输入大于输出,N素处于累积状态,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
青藏高原掌叶大黄和丽江大黄及其土壤的主要元素含量
谢宗强
2000, (6): 903-906.
摘要
(
0
)
采集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和丽江大黄(
Rheum likiangense
)根茎、叶及根部土壤,应用ICP测定主要元素含量特征,研究了2种大黄及其土壤的元素含量特征.结果表明,2种大黄土壤P含量远低于大黄根茎和叶,Fe含量则为土壤>根茎>叶,其中根茎与叶相差不大,但它们与土壤相差50~110倍;Na、Mn、Cu含量在2种大黄中都表现为土壤>叶>根茎,Ca含量在掌叶大黄中为土壤<叶<根茎,在丽江大黄则为土壤>叶>根茎;尽管K、Mg、Ca、Mn、Zn在2种大黄土壤中含量差异明显,但K、Mg在它们的叶之间、根茎之间却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Ca、Mn、Zn在它们的根茎间差异不大.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沙质荒漠化过程与植被动态关系的生态学研究:植被的分类
关文彬, 曾德慧, 姜凤岐
2000, (6): 907-911.
摘要
(
0
)
根据东北沙质荒漠化地区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的72个沙地植物群落样地、276种植物的调查数据,进行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结合DCA排序得到符合客观实际的分类结果,初步建立了中国东北沙质荒漠化地区植被分类系统,6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40个群系,55个群丛.
人工绿洲潜在景观格局及其与现实格局的比较分析
贾宝全, 慈龙骏, 杨晓晖, 杨洁泉, 潘伯荣
2000, (6): 912-916.
摘要
(
0
)
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探讨了农业景观中潜在景观格局的概念、潜在格局分析单元等理论问题;并以新疆石河子垦区的150团场为例,用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嵌块体伸长度、聚集度、形状破碎化、分维数等量化指数,对其潜在格局进行了分析,与以1982和1995两个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为分类基础的现实格局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潜在格局到现状格局均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因此,用土壤类型的不同分类单元完全可以作为现实格局变化的绝对基准.
塔南绿洲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近期优化模式
李小明, 张希明, 王元, 吴延奎
2000, (6): 917-922.
摘要
(
0
)
基于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各绿洲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目前各绿洲灌溉渠系利用系数的分析,通过野外对典型防护林防风效益的监测和风洞模拟实验,以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进行了15年的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研究经验,提出了近期内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系列优化模式: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适度绿洲优化模式、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防护林结构优化模式、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化土地综合整治优化模式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模式.
荒漠绿洲边缘降水和地下水对白刺群落消长的影响
杨自辉, 高志海
2000, (6): 927-930.
摘要
(
0
)
通过在甘肃民勤荒漠绿洲外围设固定样方连年观测,结合小区域地下水位动态监测和气象观测数据,定量研究了降水和地下水位变化对白刺群落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为主要驱动因素的绿洲外围的环境旱化,促使优势种白刺群落的发育适应环境,更具旱生性.在民勤绿洲外围,地下水位下降在近期内不是白刺生长的限制因素,在该区白刺将能较长时间生存,并发挥其优良的固沙、阻沙作用.民勤绿洲外围地区约110mm年降水量对白刺群落的扩展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能维持白刺的正常生长发育,只有当连续两年降水量年均超过140mm时,降水对白刺生长发育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基于遥感数据源的景观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袁吟欢, 秦其明, 陆荣健
2000, (6): 927-930.
摘要
(
0
)
在Visual C++环境下,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景观分析系统.该系统采用提取斑块边界象素集的方法,提高了斑块搜索的速度,而且提供了斑块间距离计算、相邻斑块间边界长度计算等景观分析功能.该系统被应用到北京西北郊的景观分析中.通过分析表明,该系统不仅能计算面积、周长、中心坐标和最近同类型斑块的距离等单个斑块指数,而且能在此基础上计算景观类型和整个景观层次上的各种指数,从而弥补了目前多数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分析应用中的不足.
Cd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忠武, 王振中, 张友梅, 邢协加
2000, (6): 931-934.
摘要
(
0
)
Cd污染对土壤动物影响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Cd处理浓度的大小密切相关.在高浓度(99.48mg·kg
-1
)组时,土壤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及动物密度均较低;而随浓度降低,各项指标逐渐增加,至低浓度(2.72mg·kg
-1
)组时已基本和对照组一致.种类与个体数量和Cd处理浓度的自然对数呈明显负相关.
乳山湾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
崔毅, 陈碧鹃, 马绍赛
2000, (6): 935-938.
摘要
(
0
)
研究了1995年乳山湾6~9月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有着密切关系,无机营养盐与浮游植物数量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无机氮和无机磷与浮游植物相关系数分别为-0.67和-0.80.而溶解氧和叶绿素-a与浮游植物呈较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85.由N/P分析,除8月下旬外,其它月份无机氮对于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均显得相对紧缺.
夏季鄂霍茨克海公海区狭鳕渔场环境特征
陈聚法, 唐启升
2000, (6): 939-942.
摘要
(
0
)
根据鄂霍茨克公海区狭鳕资源声学评估调查资料,研究了狭鳕分布状况及渔场环境特征,并分析了狭鳕行动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8月公海区狭鳕密集群位于55°N以北、水深小于500m的海域,其主要分布水层在150~300m之间;调查期间狭鳕只为索饵群体,主要摄食太平洋磷虾,狭鳕密集区一般也为太平洋磷虾高密度分布区;8月公海区水温跃层大致在0~50m之间,强度为0.25℃·m
-1
左右;冷水团位于50~150m之间;由于温跃层的屏障作用和饵料因素的影响,狭鳕主要分布于冷水团以下的水层.400m以下的水层狭鳕分布稀少,部分原因是溶解氧含量过低.
水产动物继饥饿或营养不足后的补偿生长研究进展
吴立新, 董双林
2000, (6): 943-946.
摘要
(
0
)
综述了水产动物继饥饿或营养不足后的补偿生长研究进展,其中包括补偿生长的程度、影响因素、生理学机制、补偿生长研究的实验设计、补偿生长过程中生长率和生化组成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耐药细菌蛋白质的分泌——新抗攻击的靶点
官家发, 范成英, 廖连华
2000, (6): 947-950.
摘要
(
0
)
几十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了细菌对很多药物的抗药性.为了克服细菌的抗药性问题,需要用新的思路去发掘新的抗生素,包括发掘细菌细胞中存在的抗生素作用的新靶点.蛋白质的分泌过程对于细菌是生死攸关的,它可能成为新药物的适合靶点.
影响引入微生物根部定殖的因素
张炳欣, 张平, 陈晓斌
2000, (6): 951-953.
摘要
(
0
)
从外界引入的各类有益微生物如生防菌(BCA)和根际促生菌或增产菌(PGPR,YIB)到种子表面随其生根发芽而蔓延或直接到根表沿根分布定殖.外来微生物在根际定殖的过程为与根尖接触,沿根分布,最后在根际建立自己的种群.定殖的位点以PGPR为例,是表皮细胞间隙,或侧根、根毛基部.外来微生物在根际定殖动态变化的原因,由于根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引起的.生物因子除去外来微生物本身的生理特性,还有根际土著微生物与外来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植物基因型对微生物定殖的影响.非生物因子包括土壤环境、土壤结构和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土壤pH值均能影响外来微生物在根部的定殖.
云南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杨桂华, 王跃华, 钟林生
2000, (6): 954-956.
摘要
(
0
)
60
Coγ射线与EMS复合处理对山黧豆抗氧化酶活力及ODAP含量的影响
覃新程, 王飞, 王晓娟, 周功克, 李志孝
2000, (6): 957-958.
摘要
(
0
)
夹竹桃灭钉螺效果初报
杨毅, 柯文山, 王万贤, 马安宁, 陈全胜
2000, (6): 959-960.
摘要
(
0
)
黄山松更新特性与光因子关系的研究
傅松玲, 黄成林, 曹恒生, 吴泽民
2000, (6): 801-804.
摘要
(
1347
)
PDF
(548KB) (
354
)
通过对4种透光度下黄山松苗及黄山松与麻栎混播苗连续3年生长、生理指标的定期观测,以及黄山松种子综合测试,探讨了黄山松种群在天然林下更新的机理.结果表明,黄山松种子饱满率65%,发芽率仅为27%,综合逆境活力为26%.较低的发芽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山松的繁殖能力.黄山松光合速率受太阳辐射能的影响较大,而受湿度、地表温度影响较小.黄山松光补偿点高,从而导致其林下更新较为困难.由于黄山松苗生长缓慢,针阔混播区的黄山松苗因受光条件差而生长势较弱,从而处于竞争劣势.
渫水流域森林和降水量的变化对径流及泥沙影响分析和GM模型
欧阳惠
2000, (6): 805-808.
摘要
(
1109
)
PDF
(690KB) (
277
)
通过对亚流域内森林蓄积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分析其对年输沙模数、年平均含沙量、年最大含沙量、年平均流量、年最大流量、年最小流量、年平均水位、年最高水位、年最低水位的影响,而且也就森林蓄积量的变化对逐月的平均流量、最小流量、平均水位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建立引起以上各种水文要素时间变化的灰色系统GM(1,N)动态模型,还建立了各种林种(杉木、马尾松、阔叶林)蓄积量、不同龄组(幼林、中龄林、成过熟林)蓄积量、降水量对各种水文要素影响的GM模型,并对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
紫椴、水曲柳人工幼林霜冻发生与控制研究
陈祥伟, 张羽, 马洪波
2000, (6): 809-813.
摘要
(
1190
)
PDF
(260KB) (
409
)
采用垂直梯度观测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紫椴和水曲柳人工幼林最低温度变化、物候及霜冻程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同时进行了防止紫椴晚霜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紫椴的物候较水曲柳晚;受逆温现象的影响,不同坡向和坡位的紫椴和水曲柳物候变化表现出特殊的规律性,西坡芽苞开放时间较东坡早,芽苞开放随坡位的上升而提前,并以坡上最早;晚霜的发生是早春季节降温过程与该阶段林木物候变化动态吻合的结果;通过立地选择可以有效地控制霜冻,该地区坡下特别是东坡的坡下不适合营造紫椴和水曲柳人工林;化学物质和生物遮荫可以推迟紫椴萌动,进而防止霜冻;混交林对防止霜冻具有明显效果,无论是霜冻指数还是各受害等级的株数比例均低于纯林.
伐区采育结合作业优化模式的选择
郭建钢, 景芸, 章若鸿, 熊文愈, 粟金云
2000, (6): 814-818.
摘要
(
1511
)
PDF
(258KB) (
203
)
在定量计算和分析闽北地区马尾松林各伐区采育结合作业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应用“系统集对分析方法”对其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由40%择伐强度、原木人力集材、归带清理采伐迹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组合而成的作业模式是福建北部马尾松林的优化作业模式,适合于就近类似本试验自然条件的林区.
湖北省兴山县移民安置区内生态系统的管理
郭中伟, 李典谟
2000, (6): 819-826.
摘要
(
1278
)
PDF
(459KB) (
207
)
为了安置三峡工程的移民,湖北省兴山县形成了移民安置区.天然林地的恢复和农田、城镇及村落的重建是安置区所面临的问题.移民安置区内生态系统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原有土地使用方式的重新配置.提出农用土地生态系统与天然林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维持或提高生态系统水土保持能力,维持或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系统管理目标.通过划分功能保育区、功能改建区、自然保育区和自然维持区来实现管理目标.安置区内生态系统管理是以地块为基本操作单位,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栅格化地图的方法实现的.另外,提出多目标最佳空间规划的方法,该方法兼顾了土地利用格局中生态、经济和社会诸方面利益.这一方法被用于安置区内城镇和村落格局的设计中.根据本文提出的管理方案,安置区内林地面积可以增加30.19%,生态系统水土保持能力可以提高38.7%.
甘肃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系统分析
白永平
2000, (6): 827-832.
摘要
(
1091
)
PDF
(778KB) (
356
)
为了定量分析和分类评价农业生态气候资源,根据甘肃省86个气象台站多年平均的气候资料,采用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动态模型,计算了甘肃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指数、效能指数和利用系数;然后通过对多年逐月平均效能指数的模糊动态聚类,划分出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7个类型及3个亚型.结果表明,甘肃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潜力、匹配状况和利用程度大致呈现南部优于北部、东部优于西部的地域分异特征,在7个类型的农业生态气候资源中,陇南山地型相对较好,而河西走廊型相对较差.基于上述计算结果,进而提出了开发利用甘肃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若干建议.
小麦抗旱生态分类中适合性聚类方法的研究
柴守玺
2000, (6): 833-838.
摘要
(
868
)
PDF
(780KB) (
337
)
探索了适合于小麦品种抗旱生态分类的聚类方法.选用21个农艺性状和15个冬小麦品种(系),在聚类分析的各环节上,通过采用不同的策略,大规模进行了各种分类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在与专家经验分类接近程度上,数据转换方法中,原始数据法依次大于普通相关阵基础上的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Promax斜交旋转法、主成份法;相似性度量上,欧氏距离大于马氏距离;聚类方式上,对应分析法和模糊聚类法大于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类平均法;所有可组合的方法中,以对应分析法和直接用原始数据的模糊聚类法的分类结果最接近专家经验分类.结合各方法理论上优缺点的分析与检验,认为这两种方法也是较理想的方法.
丹顶鹤越冬栖息地数学模型的建立
李文军, 王子健
2000, (6): 839-842.
摘要
(
1094
)
PDF
(507KB) (
567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卫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模拟及预测盐城自然保护区丹顶鹤越冬栖息地的分布.经验证,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72.63%,认为模型基本上能够反映丹顶鹤栖息地的分布情况.
盐城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带设计——以丹顶鹤为目标种分析
李文军, 王子健
2000, (6): 843-847.
摘要
(
1035
)
PDF
(836KB) (
329
)
自然保护区缓冲带的设计涉及生态、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等因素.据此提出科学设计缓冲带的方法.根据外界因素对核心区影响程度的不同,将核心区外界分为不同区段分别进行缓冲带的设计;运用AHP法,通过对核心区外界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不同区段缓冲带的宽度.通过对盐城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带设计,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饥饿对大草蛉雄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邹运鼎, 李桂亭, 周夏芝, 刘同文
2000, (6): 848-850.
摘要
(
922
)
PDF
(357KB) (
362
)
对不同饥饿程度大草蛉雄成虫捕食作用影响的研究表明,饥饿不能改变大草蛉雄成虫捕食作用功能反应类型,饥饿对捕食量影响不显著;大草蛉雄成虫对麦二叉蚜的捕食量(
Na
)随着时间(
t
)的变化,其模型为
Na
=100/1+
e
-0.3088-0.0996
t
;大草蛉雄成虫在24h内的捕食速率(
V
)与其时间段(
x
)的关系为
V
=6.7117
x
-0.7928
;大草蛉雄成虫喜好选择捕食麦二叉蚜的低龄若蚜.
高温对珍贵绢丝昆虫——天蚕睾丸生长发育的影响
叶恭银, 胡萃, 龚和
2000, (6): 851-855.
摘要
(
1334
)
PDF
(270KB) (
224
)
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对天蚕(
Antheraea yamamai
)睾丸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3、4龄幼虫睾丸大小在20~29℃范围内随温度提高而增大,32℃下则略有下降;5龄幼虫睾丸大小在20~26℃范围内随温度提高而减小,其中以20℃下的睾丸极显著为大,在29℃和32℃下幼虫难以生存,睾丸几乎不可能发育.在茧蛹期,不论在刚结茧还是在化蛹第1天和第6天经受32℃高温持续处理,睾丸大小增长、精子发生明显受阻,睾丸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精子形成数量明显下降.成虫期第1天受32℃高温处理时精子活力明显减弱.建议在天蚕制种前,结茧至成虫期茧蛹和雄蛾保护时切勿经受32℃高温冲击.此外就3、4龄和5龄幼虫饲育的适宜温度作了探讨.
不同控制条件下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杨益众, 庞雄飞, 梁广文
2000, (6): 856-860.
摘要
(
833
)
PDF
(711KB) (
356
)
用作用因子组建的种群生命表方法组建了4种不同控制措施下的第3、4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第3、4代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分别为4.93%、1.19%,被捕食率平均21.11%和15.80%.第3、4代幼虫寄生率分别为19.34%、16.20%.结果表明,第3、4代棉铃虫自然种群增长指数分别仅0.1921、0.1228;采用选择性杀虫剂IKI和Bt制剂组合防治棉铃虫后.第3、4代种群增长指数仅0.0032和0.0014.且这样的控制措施对棉铃虫捕食、寄生性天敌影响较小.棉田连续喷洒化学杀虫剂后,虽然降低了棉铃虫种群增长率,但化学防治区第3、4代棉铃虫幼虫寄生率比对照区分别降低48.66%和61.67%,捕食性天敌数量分别降低23.48%和41.26%.采用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种群数量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且对捕食性天敌影响不大,但与自然控制区相比,3代幼虫寄生率下降了51.14%,4代幼虫寄生率为0.
水稻品种抗性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王荣富, 张成林, 邹运鼎, 吕亮, 程遐年
2000, (6): 861-865.
摘要
(
1186
)
PDF
(689KB) (
367
)
用TN
1
、N
22
、AsD
7
和Ptb33等4个抗虫性差异明显的水稻品种测定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它们上面的栖息率、落卵量、卵存活率、若虫存活和发育状况,以及后代种群数量表现.结果表明,Ptb
33
通过减少2种飞虱的栖息率、落卵量,降低卵和若虫存活率,延长若虫的发育时间,抑制后代的种群数量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抗性.N
22
对白背飞虱、AsD
7
对褐飞虱的后代种群建立与发展均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2种飞虱在TN1上,以及褐飞虱在N
22
上和白背飞虱在AsD
7
上,种群发展较快.这可能与这4个品种对各自所作用的飞虱在栖息率、落卵量、卵存活率、若虫存活和发育状况影响不大有关.文中讨论了2种飞虱种群数量变化与水稻品种更替的关系,指出了利用水稻品种抗性抑制稻飞虱种群增长的可能性.
棕榈蓟马在茄子上的种群增长、分布和抽样技术研究
顾秀慧, 贝亚维, 高春先, 陈华平
2000, (6): 866-868.
摘要
(
1170
)
PDF
(444KB) (
313
)
棕榈蓟马在茄子上的种群增长,用种群增长模型来分析,露地栽培的成虫、若虫种群增长率r分别为0.0630和0.0801,设施栽培分别为0.0983和0.1036.设施栽培的逻辑斯蒂曲线的K值为33.90,明显大于露地栽培的K值23.50.棕榈蓟马种群在茄子上空间分布调查结果,成、若虫的M
*
-M回归式分别为M
*
=0.6011+1.468M和M
*
=7.2515+2.0640M.成虫+若虫的M
*
-M回归式为M
*
=7.5138+1.9119M.在每抽样单元平均密度在10~100头时,所需样本数量为78~44.
温度、相对湿度和pH对蜜蜂球囊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梁勤, 陈大福, 王建鼎
2000, (6): 869-872.
摘要
(
1258
)
PDF
(569KB) (
421
)
研究了温度、相对湿度和pH对蜜蜂球囊菌(
Ascosphaera apis
)孢子萌发3个阶段(活化、膨大、产生萌发管)的影响.结果表明,孢子活化和膨大在15~40和(25~40)±05℃范围内受温度的影响不明显(
P
>005);萌发管仅发生在25~37±05℃,最适温度位于(31~35)±05℃.相对湿度越大,越有利于孢子萌发,而相对湿度低于80%对孢子萌发极为不利.孢子萌发的3个阶段在pH为5~78时几乎不受pH变化的影响,而在pH值较低影响很大.可见,
A.apis
是一种高度专一的蜜蜂幼虫病原体.
盐逆境下转基因耐盐小麦与其受体呼吸途径的动态变化
孔英珍, 周功克, 崔凯荣, 王亚馥, 李红玉
2000, (6): 873-877.
摘要
(
890
)
PDF
(578KB) (
413
)
以转基因耐盐品种89122和其受体陇春13号两种小麦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小麦幼苗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呼吸途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89122出现盐呼吸明显迟于其受体;两品种的V
alt
与ρV
alt
变化并不同步,且V
alt
均受高盐浓度的抑制,但低盐浓度能诱导其受体的V
alt
;两品种的ρV
alt
与ρ'V
cyt
彼此协同调节适应盐逆境,且ρ'V
cyt
仍是盐胁迫过程中线粒体电子传递的主要途径.同时讨论了盐逆境下抗氰呼吸的一些可能生理作用,提出抗氰呼吸运行的强弱作为筛选植物耐盐性的一个生理指标是可行的.
不同CO
2
浓度下渗透胁迫对小麦膜伤害的影响
徐仰仓, 王静, 林久生, 王根轩
2000, (6): 878-880.
摘要
(
885
)
PDF
(182KB) (
193
)
研究了常规CO
2
(350μl·L
-1
)和CO
2
倍增(700μl·L
-1
)环境中生长的春小麦幼苗,渗透胁迫时叶片中活性氧含量的变化和质膜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生长在CO
2
倍增环境中的春小麦幼苗,渗透胁迫时O
2
·
-
及H
2
O
2
的增长幅度均小于常规CO
2
浓度下生长的春小麦幼苗.质膜透性的增长幅度也是前者小于后者.据此认为,CO
2
浓度倍增可以减轻渗透胁迫对质膜的氧化伤害,提高植物的抗旱力.
CO
2
浓度升高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陈雄, 吴冬秀, 王根轩, 任红旭
2000, (6): 881-884.
摘要
(
912
)
PDF
(364KB) (
481
)
在CO
2
浓度分别为350μmol·mol
-1
和倍增浓度(700μmol·mol
-1
)的两个开顶式生长室内,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CO
2
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蒸腾速率,提高了气孔阻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倍增CO
2
浓度明显提高了SOD、POD及CAT酶活性,增强了小麦的抗氧化保护能力和抗旱性.
烟草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期间呼吸途径与活性氧水平动态变化
周功克, 孔英珍, 李红玉, 文江祁, 梁厚果
2000, (6): 885-888.
摘要
(
872
)
PDF
(406KB) (
348
)
继代培养期间的烟草愈伤组织总呼吸速率分别在第11天和第19天出现两次跃升,同时抗氰呼吸的发生与运行逐渐加强,在两呼吸高峰之间达到极大值,随后则逐渐下降,但愈伤组织的电子传递仍以细胞色素途径为主.通过对愈伤组织衰老过程中活性氧代谢变化分析,发现抗氰呼吸发生与H
2
O
2
含量,其实际运行则与O
2
·
-
含量呈平行关系,但交替途径容量的降低则与·OH含量显著上升紧密相关,用活性氧清除剂处理愈伤组织也得到上述相似的结果.由此推测愈伤组织在衰老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诱导抗氰呼吸参与烟草愈伤组织起始衰老.
外施Ca
2+
、ABA及H
3
PO
4
对盐碱胁迫的缓解效应
颜宏, 石德成, 尹尚军, 赵伟
2000, (6): 889-892.
摘要
(
1029
)
PDF
(206KB) (
225
)
分别对300mmol·L
-1
NaCl和100mmol·L
-1
Na
2
CO
3
盐碱胁迫下的羊草苗进行以不同方式施加Ca
2+
、ABA和H
3
PO
4
等缓解胁迫处理.结果表明,外施Ca
2+
、ABA和H
3
PO
4
明显缓解了盐碱对羊草生长的抑制作用.叶面喷施效果好于根部处理;施用Ca(NO
3
)
2
效果好于施用CaCl
2
效果;混合施用CaCl
2
和ABA的效果比单独施用ABA或CaCl
2
的效果好.
三江平原小叶樟和毛果苔草中N素营养动态分析
孙雪利, 刘景双, 褚衍儒
2000, (6): 893-897.
摘要
(
924
)
PDF
(791KB) (
494
)
讨论了沼泽湿地优势种小叶樟(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和毛果苔草(
Carex lasiocarpa
)生物量和生长率变化情况,不同生长期各器官中N素含量及储量动态变化,以及植物对N素利用和区域养分限制情况.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地上生物量生长符合模式
p
=γ+α
t
+β
t
2
,地下生物量符合曲线
p
=a
0
+b
0
t
;受土壤水分、养分、气温和植物本身特点及其对N素选择吸收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小叶樟、毛果苔草和漂筏苔草3种植物不同器官中‘三氮'含量变化较大,NO
3
-
-N比NH
4
+
-N含量稳定且NH
4
+
-N/NO
3
-
-N>1;小叶樟、毛果苔草和漂筏苔草3种沼生植物中N:P<14,表明限制本区植物生长的是N,而不是P,而且6月份限制作用较小,8月份限制作用较大.对土壤中有效态N的含量百分比变化分析得到同样的结论.
三江平原小叶樟、毛果苔草枯落物中氮素变化分析
刘景双, 孙雪利, 于君宝
2000, (6): 898-902.
摘要
(
955
)
PDF
(709KB) (
392
)
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主要优势植物小叶樟(
Deyeuxia angustifolia
)和毛果苔草(
Carex lasiocarpa
)枯落物为例,探讨了N素在枯落物中的季节变化、含量特征以及对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平衡的作用.结果表明,枯落物N含量随气温升高和地上生物量增大而减少;枯落物失重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小叶樟年累积失重率为32.2%,毛果苔草为27.7%;小叶樟群落N素年累积输入量为1478mg·m
-2
,毛果苔草为587mg·m
-2
;小叶樟群落枯落物年累积输出N素759mg·m
-2
,毛果苔草为410mg·m
-2
.输入大于输出,N素处于累积状态,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
青藏高原掌叶大黄和丽江大黄及其土壤的主要元素含量
谢宗强
2000, (6): 903-906.
摘要
(
927
)
PDF
(779KB) (
191
)
采集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和丽江大黄(
Rheum likiangense
)根茎、叶及根部土壤,应用ICP测定主要元素含量特征,研究了2种大黄及其土壤的元素含量特征.结果表明,2种大黄土壤P含量远低于大黄根茎和叶,Fe含量则为土壤>根茎>叶,其中根茎与叶相差不大,但它们与土壤相差50~110倍;Na、Mn、Cu含量在2种大黄中都表现为土壤>叶>根茎,Ca含量在掌叶大黄中为土壤<叶<根茎,在丽江大黄则为土壤>叶>根茎;尽管K、Mg、Ca、Mn、Zn在2种大黄土壤中含量差异明显,但K、Mg在它们的叶之间、根茎之间却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Ca、Mn、Zn在它们的根茎间差异不大.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沙质荒漠化过程与植被动态关系的生态学研究:植被的分类
关文彬, 曾德慧, 姜凤岐
2000, (6): 907-911.
摘要
(
854
)
PDF
(252KB) (
337
)
根据东北沙质荒漠化地区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的72个沙地植物群落样地、276种植物的调查数据,进行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结合DCA排序得到符合客观实际的分类结果,初步建立了中国东北沙质荒漠化地区植被分类系统,6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40个群系,55个群丛.
人工绿洲潜在景观格局及其与现实格局的比较分析
贾宝全, 慈龙骏, 杨晓晖, 杨洁泉, 潘伯荣
2000, (6): 912-916.
摘要
(
836
)
PDF
(289KB) (
204
)
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探讨了农业景观中潜在景观格局的概念、潜在格局分析单元等理论问题;并以新疆石河子垦区的150团场为例,用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嵌块体伸长度、聚集度、形状破碎化、分维数等量化指数,对其潜在格局进行了分析,与以1982和1995两个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为分类基础的现实格局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潜在格局到现状格局均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因此,用土壤类型的不同分类单元完全可以作为现实格局变化的绝对基准.
塔南绿洲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近期优化模式
李小明, 张希明, 王元, 吴延奎
2000, (6): 917-922.
摘要
(
880
)
PDF
(316KB) (
224
)
基于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各绿洲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目前各绿洲灌溉渠系利用系数的分析,通过野外对典型防护林防风效益的监测和风洞模拟实验,以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进行了15年的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研究经验,提出了近期内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系列优化模式: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适度绿洲优化模式、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防护林结构优化模式、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化土地综合整治优化模式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模式.
荒漠绿洲边缘降水和地下水对白刺群落消长的影响
杨自辉, 高志海
2000, (6): 927-930.
摘要
(
996
)
PDF
(603KB) (
378
)
通过在甘肃民勤荒漠绿洲外围设固定样方连年观测,结合小区域地下水位动态监测和气象观测数据,定量研究了降水和地下水位变化对白刺群落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为主要驱动因素的绿洲外围的环境旱化,促使优势种白刺群落的发育适应环境,更具旱生性.在民勤绿洲外围,地下水位下降在近期内不是白刺生长的限制因素,在该区白刺将能较长时间生存,并发挥其优良的固沙、阻沙作用.民勤绿洲外围地区约110mm年降水量对白刺群落的扩展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能维持白刺的正常生长发育,只有当连续两年降水量年均超过140mm时,降水对白刺生长发育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基于遥感数据源的景观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袁吟欢, 秦其明, 陆荣健
2000, (6): 927-930.
摘要
(
1052
)
PDF
(488KB) (
306
)
在Visual C++环境下,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景观分析系统.该系统采用提取斑块边界象素集的方法,提高了斑块搜索的速度,而且提供了斑块间距离计算、相邻斑块间边界长度计算等景观分析功能.该系统被应用到北京西北郊的景观分析中.通过分析表明,该系统不仅能计算面积、周长、中心坐标和最近同类型斑块的距离等单个斑块指数,而且能在此基础上计算景观类型和整个景观层次上的各种指数,从而弥补了目前多数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分析应用中的不足.
Cd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忠武, 王振中, 张友梅, 邢协加
2000, (6): 931-934.
摘要
(
779
)
PDF
(437KB) (
420
)
Cd污染对土壤动物影响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Cd处理浓度的大小密切相关.在高浓度(99.48mg·kg
-1
)组时,土壤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及动物密度均较低;而随浓度降低,各项指标逐渐增加,至低浓度(2.72mg·kg
-1
)组时已基本和对照组一致.种类与个体数量和Cd处理浓度的自然对数呈明显负相关.
乳山湾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
崔毅, 陈碧鹃, 马绍赛
2000, (6): 935-938.
摘要
(
910
)
PDF
(369KB) (
501
)
研究了1995年乳山湾6~9月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有着密切关系,无机营养盐与浮游植物数量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无机氮和无机磷与浮游植物相关系数分别为-0.67和-0.80.而溶解氧和叶绿素-a与浮游植物呈较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85.由N/P分析,除8月下旬外,其它月份无机氮对于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均显得相对紧缺.
夏季鄂霍茨克海公海区狭鳕渔场环境特征
陈聚法, 唐启升
2000, (6): 939-942.
摘要
(
906
)
PDF
(219KB) (
366
)
根据鄂霍茨克公海区狭鳕资源声学评估调查资料,研究了狭鳕分布状况及渔场环境特征,并分析了狭鳕行动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8月公海区狭鳕密集群位于55°N以北、水深小于500m的海域,其主要分布水层在150~300m之间;调查期间狭鳕只为索饵群体,主要摄食太平洋磷虾,狭鳕密集区一般也为太平洋磷虾高密度分布区;8月公海区水温跃层大致在0~50m之间,强度为0.25℃·m
-1
左右;冷水团位于50~150m之间;由于温跃层的屏障作用和饵料因素的影响,狭鳕主要分布于冷水团以下的水层.400m以下的水层狭鳕分布稀少,部分原因是溶解氧含量过低.
水产动物继饥饿或营养不足后的补偿生长研究进展
吴立新, 董双林
2000, (6): 943-946.
摘要
(
915
)
PDF
(490KB) (
523
)
综述了水产动物继饥饿或营养不足后的补偿生长研究进展,其中包括补偿生长的程度、影响因素、生理学机制、补偿生长研究的实验设计、补偿生长过程中生长率和生化组成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耐药细菌蛋白质的分泌——新抗攻击的靶点
官家发, 范成英, 廖连华
2000, (6): 947-950.
摘要
(
869
)
PDF
(224KB) (
357
)
几十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了细菌对很多药物的抗药性.为了克服细菌的抗药性问题,需要用新的思路去发掘新的抗生素,包括发掘细菌细胞中存在的抗生素作用的新靶点.蛋白质的分泌过程对于细菌是生死攸关的,它可能成为新药物的适合靶点.
影响引入微生物根部定殖的因素
张炳欣, 张平, 陈晓斌
2000, (6): 951-953.
摘要
(
946
)
PDF
(403KB) (
449
)
从外界引入的各类有益微生物如生防菌(BCA)和根际促生菌或增产菌(PGPR,YIB)到种子表面随其生根发芽而蔓延或直接到根表沿根分布定殖.外来微生物在根际定殖的过程为与根尖接触,沿根分布,最后在根际建立自己的种群.定殖的位点以PGPR为例,是表皮细胞间隙,或侧根、根毛基部.外来微生物在根际定殖动态变化的原因,由于根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引起的.生物因子除去外来微生物本身的生理特性,还有根际土著微生物与外来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植物基因型对微生物定殖的影响.非生物因子包括土壤环境、土壤结构和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土壤pH值均能影响外来微生物在根部的定殖.
云南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杨桂华, 王跃华, 钟林生
2000, (6): 954-956.
摘要
(
909
)
PDF
(488KB) (
508
)
60
Coγ射线与EMS复合处理对山黧豆抗氧化酶活力及ODAP含量的影响
覃新程, 王飞, 王晓娟, 周功克, 李志孝
2000, (6): 957-958.
摘要
(
784
)
PDF
(146KB) (
180
)
夹竹桃灭钉螺效果初报
杨毅, 柯文山, 王万贤, 马安宁, 陈全胜
2000, (6): 959-960.
摘要
(
789
)
PDF
(140KB) (
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