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彭建, 吕丹娜, 张甜, 等.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认知. 生态学报, 2019, 39(23): 8755-8762 [2] 白中科. 试论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33(2): 1-11 [3] 王军, 钟莉娜.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应用. 生态学报, 2019, 39(23): 8702-8708 [4] 刘志民, 余海滨.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的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 中国沙漠, 2022, 42(1): 34-40 [5] 成金华, 尤喆.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2): 1-6 [6] 邹长新, 王燕, 王文林, 等.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与生态保护修复研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 34(11): 961-967 [7] 蒋德明, 刘志民, 寇振武. 科尔沁沙地荒漠化及生态恢复研究展望.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2(12): 1695-1698 [8] 蒋德明, 刘志民, 曹成有, 等. 科尔沁沙地荒漠化过程与生态恢复.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32-41 [9] 白中科.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地学前缘, 2021, 28(4): 1-13 [10] 张钤, 张方敏, 卢琦, 等. 生态工程对科尔沁沙地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2021, 41(5): 154-159 [11] Smith AB, Jackson DWT, Cooper AJG. Three-dimensional air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s over barchan dunes. Geomorphology, 2017, 278: 28-42 [12] 张华, 丁亮, 苗苗. 科尔沁沙地景观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21(2): 192-196 [13] 张雷, 王晓江, 胡尔查, 等. 科尔沁沙地疏林典型分布区景观格局分析.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0, 36(3): 5-9 [14] 常学礼, 赵学勇, 王玮, 等.科尔沁沙地湖泊消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生态学报, 2013, 33(21): 7002-7012 [15] 杜会石, 哈斯额尔敦, 李爽, 等. 科尔沁沙地风沙与湖泊景观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理科学, 2018, 38(12): 2109-2117 [16] 潘庆民, 孙佳美, 杨元合, 等. 我国草原恢复与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6): 666-674 [17] Liu BL, Coulthard TJ. Mapp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rivers and sand dunes: Implications for fluvial and aeolian geomorphology. Geomorphology, 2015, 231: 46-57 [18] 张凤荣, 周建, 徐艳, 等. 基于地学规律的科尔沁沙地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方法. 地学前缘, 2021, 28(4): 35-41 [19] 吴健生, 王仰麟, 张小飞, 等. 景观生态学在国土空间治理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 14-25 [20] 傅伯杰.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亟待把握的几个要点.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1): 64-69 [21] 董治宝, 吕萍. 70年来中国风沙地貌学的发展. 地理学报, 2020, 75(3): 509-528 [22] 武晶, 余新春, 刘志民, 等. 科尔沁沙地“生境岛屿”面积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7, 36(1): 43-53 [23] 任继周, 朱兴运. 中国河西走廊草地农业的基本格局和它的系统相悖——草原退化的机理初探. 草业学报, 1995, 4(1): 69-79 [24] 张鹏. 基于最大熵增原理的科尔沁沙地蒸散发估算及区域水量平衡计算. 硕士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25] 王宇祥. 科尔沁沙地不同地貌-土壤-植被组合单元降水入渗机理与过程模拟. 硕士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26] 徐东平, 赵波, 李同昇, 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仿真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为例. 水土保持通报, 2017, 37(1): 262-269 [27] 杨文斌, 王涛, 熊伟, 等.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核心水文原理概述. 中国沙漠, 2021, 41(3): 75-80 [28] 阿拉木萨, 慈龙骏, 杨晓晖,等. 科尔沁沙地不同密度小叶锦鸡儿灌丛水量平衡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1): 31-35 [29] 蒋德明, 张娜, 阿拉木萨, 等. 我国固沙植物抗旱性及基于水量平衡的沙地造林合理密度研究进展.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 28(6): 75-83 [30] 王寅, 王键铭, 崔盼杰, 等. 科尔沁沙地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科学学报, 2018, 36(6): 794-803 [31] 武晶, 刘志民. 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综述. 生态学杂志, 2014, 33(7): 1946-1952 [32] 刘志民, 马君玲. 沙区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1): 183-190 [33] 刘焱序, 傅伯杰. 景观多功能性:概念辨析、近今进展与前沿议题. 生态学报, 2019, 39(8): 2645-2654 [34] 赵珍珍, 冯建迪. 1980s—2016年科尔沁沙地景观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0, 34(2): 24-30 [35] 关文彬, 谢春华, 马克明, 等. 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 生态学报, 2003, 23(1): 64-73 [36] 李睿倩, 李永富, 胡恒. 生态系统服务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417-2430 [37] 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鸿.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 生态学报, 1999, 19(5): 607-613 [38] 刘俊国, 崔文惠, 田展, 等. 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 科学通报, 2021, 66(9): 1014-1025 [39] 郭书海, 李晓军, 吴波, 等. 生态修复工程原理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245-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