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2-12-15
    研究论文
    低价林早期诊断:生态因子途径
    杜晓军, 姜凤岐, 沈慧, 林鹤鸣
    2002, (12):  1523-1528. 
    摘要 ( 0 )  
    提出了低价林早期诊断的新思路,即根据低价林的形成规律,在林分还未表现出低价林状况时就能诊断出其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以辽西油松林为例,从生态因子途径开展了低价林的早期诊断研究,建立了基于单因素实验和判别分析的生态因子途径早期诊断技术.研究表明,土层厚度X1、有机质含量X2、土壤全氮含量X3、土壤含水率X4、土壤微生物总数量X5可选择作为油松低价林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在综合诊断时引入了判别分析的数量分类方法,并根据判别分析的思路建立了油松林生长状况生态因子途径早期诊断方法,其步骤:1)确定判别指标;2)建立判别函数Y=1.596X1-0.51X2-3.196X3+1.622X4+1.898X5;3)通过判别函数和研究对象的各项判别指标值进行早期诊断.低价林早期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尚有待进一步地研究、检验和完善.
    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的生态生物学特征
    任海, 彭少麟, 戴志明, 梁晓东, 蔡锡安, 林永标
    2002, (12):  1529-1532. 
    摘要 ( 0 )  
    对了哥王的生态生物学特征研究表明,了哥王分布区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生境主要为草坡和开旷林地.了哥王耐贫瘠,是一种阳生性灌木,其光合速率平均为7.33μmolCO2·m-2·s-1.其竞争力明显弱于同在灌草丛中分布的桃金娘.因而在灌草丛阶段的演替过程中,其种群减少,桃金娘种群增长.了哥王体内加权平均养分含量为N0.667%,P0.081%,K0.540%,Ca0.776%,Mg0.259%.种群生物量分析表明,荒坡上野生了哥王生物量较低,仅0.0273t·hm2.若要大量开发了哥王资源,需要人工种植以提高生产量.
    福建武平米槠林恢复生态学研究
    游水生
    2002, (12):  1533-1536. 
    摘要 ( 0 )  
    从优势种、分布格局、种丰富度和群落间种相似系数角度,探讨不同人为干扰尺度对福建武平米槠林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为干扰尺度(A级择伐更新、B级天然更新、C级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D级杉木林)的加大,顶极种米槠重要值、不同人为干扰群落与天然米槠群落种相似系数随之降低,降至D级分别为0和40%;而米槠分布格局(聚集强度)和种丰富度随之上升,升至B级或C级后显著下降.据此可见,A级属于轻度干扰,现已恢复;B级属于中度干扰,将很快恢复;C级虽然顶极种米槠处于第二优势种,阳性树种裂斗锥处于第一优势种,但种丰富度达到最大值,属中度干扰,但恢复时间要较B级略长;D级属于强度干扰,目前较难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
    人工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阿拉木萨, 蒋德明, 范士香, 骆永明
    2002, (12):  1537-1540. 
    摘要 ( 0 )  
    采用由植被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方法,分析了1984、1987、1995和1999年建立的人工小叶锦鸡儿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沙地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沙地土壤组成以物理性沙粒为主,>0.01mm沙粒占97%以上,凋萎湿度为1.55%,田间持水量为5.5%,土壤最大有效水为3.95%.随着固沙植被优势度的增加,小叶锦鸡儿灌丛下土壤含水量持续下降,1984年建立的植被区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1999年建立的植被区;在年内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中,4个阶段植被区土壤水分状况在4~6月不断降低,到6月达到最低值,7~10月逐渐回升;对于建立较早的植被区(1984和1987年),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层递减的趋势,特别是70cm下土层中,土壤含水下降明显,含水量低于凋萎湿度;由于对根际区域土壤水分的利用,加剧了固沙植被区深层土壤(70cm下)水分的亏缺,进而影响植被物种的组成,随着小叶锦鸡儿灌丛年龄的增加,浅根性植物所占比重增加.
    阔叶红松林林冠斑块特征及其与林木更新的关系
    国庆喜
    2002, (12):  1541-1543. 
    摘要 ( 0 )  
    调查了长白山北坡海拔740m处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林冠斑块的特征,及其对林分结构与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冠斑块主要由红松、椴树、色木、蒙古栎4个树种组成.其林冠斑块覆盖面积占林地面积的57.1%,占样地内林冠斑块总面积的87%,其中以红松和紫椴林冠为主.小林冠斑块数量多、分布广,大斑块则很少.林冠斑块面积基本在100m2以下,只有个别的斑块超过100m2,林冠斑块形状变异较大,呈现不规则的多边形.林冠树种对幼龄个体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影响,色木槭幼龄个体几乎分布在所有的紫椴和红松林冠斑块内,最大密度出现在32m2的紫椴林冠斑块和28m2的红松林冠斑块内;紫椴的幼龄个体只集中在少数林冠斑块内.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长季反射率特征
    关德新, 金明淑, 徐浩
    2002, (12):  1544-1546. 
    摘要 ( 0 )  
    根据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气象观测塔上太阳总辐射和反射辐射资料,计算了2001年5月22日~10月14日森林下垫面的每日整点反射率.结果表明,森林的反射率与太阳高度角有关,在太阳高度角很小的日出和日落附近反射率较高,太阳高度角大于30°时反射率变化不大,反射率的日变化曲线为U形.森林的反射率与天空状况有关,晴天条件下低太阳高度时的反射率高值明显,U形曲线突出,昙天时曲线两端高值相对较低,U形曲线也相对平坦,阴天的日变化曲线则没有明显的规律,在某范围内波动.生长季反射率的变化特点为6月上旬较高,6月下旬稍有下降,7~9月较稳定,10月上旬则逐渐下降,反映了冠层叶片物候变化特征.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蒸散量的测算
    王安志, 裴铁璠
    2002, (12):  1547-1550. 
    摘要 ( 0 )  
    2001年7~9月应用水量平衡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蒸散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应用波文比(BREB)法对其蒸散量进行了估算.两种方法得到的总蒸散量分别为288.18mm和214.94mm,均小于该时段的降雨量301.9mm.通过两种方法分别得出了各月平均日蒸散量,并通过第二种方法计算出了每日的蒸散量及每日不同时刻的蒸散速率.从而对水量平衡法和BREB方法测算阔叶红松林蒸散量的可行性及其精度进行了验证.
    辽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杨树新无性系的引进与优选
    林鹤鸣, 范志平, 曾德慧, 姜凤岐
    2002, (12):  1551-1554. 
    摘要 ( 0 )  
    在辽宁省昌图县前双井镇以引进的6个无性系新品种杨树为材料,用乡土杨富杂Ⅱ号为对照作栽培比较试验,观察其生长量、抗寒性、感病性、感虫性等指标,用评分法评价各品种综合表现的优劣.结果表明,N119杨各项指标明显地超过对照,并优于其它品种,可扩大栽培;赛路杨生长量明显地超过本地乡土杨,且感病性、抗寒性等方面等于或接近对照,有一定的引种价值.
    植物冻害和氧化胁迫——甘蓝叶冻-融循环中超氧的产生
    靳月华, 陶大立, 杜英君
    2002, (12):  1555-1558. 
    摘要 ( 0 )  
    为检验植物冻害的发生和氧化胁迫这一假说,在冰冻前把氮蓝四唑(NBT)真空渗入到甘蓝叶圆片中.在叶圆片冻融循环中NBT被还原为甲 .把其中的单甲 用乙醇提取出来,在分光光度计上比色,可作为冻融循环中产生的氧化胁迫的定量指标.NBT本身作为氧化剂,使冻害稍有增加.作为冰冻保护剂的二甲基亚砜真空渗入叶圆片使其抗冻性显著增加,而NBT还原则显著减少,表明二甲基亚砜在保护叶组织免受冻害上的作用和它减缓植物组织氧化胁迫的作用有关.实验结果支持植物冻害的发生和氧化胁迫有关这一假说.实验还表明还原NBT的还原剂很可能是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模拟酸雨对龙眼叶绿体活性的影响
    邱栋梁, 刘星辉
    2002, (12):  1559-1562. 
    摘要 ( 0 )  
    研究了模拟酸雨对龙眼叶绿体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3.5的酸雨胁迫使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下降.Chl含量的下降是Chla含量下降的结果,Chlb对酸雨的反应不敏感,因而Chla/Chlb下降.Chl和Car含量、Chla/Chlb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光照加剧了酸雨对光合色素的伤害.酸雨胁迫使叶绿体光还原活性、光合磷酸化活性、H+-ATPase活性降低,电子传递链的破坏与磷酸化解偶联,从而使叶绿体不能有效吸收、传递、转换光能.光合磷酸化过程对酸雨胁迫的反应比光还原过程敏感.
    不同光强条件下树木释放N2O的研究
    张秀君, 陈冠雄, 徐慧
    2002, (12):  1563-1565. 
    摘要 ( 0 )  
    首次采用封闭罩法,对阳生树木(水曲柳、红松和赤杨)及阴生树木(椴树)的连体及离体枝叶在不同光强下的N2O 释放进行了野外原位观测.结果表明,阳生树木与阴生树木的N2O 释放对光的反应不同.阳生树木的N2O 释放受光强的调节规律同以往对农作物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而阴生树木椴树的N2O 释放速率在强光下N2O 释放较多,弱光下释放减少甚至吸收大气N2O,其N2O 释放速率与光强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林地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与应用
    张远, 杨志峰
    2002, (12):  1566-1570. 
    摘要 ( 0 )  
    从树木生长强度与土壤水分含量、蒸散量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了林地生态需水量的等级标准和计算方法,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采用GIS技术对该地区林地生态需水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该地区林地在现状用水状况下的生态缺水量.结果表明,该地区林地年生态需水量约2.56×1010~4.58×1010m3,在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要求下林地缺水量约为2.8×109m3,在满足适宜性生态需水要求下林地缺水量约为8.4×109m3.
    下辽河平原农业生态系统不同施肥制度的土壤养分收支
    宇万太, 张璐, 殷秀岩, 马强, 沈善敏
    2002, (12):  1571-1574. 
    摘要 ( 0 )  
    本试验是在潮棕壤上进行了10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在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采取不同施肥制度下作物养分移出量,并结合施肥量计算出土壤中N、P、K养分收支.结果表明,在保持农业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根据养分供给力设计化肥施用量,不仅可实现作物高产,而且可平衡土壤养分收支,避免土壤中肥料养分过剩(主要是N)进入环境.并揭示了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面积农田土壤缺P和80年代农田土壤大面积缺K的原因.
    秸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张亚丽, 张娟, 沈其荣, 王金川
    2002, (12):  1575-1578. 
    摘要 ( 0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秸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始秸秆相比,秸秆生物有机肥与尿素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增幅约为3~4倍;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的供氮能力关系非常密切,前期发生强烈的微生物增殖过程,则中后期必会发生无机氮释放过程.这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同时提高了肥料氮利用率,揭示了秸秆生物有机肥配施无机氮肥改善土壤供氮能力的机理.
    不同时期开沟施氮对水稻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史锟, 郝淑凤, 解宏图, 张旭东
    2002, (12):  1579-1581. 
    摘要 ( 0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开沟深施氮肥对水稻叶片、叶鞘和茎秆干重以及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开沟深施氮肥处理比分蘖期开沟、穗分化始期开沟和不开沟处理的水稻叶片干重保持最大值(2.9g/穴)时间长,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LAI=8.9)后保持缓慢下降;叶鞘干重(2.7g/穴)变化小;处理以后茎秆干重(4.3g/穴)稳步增加.孕穗期开沟施肥处理的水稻生物产量(0.73g·d-1/穴)递增速度快,籽粒产量(10434kg·hm-2)高.与不开沟施肥相比,孕穗期开沟施氮对产量增加作用最大,为水稻开沟深施氮肥的最佳时期;其次为穗分化始期,分蘖期开沟施氮效果较差,但仍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水稻对受体植物化感作用的遗传生态学研究
    何华勤, 林文雄, 董章杭, 郭玉春, 沈荔花, 梁义元, 陈芳育, 梁康迳
    2002, (12):  1582-1586. 
    摘要 ( 0 )  
    选用化感作用潜力差异较大的5个水稻品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4×5)配制成一套包括亲本、F1两个世代的遗传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测定其不同叶龄时期对受体植物莴苣幼苗茎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数量性状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水稻化感作用的动态遗传及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水稻叶龄在7叶期对莴苣茎长的化感作用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在3叶期和6叶期由显性效应控制,在5叶期和8叶期加性和显性效应均有作用,以显性效应为主,呈现间断表达的遗传特点.普通狭义遗传率在5叶期、7叶期和8叶期达显著水平,随叶龄增大趋于下降.水稻化感作用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较大,应注意控制水稻生长发育的环境,以达到最佳利用水稻化感作用潜力的目的.
    水稻苗期磷高效基因型筛选研究
    郭玉春, 林文雄, 石秋梅, 梁义元, 陈芳育, 何华勤, 梁康迳
    2002, (12):  1587-1591. 
    摘要 ( 0 )  
    采用难溶性磷酸盐Ca3(PO4)2为唯一磷源,在pH值为5.5条件下产生相对高浓度低磷胁迫及以NaH2PO4为磷源配制P浓度为0.5mg·L-1的相对低浓度低磷胁迫的两个水培环境,分别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磷效率进行评价.以相对分蘖干重(RTW)、相对总生物量(RPW)、相对分蘖数(RTN)、相对根系干重(RRW)、相对地上部干重(RSW)、相对叶龄(RLA)和相对株高(RPH)作为耐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磷效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若以能产生分蘖的相对高浓度低磷胁迫进行筛选时,相对分蘖干重、相对地上部干重、相对总生物量可作为较好的筛选指标,其中相对分蘖干重不仅与其它指标间的相关性强,且品种间差异和变异系数均较大,能准确、灵敏地反映不同基因型间的耐低磷胁迫能力;若采用相对低浓度的低磷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水稻进行耐低磷种质筛选时,筛选指标则不同,最好的单一筛选指标应是相对地上部干重或相对总生物量.
    特征根回归法在稻田捕食性天敌捕食量分析中的应用
    汤进龙, 吴进才
    2002, (12):  1592-1594. 
    摘要 ( 0 )  
    应用特征根回归法建立了拟水狼蛛(Piratasubpiraticus)、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insecticeps)、粽管巢蛛(Clubionajaponicola)和菱头跳蛛(Bianorhotingchiehi)4种蜘蛛与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共存系统捕食量的特征根回归模型:y=6.6600+6.3399(-0.0138X1+0.0895X2+0.0078X3-0.1067X4+0.6742X5).以此模型对蜘蛛捕食量进行了模拟或预测分析,并同LS回归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特征根回归法可用于蜘蛛对褐飞虱捕食量的定量分析,比LS回归方法提高精度10%.
    不同镉水平下大麦幼苗生长和镉及养分吸收的品种间差异
    邬飞波, 张国平
    2002, (12):  1595-1599. 
    摘要 ( 0 )  
    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Cd水平下大麦幼苗的Cd和几种矿质元素吸收、积累、生长和生物学产量的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1μmol·L-1Cd处理显著降低麦苗株高、绿叶数、叶绿素计读数、地上部和根系干重,显著抑制植株对Zn、Mn、Cu的吸收和累积;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无芒六棱受抑制最为严重,米麦114和浙农1号表现出相对较强的抗性.麦苗Cd含量和累积量品种之间也有显著差异,浙农1号的Cd含量最高,米麦114最低.相关分析表明,麦苗生物学产量与地上部Cd含量、累积量及根系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地上部Cd含量的相关性最强,与根系Cd累积量无显著相关.
    松嫩草地全叶马兰夏季与秋季光合及蒸腾作用的比较
    杜红梅, 王德利, 孙伟
    2002, (12):  1600-1604. 
    摘要 ( 0 )  
    在生长季晴天条件下,夏季和秋季松嫩草地全叶马兰的光合、蒸腾作用的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但不同季节有所差异,夏季日均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均高于秋季.光合与蒸腾作用与环境因子和植物内部因子之间有密切关系.分析表明,叶片净光合速率与有效光辐射呈极显著相关,与气孔阻力、胞间CO2呈负相关;蒸腾速率与有效光辐射呈极显著相关,与叶温、饱和差呈正相关,与气孔阻力、胞间CO2浓度呈负相关.有效光辐射是影响光合和蒸腾作用诸因子中的主导因子,而气孔阻力变化则在调节光合和蒸腾中起着重要作用.蒸腾速率午降主要由于光辐射强、叶温高、湿度低、植物体缺水、气孔部分关闭所致
    乌兰布和沙区紫花苜蓿生长发育模拟研究
    白文明, 包雪梅
    2002, (12):  1605-1609. 
    摘要 ( 0 )  
    借鉴积温学的原理,结合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理生态学特性,建立了水分限制条件下干旱沙区紫花苜蓿生长发育模拟模型.该模型主要由生长发育阶段子模型、叶面积动态子模型、干物质积累子模型和干物质分配子模型组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沙地紫花苜蓿生长发育进程、叶面积变化动态及牧草产量变化动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基于水生态因子的沼泽安全阈值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泽为例
    刘振乾, 王建武, 骆世明, 吕宪国, 刘兆礼, 刘红玉, 李秀军
    2002, (12):  1610-1614. 
    摘要 ( 0 )  
    在分析沼泽的蒸发、蒸腾、降雨、产流等水循环环节和沼泽水量的季节动态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沼泽湿地蓄水量进行动态仿真,以预测沼泽蓄水量的动态变化;通过对比研究,分析沼泽的冷湿效应及其与沼泽面积消长的相互关系,建立相关的统计模型;再通过植物生长的现场实验,研究沼泽代表植物对水分条件的依赖性,找出沼泽最小生态需水量临界;最后以沼泽最小生态需水量临界值为依据,结合统计模型和沼泽蓄水量动态仿真手段,计算沼泽的安全阈值.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沈阳市郊秋菜田的景观生态研究Ⅰ.秋菜田斑块特征
    张凯, 闻大中, 曹志强, 梁文举
    2002, (12):  1615-1618. 
    摘要 ( 0 )  
    对沈阳市郊区农业景观中的秋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及与其它斑块或廊道的邻接情况等基本特征进行了典型调查,分析和讨论了菜田斑块在该景观中的镶嵌特征.在距城区约5km以内的近郊区,许多秋菜田斑块相互邻接,并与各类公路相邻接;距城区5~10km的中郊区,许多秋菜田斑块与玉米田斑块相邻接,并与乡村道路相邻接;在距城区10km以上的远郊区,多数秋菜田斑块被玉米田斑块所包围,并与乡村道路相邻接.
    沈阳市郊秋菜田的景观生态研究Ⅱ.秋菜田斑块与其它相邻景观要素间相互关系
    张凯, 闻大中, 曹志强, 梁文举
    2002, (12):  1619-1623. 
    摘要 ( 0 )  
    对沈阳市郊区秋菜田斑块与相邻接的其它景观要素的某些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在某一时段内通过一秋菜田斑块和一玉米田斑块之间界面移动的节肢动物类群和数量,观测到7个目的昆虫以平均流量10.3只·m-1·d-1通过两斑块边界相互流动,以及一乡村道路交通扬尘对秋菜田上降尘率大小和范围的影响,受道路交通影响较大的范围可达菜田内14m处.并以这些观测结果为基础,讨论了农业景观中农业生态系统镶嵌的某些原理.
    干旱区绿洲廊道景观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
    马明国, 曹宇, 程国栋
    2002, (12):  1624-1628. 
    摘要 ( 0 )  
    干旱区绿洲内主要廊道景观类型包括河流、水渠、田间防护林和公路等.以金塔绿洲为例,介绍廊道景观在绿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传输物质和能量、阻隔荒漠景观扩展和入侵的基本生态功效.利用GIS方法分析试验区内的廊道分布状况以及与各类景观之间的空间关系.在近10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监测的基础上,分析廊道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用长度和宽度、周长和面积比、密度和非均匀度来表示廊道的各种特性;金塔绿洲廊道总长为1838.5km,密度为2.1km·km-2,以渠道和公路为主;水浇地、林地和城镇居民地廊道密度最大,受影响程度最高;绿洲内沟渠廊道质量的改进是影响水浇地等景观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回声定位声波、形态及捕食策略
    陈敏, 冯江, 李振新, 周江, 赵辉华, 张树义, 盛连喜
    2002, (12):  1629-1632. 
    摘要 ( 0 )  
    研究了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不同状态(飞行、悬挂)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形态特征和生态特征(捕食策略、捕食地和食物类型).结果表明,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CFFM型,在不同状态下,主频率有一定的差异,飞行状态的主频率略低于悬挂状态,表明普氏蹄蝠是利用多谱勒补偿效应来适应飞行速度引起的主频率变化,以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捕食;同时飞行状态下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及FM带宽略低于悬挂状态,而声脉冲重复率和能率环略高于悬挂状态,表明普氏蹄蝠在不同状态下利用不同特征的声波进行捕食.由回声定位声波推断和野外观察可知,普氏蹄蝠可能在树冠周围以盘旋方式(在昆虫高峰期)或以捕蝇器式(在昆虫高峰期之后)捕食中等偏大的振翅昆虫(如甲虫).
    交配和温度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雌蛾性信息素产生的影响
    董双林, 杜家纬
    2002, (12):  1633-1636. 
    摘要 ( 0 )  
    研究表明,交配对甜菜夜蛾雌蛾性信息素各组分的滴度、比例及其在个体间的变异均无显著的影响,因此交配不影响雌蛾在下一暗期的再次求偶和交配.环境温度对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的产生则有显著的影响.15~25℃最有利于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的产生,而10℃低温和35℃高温则使性信息素产生受到明显影响,其中以10℃低温的影响更甚.10℃低温处理不仅使各组分的滴度产生显著改变,而且使二元性信息素组分的比例受到显著影响,并使二元组分通讯信道的个体间变异明显增大(CV>10%).这些改变必将扰乱甜菜夜蛾雌雄间的正常交配.
    接种蚯蚓对秸秆还田土壤碳、氮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李辉信, 胡锋, 沈其荣, 陈小云, 仓龙, 王霞
    2002, (12):  1637-1641. 
    摘要 ( 0 )  
    通过为期2年的小区(2.8m×1.0m)试验,研究了旱作水稻小麦轮作条件下接种蚯蚓对施用玉米秸秆(第一季用量1500g·m-2,以后各季为750g·m-2)农田土壤碳、氮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10条·m-2或20条·m-2环毛蚓(Pheretima sp.)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蚯蚓活动未造成土壤C库的衰减,土壤碳、氮基本维持平衡.接种蚯蚓处理土壤N的矿化作用增强,矿质N含量提高,NO3--N含量增加,而且稻季比麦季增加更为明显.接种蚯蚓在稻、麦季均能提高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蚯蚓具有扩大土壤微生物量N库和促进有机N矿化的双重作用.这种作用在有效C源供应丰富的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更为明显.接种蚯蚓对旱作水稻和小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水稻的增产幅度达9.3%,小麦为5.1%.接种蚯蚓后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孔隙度显著增加.蚯蚓在保持土壤C库平衡的同时,对于促进秸秆有机肥N素养分的再循环和作物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春季香蕉假茎象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陆永跃, 梁广文, 曾玲
    2002, (12):  1642-1644. 
    摘要 ( 0 )  
    通过调查研究,组建了以作用因子为组分的春季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longicollis Oliver)自然种群生命表,在此基础上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分析了各种因子对假茎象甲自然种群的作用.结果表明,春季假茎象甲自然种群趋势指数成长蕉株上平均为4.3481,留头蕉茎上平均为3.6628.捕食及其它因子对该虫种群控制作用最大,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成长蕉株为1.9256,留头蕉茎上为2.3577;自然死亡作用次之,成长蕉株为1.3607,留头蕉茎上为1.3554;寄生或疾病因子作用最小,成长蕉株为1.1988,留头蕉茎上为1.1668.捕食及其他是该虫种群增长的重要控制因子.
    桃一点叶蝉及草间小黑蛛空间格局的地学统计学研究
    邹运鼎, 毕守东, 周夏芝, 李磊, 高彩球, 丁程成
    2002, (12):  1645-1648. 
    摘要 ( 0 )  
    应用地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桃一点叶蝉及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桃一点叶蝉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曲线皆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变程在25.71~37.14m之间,草间小黑蛛种群的拟合半变异函数也表现为球型,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在25.12~44.06m之间,并与桃一点叶蝉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有较强的追随关系,说明草间小黑蛛种群是桃一点叶蝉种群的优势种天敌.
    萼花臂尾轮虫有性生殖、种群增长和休眠卵产量间的关系
    席贻龙, 曹明, 黄祥飞
    2002, (12):  1649-1654. 
    摘要 ( 0 )  
    利用种群指数增长和Logistic增长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了萼花臂尾轮虫有性生殖发生的频率、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对种群增长和休眠卵产量的影响.在所模拟的参数范围内,随有性生殖发生频率由100%减小到20%,获得最大休眠卵产量所需的混交雌体百分率由9%增大到69%;随密度制约作用的增大(环境容纳量K值由1000减小到100),该混交雌体百分率由18%增大到69%,休眠卵产量由1072.10降低至133.67.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获得最大休眠卵产量所需的混交雌体百分率间呈曲线相关.当有性生殖发生得越频繁、种群增长所受的密度制约作用较小时,后代中10%~30%的个体为混交雌体时的种群中休眠卵产量较大.
    1,2,4-三氯苯胁迫对萌发大豆种子中活性氧的影响
    刘宛, 孙铁珩, 李培军, 周启星, 梁文举, 台培东, 许华夏, 张海荣
    2002, (12):  1655-1658. 
    摘要 ( 0 )  
    以盆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1,2,4三氯苯(TCB)胁迫对萌发大豆种子中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00~300μg·g-1TCB胁迫初期(1~3天)促使萌发大豆种子呼吸强度升高及其峰值提前出现,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及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显著增加,同时伴随丙二醛(MDA)含量升高,显示发生膜脂质过氧化作用.TCB胁迫1~6天使活性氧清除酶功能紊乱,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开始上升后转为下降.在萌发大豆种子受TCB胁迫伤害过程中,活性氧代谢失衡造成的膜脂质过氧化将起着重要作用.
    有机物料对土壤镉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张秋芳, 王果, 杨佩艺, 方玲
    2002, (12):  1659-1662. 
    摘要 ( 0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淹水种稻条件下添加猪粪和泥炭对红壤和潮土中内源和外源Cd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内源Cd在各形态之间的分布比较均匀;添加外源Cd时Cd主要分布于交换态.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内源Cd交换态普遍升高,添加外源Cd时交换态普遍降低.有机物料对内源Cd交换态的影响不显著,但当添加外源Cd时则对交换态有显著影响.在不添加外源Cd的条件下,有机物料普遍促进水稻根系对Cd的吸收.在添加外源Cd的条件下,有机物料普遍抑制水稻根系对Cd的吸收,猪粪的抑制效果强于泥炭.水稻根系对Cd与Fe的累积呈显著抑制作用.
    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毒性的影响研究
    王振中, 张友梅, 李忠武, 邢协加
    2002, (12):  1663-1666. 
    摘要 ( 0 )  
    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毒性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对农药毒性反应敏感,4种有机磷农药处理组的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动物种类的减少主要是常见种和稀有种类,动物数量变化则主要是优势类群的数量消长.毒性毒理试验表明,农药对大型土壤动物蚯蚓有明显致死效应,并对蚯蚓、鞘翅目幼虫和等足类鼠妇虫等大型动物的呼吸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其呼吸代谢强度随着农药处理浓度增加与染毒历时的延长而迅速减弱.
    应用转向带法进行土壤铜和铅含量的条件模拟
    王学军
    2002, (12):  1667-1670. 
    摘要 ( 0 )  
    以北京东郊污灌土壤中铜和铅为例,探讨了条件模拟中的转向带方法在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的应用,从统计特征、空间结构等方面考察了模拟结果,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空间模拟方法可以很好地再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结构特征,为揭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结构特征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应用该方法有助于了解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中各种物质的来源、迁移转化路径以及最终的分布特征,从而为环境评价、规划及解决有关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芜湖发电厂灰渣场植被状况
    王友保, 张莉, 刘登义
    2002, (12):  1667-1669. 
    摘要 ( 0 )  
    经实地考察发现,芜湖火力发电厂灰渣场自然定居的高等植物有30种,隶属于14个科29个属,主要包括菊科、禾本科和豆科.全部植物中,1、2年生草本植物18种,多年生草本植物9种,木本植物2种.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灰渣的理化性质和灰渣场的自然改造程度.
    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综合模型(英文)
    蔡庆华, 刘建康, Lorenz King
    2002, (12):  1674-1678. 
    摘要 ( 0 )  
    湖泊富营养化的评价,即确定水体的状态属性,实际上是一个将定性问题定量化的多变量的综合决策过程,因此,对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应以综合评价为主.在综述国内外若干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指出营养状态指数(TSI)法应可作为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主要方法,因其可对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连续的数值化分级,从而为富营养化机理的定量研究提供坚实基础.采用层次分析(AHP)法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分配,构建一综合评价模型:TSI=W(Chla)×TSI(Chla)+W(Sd)×TSI(Sd)+W(TP)×TSI(TP)或TSIM=W(Chla)×TSIM(Chla)+W(Sd)×TSIM(Sd)+W(TP)×TSIM(TP).此外,文中简要讨论了综合评价与其他统计方法如聚类分析的关系.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何兴元, 金莹杉, 朱文泉, 徐文铎, 陈玮
    2002, (12):  1679-1683. 
    摘要 ( 0 )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城市森林生态学这一新学科.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学和人类生态学4种学科的相关理论相互融合构成了城市森林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形成使人们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并把生物环境即人类及所有植物和动物的群体视为这个系统的一个要素,引出了“城市森林”的概念.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及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展望.
    外域恶性杂草薇甘菊研究进展
    张炜银, 王伯荪, 廖文波, 李鸣光, 王勇军, 昝启杰
    2002, (12):  1684-1688. 
    摘要 ( 0 )  
    薇甘菊是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的一种危害极大的杂草,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已入侵到南亚、太平洋地区及我国华南地区.文中对薇甘菊的形态分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危害性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设想.
    次生林经营基础研究进展
    朱教君
    2002, (12):  1689-1694. 
    摘要 ( 0 )  
    次生林是中国森林的主体,在结构组成、林木生长、生产力、林分环境等诸多方面与原始林和人工林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经营好次生林对中国天然林保护等林业工程实施及国家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次生林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次生林经营领域中基础研究所涉内容,揭示出次生林经营研究中所关注的基础问题,提出了次生林经营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向,对今后次生林经营研究和中国天然林保护等林业工程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科尔沁沙地荒漠化及生态恢复研究展望
    蒋德明, 刘志民, 寇振武
    2002, (12):  1695-1698. 
    摘要 ( 0 )  
    评述了科尔沁沙地荒漠化及其生态恢复的研究,从科学研究动态和生态环境退化以及恢复研究的现实需要两方面论述了科尔沁沙地荒漠化与生态恢复研究的若干核心问题:植被过程研究、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景观过程研究、科尔沁沙地区域环境评估和预测与生态恢复研究.
    生态预报 :生态学的一个前沿领域
    曾德慧, 姜凤岐, 范志平, 姬兰柱
    2002, (12):  1699-1702. 
    摘要 ( 0 )  
    生态预报对于资源、环境的决策和管理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科学和定量分析的进步、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人类预测生态系统变化的能力.本文介绍了有关生态预报的内涵、相关研究进展及案例,提出生态预报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也将是今后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陆地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应用和发展
    王效科, 白艳莹, 欧阳志云, 苗鸿
    2002, (12):  1703-1706. 
    摘要 ( 0 )  
    以TEM和DNDC模型为例,在分析国外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发展基础上,按照模拟方法、应用目的、元素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空间尺度等对现有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进行了分类.对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基本框架(植物、大气和土壤3个组分及植物大气、植物土壤和土壤大气界面等3个界面),以及内部基本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对目前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建立中的几个问题(如跨尺度问题、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结合、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比较研究)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评价.
    大气甲烷的源和汇与土壤氧化 (吸收)甲烷研究进展
    王琛瑞, 黄国宏, 梁战备, 吴杰, 徐国强, 岳进, 史奕
    2002, (12):  1707-1712. 
    摘要 ( 0 )  
    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仅次于CO2,而每分子甲烷温室增温潜力是CO2的21倍.因此确定全球大气甲烷的源与汇,并对其进行估算、预测已成为目前全球环境变化及温室效应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大气甲烷源与汇研究的进展情况,详述了土壤氧化(吸收)大气与内源甲烷机理及其影响因子(如土地利用情况、环境甲烷浓度、土壤温度、湿度、pH值、孔隙状况等).最后指出,通过在长白山森林垂直分布带开展地带性土壤甲烷氧化(吸收)研究,对估算我国温带至寒带、高山苔原带土壤吸收甲烷总量,乃至全球甲烷汇具有重要意义.
    降解芳烃微生物的多样性
    邱俊珊, 朱可丽, 张杰, 张忠泽
    2002, (12):  1713-1715. 
    摘要 ( 0 )  
    芳烃是一类生物异源物质.自然微生物群落利用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对这类物质由陌生到适应,微生物群落的遗传背景发生了变化,降解芳烃的微生物呈现出多样性.本文系统介绍了降解芳烃微生物的特性、物种资源、环境适应、遗传背景及演变;介绍了各遗传型物种的功能基因数量、表达及调控方式;指明芳烃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主要取决于高效工程构造及代谢过程的控制.
    伤根对玉米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柴世伟, 刘文兆, 李秧秧
    2002, (12):  1716-1718. 
    摘要 ( 0 )  
    转基因鲤对几种环境因子耐受能力的研究
    梁利群, 孙效文, 曹顶臣, 闫学春
    2002, (12):  1719-1720. 
    摘要 ( 0 )  
    低价林早期诊断:生态因子途径
    杜晓军, 姜凤岐, 沈慧, 林鹤鸣
    2002, (12):  1523-1528. 
    摘要 ( 822 )   PDF (322KB) ( 218 )  
    提出了低价林早期诊断的新思路,即根据低价林的形成规律,在林分还未表现出低价林状况时就能诊断出其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以辽西油松林为例,从生态因子途径开展了低价林的早期诊断研究,建立了基于单因素实验和判别分析的生态因子途径早期诊断技术.研究表明,土层厚度X1、有机质含量X2、土壤全氮含量X3、土壤含水率X4、土壤微生物总数量X5可选择作为油松低价林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在综合诊断时引入了判别分析的数量分类方法,并根据判别分析的思路建立了油松林生长状况生态因子途径早期诊断方法,其步骤:1)确定判别指标;2)建立判别函数Y=1.596X1-0.51X2-3.196X3+1.622X4+1.898X5;3)通过判别函数和研究对象的各项判别指标值进行早期诊断.低价林早期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尚有待进一步地研究、检验和完善.
    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的生态生物学特征
    任海, 彭少麟, 戴志明, 梁晓东, 蔡锡安, 林永标
    2002, (12):  1529-1532. 
    摘要 ( 854 )   PDF (227KB) ( 209 )  
    对了哥王的生态生物学特征研究表明,了哥王分布区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生境主要为草坡和开旷林地.了哥王耐贫瘠,是一种阳生性灌木,其光合速率平均为7.33μmolCO2·m-2·s-1.其竞争力明显弱于同在灌草丛中分布的桃金娘.因而在灌草丛阶段的演替过程中,其种群减少,桃金娘种群增长.了哥王体内加权平均养分含量为N0.667%,P0.081%,K0.540%,Ca0.776%,Mg0.259%.种群生物量分析表明,荒坡上野生了哥王生物量较低,仅0.0273t·hm2.若要大量开发了哥王资源,需要人工种植以提高生产量.
    福建武平米槠林恢复生态学研究
    游水生
    2002, (12):  1533-1536. 
    摘要 ( 1021 )   PDF (214KB) ( 390 )  
    从优势种、分布格局、种丰富度和群落间种相似系数角度,探讨不同人为干扰尺度对福建武平米槠林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为干扰尺度(A级择伐更新、B级天然更新、C级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D级杉木林)的加大,顶极种米槠重要值、不同人为干扰群落与天然米槠群落种相似系数随之降低,降至D级分别为0和40%;而米槠分布格局(聚集强度)和种丰富度随之上升,升至B级或C级后显著下降.据此可见,A级属于轻度干扰,现已恢复;B级属于中度干扰,将很快恢复;C级虽然顶极种米槠处于第二优势种,阳性树种裂斗锥处于第一优势种,但种丰富度达到最大值,属中度干扰,但恢复时间要较B级略长;D级属于强度干扰,目前较难恢复到米槠顶极群落.
    人工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阿拉木萨, 蒋德明, 范士香, 骆永明
    2002, (12):  1537-1540. 
    摘要 ( 1114 )   PDF (394KB) ( 304 )  
    采用由植被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方法,分析了1984、1987、1995和1999年建立的人工小叶锦鸡儿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沙地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沙地土壤组成以物理性沙粒为主,>0.01mm沙粒占97%以上,凋萎湿度为1.55%,田间持水量为5.5%,土壤最大有效水为3.95%.随着固沙植被优势度的增加,小叶锦鸡儿灌丛下土壤含水量持续下降,1984年建立的植被区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1999年建立的植被区;在年内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中,4个阶段植被区土壤水分状况在4~6月不断降低,到6月达到最低值,7~10月逐渐回升;对于建立较早的植被区(1984和1987年),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层递减的趋势,特别是70cm下土层中,土壤含水下降明显,含水量低于凋萎湿度;由于对根际区域土壤水分的利用,加剧了固沙植被区深层土壤(70cm下)水分的亏缺,进而影响植被物种的组成,随着小叶锦鸡儿灌丛年龄的增加,浅根性植物所占比重增加.
    阔叶红松林林冠斑块特征及其与林木更新的关系
    国庆喜
    2002, (12):  1541-1543. 
    摘要 ( 844 )   PDF (493KB) ( 277 )  
    调查了长白山北坡海拔740m处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林冠斑块的特征,及其对林分结构与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冠斑块主要由红松、椴树、色木、蒙古栎4个树种组成.其林冠斑块覆盖面积占林地面积的57.1%,占样地内林冠斑块总面积的87%,其中以红松和紫椴林冠为主.小林冠斑块数量多、分布广,大斑块则很少.林冠斑块面积基本在100m2以下,只有个别的斑块超过100m2,林冠斑块形状变异较大,呈现不规则的多边形.林冠树种对幼龄个体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影响,色木槭幼龄个体几乎分布在所有的紫椴和红松林冠斑块内,最大密度出现在32m2的紫椴林冠斑块和28m2的红松林冠斑块内;紫椴的幼龄个体只集中在少数林冠斑块内.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长季反射率特征
    关德新, 金明淑, 徐浩
    2002, (12):  1544-1546. 
    摘要 ( 893 )   PDF (371KB) ( 320 )  
    根据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气象观测塔上太阳总辐射和反射辐射资料,计算了2001年5月22日~10月14日森林下垫面的每日整点反射率.结果表明,森林的反射率与太阳高度角有关,在太阳高度角很小的日出和日落附近反射率较高,太阳高度角大于30°时反射率变化不大,反射率的日变化曲线为U形.森林的反射率与天空状况有关,晴天条件下低太阳高度时的反射率高值明显,U形曲线突出,昙天时曲线两端高值相对较低,U形曲线也相对平坦,阴天的日变化曲线则没有明显的规律,在某范围内波动.生长季反射率的变化特点为6月上旬较高,6月下旬稍有下降,7~9月较稳定,10月上旬则逐渐下降,反映了冠层叶片物候变化特征.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蒸散量的测算
    王安志, 裴铁璠
    2002, (12):  1547-1550. 
    摘要 ( 843 )   PDF (487KB) ( 374 )  
    2001年7~9月应用水量平衡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蒸散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应用波文比(BREB)法对其蒸散量进行了估算.两种方法得到的总蒸散量分别为288.18mm和214.94mm,均小于该时段的降雨量301.9mm.通过两种方法分别得出了各月平均日蒸散量,并通过第二种方法计算出了每日的蒸散量及每日不同时刻的蒸散速率.从而对水量平衡法和BREB方法测算阔叶红松林蒸散量的可行性及其精度进行了验证.
    辽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杨树新无性系的引进与优选
    林鹤鸣, 范志平, 曾德慧, 姜凤岐
    2002, (12):  1551-1554. 
    摘要 ( 947 )   PDF (1034KB) ( 322 )  
    在辽宁省昌图县前双井镇以引进的6个无性系新品种杨树为材料,用乡土杨富杂Ⅱ号为对照作栽培比较试验,观察其生长量、抗寒性、感病性、感虫性等指标,用评分法评价各品种综合表现的优劣.结果表明,N119杨各项指标明显地超过对照,并优于其它品种,可扩大栽培;赛路杨生长量明显地超过本地乡土杨,且感病性、抗寒性等方面等于或接近对照,有一定的引种价值.
    植物冻害和氧化胁迫——甘蓝叶冻-融循环中超氧的产生
    靳月华, 陶大立, 杜英君
    2002, (12):  1555-1558. 
    摘要 ( 951 )   PDF (560KB) ( 292 )  
    为检验植物冻害的发生和氧化胁迫这一假说,在冰冻前把氮蓝四唑(NBT)真空渗入到甘蓝叶圆片中.在叶圆片冻融循环中NBT被还原为甲 .把其中的单甲 用乙醇提取出来,在分光光度计上比色,可作为冻融循环中产生的氧化胁迫的定量指标.NBT本身作为氧化剂,使冻害稍有增加.作为冰冻保护剂的二甲基亚砜真空渗入叶圆片使其抗冻性显著增加,而NBT还原则显著减少,表明二甲基亚砜在保护叶组织免受冻害上的作用和它减缓植物组织氧化胁迫的作用有关.实验结果支持植物冻害的发生和氧化胁迫有关这一假说.实验还表明还原NBT的还原剂很可能是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模拟酸雨对龙眼叶绿体活性的影响
    邱栋梁, 刘星辉
    2002, (12):  1559-1562. 
    摘要 ( 1066 )   PDF (232KB) ( 303 )  
    研究了模拟酸雨对龙眼叶绿体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3.5的酸雨胁迫使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下降.Chl含量的下降是Chla含量下降的结果,Chlb对酸雨的反应不敏感,因而Chla/Chlb下降.Chl和Car含量、Chla/Chlb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光照加剧了酸雨对光合色素的伤害.酸雨胁迫使叶绿体光还原活性、光合磷酸化活性、H+-ATPase活性降低,电子传递链的破坏与磷酸化解偶联,从而使叶绿体不能有效吸收、传递、转换光能.光合磷酸化过程对酸雨胁迫的反应比光还原过程敏感.
    不同光强条件下树木释放N2O的研究
    张秀君, 陈冠雄, 徐慧
    2002, (12):  1563-1565. 
    摘要 ( 1007 )   PDF (138KB) ( 241 )  
    首次采用封闭罩法,对阳生树木(水曲柳、红松和赤杨)及阴生树木(椴树)的连体及离体枝叶在不同光强下的N2O 释放进行了野外原位观测.结果表明,阳生树木与阴生树木的N2O 释放对光的反应不同.阳生树木的N2O 释放受光强的调节规律同以往对农作物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而阴生树木椴树的N2O 释放速率在强光下N2O 释放较多,弱光下释放减少甚至吸收大气N2O,其N2O 释放速率与光强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林地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与应用
    张远, 杨志峰
    2002, (12):  1566-1570. 
    摘要 ( 1258 )   PDF (262KB) ( 346 )  
    从树木生长强度与土壤水分含量、蒸散量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了林地生态需水量的等级标准和计算方法,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采用GIS技术对该地区林地生态需水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该地区林地在现状用水状况下的生态缺水量.结果表明,该地区林地年生态需水量约2.56×1010~4.58×1010m3,在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要求下林地缺水量约为2.8×109m3,在满足适宜性生态需水要求下林地缺水量约为8.4×109m3.
    下辽河平原农业生态系统不同施肥制度的土壤养分收支
    宇万太, 张璐, 殷秀岩, 马强, 沈善敏
    2002, (12):  1571-1574. 
    摘要 ( 943 )   PDF (209KB) ( 457 )  
    本试验是在潮棕壤上进行了10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在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采取不同施肥制度下作物养分移出量,并结合施肥量计算出土壤中N、P、K养分收支.结果表明,在保持农业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根据养分供给力设计化肥施用量,不仅可实现作物高产,而且可平衡土壤养分收支,避免土壤中肥料养分过剩(主要是N)进入环境.并揭示了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面积农田土壤缺P和80年代农田土壤大面积缺K的原因.
    秸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张亚丽, 张娟, 沈其荣, 王金川
    2002, (12):  1575-1578. 
    摘要 ( 1193 )   PDF (210KB) ( 491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秸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始秸秆相比,秸秆生物有机肥与尿素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增幅约为3~4倍;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的供氮能力关系非常密切,前期发生强烈的微生物增殖过程,则中后期必会发生无机氮释放过程.这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同时提高了肥料氮利用率,揭示了秸秆生物有机肥配施无机氮肥改善土壤供氮能力的机理.
    不同时期开沟施氮对水稻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史锟, 郝淑凤, 解宏图, 张旭东
    2002, (12):  1579-1581. 
    摘要 ( 917 )   PDF (175KB) ( 226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开沟深施氮肥对水稻叶片、叶鞘和茎秆干重以及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开沟深施氮肥处理比分蘖期开沟、穗分化始期开沟和不开沟处理的水稻叶片干重保持最大值(2.9g/穴)时间长,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LAI=8.9)后保持缓慢下降;叶鞘干重(2.7g/穴)变化小;处理以后茎秆干重(4.3g/穴)稳步增加.孕穗期开沟施肥处理的水稻生物产量(0.73g·d-1/穴)递增速度快,籽粒产量(10434kg·hm-2)高.与不开沟施肥相比,孕穗期开沟施氮对产量增加作用最大,为水稻开沟深施氮肥的最佳时期;其次为穗分化始期,分蘖期开沟施氮效果较差,但仍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水稻对受体植物化感作用的遗传生态学研究
    何华勤, 林文雄, 董章杭, 郭玉春, 沈荔花, 梁义元, 陈芳育, 梁康迳
    2002, (12):  1582-1586. 
    摘要 ( 933 )   PDF (906KB) ( 324 )  
    选用化感作用潜力差异较大的5个水稻品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4×5)配制成一套包括亲本、F1两个世代的遗传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测定其不同叶龄时期对受体植物莴苣幼苗茎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数量性状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水稻化感作用的动态遗传及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水稻叶龄在7叶期对莴苣茎长的化感作用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在3叶期和6叶期由显性效应控制,在5叶期和8叶期加性和显性效应均有作用,以显性效应为主,呈现间断表达的遗传特点.普通狭义遗传率在5叶期、7叶期和8叶期达显著水平,随叶龄增大趋于下降.水稻化感作用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较大,应注意控制水稻生长发育的环境,以达到最佳利用水稻化感作用潜力的目的.
    水稻苗期磷高效基因型筛选研究
    郭玉春, 林文雄, 石秋梅, 梁义元, 陈芳育, 何华勤, 梁康迳
    2002, (12):  1587-1591. 
    摘要 ( 1076 )   PDF (782KB) ( 436 )  
    采用难溶性磷酸盐Ca3(PO4)2为唯一磷源,在pH值为5.5条件下产生相对高浓度低磷胁迫及以NaH2PO4为磷源配制P浓度为0.5mg·L-1的相对低浓度低磷胁迫的两个水培环境,分别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磷效率进行评价.以相对分蘖干重(RTW)、相对总生物量(RPW)、相对分蘖数(RTN)、相对根系干重(RRW)、相对地上部干重(RSW)、相对叶龄(RLA)和相对株高(RPH)作为耐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磷效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若以能产生分蘖的相对高浓度低磷胁迫进行筛选时,相对分蘖干重、相对地上部干重、相对总生物量可作为较好的筛选指标,其中相对分蘖干重不仅与其它指标间的相关性强,且品种间差异和变异系数均较大,能准确、灵敏地反映不同基因型间的耐低磷胁迫能力;若采用相对低浓度的低磷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水稻进行耐低磷种质筛选时,筛选指标则不同,最好的单一筛选指标应是相对地上部干重或相对总生物量.
    特征根回归法在稻田捕食性天敌捕食量分析中的应用
    汤进龙, 吴进才
    2002, (12):  1592-1594. 
    摘要 ( 845 )   PDF (546KB) ( 312 )  
    应用特征根回归法建立了拟水狼蛛(Piratasubpiraticus)、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insecticeps)、粽管巢蛛(Clubionajaponicola)和菱头跳蛛(Bianorhotingchiehi)4种蜘蛛与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共存系统捕食量的特征根回归模型:y=6.6600+6.3399(-0.0138X1+0.0895X2+0.0078X3-0.1067X4+0.6742X5).以此模型对蜘蛛捕食量进行了模拟或预测分析,并同LS回归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特征根回归法可用于蜘蛛对褐飞虱捕食量的定量分析,比LS回归方法提高精度10%.
    不同镉水平下大麦幼苗生长和镉及养分吸收的品种间差异
    邬飞波, 张国平
    2002, (12):  1595-1599. 
    摘要 ( 958 )   PDF (988KB) ( 348 )  
    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Cd水平下大麦幼苗的Cd和几种矿质元素吸收、积累、生长和生物学产量的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1μmol·L-1Cd处理显著降低麦苗株高、绿叶数、叶绿素计读数、地上部和根系干重,显著抑制植株对Zn、Mn、Cu的吸收和累积;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无芒六棱受抑制最为严重,米麦114和浙农1号表现出相对较强的抗性.麦苗Cd含量和累积量品种之间也有显著差异,浙农1号的Cd含量最高,米麦114最低.相关分析表明,麦苗生物学产量与地上部Cd含量、累积量及根系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地上部Cd含量的相关性最强,与根系Cd累积量无显著相关.
    松嫩草地全叶马兰夏季与秋季光合及蒸腾作用的比较
    杜红梅, 王德利, 孙伟
    2002, (12):  1600-1604. 
    摘要 ( 917 )   PDF (447KB) ( 258 )  
    在生长季晴天条件下,夏季和秋季松嫩草地全叶马兰的光合、蒸腾作用的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但不同季节有所差异,夏季日均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均高于秋季.光合与蒸腾作用与环境因子和植物内部因子之间有密切关系.分析表明,叶片净光合速率与有效光辐射呈极显著相关,与气孔阻力、胞间CO2呈负相关;蒸腾速率与有效光辐射呈极显著相关,与叶温、饱和差呈正相关,与气孔阻力、胞间CO2浓度呈负相关.有效光辐射是影响光合和蒸腾作用诸因子中的主导因子,而气孔阻力变化则在调节光合和蒸腾中起着重要作用.蒸腾速率午降主要由于光辐射强、叶温高、湿度低、植物体缺水、气孔部分关闭所致
    乌兰布和沙区紫花苜蓿生长发育模拟研究
    白文明, 包雪梅
    2002, (12):  1605-1609. 
    摘要 ( 1053 )   PDF (272KB) ( 271 )  
    借鉴积温学的原理,结合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理生态学特性,建立了水分限制条件下干旱沙区紫花苜蓿生长发育模拟模型.该模型主要由生长发育阶段子模型、叶面积动态子模型、干物质积累子模型和干物质分配子模型组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沙地紫花苜蓿生长发育进程、叶面积变化动态及牧草产量变化动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基于水生态因子的沼泽安全阈值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泽为例
    刘振乾, 王建武, 骆世明, 吕宪国, 刘兆礼, 刘红玉, 李秀军
    2002, (12):  1610-1614. 
    摘要 ( 1040 )   PDF (713KB) ( 365 )  
    在分析沼泽的蒸发、蒸腾、降雨、产流等水循环环节和沼泽水量的季节动态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沼泽湿地蓄水量进行动态仿真,以预测沼泽蓄水量的动态变化;通过对比研究,分析沼泽的冷湿效应及其与沼泽面积消长的相互关系,建立相关的统计模型;再通过植物生长的现场实验,研究沼泽代表植物对水分条件的依赖性,找出沼泽最小生态需水量临界;最后以沼泽最小生态需水量临界值为依据,结合统计模型和沼泽蓄水量动态仿真手段,计算沼泽的安全阈值.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沈阳市郊秋菜田的景观生态研究Ⅰ.秋菜田斑块特征
    张凯, 闻大中, 曹志强, 梁文举
    2002, (12):  1615-1618. 
    摘要 ( 956 )   PDF (198KB) ( 421 )  
    对沈阳市郊区农业景观中的秋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及与其它斑块或廊道的邻接情况等基本特征进行了典型调查,分析和讨论了菜田斑块在该景观中的镶嵌特征.在距城区约5km以内的近郊区,许多秋菜田斑块相互邻接,并与各类公路相邻接;距城区5~10km的中郊区,许多秋菜田斑块与玉米田斑块相邻接,并与乡村道路相邻接;在距城区10km以上的远郊区,多数秋菜田斑块被玉米田斑块所包围,并与乡村道路相邻接.
    沈阳市郊秋菜田的景观生态研究Ⅱ.秋菜田斑块与其它相邻景观要素间相互关系
    张凯, 闻大中, 曹志强, 梁文举
    2002, (12):  1619-1623. 
    摘要 ( 927 )   PDF (251KB) ( 261 )  
    对沈阳市郊区秋菜田斑块与相邻接的其它景观要素的某些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在某一时段内通过一秋菜田斑块和一玉米田斑块之间界面移动的节肢动物类群和数量,观测到7个目的昆虫以平均流量10.3只·m-1·d-1通过两斑块边界相互流动,以及一乡村道路交通扬尘对秋菜田上降尘率大小和范围的影响,受道路交通影响较大的范围可达菜田内14m处.并以这些观测结果为基础,讨论了农业景观中农业生态系统镶嵌的某些原理.
    干旱区绿洲廊道景观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
    马明国, 曹宇, 程国栋
    2002, (12):  1624-1628. 
    摘要 ( 823 )   PDF (819KB) ( 406 )  
    干旱区绿洲内主要廊道景观类型包括河流、水渠、田间防护林和公路等.以金塔绿洲为例,介绍廊道景观在绿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传输物质和能量、阻隔荒漠景观扩展和入侵的基本生态功效.利用GIS方法分析试验区内的廊道分布状况以及与各类景观之间的空间关系.在近10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监测的基础上,分析廊道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用长度和宽度、周长和面积比、密度和非均匀度来表示廊道的各种特性;金塔绿洲廊道总长为1838.5km,密度为2.1km·km-2,以渠道和公路为主;水浇地、林地和城镇居民地廊道密度最大,受影响程度最高;绿洲内沟渠廊道质量的改进是影响水浇地等景观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回声定位声波、形态及捕食策略
    陈敏, 冯江, 李振新, 周江, 赵辉华, 张树义, 盛连喜
    2002, (12):  1629-1632. 
    摘要 ( 1156 )   PDF (616KB) ( 467 )  
    研究了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不同状态(飞行、悬挂)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形态特征和生态特征(捕食策略、捕食地和食物类型).结果表明,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CFFM型,在不同状态下,主频率有一定的差异,飞行状态的主频率略低于悬挂状态,表明普氏蹄蝠是利用多谱勒补偿效应来适应飞行速度引起的主频率变化,以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捕食;同时飞行状态下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及FM带宽略低于悬挂状态,而声脉冲重复率和能率环略高于悬挂状态,表明普氏蹄蝠在不同状态下利用不同特征的声波进行捕食.由回声定位声波推断和野外观察可知,普氏蹄蝠可能在树冠周围以盘旋方式(在昆虫高峰期)或以捕蝇器式(在昆虫高峰期之后)捕食中等偏大的振翅昆虫(如甲虫).
    交配和温度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雌蛾性信息素产生的影响
    董双林, 杜家纬
    2002, (12):  1633-1636. 
    摘要 ( 1310 )   PDF (500KB) ( 370 )  
    研究表明,交配对甜菜夜蛾雌蛾性信息素各组分的滴度、比例及其在个体间的变异均无显著的影响,因此交配不影响雌蛾在下一暗期的再次求偶和交配.环境温度对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的产生则有显著的影响.15~25℃最有利于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的产生,而10℃低温和35℃高温则使性信息素产生受到明显影响,其中以10℃低温的影响更甚.10℃低温处理不仅使各组分的滴度产生显著改变,而且使二元性信息素组分的比例受到显著影响,并使二元组分通讯信道的个体间变异明显增大(CV>10%).这些改变必将扰乱甜菜夜蛾雌雄间的正常交配.
    接种蚯蚓对秸秆还田土壤碳、氮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李辉信, 胡锋, 沈其荣, 陈小云, 仓龙, 王霞
    2002, (12):  1637-1641. 
    摘要 ( 990 )   PDF (793KB) ( 439 )  
    通过为期2年的小区(2.8m×1.0m)试验,研究了旱作水稻小麦轮作条件下接种蚯蚓对施用玉米秸秆(第一季用量1500g·m-2,以后各季为750g·m-2)农田土壤碳、氮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10条·m-2或20条·m-2环毛蚓(Pheretima sp.)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蚯蚓活动未造成土壤C库的衰减,土壤碳、氮基本维持平衡.接种蚯蚓处理土壤N的矿化作用增强,矿质N含量提高,NO3--N含量增加,而且稻季比麦季增加更为明显.接种蚯蚓在稻、麦季均能提高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蚯蚓具有扩大土壤微生物量N库和促进有机N矿化的双重作用.这种作用在有效C源供应丰富的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更为明显.接种蚯蚓对旱作水稻和小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水稻的增产幅度达9.3%,小麦为5.1%.接种蚯蚓后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孔隙度显著增加.蚯蚓在保持土壤C库平衡的同时,对于促进秸秆有机肥N素养分的再循环和作物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春季香蕉假茎象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陆永跃, 梁广文, 曾玲
    2002, (12):  1642-1644. 
    摘要 ( 1035 )   PDF (182KB) ( 273 )  
    通过调查研究,组建了以作用因子为组分的春季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longicollis Oliver)自然种群生命表,在此基础上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分析了各种因子对假茎象甲自然种群的作用.结果表明,春季假茎象甲自然种群趋势指数成长蕉株上平均为4.3481,留头蕉茎上平均为3.6628.捕食及其它因子对该虫种群控制作用最大,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成长蕉株为1.9256,留头蕉茎上为2.3577;自然死亡作用次之,成长蕉株为1.3607,留头蕉茎上为1.3554;寄生或疾病因子作用最小,成长蕉株为1.1988,留头蕉茎上为1.1668.捕食及其他是该虫种群增长的重要控制因子.
    桃一点叶蝉及草间小黑蛛空间格局的地学统计学研究
    邹运鼎, 毕守东, 周夏芝, 李磊, 高彩球, 丁程成
    2002, (12):  1645-1648. 
    摘要 ( 898 )   PDF (496KB) ( 357 )  
    应用地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桃一点叶蝉及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桃一点叶蝉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曲线皆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变程在25.71~37.14m之间,草间小黑蛛种群的拟合半变异函数也表现为球型,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在25.12~44.06m之间,并与桃一点叶蝉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有较强的追随关系,说明草间小黑蛛种群是桃一点叶蝉种群的优势种天敌.
    萼花臂尾轮虫有性生殖、种群增长和休眠卵产量间的关系
    席贻龙, 曹明, 黄祥飞
    2002, (12):  1649-1654. 
    摘要 ( 1044 )   PDF (301KB) ( 284 )  
    利用种群指数增长和Logistic增长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了萼花臂尾轮虫有性生殖发生的频率、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对种群增长和休眠卵产量的影响.在所模拟的参数范围内,随有性生殖发生频率由100%减小到20%,获得最大休眠卵产量所需的混交雌体百分率由9%增大到69%;随密度制约作用的增大(环境容纳量K值由1000减小到100),该混交雌体百分率由18%增大到69%,休眠卵产量由1072.10降低至133.67.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获得最大休眠卵产量所需的混交雌体百分率间呈曲线相关.当有性生殖发生得越频繁、种群增长所受的密度制约作用较小时,后代中10%~30%的个体为混交雌体时的种群中休眠卵产量较大.
    1,2,4-三氯苯胁迫对萌发大豆种子中活性氧的影响
    刘宛, 孙铁珩, 李培军, 周启星, 梁文举, 台培东, 许华夏, 张海荣
    2002, (12):  1655-1658. 
    摘要 ( 1000 )   PDF (462KB) ( 263 )  
    以盆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1,2,4三氯苯(TCB)胁迫对萌发大豆种子中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00~300μg·g-1TCB胁迫初期(1~3天)促使萌发大豆种子呼吸强度升高及其峰值提前出现,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及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显著增加,同时伴随丙二醛(MDA)含量升高,显示发生膜脂质过氧化作用.TCB胁迫1~6天使活性氧清除酶功能紊乱,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开始上升后转为下降.在萌发大豆种子受TCB胁迫伤害过程中,活性氧代谢失衡造成的膜脂质过氧化将起着重要作用.
    有机物料对土壤镉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张秋芳, 王果, 杨佩艺, 方玲
    2002, (12):  1659-1662. 
    摘要 ( 917 )   PDF (220KB) ( 318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淹水种稻条件下添加猪粪和泥炭对红壤和潮土中内源和外源Cd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内源Cd在各形态之间的分布比较均匀;添加外源Cd时Cd主要分布于交换态.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内源Cd交换态普遍升高,添加外源Cd时交换态普遍降低.有机物料对内源Cd交换态的影响不显著,但当添加外源Cd时则对交换态有显著影响.在不添加外源Cd的条件下,有机物料普遍促进水稻根系对Cd的吸收.在添加外源Cd的条件下,有机物料普遍抑制水稻根系对Cd的吸收,猪粪的抑制效果强于泥炭.水稻根系对Cd与Fe的累积呈显著抑制作用.
    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毒性的影响研究
    王振中, 张友梅, 李忠武, 邢协加
    2002, (12):  1663-1666. 
    摘要 ( 1006 )   PDF (224KB) ( 326 )  
    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毒性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对农药毒性反应敏感,4种有机磷农药处理组的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动物种类的减少主要是常见种和稀有种类,动物数量变化则主要是优势类群的数量消长.毒性毒理试验表明,农药对大型土壤动物蚯蚓有明显致死效应,并对蚯蚓、鞘翅目幼虫和等足类鼠妇虫等大型动物的呼吸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其呼吸代谢强度随着农药处理浓度增加与染毒历时的延长而迅速减弱.
    应用转向带法进行土壤铜和铅含量的条件模拟
    王学军
    2002, (12):  1667-1670. 
    摘要 ( 787 )   PDF (280KB) ( 248 )  
    以北京东郊污灌土壤中铜和铅为例,探讨了条件模拟中的转向带方法在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的应用,从统计特征、空间结构等方面考察了模拟结果,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空间模拟方法可以很好地再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结构特征,为揭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结构特征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应用该方法有助于了解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中各种物质的来源、迁移转化路径以及最终的分布特征,从而为环境评价、规划及解决有关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芜湖发电厂灰渣场植被状况
    王友保, 张莉, 刘登义
    2002, (12):  1667-1669. 
    摘要 ( 913 )   PDF (178KB) ( 254 )  
    经实地考察发现,芜湖火力发电厂灰渣场自然定居的高等植物有30种,隶属于14个科29个属,主要包括菊科、禾本科和豆科.全部植物中,1、2年生草本植物18种,多年生草本植物9种,木本植物2种.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灰渣的理化性质和灰渣场的自然改造程度.
    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综合模型(英文)
    蔡庆华, 刘建康, Lorenz King
    2002, (12):  1674-1678. 
    摘要 ( 898 )   PDF (811KB) ( 481 )  
    湖泊富营养化的评价,即确定水体的状态属性,实际上是一个将定性问题定量化的多变量的综合决策过程,因此,对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应以综合评价为主.在综述国内外若干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指出营养状态指数(TSI)法应可作为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主要方法,因其可对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连续的数值化分级,从而为富营养化机理的定量研究提供坚实基础.采用层次分析(AHP)法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分配,构建一综合评价模型:TSI=W(Chla)×TSI(Chla)+W(Sd)×TSI(Sd)+W(TP)×TSI(TP)或TSIM=W(Chla)×TSIM(Chla)+W(Sd)×TSIM(Sd)+W(TP)×TSIM(TP).此外,文中简要讨论了综合评价与其他统计方法如聚类分析的关系.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何兴元, 金莹杉, 朱文泉, 徐文铎, 陈玮
    2002, (12):  1679-1683. 
    摘要 ( 943 )   PDF (627KB) ( 619 )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城市森林生态学这一新学科.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学和人类生态学4种学科的相关理论相互融合构成了城市森林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形成使人们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并把生物环境即人类及所有植物和动物的群体视为这个系统的一个要素,引出了“城市森林”的概念.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及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展望.
    外域恶性杂草薇甘菊研究进展
    张炜银, 王伯荪, 廖文波, 李鸣光, 王勇军, 昝启杰
    2002, (12):  1684-1688. 
    摘要 ( 1408 )   PDF (649KB) ( 474 )  
    薇甘菊是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的一种危害极大的杂草,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已入侵到南亚、太平洋地区及我国华南地区.文中对薇甘菊的形态分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危害性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设想.
    次生林经营基础研究进展
    朱教君
    2002, (12):  1689-1694. 
    摘要 ( 794 )   PDF (821KB) ( 486 )  
    次生林是中国森林的主体,在结构组成、林木生长、生产力、林分环境等诸多方面与原始林和人工林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经营好次生林对中国天然林保护等林业工程实施及国家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次生林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次生林经营领域中基础研究所涉内容,揭示出次生林经营研究中所关注的基础问题,提出了次生林经营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向,对今后次生林经营研究和中国天然林保护等林业工程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科尔沁沙地荒漠化及生态恢复研究展望
    蒋德明, 刘志民, 寇振武
    2002, (12):  1695-1698. 
    摘要 ( 829 )   PDF (561KB) ( 494 )  
    评述了科尔沁沙地荒漠化及其生态恢复的研究,从科学研究动态和生态环境退化以及恢复研究的现实需要两方面论述了科尔沁沙地荒漠化与生态恢复研究的若干核心问题:植被过程研究、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景观过程研究、科尔沁沙地区域环境评估和预测与生态恢复研究.
    生态预报 :生态学的一个前沿领域
    曾德慧, 姜凤岐, 范志平, 姬兰柱
    2002, (12):  1699-1702. 
    摘要 ( 906 )   PDF (508KB) ( 292 )  
    生态预报对于资源、环境的决策和管理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科学和定量分析的进步、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人类预测生态系统变化的能力.本文介绍了有关生态预报的内涵、相关研究进展及案例,提出生态预报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也将是今后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陆地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应用和发展
    王效科, 白艳莹, 欧阳志云, 苗鸿
    2002, (12):  1703-1706. 
    摘要 ( 1245 )   PDF (549KB) ( 473 )  
    以TEM和DNDC模型为例,在分析国外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发展基础上,按照模拟方法、应用目的、元素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空间尺度等对现有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进行了分类.对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基本框架(植物、大气和土壤3个组分及植物大气、植物土壤和土壤大气界面等3个界面),以及内部基本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对目前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建立中的几个问题(如跨尺度问题、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结合、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比较研究)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评价.
    大气甲烷的源和汇与土壤氧化 (吸收)甲烷研究进展
    王琛瑞, 黄国宏, 梁战备, 吴杰, 徐国强, 岳进, 史奕
    2002, (12):  1707-1712. 
    摘要 ( 1232 )   PDF (265KB) ( 574 )  
    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仅次于CO2,而每分子甲烷温室增温潜力是CO2的21倍.因此确定全球大气甲烷的源与汇,并对其进行估算、预测已成为目前全球环境变化及温室效应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大气甲烷源与汇研究的进展情况,详述了土壤氧化(吸收)大气与内源甲烷机理及其影响因子(如土地利用情况、环境甲烷浓度、土壤温度、湿度、pH值、孔隙状况等).最后指出,通过在长白山森林垂直分布带开展地带性土壤甲烷氧化(吸收)研究,对估算我国温带至寒带、高山苔原带土壤吸收甲烷总量,乃至全球甲烷汇具有重要意义.
    降解芳烃微生物的多样性
    邱俊珊, 朱可丽, 张杰, 张忠泽
    2002, (12):  1713-1715. 
    摘要 ( 872 )   PDF (351KB) ( 318 )  
    芳烃是一类生物异源物质.自然微生物群落利用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对这类物质由陌生到适应,微生物群落的遗传背景发生了变化,降解芳烃的微生物呈现出多样性.本文系统介绍了降解芳烃微生物的特性、物种资源、环境适应、遗传背景及演变;介绍了各遗传型物种的功能基因数量、表达及调控方式;指明芳烃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主要取决于高效工程构造及代谢过程的控制.
    伤根对玉米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柴世伟, 刘文兆, 李秧秧
    2002, (12):  1716-1718. 
    摘要 ( 1047 )   PDF (168KB) ( 215 )  
    转基因鲤对几种环境因子耐受能力的研究
    梁利群, 孙效文, 曹顶臣, 闫学春
    2002, (12):  1719-1720. 
    摘要 ( 911 )   PDF (129KB) ( 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