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2] 李韵婕, 任福民, 李忆平, 等. 1960—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特征分析. 气象学报, 2014, 72(2): 266-276 [3] 张家发, 唐文坚, 李少龙. 中国西南易旱地区识别的探讨. 中国水利, 2012(5): 18-21 [4] 王东, 张勃, 安美玲, 等. 基于SPEI的西南地区近53a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6): 1003-1016 [5] 李耀辉. 中国三千年旱灾实录.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21 [6] Zargar A, Sadiq R, Naser B, et al. A review of drought indices. Dossiers Environment, 2011, 19: 333-349 [7] 黄晚华, 杨晓光, 李茂松, 等.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中国南方季节性干旱近58a演变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7): 50-59 [8] 姚玉璧, 王劲松, 尚军林, 等.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西南春季干旱10年际演变特征.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4): 547-554 [9] 王春学, 张顺谦, 陈文秀, 等.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在四川省的适用性分析及修订.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9): 115-121 [10] 王明田, 王翔, 黄晚华, 等.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9): 85-92 [11] 谢清霞, 李刚, 袁晨, 等. 基于CI指数的西南地区1961—2012年春季干旱分布特征.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6, 10(4): 53-58 [12] Vicente-Serrano SM, Beguería S, López-Moreno JI. A multiscalar drought index sensitive to global warming: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Journal of Climate, 2010, 23: 1696-1718 [13] 李军, 王兆礼, 黄泽勤, 等. 基于SPEI的西南农业区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7): 1142-1149 [14] 熊光洁, 张博凯, 李崇银, 等. 基于SPEI的中国西南地区1961—2012年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 9(3): 192-198 [15] Xu K, Yang D, Yang H,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drought in China during 1961-2012: A climat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5, 526: 253-264 [16] 贾艳青, 张勃, 马彬, 等. 1960—2015年中国西南地区持续性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 32(5): 171-176 [17] 贾艳青, 张勃. 基于日SPEI的近55a西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地理科学, 2018, 38(3): 474-483 [18] 贺晋云, 张明军, 王鹏, 等. 近50年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气候变化特征. 地理学报, 2011, 66(9): 1179-1190 [19] 宋艳玲, 蔡雯悦, 柳艳菊, 等. 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变化及对贵州水稻产量影响. 应用气象学报, 2014, 25(5): 550-558 [20] 罗登泽, 靳晓言, 强皓凡, 等. 基于SPEI的若尔盖湿地干湿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19, 26(2): 227-233 [21] 熊光洁, 王式功, 李崇银, 等. 三种干旱指数对西南地区适用性分析. 高原气象, 2014, 33(3): 686-697 [22] Penman HL. Natural evaporation from open water, bare soil and gras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948, 193: 120-145 [23] Allen RG, Pereira LS, Raes D, et al. Crop Evaportranspiration-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56. Rome: FAO, 1998 [24] Chen HP, Sun JQ. Changes in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over China using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Journal of Climate, 2015, 28: 5430-5447 [25] 刘珂, 姜大膀. 基于两种潜在蒸散发算法的SPEI对中国干湿变化的分析. 大气科学, 2015, 39(1): 23-36 [26] 毛飞, 张光智, 徐祥德. 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多种计算方法及其结果的比较. 应用气象学报, 2000, 11(增刊1): 128-136 [27] 刘晓琼, 孙曦亮, 刘彦随, 等. 基于REOF-EEMD的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区域分异特征. 地理研究, 2020, 39(5): 1215-1232 [28] 李波, 邵怀勇.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川西高原草地变化相对作用的定量评估. 草学, 2017(3): 16-21 [29] 王玲玲, 何巍, 罗米娜, 等. 基于归一化旱情综合指数的川西高原草地伏旱监测分析. 干旱气象, 2021, 39(6): 884-893 [30] 孙梦鑫, 张岳, 辛宇, 等. 川西高原近20a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7): 1326-1339 [31] 温克刚, 詹兆渝.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四川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6 [32] 黄浩, 张勃, 马尚谦, 等. 甘肃河东地区气象干旱时空变化及干旱危险性分布. 中国农业气象, 2020, 41(7): 459-469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0481—2017 气象干旱等级.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34]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9 [35] 吴洪宝, 吴蕾. 气候变率诊断和预测方法.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36] 徐勇, 黄雯婷, 窦世卿, 等. 2000—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特征. 环境科学, 2022, 43(6): 3230-3240 [37] 侯青青, 裴婷婷, 陈英, 等. 1986—2019年黄土高原干旱变化特征及趋势.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2): 649-660 [38] 姚玉璧, 张强, 王劲松, 等. 中国西南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9): 1409-1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