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灿, 张雅欣. 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12(6): 58-64 [2] 张鹏岩, 何坚坚, 庞博, 等. 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以河南省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9): 3050-3060 [3] 邹晓霞, 李玉娥, 高清竹, 等. 中国农业领域温室气体主要减排措施研究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8-9): 1348-1358 [4] 杨晓莉. 我国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意义与建议.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9): 323-323 [5] 康鑫, 孙堂旭, 于新敏. 秸秆还田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20, 13(4): 27-30 [6] 张露, 郭晴. 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机理、时空规律与减排策略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0, 42(7): 143-153 [7] 罗龙皂, 李渝, 蒋太明. 秸秆还田固碳增汇效果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10): 2238-2241 [8] 任继勤, 于佩显. 秸秆综合利用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效应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37(18): 235-240 [9] 王书肖, 张楚莹. 中国秸秆露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 中国科技论文, 2008(5): 329-333 [10] 石祖梁, 贾涛, 王亚静, 等.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焚烧碳排放估算.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9): 32-37 [11] Zhang X, Lu Y, Wang Q, et al. A high-resolution inventory of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from crop residue burning in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9, 213: 207-214 [12] Sun J, Peng H, Chen J, et al. An estimation of CO2 emission via agricultural crop residue open field burning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13.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12: 2625-2631 [13] 王艺鹏, 杨晓琳, 谢光辉, 等. 1995—2014年中国农作物秸秆沼气化碳足迹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 22(5): 25-38 [14] 孙建飞, 郑聚锋, 程琨, 等. 基于可收集的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利用潜力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2): 404-413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2020 [16]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农业年鉴.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2019 [17]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2020 [18]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 [EB/OL]. (2015-12-9) [2021-07-19]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1512/W0201909055065-00681746.pdf [19] Eggleston SH, Buendia L, Miwa K, et al. 2006 IPCC Guide 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Japan: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2006 [20] Hong JL, Ren LJ, Hong JM,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corn straw utiliz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 122: 1700-1708 [21] 彭立群, 张强, 贺克斌. 基于调查的中国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 环境科学研究, 2016, 29(8): 1109-1118 [22] 张晓荟. 中国秸秆焚烧大气污染物高分辨率排放特征研究. 硕士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19 [23] He M, Zheng JY, Yin SS, et al. Trends,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certainties in biomass burning emission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1, 45: 4051-4059 [24] Li C, Hu Y, Zhang F, et al. Multi-pollutant emissions from the burning of major agricultural residues in China and the related health-economic effects. Atmospheric Chemistry & Physics, 2017, 17: 1-71 [25] 碳排放交易网. 碳交易价格或上涨,我国碳交易市场达万亿级别 [EB/OL]. (2021-06-27) [2021-07-19] http://www.tanpaifang.com/tanguwen/2021/0627/78317.html [26] 夏文斌, 张旭辉, 刘铭龙, 等. 麦秆还田方式对旱地土壤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土壤, 2014, 46(6): 1010-1016 [27] 蔡亚庆, 仇焕广, 徐志刚. 中国各区域秸秆资源可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10): 1637-1646 [28]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广东撬开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大门 [EB/OL]. (2021-10-14) [2021-11-19]. http://dara.gd.gov.cn/nyyw/content/post_3576943.html [29] 张景源, 杨绪红, 涂心萌, 等. 2014—2018年中国田间秸秆焚烧火点的时空变化.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19): 191-199 [30] 宋杰. 中国秸秆利用的节能减排仿真: 气候变化减缓. 硕士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7 [3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EB/OL] (1999-04-12) [2022-03-05] https://www.mee.gov.cn/gkml/zj/wj/200910/t20091022_171920.htm [32]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联合. “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EB/OL] (2016-12-07) [2022-03-05]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1612/W020190905516108411404.pdf [33] 秦静. 农村能源系统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 博士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2011 [34] 贾晓静, 张维强, 步春媛, 等.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农技服务, 2010, 27(12): 129-130 [35] 俞建良, 熊强, 刘晓峰, 等. 我国秸秆沼气行业发展模式探讨. 中国沼气, 2019, 37(6): 74-79 [36] 张伟明, 陈温福, 孟军, 等. 东北地区秸秆生物炭利用潜力、产业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4): 2406-2424 [37] 张奕. 秸秆还田生态价值: 测算、时空差异及支持政策. 硕士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38] 张国, 逯非, 赵红, 等.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农户对秸秆还田的认知态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6(5): 981-988 [39] 马国霞, 於方, 王金南, 等. 中国2015年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4):1474-1482 [40] 李明琦, 刘世梁, 武雪, 等. 云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报, 2018, 38(24): 8822-88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