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3-07-15
    研究报告
    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发生区基本特征初探
    周名江, 颜天, 邹景忠
    2003, 14(07):  1031-1038. 
    摘要 ( 422 )   PDF (531KB) ( 145 )  
    对长江口邻近海域与赤潮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能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迁移、聚集、休眠以及竞争等的一些主要环境特征,如流系结构和水团、冲淡水及其转向、上升流、锋面、营养盐的输入及其来源、浮游生物群落特征等进行了综述,对该海域赤潮发生的历史记录从时间、地点、赤潮类型等方面作了归纳分析,并对2002年在该赤潮发生区开展的现场调查的初步结果作一简略介绍.
    研究论文
    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发生区基本特征初探
    周名江, 颜天, 邹景忠
    2003, (7):  1031-1038. 
    摘要 ( 0 )  
    对长江口邻近海域与赤潮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能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迁移、聚集、休眠以及竞争等的一些主要环境特征,如流系结构和水团、冲淡水及其转向、上升流、锋面、营养盐的输入及其来源、浮游生物群落特征等进行了综述,对该海域赤潮发生的历史记录从时间、地点、赤潮类型等方面作了归纳分析,并对2002年在该赤潮发生区开展的现场调查的初步结果作一简略介绍.
    研究报告
    甲藻孢囊在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
    王朝晖, 齐雨藻
    2003, 14(07):  1039-1043. 
    摘要 ( 410 )   PDF (304KB) ( 59 )  
    为了了解长江口海域赤潮爆发潜势,于2002年4月至5月用采泥器采集了位于122°~123.5°E、29°~32°N之间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分析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共分析鉴定出孢囊类型29种,其中自养型11种,异养型18种.每个站位的孢囊种类在10~21之间,孢囊密度为11.7~587孢囊·g-1干泥之间.远岸海域孢囊种类较为丰富,密度也较高.在调查区域内,孢囊密度及种类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亚历山大藻孢囊分布广泛,最高密度为40.4孢囊·g-1干泥,其他赤潮种类的孢囊如链状裸甲藻、多边舌甲藻、锥状斯氏藻、科夫多沟藻和无纹多沟藻等都在长江口海域有分布.
    研究论文
    甲藻孢囊在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
    王朝晖, 齐雨藻
    2003, (7):  1039-1043. 
    摘要 ( 0 )  
    为了了解长江口海域赤潮爆发潜势,于2002年4月至5月用采泥器采集了位于122°~123.5°E、29°~32°N之间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分析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共分析鉴定出孢囊类型29种,其中自养型11种,异养型18种.每个站位的孢囊种类在10~21之间,孢囊密度为11.7~587孢囊·g-1干泥之间.远岸海域孢囊种类较为丰富,密度也较高.在调查区域内,孢囊密度及种类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亚历山大藻孢囊分布广泛,最高密度为40.4孢囊·g-1干泥,其他赤潮种类的孢囊如链状裸甲藻、多边舌甲藻、锥状斯氏藻、科夫多沟藻和无纹多沟藻等都在长江口海域有分布.
    研究报告
    长江口附近海域春季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
    高亚辉, 虞秋波, 齐雨藻, 邹景忠, 陆斗定, 李扬, 陈长平
    2003, 14(07):  1044-1048. 
    摘要 ( 529 )   PDF (300KB) ( 119 )  
    2002年春季,在长江口附近海域典型赤潮高发区28个大面站位采集了53个样品,从中共鉴定出隶属于31个硅藻属的80个种和变种;其中种类多样性较高的属为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有17个种,斜纹藻属(Pleurosigma),有8个种和变种;数量上较优势的种为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为3.48×10^3cells·L-1,占28.54%;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为1.43×10^3cells·L-1,占16.98%;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为0.71×10^3cells·L-1,占9.85%.它们在大部分站位中都有出现;柔弱拟菱形藻和尖刺拟菱形藻的高细胞密度区主要出现在1230E断面的站位,而具槽直链藻则主要出现在长江口的31~32°N断面的站位.浮游硅藻总细胞丰度变化于0.43×10^3~23.3×10^3cells·L-1,平均4.61×10^3cells·L-1;在123°E、30.5°N的DDl5站位,无论表层还是中层,浮游硅藻总细胞丰度均最高(表层,1.85×10^4cells·L-1;中层,2.33×10^4cells·L-1).从水平分布看,浮游硅藻呈不均匀分布态势,从垂直分布看,大部分站位的表层浮游硅藻丰度高于中层.
    研究论文
    长江口附近海域春季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
    高亚辉, 虞秋波, 齐雨藻, 邹景忠, 陆斗定, 李扬, 陈长平
    2003, (7):  1044-1048. 
    摘要 ( 0 )  
    2002年春季,在长江口附近海域典型赤潮高发区28个大面站位采集了53个样品,从中共鉴定出隶属于31个硅藻属的80个种和变种;其中种类多样性较高的属为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有17个种,斜纹藻属(Pleurosigma),有8个种和变种;数量上较优势的种为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为3.48×103cells·L-1,占28.54%;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为1.43×103cells·L-1,占16.98%;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为0.71×103cells·L-1,占9.85%.它们在大部分站位中都有出现;柔弱拟菱形藻和尖刺拟菱形藻的高细胞密度区主要出现在1230E断面的站位,而具槽直链藻则主要出现在长江口的31~32°N断面的站位.浮游硅藻总细胞丰度变化于0.43×103~23.3×103cells·L-1,平均4.61×103cells·L-1;在123°E、30.5°N的DD15站位,无论表层还是中层,浮游硅藻总细胞丰度均最高(表层,1.85×104cells·L-1;中层,2.33×104cells·L-1).从水平分布看,浮游硅藻呈不均匀分布态势,从垂直分布看,大部分站位的表层浮游硅藻丰度高于中层.
    研究报告
    东海两种赤潮生物种间竞争的围隔实验
    李瑞香, 朱明远, 王宗灵, 石晓勇, 陈炳章
    2003, 14(07):  1049-1054. 
    摘要 ( 433 )   PDF (349KB) ( 194 )  
    1998年5月和2002年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进行了两次添加营养盐诱发赤潮的围隔实验,结果表明,1998年5月实验开始时,具齿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分别占群落总量的85%和11%,对照围隔中,具齿原甲藻一直处于优势,高峰时所占比例接近99%.加磷围隔中,中肋骨条藻显示出很强的竞争能力,第五天的数量与具齿原甲藻相等.2002年5月用4个围隔装置进行实验,在不同营养状况下两个种的增殖速率不同,营养盐浓度高的围隔中,中肋骨条藻的增殖速率比具齿原甲藻快得多,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具齿原甲藻比中肋骨条藻存活的要好。表明在营养盐丰富情况下,中肋骨条藻以其快速的繁殖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导致中肋骨条藻形成的赤潮持续时间较短,消亡也快,而具齿原甲藻赤潮形成期较长,但在营养盐很低的情况下,还能维持较长时问.
    研究论文
    东海两种赤潮生物种间竞争的围隔实验
    李瑞香, 朱明远, 王宗灵, 石晓勇, 陈炳章
    2003, (7):  1049-1054. 
    摘要 ( 0 )  
    1998年5月和2002年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进行了两次添加营养盐诱发赤潮的围隔实验,结果表明,1998年5月实验开始时,具齿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分别占群落总量的85%和11%,对照围隔中,具齿原甲藻一直处于优势,高峰时所占比例接近99%.加磷围隔中,中肋骨条藻显示出很强的竞争能力,第五天的数量与具齿原甲藻相等.2002年5月用4个围隔装置进行实验,在不同营养状况下两个种的增殖速率不同,营养盐浓度高的围隔中,中肋骨条藻的增殖速率比具齿原甲藻快得多,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具齿原甲藻比中肋骨条藻存活的要好,表明在营养盐丰富情况下,中肋骨条藻以其快速的繁殖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导致中肋骨条藻形成的赤潮持续时间较短,消亡也快,而具齿原甲藻赤潮形成期较长,但在营养盐很低的情况下,还能维持较长时间.
    研究报告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周伟华, 霍文毅, 袁翔城, 殷克东
    2003, 14(07):  1055-1059. 
    摘要 ( 467 )   PDF (331KB) ( 198 )  
    2002年4-5月对东海海域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了海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大面站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1.086mg·m-3.分级叶绿素a结果显示.春季东海浮游植物以微型和微微型(<20μm)占优势,其对海区叶绿素a的贡献为64%,超微型浮游植物(<5μm)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27%.营养盐分布和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影响了叶绿素a及其粒级结构的分布.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0.091mg·m-3·h-1。赤潮跟踪的R-03、RL-01、RG-01站的平均初级生产力为399.984mg·m-3·h-1.光和营养盐成为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平面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表层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均在调查海区的123·E纵断面冲淡区产生高值区.DC-11站浮游植物生物量异常高,表层叶绿素a达到9.082mg·m-3,初级生产力为128.79mg·m-3·h-1.但并未出现水色异常.
    研究论文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周伟华, 霍文毅, 袁翔城, 殷克东
    2003, (7):  1055-1059. 
    摘要 ( 0 )  
    2002年4~5月对东海海域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了海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大面站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1.086mg·m-3.分级叶绿素a结果显示,春季东海浮游植物以微型和微微型(<20μm)占优势,其对海区叶绿素a的贡献为64%,超微型浮游植物(<5μm)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27%.营养盐分布和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影响了叶绿素a及其粒级结构的分布.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0.091mg·m-3·h-1,赤潮跟踪的R-03、RL-01、RG-01站的平均初级生产力为399.984mg·m-3·h-1.光和营养盐成为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平面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表层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均在调查海区的123°E纵断面冲淡区产生高值区.DC11站浮游植物生物量异常高,表层叶绿素a达到9.082mg·m-3,初级生产力为128.79mg·m-3·h-1,但并未出现水色异常.
    研究报告
    东海原甲藻修订及与相关原甲藻的分类学比较
    陆斗定, 齐雨藻, JeanetteGoebel, 邹景忠, 高亚辉
    2003, 14(07):  1060-1064. 
    摘要 ( 438 )   PDF (349KB) ( 73 )  
    分析了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显微结构,并与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 Stein)模式种和Schiller的钝头原甲藻的描述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形态结构和个体大小具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异远超出了同种个体因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形态变化范围.从细胞形态及其表面结构可以判断,日本、韩国海区所记录并报道的“P.dentatum”与我国东海的东海原甲藻应属同一种.因此可以认为,我国东海赤潮高发区以及在韩国、日本海区的出现的高生物量(high biomass bloom—forming species)赤潮原甲藻不是Stein所发表的具齿原甲藻。而是东海原甲藻,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其种名应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
    研究论文
    东海原甲藻修订及与相关原甲藻的分类学比较
    陆斗定, 齐雨藻, Jeanette Goebel, 邹景忠, 高亚辉
    2003, (7):  1060-1064. 
    摘要 ( 0 )  
    分析了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显微结构,并与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 Stein)模式种和Schiller的钝头原甲藻的描述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形态结构和个体大小具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异远超出了同种个体因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形态变化范围.从细胞形态及其表面结构可以判断,日本、韩国海区所记录并报道的“P.dentatum”与我国东海的东海原甲藻应属同一种.因此可以认为,我国东海赤潮高发区以及在韩国、日本海区的出现的高生物量(high biomass bloom forming species)赤潮原甲藻不是Stein所发表的具齿原甲藻,而是东海原甲藻,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其种名应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
    研究报告
    具齿原甲藻的生态特征及赤潮成因浅析
    王金辉, 黄秀清
    2003, 14(07):  1065-1069. 
    摘要 ( 385 )   PDF (343KB) ( 82 )  
    在东海的长江口和舟山海域,2000-2002年连续3年的5月发生罕见的大规模赤潮,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为了解该种的生态特征及赤潮频发原因,本文分析近赤潮应急监测资料及野外生态调查资料,结果表明,该种适温,适盐范围分别为15-25℃和14-32,最适温度,盐度分别为18-22℃和22-31,该种运动能力较强,在海流交汇的紊乱水体中具有强适应能力,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特性,水温,硝酸盐含量,海流及上升流,磷限制环境下的种间竞争优势对诱发和维持赤潮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论文
    具齿原甲藻的生态特征及赤潮成因浅析
    王金辉, 黄秀清
    2003, (7):  1065-1069. 
    摘要 ( 0 )  
    在东海的长江口和舟山海域,2000~2002年连续3年的5月发生罕见的大规模赤潮,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为了解该种的生态特征及赤潮频发原因,本文分析近年赤潮应急监测资料及野外生态调查资料,结果表明,该种适温、适盐范围分别为15~25℃和14~32,最适温度、盐度分别为18~22℃和22~31.该种运动能力较强,在海流交汇的紊乱水体中具有强适应能力,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特性.水温、硝酸盐含量、海流及上升流、磷限制环境下的种间竞争优势对诱发和维持赤潮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报告
    东海具齿原甲藻的扫描电子显微结构
    吕颂辉, 张玉宇, 陈菊芳
    2003, 14(07):  1070-1072. 
    摘要 ( 488 )   PDF (164KB) ( 69 )  
    在光学显微镜分析鉴定的基础上,通过高分辨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海赤潮原甲藻标本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中心(CCMP)的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藻株(CCMPl517)的细胞表面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认为两者为同一种类.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发生在我国东海水域的赤潮原甲藻种类是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而非新种.
    研究论文
    东海具齿原甲藻的扫描电子显微结构
    吕颂辉, 张玉宇, 陈菊芳
    2003, (7):  1070-1072. 
    摘要 ( 0 )  
    在光学显微镜分析鉴定的基础上,通过高分辨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海赤潮原甲藻标本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中心(CCMP)的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藻株(CCMP1517)的细胞表面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认为两者为同一种类.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发生在我国东海水域的赤潮原甲藻种类是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而非新种.
    研究报告
    春季赤潮频发期东海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
    孙军, 刘东艳, 王宗灵, 石晓勇, 李瑞香, 朱明远
    2003, 14(07):  1073-1080. 
    摘要 ( 474 )   PDF (542KB) ( 109 )  
    2002年4~5月在东海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8、11、14、23和28号5个典型站位采样。用现场稀释法对春季东海水域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行为在东海赤潮过程起到关键作用.各站位微型浮游动物主要以急游虫、红色中缢虫和夜光藻为主,在种类上砂壳纤毛虫是主要的类群.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范围在0.28~1.13d-1,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范围在35.14%~811.69%。对浮游植物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范围在74.04%~203.25%,对浮游植物碳的摄食率范围在9.58~97.91μg·L-1·d-1,靠近岸边的站位,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和对浮游植物碳的摄食率相对较高。而远离岸边的站位对浮游植物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却较高.与世界其它海区比较此水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处于较高水平.急游虫是控制东海主要赤潮原因生物具齿原甲藻生长的关键种类.
    研究论文
    春季赤潮频发期东海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
    孙军, 刘东艳, 王宗灵, 石晓勇, 李瑞香, 朱明远
    2003, (7):  1073-1080. 
    摘要 ( 0 )  
    2002年4~5月在东海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8、11、14、23和28号5个典型站位采样,用现场稀释法对春季东海水域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行为在东海赤潮过程起到关键作用.各站位微型浮游动物主要以急游虫、红色中缢虫和夜光藻为主,在种类上砂壳纤毛虫是主要的类群.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范围在0.28~1.13d-1,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范围在35.14%~811.69%,对浮游植物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范围在74.04%~203.25%,对浮游植物碳的摄食率范围在9.58~97.91μg·L-1·d-1.靠近岸边的站位,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和对浮游植物碳的摄食率相对较高,而远离岸边的站位对浮游植物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却较高.与世界其它海区比较此水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处于较高水平.急游虫是控制东海主要赤潮原因生物具齿原甲藻生长的关键种类.
    研究报告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的研究
    徐兆礼, 洪波, 朱明远, 陈亚瞿
    2003, 14(07):  1081-1085. 
    摘要 ( 428 )   PDF (341KB) ( 169 )  
    根据2002年4~5月东海122°~123°30′E、29°~32°N水域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鉴定出饵料浮游动物128种[不含16种浮游幼虫(体)和仔鱼],分5门12大类,以桡足类占优势(40种,31.25%).浮游动物群落以广温广盐生态类群为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为最主要优势种(142.10ind·m-3,68.09%).总生物量均值为243.80mg-m3(55.53~773.92mg·m-3),最高密集区(>500mg·m-3)位于长江口30°45′~31°15′N、122°45′~123°15′E水域.饵料生物量均值为195.96mg·m13(55.53~496.09mg·m。),呈长江口(30°30′N以北)水域高于舟山岛东南水域、长江口外海(122°45′E以东)高于近海水域的分布趋势.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12(1.09~3.73).长江口水域多样度、均匀度和丰富度低,优势度大,反映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不够稳定.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得知,影响本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值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硅藻和甲藻.
    研究论文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的研究
    徐兆礼, 洪波, 朱明远, 陈亚瞿
    2003, (7):  1081-1085. 
    摘要 ( 0 )  
    根据2002年4~5月东海122°~123°30′E、29°~32°N水域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鉴定出饵料浮游动物128种[不含16种浮游幼虫(体)和仔鱼],分5门12大类,以桡足类占优势(40种,31.25%).浮游动物群落以广温广盐生态类群为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为最主要优势种(142.10ind·m-3,68.09%).总生物量均值为243.80mg·m-3(55.53~773.92mg·m-3),最高密集区(>500mg·m-3)位于长江口30°45′~31°15′N、122°45′~123°15′E水域.饵料生物量均值为195.96mg·m-3(55.53~496.09mg·m-3),呈长江口(30°30′N以北)水域高于舟山岛东南水域、长江口外海(122°45′E以东)高于近海水域的分布趋势.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12(1.09~3.73).长江口水域多样度、均匀度和丰富度低,优势度大,反映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不够稳定.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得知,影响本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值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硅藻和甲藻.
    研究报告
    长江口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过程的初步研究
    石晓勇, 王修林, 韩秀荣, 祝陈坚, 孙霞, 张传松
    2003, 14(07):  1086-1092. 
    摘要 ( 405 )   PDF (430KB) ( 73 )  
    利用1997年秋季和1998年春季对长江口邻近海域两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对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以及其主要控制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及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海水中NO3--N、SiO3^2-.SiSiO3^2-,Si及PO4^3--P,DOP、PP均高于春季,平均含量分别为4.97、11.6、0.44、0.26、0.82μmol·L-1,而春季则是NO2--N、NH4+-N、DON、PN含量高,平均含量分别为0.70、2.26、9.88、7.88μmol·L-·PP(54%)和PO4^3--P(51%)分别为秋季和春季磷的主要形态,两个季节氮结构基本一致,均以DON和PN为主.除春季PO4^3--P外,营养盐受长江冲淡水等陆源输入的影响而呈现近岸含量较高,溶解无机氮秋季以NO3^- -N为主而春季则以NH4^+-N为主,秋季PO4^3- -P同时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而春季则主要来源于台湾暖流.显示出春季台湾暖流对调查海区的影响程度大于秋季.
    研究论文
    长江口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过程的初步研究
    石晓勇, 王修林, 韩秀荣, 祝陈坚, 孙霞, 张传松
    2003, (7):  1086-1092. 
    摘要 ( 0 )  
    利用1997年秋季和1998年春季对长江口邻近海域两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对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以及其主要控制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及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海水中NO3--N、SiO32--Si及PO43--P、DOP、PP均高于春季,平均含量分别为4.97、11.6、0.44、0.26、0.82μmol·L-1,而春季则是NO2--N、NH4+-N、DON、PN含量高,平均含量分别为0.70、2.26、9.88、7.88μmol·L-1.PP(54%)和PO43--P(51%)分别为秋季和春季磷的主要形态,两个季节氮结构基本一致,均以DON和PN为主.除春季PO43--P外,营养盐受长江冲淡水等陆源输入的影响而呈现近岸含量较高,溶解无机氮秋季以NO3--N为主而春季则以NH4+-N为主,秋季PO43--P同时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而春季则主要来源于台湾暖流,显示出春季台湾暖流对调查海区的影响程度大于秋季.
    研究报告
    东海赤潮高发区COD和石油烃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的初步研究
    张传松, 王修林, 石晓勇, 韩秀荣, 孙霞, 祝陈坚, 陆茸
    2003, 14(07):  1093-1096. 
    摘要 ( 430 )   PDF (297KB) ( 40 )  
    根据2002年4月25日-5月2日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化学耗氧量(COD)、石油烃等项目的现场调查,探讨了该海区COD、石油烃以及富营养化指数(EI)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OD和富营养化指数(EI)表明,COD和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高,是调查海区赤潮发生的必要条件,有合适的温盐和光照条件下,当海水EI和COD浓度分别处在2.5-15和0.8-1.4mg·L^-1范围内可导致赤潮发生。
    研究论文
    东海赤潮高发区COD和石油烃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的初步研究
    张传松, 王修林, 石晓勇, 韩秀荣, 孙霞, 祝陈坚, 陆茸
    2003, (7):  1093-1096. 
    摘要 ( 0 )  
    根据2002年4月25日~5月2日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化学耗氧量(COD)、石油烃等项目的现场调查,探讨了该海区COD、石油烃以及富营养化指数(EI)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OD和富营养化指数(EI)均表现为近岸高、外海低,沿离岸方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此外,赤潮发生与上述各项因素关系的初步研究表明,COD和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高,是调查海区赤潮发生的必要条件.在合适的温盐和光照条件下,当海水EI和COD浓度分别处在2.5~15和0.8~1.4mg·L-1范围内可导致赤潮发生.
    研究报告
    东海近海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的初步研究
    韩秀荣, 王修林, 孙霞, 石晓勇, 祝陈坚, 张传松, 陆茸
    2003, 14(07):  1097-1101. 
    摘要 ( 411 )   PDF (374KB) ( 86 )  
    根据2002年4月25日~5月2日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东海近海海域营养盐(NO3--N,PO4^3-P,SiO3^2-Si,NH4-N等)的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营养盐分布与赤潮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营养盐浓度较高,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相比,无机氮和无机磷的超标率分别为46%和60%,长江口及杭州湾附近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比较严重.调查海域由于受沿岸长江等河流输入的影响。营养盐浓度自近岸向外海快速递减,等值线几乎与海岸线平行.根据调查结束后赤潮发生的特点和区域,表明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尤其是DIN和PO4^3-P的增加,与赤潮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本次赤潮并不是发生在营养盐浓度最高的海区,因此,富营养化并不是诱发本次赤潮发生的唯一环境因素.
    研究论文
    东海近海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的初步研究
    韩秀荣, 王修林, 孙霞, 石晓勇, 祝陈坚, 张传松, 陆茸
    2003, (7):  1097-1101. 
    摘要 ( 0 )  
    根据2002年4月25日~5月2日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东海近海海域营养盐(NO3--N,PO43--P,SiO32--Si,NH4N等)的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营养盐分布与赤潮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营养盐浓度较高,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相比,无机氮和无机磷的超标率分别为46%和60%,长江口及杭州湾附近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比较严重.调查海域由于受沿岸长江等河流输入的影响,营养盐浓度自近岸向外海快速递减,等值线几乎与海岸线平行.根据调查结束后赤潮发生的特点和区域,表明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尤其是DIN和PO43--P的增加,与赤潮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本次赤潮并不是发生在营养盐浓度最高的海区,因此,富营养化并不是诱发本次赤潮发生的唯一环境因素.
    研究报告
    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叶绿素的分析
    李肖娜, 周伟华, 刘素美, 张经
    2003, 14(07):  1102-1106. 
    摘要 ( 447 )   PDF (333KB) ( 98 )  
    研究分析了2002年8~9月“赤潮973”航次所采集的沉积物中叶绿素a及其降解产物脱镁叶绿酸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是同源的;随深度增加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的含量呈递减趋势,到一定深度后含量不再变化。个别站位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的垂直分布出现了许多小突跃,可能是由生物扰动引起;表层沉积物(0~0.5cm)中的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14~1.17和0.83~5.58μg·g-1。平均值分别为0.54和2.45μg·g-1;并初步探讨水深(光强)、盐度、温度、含水量对叶绿素水平分布的影响;脱镁叶绿酸作为叶绿素的主要降解产物,到一定深度后,成为叶绿素的主要存在形式,约占80%~90%;由于水温的不同,夏季沉积物中的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含量是春季的3倍之多;比较了上层水柱中的叶绿素和沉积物中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平均而言,沉积物中叶绿素占上层水柱中叶绿素的31%.
    研究论文
    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叶绿素的分析
    李肖娜, 周伟华, 刘素美, 张经
    2003, (7):  1102-1106. 
    摘要 ( 0 )  
    研究分析了2002年8~9月“赤潮973”航次所采集的沉积物中叶绿素a及其降解产物脱镁叶绿酸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是同源的;随深度增加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的含量呈递减趋势,到一定深度后含量不再变化,个别站位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的垂直分布出现了许多小突跃,可能是由生物扰动引起;表层沉积物(0~0.5cm)中的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14~1.17和0.83~5.58μg·g-1,平均值分别为0.54和2.45μg·g-1;并初步探讨水深(光强)、盐度、温度、含水量对叶绿素水平分布的影响;脱镁叶绿酸作为叶绿素的主要降解产物,到一定深度后,成为叶绿素的主要存在形式,约占80%~90%;由于水温的不同,夏季沉积物中的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含量是春季的3倍之多;比较了上层水柱中的叶绿素和沉积物中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平均而言,沉积物中叶绿素占上层水柱中叶绿素的31%.
    研究报告
    长江口地区大气湿沉降中营养盐的初步研究
    张国森, 陈洪涛, 张经, 刘素美
    2003, 14(07):  1107-1111. 
    摘要 ( 410 )   PDF (305KB) ( 123 )  
    为了解大气湿沉降对于赤潮发生的影响,2000年5月至2001年4月在嵊泗群岛采集了64个雨水样品,并分析了其中的N、P、Si等营养盐的浓度.结果表明,营养盐月平均浓度之间相差较大,与风向即不同的污染物来源和降水量等因素有关;营养盐季节通量分布不均,季节性明显.除冬季外,其他3个季节均能成为赤潮的诱发因子;NO3--N、NH4+-N、NO2--N、PO4^3-P和SiO3^2-Si的年均浓度依次为20.23、30.14、0.1l、0.045和3.43μmol·L-1,年通量分别为2.67×10^8、3.98×10^9、0.014×10^8、0.0059×10^8和0.45×10^8mol,与河流输入量相比,湿沉降对营养盐的年输入量较小.
    研究论文
    长江口地区大气湿沉降中营养盐的初步研究
    张国森, 陈洪涛, 张经, 刘素美
    2003, (7):  1107-1111. 
    摘要 ( 0 )  
    为了解大气湿沉降对于赤潮发生的影响,2000年5月至2001年4月在嵊泗群岛采集了64个雨水样品,并分析了其中的N、P、Si等营养盐的浓度.结果表明,营养盐月平均浓度之间相差较大,与风向即不同的污染物来源和降水量等因素有关;营养盐季节通量分布不均,季节性明显,除冬季外,其他3个季节均能成为赤潮的诱发因子;NO3--N、NH4+-N、NO2--N、PO43--P和SiO32--Si的年均浓度依次为20.23、30.14、0.11、0.045和3.43μmol·L-1,年通量分别为2.67×108、3.98×108、0.014×108、0.0059×108和0.45×108mol,与河流输入量相比,湿沉降对营养盐的年输入量较小.
    研究报告
    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营养盐再生速率的研究
    戚晓红, 刘素美, 张经, 陈洪涛
    2003, 14(07):  1112-1116. 
    摘要 ( 408 )   PDF (303KB) ( 74 )  
    2001年5月和2002年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的4个站位(E4、E5、DB6、DCl0)对沉积物表面分别充氮气和空气进行培养,研究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以及该海域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生对水体中营养盐的贡献.结果表明,各溶解态营养盐在还原条件下的迁移较为活跃.在距离陆地较近的海域,营养盐一般由水向沉积物中扩散,且距陆地越近,交换通量越大;而在上升流区,营养盐多由沉积物中向水中扩散.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是SiO3^2-的源,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占6%.同时,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是氮、磷营养盐蓄积库.该海域沉积物每年从水体中吸附的DIN、PO4^3-分别占长江输入的5.9%、67%,沉积物一水界面对水体中SiO3^2-的贡献占7.8%.  
    研究论文
    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营养盐再生速率的研究
    戚晓红, 刘素美, 张经, 陈洪涛
    2003, (7):  1112-1116. 
    摘要 ( 0 )  
    2001年5月和2002年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的4个站位(E4、E5、DB6、DC10)对沉积物表面分别充氮气和空气进行培养,研究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以及该海域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生对水体中营养盐的贡献.结果表明,各溶解态营养盐在还原条件下的迁移较为活跃.在距离陆地较近的海域,营养盐一般由水向沉积物中扩散,且距陆地越近,交换通量越大;而在上升流区,营养盐多由沉积物中向水中扩散.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是SiO32-的源,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占6%.同时,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是氮、磷营养盐蓄积库.该海域沉积物每年从水体中吸附的DIN、PO43--分别占长江输入的5.9%、67%,沉积物水界面对水体中SiO32-的贡献占7.8%.
    研究报告
    陆源物质输送对赤潮高发区的影响—以铝为例
    任景玲, 刘素美, 张经, 谢亮, 李丹丹, 程岩, 朱德弟
    2003, 14(07):  1117-1121. 
    摘要 ( 480 )   PDF (382KB) ( 80 )  
    近年来长江口附近海域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赤潮爆发次数增多,而富含营养物质的长江水的输入可能是海内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来源.Al在海洋中停留时间较短且不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常用Al作为陆源输入及不同水团运动的有效示踪元素.结果表明。研究海域中溶解态Al的浓度秋季高于夏季,且与水体的盐度和悬浮颗粒物浓度表现出一定的关系.赤潮高发区内溶解态Al的浓度一般大于0.04pmol.L-1,明显表现出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赤潮发生时由于其自身的絮凝及赤潮生物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水体中的溶解态Al含量平均下降约40%,而在赤潮发生过程中溶解态Al形态变化及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论文
    陆源物质输送对赤潮高发区的影响—以铝为例
    任景玲, 刘素美, 张经, 谢亮, 李丹丹, 程岩, 朱德弟
    2003, (7):  1117-1121. 
    摘要 ( 0 )  
    近年来长江口附近海域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赤潮爆发次数增多,而富含营养物质的长江水的输入可能是海内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来源.Al在海洋中停留时间较短且不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常用Al作为陆源输入及不同水团运动的有效示踪元素.结果表明,研究海域中溶解态Al的浓度秋季高于夏季,且与水体的盐度和悬浮颗粒物浓度表现出一定的关系.赤潮高发区内溶解态Al的浓度一般大于0.04μmol·L-1,明显表现出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赤潮发生时由于其自身的絮凝及赤潮生物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水体中的溶解态Al含量平均下降约40%,而在赤潮发生过程中溶解态Al形态变化及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报告
    黄海和东海营养盐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
    王保栋
    2003, 14(07):  1122-1126. 
    摘要 ( 470 )   PDF (372KB) ( 249 )  
    根据1997~1999年黄海和东海4个季节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黄海、东海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状况.结果表明,在长江口以东及其东北部海域终年存在一个范围很大的营养盐高值区.分析表明,这些营养盐主要来自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及苏北沿岸流的输送.此外,还获得了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迄今被观测到的长江冲淡水中营养盐的最大扩展范围,计算并研究了黄海、东海上层水中Si/N/P比值,结果表明,黄东海上层水中Si/N比值较高,Si不会成为黄东海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但在南黄海南部尤其是西南部、东海近岸及长江口以东海域,N/P比值很高(>30),说明与一般海洋环境的情况不同,黄海、东海有很大一部分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受磷限制,而不是受氮限制.
    研究论文
    黄海和东海营养盐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
    王保栋
    2003, (7):  1122-1126. 
    摘要 ( 0 )  
    根据1997~1999年黄海和东海4个季节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黄海、东海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状况.结果表明,在长江口以东及其东北部海域终年存在一个范围很大的营养盐高值区.分析表明,这些营养盐主要来自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及苏北沿岸流的输送.此外,还获得了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迄今被观测到的长江冲淡水中营养盐的最大扩展范围.计算并研究了黄海、东海上层水中Si/N/P比值,结果表明,黄东海上层水中Si/N比值较高,Si不会成为黄东海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但在南黄海南部尤其是西南部、东海近岸及长江口以东海域,N/P比值很高(>30),说明与一般海洋环境的情况不同,黄海、东海有很大一部分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受磷限制,而不是受氮限制.
    研究报告
    赤潮过程浮游植物与营养物质时间变化率研究
    丘耀文, 朱良生, 李锦蓉, 梁松, 齐雨藻
    2003, 14(07):  1127-1130. 
    摘要 ( 411 )   PDF (275KB) ( 38 )  
    利用2000年大亚湾澳头海域赤潮定点连续调查资料及其多年现场调查资料,采用灰色回归模型,综合分析赤潮发生过程水体中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营养物质(NO3-、NH4+、PO4^3-、SiO3^2-、Fe)的时间变化率关系,分析了叶绿素a含量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基值本一致,复相关系数范围在0.51~0.83.当水体叶绿素浓度为5.8μg·dm-3,预示可能发生赤潮,通过采样分析水体叶绿素a含量或利用水色卫星遥感资料反演水体叶绿素浓度,计算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赤潮的预测预报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此外.本水域初级生产力由磷控制.
    研究论文
    赤潮过程浮游植物与营养物质时间变化率研究
    丘耀文, 朱良生, 李锦蓉, 梁松, 齐雨藻
    2003, (7):  1127-1130. 
    摘要 ( 0 )  
    利用2000年大亚湾澳头海域赤潮定点连续调查资料及其多年现场调查资料,采用灰色回归模型,综合分析赤潮发生过程水体中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营养物质(NO3-、NH4+、PO43-、SiO32-、Fe)的时间变化率关系,分析了叶绿素a含量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基值本一致,复相关系数范围在0.51~0.83.当水体叶绿素浓度为5.8μg·dm-3,预示可能发生赤潮.通过采样分析水体叶绿素a含量或利用水色卫星遥感资料反演水体叶绿素浓度,计算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赤潮的预测预报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此外,本水域初级生产力由磷控制
    研究报告
    长江口外赤潮频发海区水文分布特征分析
    朱德弟, 潘玉球, 许卫忆, 陈巧云
    2003, 14(07):  1131-1134. 
    摘要 ( 419 )   PDF (275KB) ( 89 )  
    对长江口外赤潮频发区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表明,在这个海区,春,夏季由于长江入海径流量大,长江冲淡水在西南-东北向流的作用下发生转向;上升流一般发生在从第一个转向点到长江口外深槽顶端的西侧斜坡上,春季这个转向点偏北,夏季偏南,秋季因长江入海径流量小,似无转向点存在,春,夏季余流的分布特点是羽状锋区附近是表,底层流辐合区,涌升区的表层余流呈现辐散的特征,底层余流具有顺槽进入长江口或向长江口辐合的特征.
    研究论文
    长江口外赤潮频发海区水文分布特征分析
    朱德弟, 潘玉球, 许卫忆, 陈巧云
    2003, (7):  1131-1134. 
    摘要 ( 0 )  
    对长江口外赤潮频发区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表明,在这个海区,春、夏季由于长江入海径流量大,长江冲淡水在西南东北向流的作用下发生转向;上升流一般发生在从第一个转向点到长江口外深槽顶端的西侧斜坡上;春季这个转向点偏北,夏季偏南,秋季因长江入海径流量小,似无转向点存在.春、夏季余流的分布特点是羽状锋区附近是表、底层流辐合区;涌升区的表层余流呈现辐散的特征,底层余流具有顺槽进入长江口或向长江口辐合的特征.
    研究报告
    长江口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与水动力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
    朱根海, 许卫忆, 朱德第, 施青松, 张健
    2003, 14(07):  1135-1139. 
    摘要 ( 387 )   PDF (342KB) ( 89 )  
    报道了2002年春季长江口海域(30°50′~31°50′N,121°50′~123°00′E)的22个大面观察站和一个昼夜连续观察站的水样和网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与水动力环境因子、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区共有浮游植物5门45属110种.主要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astaturn)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等.浮游植物丰度的昼夜变化白天大于夜间,垂直分布不明显.浮游植物主要生态类型可划分为:沿岸河口低盐半咸水类群、沿岸偏低盐广布性类群、外海高盐暖水性类群等.长江口区浮游植物丰度在1.6×10^3~75.2×10^3个.dm-3.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与长江冲淡水密切相关.在该区域存在三股不同性质的水,即长江河口水、长江冲淡水及外海水(台湾暖流)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分布.
    研究论文
    长江口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与水动力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
    朱根海, 许卫忆, 朱德第, 施青松, 张健
    2003, (7):  1135-1139. 
    摘要 ( 0 )  
    报道了2002年春季长江口海域(30°50′~31°50′N,121°50′~123°00′E)的22个大面观察站和一个昼夜连续观察站的水样和网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与水动力环境因子、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区共有浮游植物5门45属110种.主要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等.浮游植物丰度的昼夜变化白天大于夜间,垂直分布不明显.浮游植物主要生态类型可划分为:沿岸河口低盐半咸水类群、沿岸偏低盐广布性类群、外海高盐暖水性类群等.长江口区浮游植物丰度在1.6×103~75.2×103个·dm-3.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与长江冲淡水密切相关.在该区域存在三股不同性质的水,即长江河口水、长江冲淡水及外海水(台湾暖流)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分布.
    研究报告
    微小原甲藻的生长及其对锌限制的响应
    胡晗华, 石岩峻, 丛威, 蔡昭铃, 欧阳藩
    2003, 14(07):  1140-1142. 
    摘要 ( 383 )   PDF (224KB) ( 38 )  
    研究了低中高3种Zn2+浓度下,赤潮藻微小原甲藻的生长和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低Zn(1.4pmol·L-1)下,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稳定期生物量分别为0.40d-1和51100cell.ml-1.当Zn2+浓度超过24.4pmol·L-1时,提高Zn2+浓度(181.6pmol·L-1),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没有改变。为0.93d-1,而稳定期生物量则略有下降,但均明显高于低Zn条件下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稳定期生物量.Zn限制条件下藻细胞的叶绿素a合成受到影响。藻细胞光合作用需在更高光强下达到饱和.随着Zn2+浓度增加藻细胞光饱和的光合作用速率(Pm)及光合作用效率(a)均明显增大.研究表明,富营养化水体中,高的Zn浓度是一定条件下触发赤潮藻类爆发性增殖的重要因子之一.
    研究论文
    微小原甲藻的生长及其对锌限制的响应
    胡晗华, 石岩峻, 丛威, 蔡昭铃, 欧阳藩
    2003, (7):  1140-1142. 
    摘要 ( 0 )  
    研究了低中高3种Zn2+浓度下,赤潮藻微小原甲藻的生长和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低Zn(1.4pmol·L-1)下,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稳定期生物量分别为0.40d-1和51100cell·ml-1.当Zn2+浓度超过24.4pmol·L-1时,提高Zn2+浓度(181.6pmol·L-1),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没有改变,为0.93d-1,而稳定期生物量则略有下降,但均明显高于低Zn条件下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稳定期生物量.Zn限制条件下藻细胞的叶绿素a合成受到影响,藻细胞光合作用需在更高光强下达到饱和.随着Zn2+浓度增加藻细胞光饱和的光合作用速率(Pm)及光合作用效率(α)均明显增大.研究表明,富营养化水体中,高的Zn浓度是一定条件下触发赤潮藻类爆发性增殖的重要因子之一.
    研究报告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氮和磷的吸收及其生长特性
    石岩峻, 胡晗华, 马润宇, 丛威, 蔡昭铃
    2003, 14(07):  1143-1146. 
    摘要 ( 424 )   PDF (282KB) ( 50 )  
    参照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赤潮爆发时的物理条件,以f/2加富的人工海水为培养基,设定了不同的氮、磷水平,研究了在室内批量培养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无机氮、磷的吸收和无机氮、磷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氮浓度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比生长速率几乎没有差异,但低氮(0.0882mmol·L-1)条件下,藻细胞的生物量最低;中氮(0.882mmol·L-1)条件下,藻细胞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分别比高氮(2.646mmol·L-1)和低氮下增加44.7%和53.6%.随着培养基中磷浓度的升高,藻细胞生物量也升高,在高磷(0.108mmol·L-1)条件下达到最大值17200cell·ml-1,但在中磷(0.036mmol.L-1)条件下藻细胞具有最大的比生长速率.藻细胞对氮、磷的吸收速率与生长状态有密切关系,氮、磷限制条件下生长的藻细胞对氮、磷有快速的吸收.研究显示,低的N/P比有利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分裂,对数生长后期适当补氮则有利于其生物量的积累.
    研究论文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氮和磷的吸收及其生长特性
    石岩峻, 胡晗华, 马润宇, 丛威, 蔡昭铃
    2003, (7):  1143-1146. 
    摘要 ( 0 )  
    参照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赤潮爆发时的物理条件,以f/2加富的人工海水为培养基,设定了不同的氮、磷水平,研究了在室内批量培养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无机氮、磷的吸收和无机氮、磷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氮浓度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比生长速率几乎没有差异,但低氮(0.0882mmol·L-1)条件下,藻细胞的生物量最低;中氮(0.882mmol·L-1)条件下,藻细胞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分别比高氮(2.646mmol·L-1)和低氮下增加44.7%和53.6%.随着培养基中磷浓度的升高,藻细胞生物量也升高,在高磷(0.108mmol·L-1)条件下达到最大值17200cell·ml-1,但在中磷(0.036mmol·L-1)条件下藻细胞具有最大的比生长速率.藻细胞对氮、磷的吸收速率与生长状态有密切关系,氮、磷限制条件下生长的藻细胞对氮、磷有快速的吸收.研究显示,低的N/P比有利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分裂,对数生长后期适当补氮则有利于其生物量的积累.
    研究报告
    我国东南沿海亚历山大藻休眠孢囊的分布和萌发研究
    顾海峰, 蓝东兆, 方琦, 王宗灵, 蔡锋
    2003, 14(07):  1147-1150. 
    摘要 ( 390 )   PDF (279KB) ( 88 )  
    对4个海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lerandrium tamar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catenella)休眠孢囊的分布及萌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港仅在X1和X2站位有分布,且密度很小(0.4个·g-1);广西只在G2站位有发现,密度较少(2.5个·g-1泥样).闽江口有3个站位有分布,M4站位的4~6cm层密度最大,达到6个·g-1泥样;长江口的孢囊分布广、密度大,DG-26站位的8~10cm层孢囊密度达到了23.2个·g-1泥样.孢囊的分布与沉积物底质类型、沉积速率、海流都有一定的关系.光照对孢囊萌发没有影响,温度升高导致萌发率和存活率均增大,而萌发时间缩短;在低氧条件下(0.01mgO2L-1),孢囊萌发率为0.亚历山大藻孢囊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终年都会萌发
    研究论文
    我国东南沿海亚历山大藻休眠孢囊的分布和萌发研究
    顾海峰, 蓝东兆, 方琦, 王宗灵, 蔡锋
    2003, (7):  1147-1150. 
    摘要 ( 0 )  
    对4个海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catenella)休眠孢囊的分布及萌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港仅在X1和X2站位有分布,且密度很小(0.4个·g-1);广西只在G2站位有发现,密度较少(2.5个·g-1泥样).闽江口有3个站位有分布,M4站位的4~6cm层密度最大,达到6个·g-1泥样;长江口的孢囊分布广、密度大,DG26站位的8~10cm层孢囊密度达到了23.2个·g-1泥样.孢囊的分布与沉积物底质类型、沉积速率、海流都有一定的关系.光照对孢囊萌发没有影响,温度升高导致萌发率和存活率均增大,而萌发时间缩短;在低氧条件下(0.01mgO2L-1),孢囊萌发率为0.亚历山大藻孢囊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终年都会萌发.
    研究报告
    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王丽平, 颜天, 谭志军, 周名江
    2003, 14(07):  1151-1155. 
    摘要 ( 380 )   PDF (349KB) ( 68 )  
    通过对2002年5月东海赤潮原因种一东海原甲藻和亚历山大藻的单一藻种和两种藻混合情况下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数量影响的实验研究,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对轮虫有致死作用,其48hLC50为1300cell·ml^-1.藻的各组分毒性比较研究表明,只有藻液和藻细胞具有这种毒害作用,藻在早期生长阶段的毒害作用较强,毒性大小与藻细胞活性相关.东海原甲藻在高密度(4×10^4、5×10^4、10×10^4cell·ml^-1)时对轮虫种群数量在第5d时开始有影响;东海原甲藻在低密度(1×10^4、2×10^4、3×10^4cell·ml^-1)时,轮虫能够以其为食并进行生长繁殖.两种藻混合情况下,东海原甲藻能够减轻塔玛亚历山大藻对轮虫的毒害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此次赤潮对东海的微型浮游动物种群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论文
    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王丽平, 颜天, 谭志军, 周名江
    2003, (7):  1151-1155. 
    摘要 ( 0 )  
    通过对2002年5月东海赤潮原因种-东海原甲藻和亚历山大藻的单一藻种和两种藻混合情况下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数量影响的实验研究,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对轮虫有致死作用,其48hLC50为1300cell·ml-1.藻的各组分毒性比较研究表明,只有藻液和藻细胞具有这种毒害作用,藻在早期生长阶段的毒害作用较强,毒性大小与藻细胞活性相关.东海原甲藻在高密度(4×104、5×104、10×104cell·ml-1)时对轮虫种群数量在第5d时开始有影响;东海原甲藻在低密度(1×104、2×104、3×104cell·ml-1)时,轮虫能够以其为食并进行生长繁殖.两种藻混合情况下,东海原甲藻能够减轻塔玛亚历山大藻对轮虫的毒害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此次赤潮对东海的微型浮游动物种群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报告
    中国东海和南海有害赤潮高发区麻痹性贝毒素研究
    江天久, 陈菊芳, 邹迎麟, 刘洁生, 杨维东
    2003, 14(07):  1156-1160. 
    摘要 ( 424 )   PDF (323KB) ( 94 )  
    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自浙江舟山和广东深圳海域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海域近岸的贝类毒素检出率为14%,染毒的贝类毒素含量不高,低于小白鼠生物检测法的测定范围;深圳近岸贝类毒素检出率为30%以上,华贵栉孔扇贝是主要的染毒贝类,有1个样品毒素含量达5.1Mu·g-1,超出安全食用标准.从深圳大亚湾华贵栉孔扇贝检测出10种麻痹性贝毒素成分,消化腺的主要毒素成分为GTXl+2和GTX5,Cl+2和GTX2+3,而剔除消化腺后其余贝组织的主要成分为neoSTX和GTX5.贝毒素主要积累在扇贝的消化腺内,消化腺含有的毒素是贝肉组织的8倍.
    研究论文
    中国东海和南海有害赤潮高发区麻痹性贝毒素研究
    江天久, 陈菊芳, 邹迎麟, 刘洁生, 杨维东
    2003, (7):  1156-1160. 
    摘要 ( 0 )  
    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自浙江舟山和广东深圳海域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海域近岸的贝类毒素检出率为14%,染毒的贝类毒素含量不高,低于小白鼠生物检测法的测定范围;深圳近岸贝类毒素检出率为30%以上,华贵栉孔扇贝是主要的染毒贝类,有1个样品毒素含量达5.1Mu·g-1,超出安全食用标准.从深圳大亚湾华贵栉孔扇贝检测出10种麻痹性贝毒素成分,消化腺的主要毒素成分为GTX1+2和GTX5,C1+2和GTX2+3,而剔除消化腺后其余贝组织的主要成分为neoSTX和GTX5.贝毒素主要积累在扇贝的消化腺内,消化腺含有的毒素是贝肉组织的8倍.
    研究报告
    不同pH和盐度下海洋细菌对赤潮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苏建强, 郑天凌, 胡忠, 徐金森, 俞志明, 宋秀贤
    2003, 14(07):  1161-1164. 
    摘要 ( 342 )   PDF (261KB) ( 87 )  
    研究了在可控生态条件下。一株分离自厦门西海域沉积物的海洋细菌S10在不同pH和盐度条件下对赤潮原因种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和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藻株适宜生长pH为6~8,适宜盐度为20~34;该藻株在不同pH及不同盐度条件下,藻细胞毒力差异显著,且随着pH升高而下降。随着盐度增加而加大,到盐度为30时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下降;菌株Sl0(1.02×10^l0cells·ml^-1)在pH7~9和盐度15~34下均能有效抑藻生长和产毒。且在pH7、盐度34时其抑藻生长作用最强;在pH7时抑藻产毒效果较好,且其抑藻产毒作用强度不随盐度变化而异.
    研究论文
    不同 pH和盐度下海洋细菌对赤潮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苏建强, 郑天凌, 胡忠, 徐金森, 俞志明, 宋秀贤
    2003, (7):  1161-1164. 
    摘要 ( 0 )  
    研究了在可控生态条件下,一株分离自厦门西海域沉积物的海洋细菌S10在不同pH和盐度条件下对赤潮原因种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和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藻株适宜生长pH为6~8,适宜盐度为20~34;该藻株在不同pH及不同盐度条件下,藻细胞毒力差异显著,且随着pH升高而下降,随着盐度增加而加大,到盐度为30时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下降;菌株S10(1.02×1010cells·ml-1)在pH7~9和盐度15~34下均能有效抑藻生长和产毒,且在pH7、盐度34时其抑藻生长作用最强;在pH7时抑藻产毒效果较好,且其抑藻产毒作用强度不随盐度变化而异.
    研究报告
    一种有效去除赤潮生物的粘土复合体系
    宋秀贤, 俞志明, 高咏卉
    2003, 14(07):  1165-1168. 
    摘要 ( 384 )   PDF (267KB) ( 42 )  
    以粘土为主要成分,通过添加A、B两组分制备出能有效去除赤潮生物的粘土复合体系.设计了三因子三水平正交实验,考察了该体系对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uo)的去除率,探讨了具有较高去除赤潮生物效果的复合体系对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仔虾(体长1~1.5cm)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对3种赤潮生物的去除能力为:锥状斯克里普藻>强壮前沟藻>赤潮异弯藻,各因子中粘土对赤潮生物去除效果的影响最大.日本对虾仔虾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96h时对照组日本对虾仔虾死亡率高达80%,加入粘土和组分A、B的Ⅰ、Ⅱ及Ⅲ组死亡率均低于40%,适当浓度的组分A、B可以提高赤潮生物的去除率而对养殖生物无害,表明该复合体系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研究论文
    一种有效去除赤潮生物的粘土复合体系
    宋秀贤, 俞志明, 高咏卉
    2003, (7):  1165-1168. 
    摘要 ( 0 )  
    以粘土为主要成分,通过添加A、B两组分制备出能有效去除赤潮生物的粘土复合体系.设计了三因子三水平正交实验,考察了该体系对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强壮前沟藻 (Amphidinium carterae)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去除率,探讨了具有较高去除赤潮生物效果的复合体系对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仔虾(体长1~1.5cm)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对3种赤潮生物的去除能力为:锥状斯克里普藻>强壮前沟藻>赤潮异弯藻,各因子中粘土对赤潮生物去除效果的影响最大.日本对虾仔虾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96h时对照组日本对虾仔虾死亡率高达80%,加入粘土和组分A、B的I、Ⅱ及Ⅲ组死亡率均低于0%,适当浓度的组分A、B可以提高赤潮生物的去除率而对养殖生物无害,表明该复合体系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研究报告
    有机改性粘土去除有害赤潮藻的研究
    曹西华, 俞志明
    2003, 14(07):  1169-1172. 
    摘要 ( 383 )   PDF (246KB) ( 60 )  
    本研究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改性材料,通过粘土颗粒的表面吸附及离子交换作用对粘土进行了表面改性,并以常见于我国沿海的有害赤潮生物种—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目标生物,研究了有机粘土对该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粘土具有极强的去除赤潮生物能力,当有机粘土的用量为0.01g·L-1时,在24h内东海原甲藻的去除率大于95%。而未经改性处理的原土在相同用量下没有表现出对东海原甲藻的有效去除作用,这表明通过有机改性能显著增强粘土的除藻能力.对有机粘土高效去除机理分析表明。有机粘土表面静电作用、季铵盐离子亲脂性长脂肪链的“网捕”作用及粘土颗粒表面局部高浓度季铵盐离子的灭杀作用是有机粘土具有强去除藻细胞能力的主要原因.
    研究论文
    有机改性粘土去除有害赤潮藻的研究
    曹西华, 俞志明
    2003, (7):  1169-1172. 
    摘要 ( 0 )  
    本研究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改性材料,通过粘土颗粒的表面吸附及离子交换作用对粘土进行了表面改性,并以常见于我国沿海的有害赤潮生物种——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目标生物,研究了有机粘土对该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粘土具有极强的去除赤潮生物能力,当有机粘土的用量为0.01g·L-1时,在24h内东海原甲藻的去除率大于95%,而未经改性处理的原土在相同用量下没有表现出对东海原甲藻的有效去除作用,这表明通过有机改性能显著增强粘土的除藻能力.对有机粘土高效去除机理分析表明,有机粘土表面静电作用、季铵盐离子亲脂性长脂肪链的“网捕”作用及粘土颗粒表面局部高浓度季铵盐离子的灭杀作用是有机粘土具有强去除藻细胞能力的主要原因.
    研究报告
    二氧化氯对球形棕囊藻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张珩, 杨维东, 高洁, 刘洁生
    2003, 14(07):  1173-1176. 
    摘要 ( 373 )   PDF (276KB) ( 65 )  
    以海洋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汕头株(Phaeocystis globosa,ST strain)为材料,研究了ClO2对不同起始藻密度的棕囊藻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结果表明,ClO2对球形棕囊藻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藻密度为2.35×10^9cells·L-1时,高于0.74×10-2mmol·L-1的ClO2对棕囊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于2.96×10-2mmol·L-1的ClO2对棕囊藻具有显著的杀灭作用.藻密度与ClO2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剂量关系.藻密度为2.35×10^9、1.18×10^9、4.70×10^8、1.18×10^8 cells·L-1时。其96h的有效杀藻浓度分别为2.96×10^-2、2.22×10^-2、1.48×10^-2和0.59×10^-2mmol·L^-1.藻密度越高。杀灭单位藻细胞所需ClO2的浓度越低.ClO2作为杀藻剂在赤潮治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论文
    二氧化氯对球形棕囊藻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张珩, 杨维东, 高洁, 刘洁生
    2003, (7):  1173-1176. 
    摘要 ( 0 )  
    以海洋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汕头株(Phaeocystis globosa,ST strain)为材料,研究了ClO2对不同起始藻密度的棕囊藻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结果表明,ClO2对球形棕囊藻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藻密度为2.35×109cells·L-1时,高于0.74×10-2mmol·L-1的ClO2对棕囊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于2.96×10-2mmol·L-1的ClO2对棕囊藻具有显著的杀灭作用.藻密度与ClO2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剂量关系.藻密度为2.35×109、1.18×109、4.70×108、1.18×108cells·L-1时,其96h的有效杀藻浓度分别为2.96×10-2、2.22×10-2、1.48×10-2和0.59×10-2mmol·L-1.藻密度越高,杀灭单位藻细胞所需ClO2的浓度越低.ClO2作为杀藻剂在赤潮治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报告
    碘伏和异噻唑啉酮对球形棕囊藻去除的研究
    洪爱华, 尹平河, 赵玲, 黄云峰, 齐雨藻, 谢隆初
    2003, 14(07):  1177-1180. 
    摘要 ( 395 )   PDF (281KB) ( 77 )  
    研究了碘伏和异噻唑啉酮除藻剂对球形棕囊藻赤潮生物的灭杀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时,碘伏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0mg.L-1,异噻唑啉酮最低有效浓度为0.30mg.L-1,当两者复配时有协同作用,可提高它们的杀藻能力,碘伏与异噻唑啉酮浓度比为1.0:0.15时除藻效果最佳。
    研究论文
    碘伏和异噻唑啉酮对球形棕囊藻去除的研究
    洪爱华, 尹平河, 赵玲, 黄云峰, 齐雨藻, 谢隆初
    2003, (7):  1177-1180. 
    摘要 ( 0 )  
    研究了碘伏和异噻唑啉酮除藻剂对球形棕囊藻赤潮生物的灭杀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时,碘伏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0mg·L-1,异噻唑啉酮最低有效浓度为0.30mg·L-1.当两者复配时有协同作用,可提高它们的杀藻能力.碘伏与异噻唑啉酮浓度比为1.0:0.15时除藻效果最佳.
    研究报告
    赤潮异弯藻在铁限制条件下的光谱特性
    李东侠, 丛威, 蔡昭铃, 施定基, 欧阳藩
    2003, 14(07):  1181-1184. 
    摘要 ( 385 )   PDF (267KB) ( 98 )  
    由活体吸收光谱可见,赤潮异弯藻在叶绿素c靠近红光区的吸收峰处,由铁丰富条件下的632nm向蓝漂移2nm.由于类胡萝卜素相对于叶绿素a的比值在铁限制的细胞内增大,因而受铁限制的细胞活体吸收光谱在480nm左右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峰处增加了一个吸收峰.赤潮异弯藻细胞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在685nm处有一明显的发射峰。与铁丰富条件(10μmol.L-1)相比,缺铁(5nmol·L-1)和低铁(100nmol·L-1)细胞在685nm处的荧光得率分别升高了2倍和1.4倍.补铁48h后荧光得率则明显降低。表明细胞在铁限制条件下存在大量能量耗散,降低了细胞光合作用效率.
    研究论文
    赤潮异弯藻在铁限制条件下的光谱特性
    李东侠, 丛威, 蔡昭铃, 施定基, 欧阳藩
    2003, (7):  1181-1184. 
    摘要 ( 0 )  
    由活体吸收光谱可见,赤潮异弯藻在叶绿素c靠近红光区的吸收峰处,由铁丰富条件下的632nm向蓝漂移2nm.由于类胡萝卜素相对于叶绿素a的比值在铁限制的细胞内增大,因而受铁限制的细胞活体吸收光谱在480nm左右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峰处增加了一个吸收峰.赤潮异弯藻细胞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在685nm处有一明显的发射峰,与铁丰富条件(10μmol·L-1)相比,缺铁(5nmol·L-1)和低铁(100nmol·L-1)细胞在685nm处的荧光得率分别升高了2倍和1.4倍.补铁48h后荧光得率则明显降低,表明细胞在铁限制条件下存在大量能量耗散,降低了细胞光合作用效率.
    研究报告
    铁胁迫诱导的赤潮异弯藻细胞生化组成变化
    李东侠, 丛威, 蔡昭铃, 施定基, 欧阳藩
    2003, 14(07):  1185-1187. 
    摘要 ( 352 )   PDF (188KB) ( 53 )  
    研究了铁胁迫对赤潮异弯藻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胁迫下的细胞内所有色素浓度均降低,同富铁条件相比。铁胁迫下的细胞内叶绿素a浓度降低2倍多。叶绿素c也有相当程度的降低,因此,铁胁迫下的胞内叶绿素c与叶绿素a的比率变化不大.铁胁迫下的细胞内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降低了1.5倍,因此在铁胁迫下的细胞内类胡萝卜素相对于叶绿素a的比例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培养基内铁浓度降低而下降,与铁丰富条件(10μmol·L-1)相比,受铁胁迫的细胞可溶蛋白电泳图谱中17kDa和55kDa附近的带明显增加,而在20kDa和35kDa附近的蛋白带降低
    研究论文
    铁胁迫诱导的赤潮异弯藻细胞生化组成变化
    李东侠, 丛威, 蔡昭铃, 施定基, 欧阳藩
    2003, (7):  1185-1187. 
    摘要 ( 0 )  
    研究了铁胁迫对赤潮异弯藻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胁迫下的细胞内所有色素浓度均降低,同富铁条件相比,铁胁迫下的细胞内叶绿素a浓度降低2倍多,叶绿素c也有相当程度的降低,因此,铁胁迫下的胞内叶绿素c与叶绿素a的比率变化不大.铁胁迫下的细胞内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降低了1.5倍,因此在铁胁迫下的细胞内类胡萝卜素相对于叶绿素a的比例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培养基内铁浓度降低而下降,与铁丰富条件(10μmol·L-1)相比,受铁胁迫的细胞可溶蛋白电泳图谱中17kDa和55kDa附近的带明显增加,而在20kDa和35kDa附近的蛋白带降低.
    研究报告
    我国东海赤潮原甲藻应属哪种?
    齐雨藻, 王艳
    2003, 14(07):  1188-1190. 
    摘要 ( 408 )   PDF (203KB) ( 79 )  
    阐述并讨论了中国东海长江口外经常发生的原甲藻赤潮原因种的种类认知问题.论述了自从Stein提出具齿原甲藻(Prorocendrum dentatum Stein)新种后迄今中外专家报告该种的描述及分布,并对比了具齿原甲藻与长江口的原甲藻的异同.研究证实我国东海的原甲藻与具齿原甲藻有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体积大小、藻体末端形态以及藻体前端突起的大小和形态等方面.本文汇集了国内外对具齿原甲藻与我国原甲藻的研究成果,对比认为。我国长江口外经常发生赤潮的原甲藻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drum donghaiense Lu).文中还讨论了由陆斗定发表的东海原甲藻需要补充修正的观点.在过去的数年中,我国东海长江口海域频繁爆发大面积的原甲藻赤潮,但对于赤潮原因种原甲藻(Prorocentrum)的定种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种是具齿原甲藻,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东海原甲藻.为了阐明此种原甲藻的命名问题,于2002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题为“我国东海赤潮原因种原甲藻分类学国际研讨会”.认为是P.dentatum的依据是长期以来国际上通常把类似我国东海的原甲藻定为P.dentatum,其根据是它的前端有突起等.而持不同观点的专家认为我国东海的这种原甲藻在细胞长度上与Stein描述的原P.dentatum差异很大,并且除少数样品末端尖伸外,大多数细胞末端是钝圆的.专家们还认为在日本、韩国等亚洲海域分布的被报告为P.dentatum的原甲藻与我国东海的此种原甲藻为同一种.综观各种观点,作者认为东海本种原甲藻应为东海原甲藻.
    研究论文
    我国东海赤潮原甲藻应属哪种 ?
    齐雨藻, 王艳
    2003, (7):  1188-1190. 
    摘要 ( 0 )  
    阐述并讨论了中国东海长江口外经常发生的原甲藻赤潮原因种的种类认知问题.论述了自从Stein提出具齿原甲藻(Prorocendrum dentatum Stein)新种后迄今中外专家报告该种的描述及分布,并对比了具齿原甲藻与长江口的原甲藻的异同.研究证实我国东海的原甲藻与具齿原甲藻有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体积大小、藻体末端形态以及藻体前端突起的大小和形态等方面.本文汇集了国内外对具齿原甲藻与我国原甲藻的研究成果,对比认为,我国长江口外经常发生赤潮的原甲藻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drum donghaiense Lu).文中还讨论了由陆斗定发表的东海原甲藻需要补充修正的观点.在过去的数年中,我国东海长江口海域频繁爆发大面积的原甲藻赤潮,但对于赤潮原因种原甲藻(Prorocentrum)的定种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种是具齿原甲藻,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东海原甲藻.为了阐明此种原甲藻的命名问题,于2002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题为“我国东海赤潮原因种原甲藻分类学国际研讨会”.认为是P.dentatum的依据是长期以来国际上通常把类似我国东海的原甲藻定为P.dentatum,其根据是它的前端有突起等.而持不同观点的专家认为我国东海的这种原甲藻在细胞长度上与Stein描述的原P.dentatum差异很大,并且除少
    研究报告
    有害赤潮藻对浮游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丽平, 颜天, 谭志军, 周名江
    2003, 14(07):  1191-1196. 
    摘要 ( 397 )   PDF (411KB) ( 118 )  
    有害赤潮藻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在赤潮危害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有害赤潮藻对浮游动物的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影响浮游动物的存活和生长,降低母体的产卵力、卵的受精率或受精卵的孵化率以及减慢胚胎发育或造成畸形,影响幼体的正常发育,抑制浮游动物的摄食和改变其正常行为等;这些毒害作用主要是由赤潮藻产生的藻毒素或其它一些胞外渗出物通过降低浮游动物对食物的利用率、造成生理损伤、破坏细胞膜、降低亲体产生的配子质量、抑制有丝分裂和胚胎发育等造成的.某些赤潮藻营养成分单一如缺乏多不饱和脂肪酸,也会对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产生影响.
    研究论文
    有害赤潮藻对浮游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丽平, 颜天, 谭志军, 周名江
    2003, (7):  1191-1196. 
    摘要 ( 0 )  
    有害赤潮藻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在赤潮危害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有害赤潮藻对浮游动物的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影响浮游动物的存活和生长,降低母体的产卵力、卵的受精率或受精卵的孵化率以及减慢胚胎发育或造成畸形,影响幼体的正常发育,抑制浮游动物的摄食和改变其正常行为等;这些毒害作用主要是由赤潮藻产生的藻毒素或其它一些胞外渗出物通过降低浮游动物对食物的利用率、造成生理损伤、破坏细胞膜、降低亲体产生的配子质量、抑制有丝分裂和胚胎发育等造成的.某些赤潮藻营养成分单一如缺乏多不饱和脂肪酸,也会对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产生影响.
    研究报告
    海水中胞外酶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研究进展
    洪华生, 王大志, 欧林坚, 黄邦钦
    2003, 14(07):  1197-1199. 
    摘要 ( 345 )   PDF (248KB) ( 54 )  
    胞外酶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研究对深入了解海洋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赤潮藻在赤潮发生过程中的应对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海水中胞外酶的研究方法、活性分布特征、粒径分布特征、影响调控机制及生态学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胞外酶作为一项新型营养状况指标的意义.
    研究论文
    海水中胞外酶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研究进展
    欧林坚, 黄邦钦, 洪华生, 王大志
    2003, (7):  1197-1199. 
    摘要 ( 0 )  
    胞外酶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研究对深入了解海洋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赤潮藻在赤潮发生过程中的应对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海水中胞外酶的研究方法、活性分布特征、粒径分布特征、影响调控机制及生态学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胞外酶作为一项新型营养状况指标的意义.
    研究报告
    多波段卫星遥感海洋赤潮水华的方法研究
    毛显谋, 黄韦艮
    2003, 14(07):  1200-1202. 
    摘要 ( 352 )   PDF (205KB) ( 73 )  
    研究论文
    多波段卫星遥感海洋赤潮水华的方法研究
    毛显谋, 黄韦艮
    2003, (7):  1200-1202.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海水中苯扎溴铵除藻剂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
    潘剑宇, 尹平河, 赵玲, 齐雨藻, 谢隆初
    2003, 14(07):  1203-1204. 
    摘要 ( 344 )   PDF (123KB) ( 50 )  
    研究论文
    海水中苯扎溴铵除藻剂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
    潘剑宇, 尹平河, 赵玲, 齐雨藻, 谢隆初
    2003, (7):  1203-1204. 
    摘要 ( 0 )  
    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发生区基本特征初探
    周名江, 颜天, 邹景忠
    2003, (7):  1031-1038. 
    摘要 ( 1290 )   PDF (923KB) ( 529 )  
    对长江口邻近海域与赤潮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能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迁移、聚集、休眠以及竞争等的一些主要环境特征,如流系结构和水团、冲淡水及其转向、上升流、锋面、营养盐的输入及其来源、浮游生物群落特征等进行了综述,对该海域赤潮发生的历史记录从时间、地点、赤潮类型等方面作了归纳分析,并对2002年在该赤潮发生区开展的现场调查的初步结果作一简略介绍.
    甲藻孢囊在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
    王朝晖, 齐雨藻
    2003, (7):  1039-1043. 
    摘要 ( 857 )   PDF (538KB) ( 338 )  
    为了了解长江口海域赤潮爆发潜势,于2002年4月至5月用采泥器采集了位于122°~123.5°E、29°~32°N之间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分析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共分析鉴定出孢囊类型29种,其中自养型11种,异养型18种.每个站位的孢囊种类在10~21之间,孢囊密度为11.7~587孢囊·g-1干泥之间.远岸海域孢囊种类较为丰富,密度也较高.在调查区域内,孢囊密度及种类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亚历山大藻孢囊分布广泛,最高密度为40.4孢囊·g-1干泥,其他赤潮种类的孢囊如链状裸甲藻、多边舌甲藻、锥状斯氏藻、科夫多沟藻和无纹多沟藻等都在长江口海域有分布.
    长江口附近海域春季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
    高亚辉, 虞秋波, 齐雨藻, 邹景忠, 陆斗定, 李扬, 陈长平
    2003, (7):  1044-1048. 
    摘要 ( 1237 )   PDF (686KB) ( 374 )  
    2002年春季,在长江口附近海域典型赤潮高发区28个大面站位采集了53个样品,从中共鉴定出隶属于31个硅藻属的80个种和变种;其中种类多样性较高的属为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有17个种,斜纹藻属(Pleurosigma),有8个种和变种;数量上较优势的种为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为3.48×103cells·L-1,占28.54%;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为1.43×103cells·L-1,占16.98%;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为0.71×103cells·L-1,占9.85%.它们在大部分站位中都有出现;柔弱拟菱形藻和尖刺拟菱形藻的高细胞密度区主要出现在1230E断面的站位,而具槽直链藻则主要出现在长江口的31~32°N断面的站位.浮游硅藻总细胞丰度变化于0.43×103~23.3×103cells·L-1,平均4.61×103cells·L-1;在123°E、30.5°N的DD15站位,无论表层还是中层,浮游硅藻总细胞丰度均最高(表层,1.85×104cells·L-1;中层,2.33×104cells·L-1).从水平分布看,浮游硅藻呈不均匀分布态势,从垂直分布看,大部分站位的表层浮游硅藻丰度高于中层.
    东海两种赤潮生物种间竞争的围隔实验
    李瑞香, 朱明远, 王宗灵, 石晓勇, 陈炳章
    2003, (7):  1049-1054. 
    摘要 ( 1019 )   PDF (654KB) ( 351 )  
    1998年5月和2002年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进行了两次添加营养盐诱发赤潮的围隔实验,结果表明,1998年5月实验开始时,具齿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分别占群落总量的85%和11%,对照围隔中,具齿原甲藻一直处于优势,高峰时所占比例接近99%.加磷围隔中,中肋骨条藻显示出很强的竞争能力,第五天的数量与具齿原甲藻相等.2002年5月用4个围隔装置进行实验,在不同营养状况下两个种的增殖速率不同,营养盐浓度高的围隔中,中肋骨条藻的增殖速率比具齿原甲藻快得多,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具齿原甲藻比中肋骨条藻存活的要好,表明在营养盐丰富情况下,中肋骨条藻以其快速的繁殖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导致中肋骨条藻形成的赤潮持续时间较短,消亡也快,而具齿原甲藻赤潮形成期较长,但在营养盐很低的情况下,还能维持较长时间.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周伟华, 霍文毅, 袁翔城, 殷克东
    2003, (7):  1055-1059. 
    摘要 ( 1229 )   PDF (611KB) ( 487 )  
    2002年4~5月对东海海域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了海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大面站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1.086mg·m-3.分级叶绿素a结果显示,春季东海浮游植物以微型和微微型(<20μm)占优势,其对海区叶绿素a的贡献为64%,超微型浮游植物(<5μm)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27%.营养盐分布和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影响了叶绿素a及其粒级结构的分布.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0.091mg·m-3·h-1,赤潮跟踪的R-03、RL-01、RG-01站的平均初级生产力为399.984mg·m-3·h-1.光和营养盐成为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平面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表层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均在调查海区的123°E纵断面冲淡区产生高值区.DC11站浮游植物生物量异常高,表层叶绿素a达到9.082mg·m-3,初级生产力为128.79mg·m-3·h-1,但并未出现水色异常.
    东海原甲藻修订及与相关原甲藻的分类学比较
    陆斗定, 齐雨藻, Jeanette Goebel, 邹景忠, 高亚辉
    2003, (7):  1060-1064. 
    摘要 ( 1362 )   PDF (310KB) ( 238 )  
    分析了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显微结构,并与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 Stein)模式种和Schiller的钝头原甲藻的描述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形态结构和个体大小具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异远超出了同种个体因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形态变化范围.从细胞形态及其表面结构可以判断,日本、韩国海区所记录并报道的“P.dentatum”与我国东海的东海原甲藻应属同一种.因此可以认为,我国东海赤潮高发区以及在韩国、日本海区的出现的高生物量(high biomass bloom forming species)赤潮原甲藻不是Stein所发表的具齿原甲藻,而是东海原甲藻,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其种名应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
    具齿原甲藻的生态特征及赤潮成因浅析
    王金辉, 黄秀清
    2003, (7):  1065-1069. 
    摘要 ( 1133 )   PDF (654KB) ( 424 )  
    在东海的长江口和舟山海域,2000~2002年连续3年的5月发生罕见的大规模赤潮,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为了解该种的生态特征及赤潮频发原因,本文分析近年赤潮应急监测资料及野外生态调查资料,结果表明,该种适温、适盐范围分别为15~25℃和14~32,最适温度、盐度分别为18~22℃和22~31.该种运动能力较强,在海流交汇的紊乱水体中具有强适应能力,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特性.水温、硝酸盐含量、海流及上升流、磷限制环境下的种间竞争优势对诱发和维持赤潮具有重要作用.
    东海具齿原甲藻的扫描电子显微结构
    吕颂辉, 张玉宇, 陈菊芳
    2003, (7):  1070-1072. 
    摘要 ( 1118 )   PDF (405KB) ( 403 )  
    在光学显微镜分析鉴定的基础上,通过高分辨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海赤潮原甲藻标本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中心(CCMP)的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藻株(CCMP1517)的细胞表面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认为两者为同一种类.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发生在我国东海水域的赤潮原甲藻种类是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而非新种.
    春季赤潮频发期东海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
    孙军, 刘东艳, 王宗灵, 石晓勇, 李瑞香, 朱明远
    2003, (7):  1073-1080. 
    摘要 ( 933 )   PDF (2252KB) ( 574 )  
    2002年4~5月在东海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8、11、14、23和28号5个典型站位采样,用现场稀释法对春季东海水域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行为在东海赤潮过程起到关键作用.各站位微型浮游动物主要以急游虫、红色中缢虫和夜光藻为主,在种类上砂壳纤毛虫是主要的类群.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范围在0.28~1.13d-1,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范围在35.14%~811.69%,对浮游植物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范围在74.04%~203.25%,对浮游植物碳的摄食率范围在9.58~97.91μg·L-1·d-1.靠近岸边的站位,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和对浮游植物碳的摄食率相对较高,而远离岸边的站位对浮游植物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却较高.与世界其它海区比较此水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处于较高水平.急游虫是控制东海主要赤潮原因生物具齿原甲藻生长的关键种类.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的研究
    徐兆礼, 洪波, 朱明远, 陈亚瞿
    2003, (7):  1081-1085. 
    摘要 ( 1029 )   PDF (696KB) ( 484 )  
    根据2002年4~5月东海122°~123°30′E、29°~32°N水域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鉴定出饵料浮游动物128种[不含16种浮游幼虫(体)和仔鱼],分5门12大类,以桡足类占优势(40种,31.25%).浮游动物群落以广温广盐生态类群为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为最主要优势种(142.10ind·m-3,68.09%).总生物量均值为243.80mg·m-3(55.53~773.92mg·m-3),最高密集区(>500mg·m-3)位于长江口30°45′~31°15′N、122°45′~123°15′E水域.饵料生物量均值为195.96mg·m-3(55.53~496.09mg·m-3),呈长江口(30°30′N以北)水域高于舟山岛东南水域、长江口外海(122°45′E以东)高于近海水域的分布趋势.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12(1.09~3.73).长江口水域多样度、均匀度和丰富度低,优势度大,反映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不够稳定.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得知,影响本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值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硅藻和甲藻.
    长江口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过程的初步研究
    石晓勇, 王修林, 韩秀荣, 祝陈坚, 孙霞, 张传松
    2003, (7):  1086-1092. 
    摘要 ( 907 )   PDF (784KB) ( 450 )  
    利用1997年秋季和1998年春季对长江口邻近海域两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对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以及其主要控制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及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海水中NO3--N、SiO32--Si及PO43--P、DOP、PP均高于春季,平均含量分别为4.97、11.6、0.44、0.26、0.82μmol·L-1,而春季则是NO2--N、NH4+-N、DON、PN含量高,平均含量分别为0.70、2.26、9.88、7.88μmol·L-1.PP(54%)和PO43--P(51%)分别为秋季和春季磷的主要形态,两个季节氮结构基本一致,均以DON和PN为主.除春季PO43--P外,营养盐受长江冲淡水等陆源输入的影响而呈现近岸含量较高,溶解无机氮秋季以NO3--N为主而春季则以NH4+-N为主,秋季PO43--P同时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而春季则主要来源于台湾暖流,显示出春季台湾暖流对调查海区的影响程度大于秋季.
    东海赤潮高发区COD和石油烃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的初步研究
    张传松, 王修林, 石晓勇, 韩秀荣, 孙霞, 祝陈坚, 陆茸
    2003, (7):  1093-1096. 
    摘要 ( 944 )   PDF (585KB) ( 379 )  
    根据2002年4月25日~5月2日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化学耗氧量(COD)、石油烃等项目的现场调查,探讨了该海区COD、石油烃以及富营养化指数(EI)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OD和富营养化指数(EI)均表现为近岸高、外海低,沿离岸方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此外,赤潮发生与上述各项因素关系的初步研究表明,COD和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高,是调查海区赤潮发生的必要条件.在合适的温盐和光照条件下,当海水EI和COD浓度分别处在2.5~15和0.8~1.4mg·L-1范围内可导致赤潮发生.
    东海近海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的初步研究
    韩秀荣, 王修林, 孙霞, 石晓勇, 祝陈坚, 张传松, 陆茸
    2003, (7):  1097-1101. 
    摘要 ( 1294 )   PDF (674KB) ( 455 )  
    根据2002年4月25日~5月2日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东海近海海域营养盐(NO3--N,PO43--P,SiO32--Si,NH4N等)的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营养盐分布与赤潮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营养盐浓度较高,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相比,无机氮和无机磷的超标率分别为46%和60%,长江口及杭州湾附近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比较严重.调查海域由于受沿岸长江等河流输入的影响,营养盐浓度自近岸向外海快速递减,等值线几乎与海岸线平行.根据调查结束后赤潮发生的特点和区域,表明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尤其是DIN和PO43--P的增加,与赤潮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本次赤潮并不是发生在营养盐浓度最高的海区,因此,富营养化并不是诱发本次赤潮发生的唯一环境因素.
    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叶绿素的分析
    李肖娜, 周伟华, 刘素美, 张经
    2003, (7):  1102-1106. 
    摘要 ( 866 )   PDF (662KB) ( 285 )  
    研究分析了2002年8~9月“赤潮973”航次所采集的沉积物中叶绿素a及其降解产物脱镁叶绿酸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是同源的;随深度增加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的含量呈递减趋势,到一定深度后含量不再变化,个别站位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的垂直分布出现了许多小突跃,可能是由生物扰动引起;表层沉积物(0~0.5cm)中的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14~1.17和0.83~5.58μg·g-1,平均值分别为0.54和2.45μg·g-1;并初步探讨水深(光强)、盐度、温度、含水量对叶绿素水平分布的影响;脱镁叶绿酸作为叶绿素的主要降解产物,到一定深度后,成为叶绿素的主要存在形式,约占80%~90%;由于水温的不同,夏季沉积物中的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含量是春季的3倍之多;比较了上层水柱中的叶绿素和沉积物中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平均而言,沉积物中叶绿素占上层水柱中叶绿素的31%.
    长江口地区大气湿沉降中营养盐的初步研究
    张国森, 陈洪涛, 张经, 刘素美
    2003, (7):  1107-1111. 
    摘要 ( 947 )   PDF (745KB) ( 386 )  
    为了解大气湿沉降对于赤潮发生的影响,2000年5月至2001年4月在嵊泗群岛采集了64个雨水样品,并分析了其中的N、P、Si等营养盐的浓度.结果表明,营养盐月平均浓度之间相差较大,与风向即不同的污染物来源和降水量等因素有关;营养盐季节通量分布不均,季节性明显,除冬季外,其他3个季节均能成为赤潮的诱发因子;NO3--N、NH4+-N、NO2--N、PO43--P和SiO32--Si的年均浓度依次为20.23、30.14、0.11、0.045和3.43μmol·L-1,年通量分别为2.67×108、3.98×108、0.014×108、0.0059×108和0.45×108mol,与河流输入量相比,湿沉降对营养盐的年输入量较小.
    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营养盐再生速率的研究
    戚晓红, 刘素美, 张经, 陈洪涛
    2003, (7):  1112-1116. 
    摘要 ( 981 )   PDF (536KB) ( 358 )  
    2001年5月和2002年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的4个站位(E4、E5、DB6、DC10)对沉积物表面分别充氮气和空气进行培养,研究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以及该海域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生对水体中营养盐的贡献.结果表明,各溶解态营养盐在还原条件下的迁移较为活跃.在距离陆地较近的海域,营养盐一般由水向沉积物中扩散,且距陆地越近,交换通量越大;而在上升流区,营养盐多由沉积物中向水中扩散.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是SiO32-的源,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占6%.同时,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是氮、磷营养盐蓄积库.该海域沉积物每年从水体中吸附的DIN、PO43--分别占长江输入的5.9%、67%,沉积物水界面对水体中SiO32-的贡献占7.8%.
    陆源物质输送对赤潮高发区的影响—以铝为例
    任景玲, 刘素美, 张经, 谢亮, 李丹丹, 程岩, 朱德弟
    2003, (7):  1117-1121. 
    摘要 ( 927 )   PDF (283KB) ( 282 )  
    近年来长江口附近海域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赤潮爆发次数增多,而富含营养物质的长江水的输入可能是海内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来源.Al在海洋中停留时间较短且不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常用Al作为陆源输入及不同水团运动的有效示踪元素.结果表明,研究海域中溶解态Al的浓度秋季高于夏季,且与水体的盐度和悬浮颗粒物浓度表现出一定的关系.赤潮高发区内溶解态Al的浓度一般大于0.04μmol·L-1,明显表现出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赤潮发生时由于其自身的絮凝及赤潮生物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水体中的溶解态Al含量平均下降约40%,而在赤潮发生过程中溶解态Al形态变化及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黄海和东海营养盐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
    王保栋
    2003, (7):  1122-1126. 
    摘要 ( 1021 )   PDF (682KB) ( 666 )  
    根据1997~1999年黄海和东海4个季节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黄海、东海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状况.结果表明,在长江口以东及其东北部海域终年存在一个范围很大的营养盐高值区.分析表明,这些营养盐主要来自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及苏北沿岸流的输送.此外,还获得了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迄今被观测到的长江冲淡水中营养盐的最大扩展范围.计算并研究了黄海、东海上层水中Si/N/P比值,结果表明,黄东海上层水中Si/N比值较高,Si不会成为黄东海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但在南黄海南部尤其是西南部、东海近岸及长江口以东海域,N/P比值很高(>30),说明与一般海洋环境的情况不同,黄海、东海有很大一部分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受磷限制,而不是受氮限制.
    赤潮过程浮游植物与营养物质时间变化率研究
    丘耀文, 朱良生, 李锦蓉, 梁松, 齐雨藻
    2003, (7):  1127-1130. 
    摘要 ( 932 )   PDF (1153KB) ( 340 )  
    利用2000年大亚湾澳头海域赤潮定点连续调查资料及其多年现场调查资料,采用灰色回归模型,综合分析赤潮发生过程水体中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营养物质(NO3-、NH4+、PO43-、SiO32-、Fe)的时间变化率关系,分析了叶绿素a含量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基值本一致,复相关系数范围在0.51~0.83.当水体叶绿素浓度为5.8μg·dm-3,预示可能发生赤潮.通过采样分析水体叶绿素a含量或利用水色卫星遥感资料反演水体叶绿素浓度,计算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赤潮的预测预报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此外,本水域初级生产力由磷控制
    长江口外赤潮频发海区水文分布特征分析
    朱德弟, 潘玉球, 许卫忆, 陈巧云
    2003, (7):  1131-1134. 
    摘要 ( 960 )   PDF (222KB) ( 277 )  
    对长江口外赤潮频发区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表明,在这个海区,春、夏季由于长江入海径流量大,长江冲淡水在西南东北向流的作用下发生转向;上升流一般发生在从第一个转向点到长江口外深槽顶端的西侧斜坡上;春季这个转向点偏北,夏季偏南,秋季因长江入海径流量小,似无转向点存在.春、夏季余流的分布特点是羽状锋区附近是表、底层流辐合区;涌升区的表层余流呈现辐散的特征,底层余流具有顺槽进入长江口或向长江口辐合的特征.
    长江口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与水动力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
    朱根海, 许卫忆, 朱德第, 施青松, 张健
    2003, (7):  1135-1139. 
    摘要 ( 1057 )   PDF (1236KB) ( 456 )  
    报道了2002年春季长江口海域(30°50′~31°50′N,121°50′~123°00′E)的22个大面观察站和一个昼夜连续观察站的水样和网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与水动力环境因子、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区共有浮游植物5门45属110种.主要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等.浮游植物丰度的昼夜变化白天大于夜间,垂直分布不明显.浮游植物主要生态类型可划分为:沿岸河口低盐半咸水类群、沿岸偏低盐广布性类群、外海高盐暖水性类群等.长江口区浮游植物丰度在1.6×103~75.2×103个·dm-3.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与长江冲淡水密切相关.在该区域存在三股不同性质的水,即长江河口水、长江冲淡水及外海水(台湾暖流)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分布.
    微小原甲藻的生长及其对锌限制的响应
    胡晗华, 石岩峻, 丛威, 蔡昭铃, 欧阳藩
    2003, (7):  1140-1142. 
    摘要 ( 909 )   PDF (406KB) ( 329 )  
    研究了低中高3种Zn2+浓度下,赤潮藻微小原甲藻的生长和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低Zn(1.4pmol·L-1)下,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稳定期生物量分别为0.40d-1和51100cell·ml-1.当Zn2+浓度超过24.4pmol·L-1时,提高Zn2+浓度(181.6pmol·L-1),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没有改变,为0.93d-1,而稳定期生物量则略有下降,但均明显高于低Zn条件下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稳定期生物量.Zn限制条件下藻细胞的叶绿素a合成受到影响,藻细胞光合作用需在更高光强下达到饱和.随着Zn2+浓度增加藻细胞光饱和的光合作用速率(Pm)及光合作用效率(α)均明显增大.研究表明,富营养化水体中,高的Zn浓度是一定条件下触发赤潮藻类爆发性增殖的重要因子之一.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氮和磷的吸收及其生长特性
    石岩峻, 胡晗华, 马润宇, 丛威, 蔡昭铃
    2003, (7):  1143-1146. 
    摘要 ( 1043 )   PDF (443KB) ( 507 )  
    参照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赤潮爆发时的物理条件,以f/2加富的人工海水为培养基,设定了不同的氮、磷水平,研究了在室内批量培养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无机氮、磷的吸收和无机氮、磷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氮浓度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比生长速率几乎没有差异,但低氮(0.0882mmol·L-1)条件下,藻细胞的生物量最低;中氮(0.882mmol·L-1)条件下,藻细胞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分别比高氮(2.646mmol·L-1)和低氮下增加44.7%和53.6%.随着培养基中磷浓度的升高,藻细胞生物量也升高,在高磷(0.108mmol·L-1)条件下达到最大值17200cell·ml-1,但在中磷(0.036mmol·L-1)条件下藻细胞具有最大的比生长速率.藻细胞对氮、磷的吸收速率与生长状态有密切关系,氮、磷限制条件下生长的藻细胞对氮、磷有快速的吸收.研究显示,低的N/P比有利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分裂,对数生长后期适当补氮则有利于其生物量的积累.
    我国东南沿海亚历山大藻休眠孢囊的分布和萌发研究
    顾海峰, 蓝东兆, 方琦, 王宗灵, 蔡锋
    2003, (7):  1147-1150. 
    摘要 ( 943 )   PDF (242KB) ( 214 )  
    对4个海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catenella)休眠孢囊的分布及萌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港仅在X1和X2站位有分布,且密度很小(0.4个·g-1);广西只在G2站位有发现,密度较少(2.5个·g-1泥样).闽江口有3个站位有分布,M4站位的4~6cm层密度最大,达到6个·g-1泥样;长江口的孢囊分布广、密度大,DG26站位的8~10cm层孢囊密度达到了23.2个·g-1泥样.孢囊的分布与沉积物底质类型、沉积速率、海流都有一定的关系.光照对孢囊萌发没有影响,温度升高导致萌发率和存活率均增大,而萌发时间缩短;在低氧条件下(0.01mgO2L-1),孢囊萌发率为0.亚历山大藻孢囊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终年都会萌发.
    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王丽平, 颜天, 谭志军, 周名江
    2003, (7):  1151-1155. 
    摘要 ( 1067 )   PDF (268KB) ( 310 )  
    通过对2002年5月东海赤潮原因种-东海原甲藻和亚历山大藻的单一藻种和两种藻混合情况下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数量影响的实验研究,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对轮虫有致死作用,其48hLC50为1300cell·ml-1.藻的各组分毒性比较研究表明,只有藻液和藻细胞具有这种毒害作用,藻在早期生长阶段的毒害作用较强,毒性大小与藻细胞活性相关.东海原甲藻在高密度(4×104、5×104、10×104cell·ml-1)时对轮虫种群数量在第5d时开始有影响;东海原甲藻在低密度(1×104、2×104、3×104cell·ml-1)时,轮虫能够以其为食并进行生长繁殖.两种藻混合情况下,东海原甲藻能够减轻塔玛亚历山大藻对轮虫的毒害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此次赤潮对东海的微型浮游动物种群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东海和南海有害赤潮高发区麻痹性贝毒素研究
    江天久, 陈菊芳, 邹迎麟, 刘洁生, 杨维东
    2003, (7):  1156-1160. 
    摘要 ( 940 )   PDF (262KB) ( 365 )  
    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自浙江舟山和广东深圳海域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海域近岸的贝类毒素检出率为14%,染毒的贝类毒素含量不高,低于小白鼠生物检测法的测定范围;深圳近岸贝类毒素检出率为30%以上,华贵栉孔扇贝是主要的染毒贝类,有1个样品毒素含量达5.1Mu·g-1,超出安全食用标准.从深圳大亚湾华贵栉孔扇贝检测出10种麻痹性贝毒素成分,消化腺的主要毒素成分为GTX1+2和GTX5,C1+2和GTX2+3,而剔除消化腺后其余贝组织的主要成分为neoSTX和GTX5.贝毒素主要积累在扇贝的消化腺内,消化腺含有的毒素是贝肉组织的8倍.
    不同 pH和盐度下海洋细菌对赤潮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苏建强, 郑天凌, 胡忠, 徐金森, 俞志明, 宋秀贤
    2003, (7):  1161-1164. 
    摘要 ( 1109 )   PDF (477KB) ( 320 )  
    研究了在可控生态条件下,一株分离自厦门西海域沉积物的海洋细菌S10在不同pH和盐度条件下对赤潮原因种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和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藻株适宜生长pH为6~8,适宜盐度为20~34;该藻株在不同pH及不同盐度条件下,藻细胞毒力差异显著,且随着pH升高而下降,随着盐度增加而加大,到盐度为30时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下降;菌株S10(1.02×1010cells·ml-1)在pH7~9和盐度15~34下均能有效抑藻生长和产毒,且在pH7、盐度34时其抑藻生长作用最强;在pH7时抑藻产毒效果较好,且其抑藻产毒作用强度不随盐度变化而异.
    一种有效去除赤潮生物的粘土复合体系
    宋秀贤, 俞志明, 高咏卉
    2003, (7):  1165-1168. 
    摘要 ( 928 )   PDF (709KB) ( 337 )  
    以粘土为主要成分,通过添加A、B两组分制备出能有效去除赤潮生物的粘土复合体系.设计了三因子三水平正交实验,考察了该体系对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强壮前沟藻 (Amphidinium carterae)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去除率,探讨了具有较高去除赤潮生物效果的复合体系对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仔虾(体长1~1.5cm)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对3种赤潮生物的去除能力为:锥状斯克里普藻>强壮前沟藻>赤潮异弯藻,各因子中粘土对赤潮生物去除效果的影响最大.日本对虾仔虾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96h时对照组日本对虾仔虾死亡率高达80%,加入粘土和组分A、B的I、Ⅱ及Ⅲ组死亡率均低于0%,适当浓度的组分A、B可以提高赤潮生物的去除率而对养殖生物无害,表明该复合体系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有机改性粘土去除有害赤潮藻的研究
    曹西华, 俞志明
    2003, (7):  1169-1172. 
    摘要 ( 1079 )   PDF (508KB) ( 383 )  
    本研究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改性材料,通过粘土颗粒的表面吸附及离子交换作用对粘土进行了表面改性,并以常见于我国沿海的有害赤潮生物种——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目标生物,研究了有机粘土对该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粘土具有极强的去除赤潮生物能力,当有机粘土的用量为0.01g·L-1时,在24h内东海原甲藻的去除率大于95%,而未经改性处理的原土在相同用量下没有表现出对东海原甲藻的有效去除作用,这表明通过有机改性能显著增强粘土的除藻能力.对有机粘土高效去除机理分析表明,有机粘土表面静电作用、季铵盐离子亲脂性长脂肪链的“网捕”作用及粘土颗粒表面局部高浓度季铵盐离子的灭杀作用是有机粘土具有强去除藻细胞能力的主要原因.
    二氧化氯对球形棕囊藻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张珩, 杨维东, 高洁, 刘洁生
    2003, (7):  1173-1176. 
    摘要 ( 1201 )   PDF (226KB) ( 263 )  
    以海洋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汕头株(Phaeocystis globosa,ST strain)为材料,研究了ClO2对不同起始藻密度的棕囊藻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结果表明,ClO2对球形棕囊藻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藻密度为2.35×109cells·L-1时,高于0.74×10-2mmol·L-1的ClO2对棕囊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于2.96×10-2mmol·L-1的ClO2对棕囊藻具有显著的杀灭作用.藻密度与ClO2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剂量关系.藻密度为2.35×109、1.18×109、4.70×108、1.18×108cells·L-1时,其96h的有效杀藻浓度分别为2.96×10-2、2.22×10-2、1.48×10-2和0.59×10-2mmol·L-1.藻密度越高,杀灭单位藻细胞所需ClO2的浓度越低.ClO2作为杀藻剂在赤潮治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碘伏和异噻唑啉酮对球形棕囊藻去除的研究
    洪爱华, 尹平河, 赵玲, 黄云峰, 齐雨藻, 谢隆初
    2003, (7):  1177-1180. 
    摘要 ( 1098 )   PDF (217KB) ( 198 )  
    研究了碘伏和异噻唑啉酮除藻剂对球形棕囊藻赤潮生物的灭杀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时,碘伏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0mg·L-1,异噻唑啉酮最低有效浓度为0.30mg·L-1.当两者复配时有协同作用,可提高它们的杀藻能力.碘伏与异噻唑啉酮浓度比为1.0:0.15时除藻效果最佳.
    赤潮异弯藻在铁限制条件下的光谱特性
    李东侠, 丛威, 蔡昭铃, 施定基, 欧阳藩
    2003, (7):  1181-1184. 
    摘要 ( 871 )   PDF (228KB) ( 252 )  
    由活体吸收光谱可见,赤潮异弯藻在叶绿素c靠近红光区的吸收峰处,由铁丰富条件下的632nm向蓝漂移2nm.由于类胡萝卜素相对于叶绿素a的比值在铁限制的细胞内增大,因而受铁限制的细胞活体吸收光谱在480nm左右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峰处增加了一个吸收峰.赤潮异弯藻细胞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在685nm处有一明显的发射峰,与铁丰富条件(10μmol·L-1)相比,缺铁(5nmol·L-1)和低铁(100nmol·L-1)细胞在685nm处的荧光得率分别升高了2倍和1.4倍.补铁48h后荧光得率则明显降低,表明细胞在铁限制条件下存在大量能量耗散,降低了细胞光合作用效率.
    铁胁迫诱导的赤潮异弯藻细胞生化组成变化
    李东侠, 丛威, 蔡昭铃, 施定基, 欧阳藩
    2003, (7):  1185-1187. 
    摘要 ( 1059 )   PDF (538KB) ( 362 )  
    研究了铁胁迫对赤潮异弯藻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胁迫下的细胞内所有色素浓度均降低,同富铁条件相比,铁胁迫下的细胞内叶绿素a浓度降低2倍多,叶绿素c也有相当程度的降低,因此,铁胁迫下的胞内叶绿素c与叶绿素a的比率变化不大.铁胁迫下的细胞内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降低了1.5倍,因此在铁胁迫下的细胞内类胡萝卜素相对于叶绿素a的比例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培养基内铁浓度降低而下降,与铁丰富条件(10μmol·L-1)相比,受铁胁迫的细胞可溶蛋白电泳图谱中17kDa和55kDa附近的带明显增加,而在20kDa和35kDa附近的蛋白带降低.
    我国东海赤潮原甲藻应属哪种 ?
    齐雨藻, 王艳
    2003, (7):  1188-1190. 
    摘要 ( 2163 )   PDF (575KB) ( 396 )  
    阐述并讨论了中国东海长江口外经常发生的原甲藻赤潮原因种的种类认知问题.论述了自从Stein提出具齿原甲藻(Prorocendrum dentatum Stein)新种后迄今中外专家报告该种的描述及分布,并对比了具齿原甲藻与长江口的原甲藻的异同.研究证实我国东海的原甲藻与具齿原甲藻有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体积大小、藻体末端形态以及藻体前端突起的大小和形态等方面.本文汇集了国内外对具齿原甲藻与我国原甲藻的研究成果,对比认为,我国长江口外经常发生赤潮的原甲藻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drum donghaiense Lu).文中还讨论了由陆斗定发表的东海原甲藻需要补充修正的观点.在过去的数年中,我国东海长江口海域频繁爆发大面积的原甲藻赤潮,但对于赤潮原因种原甲藻(Prorocentrum)的定种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种是具齿原甲藻,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东海原甲藻.为了阐明此种原甲藻的命名问题,于2002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题为“我国东海赤潮原因种原甲藻分类学国际研讨会”.认为是P.dentatum的依据是长期以来国际上通常把类似我国东海的原甲藻定为P.dentatum,其根据是它的前端有突起等.而持不同观点的专家认为我国东海的这种原甲藻在细胞长度上与Stein描述的原P.dentatum差异很大,并且除少
    有害赤潮藻对浮游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丽平, 颜天, 谭志军, 周名江
    2003, (7):  1191-1196. 
    摘要 ( 866 )   PDF (788KB) ( 611 )  
    有害赤潮藻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在赤潮危害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有害赤潮藻对浮游动物的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影响浮游动物的存活和生长,降低母体的产卵力、卵的受精率或受精卵的孵化率以及减慢胚胎发育或造成畸形,影响幼体的正常发育,抑制浮游动物的摄食和改变其正常行为等;这些毒害作用主要是由赤潮藻产生的藻毒素或其它一些胞外渗出物通过降低浮游动物对食物的利用率、造成生理损伤、破坏细胞膜、降低亲体产生的配子质量、抑制有丝分裂和胚胎发育等造成的.某些赤潮藻营养成分单一如缺乏多不饱和脂肪酸,也会对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产生影响.
    海水中胞外酶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研究进展
    欧林坚, 黄邦钦, 洪华生, 王大志
    2003, (7):  1197-1199. 
    摘要 ( 995 )   PDF (197KB) ( 305 )  
    胞外酶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研究对深入了解海洋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赤潮藻在赤潮发生过程中的应对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海水中胞外酶的研究方法、活性分布特征、粒径分布特征、影响调控机制及生态学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胞外酶作为一项新型营养状况指标的意义.
    多波段卫星遥感海洋赤潮水华的方法研究
    毛显谋, 黄韦艮
    2003, (7):  1200-1202. 
    摘要 ( 978 )   PDF (430KB) ( 460 )  
    海水中苯扎溴铵除藻剂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
    潘剑宇, 尹平河, 赵玲, 齐雨藻, 谢隆初
    2003, (7):  1203-1204. 
    摘要 ( 1045 )   PDF (361KB) ( 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