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1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9-01-25
    研究论文
    苔藓植物对森林生态界面指示作用的研究
    郭水良, 韩士杰, 曹同
    1999, 10(1):  1-6. 
    摘要 ( 1490 )   PDF (755KB) ( 480 )  
    对长白山长白松林林缘、暗针叶林林缘以及笃斯越桔灌丛落叶松林间3个生态过渡带上苔藓植物分布特点的研究表明,苔藓植物盖度与多样性指数可以作为判别林缘生态界面客观性的指标,这些指标均能以y=b·ax进行拟合。通过生态界面系统信息量公式计算了这些指标在生态界面上的信息量,并讨论它们的生态学意义。
    鹅掌楸苗期动态生命表
    方炎明, 曹航南, 尤录祥
    1999, 10(1):  7-10. 
    摘要 ( 1588 )   PDF (330KB) ( 538 )  
    报道了鹅掌楸在苗圃播种后的出苗率和幼苗存活率,根据定期观察数据编制了苗期动态生命表。结果表明,4个种源的出苗率都很低(1.64%~3.05%),比其各自的饱满种子率低得多;天然种源的出苗率高于栽培的种源,但前者的出苗数占饱满种子数的比例却低于后者。至一个生长季以后,幼苗存活率仅占出苗数的16%~27%,而黄山种源与庐山种源的交配后代则高达60%,明显地高于其亲本和其它种源。种子大小对于出苗率和幼苗存活率没有直接影响。最后讨论了遗传因素和生存环境对幼苗存活的影响,并认为种子和幼苗适合度低是鹅掌楸致濒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类型海桑-秋茄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与分布
    廖宝文, 郑德璋, 李云, 郑松发, 郑馨仁, 黄仲淇
    1999, 10(1):  11-15. 
    摘要 ( 1836 )   PDF (499KB) ( 508 )  
    海桑(6年生)与秋茄(11年生)人工混交林和海桑、秋茄人工纯林共3种类型(类型Ⅰ、Ⅱ、Ⅲ)地上总生物量分别为38.530、20.012和29.405t·hm-2,其中类型Ⅰ乔木层占41.0%,灌木层占59.0%,类型Ⅱ乔木层占93.3%,灌木层占6.7%,类型Ⅲ灌木层占100%;生物量年均净积累量分别为4.701、3.380和2.673t·hm-2·a-1.3种类型10种营养元素总积累量差异明显,分别为765.570、343.925、555.886kg·hm-2,其中类型Ⅰ乔木层占41.8%,灌木层占58.2%,类型Ⅱ乔木层占92.3%,灌木层占7.7%,类型Ⅲ灌木层占100%;生产单位净积累干物质对营养元素吸收量及营养元素归还率因林分类型各异,类型Ⅰ、Ⅱ、Ⅲ每生产1t净积累干物质净吸收10种营养元素的总量分别为39.860、36.834和18.904kg,而营养元素归还率则分别为61.3%、40.4%和72.2%.
    模拟干旱诱导对藜抗旱力的影响
    孙存华
    1999, 10(1):  16-18. 
    摘要 ( 1471 )   PDF (218KB) ( 388 )  
    以藜为研究材料,经过5年人工模拟干旱诱导,测定其耐旱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的改变以探讨提高植物抗旱的途径。结果表明,经模拟干旱诱导后藜叶片典型耐旱特征增加:叶片厚度和肉质度增加,比叶面积、饱和渗透势和蒸腾速率下降,渗透调节能力和持水力增强,临界饱和亏值增大,蒸腾效率提高。经干旱诱导形成耐旱特征后收获的种子种植于正常供水环境中长成的植株仍能保持其已形成的耐旱特征,在重度干旱胁迫下经过干旱诱导的植株各抗旱指标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证明藜是耐旱可变植物,可通过干旱诱导锻炼提高其抗旱性。
    浙江天童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张庆费, 由文辉, 宋永昌
    1999, 10(1):  19-22. 
    摘要 ( 1397 )   PDF (567KB) ( 759 )  
    对浙江天童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土壤腐殖质层、0~10cm层和10~20cm层化学因子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展演替,土壤全氮含量呈明显增长趋势,但硝态氮、氨态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除演替初期的裸地、灌丛较小外,森林群落阶段增长趋势一般不明显;土壤pH值则缺乏明显的规律性,但有机质含量呈明显增长趋势,而富里酸和胡敏酸含量,除栲树木荷林和栲树林较高,裸地最低外,其它演替阶段增长趋势也不明显;HA/FA在腐殖质层缺乏明显的规律性,但在0~10cm和10~20cm层则呈减少趋势。可见,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能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促进土壤有机物质的矿化和再合成作用;而土壤化学性状的改善,也为常绿阔叶林的进展演替奠定了基础。
    小獐毛种群密度和生物量与有性生殖特征的相关分析
    王仁忠, 李建东
    1999, 10(1):  23-25. 
    摘要 ( 1444 )   PDF (320KB) ( 430 )  
    研究了松嫩草原盐碱草地上具匍匐茎禾草---小獐毛的种群密度、生物量与有性生殖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小獐毛种群的生殖枝密度、生殖枝生物量、Re1和Re2与营养枝密度和生物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但与匍匐茎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匍匐茎营养枝密度和生物量间有显着的颉颃关系,呈显着负相关关系。
    半干旱地区春小麦根系形态特征与生长冗余的初步研究
    李话, 张大勇
    1999, 10(1):  26-30. 
    摘要 ( 1894 )   PDF (1079KB) ( 436 )  
    以半干旱地区6个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各品种苗期种子根系的数量、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这些指标与作物抗旱高产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品种在根系生长上存在着对产量不利的冗余。在以提高产量潜力为宗旨的品种更新替代过程中,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随着年代推进逐渐呈现出根条数和根长减小、根活性吸收面积比增加、种子根中央大导管直径减小的趋势。这些特点使得现代春小麦品种在早期营养生长过程中能够节约用水而保留一定土壤水分以满足花期和灌浆期水分需求,因而提高了作物产量。
    水稻对UV-B辐射增强的抗性遗传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林文雄, 梁义元, 金吉雄
    1999, 10(1):  31-34. 
    摘要 ( 1410 )   PDF (518KB) ( 478 )  
    本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B(UVB,280~330nm)能严重影响水稻秧苗生长发育,从而引起植株矮化,叶片干枯,叶绿素含量降低,单株干物质减少甚至死亡。不同水稻基因型对紫外线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在3个供试品种(HR、M63、Hr)中,HR最抗UVB危害。遗传分析表明水稻抗UVB的性状为数量遗传性状且受多对隐性基因控制,生化分析表明水稻秧苗经UVB处理后,在0~3d内,随着时间推移,秧苗保护酶活性明显增强,之后,保护酶活性逐惭下降,MDA含量相应增加。抗UVB品种HR比感UVB品种Hr保护酶活性一直较高,膜质过氧化程度较低,反映了保护酶对抵抗UVB危害的重要作用。
    光温条件对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8不育基因表达的影响
    周美兰, 唐启源, 何觉民, 陈建明
    1999, 10(1):  35-38. 
    摘要 ( 1291 )   PDF (186KB) ( 535 )  
    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方法,研究了光温条件对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8不育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温条件的变化影响不育基因的表达,在长沙地区,ES8在9月5日至10月15日播种,花粉败育率达100%,不育株率达100%.在12月5日至12月15日播种,其自交结实率为71.6~72.7%,在10月25日至11月25日播种,表现为部分可育和部分不育。ES8存在两个育性转换的临界期,10月25日播期为不育变为半不育的育性转换临界期,12月5日为部分可育变为完全可育的育性转换临界期。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约小于11.50h.
    玉米冠层的数学描述与三维重建研究
    郭焱, 李保国
    1999, 10(1):  39-41. 
    摘要 ( 1565 )   PDF (495KB) ( 513 )  
    采用Lang提出的原理开发了空间坐标仪。利用该仪器测定玉米冠层的空间坐标,以此提出了应用一般二次方程描述玉米叶曲线和叶形的数学方法,方程的系数由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得到,其中叶曲线系数由叶片主脉坐标决定,叶形系数由沿叶长方向叶宽测定值决定。从而使应用较少参数描述真实的玉米群体结构成为可能。另外,还实现了玉米冠层的计算机三维重建,为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有机物料对白浆土微团聚体组成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
    邢雪荣, 李法云
    1999, 10(1):  42-44. 
    摘要 ( 1515 )   PDF (196KB) ( 492 )  
    通过长期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有机物料对白浆土各粒径微团聚体及其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有机物料能明显减少<1与1~2μm小粒径微团聚体和促进2~5μm与5~10μm粒径微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各粒径微团体中有机碳和全N的含量,后二者主要分布于小粒径的微团聚体中。小粒径微团聚体中的全P含量较高,随着粒径增大,P含量呈下降趋势,在10~50μm粒径处最低,随后又呈上升趋势。其中<1、1~2和5~10μm各粒径中的P含量与土壤有效P呈显着正相关。牛粪对白浆土微团聚体组成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好于麦秸。
    利用大型蒸渗仪模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蒸散
    陈建耀, 刘昌明, 吴凯
    1999, 10(1):  45-48. 
    摘要 ( 1943 )   PDF (1081KB) ( 503 )  
    在农田水量转化各分量中,蒸散与潜水蒸发是最难测定的。在地下水浅埋地区,地下水通过毛管上升而补给包气带土壤水的作用十分明显,对作物生长意义重大。利用大型蒸渗仪、波文比、水力蒸发器等仪器,获得了大量水平衡因子的试验数据和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模型中的有关参数。以大型蒸渗仪实测值为基准,验证了农田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模型的模拟值,并主要就蒸散和潜水蒸发量,对实测与模拟值作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导致两者差异的原因。
    苏南地区农村工业对农业生态系统作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陈欣
    1999, 10(1):  49-52. 
    摘要 ( 1284 )   PDF (538KB) ( 466 )  
    以江苏南部农村工业发达地区的吴江市为研究范例,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工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生态系统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影响表现为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投入、转移农村劳力等;负影响表现为导致耕地减少和环境污染等。农村工业实力增强后,若其产值利润以一定的比例用于发展农业和治理环境,将能减弱或避免农村工业给农业生态系统带来的负影响,达到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土壤含水量与N2O产生途径研究
    黄国宏, 陈冠雄, 韩冰, Oswald Van Cleemput
    1999, 10(1):  53-56. 
    摘要 ( 1465 )   PDF (498KB) ( 998 )  
    土壤含水量变化对N2O产生和排放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含水量情况下,N2O排放也不相同。特别是用乙炔抑制技术证明了在播种前后,气候干燥而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N2O产生主要来自于硝化过程;降雨后,土壤含水量较高时,N2O主要是通过反硝化过程产生;而在农田中等含水量情况下,土壤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产生的N2O大约各占一半。指出旱作农田N2O产生途径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的控制和调节。
    丁草胺在不同类型水中的光化学降解
    花日茂, 李湘琼, 李学德, 岳永德, 樊德方
    1999, 10(1):  57-59. 
    摘要 ( 2445 )   PDF (162KB) ( 490 )  
    研究了除草剂丁草胺在氙灯、高压汞灯光照下的光解动态。结果表明,丁草胺在氙灯光照作用下,其光解速率为纯水>河水>塘水>稻田水;丁草胺在氙灯光源下的光解速度比高压汞灯下低;其光解率与浓度(剂量)呈反相关;充N2脱O2使丁草胺的光解速度减缓。
    棉铃虫的滞育诱导特性
    蒋明星, 谢立群, 张孝羲
    1999, 10(1):  60-62. 
    摘要 ( 1634 )   PDF (426KB) ( 447 )  
    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滞育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温度低于24℃、光照短于12h为诱导滞育的适宜条件。20℃、22℃、24℃和26℃下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h43min、13h8min、12h41min和12h7min.5~6龄为主要滞育敏感虫期。在南京地区,该虫滞育临界光周期为13h左右,出现于9月20日前后;9月上旬温度状况与滞育比例关系密切。
    柑桔潜叶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及分析
    王联德, 尤民生
    1999, 10(1):  63-66. 
    摘要 ( 1409 )   PDF (482KB) ( 398 )  
    将柑桔潜叶蛾种群按其生长发育顺序划分为卵(E)、1龄幼虫(L1)、2龄幼虫(L2)、3龄幼虫(L3)、4龄幼虫(L4)、蛹(P)、成虫(A)7个阶段,把各阶段的作用因子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状态。根据田间调查及室内实验观察,记录各阶段的存活数,综合Beryman和宫下的方法,推算出各阶段各因子作用下的存活率,缩小了世代重叠给自种群生命表带来的误差,组建了柑桔潜叶蛾第9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得出其种群趋势指数为1.32,重要因子分析表明,影响柑桔潜叶蛾自然种群的重要因子是寄生性天敌。
    喜马拉雅山南坡蚤类营养生态位的研究
    郭天宇, 许荣满
    1999, 10(1):  67-70. 
    摘要 ( 1749 )   PDF (199KB) ( 468 )  
    对喜马拉雅山南坡地区的46种蚤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3种蚤只有1种宿主,其营养生态位宽度最窄(B=0),而方指双蚤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大(B=0.6694),其次为斯氏新蚤(B=0.4968).寄生于9种小兽宿主的12种主要蚤种中,尼泊尔古蚤和后厉蚤和窄突厉蚤因其宿主动物以食虫类为主,相互间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
    棉苗微生态学研究Ⅰ.正常棉苗内生菌分离和某些生化特性测定
    赵发清, 马海燕
    1999, 10(1):  71-73. 
    摘要 ( 1440 )   PDF (178KB) ( 421 )  
    从4个不同棉花品种体内分离到内生菌503株,鉴定了102株,分别属于假单胞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芽胞杆菌属和欧文氏菌属。分3个不同生长期测定了4个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结果表明,4个品种棉花SOD活性在种期(S1)、芽期(S2)和苗期(S3)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存在极显着差异,品种与生长期还存在显着互作效应。
    高黎贡山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
    张萍, 郭辉军, 杨世雄, 刀志灵
    1999, 10(1):  74-78. 
    摘要 ( 1616 )   PDF (235KB) ( 452 )  
    研究了高黎贡山东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然林、不同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强度的集体林、不同权属森林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某些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在高黎贡山上半部,自然林随海拔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升高。而下半部,集体林随海拔降低,人为干扰强度和频率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降低;森林权属从国有集体个人,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降低;森林被纯林替代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迅速降低,但耕作通常更有利于微生物繁殖。高黎贡山中部(海拔2000m左右)的自然植被下土壤微生物含量丰富且活性较高,但海拔高气温低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及进行生物化学变化。另一方面,森林植被的过份砍伐和利用也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降至较低水平。
    盐胁迫对VA菌根形成及接种VAM真菌对植物耐盐性的效应
    冯固, 白灯莎, 杨茂秋, 李晓林, 张福锁
    1999, 10(1):  79-82. 
    摘要 ( 1871 )   PDF (321KB) ( 603 )  
    用盆栽法研究了不同土壤含盐量条件下接种不同VAM真菌菌株对棉花、玉米、大豆和甜瓜耐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NaCl水平提高,真菌对棉花、玉米、大豆和甜瓜的侵染率下降,其生长量亦均呈递减趋势但对VAM真菌的依赖性则呈明显递增趋势。接种VAM真菌促进了棉花、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如在NaCl施入量为0~3g·kg-1时,接种M1菌株使棉花干重提高4.6~80.9%;在NaCl施入量为0~2.5g·kg-1时,接种M1菌株的玉米干重比对照增加20~109.6%;NaCl施入量为1g·kg-1时,接种M1和M2两菌株使大豆干重分别增加22.1%和10.2%.不同的VAM真菌菌株对同一植物的耐盐性以及同一种VAM真菌菌株对不同植物的耐盐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可以认为,VAM真菌与植物共生对植物在盐渍环境中的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接种VAM真菌可以提高植物在盐渍土壤上的生产能力并减轻植物因盐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细菌卤代烷烃脱卤酶基因在拟南芥菜中的高效表达
    郝林, John Mundy
    1999, 10(1):  83-85. 
    摘要 ( 1759 )   PDF (391KB) ( 436 )  
    报道了细菌Xanthobacter autotrophicus编码卤代烷烃脱卤酶基因在拟南芥菜中的高效表达。以土壤农杆菌介导将该基因整合到拟南芥菜基因组中,经数代筛选得到了转基因纯合种子,Northern印迹和气相色谱检测表明,转基因的表达程度很高,酶量占细胞总可溶性蛋白的8%,酶活力达7.8mU·ml-1提取物。转基因植株在含二氯乙烷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洪湖鱼类多样性研究
    宋天祥, 张国华, 常剑波, 苗志国, 邓中燐
    1999, 10(1):  86-90. 
    摘要 ( 1702 )   PDF (1302KB) ( 489 )  
    根据1992~1993年洪湖鱼类资源调查,结合1959年和1982年的历史资料,分析了洪湖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洪湖鱼类从江湖阻隔初期的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江湖洄游性鱼类和少数河海洄游性鱼类亦有一定的产量、大型和中型鱼类占较大比例,逐渐演变成以鲫占绝大多数的“众小”局面;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从草食性种类的比例高达23%~35%、肉食性种类比例波动于10%~20%之间,逐渐演变成以鲫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占绝大多数,草食性种类基本上从湖内消失;种类组成从阻隔前的推测应不下100种演变成50余种,且实际能在洪湖生息的只有30余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野生和人工养殖辽宁中国林蛙肥满度和重/长指标的初步研究
    王寿兵, 蒋朝光, 屈云芳, 经佐琴, 吴千红
    1999, 10(1):  91-94. 
    摘要 ( 1501 )   PDF (202KB) ( 533 )  
    对野生和养殖中国林蛙肥满度和重/长指标的研究表明,辽宁野生中国林蛙肥满度(K)在雌性中无年龄差异,在雄性则亚成年和成年蛙组间有显着差异;性别差异只在成年蛙组间出现。重/长指标(Kwl)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着提高,且在不同年龄组间均有性别差异。1龄家养中国林蛙K无性别差异,Kwl有性别差异。养殖蛙Kwl显着高于同性同龄野生蛙,K无显着差异。Kwl比K更灵敏,二者结合对两栖类肥满度进行研究较合理。
    人工污水对白骨壤幼苗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陈桂葵, 陈桂珠, 黄玉山, 谭凤仪
    1999, 10(1):  95-98. 
    摘要 ( 1515 )   PDF (347KB) ( 557 )  
    探讨了3种不同浓度污水对白骨壤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与植株生物量、茎径和茎高生长量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浓度和5倍浓度污水对植株无不良影响,并可促进植株生长;10倍浓度污水对植株各生理生态指标有显着影响,但植株最终可维持正常生长。研究表明,白骨壤对污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耐受性。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工程
    彭镇华, 江泽慧
    1999, 10(1):  99-103. 
    摘要 ( 1652 )   PDF (229KB) ( 930 )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系统是根据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按照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的规律,将整个陆地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将不同类型的森林、草原、农田、荒山荒地、水域、城市、村庄等不同的巨斑块,以各斑块为生态点,以人类活动线、水量分布线、热量分布线为3条主线,以生态系统的功能特点为面而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种人、自然、社会的各自及相互间协调发展,立体多层次,具有一定格局动态的复合生态网络系统。该系统具有整体性、多功能性、高效性和可操作性。长期保持森林多功能、多效益、多方位整体作用的目的,从而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得到控制和改善,减轻风沙、旱涝、台风、海潮等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提高国土保安能力,保障城镇及全国生态环境和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水患的思考和对策
    彭镇华
    1999, 10(1):  104-108. 
    摘要 ( 1783 )   PDF (501KB) ( 449 )  
    长江流域水患由来已久,长江流域的水患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全球的气候因素外,也有长江流域的环境因素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口压力过大,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自清代后遭到严重破坏,并呈加剧的趋势,失去了涵养水源的功能,表土大量流失,使河床不断抬高是造成1998年特大洪灾的根本原因。应发挥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作用,调整林业的工作重点。将森林改善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围绕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主题,结合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做出长江流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建立长江流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提高林业的管理水平。政府应以法律和税收的形式保证每年要逐步增加对林业的财政投入,真正发挥森林在保护环境,国土保安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作用。
    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
    章家恩, 徐琪
    1999, 10(1):  109-113. 
    摘要 ( 1553 )   PDF (140KB) ( 1532 )  
    对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概况、基本概念、内涵与研究内容以及生态恢复的目标、原则、程序与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指出恢复生态学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生态系统的演替理论及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与响应机制研究等)和应用技术研究(包括土壤、水体、大气和植被恢复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以及生态系统的组装与集成技术等).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人为地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和过程,调整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地成功地恢复到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
    土壤氮素矿化的生态模型研究
    穆兴民, 樊小林
    1999, 10(1):  114-118. 
    摘要 ( 2362 )   PDF (512KB) ( 579 )  
    土壤氮素矿化是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外土壤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土壤氮素矿化可表示为土壤有机氮的含量、矿化过程中土壤环境因素和矿化持续时间的复合函数;土壤氮素矿化的基本模型有3类,即动力学模型、热力学模型及经验模型;影响矿化过程并可定量表示的土壤环境条件如土壤温度、湿度、pH及有机质形态。
    浅析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成灾特点与减灾对策
    戴小枫, 叶志华, 曹雅忠, 郭予元
    1999, 10(1):  119-122. 
    摘要 ( 1679 )   PDF (440KB) ( 584 )  
    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是制约高产、优质、高效益农业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本文回顾了农业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技术在已往农业生产中的减灾作用。针对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危害此起彼伏,关键防治技术落后,预警能力差,应用基础研究薄弱等现状,分析了我国生物灾害减灾研究面临的新挑战。从加强投资力度,开展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中长期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重视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等角度指出了持续控制生物灾害的对策与途径。
    化感作用研究中的生物测定方法综述
    曾任森
    1999, 10(1):  123-126. 
    摘要 ( 2304 )   PDF (537KB) ( 1528 )  
    生物测定是化感作用研究的重要环节。目前很多化感作用研究缺乏规范的生物测定方法。本文对国内外的常用的生物测定方法,这些方法的适应性以及影响生物测定结果的一些因素(如化感物质的收集方法、微生物和溶液渗透压、受体的选择等)进行了综述。并对生物测定结果的表示方法提出了建议。
    类黄酮激活根瘤菌在油菜上结瘤和固氮的研究初报
    胡小加, 张学江, Edward C. Cocking, Gordon S. Webster
    1999, 10(1):  127-128. 
    摘要 ( 1731 )   PDF (195KB) ( 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