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arlen DL, Mausbach MJ, Doran JW, et al. Soil qua-lity: A concept, definition, and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7, 61: 4-10 [2] 陈超, 杨丰, 赵丽丽, 等. 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14, 22(5): 1007-1013 [3] 刘雪云, 李晓忠, 周志宇, 等. 不同开垦年限西藏草地中量、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点. 中国草地学报, 2010, 32(6): 70-75 [4] Wall A, Hytönen J. Soil fertility of afforested arable land compared to continuously. Plant and Soil, 2005, 275: 247-260 [5] Beldin SI, Caldwell BA, Sollins P, et al.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of density fractions from paired conifer/grassland soils.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7, 43: 837-841 [6] Olowolafe AE. Land use effects on the properties of an Alfisol on the Jos Plateau, Nigeria. GeoJournal, 2008, 71: 83-91 [7] 杨小林, 花可可, 李义玲, 等. 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敏感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9, 28(1): 29-38 [8] 李晓东, 魏龙, 张永超, 等. 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中黄土高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09, 18(4): 103-110 [9] 范燕敏, 朱进忠, 武红旗, 等. 北疆蒿类荒漠草地退化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9, 40(4): 917-920 [10] 高娃, 景宇鹏, 樊明寿, 等. 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评价.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6): 22-31 [11] 马和平, 屈兴乐, 王建科, 等. 西藏尼洋河中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5): 103-108 [12] Larson WE, Pierce FJ. Conserv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Soil Quality. Chiang Rai, Thailand: International Board for Soi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c., 1991: 175-203 [13] 金慧芳, 史东梅, 陈正发, 等. 基于聚类及PCA分析的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34(7): 155-164 [14] 李鹏飞, 张兴昌, 郝明德, 等.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黄土高原矿区复垦土壤质量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16): 265-273 [15] 周文涛, 兰天, 潘岳, 等. 土壤质量评价中少量样本最小数据集的构建——以内蒙古杭锦旗黄河南岸灌区典型地块为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 27(6): 225-235 [16] Wang KL, Zhang CH, Chen HS, et al. Karst landscapes of China: Impacts, cause, and restoration. Landscape Ecology, 2019, 132: 2743-2763 [17] 杨冲, 王春燕, 王文颖, 等. 青藏高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土壤营养特征变化及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5): 896-908 [18] 杨达, 易桂花, 张廷斌, 等. 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361-1372 [19] 宛倩, 王杰, 王向涛, 等. 青藏高原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2, 42(5): 1716-1726 [20] 徐满厚, 薛娴.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特征与温度、水分因子关系. 生态学报, 2013, 33(10): 3158-3168 [21]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2] 邓绍欢, 曾令涛, 关强, 等.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南方地区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学报, 2016, 53(5): 1326-1333 [23] 刘占锋, 傅伯杰, 刘国华, 等.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 生态学报, 2006, 26(3): 901-913 [24] Jha P, Mohapatra KP, Dubey SK. Impact of land use on physico-chemical and hydrological properties of ustifluvent soils in riparian zone of river Yamuna, India. Agroforestry Systems, 2010, 80: 437-445 [25] 杨佳, 于志军, 王参, 等. 雄安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容城县为例. 生态学报, 2021, 41(17): 6764-6772 [26] 赵锦梅, 张德罡, 刘长仲, 等. 祁连山东段高寒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2, 32(2): 548-556 [27] 李英, 韩红艳, 王文娟, 等. 黄淮海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26(1): 62-66 [28] 吴林坤, 林向民, 林文雄. 根系分泌物介导下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植物生态学报, 2014, 38(3): 298-310 [29] 杨帆, 徐洋, 崔勇, 等. 近30年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土壤学报, 2017, 54(5): 1047-1056 [30] 赵雯, 黄来明. 高寒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生态学报, 2022, 42(11): 1-13 [31] 贺敏慧, 杨保, 秦春, 等. 青藏高原东北部与南部地区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以祁丰和林周树轮为例. 中国沙漠, 2013, 33(4): 1117-1123 [32] 赵旺林, 罗天祥, 张林. 气候变化与放牧对西藏典型高寒荒漠草地植被指数变化的相对影响. 生态学报, 2019, 39(22): 8494-8503 [33] Thompson SE, Harman CJ, Heine P, et al. Vegetation-infiltration relationships across climatic and soil type gradient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2010, 115: G02023 [34] 庞学勇, 包维楷, 吴宁.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 15(3): 390-398 [35] 张华, 张甘霖. 土壤质量指标和评价方法. 土壤, 2001, 33(6): 326-330 [36] 刁二龙, 曹广超, 曹生奎, 等. 祁连山南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及空间变异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32(8): 1864-1871 [37] 刘鑫, 王一博, 吕明侠,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土壤质量评价. 冰川冻土, 2018, 40(3): 469-479 [38] 李鑫, 张文菊, 邬磊, 等.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4): 3043-3056 [39] 李桂林, 陈杰, 檀满枝, 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 土壤学报, 2008, 45(1): 16-25 [40] 廖程, 王德伟, 唐亮, 等.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成都平原某区土壤养分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地球与环境, 2021, 49(2): 189-197 [41] 朱鸣鸣, 徐镀涵, 陈光燕, 等.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喀斯特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评价. 草地学报, 2021, 29(10): 2323-2331 [42] 蒋丛泽, 受娜, 高玮, 等. 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12): 3279-3286 [43] 李亚娟, 曹广民, 龙瑞军. 青海省海北州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研究. 草地学报, 2012, 20(6): 1039-1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