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蔡肖凌, 杨光蓉, 冯莹, 沈蓉, 赵亮, 林敦梅. 食碎屑动物通过摄食更多高质量的凋落物促进混合分解效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2): 501-506. | 
											
																																																																																											
												| [2] | 
												杨铮, 李宏庆, 翟家宁, 张丽华, 南琼. 农业废弃物养分循环利用技术模式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12): 3213-3219. | 
											
																																																																																											
												| [3] | 
												杨丹荔, 罗辑, 贾龙玉, 石文博. 青藏高原东缘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植被原生演替的氮磷动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5): 1699-1708. | 
											
																																																																																											
												| [4] | 
												王凯, 沈潮, 孙冰, 王潇楠, 魏东, 吕林有. 干旱胁迫对科尔沁沙地榆树幼苗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7): 2286-2294. | 
											
																																																																																											
												| [5] | 
												郭书海, 吴波. 水生态功能区划流程:双关系树框架与概念模型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12): 4051-4056. | 
											
																																																																																											
												| [6] | 
												杨新芳,  鲍雪莲,  胡国庆,  邵 帅,  周 锋,  叶佳舒,  解宏图,  梁 超. 大兴安岭不同火烧年限森林凋落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5): 1359-1367. | 
											
																																																																																											
												| [7] | 
												曹佳1,2,王冲1,2**,皇彦1,2,纪丁戈1,2,楼屹1,2. 												
												蚯蚓对土壤微生物及生物肥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5): 1579-1586. | 
											
																																																																																											
												| [8] | 
												串丽敏1,2,何萍2**,赵同科3,徐新朋2,周卫2,郑怀国1. 												
												中国小麦季氮素养分循环与平衡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 76-86. | 
											
																																																																																											
												| [9] | 
												刘玉学1,2,吕豪豪1,2,石岩1,3,王耀锋1,钟哲科2,4,杨生茂1,2**. 												
												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淋溶的影响及潜在机理研究进展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 304-310. | 
											
																																																																																											
												| [10] | 
												高成杰1,李昆1,2**,唐国勇1,2,张春华1,2,李彬1. 												
												云南干热河谷印楝和大叶相思人工纯林与混交林养分循环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7): 1889-1897. | 
											
																																																																																											
												| [11] | 
												刘正佳,于兴修,李蕾,黄玫. 												
												基于SRP概念模型的沂蒙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08): 2084-2090. | 
											
																																																																																											
												| [12] | 
												杨会侠,汪思龙范 冰,张伟东,韦翠娥. 												
												马尾松人工林发育过程中的养分动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08): 1907-1914. | 
											
																																																																																											
												| [13] | 
												姜勇. 												
												森林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01): 197-204       . | 
											
																																																																																											
												| [14] | 
												刘增文1;段而军1;潘开文2;张丽萍1;杜红霞1. 												
												川西亚高山人工林碳氮分配格局及其随凋落叶分解的释放规律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01): 1-6         . | 
											
																																																																																											
												| [15] | 
												赵丽娟1,2,3;韩晓增1,2;王守宇1,2;刘鸿翔1,2;李海波1,2,3;苗淑杰1,2,3;王风1,2,3. 												
												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变化Ⅳ.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05): 817-8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