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03-09-15
    研究报告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窗更新研究
    何永涛, 李贵才, 曹敏, 唐勇
    2003, 14(09):  1399-1404. 
    摘要 ( 363 )   PDF (385KB) ( 140 )  
    对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窗更新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林内优势树种在林窗阶段不占优势,其在林窗内的重要值显著低于成熟林分;林窗内外的乔木幼苗在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林窗内的幼苗多样性(H=2.73,D=0.89)高于林冠下(H=2.25,D=0.82),二者的Jaccard相似系数只有0.6.许多树种的幼苗只出现在林窗内;林窗内的乔木幼苗密度(38636株·hm2)远远高于林冠下(17323株·hm2).林窗内和林冠下的乔木幼苗(H≤50cm)均以高度为11~20cm幼苗的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林窗内高度超过20cm的幼苗比例明显高于林冠下;林窗大小对乔木幼苗更新有重要影响,不同树种的幼苗密度高峰出现在不同大小级别的林窗内.
    研究论文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窗更新研究
    何永涛, 李贵才, 曹敏, 唐勇
    2003, (9):  1399-1404. 
    摘要 ( 0 )  
    对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窗更新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林内优势树种在林窗阶段不占优势,其在林窗内的重要值显著低于成熟林分;林窗内外的乔木幼苗在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林窗内的幼苗多样性(H=2.73,D=0.89)高于林冠下(H=2.25,D=0.82),二者的Jaccard相似系数只有0.6,许多树种的幼苗只出现在林窗内;林窗内的乔木幼苗密度(38636株·hm-2)远远高于林冠下(17323株·hm-2)林窗内和林冠下的乔木幼苗(H≤50cm)均以高度为11~20cm幼苗的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林窗内高度超过20cm的幼苗比例明显高于林冠下;林窗大小对乔木幼苗更新有重要影响,不同树种的幼苗密度高峰出现在不同大小级别的林窗内。
    研究报告
    长白山北坡河岸带群落植物区系分析
    邓红兵, 王青春, 代力民, 王庆礼, 王绍先
    2003, 14(09):  1405-1410. 
    摘要 ( 386 )   PDF (386KB) ( 97 )  
    对吉林省二道白河河岸带植物区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岸带植被中共有维管束植物68科169属288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11科16属26种,种子植物57科153属262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3科6属9种,被子植物54科147属253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45科118属212种,单子叶植物9科29属41种.由此可见二道白河河岸带的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对其中被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二道白河流域河岸带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的分布类型较为丰富,在科级水平上有6个分布类型2个变型,在属级水平上有9个分布类型7个变型.河岸带植物区系呈温带特性,各类温带分布类型117属,占河岸带种子植物153属的76.5%.二道白河流域河岸带植物区系地理联系广泛,与热带植物区系和东亚区系具有一定的联系,但与地中海植物区系的联系甚少.表明河岸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论文
    长白山北坡河岸带群落植物区系分析
    邓红兵, 王青春, 代力民, 王庆礼, 王绍先
    2003, (9):  1405-1410. 
    摘要 ( 0 )  
    对吉林省二道白河河岸带植物区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岸带植被中共有维管束植物68科169属288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11科16属26种,种子植物57科153属262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3科6属9种,被子植物54科147属253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45科118属212种,单子叶植物9科29属41种,由此可见二道白河河岸带的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对其中被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二道白河流域河岸带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的分布类型较为丰富,在科级水平上有6个分布类型2个变型,在属级水平上有9个分布类型7个变型,河岸带植物区系呈温带特性,各类温带分布类型117属,占河岸带种子植物153属的76.5%。二道白河流域河岸带植物区系地理联系广泛,与热带植物区系和东亚区系具有一定的联系,但与地中海植物区系的联系甚少。表明河岸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报告
    元宝枫苗木的水力结构特征
    翟洪波, 李吉跃
    2003, 14(09):  1411-1415. 
    摘要 ( 364 )   PDF (329KB) ( 58 )  
    在温室条件下,控制不同干旱梯度,用改良的冲洗法测定了4年生元宝枫苗木的水力结构参数.研究表明,随着小枝水势的降低,水力结构各参数随茎段功能木质部直径的变化可以用不同的方程来模拟;导水率的大小受茎段所在区域的影响,限速区的导水率明显低于非限速区,限速区的存在对苗木个体的生存竞争有利.导水率、比导率和叶比导率都和功能木质部直径和小枝水势呈明显的正相关.较粗茎段的叶比导率远高于多次分枝的未端细小分枝,有利于苗木在干旱时保存那些光合积累较大的器官.在落叶之前,相同直径枝条的胡伯尔值随小枝水势的变化很小,说明苗木水分胁迫主要源于木质部空穴和栓塞.
    研究论文
    元宝枫苗木的水力结构特征
    翟洪波, 李吉跃
    2003, (9):  1411-1415. 
    摘要 ( 0 )  
    在温室条件下,控制不同干旱梯度,用改良的冲洗法测定了4年生元宝枫苗木的水力结构参数.研究表明,随着小枝水势的降低,水力结构各参数随茎段功能木质部直径的变化可以用不同的方程来模拟;导水率的大小受茎段所在区域的影响,限速区的导水率明显低于非限速区,限速区的存在对苗木个体的生存竞争有利.导水率、比导率和叶比导率都和功能木质部直径和小枝水势呈明显的正相关.较粗茎段的叶比导率远高于多次分枝的未端细小分枝,有利于苗木在干旱时保存那些光合积累较大的器官.在落叶之前,相同直径枝条的胡伯尔值随小枝水势的变化很小,说明苗木水分胁迫主要源于木质部空穴和栓塞.
    研究报告
    科尔沁沙地15种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比较
    刘志民, 李雪华, 李荣平, 蒋德明, 曹成有
    2003, 14(09):  1416-1420. 
    摘要 ( 394 )   PDF (318KB) ( 92 )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禾本科植物当年新采种子的萌发特点.15种植物中,披碱草、糙隐子草、冠芒草、大油芒、芦苇、虎尾草、野古草、狼尾草的发芽率超过80%,水稗草、牛鞭草、虱子草、狗尾草的发芽率不足10%.1~3d开始发芽的植物有大油芒、画眉、芦苇、虎尾草、披碱草、冠芒草、毛马唐、糙隐子草.超过10d基本不发芽的植物包括狗尾草、虱子草、牛鞭草.发芽持续期小于10d的植物包括毛马唐、水稗草、芦苇、画眉草、大油芒;发芽持续期21~30d的植物有披碱草、冠芒草.发芽种子超过总发芽种子的50%需要天数为虎尾草2d,芦苇3d,大油芒4d,披碱草5d,糙隐子草5d,野古草7d,冠芒草7d,狼尾草10d.与英国Sheffield地区相比,乌兰敖都地区一年生禾草发芽率低的所占比重更大,发芽更为缓慢;乌兰敖都地区多年生禾草的发芽率差别很小,但发芽更为缓慢.杂草植物萌发的风险分摊能力相对明显,因此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强.
    研究论文
    科尔沁沙地15种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比较
    刘志民, 李雪华, 李荣平, 蒋德明, 曹成有
    2003, (9):  1416-1420. 
    摘要 ( 0 )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禾本科植物当年新采种子的萌发特点。15种植物中,披碱草、糙隐子草、冠芒草、大油芒、芦苇、虎尾草、野古草、狼尾草的发芽率超过80%,水稗草、牛鞭草、虱子草、狗尾草的发芽率不足10%。1~3d开始发芽的植物有大油芒、画眉、芦苇、虎尾草、披碱草、冠芒草、毛马唐、糙隐子草、超过10d基本不发芽的植物包括狗尾草、虱子草、牛鞭草.发芽持续期小于10d的植物包括毛马唐、水稗草、芦苇、画眉草、大油芒;发芽持续期21~30d的植物有披碱草、冠芒草。发芽种子超过总发芽种子的50%需要天数为虎尾草2d,芦苇3d,大油芒4d,披碱草5d,糙隐子草5d,野古草7d,冠芒草7d,狼尾草10d。与英国Sheffield地区相比,乌兰敖都地区一年生禾草发芽率低的所占比重更大,发芽更为缓慢;乌兰敖都地区多年生禾草的发芽率差别很小,但发芽更为缓慢。杂草植物萌发的风险分摊能力相对明显,因此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强。
    研究报告
    格氏栲群落林窗边缘效应研究
    刘金福, 洪伟, 李俊清, 林荣福
    2003, 14(09):  1421-1426. 
    摘要 ( 386 )   PDF (352KB) ( 49 )  
    应用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标以及边缘效应强度指数,对福建三明格氏栲保护区森林群落林窗的边缘效应现象进行了研究.格氏栲群落的38个林窗样地不同部位上述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用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定的林窗边缘效应强度值为0.7~1.3左右;而用生态优势度值测定的林窗边缘效应强度值为0.3~1.8左右,林窗边缘区由于边缘效应的作用有增大物种多样性的趋势,林窗的面积及林窗所在的森林群落类型,都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林窗的边缘效应强度产生影响.从而为格氏栲群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论文
    格氏栲群落林窗边缘效应研究
    刘金福, 洪伟, 李俊清, 林荣福
    2003, (9):  1421-1426. 
    摘要 ( 0 )  
    应用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标以及边缘效应强度指数,对福建三明格氏栲保护区森林群落林窗的边缘效应现象进行了研究。格氏栲群落的38个林窗样地不同部位上述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用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定的林窗边缘效应强度值为0.7~1.3左右;而用生态优势度值测定的林窗边缘效应强度值为0.3~1.8左右,林窗边缘区由于边缘效应的作用有增大物种多样性的趋势,林窗的面积及林窗所在的森林群落类型,都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林窗的边缘效应强度产生影响。从而为格氏栲群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报告
    秦岭北坡栓皮栎种群动态的研究
    张文辉, 卢志军, 李景侠, 刘国彬
    2003, 14(09):  1427-1432. 
    摘要 ( 328 )   PDF (369KB) ( 63 )  
    对秦岭北坡栓皮栎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分布格局。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结果表明,秦岭北坡栓皮栎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进展型,幼龄个体多。中老龄个体少;种群在I、Ⅱ龄级时死亡率最高.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到Ⅶ、Ⅷ龄级。由于生理衰老。死亡率回升;栓皮栎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型;种群分布格局总体上的呈聚集型。随年龄增加,种群聚集强度降低。在高海拔地区,种群趋向随机分布.海拔800~1100m是栓皮栎种群较为适宜的生境.对于低海拔地区栓皮栎林要加强保护,减少人为干扰;中海拔地区应加强抚育管理和适时间伐,高海拔地区应加强目的树种的抚育.
    研究论文
    秦岭北坡栓皮栎种群动态的研究
    张文辉, 卢志军, 李景侠, 刘国彬
    2003, (9):  1427-1432. 
    摘要 ( 0 )  
    对秦岭北坡栓皮栎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分布格局,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结果表明,秦岭北坡栓皮标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进展型,幼龄个体多,中老龄个体少;种群在Ⅰ、Ⅱ龄级时死亡率最高,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到Ⅶ、Ⅷ龄级,由于生理衰老,死亡率回升;栓皮栎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型;种群分布格局总体上的呈聚集型,随年龄增加,种群聚集强度降低,在高海拔地区,种群趋向随机分布。海拔800~1100m是栓皮栎种群较为适宜的生境。对于低海拔地区栓皮栎林要加强保护,减少人为干扰;中海拔地区应加强抚育管理和适时间伐,高海拔地区应加强目的树种的抚育。
    研究报告
    甘肃白龙江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力的评价
    郭正刚, 程国栋, 吴秉礼, 陈玉琪, 孙学刚
    2003, 14(09):  1433-1438. 
    摘要 ( 359 )   PDF (413KB) ( 77 )  
    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构建了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力综合评价指标的体系.以白龙江林区为例,通过对所选择的5个策略层(中间层,B层),20个措施层(最低层,C层)指标值的计算和纠正,建立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力评价的协调度模型:DH=∑BiPi.1996年的DH=0.5320,2000年的DH=0.6100,虽然均小于其理论值0.7000,判定该林区处于非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同时表明该林区正向可持续发展目标前进.
    研究论文
    甘肃白龙江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力的评价
    郭正刚, 程国栋, 吴秉礼, 陈玉琪, 孙学刚
    2003, (9):  1433-1438. 
    摘要 ( 0 )  
    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构建了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力综合评价指标的体系。以白龙江林区为例,通过对所选择的5个策略层(中间层,B层),20个措施层(最低层,C层)指标值的计算和纠正,建立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力评价的协调度模型:DH=∑BiPi,1996年的DH=0.5320,2000年的DH=0.6100,虽然均小于其理论值0.7000,判定该林区处于非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同时表明该林区正向可持续发展目标前进。
    研究报告
    滇中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效应研究
    王震洪, 段昌群
    2003, 14(09):  1439-1445. 
    摘要 ( 357 )   PDF (460KB) ( 67 )  
    对滇中几种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效应研究表明,由不同树种构成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森林水文、地表土壤侵蚀控制、土壤改良和森林结构的恢复具有显著差异.用乡土树种造林能促进植物多样性.生态恢复变量间具有某种相关关系.草本植物盖度、群落均匀度、Shannon-Wiener指数、土壤有效钾、土壤容重、草本植物生物量、乔木材积、全钾、土壤侵蚀、土壤Si/V、枯落物凋落量、非毛管孔隙、穿透降雨是生态恢复主导效应变量.植物多样性的恢复处于生态恢复的中心位置.并用平均恢复距离指数及恢复距离树对几种生态系统恢复程度进行了评价。
    研究论文
    滇中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效应研究
    王震洪, 段昌群
    2003, (9):  1439-1445. 
    摘要 ( 0 )  
    对滇中几种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效应研究表明,由不同树种构成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森林水文、地表土壤侵蚀控制、土壤改良和森林结构的恢复具有显著差异。用乡土树种造林能促进植物多样性。生态恢复变量间具有某种相关关系。草本植物盖度、群落均匀度、Shannon-Wienr指数、土壤有效钾、土壤容重、草本植物生物量、乔木材积、全钾、土壤侵蚀、土壤Si/V、枯落物凋落量、非毛管孔隙、穿透降雨是生态恢复主导效应变量。植物多样性的恢复处于生态恢复的中心位置。并用平均恢复距离指数及恢复距离树对几种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程度进行了评价。
    研究报告
    沙地云杉生态型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邹春静, 韩士杰, 徐文铎, 李道棠
    2003, 14(09):  1446-1450. 
    摘要 ( 479 )   PDF (328KB) ( 113 )  
    采用干旱胁迫处理不同生态型沙地云杉幼苗,对其主干高生长、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沙地云杉幼苗高生长明显受到干旱胁迫的抑制,绿果型沙地云杉在水分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高生长迅速,明显高于紫果型沙地云杉.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强,其高生长受抑制的程度高于紫果型沙地云杉.红果型沙地云杉处于二者之间.同时干旱胁迫也影响沙地云杉生长进程,使得其封顶时间提前一个多月.MDA含量无论在叶还是根中呈上升趋势,只是在土壤含水量在10%左右出现轻度胁迫时略有下降;叶片中MDA含量明显高于根中;从不同生态型来看,紫果型沙地云杉体内MDA含量高,绿果型低且具有较大的变化幅度.脯氨酸含量随干旱胁迫强度增加而增加;绿果型沙地云杉根部脯氨酸含量在处理4之前高于另外两种生态型.叶绿素的变化规律,紫果型和红果型沙地云杉基本相同,只是红果型含量略微低于紫果型.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都是开始逐渐升高;随着胁迫强度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绿果型沙地云杉叶绿素含量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只有叶绿素b含量在胁迫初期有所增加.从叶绿素a/b值出现下降趋势,但不同生态型表现不一样.绿果型沙地云杉由最高下降到最低,紫果型沙地云杉下降幅度较小,红果型介于二者之间.表明不同生态型沙地云杉抗旱能力不同,紫果型>红果型>绿果型.
    研究论文
    沙地云杉生态型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邹春静, 韩士杰, 徐文铎, 李道棠
    2003, (9):  1446-1450. 
    摘要 ( 0 )  
    采用干旱胁迫处理不同生态型沙地云杉幼苗,对其主干高生长、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沙地云杉幼苗高生长明显受到干旱胁迫的抑制,绿果型沙地云杉在水分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高生长迅速,明显高于紫果型沙地云杉。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强,其高生长受抑制的程度高于紫果型沙地云杉。红果型沙地云杉处于二者之间。同时干旱胁迫也影响沙地云杉生长进程,使得其封顶时间提前一个多月,MDA含量无论在叶还是根中呈上升趋势,只是在土壤含水量在10%左右出现轻度胁迫时略有下降;叶片中MDA含量明显高于根中;从不同生态型来看,紫果型沙地云杉体内MDA含量高,绿果型低且具有较大的变化幅度。脯氨酸含量随干旱胁迫强度增加而增加;绿果型沙地云杉根部脯氨酸含量在处理4之前高于另外两种生态型,叶绿素的变化规律,紫果型和红果型沙地云杉基本相同,只是红果型含量略微低于紫果型,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都是开始逐渐升高;随着胁迫强度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绿果型沙地云杉叶绿素含量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只有叶绿素b含量在胁迫初期有所增加。从叶绿素a/b值出现下降趋势,但不同生态型表现不一样。绿果型沙地云杉由最高下降到最低,紫果型沙地云杉下降幅度较小,红果型介于二者之间。表明不同
    研究报告
    干旱荒漠区人工植物群落演替模式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
    徐彩琳, 李自珍
    2003, 14(09):  1451-1456. 
    摘要 ( 335 )   PDF (405KB) ( 36 )  
    以我国干旱荒漠区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人工植被防护林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区域植被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优势植物种的种群动态和人工植物群落的演替模式,探讨了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动因和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植被经过40余年的演变,其植物种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灌木、半灌木人工植物群落演变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人工-天然荒漠植物群落.在此演替过程中,人工栽植的灌木种如柠条、花棒等的重要值不断减少,逐渐从人工植物群落中退出;而天然繁衍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如小画眉草、雾冰藜、刺蓬、虎尾草等相继侵入,并逐渐成为该区的优势植物种;油蒿由于具有天然下种自行更新能力,在群落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物种替代模式与该地区降水资源严重匮乏以及沙地表面结皮的增厚,致使沙子下层含水量降低。深根系的灌木及多年生草本的繁衍受到限制密不可分.
    研究论文
    干旱荒漠区人工植物群落演替模式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
    徐彩琳, 李自珍
    2003, (9):  1451-1456. 
    摘要 ( 0 )  
    以我国干旱荒漠区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人工植被防护林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区域植被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优势植物种的种群动态和人工植物群落的演替模式,探讨了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动因和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植被经过40余年的演变,其植物种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灌木、半灌木人工植物群落演变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人工-天然荒漠植物群落。在此演替过程中,人工栽植的灌木种如柠条、花棒等的重要值不断减少,逐渐从人工植物群落中退出;而天然繁衍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如小画眉草、雾冰藜、刺蓬、虎尾草等相继侵入,并逐渐成为该区的优势植物种;油蒿由于具有天然下种自行更新能力,在群落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物种替代模式与该地区降水资源严重匮乏以及沙地表面结皮的增厚,致使沙子下层含水量降低,深根系的灌木及多年生草本的繁衍受到限制密不可分。
    研究报告
    阿拉善干旱荒漠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研究
    曾彦军, 王彦荣, 南志标, 卫东, 陈善科, 李保尔
    2003, 14(09):  1457-1463. 
    摘要 ( 342 )   PDF (442KB) ( 201 )  
    [1]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兰州730020 [2]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730020 [3]内蒙古阿拉善盟草原站,巴彦浩特750360
    研究论文
    阿拉善干旱荒漠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研究
    曾彦军, 王彦荣, 南志标, 卫东, 陈善科, 李保尔
    2003, (9):  1457-1463. 
    摘要 ( 0 )  
    对阿拉善干旱荒漠区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表明,在海拔高度为1370~1750m样地间,天然草地土壤种子密度从326粒·m-2减少至76粒·m-2,呈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海拔高度为1100m的典型荒漠区,土壤种子密度为56粒·m-2沙漠区土壤种子密度仅为8粒·m-2,在沙漠区建立白沙蒿草地后,其土壤种子密度明显增加,为沙漠区的17~29倍。本研究共统计到31种植物种子,分属11科。其中,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的比例最高,分别在天然草地、沙漠区和飞播白沙蒿样地种子库中占77%、100%和70%;多年生草本植物次之,分别占21%、0和16%;半灌木种子比例最低,分别占2%、0和14%,所有种子库中未发现灌木的种子,在海拔高度为1100~1750m样地间,天然草地土壤种子库的丰富度指数从1.49增至2.77,多样性指数从0.697增至0.917,呈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趋势。
    研究报告
    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带景观结构与生态耦合分析
    宋长春, 邓伟, 宋新山, 栾兆擎
    2003, 14(09):  1464-1468. 
    摘要 ( 357 )   PDF (304KB) ( 34 )  
    研究了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带生态景观结构,认为景观地球化学的空间分异及相互复合。决定了西部复杂而有规律的生态景观结构.景观地球化学梯度和生态梯度的耦合结果反映出大多植物沿景观地球化学梯度的生长状况表现为钟形或生态分布形曲线.现代条件下,西部植物群落的演替与土壤景观地球化学条件的改变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为因果关系.
    研究论文
    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带景观结构与生态耦合分析
    宋长春, 邓伟, 宋新山, 栾兆擎
    2003, (9):  1464-1468. 
    摘要 ( 0 )  
    研究了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带生态景观结构,认为景观地球化学的空间分异及相互复合,决定了西部复杂而有规律的生态景观结构。景观地球化学梯度和生态梯度的耦合结果反映出大多植物沿景观地球化学梯度的生长状况表现为钟形或生态分布形曲线。现代条件下,西部植物群落的演替与土壤景观地球化学条件的改变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为因果关系。
    研究报告
    新疆阿勒泰地区近440年来大气δ^13C变化
    陈拓, 秦大河, 刘晓宏, 任贾文, 李江风
    2003, 14(09):  1469-1472. 
    摘要 ( 327 )   PDF (277KB) ( 142 )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过度砍伐,引起大气中CO2浓度的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Suess效应,大气CO2中的δ13C在不断地下降.植物中δ13C的变化是大气CO2浓度和同位素比值变化的敏感指示器.文中利用树木年轮δ13C序列和植物碳同位素分馏模型,尝试恢复了新疆阿勒泰地区近440年来大气δ13C的变化.结果表明,1850年之前,从树木年轮δ13C序列恢复的大气δ13C相对恒定在-6.60%0(R2=0.052),而1850年之后,该大气δ13C明显降低(R2=0.65)。平均约为-7.04‰,平均年降低0.0084‰.这一结果高于从冰芯气泡所恢复的大气δ13C,1850年~1981年冰芯大气δ13C平均年降低约0.0065‰.这可能与从树木年轮δ13C序列恢复的大气δ13C有更高的分辨率及树木生长点大气δ13C不同于全球大气δ13C值有关.
    研究论文
    新疆阿勒泰地区近440年来大气δ13C变化
    陈拓, 秦大河, 刘晓宏, 任贾文, 李江风
    2003, (9):  1469-1472. 
    摘要 ( 0 )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过度砍伐,引起大气中CO2浓度的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Suess效应,大气CO2中的δ13C在不断地下降。植物中δ13C的变化是大气CO2浓度和同位素比值变化的敏感指示器。文中利用树木年轮δ13C序列和植物碳同位素分馏模型,尝试恢复了新疆阿勒泰地区近440年来大气δ13C的变化。结果表明,1850年之前,从树木年轮δ13C序列恢复的大气δ13C相对恒定在-6.60‰(R2=0.052),而1850年之后,该大气δ13C明显降低(R2=0.65),平均约为-7.04‰,平均年降低0.0084‰。这一结果高于从冰芯气泡所恢复的大气δ13C,1850年~1981年冰芯大气δ13C平均年降低约0.00657‰这可能与从树木年轮δ13C序列恢复的大气δ13C有更高的分辨率及树木生长点大气δ13C不同于全球大气δ13C值有关。
    研究报告
    用ISSR标记检测黄麻野生种与栽培种遗传多样性
    祁建民, 周东新, 吴为人, 林荔辉, 吴建梅, 方平平
    2003, 14(09):  1473-1477. 
    摘要 ( 395 )   PDF (330KB) ( 84 )  
    利用ISSR标记对黄麻属((Corchorus)10个种27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25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283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0.48条带,多态性条带比例(PPB)为92.85%;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33~0.97之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系统聚类结果显示,第I、Ⅲ类群均为黄麻属8个种11份原始野生种,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第Ⅱ类群为黄麻两个栽培种及其近缘野生种,共16份材料。种遗传相似性较高;基因组聚类结果与经典分类相符.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初步可以认为。荨麻叶种为最原始的黄麻野生种之一;三室种21C为三室种的一个变种;甜麻为一个尚待定性的野生种.同组材料的RAPD和ISSR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可信度.
    研究论文
    用ISSR标记检测黄麻野生种与栽培种遗传多样性
    祁建民, 周东新, 吴为人, 林荔辉, 吴建梅, 方平平
    2003, (9):  1473-1477. 
    摘要 ( 0 )  
    利用ISSR标记对黄麻属(Corchorus)10个种27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25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283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0.48条带,多态性条带比例(PPB)为92.85%;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33~0.97之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系统聚类结果显示,第Ⅰ、Ⅲ类群均为黄麻属8个种11份原始野生种,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第Ⅱ类群为黄麻两个栽培种及其近缘野生种,共16份材料,种遗传相似性较高;基因组聚类结果与经典分类相符。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初步可以认为,荨麻叶种为最原始的黄麻野生种之一;三室种21C为三室种的一个变种;甜麻为一个尚待定性的野生种。同组材料的RAPD和ISSR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可信度。
    研究报告
    小麦进化材料水分利用效率与氮利用效率间相互关系
    李秧秧, 张岁岐, 邵明安
    2003, 14(09):  1478-1480. 
    摘要 ( 345 )   PDF (185KB) ( 115 )  
    利用田间微区试验,在整株水平上研究了10种小麦进化材料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利用效率(NUE)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在从二倍体→六倍体的长期进化过程中,WUE和NUE均逐渐增加.除法国黑麦外,其余9种小麦进化材料WUE和NUE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法国黑麦高的NUE可能与WUE以外的其它生理机制有关.
    研究论文
    小麦进化材料水分利用效率与氮利用效率间相互关系
    李秧秧, 张岁岐, 邵明安
    2003, (9):  1478-1480. 
    摘要 ( 0 )  
    利用田间微区试验,在整株水平上研究了10种小麦进化材料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利用效率(NUE)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在从二倍体→六倍体的长期进化过程中,WUE和NUE均逐渐增加。除法国黑麦外,其余9种小麦进化材料WUE和NUE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法国黑麦高的NUE可能与WUE以外的其它生理机制有关。
    研究报告
    三种玉米蚜虫种群的生态位分析
    丁伟, 赵志模, 王进军, 陈贵红
    2003, 14(09):  1481-1484. 
    摘要 ( 346 )   PDF (262KB) ( 95 )  
    对重庆市郊区1998~1999年春玉米上3种蚜虫种群的数量动态、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在春玉米上的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3种蚜虫混合种群的种群数量消长呈现出5月中下旬和6月下旬两个高峰;在生态位宽度上,Livens生态位宽度指数(Bi)分析表明,麦长管蚜表现出时间上的高度分化,玉米蚜表现出空间上的高度聚集特性,而禾谷缢管蚜的分化并不明显;在生态位重叠上,玉米蚜和禾谷缢管蚜的HturlbeIt生态位重叠指数(Lij)最高,玉米蚜和麦长管蚜次之,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最小.在春玉米上发生的3种蚜虫中,玉米蚜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研究论文
    三种玉米蚜虫种群的生态位分析
    丁伟, 赵志模, 王进军, 陈贵红
    2003, (9):  1481-1484. 
    摘要 ( 0 )  
    对重庆市郊区1998~1999年春玉米上3种蚜虫种群的数量动态、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在春玉米上的玉米蚜(Rhoplosiphum maidis),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3种蚜虫混合种群的种群数量消长呈现出5月中下旬和6月下旬两个高峰;在生态位宽度上,Livens生态位宽度指数(Bi)分析表明,麦长管蚜表现出时间上的高度分化,玉米蚜表现出空间上的高度聚集诗性,而禾谷缢管蚜的分化并不明显;在生态位重叠上,玉米蚜和禾谷缢管蚜的Hurlbert生态位重叠指数(Lij)最高,玉米蚜和麦长管蚜次之,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最小。在春玉米上发生的3种蚜虫中,玉米蚜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研究报告
    桃—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三维空间格局动态
    邹运鼎, 周夏芝, 毕守东, 李磊, 高彩球, 丁程成
    2003, 14(09):  1485-1488. 
    摘要 ( 383 )   PDF (253KB) ( 27 )  
    对桃树树冠上、中、下3层及东、西、南、北4个方位桃—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的系统调查分析表明,桃—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在7个部位的聚集强度其5个判断指数都大于聚集格局的判断标准,证明桃—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7个部位均为聚集格局,1wao公式m·=a+βx-中的α值均大于0。表明个体间互相吸引,其中树冠中层和东面树冠平均拥挤度最高,而树冠下层和南面树冠最低,在时间上平均拥挤度为9月中旬最高.
    研究论文
    桃一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三维空间格局动态
    邹运鼎, 周夏芝, 毕守东, 李磊, 高彩球, 丁程成
    2003, (9):  1485-1488. 
    摘要 ( 0 )  
    对桃树树冠上、中、下3层及东、西、南、北4个方位桃一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的系统调查分析表明,桃一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在7个部位的聚集强度其5个判断指数都大于聚集格局的判断标准,证明桃一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7个部位均为聚集格局,Iwao公式m=α+βχ中的α值均大于0,表明个体间互相吸引,其中树冠中层和东面树冠平均拥挤度最高,而树冠下层和南面树冠最低,在时间上平均拥挤度为9月中旬最高。
    研究报告
    环渤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刘国华, 傅伯杰, 吴钢, 段桂兰
    2003, 14(09):  1489-1493. 
    摘要 ( 408 )   PDF (344KB) ( 68 )  
    研究论文
    环渤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刘国华, 傅伯杰, 吴钢, 段桂兰
    2003, (9):  1489-1493. 
    摘要 ( 0 )  
    土壤碳库的研究和管理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利用第2次土壤普查时环渤海地区1374个土壤剖面资料,对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库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整个环渤海地区1m深的土壤有机碳库为2.1PgC.进一步分析该区域各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库发现,棕壤的有机碳库最大,占该区域总有机碳库的55.6%,其次为潮土,占26.9%,风沙土和暗棕壤的土壤有机碳库则很小,仅占0.1%以下。对不同土壤类型的碳密度比较发现,沼泽土的碳密度最高,为22.9kgC·m-2,其次是暗棕壤,为16.04kgC·m-2;而风沙土的碳密度最低,为2.88kmC·m-2,再次是盐土,为6.0kgC·m-2,可见土地风沙化和盐碱化将极大地降低土壤的有机碳。此外,该地区表层土壤中的碳储量为673.30TgC,即约占总碳储量三分之一的土壤碳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土壤有机碳的水平分布主要为沿海地区、平原地区、西北部地区和山地丘陵区4个区域,其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山地丘陵区(森林)>西北部地区(农牧区)>平原地区(农业)>沿海地区(裸地)。其分布规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作用,而且充分反映了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此,加强该区域土地的保护和管理对于维护土壤有机碳和土地的
    研究报告
    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
    白军红, 邓伟, 朱颜明, 栾兆擎, 张玉霞
    2003, 14(09):  1494-1498. 
    摘要 ( 371 )   PDF (330KB) ( 78 )  
    对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空问分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表明,有机碳和全氮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都十分显著,干湿交替周期是引起分异的关键因子;表层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显著相关(r=0.977),土壤碳氮比基本沿湿度梯度变化;土壤pH值对土壤表层碳氮含量及碳氮比值影响显著;流域湿地土壤与流域草原土壤碳氮比与土壤碳氮含量的相关性差异显著;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生产效应和净化效应两方面.
    研究论文
    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
    白军红, 邓伟, 朱颜明, 栾兆擎, 张玉霞
    2003, (9):  1494-1498. 
    摘要 ( 0 )  
    对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表明,有机碳和全氮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都十分显著,干湿交替周期是引起分异的关键因子;表层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显著相关(r=0.977),土壤碳氮比基本沿湿度梯度变化;土壤pH值对土壤表层碳氮含量及碳氮比值影响显著;流域湿地土壤与流域草原土壤碳氮比与土壤碳氮含量的相关性差异显著;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生产效应和净化效应两方面。
    研究报告
    广东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甘海华, 吴顺辉, 范秀丹
    2003, 14(09):  1499-1502. 
    摘要 ( 403 )   PDF (242KB) ( 183 )  
    根据广东省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采用GIS技术估算广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问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广东省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17.52×10^8t.砖红壤、红壤和赤红壤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8.83、10.31和9.15kg·m^-2,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三者占广东省土壤面积的67.91%;广东省黄壤和水稻土的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2.08和12.17kg·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平均土壤碳密度为10.44kg·m^-2.土壤有机碳密度总的分布规律是东南沿海地区高于粤北山区,其中粤北和粤中土壤有机碳密度为5~10kg·m^-2,粤东的沿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0~15kg·m^-2,二者合计占全省土壤面积的89.24%;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在5~15kg·m^-2范围内变动.
    研究论文
    广东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甘海华, 吴顺辉, 范秀丹
    2003, (9):  1499-1502. 
    摘要 ( 0 )  
    根据广东省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采用GIS技术估算广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广东省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17.52×108t。砖红壤、红壤和赤红壤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8.83、10.31和9.15kg·m-2,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三者占广东省土壤面积的67.91%;广东省黄壤和水稻土的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2.08和12.17kg·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平均土壤碳密度为10.44kg·m-2土壤有机碳密度总的分布规律是东南沿海地区高于粤北山区,其中粤北和粤中土壤有机碳密度为5~10kg·m-2,粤东的沿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0~15kg·m-2,二者合计占全省土壤面积的89.24%;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在5~15km·m-2范围内变动。
    研究报告
    土壤干旱条件下氮素营养对玉米内源激素含量影响
    张岁岐, 山仑
    2003, 14(09):  1503-1506. 
    摘要 ( 336 )   PDF (240KB) ( 40 )  
    在田间持水量分别保持于35%、55%和75%±5%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干旱和氮素营养对玉米内源激素和气孔导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干旱下氮素营养明显降低了玉米根系木质部汁液ABA浓度,而正常供水下施氮处理间则无显著差异(施氮处理仍较低),同时测定的叶片ABA浓度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干旱下施氮处理要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木质部汁液中ZRs浓度应低于相应的不施氮处理,在调控气孔行为方面并未表现拮抗ABA作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施氮玉米叶片的气孔导度均高于不施氮处理,与木质部汁液ABA浓度呈负相关,说明施氮处理较低的根源ABA浓度是导致其气孔导度较大的主要原因.
    研究论文
    土壤干旱条件下氮素营养对玉米内源激素含量影响
    张岁岐, 山仑
    2003, (9):  1503-1506. 
    摘要 ( 0 )  
    在田间持水量分别保持于35%、55%和75%±5%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干旱和氮素营养对玉米内源激素和气孔导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干旱下氮素营养明显降低了玉米根系木质部汁液ABA浓度,而正常供水下施氮处理间则无显著差异(施氮处理仍较低),同时测定的叶片ABA浓度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干旱下施氮处理要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木质部汁液中ZRs浓度应低于相应的不施氮处理,在调控气孔行为方面并未表现拮抗ABA作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施氮玉米叶片的气孔导度均高于不施氮处理,与木质部汁液ABA浓度呈负相关,说明施氮处理较低的根源ABA浓度是导致其气孔导度较大的主要原因。
    研究报告
    小麦-玉米间作生态系统能流参数研究
    王建林, 王莉, 包再德, 王元林
    2003, 14(09):  1507-1511. 
    摘要 ( 366 )   PDF (321KB) ( 22 )  
    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以小麦.玉米间作生态系统为例,较系统地研究了初级生产者(农作物、杂草)、次级生产者(害虫、天敌)和分解者(微生物、原生动物和腐生动物)的能流参数值.结果表明,该生态系统能流具有初级生产力和能量转化效率高,通过食物链递减率大,各营养层内每生产单位能量所需的能量相对较少,上一营养层对下一营养层能量利用程度逐渐增大等特征.
    研究论文
    小麦-玉米间作生态系统能流参数研究
    王建林, 王莉, 包再德, 王元林
    2003, (9):  1507-1511. 
    摘要 ( 0 )  
    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以小麦-玉米间作生态系统为例,较系统地研究了初级生产者(农作物、杂草)、次级生产者(害虫、天敌)和分解者(微生物、原生动物和腐生动物)的能流参数值结果表明,该生态系统能流具有初级生产力和能量转化效率高,通过食物链递减率大,各营养层内每生产单位能量所需的能量相对较少,上一营养层对下一营养层能量利用程度逐渐增大等特征。
    研究报告
    黄土区地膜覆盖对麦田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影响
    宋秋华, 李凤民, 刘洪升, 王俊, 李世清
    2003, 14(09):  1512-1516. 
    摘要 ( 450 )   PDF (343KB) ( 99 )  
    研究了1999年(丰水年)和2000年(干旱年)旱地条件下不同时间覆膜(不覆膜、覆膜30d、覆膜60d和全程覆膜)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农田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土壤微生物体碳平均为335.3mg·kg^-1干土,2000年平均为259.3mg·kg^-1干土,前者高出后者29.37%.2年中最高微生物体碳均出现在全程覆膜处理.1999年。土壤微生物体碳在覆膜60d时即接近最高值。该处理籽粒产量也最高.2000年。由于春小麦生育后期降水丰富。在整个生育期中,微生物体碳增长表现为“增长-平稳甚至出现下降-再增长”的梯形方式,到生育后期,各处理之间才出现显著差异。全程覆膜处理的微生物体碳后期大幅度增加。与1999年接近.2年中各处理的C/N处于7.732~9.042之间。远低于11.3的临界值,C/P处于300.8~719.6之间,均高于300的临界值,不利于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增加.微生物和作物对土壤有效态氮和磷的吸收处于竞争状态,表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质严重不足。已经构成了限制作物生产力发挥的雷耍因素.长期地膜覆蔫和大量伸用化肥将加剧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研究论文
    黄土区地膜覆盖对麦田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影响
    宋秋华, 李凤民, 刘洪升, 王俊, 李世清
    2003, (9):  1512-1516. 
    摘要 ( 0 )  
    研究了1999年(丰水年)和2000年(干旱年)旱地条件下不同时间覆膜(不覆膜、覆膜30d、覆膜60d和全程覆膜)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农田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土壤微生物体碳平均为335.3mg·kg-1干土,2000年平均为259.3mg·kg-1干土,前者高出后者29.37%。2年中最高微生物体碳均出现在全程覆膜处理。1999年,土壤微生物体碳在覆膜60d时即接近最高值,该处理籽粒产量也最高。2000年,由于春小麦生育后期降水丰富,在整个生育期中,微生物体碳增长表现为“增长-平稳甚至出现下降-再增长”的梯形方式,到生育后期,各处理之间才出现显著差异,全程覆膜处理的微生物体碳后期大幅度增加,与1999年接近。2年中各处理的C/N处于7.732~9.042之间,远低于11.3的临界值,C/P处于300.8~719.6之间,均高于300的临界值,不利于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增加,微生物和作物对土壤有效态氮和磷的吸收处于竞争状态,表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质严重不足,已经构成了限制作物生产力发挥的重要因素,长期地膜覆盖和大量使用化肥将加剧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研究报告
    费氏中华根瘤菌共生质粒扩增对结瘤因子组分和共生固氮能力的影响
    缪礼鸿, 周俊初
    2003, 14(09):  1517-1520. 
    摘要 ( 418 )   PDF (291KB) ( 139 )  
    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YC4能在大豆(Glycine max)和野大豆(G.soja)上形成正常固氮的根瘤.人工培养条件下用^14C标记的薄层层析(TLC)法检测根瘤菌产生的结瘤因子(LCOs)的结果表明,与其它4株费氏中华根瘤菌相比,YC4产生的LCOs含有较多的疏水性基团.从YC4菌株中分离到1株共生质粒发生了扩增的自发突变株YSC3,其产生的LCOs中含有较野生型菌株多的1个疏水性组分,28℃培养条件下产生的LCOs量亦较YC4显著增加.结瘤试验结果表明,YSC3菌株只能在大豆和野大豆上形成无效的根瘤.
    研究论文
    费氏中华根瘤菌共生质粒扩增对结瘤因子组分和共生固氮能力的影响
    缪礼鸿, 周俊初
    2003, (9):  1517-1520. 
    摘要 ( 0 )  
    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YC4能在大豆(Glycine max)和野大豆(G.soia)上形成正常固氮的根瘤。人工培养条件下用14C标记的薄层层析(TLC)法检测根瘤菌产生的结瘤因子(LCOs)的结果表明,与其它4株费氏中华根瘤菌相比,YC4产生的LCOs含有较多的疏水性基因。从YC4菌株中分离到1株共生质粒发生了扩增的自发突变株YSC3,其产生的LCOs中含有较野生型菌株多的1个疏水性组分,28℃培养条件下产生的LCOs量亦较YC4显著增加。结瘤试验结果表明,YSC3菌株只能在大豆和野大豆上形成无效的根瘤。
    研究报告
    黄瓜苗根围拮抗细菌X3的分子鉴定
    沈爱华, 张炳欣, 李斌, 沈立荣, 喻景权
    2003, 14(09):  1521-1524. 
    摘要 ( 389 )   PDF (254KB) ( 70 )  
    采用生理生化、Biolog和16S rDNA分子鉴定3种不同方法,对抑制黄瓜苗期猝倒病病原真菌的细菌菌株X3进行了鉴定.生理生化鉴定显示该菌株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而Biolog鉴定显示其为P.spinosa;进一步对该菌株作16S rDNA基因的测定与分析,表明其与已报道的P.aeruginosa 16S rDNA具有93.7%的同源性,二者在所建系统发育树中处于同一分枝,据此确定该菌株为P.aeruginosa。
    研究论文
    黄瓜苗根围拮抗细菌X3的分子鉴定
    沈爱华, 张炳欣, 李斌, 沈立荣, 喻景权
    2003, (9):  1521-1524. 
    摘要 ( 0 )  
    采用生理生化、Biolog和16SrDNA分子鉴定3种不同方法,对抑制黄瓜苗期猝倒病病原真菌的细菌菌株X3进行了鉴定。生理生化鉴定显示该菌株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而Biolog鉴定显示其为P.spinosa;进一步对该菌株作16SrDNA基因的测定与分析,表明其与已报道的P.aeruginosa 16SrDNA具有93.7%的同源性,二者在所建系统发育树中处于同一分枝,据此确定该菌株为P.aeruginosa
    研究报告
    环境因子对乌桕内生真菌生长及脂肪酸的影响
    戴传超, 余伯阳, 徐增莱, 袁生
    2003, 14(09):  1525-1528. 
    摘要 ( 390 )   PDF (243KB) ( 163 )  
    为探讨内生菌和植物的生态关系,以生物量和脂肪酸组分作为主要指标,研究了乌桕韧皮部分离获得的5种内生真菌(丝核菌、小菌核菌、小单头孢、毛壳菌、拟盘多毛孢)在不同环境因子下的生长.与合成培养基相比,在液体马铃薯培养基上发酵,生物量较高,脂肪酸不饱和指数较低;其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与未添加乌桕汁的合成培养基相比,添加乌桕浸汁对小菌核菌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其余4种菌有抑制作用;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均进一步增加.在合成培养基中添加NaCl培养小菌核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在0~0.5mol·L-1 NaCl时,脂肪酸不饱和指数无显著差异;在0.6~1.0mol·L-1 NaCl时随着盐浓度增加,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却下降;表明该菌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添加植物油对小菌核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在添加1.5%的植物油时,生物量最大;其脂肪酸随添加植物油而改变.以上特点均和二者的共生关系有关.
    研究论文
    环境因子对乌桕内生真菌生长及脂肪酸的影响
    戴传超, 余伯阳, 徐增莱, 袁生
    2003, (9):  1525-1528. 
    摘要 ( 0 )  
    为探讨内生菌和植物的生态关系,以生物量和脂肪酸组分作为主要指标,研究了乌柏韧皮部分离获得的5种内生真菌(丝核菌、小苗核菌、小单头孢、毛壳菌、拟盘多毛孢)在不同环境因子下的生长。与合成培养基相比,在液体马铃薯培养基上发酵,生物量较高,脂肪酸不饱和指数较低;其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与未添加乌桕汁的合成培养基相比,添加乌桕浸汁对小菌核菌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其余4种菌有抑制作用;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均进一步增加。在合成培养基中添加NaCl培养小菌核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在0~0.5mol·L-1NaCl时,脂肪酸不饱和指数无显著差异;在0.6~1.0mol·L-1NaCl时随着盐浓度增加,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却下降;表明该菌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添加植物油对小菌核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在添加1.5%的植物油时,生物量最大;其脂肪酸随添加植物油而改变。以上特点均和二者的共生关系有关。
    研究报告
    增铵营养对小麦光合作用及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影响
    戴廷波, 曹卫星, 孙传范, 姜东, 荆奇
    2003, 14(09):  1529-1532. 
    摘要 ( 414 )   PDF (265KB) ( 73 )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不同形态氮营养(NH4^+/NO3^-分别为0/100、50/50和100/0)对小麦光合作用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铵营养较单—NO3-营养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可溶性糖含量,叶、根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而对谷铵酰胺合成酶活性影响较小.与单—NO3-营养相比。增氨营养下叶片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与净光合速率的提高相关。而维持较高的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比例有利于氮同化和生长.因此,增铵营养下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维持较高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蛋白质比例。从而促进小麦生长.
    研究论文
    增铵营养对小麦光合作用及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影响
    戴廷波, 曹卫星, 孙传范, 姜东, 荆奇
    2003, (9):  1529-1532. 
    摘要 ( 0 )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不同形态氮营养(NH4+/NO3-分别为0/100、50/50和100/0)对小麦光合作用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铵营养较单一NO3-营养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可溶性糖含量,叶、根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而对谷铵酰胺合成酶活性影响较小。与单一NO3-营养相比,增氨营养下叶片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与净光合速率的提高相关,而维持较高的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比例有利于氮同化和生长。因此,增铵营养下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维持较高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蛋白质比例,从而促进小麦生长。
    研究报告
    金矮生苹果土壤水分合理供给范围研究
    王克勤
    2003, 14(09):  1533-1537. 
    摘要 ( 365 )   PDF (321KB) ( 50 )  
    对7年生田间和2年生盆栽金矮生苹果(Malus pumila)不同土壤水分(SWC)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WUE)研究表明。SWC约为10%时,WUE最大值在所有处理中最高(230μmolCO2·g-1 H2O);在水分供应充足时,WUE最大值只有160μmolCO2·g-1 H2O左右,各SWC水平间差异不显著.WUE随SWC的变化与光照条件有关。
    研究论文
    金矮生苹果土壤水分合理供给范围研究
    王克勤
    2003, (9):  1533-1537. 
    摘要 ( 0 )  
    对7年生田间和2年生盆栽金矮生苹果(Malus pumila)不同土壤水分(SWC)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WUE)研究表明,SWC约为10%时,WUE最大值在所有处理中最高(230μmolCO2·g-1H2O);在水分供应充足时,WUE最大值只有160μmolCO2·g-1H2O左右,各SWC水平间差异不显著。WUE随SWC的变化与光照条件有关,光强范围在500<PAR<1000μmol·m-2·s-1时的WUE最高。气孔阻力(Rs)和叶水势(Ψ1)分别为2.0s·cm-1和-3.0MPa时WUE最高,但Pn较低.从WUE、Pn和Tr综合考虑,既能保证金矮生苹果正常的光合作用,又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Rs和Ψ1范围分别为2~6s·cm-1和-2.1~-1.65MPa,其所对应的土壤含水率范围是11%~15%,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55%~75%。这一范围可作为金矮生苹果田间供水的理论指标。
    研究报告
    武湖日本沼虾繁殖生物学研究
    何绪刚, 龚世园, 张训蒲, 刘军, 胡秋元, 王红辉, 陶仁勇
    2003, 14(09):  1538-1542. 
    摘要 ( 355 )   PDF (291KB) ( 51 )  
    武湖日本沼虾产卵场位于全湖沿岸带.越冬虾主要繁殖期为春夏季(4月中旬~7月中旬,水温20.5~31℃)。当年虾繁殖期为秋季(7月中旬~9月中旬,水温31~23℃),7月中下旬为新老世代交替期.非繁殖季节雄虾多于雌虾,繁殖季节雌虾多于雄虾.越冬虾绝对繁殖力明显大于当年虾.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与体重呈直线相关.相对繁殖力RW为常数,其95%置信区间为1067.76±16.94eggs·g-1
    研究论文
    武湖日本沼虾繁殖生物学研究
    何绪刚, 龚世园, 张训蒲, 刘军, 胡秋元, 王红辉, 陶仁勇
    2003, (9):  1538-1542. 
    摘要 ( 0 )  
    武湖日本沼虾产卵场位于全湖沿岸带。越冬虾主要繁殖期为春夏季(4月中旬~7月中旬,水温20.5~31℃),当年虾繁殖期为秋季(7月中旬~9月中旬,水温31~23℃),7月中下旬为新老世代交替期。非繁殖季节雄虾多于雌虾,繁殖季节雌虾多于雄虾。越冬虾绝对繁殖力明显大于当年虾。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与体重呈直线相关。相对繁殖力Rw为常数,其95%置信区问为1067.76±16.94eggs·g-1
    研究报告
    中国南方典型地区油-稻轮作条件下大气SO2干沉降速率动态变化
    胡正义, 徐成凯, 曹志洪, 王体健, 赵言文
    2003, 14(09):  1543-1546. 
    摘要 ( 379 )   PDF (272KB) ( 40 )  
    以1998年11月~1999年10月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气象梯度资料(温度、风速、气压),计算近地面湍流特征参数(u^*、θ^*、L),然后采样阻力模式计算SO2干沉降速率(Vd)。研究了该地油-稻轮作条件下大气SO2干沉降Vd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一年中大气SO2干沉降Vd时平均年均值为0.124~0.897cm·s-1(mean±SE=0.507±0.167cm·s-1).一年中大气SO2干沉降Vd存在如下规律性:白天>晚上.3~8月份SO2Vd平均值(0.611cm·s-1)大于9~12、1~2月份SO2Vd平均值(0.401cm·s-1).水稻生长期间(0.605±0.093cm·s-1)>油菜(0.491±0.166cm·s-1)>休闲(0.342±0.174cm·s-1).
    研究论文
    中国南方典型地区油-稻轮作条件下大气SO2干沉降速率动态变化
    胡正义, 徐成凯, 曹志洪, 王体健, 赵言文
    2003, (9):  1543-1546. 
    摘要 ( 0 )  
    以1998年11月~1999年10月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气象梯度资料(温度、风速、气压),计算近地面湍流特征参数(u*θ*L),然后采样阻力模式计算SO2干沉降速率(Vd),研究了该地油-稻轮作条件下大气SO2干沉降Vd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一年中大气SO2于沉降Vd时平均年均值0.124~0.897cm·s-1(mean±SE=0.507±0.167cm·s-1).一年中大气SO2干沉降Vd存在如下规律性:白天>晚上。3~8月份SO2Vd平均值(0.611cm·s-1大于9~12、1~2月份SO2Vd平均值(0.401cm·s-1)。水稻生长期间(0.605±0.093cm·s-1)>油菜(0.491±0.166cm·s-1)>休闲(0.342±0.174cm·s-1)。
    研究报告
    模拟酸雨对污染土壤中Cd、Cu和Zn释放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
    廖柏寒, 郭朝晖, 黄昌勇
    2003, 14(09):  1547-1550. 
    摘要 ( 446 )   PDF (265KB) ( 201 )  
    研究了模拟酸雨连续浸泡下污染红壤和黄红壤中重金属释放及形态转化.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酸雨pH值下降,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释放强度明显增大;Cd、Zn释放量与酸雨pH值呈线性极显著负相关.Cu与酸雨pH值呈线性显著负相关.模拟酸雨作用下,污染红壤和黄红壤中Cd均以交换态为主;Cu则以有机结合态和氧化锰结合态为主;Zn在污染红壤中以残留态和交换态为主.在污染黄红壤中以残留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对Cd、Cu、Zn的释放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影响Cd、Zn的形态转化,但对Cu形态转化影响不明显,随着模拟酸雨酸度增大,污染红壤和黄红壤中重金属Cd、Cu的生物可利用态明显增多,但难解吸态Zn向生物有效态转化效应不明显.
    研究论文
    模拟酸雨对污染土壤中Cd、Cu和Zn释放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
    郭朝晖, 黄昌勇, 廖柏寒
    2003, (9):  1547-1550. 
    摘要 ( 0 )  
    研究了模拟酸雨连续浸泡下污染红壤和黄红壤中重金属释放及形态转化。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酸雨pH值下降,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释放强度明显增大;Cd、Zn释放量与酸雨pH值呈线性极显著负相关.Cu与酸雨pH值呈线性显著负相关。模拟酸雨作用下,污染红壤和黄红壤中Cd均以交换态为主;Cu则以有机结合态和氧化锰结合态为主;Zn在污染红壤中以残留态和交换态为主,在污染黄红壤中以残留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对Cd、Cu、Zn的释放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影响Cd、Zn的形态转化,但对Cu形态转化影响不明显,随着模拟酸雨酸度增大,污染红壤和黄红壤中重金属Cd、Cu的生物可利用态明显增多,但难解吸态Zn向生物有效态转化效应不明显。
    研究报告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王根绪, 程国栋, 钱鞠
    2003, 14(09):  1551-1556. 
    摘要 ( 463 )   PDF (450KB) ( 285 )  
    生态安全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研判,以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评价为核心内容,并体现人类安全的主导性.生态风险识别和生态脆弱性是生态风险评价的构成要素,生态健康则表现在生态完整性、生态系统活力与恢复力三方面.生态安全评价的准则与指标体系应将生态风险与生态健康有机结合。同时兼容不同空间尺度并能体现动态变化,其中在EDI、REI和IRI分类基础上叠加暴露分析指标是较大空间尺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建立的发展方向.文中综述了现阶段主要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表明暴露—响应综合评价模式在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生态模型法评价不同尺度的生态安全则是未来主要发展领域,并注重生态过程安全评价.生态安全评价研究需要与生态安全预测及预警研究相结合,并将生态安全的保障、维护与管理研究纳入其范畴.
    研究论文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王根绪, 程国栋, 钱鞠
    2003, (9):  1551-1556. 
    摘要 ( 0 )  
    生态安全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研判,以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评价为核心内容,并体现人类安全的主导性。生态风险识别和生态脆弱性是生态风险评价的构成要素,生态健康则表现在生态完整性、生态系统活力与恢复力三方面生态安全评价的准则与指标体系应将生态风险与生态健康有机结合,同时兼容不同空间尺度并能体现动态变化,其中在EDI、REI和IRI分类基础上叠加暴露分析指标是较大空间尺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建立的发展方向。文中综述了现阶段主要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表明暴露一响应综合评价模式在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生态模型法评价不同尺度的生态安全则是未来主要发展领域,并注重生态过程安全评价。生态安全评价研究需要与生态安全预测及预警研究相结合,并将生态安全的保障、维护与管理研究纳入其范畴。
    研究报告
    雾网在森林鸟类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邹发生, 陈桂珠
    2003, 14(09):  1557-1560. 
    摘要 ( 330 )   PDF (279KB) ( 89 )  
    雾网应用于森林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用雾网研究森林中行动隐蔽、少鸣唱、没有领域的鸟类,特别是森林林下鸟类十分有效.该方法不受研究者经验的影响,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群落进行比较研究.国外学者认为雾网是研究森林鸟类群落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文中着重介绍了雾网的优缺点及其在森林鸟类群落研究中的应用,以期推动我国相关学科的研究.
    研究论文
    雾网在森林鸟类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邹发生, 陈桂珠
    2003, (9):  1557-1560. 
    摘要 ( 0 )  
    雾网应用于森林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用雾网研究森林中行动隐蔽、少鸣唱、没有领域的鸟类,特别是森林林下鸟类十分有效。该方法不受研究者经验的影响,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群落进行比较研究。国外学者认为雾网是研究森林鸟类群落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文中着重介绍了雾网的优缺点及其在森林鸟类群落研究中的应用,以期推动我国相关学科的研究。
    研究报告
    药用木本植物的生态保护
    阎秀峰
    2003, 14(09):  1561-1564. 
    摘要 ( 303 )   PDF (297KB) ( 72 )  
    在分析我国药用木本植物的利用现状和特殊性的基础上。揭示了药用木本植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和需要开展的基础研究工作.研究成树主要药用成分的器官分布、季节变化、年龄差异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幼树主要药用成分的器官分布、季节变化特别是年龄差异;研究环境因素(培育条件)对幼树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和调控规律;进一步从蛋白质(主要药用成分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和核酸(关键酶的编码基因)水平解析环境因子对幼树主要药用成分的调控机理.
    研究论文
    药用木本植物的生态保护
    阎秀峰
    2003, (9):  1561-1564. 
    摘要 ( 0 )  
    在分析我国药用木本植物的利用现状和特殊性的基础上,揭示了药用木本植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和需要开展的基础研究工作。研究成树主要药用成分的器官分布、季节变化、年龄差异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幼树主要药用成分的器官分布、季节变化特别是年龄差异;研究环境因素(培育条件)对幼树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和调控规律;进一步从蛋白质(主要药用成分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和核酸(关键酶的编码基因)水平解析环境因子对幼树主要药用成分的调控机理。
    研究报告
    菌根多样性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
    石兆勇, 陈应龙, 刘润进
    2003, 14(09):  1565-1568. 
    摘要 ( 409 )   PDF (303KB) ( 65 )  
    菌根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形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大量试验表明。菌根多样性对植物物种的起源与进化、分布与生存、生长和发育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植物多样性又决定了菌根多样性.认为菌根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使菌根多样性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研究论文
    菌根多样性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
    石兆勇, 陈应龙, 刘润进
    2003, (9):  1565-1568. 
    摘要 ( 0 )  
    菌根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形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大量试验表明,菌根多样性对植物物种的起源与进化、分布与生存、生长和发育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植物多样性又决定了菌根多样性。认为菌根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使菌根多样性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研究报告
    海洋渔业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时空问题
    苏奋振, 周成虎, 杜云艳, 仉天宇, 邵全琴
    2003, 14(09):  1569-1572. 
    摘要 ( 491 )   PDF (296KB) ( 78 )  
    利用GIS描述海洋渔业资源时空动态变化。建立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和预测模型,是当前渔业现代化的重要趋势之一.在回顾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MFGIS)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应用实例及不足,重点探讨了MFGIS所面临的时空数据获取与标准、时空数据表达、时空动态尺度和时空统计与分析模型四方面的技术内涵。并讨论了解决途径.
    研究论文
    海洋渔业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时空问题
    苏奋振, 周成虎, 杜云艳, 仉天宇, 邵全琴
    2003, (9):  1569-1572. 
    摘要 ( 0 )  
    利用GIS描述海洋渔业资源时空动态变化,建立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和预测模型,是当前渔业现代化的重要趋势之一。在回顾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MFGIS)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应用实例及不足,重点探讨了MFGIS所面临的时空数据获取与标准、时空数据表达、时空动态尺度和时空统计与分析模型四方面的技术内涵,并讨论了解决途径。
    研究报告
    河流生态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蔡庆华, 唐涛, 刘建康
    2003, 14(09):  1573-1577. 
    摘要 ( 365 )   PDF (365KB) ( 112 )  
    近年来河流生态系统成为湖沼学研究的重点,很多新理论、新方法被应用到研究中.文章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着重从河流连续、河流的生态需水量、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与健康评价、河流的生态系统管理以及流域生态学等几个热点方向作了详细论述.作者认为,今后河流生态学的研究应在流域尺度上展开,结合河流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进行河流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研究将是近期河流生态学的重点问题之一.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作者建议应该尽快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
    研究论文
    河流生态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蔡庆华, 唐涛, 刘建康
    2003, (9):  1573-1577. 
    摘要 ( 0 )  
    近年来河流生态系统成为湖沼学研究的重点,很多新理论、新方法被应用到研究中。文章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着重从河流连续、河流的生态需水量、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与健康评价、河流的生态系统管理以及流域生态学等几个热点方向作了详细论述。作者认为,今后河流生态学的研究应在流域尺度上展开,结合河流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进行河流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研究将是近期河流生态学的重点问题之一。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作者建议应该尽快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
    研究报告
    环境中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靳素英, 张嘉治, 狄军艳
    2003, 14(09):  1578-1580. 
    摘要 ( 316 )   PDF (236KB) ( 95 )  
    详细阐述了基因工程微生物(GEM)在环境释放中需考虑的主要问题:GEM的构建、基因转移、适合度、扩散、转运和潜在的生态影响等,并针对GEM特定的生态学特征和生态影响。提出了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宜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为安全有效地在非受控条件下应用GEM铺平道路.
    研究论文
    环境中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靳素英, 张嘉治, 狄军艳
    2003, (9):  1578-1580. 
    摘要 ( 0 )  
    详细阐述了基因工程微生物(GEM)在环境释放中需考虑的主要问题:GEM的构建、基因转移、适合度、扩散、转运和潜在的生态影响等,并针对GEM特定的生态学特征和生态影响,提出了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宜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为安全有效地在非受控条件下应用GEM铺平道路。
    研究报告
    Cd2+污染对水花生生理生化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周红卫, 施国新, 杜开和, 徐勤松, 徐楠
    2003, 14(09):  1581-1584. 
    摘要 ( 445 )   PDF (258KB) ( 38 )  
    研究论文
    Cd2+污染对水花生生理生化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周红卫, 施国新, 杜开和, 徐勤松, 徐楠
    2003, (9):  1581-1584.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不同悉生培养条件下食细菌线虫对细菌种群的影响
    陈小云, 胡锋, 李辉信, 毛小芳
    2003, 14(09):  1585-1587. 
    摘要 ( 437 )   PDF (201KB) ( 67 )  
    研究论文
    不同悉生培养条件下食细菌线虫对细菌种群的影响
    陈小云, 胡锋, 李辉信, 毛小芳
    2003, (9):  1585-1587.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储藏物害虫嗜卷书虱对DDVP熏蒸的行为反应与致死剂量
    丁伟, 王进军, 赵志模, 李小珍
    2003, 14(09):  1588-1590. 
    摘要 ( 370 )   PDF (220KB) ( 74 )  
    研究论文
    储藏物害虫嗜卷书虱对DDVP熏蒸的行为反应与致死剂量
    丁伟, 王进军, 赵志模, 李小珍
    2003, (9):  1588-1590. 
    摘要 ( 0 )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窗更新研究
    何永涛, 李贵才, 曹敏, 唐勇
    2003, (9):  1399-1404. 
    摘要 ( 962 )   PDF (790KB) ( 377 )  
    对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窗更新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林内优势树种在林窗阶段不占优势,其在林窗内的重要值显著低于成熟林分;林窗内外的乔木幼苗在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林窗内的幼苗多样性(H=2.73,D=0.89)高于林冠下(H=2.25,D=0.82),二者的Jaccard相似系数只有0.6,许多树种的幼苗只出现在林窗内;林窗内的乔木幼苗密度(38636株·hm-2)远远高于林冠下(17323株·hm-2)林窗内和林冠下的乔木幼苗(H≤50cm)均以高度为11~20cm幼苗的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林窗内高度超过20cm的幼苗比例明显高于林冠下;林窗大小对乔木幼苗更新有重要影响,不同树种的幼苗密度高峰出现在不同大小级别的林窗内。
    长白山北坡河岸带群落植物区系分析
    邓红兵, 王青春, 代力民, 王庆礼, 王绍先
    2003, (9):  1405-1410. 
    摘要 ( 1145 )   PDF (714KB) ( 347 )  
    对吉林省二道白河河岸带植物区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岸带植被中共有维管束植物68科169属288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11科16属26种,种子植物57科153属262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3科6属9种,被子植物54科147属253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45科118属212种,单子叶植物9科29属41种,由此可见二道白河河岸带的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对其中被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二道白河流域河岸带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的分布类型较为丰富,在科级水平上有6个分布类型2个变型,在属级水平上有9个分布类型7个变型,河岸带植物区系呈温带特性,各类温带分布类型117属,占河岸带种子植物153属的76.5%。二道白河流域河岸带植物区系地理联系广泛,与热带植物区系和东亚区系具有一定的联系,但与地中海植物区系的联系甚少。表明河岸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元宝枫苗木的水力结构特征
    翟洪波, 李吉跃
    2003, (9):  1411-1415. 
    摘要 ( 909 )   PDF (626KB) ( 269 )  
    在温室条件下,控制不同干旱梯度,用改良的冲洗法测定了4年生元宝枫苗木的水力结构参数.研究表明,随着小枝水势的降低,水力结构各参数随茎段功能木质部直径的变化可以用不同的方程来模拟;导水率的大小受茎段所在区域的影响,限速区的导水率明显低于非限速区,限速区的存在对苗木个体的生存竞争有利.导水率、比导率和叶比导率都和功能木质部直径和小枝水势呈明显的正相关.较粗茎段的叶比导率远高于多次分枝的未端细小分枝,有利于苗木在干旱时保存那些光合积累较大的器官.在落叶之前,相同直径枝条的胡伯尔值随小枝水势的变化很小,说明苗木水分胁迫主要源于木质部空穴和栓塞.
    科尔沁沙地15种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比较
    刘志民, 李雪华, 李荣平, 蒋德明, 曹成有
    2003, (9):  1416-1420. 
    摘要 ( 1223 )   PDF (604KB) ( 416 )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禾本科植物当年新采种子的萌发特点。15种植物中,披碱草、糙隐子草、冠芒草、大油芒、芦苇、虎尾草、野古草、狼尾草的发芽率超过80%,水稗草、牛鞭草、虱子草、狗尾草的发芽率不足10%。1~3d开始发芽的植物有大油芒、画眉、芦苇、虎尾草、披碱草、冠芒草、毛马唐、糙隐子草、超过10d基本不发芽的植物包括狗尾草、虱子草、牛鞭草.发芽持续期小于10d的植物包括毛马唐、水稗草、芦苇、画眉草、大油芒;发芽持续期21~30d的植物有披碱草、冠芒草。发芽种子超过总发芽种子的50%需要天数为虎尾草2d,芦苇3d,大油芒4d,披碱草5d,糙隐子草5d,野古草7d,冠芒草7d,狼尾草10d。与英国Sheffield地区相比,乌兰敖都地区一年生禾草发芽率低的所占比重更大,发芽更为缓慢;乌兰敖都地区多年生禾草的发芽率差别很小,但发芽更为缓慢。杂草植物萌发的风险分摊能力相对明显,因此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强。
    格氏栲群落林窗边缘效应研究
    刘金福, 洪伟, 李俊清, 林荣福
    2003, (9):  1421-1426. 
    摘要 ( 974 )   PDF (715KB) ( 392 )  
    应用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标以及边缘效应强度指数,对福建三明格氏栲保护区森林群落林窗的边缘效应现象进行了研究。格氏栲群落的38个林窗样地不同部位上述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用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定的林窗边缘效应强度值为0.7~1.3左右;而用生态优势度值测定的林窗边缘效应强度值为0.3~1.8左右,林窗边缘区由于边缘效应的作用有增大物种多样性的趋势,林窗的面积及林窗所在的森林群落类型,都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林窗的边缘效应强度产生影响。从而为格氏栲群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秦岭北坡栓皮栎种群动态的研究
    张文辉, 卢志军, 李景侠, 刘国彬
    2003, (9):  1427-1432. 
    摘要 ( 940 )   PDF (541KB) ( 336 )  
    对秦岭北坡栓皮栎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分布格局,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结果表明,秦岭北坡栓皮标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进展型,幼龄个体多,中老龄个体少;种群在Ⅰ、Ⅱ龄级时死亡率最高,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到Ⅶ、Ⅷ龄级,由于生理衰老,死亡率回升;栓皮栎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型;种群分布格局总体上的呈聚集型,随年龄增加,种群聚集强度降低,在高海拔地区,种群趋向随机分布。海拔800~1100m是栓皮栎种群较为适宜的生境。对于低海拔地区栓皮栎林要加强保护,减少人为干扰;中海拔地区应加强抚育管理和适时间伐,高海拔地区应加强目的树种的抚育。
    甘肃白龙江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力的评价
    郭正刚, 程国栋, 吴秉礼, 陈玉琪, 孙学刚
    2003, (9):  1433-1438. 
    摘要 ( 923 )   PDF (774KB) ( 369 )  
    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构建了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力综合评价指标的体系。以白龙江林区为例,通过对所选择的5个策略层(中间层,B层),20个措施层(最低层,C层)指标值的计算和纠正,建立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力评价的协调度模型:DH=∑BiPi,1996年的DH=0.5320,2000年的DH=0.6100,虽然均小于其理论值0.7000,判定该林区处于非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同时表明该林区正向可持续发展目标前进。
    滇中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效应研究
    王震洪, 段昌群
    2003, (9):  1439-1445. 
    摘要 ( 1090 )   PDF (744KB) ( 354 )  
    对滇中几种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效应研究表明,由不同树种构成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森林水文、地表土壤侵蚀控制、土壤改良和森林结构的恢复具有显著差异。用乡土树种造林能促进植物多样性。生态恢复变量间具有某种相关关系。草本植物盖度、群落均匀度、Shannon-Wienr指数、土壤有效钾、土壤容重、草本植物生物量、乔木材积、全钾、土壤侵蚀、土壤Si/V、枯落物凋落量、非毛管孔隙、穿透降雨是生态恢复主导效应变量。植物多样性的恢复处于生态恢复的中心位置。并用平均恢复距离指数及恢复距离树对几种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程度进行了评价。
    沙地云杉生态型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邹春静, 韩士杰, 徐文铎, 李道棠
    2003, (9):  1446-1450. 
    摘要 ( 986 )   PDF (651KB) ( 430 )  
    采用干旱胁迫处理不同生态型沙地云杉幼苗,对其主干高生长、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沙地云杉幼苗高生长明显受到干旱胁迫的抑制,绿果型沙地云杉在水分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高生长迅速,明显高于紫果型沙地云杉。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强,其高生长受抑制的程度高于紫果型沙地云杉。红果型沙地云杉处于二者之间。同时干旱胁迫也影响沙地云杉生长进程,使得其封顶时间提前一个多月,MDA含量无论在叶还是根中呈上升趋势,只是在土壤含水量在10%左右出现轻度胁迫时略有下降;叶片中MDA含量明显高于根中;从不同生态型来看,紫果型沙地云杉体内MDA含量高,绿果型低且具有较大的变化幅度。脯氨酸含量随干旱胁迫强度增加而增加;绿果型沙地云杉根部脯氨酸含量在处理4之前高于另外两种生态型,叶绿素的变化规律,紫果型和红果型沙地云杉基本相同,只是红果型含量略微低于紫果型,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都是开始逐渐升高;随着胁迫强度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绿果型沙地云杉叶绿素含量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只有叶绿素b含量在胁迫初期有所增加。从叶绿素a/b值出现下降趋势,但不同生态型表现不一样。绿果型沙地云杉由最高下降到最低,紫果型沙地云杉下降幅度较小,红果型介于二者之间。表明不同
    干旱荒漠区人工植物群落演替模式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
    徐彩琳, 李自珍
    2003, (9):  1451-1456. 
    摘要 ( 1102 )   PDF (671KB) ( 430 )  
    以我国干旱荒漠区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人工植被防护林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区域植被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优势植物种的种群动态和人工植物群落的演替模式,探讨了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动因和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植被经过40余年的演变,其植物种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灌木、半灌木人工植物群落演变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人工-天然荒漠植物群落。在此演替过程中,人工栽植的灌木种如柠条、花棒等的重要值不断减少,逐渐从人工植物群落中退出;而天然繁衍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如小画眉草、雾冰藜、刺蓬、虎尾草等相继侵入,并逐渐成为该区的优势植物种;油蒿由于具有天然下种自行更新能力,在群落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物种替代模式与该地区降水资源严重匮乏以及沙地表面结皮的增厚,致使沙子下层含水量降低,深根系的灌木及多年生草本的繁衍受到限制密不可分。
    阿拉善干旱荒漠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研究
    曾彦军, 王彦荣, 南志标, 卫东, 陈善科, 李保尔
    2003, (9):  1457-1463. 
    摘要 ( 1193 )   PDF (648KB) ( 341 )  
    对阿拉善干旱荒漠区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表明,在海拔高度为1370~1750m样地间,天然草地土壤种子密度从326粒·m-2减少至76粒·m-2,呈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海拔高度为1100m的典型荒漠区,土壤种子密度为56粒·m-2沙漠区土壤种子密度仅为8粒·m-2,在沙漠区建立白沙蒿草地后,其土壤种子密度明显增加,为沙漠区的17~29倍。本研究共统计到31种植物种子,分属11科。其中,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的比例最高,分别在天然草地、沙漠区和飞播白沙蒿样地种子库中占77%、100%和70%;多年生草本植物次之,分别占21%、0和16%;半灌木种子比例最低,分别占2%、0和14%,所有种子库中未发现灌木的种子,在海拔高度为1100~1750m样地间,天然草地土壤种子库的丰富度指数从1.49增至2.77,多样性指数从0.697增至0.917,呈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趋势。
    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带景观结构与生态耦合分析
    宋长春, 邓伟, 宋新山, 栾兆擎
    2003, (9):  1464-1468. 
    摘要 ( 1017 )   PDF (512KB) ( 178 )  
    研究了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带生态景观结构,认为景观地球化学的空间分异及相互复合,决定了西部复杂而有规律的生态景观结构。景观地球化学梯度和生态梯度的耦合结果反映出大多植物沿景观地球化学梯度的生长状况表现为钟形或生态分布形曲线。现代条件下,西部植物群落的演替与土壤景观地球化学条件的改变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为因果关系。
    新疆阿勒泰地区近440年来大气δ13C变化
    陈拓, 秦大河, 刘晓宏, 任贾文, 李江风
    2003, (9):  1469-1472. 
    摘要 ( 991 )   PDF (460KB) ( 195 )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过度砍伐,引起大气中CO2浓度的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Suess效应,大气CO2中的δ13C在不断地下降。植物中δ13C的变化是大气CO2浓度和同位素比值变化的敏感指示器。文中利用树木年轮δ13C序列和植物碳同位素分馏模型,尝试恢复了新疆阿勒泰地区近440年来大气δ13C的变化。结果表明,1850年之前,从树木年轮δ13C序列恢复的大气δ13C相对恒定在-6.60‰(R2=0.052),而1850年之后,该大气δ13C明显降低(R2=0.65),平均约为-7.04‰,平均年降低0.0084‰。这一结果高于从冰芯气泡所恢复的大气δ13C,1850年~1981年冰芯大气δ13C平均年降低约0.00657‰这可能与从树木年轮δ13C序列恢复的大气δ13C有更高的分辨率及树木生长点大气δ13C不同于全球大气δ13C值有关。
    用ISSR标记检测黄麻野生种与栽培种遗传多样性
    祁建民, 周东新, 吴为人, 林荔辉, 吴建梅, 方平平
    2003, (9):  1473-1477. 
    摘要 ( 901 )   PDF (704KB) ( 395 )  
    利用ISSR标记对黄麻属(Corchorus)10个种27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25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283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0.48条带,多态性条带比例(PPB)为92.85%;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33~0.97之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系统聚类结果显示,第Ⅰ、Ⅲ类群均为黄麻属8个种11份原始野生种,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第Ⅱ类群为黄麻两个栽培种及其近缘野生种,共16份材料,种遗传相似性较高;基因组聚类结果与经典分类相符。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初步可以认为,荨麻叶种为最原始的黄麻野生种之一;三室种21C为三室种的一个变种;甜麻为一个尚待定性的野生种。同组材料的RAPD和ISSR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可信度。
    小麦进化材料水分利用效率与氮利用效率间相互关系
    李秧秧, 张岁岐, 邵明安
    2003, (9):  1478-1480. 
    摘要 ( 933 )   PDF (326KB) ( 366 )  
    利用田间微区试验,在整株水平上研究了10种小麦进化材料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利用效率(NUE)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在从二倍体→六倍体的长期进化过程中,WUE和NUE均逐渐增加。除法国黑麦外,其余9种小麦进化材料WUE和NUE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法国黑麦高的NUE可能与WUE以外的其它生理机制有关。
    三种玉米蚜虫种群的生态位分析
    丁伟, 赵志模, 王进军, 陈贵红
    2003, (9):  1481-1484. 
    摘要 ( 953 )   PDF (393KB) ( 413 )  
    对重庆市郊区1998~1999年春玉米上3种蚜虫种群的数量动态、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在春玉米上的玉米蚜(Rhoplosiphum maidis),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3种蚜虫混合种群的种群数量消长呈现出5月中下旬和6月下旬两个高峰;在生态位宽度上,Livens生态位宽度指数(Bi)分析表明,麦长管蚜表现出时间上的高度分化,玉米蚜表现出空间上的高度聚集诗性,而禾谷缢管蚜的分化并不明显;在生态位重叠上,玉米蚜和禾谷缢管蚜的Hurlbert生态位重叠指数(Lij)最高,玉米蚜和麦长管蚜次之,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最小。在春玉米上发生的3种蚜虫中,玉米蚜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桃一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三维空间格局动态
    邹运鼎, 周夏芝, 毕守东, 李磊, 高彩球, 丁程成
    2003, (9):  1485-1488. 
    摘要 ( 1075 )   PDF (399KB) ( 173 )  
    对桃树树冠上、中、下3层及东、西、南、北4个方位桃一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的系统调查分析表明,桃一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在7个部位的聚集强度其5个判断指数都大于聚集格局的判断标准,证明桃一点叶蝉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7个部位均为聚集格局,Iwao公式m=α+βχ中的α值均大于0,表明个体间互相吸引,其中树冠中层和东面树冠平均拥挤度最高,而树冠下层和南面树冠最低,在时间上平均拥挤度为9月中旬最高。
    环渤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刘国华, 傅伯杰, 吴钢, 段桂兰
    2003, (9):  1489-1493. 
    摘要 ( 950 )   PDF (711KB) ( 413 )  
    土壤碳库的研究和管理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利用第2次土壤普查时环渤海地区1374个土壤剖面资料,对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库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整个环渤海地区1m深的土壤有机碳库为2.1PgC.进一步分析该区域各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库发现,棕壤的有机碳库最大,占该区域总有机碳库的55.6%,其次为潮土,占26.9%,风沙土和暗棕壤的土壤有机碳库则很小,仅占0.1%以下。对不同土壤类型的碳密度比较发现,沼泽土的碳密度最高,为22.9kgC·m-2,其次是暗棕壤,为16.04kgC·m-2;而风沙土的碳密度最低,为2.88kmC·m-2,再次是盐土,为6.0kgC·m-2,可见土地风沙化和盐碱化将极大地降低土壤的有机碳。此外,该地区表层土壤中的碳储量为673.30TgC,即约占总碳储量三分之一的土壤碳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土壤有机碳的水平分布主要为沿海地区、平原地区、西北部地区和山地丘陵区4个区域,其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山地丘陵区(森林)>西北部地区(农牧区)>平原地区(农业)>沿海地区(裸地)。其分布规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作用,而且充分反映了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此,加强该区域土地的保护和管理对于维护土壤有机碳和土地的
    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
    白军红, 邓伟, 朱颜明, 栾兆擎, 张玉霞
    2003, (9):  1494-1498. 
    摘要 ( 1001 )   PDF (721KB) ( 659 )  
    对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表明,有机碳和全氮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都十分显著,干湿交替周期是引起分异的关键因子;表层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显著相关(r=0.977),土壤碳氮比基本沿湿度梯度变化;土壤pH值对土壤表层碳氮含量及碳氮比值影响显著;流域湿地土壤与流域草原土壤碳氮比与土壤碳氮含量的相关性差异显著;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生产效应和净化效应两方面。
    广东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甘海华, 吴顺辉, 范秀丹
    2003, (9):  1499-1502. 
    摘要 ( 1214 )   PDF (510KB) ( 463 )  
    根据广东省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采用GIS技术估算广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广东省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17.52×108t。砖红壤、红壤和赤红壤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8.83、10.31和9.15kg·m-2,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三者占广东省土壤面积的67.91%;广东省黄壤和水稻土的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2.08和12.17kg·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平均土壤碳密度为10.44kg·m-2土壤有机碳密度总的分布规律是东南沿海地区高于粤北山区,其中粤北和粤中土壤有机碳密度为5~10kg·m-2,粤东的沿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0~15kg·m-2,二者合计占全省土壤面积的89.24%;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在5~15km·m-2范围内变动。
    土壤干旱条件下氮素营养对玉米内源激素含量影响
    张岁岐, 山仑
    2003, (9):  1503-1506. 
    摘要 ( 946 )   PDF (532KB) ( 466 )  
    在田间持水量分别保持于35%、55%和75%±5%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干旱和氮素营养对玉米内源激素和气孔导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干旱下氮素营养明显降低了玉米根系木质部汁液ABA浓度,而正常供水下施氮处理间则无显著差异(施氮处理仍较低),同时测定的叶片ABA浓度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干旱下施氮处理要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木质部汁液中ZRs浓度应低于相应的不施氮处理,在调控气孔行为方面并未表现拮抗ABA作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施氮玉米叶片的气孔导度均高于不施氮处理,与木质部汁液ABA浓度呈负相关,说明施氮处理较低的根源ABA浓度是导致其气孔导度较大的主要原因。
    小麦-玉米间作生态系统能流参数研究
    王建林, 王莉, 包再德, 王元林
    2003, (9):  1507-1511. 
    摘要 ( 1050 )   PDF (574KB) ( 349 )  
    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以小麦-玉米间作生态系统为例,较系统地研究了初级生产者(农作物、杂草)、次级生产者(害虫、天敌)和分解者(微生物、原生动物和腐生动物)的能流参数值结果表明,该生态系统能流具有初级生产力和能量转化效率高,通过食物链递减率大,各营养层内每生产单位能量所需的能量相对较少,上一营养层对下一营养层能量利用程度逐渐增大等特征。
    黄土区地膜覆盖对麦田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影响
    宋秋华, 李凤民, 刘洪升, 王俊, 李世清
    2003, (9):  1512-1516. 
    摘要 ( 955 )   PDF (577KB) ( 350 )  
    研究了1999年(丰水年)和2000年(干旱年)旱地条件下不同时间覆膜(不覆膜、覆膜30d、覆膜60d和全程覆膜)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农田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土壤微生物体碳平均为335.3mg·kg-1干土,2000年平均为259.3mg·kg-1干土,前者高出后者29.37%。2年中最高微生物体碳均出现在全程覆膜处理。1999年,土壤微生物体碳在覆膜60d时即接近最高值,该处理籽粒产量也最高。2000年,由于春小麦生育后期降水丰富,在整个生育期中,微生物体碳增长表现为“增长-平稳甚至出现下降-再增长”的梯形方式,到生育后期,各处理之间才出现显著差异,全程覆膜处理的微生物体碳后期大幅度增加,与1999年接近。2年中各处理的C/N处于7.732~9.042之间,远低于11.3的临界值,C/P处于300.8~719.6之间,均高于300的临界值,不利于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增加,微生物和作物对土壤有效态氮和磷的吸收处于竞争状态,表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质严重不足,已经构成了限制作物生产力发挥的重要因素,长期地膜覆盖和大量使用化肥将加剧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费氏中华根瘤菌共生质粒扩增对结瘤因子组分和共生固氮能力的影响
    缪礼鸿, 周俊初
    2003, (9):  1517-1520. 
    摘要 ( 1158 )   PDF (539KB) ( 246 )  
    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YC4能在大豆(Glycine max)和野大豆(G.soia)上形成正常固氮的根瘤。人工培养条件下用14C标记的薄层层析(TLC)法检测根瘤菌产生的结瘤因子(LCOs)的结果表明,与其它4株费氏中华根瘤菌相比,YC4产生的LCOs含有较多的疏水性基因。从YC4菌株中分离到1株共生质粒发生了扩增的自发突变株YSC3,其产生的LCOs中含有较野生型菌株多的1个疏水性组分,28℃培养条件下产生的LCOs量亦较YC4显著增加。结瘤试验结果表明,YSC3菌株只能在大豆和野大豆上形成无效的根瘤。
    黄瓜苗根围拮抗细菌X3的分子鉴定
    沈爱华, 张炳欣, 李斌, 沈立荣, 喻景权
    2003, (9):  1521-1524. 
    摘要 ( 938 )   PDF (303KB) ( 448 )  
    采用生理生化、Biolog和16SrDNA分子鉴定3种不同方法,对抑制黄瓜苗期猝倒病病原真菌的细菌菌株X3进行了鉴定。生理生化鉴定显示该菌株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而Biolog鉴定显示其为P.spinosa;进一步对该菌株作16SrDNA基因的测定与分析,表明其与已报道的P.aeruginosa 16SrDNA具有93.7%的同源性,二者在所建系统发育树中处于同一分枝,据此确定该菌株为P.aeruginosa
    环境因子对乌桕内生真菌生长及脂肪酸的影响
    戴传超, 余伯阳, 徐增莱, 袁生
    2003, (9):  1525-1528. 
    摘要 ( 1182 )   PDF (461KB) ( 220 )  
    为探讨内生菌和植物的生态关系,以生物量和脂肪酸组分作为主要指标,研究了乌柏韧皮部分离获得的5种内生真菌(丝核菌、小苗核菌、小单头孢、毛壳菌、拟盘多毛孢)在不同环境因子下的生长。与合成培养基相比,在液体马铃薯培养基上发酵,生物量较高,脂肪酸不饱和指数较低;其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与未添加乌桕汁的合成培养基相比,添加乌桕浸汁对小菌核菌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其余4种菌有抑制作用;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均进一步增加。在合成培养基中添加NaCl培养小菌核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在0~0.5mol·L-1NaCl时,脂肪酸不饱和指数无显著差异;在0.6~1.0mol·L-1NaCl时随着盐浓度增加,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却下降;表明该菌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添加植物油对小菌核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在添加1.5%的植物油时,生物量最大;其脂肪酸随添加植物油而改变。以上特点均和二者的共生关系有关。
    增铵营养对小麦光合作用及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影响
    戴廷波, 曹卫星, 孙传范, 姜东, 荆奇
    2003, (9):  1529-1532. 
    摘要 ( 939 )   PDF (437KB) ( 236 )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不同形态氮营养(NH4+/NO3-分别为0/100、50/50和100/0)对小麦光合作用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铵营养较单一NO3-营养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可溶性糖含量,叶、根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而对谷铵酰胺合成酶活性影响较小。与单一NO3-营养相比,增氨营养下叶片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与净光合速率的提高相关,而维持较高的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比例有利于氮同化和生长。因此,增铵营养下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维持较高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蛋白质比例,从而促进小麦生长。
    金矮生苹果土壤水分合理供给范围研究
    王克勤
    2003, (9):  1533-1537. 
    摘要 ( 769 )   PDF (660KB) ( 356 )  
    对7年生田间和2年生盆栽金矮生苹果(Malus pumila)不同土壤水分(SWC)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WUE)研究表明,SWC约为10%时,WUE最大值在所有处理中最高(230μmolCO2·g-1H2O);在水分供应充足时,WUE最大值只有160μmolCO2·g-1H2O左右,各SWC水平间差异不显著。WUE随SWC的变化与光照条件有关,光强范围在500<PAR<1000μmol·m-2·s-1时的WUE最高。气孔阻力(Rs)和叶水势(Ψ1)分别为2.0s·cm-1和-3.0MPa时WUE最高,但Pn较低.从WUE、Pn和Tr综合考虑,既能保证金矮生苹果正常的光合作用,又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Rs和Ψ1范围分别为2~6s·cm-1和-2.1~-1.65MPa,其所对应的土壤含水率范围是11%~15%,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55%~75%。这一范围可作为金矮生苹果田间供水的理论指标。
    武湖日本沼虾繁殖生物学研究
    何绪刚, 龚世园, 张训蒲, 刘军, 胡秋元, 王红辉, 陶仁勇
    2003, (9):  1538-1542. 
    摘要 ( 1077 )   PDF (489KB) ( 291 )  
    武湖日本沼虾产卵场位于全湖沿岸带。越冬虾主要繁殖期为春夏季(4月中旬~7月中旬,水温20.5~31℃),当年虾繁殖期为秋季(7月中旬~9月中旬,水温31~23℃),7月中下旬为新老世代交替期。非繁殖季节雄虾多于雌虾,繁殖季节雌虾多于雄虾。越冬虾绝对繁殖力明显大于当年虾。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与体重呈直线相关。相对繁殖力Rw为常数,其95%置信区问为1067.76±16.94eggs·g-1
    中国南方典型地区油-稻轮作条件下大气SO2干沉降速率动态变化
    胡正义, 徐成凯, 曹志洪, 王体健, 赵言文
    2003, (9):  1543-1546. 
    摘要 ( 924 )   PDF (559KB) ( 298 )  
    以1998年11月~1999年10月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气象梯度资料(温度、风速、气压),计算近地面湍流特征参数(u*θ*L),然后采样阻力模式计算SO2干沉降速率(Vd),研究了该地油-稻轮作条件下大气SO2干沉降Vd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一年中大气SO2于沉降Vd时平均年均值0.124~0.897cm·s-1(mean±SE=0.507±0.167cm·s-1).一年中大气SO2干沉降Vd存在如下规律性:白天>晚上。3~8月份SO2Vd平均值(0.611cm·s-1大于9~12、1~2月份SO2Vd平均值(0.401cm·s-1)。水稻生长期间(0.605±0.093cm·s-1)>油菜(0.491±0.166cm·s-1)>休闲(0.342±0.174cm·s-1)。
    模拟酸雨对污染土壤中Cd、Cu和Zn释放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
    郭朝晖, 黄昌勇, 廖柏寒
    2003, (9):  1547-1550. 
    摘要 ( 1049 )   PDF (446KB) ( 347 )  
    研究了模拟酸雨连续浸泡下污染红壤和黄红壤中重金属释放及形态转化。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酸雨pH值下降,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释放强度明显增大;Cd、Zn释放量与酸雨pH值呈线性极显著负相关.Cu与酸雨pH值呈线性显著负相关。模拟酸雨作用下,污染红壤和黄红壤中Cd均以交换态为主;Cu则以有机结合态和氧化锰结合态为主;Zn在污染红壤中以残留态和交换态为主,在污染黄红壤中以残留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对Cd、Cu、Zn的释放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影响Cd、Zn的形态转化,但对Cu形态转化影响不明显,随着模拟酸雨酸度增大,污染红壤和黄红壤中重金属Cd、Cu的生物可利用态明显增多,但难解吸态Zn向生物有效态转化效应不明显。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王根绪, 程国栋, 钱鞠
    2003, (9):  1551-1556. 
    摘要 ( 1098 )   PDF (690KB) ( 408 )  
    生态安全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研判,以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评价为核心内容,并体现人类安全的主导性。生态风险识别和生态脆弱性是生态风险评价的构成要素,生态健康则表现在生态完整性、生态系统活力与恢复力三方面生态安全评价的准则与指标体系应将生态风险与生态健康有机结合,同时兼容不同空间尺度并能体现动态变化,其中在EDI、REI和IRI分类基础上叠加暴露分析指标是较大空间尺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建立的发展方向。文中综述了现阶段主要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表明暴露一响应综合评价模式在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生态模型法评价不同尺度的生态安全则是未来主要发展领域,并注重生态过程安全评价。生态安全评价研究需要与生态安全预测及预警研究相结合,并将生态安全的保障、维护与管理研究纳入其范畴。
    雾网在森林鸟类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邹发生, 陈桂珠
    2003, (9):  1557-1560. 
    摘要 ( 1065 )   PDF (468KB) ( 219 )  
    雾网应用于森林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用雾网研究森林中行动隐蔽、少鸣唱、没有领域的鸟类,特别是森林林下鸟类十分有效。该方法不受研究者经验的影响,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群落进行比较研究。国外学者认为雾网是研究森林鸟类群落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文中着重介绍了雾网的优缺点及其在森林鸟类群落研究中的应用,以期推动我国相关学科的研究。
    药用木本植物的生态保护
    阎秀峰
    2003, (9):  1561-1564. 
    摘要 ( 1286 )   PDF (472KB) ( 263 )  
    在分析我国药用木本植物的利用现状和特殊性的基础上,揭示了药用木本植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和需要开展的基础研究工作。研究成树主要药用成分的器官分布、季节变化、年龄差异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幼树主要药用成分的器官分布、季节变化特别是年龄差异;研究环境因素(培育条件)对幼树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和调控规律;进一步从蛋白质(主要药用成分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和核酸(关键酶的编码基因)水平解析环境因子对幼树主要药用成分的调控机理。
    菌根多样性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
    石兆勇, 陈应龙, 刘润进
    2003, (9):  1565-1568. 
    摘要 ( 1011 )   PDF (504KB) ( 483 )  
    菌根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形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大量试验表明,菌根多样性对植物物种的起源与进化、分布与生存、生长和发育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植物多样性又决定了菌根多样性。认为菌根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使菌根多样性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海洋渔业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时空问题
    苏奋振, 周成虎, 杜云艳, 仉天宇, 邵全琴
    2003, (9):  1569-1572. 
    摘要 ( 1132 )   PDF (514KB) ( 228 )  
    利用GIS描述海洋渔业资源时空动态变化,建立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和预测模型,是当前渔业现代化的重要趋势之一。在回顾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MFGIS)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应用实例及不足,重点探讨了MFGIS所面临的时空数据获取与标准、时空数据表达、时空动态尺度和时空统计与分析模型四方面的技术内涵,并讨论了解决途径。
    河流生态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蔡庆华, 唐涛, 刘建康
    2003, (9):  1573-1577. 
    摘要 ( 1953 )   PDF (686KB) ( 893 )  
    近年来河流生态系统成为湖沼学研究的重点,很多新理论、新方法被应用到研究中。文章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着重从河流连续、河流的生态需水量、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与健康评价、河流的生态系统管理以及流域生态学等几个热点方向作了详细论述。作者认为,今后河流生态学的研究应在流域尺度上展开,结合河流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进行河流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研究将是近期河流生态学的重点问题之一。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作者建议应该尽快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
    环境中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靳素英, 张嘉治, 狄军艳
    2003, (9):  1578-1580. 
    摘要 ( 967 )   PDF (521KB) ( 321 )  
    详细阐述了基因工程微生物(GEM)在环境释放中需考虑的主要问题:GEM的构建、基因转移、适合度、扩散、转运和潜在的生态影响等,并针对GEM特定的生态学特征和生态影响,提出了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宜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为安全有效地在非受控条件下应用GEM铺平道路。
    Cd2+污染对水花生生理生化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周红卫, 施国新, 杜开和, 徐勤松, 徐楠
    2003, (9):  1581-1584. 
    摘要 ( 865 )   PDF (646KB) ( 368 )  
    不同悉生培养条件下食细菌线虫对细菌种群的影响
    陈小云, 胡锋, 李辉信, 毛小芳
    2003, (9):  1585-1587. 
    摘要 ( 901 )   PDF (308KB) ( 303 )  
    储藏物害虫嗜卷书虱对DDVP熏蒸的行为反应与致死剂量
    丁伟, 王进军, 赵志模, 李小珍
    2003, (9):  1588-1590. 
    摘要 ( 909 )   PDF (491KB) ( 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