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卯晓岚. 中国大型真菌.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 李传华, 曲明清, 曹晖, 等. 国食用菌普通名名录. 食用菌学报, 2013, 20(3): 50-72 [3] 李卫东. 羊肚菌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 食药用菌, 2018, 26(3): 157-160 [4] Ower R. Not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el ascocarp: Morchella esculenta. Mycologia, 1982, 74: 142-144 [5] 赵琪, 徐中志, 程远辉, 等. 尖顶羊肚菌仿生栽培技术.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22(6): 1690-1693 [6] 程远辉, 赵琪, 杨祝良, 等. 利用圆叶杨菌材栽培羊肚菌初报.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21): 170-172 [7] 贺国强, 魏金康, 刘奇正, 等. 羊肚菌产业发展情况及展望. 蔬菜, 2021(4): 27-32 [8] 谭方河.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食药用菌, 2016, 24(3): 140-144 [9] 贺国强, 魏金康, 邓德江, 等. 北方地区羊肚菌日光温室栽培难点及关键技术. 蔬菜, 2017(9): 65-67 [10] 郝哲, 张彦飞, 刘璇. 北方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探索与实践. 农业工程技术, 2017, 37(16): 18-21 [11] 谭伟, 叶雷, 张波, 等. 羊肚菌大田种植的风险分析与对策建议. 四川农业科技, 2021(10): 67-68 [12] 杜习慧, 赵琪, 杨祝良, 等. 羊肚菌的多样性、演化历史及栽培研究进展. 菌物学报, 2014, 33(2): 183-197 [13] 中国食用菌协会. 中食菌协函[2020]63号关于印发全国食用菌2019年度产量、产值统计调查结果的函. 北京: 中国食用菌协会, 2020 [14] 赵航轲, 唐明先, 陈杭, 等. 甘孜州高原羊肚菌人工栽培现状分析. 中国食用菌, 2021, 40(7): 43-46 [15] 王敬方, 吴国雄. 持续性东北冷夏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特征. 大气科学, 1997, 21(5): 523-532 [16] 彭卫红, 唐杰, 何晓兰, 等. 四川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现状分析. 食用菌, 2016, 24(3): 145-150 [17] 崔一鸣, 毕伊红, 张丹丹, 等. 低温冷害研究进展. 现代农业科技, 2015(24): 240-241 [18] 吕佳佳, 朱海霞, 曲辉辉, 等. 高寒区大豆关键生育期低温冷害指标构建.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6): 1581-1588 [19] 李海楠, 朱丽杰, 李明倩, 等. 东北地区大豆冷害指标构建及变化特征. 应用气象学报, 2021, 32(4): 491-503 [20] 马树庆, 刘玉英, 王琪. 玉米低温冷害动态评估和预测方法.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10): 1905-1910 [21] 张利平, 周泽英, 彭雲, 等. 四川渠江中上游羊肚菌低温冷害风险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 2020, 41(12): 794-806 [22] 王庆莉, 韩玉江, 张利平, 等. 四川乡城松茸气候生态适宜性及潜在分布. 中国农业气象, 2020, 41(6): 368-380 [23] 王庆莉, 韩玉江, 张利平, 等. 基于GIS的石渠虫草气候生态适宜性区划.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7): 2137-2144 [24] 张利平, 彭云, 田宏. 川西高原冬虫夏草生态气候区划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10): 108-116 [25] 王庆莉, 王茹琳, 张利平, 等. 基于MaxEnt模型的川西高原松茸气候生态适宜性与潜在分布.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7): 2525-2533 [26] 刘伟, 张亚, 何培新. 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34 [27] 吕作舟. 食用菌栽培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344-346 [28] 霍治国, 杜尧东, 姜燕, 等. QX/T 80—2007香蕉和荔枝的冻害等级. 北京: 中国气象出版社, 2007 [29] 李世奎. 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9: 176-182 [30] 霍治国, 李世奎, 王素艳, 等.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6): 692-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