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3-10-15
    研究报告
    科尔沁沙地人工杨树林生态服务效能评价
    张华, 李锋瑞, 张铜会, 赵丽娅, YasuhitoShirato
    2003, 14(10):  1591-1596. 
    摘要 ( 713 )   PDF (406KB) ( 113 )  
    采用定位观测法,系统评价了杨树(Populus simonii)林的防风、抗蚀和滞尘等生态服务效能及其间接价值,同时定量探讨了风速减弱系数与实测林地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主害风(西北风)天气下,林地迎风区6H(H为平均树高)、3H、林地中央、林地背风区林缘、6和8H处2m高度的日平均风速与对照点(流动沙丘)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减弱,风速减弱系数在18.3%~66.2%之间。林地背风区6H处0.25、0.5、1和2 m 4个高度的月平均风速减弱系数与林地叶面积指数呈显著非线性相关,其间存在良好的三次曲线关系(P<0.0001,R2=0.43~0.94,n=80)。在主害风天气下,林地各观测点的地表日风蚀量与对照点相比大幅度降低,平均降幅85.2%~99.9%。在观测期内,林地中央的日平均降尘量为13.2 kg·hm-2,而林地迎风区6H处的日平均降尘量为9.9 kg·hm-2,林地的日滞尘能力约为3.3kg·hm-2。  
    科尔沁沙地人工杨树林生态服务效能评价
    张华, 李锋瑞, 张铜会, 赵丽娅, Yasuhito Shirato
    2003, (10):  1591-1596. 
    摘要 ( 0 )  
    采用定位观测法,系统评价了杨树(脚Populus smonii)林的防风、抗蚀和滞尘等生态服务效能及其间接价值,同时定量探讨了风速减弱系数与实测林地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主害风(西北风)天气下,林地迎风区6H(H为平均树高)、3H、林地中央、林地背风区林缘、6和8H处2m高度的日平均风速与对照点(流动沙丘)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减弱,风速减弱系数在18.3%~66.2%之间.林地背风区6H处0.25、0.5、1和2m4个高度的月平均风速减弱系数与林地叶面积指数呈显著非线性相关,其间存在良好的三次曲线关系(P<0.0001,R2=0.43~0.94,n=80).在主害风天气下,林地各观测点的地表日风蚀量与对照点相比大幅度降低,平均降幅85.2%~99.9%.在观测期内,林地中央的日平均降尘量为13.2kg·hm-2,而林地迎风区6H处的日平均降尘量为9.9kg·hm-2,林地的日滞尘能力约为3.3kg·hm-2.
    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板栗林主要养分元素生物循环研究
    刘世海, 余新晓, 胡春宏, 高国雄
    2003, 14(10):  1597-1601. 
    摘要 ( 606 )   PDF (303KB) ( 218 )  
    对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板栗林主要养分元素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年生板栗林的生物量为38638kg·hm-2;板栗林5种主要养分元素N、P、K、Ca、Mg贮存量为315.38kg·hm-2,各器官中5种元素贮存量大小排序是干>枝>根>叶>花>果苞>果。板栗林生态系统乔木层每年从土壤中吸收的5种养分元素量为79.17kg·hm-2,吸收量占0~30cm土层5种养分元素总量的0.15%,占0~30cm土层中5种元素有效养分量的1.95%。年吸收量中存留量为11.25kg·hm-2,枯落物归还量为58.08kg·hm-2。雨水及雨水淋溶输入到板栗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元素量为38.63kg·hm-2,果实输出量为9.84kg·hm-2。雨水和雨水淋溶量与枯落物归还量之和大于吸收量,表明研究期间板栗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的收入略大于支出,5种元素的吸收系数排序为N>P>K>Ca>Mg,利用系数排序为K>N>Mg>P>Ca。循环系数排序为K>N>P>Mg>Ca。周转期排序是Ca>P>Mg>N>K。
    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板栗林主要养分元素生物循环研究
    刘世海, 余新晓, 胡春宏, 高国雄
    2003, (10):  1597-1601. 
    摘要 ( 0 )  
    对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板栗林主要养分元素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年生板栗林的生物量为38638kg·hm-2;板栗林5种主要养分元素N、P、K、Ca、Mg贮存量为315.38kg·hm-2,各器官中5种元素贮存量大小排序是干>枝>根>叶>花>果苞>果.板栗林生态系统乔木层每年从土壤中吸收的5种养分元素量为79.17kg·hm-2,吸收量占0~30cm土层5种养分元素总量的0,15%,占0~30cm土层中5种元素有效养分量的1.95%.年吸收量中存留量为11.25kg·hm-2,枯落物归还量为58.08kg·hm-2,雨水及雨水淋溶输入到板栗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元素量为38.63kg·hm-2,果实输出量为9.84kg·hm-2.雨水和雨水淋溶量与枯落物归还量之和大于吸收量,表明研究期间板栗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的收入略大于支出.5种元素的吸收系数排序为N>P>K>Ca>Mg,利用系数排序为K>N>Mg>P>Ca,循环系数排序为K>N>P>Mg>Ca,周转期排序是Ca>P>Mg>N>K.
    庐山6种树木立地土壤溶液铝形态与溶解有机碳变化
    王连峰, 潘根兴, 石盛莉, 张乐华, 黄明星
    2003, 14(10):  1602-1606. 
    摘要 ( 635 )   PDF (300KB) ( 184 )  
    于1999年夏季,采集了庐山植物园6种树木立地的不同层次土壤样品,提取土壤溶液,分析其溶液中的溶解铝和溶解有机碳。结果表明,尽管发育于同一发生性土类,不同立地下土壤溶液溶解铝含量有明显差异,而溶解性有机碳的差异相对较小,在6种树木立地中,香柏立地表层土壤溶解铝含量达4.95mg·kg-1,为其它针叶林立地的2倍,是阔叶林立地的3倍。溶解铝积累与土壤酸化强度有密切关系,但溶解有机碳趋向于形成抑制毒性的单核铝,供试的不同立地土壤可以按溶液铝化学特点分为不同的生态化学类型。
    庐山6种树木立地土壤溶液铝形态与溶解有机碳变化
    王连峰, 潘根兴, 石盛莉, 张乐华, 黄明星
    2003, (10):  1602-1606. 
    摘要 ( 0 )  
    于1999年夏季,采集了庐山植物园6种树木立地的不同层次土壤样品,提取土壤溶液,分析其溶液中的溶解铝和溶解有机碳.结果表明,尽管发育于同一发生性土类,不同立地下土壤溶液溶解铝含量有明显差异,而溶解性有机碳的差异相对较小.在6种树木立地中,香柏立地表层土壤溶解铝含量达4.95mg·kg-1,为其它针叶林立地的2倍,是阔叶林立地的3倍.溶解铝积累与土壤酸化强度有密切关系。但溶解有机碳趋向于形成抑制毒性的单核铝.供试的不同立地土壤可以按溶液铝化学特点分为不同的生态化学类型.
    根际酸化作用对杨树无性系磷营养效率的影响
    张焕朝, 王改萍, 徐锡增, 徐成凯, 胡正义
    2003, 14(10):  1607-1611. 
    摘要 ( 659 )   PDF (313KB) ( 133 )  
    应用土培盆栽技术,研究了杨树P营养效率的无性系差异与根际酸化作用的关系。P处理设4个水平,分别为0、40、80和120mg·kg-1(P2O5),每个处理重复3次。各用土40kg,随机排列.结果表明,在缺P胁迫下,P营养高效型无性系S17、S19和105的根际pH值明显降低,最大为1.32个单位。降幅均在10%以上;而P营养低效型无性系106、797、I-69、1388和3244的根际pH值的降低则很小。最大的仅为0.21个单位,降幅均在2.5%以下。高效型无性系的根际pH值。随缺P胁迫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一旦缺P胁迫缓和,根际pH值随之增高,低效型无性系则不具有这种反应机理。S17、S19和105在缺P胁迫环境下,根际有效磷分别为2.64、3.27和3.28mg·kg-1,根际有效磷的积累率均在60%以上;而无性系106、797、I—69、1388和3244的根际有效磷均不足2.00mg·kg-1,根际有效磷的积累率不足10%。高效型无性系在缺P胁迫环境下对P的吸收量显著高于低效型无性系,统计分析也证明,缺P胁迫条件下。无性系根际有效磷的积累与根际pH值降低呈显著相关。说明根际酸化作用是根际有效磷增加的原因。
    根际酸化作用对杨树无性系磷营养效率的影响
    张焕朝, 王改萍, 徐锡增, 徐成凯, 胡正义
    2003, (10):  1607-1611. 
    摘要 ( 0 )  
    应用土培盆栽技术,研究了杨树P营养效率的元性系差异与根际酸化作用的关系.P处理设4个水平,分别为0、40、80和120mg·kg-1(P2O5),每个处理重复3次,各用±40kg,随机排列.结果表明,在缺P胁迫下,P营养高效型无性系S17、S19和105的根际pH值明显降低,最大为1.32个单位,降幅均在10%以上;而P营养低效型无性系106、797、I-69、1388和3244的根际pH值的降低则很小,最大的仅为0.21个单位,降幅均在2.5%以下.高效型无性系的根际pH值,随缺P胁迫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一旦缺P胁迫缓和,根际pH值随之增高.低效型无性系则不具有这种反应机理.S17、S19和105在缺P胁迫环境下,根际有效磷分别为2.64、3.27和3.28mg·kg-1,根际有效磷的积累率均在60%以上;而无性系106、797、I-69、1388和3244的根际有效磷均不足2.00mg·kg-1,根际有效磷的积累率不足10%.高效型无性系在缺P胁迫环境下对P的吸收量显著高于低效型无性系.统计分析也证明,缺P胁迫条件下,无性系根际有效磷的积累与根际pH值降低呈显著相关,说明根际酸化作用是根际有效磷增加的原因.
    外源碘在森林土壤中的残留及对山野菜植物的施用效果
    桑英, 宋金凤, 崔晓阳
    2003, 14(10):  1612-1616. 
    摘要 ( 619 )   PDF (316KB) ( 97 )  
    以培育富碘山野菜为目标,在东北森林暗棕壤上进行了5种山野菜施碘试验。碘肥种类为碘化钾(KI),施碘剂量为1.00、3.33、10.00、16.67和50.00mg·kg-1。结果表明,土壤施碘是培育富碘山野菜的有效途径,从低施用量到高施用量,不同山野菜植物的含碘量可达对照的2~40倍,但外源碘在土壤中的当年残留率并不高,仅有40%~5%残留,并且随着施入量增加而迅速降低;植物对碘的积累也并非总是随着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碘量达到10.00mg·kg-1时,大部分植物的碘积累量趋于稳定。从施碘条件下外源碘的土壤残留率、植物碘积累特征及施用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适宜的施碘量上限大约为10mg·kg-1.土壤因素显著影响施碘效果,栽培地应选择土质细腻、肥沃的中上坡地段,砂砾质土壤和易形成水分潜流的下坡土壤都不利于肥料碘的保持和植物吸收。
    外源碘在森林土壤中的残留及对山野菜植物的施用效果
    崔晓阳, 桑英, 宋金凤
    2003, (10):  1612-1616. 
    摘要 ( 0 )  
    以培育富碘山野菜为目标.在东北森林暗棕壤上进行了5种山野菜施碘试验.碘肥种类为碘化钾(KI),施碘剂量为1.00、3.33、10.00、16.67和50.00mg·kg-1.结果表明,土壤施碘是培育富碘山野菜的有效途径,从低施用量到高施用量,不同山野菜植物的含碘量可达对照的2~40倍,但外源碘在土壤中的当年残留率并不高,仅有40%~5%残留,并且随着施入量增加而迅速降低;植物对碘的积累也并非总是随着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碘量达到10.00mg·kg-1时,大部分植物的碘积累量趋于稳定.从施碘条件下外源碘的土壤残留率、植物碘积累特征及施用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适宜的施碘量上限大约为10mg·kg-1.土壤因素显著影响施碘效果,栽培地应选择土质细腻、肥沃的中上坡地段.砂砾质土壤和易形成水分潜流的下坡土壤都不利于肥料碘的保持和植物吸收.
    土壤肥力对板栗枝干病害的影响
    束庆龙, 徐建敏, 肖斌, 段琳, 郑红兵, 邹运鼎
    2003, 14(10):  1617-1621. 
    摘要 ( 555 )   PDF (284KB) ( 204 )  
    通过对土壤肥力与板栗枝干病害关系的研究表明,在土壤物理因素中,土壤类型以粘土、石砾土的栗园发病较重,壤土、沙壤土、黄棕壤的栗园发病较轻;土壤容重与感病指数呈正相关;土层厚度与感病指数呈负相关。在土壤化学因素中,有机质、速效磷与病情呈负相关;pH值、全氮和钾含量与病情关系不显著,并通过对土壤肥力因素与病情关系的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土层厚度、土壤容重、粘性土、有机质和速效磷5个因素对病情贡献较大。以此建立了病情预测的回归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可以预测研究范围内的任一给定条件下病害可能发生的水平,该研究将为今后的板栗生产和管理提供指导。
    土壤肥力对板栗枝干病害的影响
    束庆龙, 徐建敏, 肖斌, 段琳, 郑红兵, 邹运鼎
    2003, (10):  1617-1621. 
    摘要 ( 0 )  
    通过对土壤肥力与板栗枝干病害关系的研究表明,在土壤物理因素中,土壤类型以粘土、石砾土的栗园发病较重,壤土、沙壤土、黄棕壤的栗园发病较轻;土壤容重与感病指数呈正相关;土层厚度与感病指数呈负相关.在土壤化学因素中,有机质、速效磷与病情呈负相关;pH值、全氮和钾含量与病情关系不显著.并通过对土壤肥力因素与病情关系的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土层厚度、土壤容重、牯性土、有机质和速效磷5个因素对病情贡献较大,以此建立了病情预测的回归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可以预测研究范围内的任一给定条件下病害可能发生的水平.该研究将为今后的板栗生产和管理提供指导.
    基塘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的能值评估
    陆宏芳, 彭少麟, 蓝盛芳, 陈飞鹏
    2003, 14(10):  1622-1626. 
    摘要 ( 522 )   PDF (294KB) ( 130 )  
    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及最新推出的评价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值指标(EISD),分别对珠江三角洲三水市的3种基塘农业生态工程模式进行了系统层和子系统层的能值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模Ⅲ的可持续发展性能最强,其EISD比模式Ⅰ、Ⅱ分别高出58.3%和29.7%;种植业子系统经济效益好,但环境压力大。是模式内可持续发展性最差的子系统;畜牧业子系统生产环效果不佳,但增益环效果明显;渔业子系统经济效益好,环境压力小。是系统内可持续发展性最强的子系统。引入翘嘴鳜的生态经济边际效益显著。
    基塘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的能值评估
    陆宏芳, 彭少麟, 蓝盛芳, 陈飞鹏
    2003, (10):  1622-1626. 
    摘要 ( 0 )  
    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及最新推出的评价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值指标(EISD),分别对珠江三角洲三水市的3种基塘农业生态工程模式进行了系统层和子系统层的能值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模Ⅲ的可持续发展性能最强,其EISD比模式Ⅰ、Ⅱ分别高出58.3%和29.7%;种植业子系统经济效益好,但环境压力大,是模式内可持续发展性最差的子系统;畜牧业子系统生产环效果不佳,但增益环效果明显;渔业子系统经济效益好,环境压力小,是系统内可持续发展性最强的子系统,引入翘嘴鳜的生态经济边际效益显著.
    暖冬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类型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
    郜庆炉, 薛香, 吴玉娥, 茹振钢
    2003, 14(10):  1627-1631. 
    摘要 ( 607 )   PDF (293KB) ( 100 )  
    对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幼穗分化进程及受冻情况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秋、冬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小麦幼穗分化进入各时期的时间早晚为强春性品种>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播期对小麦幼穗分化的伸长期、单棱期和二棱期持续时间长短影响较大;在早播的情况下。春性越强的小麦品种,越冬前幼穗分化发育速度越快,达到的发育阶段越高,越冬期间越容易被冻死。据此,提出在河南气候变暖,秋、冬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首先在生产上要选用半冬性品种,适当搭配晚播早熟的春性品种;其次,无论半冬性品种或春性品种。播种期都不宜过早。
    暖冬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类型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
    郜庆炉, 薛香, 吴玉娥, 茹振钢
    2003, (10):  1627-1631. 
    摘要 ( 0 )  
    对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幼穗分化进程及受冻情况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秋、冬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小麦幼穗分化进入各时期的时间早晚为强春性品种>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播期对小麦幼穗分化的伸长期、单棱期和二棱期持续时间长短影响较大;在早播的情况下,春性越强的小麦品种,越冬前幼穗分化发育速度越快,达到的发育阶段越高,越冬期间越容易被冻死.据此,提出在河南气候变暖,秋、冬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首先在生产上要选用半冬性品种,适当搭配晚播早熟的春性品种;其次,无论半冬性品种或春性品种,播种期都不宜过早.
    作物光合、蒸腾与水分高效利用的试验研究
    王会肖, 刘昌明
    2003, 14(10):  1632-1636. 
    摘要 ( 578 )   PDF (294KB) ( 269 )  
    通过田间试验,对作物光合、蒸腾、气孔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合与蒸腾的非线性关系可以用抛物线方程表述,其中光合速率最高时的蒸腾速率为临界值,超出该值即为奢侈蒸腾,干旱处理的临界值较低,通过合适的调控措施,抑制奢侈蒸腾并不影响光合生产,综合分析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关系,气孑L导度大于0.12mol·m-2·s-1,实施提高气孔阻力并抑制蒸腾的措施,既节约水分又促进光合作用,增加产量.光合速率基本上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提高,并有光饱和点存在,水分条件影响叶片光合作用达到饱和的早晚,干旱处理的光饱和点远远低于湿润处理,强光需要水分充足相耦合,才能充分发挥光能利用率,蒸腾与辐射的线性关系十分显著。从光合有效辐射入手,在光合有效辐射大于1000μmol·m-2·s-1时实施措施,既可大大降低蒸腾,又可改善光合,节水增产效果不言而喻。
    作物光合、蒸腾与水分高效利用的试验研究
    王会肖, 刘昌明
    2003, (10):  1632-1636. 
    摘要 ( 0 )  
    通过田间试验,对作物光合、蒸腾、气孔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合与蒸腾的非线性关系可以用抛物线方程表述,其中光合速率最高时的蒸腾速率为临界值,超出该值即为奢侈蒸腾,干旱处理的临界值较低.通过合适的调控措施,抑制奢侈蒸腾并不影响光合生产.综合分析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关系,气孔导度大于0.12mol·m-2·s-1,实施提高气孔阻力并抑制蒸腾的措施,既节约水分又促进光合作用,增加产量.光合速率基本上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提高,并有光饱和点存在.水分条件影响叶片光合作用达到饱和的早晚.干旱处理的光饱和点远远低于湿润处理.强光需要水分充足相耦合,才能充分发挥光能利用率.蒸腾与辐射的线性关系十分显著.从光合有效辐射入手,在光合有效辐射大于1000μmol·m-2·s-1时实施措施,既可大大降低蒸腾,又可改善光合,节水增产效果不言而喻.
    三唑酮对黄瓜幼苗生长及抗寒性的影响
    冯兆忠, 王静, 冯宗炜
    2003, 14(10):  1637-1640. 
    摘要 ( 588 )   PDF (275KB) ( 139 )  
    研究了不同浓度三唑酮浸种对黄瓜幼苗生物量及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0μmol·L-1三唑酮能显著抑制黄瓜幼苗的株高、根长,增加了根重、根冠比和叶绿素含量,30d幼苗经过3d低温胁迫后,10~50μmol·L-1三唑酮处理能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有效地降低质膜相对透性,维持较高的SOD活性,50μmol·L-1三唑酮处理明显减缓低温胁迫过程中MDA的累积。另外,50μmol·L-1三唑酮处理在低温胁迫第1d促进脯氨酸的累积,在第3d脯氨酸反而低于对照。但高浓度(>100μmol·L-1)三唑酮不利于幼苗抵御低温伤害,总的来看,三唑酮增强了黄瓜幼苗的耐寒性。
    三唑酮对黄瓜幼苗生长及抗寒性的影响
    冯兆忠, 王静, 冯宗炜
    2003, (10):  1637-1640. 
    摘要 ( 0 )  
    研究了不同浓度三唑酮浸种对黄瓜幼苗生物量及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0μmol·L-1三唑酮能显著抑制黄瓜幼苗的株高、根长,增加了根重、根冠比和叶绿素含量.30d幼苗经过3d低温胁迫后,10~50μmol·L-1三唑酮处理能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有效地降低质膜相对透性,维持较高的SOD活性.50μmol·L-1三唑酮处理明显减缓低温胁迫过程中MDA的累积.另外,50μmol·L-1三唑酮处理在低温胁迫第1d促进脯氨酸的累积.在第3d脯氨酸反而低于对照.但高浓度(>100μmol·L-1)三唑酮不利于幼苗抵御低温伤害.总的来看,三唑酮增强了黄瓜幼苗的耐寒性.
    两个籼型水稻核不育系育性温光反应的研究
    陈小荣, 田振涛, 薛庆中
    2003, 14(10):  1641-1644. 
    摘要 ( 490 )   PDF (247KB) ( 140 )  
    在杭州男单通过分期播种,比较了两个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及其转换特性。结果表明,光照长度对浙大247S和培矮64S两不育系育性表达的影响小,温度起主导作用,均属温敏型不育系,且日最低温度对不育系育性效应显著高于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不育系浙大247S和培矮64S的温度敏感期分析是抽穗前3-18和6-21d,育性转换的临界日期为9月19日和9月25日,转换临界温度为25.28和25.66℃,与培矮64S相比,浙大247S不育期败育较彻底,可育期较长且自交结实率高,在杭州田间可以繁种。
    两个籼型水稻核不育系育性温光反应的研究
    陈小荣, 田振涛, 薛庆中
    2003, (10):  1641-1644. 
    摘要 ( 0 )  
    在杭州田间通过分期播种,比较了两个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及其转换特性.结果表明,光照长度对浙大247S和培矮64S两不育系育性表达的影响小,温度起主导作用,均属温敏型不育系,且日最低温度对不育系育性效应显著高于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不育系浙大247S和培矮64S的温度敏感期分别是抽穗前3~18和6~21d.育性转换的临界日期为9月19日和9月25日,转换临界温度为25.28和25.66℃.与培矮64S相比,浙大247S不育期败育较彻底,可育期较长且自交结实率高,在杭州田间可以繁种.
    研究论文
    土壤水分胁迫与遮荫对生姜生长特性的影响
    徐坤, 邹琦, 赵燕
    2003, 14(10):  1645-1648. 
    摘要 ( 601 )   PDF (222KB) ( 184 )  
    水分胁迫使生姜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气孔密度及气孔面积减小,根系活力下降。根系伤流量减少,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遮光使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气孔密度减小,叶片上表皮气孔变大,而下表皮气孔变小。根系活力增强,水分胁迫显著影响生姜的生长与产量,但不同水分条件下,光强对生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不同,正常供水条件下,生姜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较好,产量较高;水分胁迫条件下,生姜在遮荫条件下生长较好,产量较高。
    土壤水分胁迫与遮荫对生姜生长特性的影响
    徐坤, 邹琦, 赵燕
    2003, (10):  1645-1648. 
    摘要 ( 0 )  
    水分胁迫使生姜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气孔密度及气孔面积减小,根系活力下降.根系伤流量减少.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遮光使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气孔密度减小。叶片上表皮气孔变大,而下表皮气孔变小,根系活力增强.水分胁迫显著影响生姜的生长与产量,但不同水分条件下,光强对生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不同.正常供水条件下,生姜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较好,产量较高;水分胁迫条件下,生姜在遮荫条件下生长较好,产量较高.
    基因型与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品质与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荆奇, 姜东, 戴廷波, 曹卫星
    2003, 14(10):  1649-1653. 
    摘要 ( 661 )   PDF (308KB) ( 177 )  
    通过2年3点试验,研究了40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品系)籽粒品质性状和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异。结果表明,籽粒品质和蛋白质组分在基因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小麦籽粒品质的综合性状,可将40个小麦品种(品系)分为6组不同的品质类型,在本试验点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基本以中筋及弱筋小麦为主;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的容重、沉降值、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与蛋白质组分含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而面筋指数、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对环境反应不敏感,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谷蛋白/醇溶蛋白比。面粉面筋质量好,基因型与生态环境的互作对小麦籽粒品质。谷蛋白与醇溶蛋白及两者的比值有显著影响,对球蛋白影响不大,而面粉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沉降值及千粒重主要受基因的表达和环境的独立影响,蛋白质组分含量在基因型间和环境间的变化与小麦籽粒烘烤品质密切相关。
    基因型与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品质与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荆奇, 姜东, 戴廷波, 曹卫星
    2003, (10):  1649-1653. 
    摘要 ( 0 )  
    通过2年3点试验,研究了40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品系)籽粒品质性状和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异.结果表明,籽粒品质和蛋白质组分在基因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小麦籽粒品质的综合性状,可将40个小麦品种(品系)分为6组不同的品质类型.在本试验点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基本以中筋及弱筋小麦为主;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的容重、沉降值、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与蛋白质组分含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而面筋指数、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对环境反应不敏感.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谷蛋白/醇溶蛋白比,面粉面筋质量好.基因型与生态环境的互作对小麦籽粒品质,谷蛋白与醇溶蛋白及两者的比值有显著影响,对球蛋白影响不大,而面粉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沉降值及千粒重主要受基因的表达和环境的独立影响.蛋白质组分含量在基因型间和环境间的变化与小麦籽粒烘烤品质密切相关.
    研究报告
    施氮水平对两种水稻产量影响的动态模拟及施肥优化分析
    杨京平, 姜宁, 陈杰
    2003, 14(10):  1654-1660. 
    摘要 ( 549 )   PDF (418KB) ( 154 )  
    借助水稻生长模型ORYZA-0和氮肥管理模块,通过田间和水槽的水稻氮肥试验,对水稻模型和N素动态模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不同N素水平水稻生物量、产量同实际测定值明显呈正相关。其中,氮肥用量160kg·hm-2为最佳经济施氮量,通过获得的水稻参数和氮肥应用曲线模拟的氮肥运筹结果表明:1)在低N(N<100kg·hm-2)水平下,氮肥应在移栽后35d内全部施入;2)当施氮量为100~200kg·hm-2时,N应在移栽后45d内全部施入;3)当施氮量N>200kg·hm-2时,氮肥应在移栽后60d内全部施入;4)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后期施肥比重可略为增加。总体来看,模型不仅能较准确地模拟水稻生长动态,而且可以模拟水稻N吸收和积累的行为动态,从大田晚稻的氮肥运筹模拟结果可看出,氮肥应用次数越多,越接近施氮应用积累曲线的连续施氮产量模拟值(6199kg·hm-2),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这会增加农民的用工量和生产成本,难以让农民接受。因而在生产实际中既能让生产者接受,又不致较多地影响产量和收入,在160kg·hm-2(纯N)施用量下的最佳施肥方案为N素化肥分4次按0.2:0.3:0.3:0.2的比例,分别于移栽后5、20、30和40d施入,可获得5916kg·hm-2的产量。
    施氮水平对两种水稻产量影响的动态模拟及施肥优化分析
    杨京平, 姜宁, 陈杰
    2003, (10):  1654-1660. 
    摘要 ( 0 )  
    借助水稻生长模型ORYZA-0和氮肥管理模块,通过田间和水槽的水稻氮肥试验,对水稻模型和N素动态模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不同N素水平水稻生物量、产量同实际测定值明显呈正相关.其中,氮肥用量160kg·hm-2为最佳经济施氮量.通过获得的水稻参数和氮肥应用曲线模拟的氮肥运筹结果表明:1)在低N(N<100kg·hm-2)水平下,氮肥应在移栽后35d内全部施入;2)当施氮量为100~200kg·hm-2时,N应在移栽后45d内全部施入;3)当施氮量N>200kg·hm-2时,氮肥应在移栽后60d内全部施入;4)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后期施肥比重可略为增加,总体来看,模型不仅能较准确地模拟水稻生长动态,而且可以模拟水稻N吸收和积累的行为动态.从大田晚稻的氮肥运筹模拟结果可看出.氮肥应用次数越多,越接近施氮应用积累曲线的连续施氮产量模拟值(6199kg·hm-2),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这会增加农民的用工量和生产成本,难以让农民接受.因而在生产实际中既能让生产者接受,又不致较多地影响产量和收入,在160k·hm-2(纯N)施用量下的最佳施肥方案为N素化肥分4次按0.2:0.3:0.3:0.2的比例,分别于移栽后5、20、30和40d施入,可获得5916kg·hm-2的产量.
    研究论文
    不同农作方式下红壤坡耕地土壤磷素流失特征
    袁东海, 王兆骞,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2003, 14(10):  1661-1664. 
    摘要 ( 555 )   PDF (267KB) ( 266 )  
    研究了6种农作方式红壤坡耕地土壤P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红壤坡耕地土壤P素的坡面流失主要通过径流和推移质2种方式,顺坡农作处理径流流失P素的比例占土壤全P流失量的55.26%,通过推移质流失的P素和径流流失的P素基本相当,其它处理土壤P素的流失主要以径流方式流失。流失量占土壤全P流失量的67.59%~88.11%。在流失的土壤P素中,泥砂结合态占多数,其比例为57.79%~77.59%,其中有效P的流失基本上通过径流方式,与传统的顺坡耕作的坡耕地利用方式相比。其它5种不同农作措施均有控制和防治土壤P素流失的作用。能减少P流失总量40.73%~84.70%。水平土埂、等高农作措施、休闲措施效果优于水平革带、水平沟农作措施。土壤P素流失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土壤P素流失量的89.15%~100%。
    不同农作方式下红壤坡耕地土壤磷素流失特征
    袁东海, 王兆骞,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2003, (10):  1661-1664. 
    摘要 ( 0 )  
    研究了6种农作方式红壤坡耕地土壤P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红壤坡耕地土壤P素的坡面流失主要通过径流和推移质2种方式.顺坡农作处理径流流失P素的比例占土壤全P流失量的55.26%,通过推移质流失的P素和径流流失的P素基本相当,其它处理土壤P素的流失主要以径流方式流失,流失量占土壤全P流失量的67.59%~88.11%.在流失的土壤P素中,泥砂结合态占多数,其比例为57.79%~77,59%,其中有效P的流失基本上通过径流方式.与传统的顺坡耕作的坡耕地利用方式相比,其它5种不同农作措施均有控制和防治土壤P素流失的作用,能减少P流失总量40.73%~84.70%.水平土埂、等高农作措施、休闲措施效果优于水平草带、水平沟农作措施.土壤P素流失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土壤P素流失量的89.15%~100%.
    研究报告
    湖南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季节变化及生物有效性
    廖继佩, 李法云, 张杨珠, 冯跃华, 黄运湘
    2003, 14(10):  1665-1668. 
    摘要 ( 606 )   PDF (240KB) ( 181 )  
    以湖南省3种固定态铵含量较高的稻田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在植稻期间的动态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施氮肥和有机肥使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升高,而水稻吸收氮则使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降低,其变化趋势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相似。“新固定的”固定态铵基本对当季水稻全部有效。而“原有的”固定态铵对当季作物和后季作物部分有效,就供试土壤而言,在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是潮沙泥>紫泥田>河沙泥;就不同水稻而言,早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大于晚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
    湖南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季节变化及生物有效性
    廖继佩, 李法云, 张杨珠, 冯跃华, 黄运湘
    2003, (10):  1665-1668. 
    摘要 ( 0 )  
    以湖南省3种固定态铵含量较高的稻田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在植稻期间的动态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施氮肥和有机肥使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升高,而水稻吸收氮则使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降低,其变化趋势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相似.“新固定的”固定态铵基本对当季水稻全部有效,而“原有的”固定态铵对当季作物和后季作物部分有效.就供试土壤而言,在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是潮沙泥>紫泥田>河沙泥;就不同水稻而言,早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大于晚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
    陕西省有机肥料施用状况分析评价
    包雪梅, 张福锁, 马文奇, 徐文华
    2003, 14(10):  1669-1672. 
    摘要 ( 583 )   PDF (257KB) ( 178 )  
    根据陕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14年农户肥料施用调查结果,对陕西有机肥施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剖析,有机肥在农田总养分(N+P2O5+K2O)投入中的比重逐年减少,2000年只占46.9%。比1986年下降了近23个百分点,在农田钾素主要依靠有机肥供应的情况下,有机肥投入的减少造成土壤基础肥力逐年下降,有些地区出现钾素营养不足现象,在投肥总量上尽管粮食作物依然为主体,但单位面积投肥量果树、蔬菜则高于粮食作物,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地区在苹果上的投肥量明显增加,占投肥总量的50%左右。此外,分析了有机肥投入减少的原因,并提出商品有机肥将是今后提高有机肥投入的有效途径。
    陕西省有机肥料施用状况分析评价
    包雪梅, 张福锁, 马文奇, 徐文华
    2003, (10):  1669-1672. 
    摘要 ( 0 )  
    根据陕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14年农户肥料施用调查结果,对陕西有机肥施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剖析.有机肥在农团总养分(N+P2O5+K2O)投入中的比重逐年减少,2000年只占46.9%,比1986年下降了近23个百分点.在农田钾素主要依靠有机肥供应的情况下,有机肥投入的减少造成土壤基础肥力逐年下降,有些地区出现钾素营养不足现象.在投肥总量上尽管粮食作物依然为主体,但单位面积投肥量果树、蔬菜则高于粮食作物.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地区在苹果上的投肥量明显增加,占投肥总量的50%左右.此外,分析了有机肥投入减少的原因,并提出商品有机肥将是今后提高有机肥投入的有效途径.
    沈阳市苏家屯区耕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姜勇, 张玉革, 梁文举, 闻大中, 陈文波
    2003, 14(10):  1673-1676. 
    摘要 ( 531 )   PDF (287KB) ( 254 )  
    利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沈阳市苏家屯区耕地土壤(0~20cm)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各变量符合正态分布或经对数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最佳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有机质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C0与C0+C比值为24.11%),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具有中度的空间相关性(C0与C0+C比值分别为29.53%、60.77%、58.82%),各变量的空间自相关距离分别为26.051、28.293、15.132和23.813km。有机质和速效氮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子(如成土因子)的影响,速效磷和速效钾主要受随机性因子(如施肥)的影响,Kriging插值绘制出的养分含量空间分布图显示了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它将有助于进一步监测养分动态,为农业和环境管理提供数字地图支持。
    沈阳市苏家屯区耕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姜勇, 张玉革, 梁文举, 闻大中, 陈文波
    2003, (10):  1673-1676. 
    摘要 ( 0 )  
    利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沈阳市苏家屯区耕地土壤(0~20cm)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各变量符合正态分布或经对数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最佳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有机质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C0与C0+C比值为24.11%),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具有中度的空间相关性(C0与C0+C比值分别为29.53%、60.77%、58.82%).各变量的空间自相关距离分别为26.051、28.293、15.132和23.813km.有机质和速效氮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子(如成土因子)的影响,速效磷和速效钾主要受随机性因子(如施肥)的影响.Kriging插值绘制出的养分含量空问分布图显示了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它将有助于进一步监测养分动态,为农业和环境管理提供数字地图支持.
    长白山和五大连池火山灰土壤电荷零点特性
    赵兰坡, 杨学明, 刘伟
    2003, 14(10):  1677-1680. 
    摘要 ( 564 )   PDF (251KB) ( 231 )  
    通过电位滴定曲线探讨了长白山和五大连池火山灰土壤剖面的电荷零点(ZPC)特性。结果表明,两火山灰土壤既有一定量的可变电荷,又有一定量的永久电荷,其土壤胶体是可变电荷胶体和永久电荷胶体的混合体系,两土壤剖面各层ZPC均位于滴定曲线的酸方一侧,并有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ZPC的位移(σi)则有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两剖面表层土壤ZPC均较国外的火山灰土壤低,显著高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黄土质土壤和东北地区的黑土,ZPC和σi值的变化,既受亚洲大陆起源的广域风尘堆积的影响,又与土壤有机质积累有关,二者的综合作用是两地火山灰土壤ZPC降低和σi值增大的主要原因。
    长白山和五大连池火山灰土壤电荷零点特性
    赵兰坡, 杨学明, 刘伟
    2003, (10):  1677-1680. 
    摘要 ( 0 )  
    通过电位滴定曲线探讨了长白山和五大连池火山灰土壤剖面的电荷零点(ZPC)特性.结果表明,两火山灰土壤既有一定量的可变电荷,又有一定量的永久电荷,其土壤胶体是可变电荷胶体和永久电荷胶体的混合体系.两土壤剖面各层ZPC:均位于滴定曲线的酸方一侧,并有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ZPC的位移(σi)则有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两剖面表层土壤ZPC均较国外的火山灰土壤低,显著高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黄土质土壤和东北地区的黑土.ZPC和σi值的变化,既受亚洲大陆起源的广域风尘堆积的影响,又与土壤有机质积累有关,二者的综合作用是两地火山灰土壤ZPC降低和σi值增大的主要原因.
    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
    苏永中, 赵哈林
    2003, 14(10):  1681-1686. 
    摘要 ( 689 )   PDF (407KB) ( 295 )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地开垦后,在14年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特征。结果表明,农林(林草)复合利用模式在土壤粒级组成、孔隙分布、持水性能、有机质和N、P养分、酶活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质量性状特征。有机无机配施、精细管理的灌溉农田次之,而粗放管理的旱作农田。土壤质量性状严重恶化,逐步向流沙方向演变,与科尔沁原生景观草地土壤相比,管理良好的利用系统,土壤物理性状、P含量和一些酶活性指标提高,但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明显低,表明已退化生态系统C、N库的恢复和重建需要较长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显著影响土壤质量变化的程度和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农田实行精细管理,旱作农田退耕还草还林是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区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根本选择。
    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
    苏永中, 赵哈林
    2003, (10):  1681-1686. 
    摘要 ( 0 )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地开垦后,在14年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特征.结果表明,农林(林草)复合利用模式在土壤粒级组成、子L隙分布、持水性能、有机质和N、P养分、酶活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质量性状特征,有机无机配施、精细管理的灌溉农田次之,而粗放管理的旱作农田,土壤质量性状严重恶化,逐步向流沙方向演变.与科尔沁原生景观草地土壤相比,管理良好的利用系统,土壤物理性状、P含量和一些酶活性指标提高,但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明显低,表明已退化生态系统C、N库的恢复和重建需要较长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显著影响土壤质量变化的程度和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农田实行精细管理,旱作农田退耕还草还林是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区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根本选择.
    涝渍地农业示范小区综合整治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黄智敏, 雷慰慈, 日高修吾, 田小海, 黄永平
    2003, 14(10):  1687-1691. 
    摘要 ( 589 )   PDF (371KB) ( 168 )  
    寻求与当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土地开垦及其合理利用方式,是我国南方涝渍地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选择江汉平原四湖地区一个由湖泊垦殖形成的碟形微域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对该地区进行综合开发的契机,对其生态学特点、开发模式等进行了重新探讨。结果表明,该地区随地面高程的梯级递变,土壤类型、剖面结构、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梯级分异特征。总体上可分成5个梯级,根据对该梯级分异的具体面积和位置的分析,该地区存在水稻面积过大,低湖地区资源利用不合理,水旱轮作地区农田整治水平低,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工程整治,将原有的5个梯级归并成4个梯级;在此基础上开展以农业综合开发和优化农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梯级开发”,使该地区的农业经营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
    涝渍地农业示范小区综合整治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田小海, 黄永平, 黄智敏, 雷慰慈, 日高修吾
    2003, (10):  1687-1691. 
    摘要 ( 0 )  
    寻求与当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土地开垦及其合理利用方式,是我国南方涝渍地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选择江汉平原四湖地区一个由湖泊垦殖形成的碟形微域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对该地区进行综合开发的契机,对其生态学特点、开发模式等进行了重新探讨.结果表明,该地区随地面高程的梯级递变,土壤类型、剖面结构、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梯级分异特征,总体上可分成5个梯级.根据对该梯级分异的具体面积和位置的分析,该地区存在水稻面积过大,低湖地区资源利用不合理,水旱轮作地区农田整治水平低,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工程整治,将原有的5个梯级归并成4个梯级;在此基础上开展以农业综合开发和优化农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梯级开发”,使该地区的农业经营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
    地统计学在水生植物群落格局研究中的应用
    潘文斌, 邓红兵, 唐涛, 蔡庆华
    2003, 14(10):  1692-1696. 
    摘要 ( 640 )   PDF (330KB) ( 243 )  
    为了研究水生植物群落的镶嵌分布格局和随着尺度变化的空间特征,应用地统计学中半方差法、半方差理论模型和分形理论,研究了湖北省保安湖沿岸带水生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在沿岸带设置了一个160m×160m的方形样方,采用覆盖法将整个样方划分为32×32个格子,记录各格子内出现的物种数,格子内如果有某物种,则将该格子对应的区域化随机变量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另将群落各格内区域化随机变量赋值为各物种在该采样点随机变量值的总和,运用地统计软件GS+for Windows分析苦草、狐尾藻、金鱼藻和群落的32×32格随机变量表,计算得到它们各向同性模型和不同方向上的分维,从苦草和狐尾藻的各向同性指数模型来看,它们属于聚集性分布,其空间结构比率较高,这表明在小尺度上它们变化较小;从金鱼藻和群落的各向同性线性模型来看,属于中等程度的聚集分布,其空间结构比率很低,这表明它们在小尺度上变化较大。从各向异性模型来看,群落优势种的分维值都较高,说明在调查的群落内,各物种分布比较均匀,根据确定系数判定群落格局的优势方向是西北—东南,与其他群落格局分析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在确定群落组分空间依赖范围和相关性大小。以及区分聚集强度上具有一定优势,为定量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水生植物群落特征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地统计学在水生植物群落格局研究中的应用
    潘文斌, 邓红兵, 唐涛, 蔡庆华
    2003, (10):  1692-1696. 
    摘要 ( 0 )  
    为了研究水生植物群落的镶嵌分布格局和随着尺度变化的空间特征,应用地统计学中半方差法、半方差理论模型和分形理论,研究了湖北省保安湖沿岸带水生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在沿岸带设置了一个160m×160m的方形样方,采用覆盖法将整个样方划分为32×32个格子,记录各格子内出现的物种数。格子内如果有某物种,则将该格子对应的区域化随机变量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另将群落各格内区域化随机变量赋值为各物种在该采样点随机变量值的总和.运用地统计软件GS+forWindows分析苦草、狐尾藻、金鱼藻和群落的32×32格随机变量表,计算得到它们各向同性模型和不同方向上的分维.从苦草和狐尾藻的各向同性指数模型来看,它们属于聚集性分布,其空间结构比率较高。这表明在小尺度上它们变化较小;从金鱼藻和群落的各向同性线性模型来看,属于中等程度的聚集分布,其空间结构比率很低,这表明它们在小尺度上变化较大.从各向异性模型来看,群落优势种的分维值都较高,说明在调查的群落内.各物种分布比较均匀。根据确定系数判定群落格局的优势方向是西北一东南.与其他群落格局分析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在确定群落组分空间依赖范围和相关性大小,以及区分聚集强度上具有一定优势,为定量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水生植物群落特征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研究论文
    拖网捕捞对东海渔业资源种群结构的影响
    樊伟, 周甦芳, 崔雪森, 程炎宏
    2003, 14(10):  1697-1700. 
    摘要 ( 587 )   PDF (251KB) ( 116 )  
    利用收集到的近50年东海主要渔业企业和近7年来主要地区的拖网捕捞分品种渔获量数据,研究计算了双船拖网和单船网板拖网的渔获物食性指数与品种组成指数。结果表明,1974年前东海鱼类食性指数不断增大,之后开始迅速减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品种组成指数渔获物对数均值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下降,标准差则缓慢增大,近7年单拖网渔获物的计算结果也表现出鱼类食性指数的下降趋势,长期拖网过度捕捞是造成东海海洋生态系中渔业资源种群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渔业资源已经过度开发,种群结构稳定性减弱。
    拖网捕捞对东海渔业资源种群结构的影响
    樊伟, 周甦芳, 崔雪森, 程炎宏
    2003, (10):  1697-1700. 
    摘要 ( 0 )  
    利用收集到的近50年东海主要渔业企业和近7年来主要地区的拖网捕捞分品种渔获量数据,研究计算了双船拖网和单船网板拖网的渔获物食性指数与品种组成指数.结果表明,1974年前东海鱼类食性指数不断增大,之后开始迅速减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品种组成指数渔获物对数均值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下降,标准差则缓慢增大.近7年单拖网渔获物的计算结果也表现出鱼类食性指数的下降趋势.长期拖网过度捕捞是造成东海海洋生态系中渔业资源种群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渔业资源已经过度开发,种群结构稳定性减弱.
    研究报告
    我国沿海四爿藻的室内培养
    欧阳叶新, 罗立明, 胡鸿钧, 张成武, 李夜光
    2003, 14(10):  1701-1704. 
    摘要 ( 613 )   PDF (216KB) ( 283 )  
    在水产养殖中,四爿藻是一种重要的饵料资源,从我国沿海(包括广东、浙江、山东等省)采集到的海洋单细胞绿藻四爿藻,用毛细管法挑取进行单种培养,然后在固体培养基中稀释划线分离得到无菌纯培养物,利用改良的Guillard & Ryther(Guillard F)培养基、海洋Ⅲ号培养基和改良的海洋Ⅲ号培养基对四爿藻进行了实验室培养。结果发现,改良的海洋Ⅲ号培养基中四爿藻的生长速率最快,最适pH范围为7.0~8.0,加入维生素B12(10μg·L^-1),也可以适当增加四爿藻的生长速率。这种改良的海洋Ⅲ号培养基配制简单,适合于水产养殖中四爿藻的规模生产。
    我国沿海四爿藻的室内培养
    欧阳叶新, 罗立明, 胡鸿钧, 张成武, 李夜光
    2003, (10):  1701-1704. 
    摘要 ( 0 )  
    在水产养殖中,四爿藻是一种重要的饵料资源.从我国沿海(包括广东、浙江、山东等省)采集到的海洋单细胞绿藻四爿藻,用毛细管法挑取进行单种培养,然后在固体培养基中稀释划线分离得到无菌纯培养物.利用改良的Guillard&Ryther(Guillard F)培养基、海洋Ⅲ号培养基和改良的海洋Ⅲ号培养基对四爿藻进行了实验室培养.结果发现,改良的海洋Ⅲ号培养基中四爿藻的生长速率最快,最适pH范围为7.0~8.0,加入维生素B12(10μg·L-1),也可以适当增加四爿藻的生长速率.这种改良的海洋Ⅲ号培养基配制简单,适合于水产养殖中四爿藻的规模生产.
    大鸨繁殖期活动时间预算和日节律
    赵匠, 高玮, 万冬梅, 王海涛
    2003, 14(10):  1705-1709. 
    摘要 ( 561 )   PDF (304KB) ( 193 )  
    2000和2001年的4~7月连续两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上,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对野生大鸨的活动时间预算和日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其时间预算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同时随活动空间大小、食物条件以及繁殖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在繁殖前期,大鸨的时间预算以取食、休息、行走、观察为主要行为,雄鸨和雌鸨的这4种行为分别占全部行为的87%和93%;到繁殖后期,雌鸨各种行为的时间和强度发生较大变化。大鸨在取食、休息和炫耀等行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日节律,取食和炫耀出现两次高峰,中午大部分时间大鸨处于静栖休息状态。
    大鸨繁殖期活动时间预算和日节律
    赵匠, 高玮, 万冬梅, 王海涛
    2003, (10):  1705-1709. 
    摘要 ( 0 )  
    2000和2001年的4~7月连续两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上,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对野生大鸨的活动时间预算和日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其时间预算存在着性别问的差异,同时随活动空间大小、食物条件以及繁殖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在繁殖前期,大鸨的时间预算以取食、休息、行走、观察为主要行为,雄鸨和雌鸨的这4种行为分别占全部行为的87%和93%;到繁殖后期,雌鸨各种行为的时间和强度发生较大变化.大鸨在取食、休息和炫耀等行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日节律,取食和炫耀出现两次高峰.中午大部分时间大鸨处于静栖休息状态.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聚果榕隐头果的昆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杨大荣, 彭艳琼, 张光明, 宋启示, 谷海燕, 王秋艳
    2003, 14(10):  1710-1714. 
    摘要 ( 699 )   PDF (352KB) ( 252 )  
    聚果榕(Ficus racemasa)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优势种群,在聚果榕隐头果内外,形成了为聚果榕传粉、传播种子和在榕果上取食、栖息、繁衍后代的昆虫群落,在西双版纳勐仑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沟谷雨林、植物园江边次生林等样地内,对聚果榕隐头果中的昆虫群落结构、动态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样地内采集到184 264号昆虫标本。隶属5个目,19个科,36属,51种;论种类和个体数量,膜翅目最为丰富,占聚果榕隐头果昆虫总数的37.3%,尤其传粉榕小蜂。种群数量在昆虫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其传粉行为影响着聚果榕种群的构建和稳定;鳞翅目占昆虫总数的31.4%;鞘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三类仅占聚果榕隐头果昆虫总数的31.3%,3个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种类丰富度。以勐仑国家自然保护区最高,其次是沟谷雨林保护区,再次是植物园次生林。资料分析表明,热带雨林片断化使聚果榕隐头果上的昆虫种类呈明显下降趋势,常见种个体数量增加,特有种数量减少。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聚果榕隐头果的昆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杨大荣, 彭艳琼, 张光明, 宋启示, 谷海燕, 王秋艳
    2003, (10):  1710-1714. 
    摘要 ( 0 )  
    聚果榕(Ficus racemosa)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优势种群.在聚果榕隐头果内外,形成了为聚果榕传粉、传播种子和在榕果上取食、栖息、繁衍后代的昆虫群落.在西双版纳勐仑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沟谷雨林、植物园江边次生林等样地内,对聚果榕隐头果中的昆虫群落结构、动态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样地内采集到184264号昆虫标本,隶属5个目,19个科,36属,51种;论种类和个体数量,膜翅目最为丰富,占聚果榕隐头果昆虫总数的37.3%,尤其传粉榕小蜂,种群数量在昆虫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其传粉行为影响着聚果榕种群的构建和稳定;鳞翅目占昆虫总数的31.4%;鞘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三类仅占聚果榕隐头果昆虫总数的31.3%.3个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种类丰富度,以勐仑国家自然保护区最高,其次是沟谷雨林保护区,再次是植物园次生林.资料分析表明,热带雨林片断化使聚果榕隐头果上的昆虫种类呈明显下降趋势,常见种个体数量增加,特有种数量减少.
    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研究
    王海霞, 殷秀琴, 周道玮
    2003, 14(10):  1715-1718. 
    摘要 ( 611 )   PDF (260KB) ( 304 )  
    通过野外选择样地,设置样方,调查了温带地区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是球角跳虫科(Hypogastruridae)、辐螨(Actinedida)、革螨(Gamasida)和甲螨(Oribatida),常见类群是节跳虫科(Isotomidae)和叶蝉科(Jassidae),从玉米田、草地和杨树林3个子系统的对比分析看,草地物种最丰富,多样性最高,生境条件最优越,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聚性明显;但3个子系统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完全相同,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主要土壤环境要素和气侯要素与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相关关系,发现土壤环境要素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主导因子。
    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研究
    王海霞, 殷秀琴, 周道玮
    2003, (10):  1715-1718. 
    摘要 ( 0 )  
    通过野外选择样地,设置样方,调查了温带地区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是球角跳虫科(Hypogastruridae)、辐螨(Actinedida)、革螨(Gamasida)和甲螨(Oribatida),常见类群是节跳虫科(Isotomidae)和叶蝉科(Jassidae).从玉米田、草地和杨树林3个子系统的对比分析看。草地物种最丰富,多样性最高,生境条件最优越.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聚性明显;但3个子系统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完全相同.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主要土壤环境要素和气候要素与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相关关系,发现土壤环境要素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主导因子.
    研究论文
    丛枝菌根真菌对烟草钾素吸收的研究
    李登武, 王冬梅, 贺学礼
    2003, 14(10):  1719-1722. 
    摘要 ( 543 )   PDF (241KB) ( 198 )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接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对烤烟K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量与AM真菌对烤烟K累积量与分配有明显的影响,对烤烟不同时期生长、不同叶位含钾量影响显著(P<0.01)。菌根菌与施钾量二者组合对烤烟烟叶含钾量的提高作用在生长中、后期最为显著,接种AM真菌对烤烟整株烟叶含钾量的影响,主要是提高了上、中、下位叶的含钾量,进而提高了整株烟叶的含钾量;接种AM真菌提高了钾在叶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K在茎中的分配比例,比较而言,在0.75~1.125g·kg^-1施钾(K2O)水平,AM真菌对烤烟K的累积与分配及含钾量的作用效果最佳。
    丛枝菌根真菌对烟草钾素吸收的研究
    李登武, 王冬梅, 贺学礼
    2003, (10):  1719-1722. 
    摘要 ( 0 )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接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对烤烟K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量与AM真菌对烤烟K累积量与分配有明显的影响,对烤烟不同时期生长、不同叶位含钾量影响显著(P<0.01).菌根菌与施钾量二者组合对烤烟烟叶含钾量的提高作用在生长中、后期最为显著.接种AM真菌对烤烟整株烟叶含钾量的影响,主要是提高了上、中、下位叶的含钾量,进而提高了整株烟叶的含钾量;接种AM真菌提高了钾在叶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K在茎中的分配比例.比较而言,在0.75~1.125g·kg-1施钾(K2O)水平,AM真菌对烤烟K的累积与分配及含钾量的作用效果最佳.
    研究报告
    长白山北坡土壤动物群落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
    佟富春, 金哲东, 王庆礼, 肖以华
    2003, 14(10):  1723-1728. 
    摘要 ( 522 )   PDF (334KB) ( 149 )  
    群落间各生活型土壤动物科及所有土壤动物科的共有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落间的相关性及沿环境梯度的物种替代关系。应用梯度格局法在长白山北坡海拔550~2650m地段,每隔100m海拔高度设置一块样地,共计22块样地,并应用Jaccard指数,对各海拔不同土壤动物群落间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间物种的共有度,无论以哪一生活层的土壤动物科来表达,基本都以与其最相邻的群落间为最高,群落间物种共有度峰值与谷点反映了群落类型随海拔具有间断性变化。线虫、甲螨、弹尾等各生活型土壤动物的共有度以及所有土壤动物科的共有度,均随着海拔差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并非与植被情况完全吻合。
    长白山北坡土壤动物群落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
    佟富春, 金哲东, 王庆礼, 肖以华
    2003, (10):  1723-1728. 
    摘要 ( 0 )  
    群落间各生活型土壤动物科及所有土壤动物科的共有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落间的相关性及沿环境梯度的物种替代关系.应用梯度格局法在长白山北坡海拔550~2650m地段,每隔100m海拔高度设置一块样地,共计22块样地,并应用Jaccard指数,对各海拔不同土壤动物群落问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间物种的共有度,无论以哪一生活层的土壤动物科来表达,基本都以与其最相邻的群落间为最高.群落间物种共有度峰值与谷点反映了群落类型随海拔具有间断性变化.线虫、甲螨、弹尾等各生活型土壤动物的共有度以及所有土壤动物科的共有度,均随着海拔差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并非与植被情况完全吻合.
    研究论文
    高山草原狭翅雏蝗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空间分布
    刘长仲, 王刚
    2003, 14(10):  1729-1731. 
    摘要 ( 544 )   PDF (230KB) ( 159 )  
    在甘肃省夏河县甘加高山草原,对狭翅雏蝗的发生期、食量、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孵化出土,6月中旬至下旬为孵化出土盛期,蝗蝻多数为4龄,少数(约23%)为5龄,整个蝗蝻期为70.45±15.76d,成虫寿命42.36±13.46d;取食量随龄期增大而增大,蝗蝻期平均食量为368.3mg,成虫期平均食量为743.8mg,狭翅雏蝗在前期低龄蝗蝻阶段为聚集分布,高龄蝗蝻及成虫阶段以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为主。
    高山草原狭翅雏蝗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空间分布
    刘长仲, 王刚
    2003, (10):  1729-1731. 
    摘要 ( 0 )  
    在甘肃省夏河县甘加高山草原,对狭翅雏蝗的发生期、食量、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孵化出土,6月中旬至下旬为孵化出土盛期.蝗蝻多数为4龄,少数(约23%)为5龄.整个蝗蝻期为70,45±15.76d,成虫寿命42.36±13.46d;取食量随龄期增大而增大,蝗蝻期平均食量为368.3mg,成虫期平均食量为743.8mg.狭翅雏蝗在前期低龄蝗蝻阶段为聚集分布,高龄蝗蝻及成虫阶段以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为主.
    研究报告
    十字花科蔬菜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吕利华, 何余容, 庞雄飞
    2003, 14(10):  1732-1734. 
    摘要 ( 553 )   PDF (214KB) ( 158 )  
    通过组建4种十字花科蔬菜上小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发现,在菜心、芥蓝、芥菜和小白菜4种蔬菜上繁殖的小菜蛾实验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分别为41.0、69.5、38.2、52.4,影响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为幼虫的自然死亡,不同蔬菜种类对小菜蛾雌蛾的总产卵量和寿命无影响,但芥蓝繁殖的小菜蛾日平均产卵量显著高于其它几种蔬菜。在芥蓝和小白菜上繁殖的小菜蛾幼虫具有较高的存活概率,是其种群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重要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在4种蔬菜中,芥蓝提供的营养最适宜于小菜蛾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是最佳的寄主,其次为小白菜、菜心,而芥菜尽管被报道为小菜蛾成虫最喜欢产卵的寄主,由于所繁殖的小菜蛾种群在幼虫期有较高的死亡率,是最不适宜于小菜蛾生长发育的寄主。
    十字花科蔬菜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吕利华, 何余容, 庞雄飞
    2003, (10):  1732-1734. 
    摘要 ( 0 )  
    通过组建4种十字花科蔬菜上小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发现,在菜心、芥蓝、芥菜和小白菜4种蔬菜上繁殖的小菜蛾实验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分别为41.0、69.5、38.2、52.4,影响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为幼虫的自然死亡,不同蔬菜种类对小菜蛾雌蛾的总产卵量和寿命无影响,但芥蓝繁殖的小菜蛾日平均产卵量显著高于其它几种蔬菜.在芥蓝和小白菜上繁殖的小菜蛾幼虫具有较高的存活概率。是其种群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重要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在4种蔬菜中,芥蓝提供的营养最适宜于小菜蛾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是最佳的寄主,其次为小白菜、菜心,而芥菜尽管被报道为小菜蛾成虫最喜欢产卵的寄主,由于所繁殖的小菜蛾种群在幼虫期有较高的死亡率,是最不适宜于小菜蛾生长发育的寄主.
    氮肥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密度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戈峰, 刘向辉, 李泓达, 门兴元, 苏建伟
    2003, 14(10):  1735-1738. 
    摘要 ( 597 )   PDF (179KB) ( 122 )  
    通过2年的田间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施氮水平对棉花主要害虫棉玲虫、棉蚜种群动态、棉花蕾铃脱落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的棉田棉铃虫和棉蚜数量比对照田要高,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的水平。不同年份对棉铃虫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但对棉蚜种群没有显著影响。蕾花期施肥可减轻棉铃虫为害造成的花蕾脱落和自然脱落,增加有效铃数和产量,但增加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氮肥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密度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戈峰, 刘向辉, 李泓达, 门兴元, 苏建伟
    2003, (10):  1735-1738. 
    摘要 ( 0 )  
    通过2年的田间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施氮水平对棉花主要害虫棉铃虫、棉蚜种群动态、棉花蕾铃脱落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的棉田棉铃虫和棉蚜数量比对照田要高,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的水平.不同年份对棉铃虫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但对棉蚜种群没有显著影响.蕾花期施肥可减轻棉铃虫为害造成的花蕾脱落和自然脱落,增加有效铃数和产量,但增加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
    柯丽霞, 杨超
    2003, 14(10):  1739-1742. 
    摘要 ( 619 )   PDF (260KB) ( 214 )  
    清凉峰北坡的大型真菌十分丰富,经初步调查,发现清凉峰北坡共有大型真菌2纲10目38科72属160种,它们广泛分布于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黄山松林等林带中。按经济价值分有食用菌72种,药用菌55种,毒菌19种;依生态习性分有木生菌68种,土生菌84种,菌根真菌21种。本文论述了该地区大型真菌自然发生的常见种类和分布,并对该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评价,大型真菌在各林带下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种群的组成和分布与植被类型、林中小生境、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相关。该区有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是主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在食用、药用、营林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利用潜力。
    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
    柯丽霞, 杨超
    2003, (10):  1739-1742. 
    摘要 ( 0 )  
    清凉峰北坡的大型真菌十分丰富,经初步调查,发现清凉峰北坡共有大型真菌2纲10目38科72属160种,它们广泛分布于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黄山松林等林带中.按经济价值分有食用菌72种,药用菌55种,毒菌19种;依生态习性分有木生菌68种,土生菌84种,菌根真菌21种.本文论述了该地区大型真菌自然发生的常见种类和分布,并对该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评价.大型真菌在各林带下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种群的组成和分布与植被类型、林中小生境、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相关.该区有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是主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在食用、药用、营林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利用潜力.
    自然环境胁迫对旱冬瓜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唐晓萌, 代玉梅, 熊智, 张忠泽, 张成刚
    2003, 14(10):  1743-1746. 
    摘要 ( 610 )   PDF (252KB) ( 314 )  
    利用rep-PCR方法,研究云南鸡足山及无量山不同生境下旱冬瓜根瘤内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及其变化,以了解不同自然环境胁迫对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样性随地域、海拔和坡向不同而变化,鸡足山Frankia菌基因类型比无量山丰富。鸡足山旱冬瓜根瘤内的Frankia菌在山底2300m处,Shannon指数平均为0.90;山顶海拔2650m以上,Shannon指数随之上升到1.33。南坡Frankia菌多样性高于北坡,表明多样性指数与环境胁迫大小成正相关,自然环境胁迫是产生和保持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的重要因子之一。
    研究论文
    自然环境胁迫对旱冬瓜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唐晓萌, 代玉梅, 熊智, 张忠泽, 张成刚
    2003, (10):  1743-1746. 
    摘要 ( 0 )  
    利用rep-PCR方法,研究云南鸡足山及无量山不同生境下旱冬瓜根瘤内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及其变化,以了解不同自然环境胁迫对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样性随地域、海拔和坡向不同而变化.鸡足山Frankia菌基因类型比无量山丰富.鸡足山旱冬瓜根瘤内的Frankia菌在山底2300m处,Shannon指数平均为0.90;山顶海拔2650m以上,Shannon指数随之上升到1.33.南坡Frankia菌多样性高于北坡,表明多样性指数与环境胁迫大小成正相关.自然环境胁迫是产生和保持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的重要因子之一.
    研究报告
    不同温度下云南松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的抗性变化
    夏元铃, 廖周瑜, 叶辉, 吕军
    2003, 14(10):  1747-1750. 
    摘要 ( 563 )   PDF (226KB) ( 312 )  
    温度对云南松的抗性以及纵坑切梢小蠢伴生菌的生长和致病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温度变化将导致二者之间的对抗力量的变化:在温度低于10℃和高于30℃条件下,云南松的生理代谢、抗性以及伴生菌的生长都将受到抑制,但伴生菌受到的抑制作用更大,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增强;在15~30℃温度范围内。纵坑切梢小蠢伴生菌生长较快。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减弱。结果表明,在温度相对适中的条件下,纵坑切梢小蠢伴生菌的生长侵染力相对增强,而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减弱。
    不同温度下云南松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的抗性变化
    廖周瑜, 叶辉, 吕军, 夏元铃
    2003, (10):  1747-1750. 
    摘要 ( 0 )  
    温度对云南松的抗性以及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的生长和致病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温度变化将导致二者之间的对抗力量的变化:在温度低于10℃和高于30℃条件下,云南松的生理代谢、抗性以及伴生菌的生长都将受到抑制,但伴生菌受到的抑制作用更大,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增强;在15~30℃温度范围内,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生长较快,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减弱.结果表明,在温度相对适中的条件下,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的生长侵染力相对增强,而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减弱.
    不同营养源对稻虱缨小蜂寿命及寄生能力的影响
    郑许松, 俞晓平, 吕仲贤, 陈建明, 徐红星
    2003, 14(10):  1751-1755. 
    摘要 ( 677 )   PDF (287KB) ( 257 )  
    研究了蜂蜜、玉米花粉、大豆花、褐飞虱蜜露和黄脊飞虱蜜露对稻虱缨小蜂寿命、寄生能力以及寄生行为对稻虱缨小蜂寿命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蜂蜜、玉米花粉、褐飞虱蜜露和大豆花均能明显延长稻虱缨小蜂的寿命。并且显著地提高了对褐飞虱卵的寄生能力,其中蜂蜜最有效,大豆花次之,玉米花粉和褐飞虱蜜露这两种营养源以玉米花粉(水和褐飞虱蜜露+水的形式)对提高稻虱缨小蜂寿命最有效,而单一玉米花粉、花粉液、褐飞虱蜜露稀释液和纯褐飞虱蜜露均不能延长稻虱缨小蜂寿命,黄脊飞虱蜜露对稻虱缨小蜂的寿命和寄生能力均无影响。寄生行为对稻虱缨小蜂的寿命基本无影响。但致使其40~48h内的存活率提高,此后的存活率降低较快,在稻田周围的作物和植被上调查到约10种飞虱,非稻田生境能为稻田寄生性天敌提供寄主和食物,是理想的庇护所,对保护和提高稻田天敌种群数量,提高稻田天敌的生物控制作用。
    不同营养源对稻虱缨小蜂寿命及寄生能力的影响
    郑许松, 俞晓平, 吕仲贤, 陈建明, 徐红星
    2003, (10):  1751-1755. 
    摘要 ( 0 )  
    研究了蜂蜜、玉米花粉、大豆花、褐飞虱蜜露和黄脊飞虱蜜露对稻虱缨小蜂寿命、寄生能力以及寄生行为对稻虱缨小蜂寿命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蜂蜜、玉米花粉、褐飞虱蜜露和大豆花均能明显延长稻虱缨小蜂的寿命,并且显著地提高了对褐飞虱卵的寄生能力,其中蜂蜜最有效,大豆花次之.玉米花粉和褐飞虱蜜露这两种营养源以玉米花粉(水和褐飞虱蜜露+水的形式)对提高稻虱缨小蜂寿命最有效,而单一玉米花粉、花粉液、褐飞虱蜜露稀释液和纯褐飞虱蜜露均不能延长稻虱缨小蜂寿命.黄脊飞虱蜜露对稻虱缨小蜂的寿命和寄生能力均无影响.寄生行为对稻虱缨小蜂的寿命基本无影响,但致使其40~48h内的存活率提高,此后的存活率降低较快.在稻田周围的作物和植被上调查到约10种飞虱.非稻田生境能为稻田寄生性天敌提供寄主和食物,是理想的庇护所,对保护和提高稻田天敌种群数量,提高稻田天敌的生物控制作用.
    不同土地类型下重金属随暴雨径流迁移过程及速率对比
    梁涛, 王浩, 张秀梅, 章申, 于兴修
    2003, 14(10):  1756-1760. 
    摘要 ( 579 )   PDF (297KB) ( 173 )  
    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最具代表性的5种土地类型,利用野外人工降雨装置,研究了不同形态重金属(Cu,Cr,Pb,Zn)随暴雨径流水相及沉积物相的迁移过程,对比了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条件下重金属的迁移特征,并估算了流失速率。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桑林Cu、Zn和Pb随地表径流水相的迁移量最大。分别达0.21、0.45和0.15mg·m-2·min-1;水田Cr迁移量最大,达0.06mg·m-2·min-1;松林重金属迁移量都很小,而且重金属随地表径流水相的迁移主要是通过悬浮细颗粒态。地表径流沉积物相的重金属流失量远高于水相。水相迁移速率仅占沉积物相迁移率的0.1%~4.9%;从地表径流水相重金属迁移量占沉积物相迁移量的比例来看,Cu较高,Cr、Pb、Zn较低。
    不同土地类型下重金属随暴雨径流迁移过程及速率对比
    梁涛, 王浩, 张秀梅, 章申, 于兴修
    2003, (10):  1756-1760. 
    摘要 ( 0 )  
    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最具代表性的5种土地类型,利用野外人工降雨装置,研究了不同形态重金属(Cu,Cr,Pb,Zn)随暴雨径流水相及沉积物相的迁移过程,对比了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条件下重金属的迁移特征,并估算了流失速率.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桑林Cu、Zn和Pb随地表径流水相的迁移量最大,分别达0.21、0.45和0.15mg·m-2·min-1;水田Cr迁移量最大,达0.06mg·m-2·min-1;松林重金属迁移量都很小,而且重金属随地表径流水相的迁移主要是通过悬浮细颗粒态。地表径流沉积物相的重金属流失量远高于水相,水相迁移速率仅占沉积物相迁移率的0.1%~4.9%;从地表径流水相重金属迁移量占沉积物相迁移量的比例来看,Cu较高,Cr、Pb、Zn较低.
    轮作制度对水稻生长季节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熊正琴, 邢光熹, 施书莲, 杜丽娟
    2003, 14(10):  1761-1764. 
    摘要 ( 664 )   PDF (266KB) ( 145 )  
    通过盆栽试验(3次重复),研究了3种主要轮作制度对稻田水稻生长季节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小麦轮作中,水稻生长季节稻田N2O-N的排放量为4.2kg·hm-2,显著大于双季稻—小麦轮作中早稻的排放量2.2kg·hm-2;但两者的季节平均排放通量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17和118μg·m-2·h-1。同时,两者都显著大于双季稻—小麦中的晚稻和持续淹水体系中的水稻生长季节稻田N20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7.0和42.1μg·m-2·h-1,在前作为旱作小麦的2种水稻生长季节中,大于91%的稻田N2O排放量都集中在水稻生长前半期;在前作为水稻的晚稻生长季节中,稻田N2O排放量的91%集中在中期烤田及收获前水分落干阶段,轮作制度和前作水分状况极大地影响稻田N2O的排放。
    轮作制度对水稻生长季节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熊正琴, 邢光熹, 施书莲, 杜丽娟
    2003, (10):  1761-1764. 
    摘要 ( 0 )  
    通过盆栽试验(3次重复),研究了3种主要轮作制度对稻田水稻生长季节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小麦轮作中,水稻生长季节稻田N2O-N的排放量为4.2kg·hm-2,显著大于双季稻-小麦轮作中早稻的排放量2.2kg·hm-2;但两者的季节平均排放通量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17和118μg·m-2·h-1.同时,两者都显著大于双季稻-小麦中的晚稻和持续淹水体系中的水稻生长季节稻田N2O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7.0和42.1μg·m·h-1.在前作为旱作小麦的2种水稻生长季节中,大于91%的稻田N2O排放量都集中在水稻生长前半期;在前作为水稻的晚稻生长季节中,稻田N2O排放量的91%集中在中期烤田及收获前水分落干阶段.轮作制度和前作水分状况极大地影响稻田N2O的排放.
    农药污染对水稻田土壤反硝化细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
    陈中云, 闵航, 吴伟祥, 陈美慈, 张夫道, 赵兼强
    2003, 14(10):  1765-1769. 
    摘要 ( 639 )   PDF (275KB) ( 557 )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农药污染对水稻田土壤反硝化细菌(Denitrfying bacteria,DNB)种群数量及其反硝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稻田土壤、黄松稻田土壤和红壤稻田土的DNB种群数量范围分别为59.04×104~157.59×104、42.89×104~108.97×104和32.14×104~75.30×104cfu·g-1,稻田土DNB种群数量和土壤NO3^-的消耗量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在1kg干土中加入1mg丁草胺或呋喃丹,能刺激DNB的生长及其反硝化活性,在1kg干土中加入5mg多菌灵、10mg丁草胺或呋喃丹,对DNB的生长及其反硝化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丁草胺和呋喃丹施后7d,多菌灵施后14d,对水稻田土壤的DNB种群数量和反硝化活性抑制作用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轻,最后呈现一定的促进作用。
    农药污染对水稻田土壤反硝化细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
    陈中云, 闵航, 吴伟祥, 陈美慈, 张夫道, 赵兼强
    2003, (10):  1765-1769. 
    摘要 ( 0 )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农药污染对水稻田土壤反硝化细菌(Denitrifying bacteria,DNB)种群数量及其反硝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稻田土壤、黄松稻田土壤和红壤稻田土的DNB种群数量范围分别为59.04×104~157.59×104、42.89×104~108.97×104和32.14×104~75.30×104cfu·g-1.稻田土DNB种群数量和土壤NO3-的消耗量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在1kg干土中加入1mg丁草胺或呋喃丹,能刺激DNB的生长及其反硝化活性.在1kg干土中加入5mg多菌灵、10mg丁草胺或呋喃丹,对DNB的生长及其反硝化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丁草胺和呋哺丹施后7d,多菌灵施后14d,对水稻田土壤的DNB种群数量和反硝化活性抑制作用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轻,最后呈现一定的促进作用.
    利用甲基对硫磷降解菌DLL-E4消除农产品表面农药污染的研究
    刘智, 张晓舟, 李顺鹏
    2003, 14(10):  1770-1774. 
    摘要 ( 565 )   PDF (281KB) ( 183 )  
    利用甲基对硫磷降解菌DLL-E4(Pseudomonas sp.)能高效分解甲基对硫磷的特性,研究了消除农产品表面农药残留污染的途径,采用菌体发酵液、发酵液上清液、菌体蛋白、粗酶液、添加菌体蛋白的洗涤剂以及洗涤剂,处理了小青菜、茶叶、黄瓜表面的农药残留污染。结果表明,使用发酵液和不同的酶制剂可以有效去除这些产品表面的农药残留污染,最高去除率可达100%;DLL-E4上清液中有一些酶促反应促进因子,有助于酶更好地发挥作用,洗涤剂和酶直接混合作用,有助于消除茶叶表面的农药残留,但对于黄瓜和小青菜则相反。在所有选用的模式中,使用粗酶液和菌体蛋白效果最好,对黄瓜、小青菜和茶叶合适的酶制剂浓度分别为2%、5%和10%,粗酶液同时还能降解甲胺磷、辛硫磷、毒死蜱等农药。
    利用甲基对硫磷降解菌DLL-E4消除农产品表面农药污染的研究
    刘智, 张晓舟, 李顺鹏
    2003, (10):  1770-1774. 
    摘要 ( 0 )  
    利用甲基对硫磷降解菌DLL-E4(Pseudomonas sp.)能高效分解甲基对硫磷的特性,研究了消除农产品表面农药残留污染的途径.采用菌体发酵液、发酵液上清液、菌体蛋白、粗酶液、添加菌体蛋白的洗涤剂以及洗涤剂,处理了小青菜、茶叶、黄瓜表面的农药残留污染.结果表明,使用发酵液和不同的酶制剂可以有效去除这些产品表面的农药残留污染,最高去除率可达100%;DLL-E4上清液中有一些酶促反应促进因子,有助于酶更好地发挥作用.洗涤剂和酶直接混合作用,有助于消除茶叶表面的农药残留,但对于黄瓜和小青菜则相反.在所有选用的模式中,使用粗酶液和菌体蛋白效果最好,对黄瓜、小青菜和茶叶合适的酶制剂浓度分别为2%、5%和10%.粗酶液同时还能降解甲胺磷、辛硫磷、毒死蜱等农药.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万寿菊生长及柴油降解率的影响
    耿春女, 李培军, 陈素华, 张海荣, 韩桂云
    2003, 14(10):  1775-1779. 
    摘要 ( 539 )   PDF (288KB) ( 126 )  
    在盆栽条件下,用沈抚污灌区非灭菌水稻土,研究了柴油浓度为5000mg·kg^1时接种3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G.geospora,G.constrictum)和细菌对万寿菊(Tagetes erecta)耐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此浓度下,AM菌仍能和万寿菊形成共生体,白色万寿菊比黄色万寿菊耐油能力强,总生物量增加63.1%;接种AM真菌的处理,其侵染率比对照高3.5%~29.9%.G.masseae和G.geospora是较好的菌种,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9.0%和42.7%;混接AM真菌效果一般。施入细菌菌剂虽然抑制了AM菌对万寿菊的侵染,但促进了菌根化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5种接菌处理中,以接种G.geospora和混接AM菌和细菌的处理最好,对柴油的降解率分别比对照增加16.51%和14.05%。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万寿菊生长及柴油降解率的影响
    耿春女, 李培军, 陈素华, 张海荣, 韩桂云
    2003, (10):  1775-1779. 
    摘要 ( 0 )  
    在盆栽条件下,用沈抚污灌区非灭菌水稻土,研究了柴油浓度为5000mg·kg-1时接种3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G.geospora,G.constrictum)和细菌对万寿菊(Tagetes erecta)耐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此浓度下,AM菌仍能和万寿菊形成共生体,白色万寿菊比黄色万寿菊耐油能力强,总生物量增加63.1%;接种AM真菌的处理,其侵染率比对照高3.5%~29.9%.G.mosseaeG.geospora是较好的菌种,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9.0%和42.7%;混接AM真菌效果一般.施入细菌菌剂虽然抑制了AM菌对万寿菊的侵染,但促进了菌根化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5种接菌处理中,以接种G.geospora和混接AM菌和细菌的处理最好,对柴油的降解率分别比对照增加16.51%和14.05%.
    苯并(a)芘对大弹涂鱼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冯涛, 魏凤琴, 欧阳高亮, 洪万树
    2003, 14(10):  1780-1782. 
    摘要 ( 564 )   PDF (178KB) ( 304 )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苯并(a)芘(BaP)暴露下大弹涂鱼肝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暴露于低浓度(0.5mg·L-1)BaP 7d,大弹涂鱼肝脏细胞内的细胞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线粒体和内质网是受BaP暴露影响最明显的细胞器,细胞核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细胞质中脂滴也增加;而暴露于高浓度(5mg·L-1)BaP 2h,不仅是线粒体和内质网,几乎所有细胞器都受到严重影响,细胞器严重退化,细胞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研究结果证实,BaP可对大弹涂鱼肝细胞内多种细胞器造成损伤,并且BaP浓度越高,损伤程度越严重。
    苯并(a)芘对大弹涂鱼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冯涛, 魏凤琴, 欧阳高亮, 洪万树
    2003, (10):  1780-1782. 
    摘要 ( 0 )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苯并(a)芘(BaP)暴露下大弹涂鱼肝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暴露于低浓度(0.5mg·L-1)BaP7d,大弹涂鱼肝脏细胞内的细胞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线粒体和内质网是受BaP暴露影响最明显的细胞器,细胞核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细胞质中脂滴也增加;而暴露于高浓度(5mg·L-1)BaP2h,不仅是线粒体和内质网,几乎所有细胞器都受到严重影响,细胞器严重退化,细胞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研究结果证实,BaP可对大弹涂鱼肝细胞内多种细胞器造成损伤,并且BaP浓度越高,损伤程度越严重.
    多环芳烃降解菌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张杰, 刘永生, 孟玲, 邵立东, 张忠泽
    2003, 14(10):  1783-1786. 
    摘要 ( 601 )   PDF (260KB) ( 184 )  
    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从辽河油田稠油污染土壤4号土样中,获得了能以高浓度菲(2000mg·L-1)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快速生长的优势菌系和优良菌株ZL5.16S 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ZL5菌株归类于鞘氨醇单胞菌属,分得的菌系和菌株有较强的降解菲能力,120h混合菌系降解了投加菲的95.28%,菌株降解了69.24%,但它们对芘的降解能力均较低,外加碳源葡萄糖可提高菌系和菌株的菲、芘降解能力,加量多。提高幅度大,但超过一定量。降解速率开始下降,表现出抑制效应。所以,应用时需控制适宜的浓度。
    多环芳烃降解菌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张杰, 刘永生, 孟玲, 邵立东, 张忠泽
    2003, (10):  1783-1786. 
    摘要 ( 0 )  
    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从辽河油田稠油污染土壤4号土样中,获得了能以高浓度菲(2000mg·L-1)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快速生长的优势菌系和优良菌株ZL5.16S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ZL5菌株归类于鞘氨醇单胞菌属.分得的菌系和菌株有较强的降解菲能力,120h混合菌系降解了投加菲的95.28%,菌株降解了69.24%,但它们对芘的降解能力均较低.外加碳源葡萄糖可提高菌系和菌株的菲、芘降解能力,加量多,提高幅度大,但超过一定量,降解速率开始下降,表现出抑制效应.所以,应用时需控制适宜的浓度.
    稀土对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花日茂, 张自立, 吴新安, 张东春, 檀华荣
    2003, 14(10):  1787-1789. 
    摘要 ( 503 )   PDF (190KB) ( 235 )  
    采用滤纸接触染毒法,分别进行了氯化稀土、氯化镧与土居动物蚯蚓接触染毒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的试验。研究其对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变化。结果表明。Re、La对蚯蚓体内的氨基酸含量影响较显著,在低浓度时总体表现为促进蚯蚓体内氨基酸的形成,而在高浓度状态下则使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下降,产生抑制作用,两种稀土在400mg·L^-1浓度时,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除脯氨酸外开始上升,随着作用时间延长,氨基酸含量逐渐下降,在100~1200mg·L^-1浓度范围,两种稀土均引起蚯蚓体内脯氨酸含量的下降,产生抑制作用。
    稀土对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花日茂, 张自立, 吴新安, 张东春, 檀华荣
    2003, (10):  1787-1789. 
    摘要 ( 0 )  
    采用滤纸接触染毒法,分别进行了氯化稀土、氯化镧与土居动物蚯蚓接触染毒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的试验,研究其对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变化.结果表明,Re、La对蚯蚓体内的氨基酸含量影响较显著,在低浓度时总体表现为促进蚯蚓体内氨基酸的形成,而在高浓度状态下则使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下降,产生抑制作用.两种稀土在400mg·L-1浓度时,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除脯氨酸外开始上升,随着作用时间延长,氨基酸含量逐渐下降.在100~1200mg·L-1浓度范围,两种稀土均引起蚯蚓体内脯氨酸含量的下降,产生抑制作用.
    松树萎蔫的成因与控制策略
    欧阳革成, 张润杰
    2003, 14(10):  1790-1794. 
    摘要 ( 668 )   PDF (380KB) ( 184 )  
    已报道的松树萎蔫枯死类型有多种,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其发生及严重与否涉及多种生态因子,是立地环境、感病松树、媒介昆虫、病原线虫、病原微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生态学的可持续有害生物管理应是防治松树萎蔫的有效途径。
    松树萎蔫的成因与控制策略
    欧阳革成, 张润杰
    2003, (10):  1790-1794. 
    摘要 ( 0 )  
    已报道的松树萎蔫枯死类型有多种,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其发生及严重与否涉及多种生态因子,是立地环境、感病松树、媒介昆虫、病原线虫、病原微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生态学的可持续有害生物管理应是防治松树萎蔫的有效途径.
    研究论文
    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谢宗强, 陈志刚, 樊大勇, 熊高明
    2003, 14(10):  1795-1798. 
    摘要 ( 610 )   PDF (320KB) ( 441 )  
    生物入侵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生态学现象。入侵种通过竞争、捕食、改变生境和传播疾病等方式对本地种及其系统产生影响。生物入侵的危害表现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美国每年因外来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近1370亿美元;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成千上万的人被外来种传染疾病以致死亡;引起严重的社会恐慌和动荡,人们寝食不安;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全球自然灾害频频爆发;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下降,威胁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防治生物入侵有3条途径:实行全面检疫,阻止外来种的偶然入侵;采取全面的生态评估和监测,防范引进品种的入侵灾难;对已入侵的外来种采用机械法、化学法和生物防治法进行根除和控制,应用生物防治法、筛选天敌和对其进行危害评估时要特别慎重。
    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谢宗强, 陈志刚, 樊大勇, 熊高明
    2003, (10):  1795-1798. 
    摘要 ( 0 )  
    生物入侵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生态学现象.入侵种通过竞争、捕食、改变生境和传播疾病等方式对本地种及其系统产生影响.生物入侵的危害表现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美国每年因外来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近1370亿美元;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成千上万的人被外来种传染疾病以致死亡;引起严重的社会恐慌和动荡,人们寝食不安;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全球自然灾害频频爆发;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下降,威胁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防治生物入侵有3条途径:实行全面检疫,阻止外来种的偶然入侵;采取全面的生态评估和监测,防范引进品种的入侵灾难;对已入侵的外来种采用机械法、化学法和生物防治法进行根除和控制.应用生物防治法、筛选天敌和对其进行危害评估时要特别慎重.
    研究报告
    土壤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机理与影响因素
    林道辉, 朱利中, 高彦征
    2003, 14(10):  1799-1803. 
    摘要 ( 569 )   PDF (354KB) ( 163 )  
    在综述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壤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机理,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在植物吸收转运、植物根际降解和植物修复模型的研究进展。同时,从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植物种类、土壤性质、共存有机物和气象条件5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主要因素,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深化植物修复机理,完善植物修复模型。加强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的机理研究和技术应用,利用表面活性剂提高植物修复效率,加强复合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研究。
    土壤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机理与影响因素
    林道辉, 朱利中, 高彦征
    2003, (10):  1799-1803. 
    摘要 ( 0 )  
    在综述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壤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机理,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在植物吸收转运、植物根际降解和植物修复模型的研究进展.同时,从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植物种类、土壤性质、共存有机物和气象条件5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主要因素,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深化植物修复机理,完善植物修复模型,加强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的机理研究和技术应用,利用表面活性剂提高植物修复效率,加强复合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研究.
    土壤有机质模型的比较分析
    高鲁鹏, 梁文举, 姜勇, 闻大中
    2003, 14(10):  1804-1808. 
    摘要 ( 588 )   PDF (319KB) ( 224 )  
    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C库,其含量和动态变化对全球C循环、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SOM模型利用经验性的假设和已有数据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动态变化进行模拟,尤其是可以对无法取得足够必要数据的试验进行模拟,所以SOM模型成为定量研究土壤有机质积累分解的重要手段,利用SOM模型有助于对土壤有机质分解机理的研究,并且可通过SOM模型对土壤CO2排放量、植物生产量进行预测。同时也可对农业管理措施做出评估,文中对几种SOM模型进行了概述,尤其对有影响的RothC模型和CENTURY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土壤有机质模型的比较分析
    高鲁鹏, 梁文举, 姜勇, 闻大中
    2003, (10):  1804-1808. 
    摘要 ( 0 )  
    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C库,其含量和动态变化对全球C循环、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SOM模型利用经验性的假设和已有数据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动态变化进行模拟,尤其是可以对无法取得足够必要数据的试验进行模拟,所以SOM模型成为定量研究土壤有机质积累分解的重要手段.利用SOM模型有助于对土壤有机质分解机理的研究,并且可通过SOM模型对土壤CO2排放量、植物生产量进行预测,同时也可对农业管理措施做出评估.文中对几种SOM模型进行了概述,尤其对有影响的Roth C模型和CENTURY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现代土壤有机质研究中新的量化指标概述
    张旭东, 解宏图, 朱平, 姜桂敏, 王晶
    2003, 14(10):  1809-1812. 
    摘要 ( 838 )   PDF (280KB) ( 329 )  
    随着土壤质量评价研究的深化,在现代土壤有机质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量化指标和相应的测定方法。如溶性有机质(DOC)、土壤水溶性有机质(WSOC)、热溶性有机质(HWC)、易氧化有机质(ROC)、土壤微生物碳(MBC)和土壤微生物氮(MBN)、潜在可矿化碳(PMC)和潜在可矿化氮(PMN)、氨基葡萄糖(Glu)、氨基半乳糖(Gla)、氨基甘露糖(Man)、胞壁酸(Mur)、碳同位素丰度(δ^13C)、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等等。为了澄清和了解这些指标,从其由来、概念、应用和测定方法几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概述,这对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掌握此方面知识,尤其是对现代土壤研究中新观念、新指标和新方法的运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代土壤有机质研究中新的量化指标概述
    王晶, 张旭东, 解宏图, 朱平, 姜桂敏
    2003, (10):  1809-1812. 
    摘要 ( 0 )  
    随着土壤质量评价研究的深化,在现代土壤有机质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量化指标和相应的测定方法,如溶性有机质(DOC)、土壤水溶性有机质(WSOC)、热溶性有机质(HWC)、易氧化有机质(ROC)、土壤微生物碳(MBC)和土壤微生物氮(MBN)、潜在可矿化碳(PMC)和潜在可矿化氮(PMN)、氨基葡萄糖(Glu)、氨基半乳糖(Gla)、氨基甘露糖(Man)、胞壁酸(Mur)、碳同位素丰度(δ13C)、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等等.为了澄清和了解这些指标,从其由来、概念、应用和测定方法几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概述.这对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掌握此方面知识,尤其是对现代土壤研究中新观念、新指标和新方法的运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尔沁沙地人工杨树林生态服务效能评价
    张华, 李锋瑞, 张铜会, 赵丽娅, Yasuhito Shirato
    2003, (10):  1591-1596. 
    摘要 ( 1012 )   PDF (686KB) ( 228 )  
    采用定位观测法,系统评价了杨树(脚Populus smonii)林的防风、抗蚀和滞尘等生态服务效能及其间接价值,同时定量探讨了风速减弱系数与实测林地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主害风(西北风)天气下,林地迎风区6H(H为平均树高)、3H、林地中央、林地背风区林缘、6和8H处2m高度的日平均风速与对照点(流动沙丘)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减弱,风速减弱系数在18.3%~66.2%之间.林地背风区6H处0.25、0.5、1和2m4个高度的月平均风速减弱系数与林地叶面积指数呈显著非线性相关,其间存在良好的三次曲线关系(P<0.0001,R2=0.43~0.94,n=80).在主害风天气下,林地各观测点的地表日风蚀量与对照点相比大幅度降低,平均降幅85.2%~99.9%.在观测期内,林地中央的日平均降尘量为13.2kg·hm-2,而林地迎风区6H处的日平均降尘量为9.9kg·hm-2,林地的日滞尘能力约为3.3kg·hm-2.
    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板栗林主要养分元素生物循环研究
    刘世海, 余新晓, 胡春宏, 高国雄
    2003, (10):  1597-1601. 
    摘要 ( 1018 )   PDF (513KB) ( 267 )  
    对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板栗林主要养分元素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年生板栗林的生物量为38638kg·hm-2;板栗林5种主要养分元素N、P、K、Ca、Mg贮存量为315.38kg·hm-2,各器官中5种元素贮存量大小排序是干>枝>根>叶>花>果苞>果.板栗林生态系统乔木层每年从土壤中吸收的5种养分元素量为79.17kg·hm-2,吸收量占0~30cm土层5种养分元素总量的0,15%,占0~30cm土层中5种元素有效养分量的1.95%.年吸收量中存留量为11.25kg·hm-2,枯落物归还量为58.08kg·hm-2,雨水及雨水淋溶输入到板栗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元素量为38.63kg·hm-2,果实输出量为9.84kg·hm-2.雨水和雨水淋溶量与枯落物归还量之和大于吸收量,表明研究期间板栗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的收入略大于支出.5种元素的吸收系数排序为N>P>K>Ca>Mg,利用系数排序为K>N>Mg>P>Ca,循环系数排序为K>N>P>Mg>Ca,周转期排序是Ca>P>Mg>N>K.
    庐山6种树木立地土壤溶液铝形态与溶解有机碳变化
    王连峰, 潘根兴, 石盛莉, 张乐华, 黄明星
    2003, (10):  1602-1606. 
    摘要 ( 939 )   PDF (508KB) ( 282 )  
    于1999年夏季,采集了庐山植物园6种树木立地的不同层次土壤样品,提取土壤溶液,分析其溶液中的溶解铝和溶解有机碳.结果表明,尽管发育于同一发生性土类,不同立地下土壤溶液溶解铝含量有明显差异,而溶解性有机碳的差异相对较小.在6种树木立地中,香柏立地表层土壤溶解铝含量达4.95mg·kg-1,为其它针叶林立地的2倍,是阔叶林立地的3倍.溶解铝积累与土壤酸化强度有密切关系。但溶解有机碳趋向于形成抑制毒性的单核铝.供试的不同立地土壤可以按溶液铝化学特点分为不同的生态化学类型.
    根际酸化作用对杨树无性系磷营养效率的影响
    张焕朝, 王改萍, 徐锡增, 徐成凯, 胡正义
    2003, (10):  1607-1611. 
    摘要 ( 1108 )   PDF (659KB) ( 211 )  
    应用土培盆栽技术,研究了杨树P营养效率的元性系差异与根际酸化作用的关系.P处理设4个水平,分别为0、40、80和120mg·kg-1(P2O5),每个处理重复3次,各用±40kg,随机排列.结果表明,在缺P胁迫下,P营养高效型无性系S17、S19和105的根际pH值明显降低,最大为1.32个单位,降幅均在10%以上;而P营养低效型无性系106、797、I-69、1388和3244的根际pH值的降低则很小,最大的仅为0.21个单位,降幅均在2.5%以下.高效型无性系的根际pH值,随缺P胁迫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一旦缺P胁迫缓和,根际pH值随之增高.低效型无性系则不具有这种反应机理.S17、S19和105在缺P胁迫环境下,根际有效磷分别为2.64、3.27和3.28mg·kg-1,根际有效磷的积累率均在60%以上;而无性系106、797、I-69、1388和3244的根际有效磷均不足2.00mg·kg-1,根际有效磷的积累率不足10%.高效型无性系在缺P胁迫环境下对P的吸收量显著高于低效型无性系.统计分析也证明,缺P胁迫条件下,无性系根际有效磷的积累与根际pH值降低呈显著相关,说明根际酸化作用是根际有效磷增加的原因.
    外源碘在森林土壤中的残留及对山野菜植物的施用效果
    崔晓阳, 桑英, 宋金凤
    2003, (10):  1612-1616. 
    摘要 ( 1024 )   PDF (537KB) ( 192 )  
    以培育富碘山野菜为目标.在东北森林暗棕壤上进行了5种山野菜施碘试验.碘肥种类为碘化钾(KI),施碘剂量为1.00、3.33、10.00、16.67和50.00mg·kg-1.结果表明,土壤施碘是培育富碘山野菜的有效途径,从低施用量到高施用量,不同山野菜植物的含碘量可达对照的2~40倍,但外源碘在土壤中的当年残留率并不高,仅有40%~5%残留,并且随着施入量增加而迅速降低;植物对碘的积累也并非总是随着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碘量达到10.00mg·kg-1时,大部分植物的碘积累量趋于稳定.从施碘条件下外源碘的土壤残留率、植物碘积累特征及施用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适宜的施碘量上限大约为10mg·kg-1.土壤因素显著影响施碘效果,栽培地应选择土质细腻、肥沃的中上坡地段.砂砾质土壤和易形成水分潜流的下坡土壤都不利于肥料碘的保持和植物吸收.
    土壤肥力对板栗枝干病害的影响
    束庆龙, 徐建敏, 肖斌, 段琳, 郑红兵, 邹运鼎
    2003, (10):  1617-1621. 
    摘要 ( 917 )   PDF (679KB) ( 173 )  
    通过对土壤肥力与板栗枝干病害关系的研究表明,在土壤物理因素中,土壤类型以粘土、石砾土的栗园发病较重,壤土、沙壤土、黄棕壤的栗园发病较轻;土壤容重与感病指数呈正相关;土层厚度与感病指数呈负相关.在土壤化学因素中,有机质、速效磷与病情呈负相关;pH值、全氮和钾含量与病情关系不显著.并通过对土壤肥力因素与病情关系的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土层厚度、土壤容重、牯性土、有机质和速效磷5个因素对病情贡献较大,以此建立了病情预测的回归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可以预测研究范围内的任一给定条件下病害可能发生的水平.该研究将为今后的板栗生产和管理提供指导.
    基塘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的能值评估
    陆宏芳, 彭少麟, 蓝盛芳, 陈飞鹏
    2003, (10):  1622-1626. 
    摘要 ( 1126 )   PDF (648KB) ( 420 )  
    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及最新推出的评价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值指标(EISD),分别对珠江三角洲三水市的3种基塘农业生态工程模式进行了系统层和子系统层的能值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模Ⅲ的可持续发展性能最强,其EISD比模式Ⅰ、Ⅱ分别高出58.3%和29.7%;种植业子系统经济效益好,但环境压力大,是模式内可持续发展性最差的子系统;畜牧业子系统生产环效果不佳,但增益环效果明显;渔业子系统经济效益好,环境压力小,是系统内可持续发展性最强的子系统,引入翘嘴鳜的生态经济边际效益显著.
    暖冬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类型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
    郜庆炉, 薛香, 吴玉娥, 茹振钢
    2003, (10):  1627-1631. 
    摘要 ( 1108 )   PDF (665KB) ( 313 )  
    对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幼穗分化进程及受冻情况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秋、冬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小麦幼穗分化进入各时期的时间早晚为强春性品种>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播期对小麦幼穗分化的伸长期、单棱期和二棱期持续时间长短影响较大;在早播的情况下,春性越强的小麦品种,越冬前幼穗分化发育速度越快,达到的发育阶段越高,越冬期间越容易被冻死.据此,提出在河南气候变暖,秋、冬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首先在生产上要选用半冬性品种,适当搭配晚播早熟的春性品种;其次,无论半冬性品种或春性品种,播种期都不宜过早.
    作物光合、蒸腾与水分高效利用的试验研究
    王会肖, 刘昌明
    2003, (10):  1632-1636. 
    摘要 ( 884 )   PDF (526KB) ( 265 )  
    通过田间试验,对作物光合、蒸腾、气孔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合与蒸腾的非线性关系可以用抛物线方程表述,其中光合速率最高时的蒸腾速率为临界值,超出该值即为奢侈蒸腾,干旱处理的临界值较低.通过合适的调控措施,抑制奢侈蒸腾并不影响光合生产.综合分析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关系,气孔导度大于0.12mol·m-2·s-1,实施提高气孔阻力并抑制蒸腾的措施,既节约水分又促进光合作用,增加产量.光合速率基本上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提高,并有光饱和点存在.水分条件影响叶片光合作用达到饱和的早晚.干旱处理的光饱和点远远低于湿润处理.强光需要水分充足相耦合,才能充分发挥光能利用率.蒸腾与辐射的线性关系十分显著.从光合有效辐射入手,在光合有效辐射大于1000μmol·m-2·s-1时实施措施,既可大大降低蒸腾,又可改善光合,节水增产效果不言而喻.
    三唑酮对黄瓜幼苗生长及抗寒性的影响
    冯兆忠, 王静, 冯宗炜
    2003, (10):  1637-1640. 
    摘要 ( 975 )   PDF (397KB) ( 269 )  
    研究了不同浓度三唑酮浸种对黄瓜幼苗生物量及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0μmol·L-1三唑酮能显著抑制黄瓜幼苗的株高、根长,增加了根重、根冠比和叶绿素含量.30d幼苗经过3d低温胁迫后,10~50μmol·L-1三唑酮处理能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有效地降低质膜相对透性,维持较高的SOD活性.50μmol·L-1三唑酮处理明显减缓低温胁迫过程中MDA的累积.另外,50μmol·L-1三唑酮处理在低温胁迫第1d促进脯氨酸的累积.在第3d脯氨酸反而低于对照.但高浓度(>100μmol·L-1)三唑酮不利于幼苗抵御低温伤害.总的来看,三唑酮增强了黄瓜幼苗的耐寒性.
    两个籼型水稻核不育系育性温光反应的研究
    陈小荣, 田振涛, 薛庆中
    2003, (10):  1641-1644. 
    摘要 ( 990 )   PDF (437KB) ( 255 )  
    在杭州田间通过分期播种,比较了两个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及其转换特性.结果表明,光照长度对浙大247S和培矮64S两不育系育性表达的影响小,温度起主导作用,均属温敏型不育系,且日最低温度对不育系育性效应显著高于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不育系浙大247S和培矮64S的温度敏感期分别是抽穗前3~18和6~21d.育性转换的临界日期为9月19日和9月25日,转换临界温度为25.28和25.66℃.与培矮64S相比,浙大247S不育期败育较彻底,可育期较长且自交结实率高,在杭州田间可以繁种.
    研究论文
    土壤水分胁迫与遮荫对生姜生长特性的影响
    徐坤, 邹琦, 赵燕
    2003, (10):  1645-1648. 
    摘要 ( 1146 )   PDF (445KB) ( 284 )  
    水分胁迫使生姜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气孔密度及气孔面积减小,根系活力下降.根系伤流量减少.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遮光使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气孔密度减小。叶片上表皮气孔变大,而下表皮气孔变小,根系活力增强.水分胁迫显著影响生姜的生长与产量,但不同水分条件下,光强对生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不同.正常供水条件下,生姜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较好,产量较高;水分胁迫条件下,生姜在遮荫条件下生长较好,产量较高.
    基因型与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品质与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荆奇, 姜东, 戴廷波, 曹卫星
    2003, (10):  1649-1653. 
    摘要 ( 951 )   PDF (573KB) ( 271 )  
    通过2年3点试验,研究了40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品系)籽粒品质性状和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异.结果表明,籽粒品质和蛋白质组分在基因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小麦籽粒品质的综合性状,可将40个小麦品种(品系)分为6组不同的品质类型.在本试验点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基本以中筋及弱筋小麦为主;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的容重、沉降值、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与蛋白质组分含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而面筋指数、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对环境反应不敏感.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谷蛋白/醇溶蛋白比,面粉面筋质量好.基因型与生态环境的互作对小麦籽粒品质,谷蛋白与醇溶蛋白及两者的比值有显著影响,对球蛋白影响不大,而面粉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沉降值及千粒重主要受基因的表达和环境的独立影响.蛋白质组分含量在基因型间和环境间的变化与小麦籽粒烘烤品质密切相关.
    研究报告
    施氮水平对两种水稻产量影响的动态模拟及施肥优化分析
    杨京平, 姜宁, 陈杰
    2003, (10):  1654-1660. 
    摘要 ( 1020 )   PDF (767KB) ( 423 )  
    借助水稻生长模型ORYZA-0和氮肥管理模块,通过田间和水槽的水稻氮肥试验,对水稻模型和N素动态模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不同N素水平水稻生物量、产量同实际测定值明显呈正相关.其中,氮肥用量160kg·hm-2为最佳经济施氮量.通过获得的水稻参数和氮肥应用曲线模拟的氮肥运筹结果表明:1)在低N(N<100kg·hm-2)水平下,氮肥应在移栽后35d内全部施入;2)当施氮量为100~200kg·hm-2时,N应在移栽后45d内全部施入;3)当施氮量N>200kg·hm-2时,氮肥应在移栽后60d内全部施入;4)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后期施肥比重可略为增加,总体来看,模型不仅能较准确地模拟水稻生长动态,而且可以模拟水稻N吸收和积累的行为动态.从大田晚稻的氮肥运筹模拟结果可看出.氮肥应用次数越多,越接近施氮应用积累曲线的连续施氮产量模拟值(6199kg·hm-2),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这会增加农民的用工量和生产成本,难以让农民接受.因而在生产实际中既能让生产者接受,又不致较多地影响产量和收入,在160k·hm-2(纯N)施用量下的最佳施肥方案为N素化肥分4次按0.2:0.3:0.3:0.2的比例,分别于移栽后5、20、30和40d施入,可获得5916kg·hm-2的产量.
    研究论文
    不同农作方式下红壤坡耕地土壤磷素流失特征
    袁东海, 王兆骞,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2003, (10):  1661-1664. 
    摘要 ( 957 )   PDF (505KB) ( 258 )  
    研究了6种农作方式红壤坡耕地土壤P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红壤坡耕地土壤P素的坡面流失主要通过径流和推移质2种方式.顺坡农作处理径流流失P素的比例占土壤全P流失量的55.26%,通过推移质流失的P素和径流流失的P素基本相当,其它处理土壤P素的流失主要以径流方式流失,流失量占土壤全P流失量的67.59%~88.11%.在流失的土壤P素中,泥砂结合态占多数,其比例为57.79%~77,59%,其中有效P的流失基本上通过径流方式.与传统的顺坡耕作的坡耕地利用方式相比,其它5种不同农作措施均有控制和防治土壤P素流失的作用,能减少P流失总量40.73%~84.70%.水平土埂、等高农作措施、休闲措施效果优于水平草带、水平沟农作措施.土壤P素流失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土壤P素流失量的89.15%~100%.
    研究报告
    湖南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季节变化及生物有效性
    廖继佩, 李法云, 张杨珠, 冯跃华, 黄运湘
    2003, (10):  1665-1668. 
    摘要 ( 1037 )   PDF (450KB) ( 212 )  
    以湖南省3种固定态铵含量较高的稻田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在植稻期间的动态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施氮肥和有机肥使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升高,而水稻吸收氮则使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降低,其变化趋势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相似.“新固定的”固定态铵基本对当季水稻全部有效,而“原有的”固定态铵对当季作物和后季作物部分有效.就供试土壤而言,在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是潮沙泥>紫泥田>河沙泥;就不同水稻而言,早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大于晚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
    陕西省有机肥料施用状况分析评价
    包雪梅, 张福锁, 马文奇, 徐文华
    2003, (10):  1669-1672. 
    摘要 ( 1061 )   PDF (478KB) ( 278 )  
    根据陕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14年农户肥料施用调查结果,对陕西有机肥施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剖析.有机肥在农团总养分(N+P2O5+K2O)投入中的比重逐年减少,2000年只占46.9%,比1986年下降了近23个百分点.在农田钾素主要依靠有机肥供应的情况下,有机肥投入的减少造成土壤基础肥力逐年下降,有些地区出现钾素营养不足现象.在投肥总量上尽管粮食作物依然为主体,但单位面积投肥量果树、蔬菜则高于粮食作物.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地区在苹果上的投肥量明显增加,占投肥总量的50%左右.此外,分析了有机肥投入减少的原因,并提出商品有机肥将是今后提高有机肥投入的有效途径.
    沈阳市苏家屯区耕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姜勇, 张玉革, 梁文举, 闻大中, 陈文波
    2003, (10):  1673-1676. 
    摘要 ( 989 )   PDF (619KB) ( 255 )  
    利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沈阳市苏家屯区耕地土壤(0~20cm)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各变量符合正态分布或经对数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最佳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有机质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C0与C0+C比值为24.11%),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具有中度的空间相关性(C0与C0+C比值分别为29.53%、60.77%、58.82%).各变量的空间自相关距离分别为26.051、28.293、15.132和23.813km.有机质和速效氮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子(如成土因子)的影响,速效磷和速效钾主要受随机性因子(如施肥)的影响.Kriging插值绘制出的养分含量空问分布图显示了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它将有助于进一步监测养分动态,为农业和环境管理提供数字地图支持.
    长白山和五大连池火山灰土壤电荷零点特性
    赵兰坡, 杨学明, 刘伟
    2003, (10):  1677-1680. 
    摘要 ( 1235 )   PDF (559KB) ( 317 )  
    通过电位滴定曲线探讨了长白山和五大连池火山灰土壤剖面的电荷零点(ZPC)特性.结果表明,两火山灰土壤既有一定量的可变电荷,又有一定量的永久电荷,其土壤胶体是可变电荷胶体和永久电荷胶体的混合体系.两土壤剖面各层ZPC:均位于滴定曲线的酸方一侧,并有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ZPC的位移(σi)则有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两剖面表层土壤ZPC均较国外的火山灰土壤低,显著高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黄土质土壤和东北地区的黑土.ZPC和σi值的变化,既受亚洲大陆起源的广域风尘堆积的影响,又与土壤有机质积累有关,二者的综合作用是两地火山灰土壤ZPC降低和σi值增大的主要原因.
    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
    苏永中, 赵哈林
    2003, (10):  1681-1686. 
    摘要 ( 932 )   PDF (847KB) ( 447 )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地开垦后,在14年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特征.结果表明,农林(林草)复合利用模式在土壤粒级组成、子L隙分布、持水性能、有机质和N、P养分、酶活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质量性状特征,有机无机配施、精细管理的灌溉农田次之,而粗放管理的旱作农田,土壤质量性状严重恶化,逐步向流沙方向演变.与科尔沁原生景观草地土壤相比,管理良好的利用系统,土壤物理性状、P含量和一些酶活性指标提高,但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明显低,表明已退化生态系统C、N库的恢复和重建需要较长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显著影响土壤质量变化的程度和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农田实行精细管理,旱作农田退耕还草还林是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区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根本选择.
    涝渍地农业示范小区综合整治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田小海, 黄永平, 黄智敏, 雷慰慈, 日高修吾
    2003, (10):  1687-1691. 
    摘要 ( 969 )   PDF (560KB) ( 183 )  
    寻求与当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土地开垦及其合理利用方式,是我国南方涝渍地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选择江汉平原四湖地区一个由湖泊垦殖形成的碟形微域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对该地区进行综合开发的契机,对其生态学特点、开发模式等进行了重新探讨.结果表明,该地区随地面高程的梯级递变,土壤类型、剖面结构、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梯级分异特征,总体上可分成5个梯级.根据对该梯级分异的具体面积和位置的分析,该地区存在水稻面积过大,低湖地区资源利用不合理,水旱轮作地区农田整治水平低,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工程整治,将原有的5个梯级归并成4个梯级;在此基础上开展以农业综合开发和优化农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梯级开发”,使该地区的农业经营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
    地统计学在水生植物群落格局研究中的应用
    潘文斌, 邓红兵, 唐涛, 蔡庆华
    2003, (10):  1692-1696. 
    摘要 ( 1011 )   PDF (573KB) ( 203 )  
    为了研究水生植物群落的镶嵌分布格局和随着尺度变化的空间特征,应用地统计学中半方差法、半方差理论模型和分形理论,研究了湖北省保安湖沿岸带水生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在沿岸带设置了一个160m×160m的方形样方,采用覆盖法将整个样方划分为32×32个格子,记录各格子内出现的物种数。格子内如果有某物种,则将该格子对应的区域化随机变量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另将群落各格内区域化随机变量赋值为各物种在该采样点随机变量值的总和.运用地统计软件GS+forWindows分析苦草、狐尾藻、金鱼藻和群落的32×32格随机变量表,计算得到它们各向同性模型和不同方向上的分维.从苦草和狐尾藻的各向同性指数模型来看,它们属于聚集性分布,其空间结构比率较高。这表明在小尺度上它们变化较小;从金鱼藻和群落的各向同性线性模型来看,属于中等程度的聚集分布,其空间结构比率很低,这表明它们在小尺度上变化较大.从各向异性模型来看,群落优势种的分维值都较高,说明在调查的群落内.各物种分布比较均匀。根据确定系数判定群落格局的优势方向是西北一东南.与其他群落格局分析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在确定群落组分空间依赖范围和相关性大小,以及区分聚集强度上具有一定优势,为定量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水生植物群落特征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研究论文
    拖网捕捞对东海渔业资源种群结构的影响
    樊伟, 周甦芳, 崔雪森, 程炎宏
    2003, (10):  1697-1700. 
    摘要 ( 1077 )   PDF (455KB) ( 224 )  
    利用收集到的近50年东海主要渔业企业和近7年来主要地区的拖网捕捞分品种渔获量数据,研究计算了双船拖网和单船网板拖网的渔获物食性指数与品种组成指数.结果表明,1974年前东海鱼类食性指数不断增大,之后开始迅速减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品种组成指数渔获物对数均值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下降,标准差则缓慢增大.近7年单拖网渔获物的计算结果也表现出鱼类食性指数的下降趋势.长期拖网过度捕捞是造成东海海洋生态系中渔业资源种群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渔业资源已经过度开发,种群结构稳定性减弱.
    研究报告
    我国沿海四爿藻的室内培养
    欧阳叶新, 罗立明, 胡鸿钧, 张成武, 李夜光
    2003, (10):  1701-1704. 
    摘要 ( 1341 )   PDF (506KB) ( 220 )  
    在水产养殖中,四爿藻是一种重要的饵料资源.从我国沿海(包括广东、浙江、山东等省)采集到的海洋单细胞绿藻四爿藻,用毛细管法挑取进行单种培养,然后在固体培养基中稀释划线分离得到无菌纯培养物.利用改良的Guillard&Ryther(Guillard F)培养基、海洋Ⅲ号培养基和改良的海洋Ⅲ号培养基对四爿藻进行了实验室培养.结果发现,改良的海洋Ⅲ号培养基中四爿藻的生长速率最快,最适pH范围为7.0~8.0,加入维生素B12(10μg·L-1),也可以适当增加四爿藻的生长速率.这种改良的海洋Ⅲ号培养基配制简单,适合于水产养殖中四爿藻的规模生产.
    大鸨繁殖期活动时间预算和日节律
    赵匠, 高玮, 万冬梅, 王海涛
    2003, (10):  1705-1709. 
    摘要 ( 894 )   PDF (541KB) ( 263 )  
    2000和2001年的4~7月连续两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上,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对野生大鸨的活动时间预算和日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其时间预算存在着性别问的差异,同时随活动空间大小、食物条件以及繁殖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在繁殖前期,大鸨的时间预算以取食、休息、行走、观察为主要行为,雄鸨和雌鸨的这4种行为分别占全部行为的87%和93%;到繁殖后期,雌鸨各种行为的时间和强度发生较大变化.大鸨在取食、休息和炫耀等行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日节律,取食和炫耀出现两次高峰.中午大部分时间大鸨处于静栖休息状态.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聚果榕隐头果的昆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杨大荣, 彭艳琼, 张光明, 宋启示, 谷海燕, 王秋艳
    2003, (10):  1710-1714. 
    摘要 ( 1213 )   PDF (584KB) ( 221 )  
    聚果榕(Ficus racemosa)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优势种群.在聚果榕隐头果内外,形成了为聚果榕传粉、传播种子和在榕果上取食、栖息、繁衍后代的昆虫群落.在西双版纳勐仑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沟谷雨林、植物园江边次生林等样地内,对聚果榕隐头果中的昆虫群落结构、动态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样地内采集到184264号昆虫标本,隶属5个目,19个科,36属,51种;论种类和个体数量,膜翅目最为丰富,占聚果榕隐头果昆虫总数的37.3%,尤其传粉榕小蜂,种群数量在昆虫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其传粉行为影响着聚果榕种群的构建和稳定;鳞翅目占昆虫总数的31.4%;鞘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三类仅占聚果榕隐头果昆虫总数的31.3%.3个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种类丰富度,以勐仑国家自然保护区最高,其次是沟谷雨林保护区,再次是植物园次生林.资料分析表明,热带雨林片断化使聚果榕隐头果上的昆虫种类呈明显下降趋势,常见种个体数量增加,特有种数量减少.
    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研究
    王海霞, 殷秀琴, 周道玮
    2003, (10):  1715-1718. 
    摘要 ( 1045 )   PDF (459KB) ( 213 )  
    通过野外选择样地,设置样方,调查了温带地区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是球角跳虫科(Hypogastruridae)、辐螨(Actinedida)、革螨(Gamasida)和甲螨(Oribatida),常见类群是节跳虫科(Isotomidae)和叶蝉科(Jassidae).从玉米田、草地和杨树林3个子系统的对比分析看。草地物种最丰富,多样性最高,生境条件最优越.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聚性明显;但3个子系统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完全相同.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主要土壤环境要素和气候要素与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相关关系,发现土壤环境要素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主导因子.
    研究论文
    丛枝菌根真菌对烟草钾素吸收的研究
    李登武, 王冬梅, 贺学礼
    2003, (10):  1719-1722. 
    摘要 ( 1068 )   PDF (455KB) ( 255 )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接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对烤烟K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量与AM真菌对烤烟K累积量与分配有明显的影响,对烤烟不同时期生长、不同叶位含钾量影响显著(P<0.01).菌根菌与施钾量二者组合对烤烟烟叶含钾量的提高作用在生长中、后期最为显著.接种AM真菌对烤烟整株烟叶含钾量的影响,主要是提高了上、中、下位叶的含钾量,进而提高了整株烟叶的含钾量;接种AM真菌提高了钾在叶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K在茎中的分配比例.比较而言,在0.75~1.125g·kg-1施钾(K2O)水平,AM真菌对烤烟K的累积与分配及含钾量的作用效果最佳.
    研究报告
    长白山北坡土壤动物群落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
    佟富春, 金哲东, 王庆礼, 肖以华
    2003, (10):  1723-1728. 
    摘要 ( 1275 )   PDF (556KB) ( 217 )  
    群落间各生活型土壤动物科及所有土壤动物科的共有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落间的相关性及沿环境梯度的物种替代关系.应用梯度格局法在长白山北坡海拔550~2650m地段,每隔100m海拔高度设置一块样地,共计22块样地,并应用Jaccard指数,对各海拔不同土壤动物群落问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间物种的共有度,无论以哪一生活层的土壤动物科来表达,基本都以与其最相邻的群落间为最高.群落间物种共有度峰值与谷点反映了群落类型随海拔具有间断性变化.线虫、甲螨、弹尾等各生活型土壤动物的共有度以及所有土壤动物科的共有度,均随着海拔差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并非与植被情况完全吻合.
    研究论文
    高山草原狭翅雏蝗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空间分布
    刘长仲, 王刚
    2003, (10):  1729-1731. 
    摘要 ( 905 )   PDF (342KB) ( 200 )  
    在甘肃省夏河县甘加高山草原,对狭翅雏蝗的发生期、食量、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孵化出土,6月中旬至下旬为孵化出土盛期.蝗蝻多数为4龄,少数(约23%)为5龄.整个蝗蝻期为70,45±15.76d,成虫寿命42.36±13.46d;取食量随龄期增大而增大,蝗蝻期平均食量为368.3mg,成虫期平均食量为743.8mg.狭翅雏蝗在前期低龄蝗蝻阶段为聚集分布,高龄蝗蝻及成虫阶段以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为主.
    研究报告
    十字花科蔬菜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吕利华, 何余容, 庞雄飞
    2003, (10):  1732-1734. 
    摘要 ( 934 )   PDF (350KB) ( 319 )  
    通过组建4种十字花科蔬菜上小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发现,在菜心、芥蓝、芥菜和小白菜4种蔬菜上繁殖的小菜蛾实验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分别为41.0、69.5、38.2、52.4,影响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为幼虫的自然死亡,不同蔬菜种类对小菜蛾雌蛾的总产卵量和寿命无影响,但芥蓝繁殖的小菜蛾日平均产卵量显著高于其它几种蔬菜.在芥蓝和小白菜上繁殖的小菜蛾幼虫具有较高的存活概率。是其种群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重要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在4种蔬菜中,芥蓝提供的营养最适宜于小菜蛾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是最佳的寄主,其次为小白菜、菜心,而芥菜尽管被报道为小菜蛾成虫最喜欢产卵的寄主,由于所繁殖的小菜蛾种群在幼虫期有较高的死亡率,是最不适宜于小菜蛾生长发育的寄主.
    氮肥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密度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戈峰, 刘向辉, 李泓达, 门兴元, 苏建伟
    2003, (10):  1735-1738. 
    摘要 ( 1017 )   PDF (448KB) ( 315 )  
    通过2年的田间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施氮水平对棉花主要害虫棉铃虫、棉蚜种群动态、棉花蕾铃脱落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的棉田棉铃虫和棉蚜数量比对照田要高,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的水平.不同年份对棉铃虫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但对棉蚜种群没有显著影响.蕾花期施肥可减轻棉铃虫为害造成的花蕾脱落和自然脱落,增加有效铃数和产量,但增加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
    柯丽霞, 杨超
    2003, (10):  1739-1742. 
    摘要 ( 954 )   PDF (445KB) ( 230 )  
    清凉峰北坡的大型真菌十分丰富,经初步调查,发现清凉峰北坡共有大型真菌2纲10目38科72属160种,它们广泛分布于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黄山松林等林带中.按经济价值分有食用菌72种,药用菌55种,毒菌19种;依生态习性分有木生菌68种,土生菌84种,菌根真菌21种.本文论述了该地区大型真菌自然发生的常见种类和分布,并对该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评价.大型真菌在各林带下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种群的组成和分布与植被类型、林中小生境、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相关.该区有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是主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在食用、药用、营林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利用潜力.
    研究论文
    自然环境胁迫对旱冬瓜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唐晓萌, 代玉梅, 熊智, 张忠泽, 张成刚
    2003, (10):  1743-1746. 
    摘要 ( 1031 )   PDF (634KB) ( 241 )  
    利用rep-PCR方法,研究云南鸡足山及无量山不同生境下旱冬瓜根瘤内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及其变化,以了解不同自然环境胁迫对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样性随地域、海拔和坡向不同而变化.鸡足山Frankia菌基因类型比无量山丰富.鸡足山旱冬瓜根瘤内的Frankia菌在山底2300m处,Shannon指数平均为0.90;山顶海拔2650m以上,Shannon指数随之上升到1.33.南坡Frankia菌多样性高于北坡,表明多样性指数与环境胁迫大小成正相关.自然环境胁迫是产生和保持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的重要因子之一.
    研究报告
    不同温度下云南松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的抗性变化
    廖周瑜, 叶辉, 吕军, 夏元铃
    2003, (10):  1747-1750. 
    摘要 ( 953 )   PDF (436KB) ( 195 )  
    温度对云南松的抗性以及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的生长和致病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温度变化将导致二者之间的对抗力量的变化:在温度低于10℃和高于30℃条件下,云南松的生理代谢、抗性以及伴生菌的生长都将受到抑制,但伴生菌受到的抑制作用更大,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增强;在15~30℃温度范围内,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生长较快,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减弱.结果表明,在温度相对适中的条件下,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的生长侵染力相对增强,而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减弱.
    不同营养源对稻虱缨小蜂寿命及寄生能力的影响
    郑许松, 俞晓平, 吕仲贤, 陈建明, 徐红星
    2003, (10):  1751-1755. 
    摘要 ( 1072 )   PDF (504KB) ( 241 )  
    研究了蜂蜜、玉米花粉、大豆花、褐飞虱蜜露和黄脊飞虱蜜露对稻虱缨小蜂寿命、寄生能力以及寄生行为对稻虱缨小蜂寿命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蜂蜜、玉米花粉、褐飞虱蜜露和大豆花均能明显延长稻虱缨小蜂的寿命,并且显著地提高了对褐飞虱卵的寄生能力,其中蜂蜜最有效,大豆花次之.玉米花粉和褐飞虱蜜露这两种营养源以玉米花粉(水和褐飞虱蜜露+水的形式)对提高稻虱缨小蜂寿命最有效,而单一玉米花粉、花粉液、褐飞虱蜜露稀释液和纯褐飞虱蜜露均不能延长稻虱缨小蜂寿命.黄脊飞虱蜜露对稻虱缨小蜂的寿命和寄生能力均无影响.寄生行为对稻虱缨小蜂的寿命基本无影响,但致使其40~48h内的存活率提高,此后的存活率降低较快.在稻田周围的作物和植被上调查到约10种飞虱.非稻田生境能为稻田寄生性天敌提供寄主和食物,是理想的庇护所,对保护和提高稻田天敌种群数量,提高稻田天敌的生物控制作用.
    不同土地类型下重金属随暴雨径流迁移过程及速率对比
    梁涛, 王浩, 张秀梅, 章申, 于兴修
    2003, (10):  1756-1760. 
    摘要 ( 1063 )   PDF (637KB) ( 262 )  
    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最具代表性的5种土地类型,利用野外人工降雨装置,研究了不同形态重金属(Cu,Cr,Pb,Zn)随暴雨径流水相及沉积物相的迁移过程,对比了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条件下重金属的迁移特征,并估算了流失速率.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桑林Cu、Zn和Pb随地表径流水相的迁移量最大,分别达0.21、0.45和0.15mg·m-2·min-1;水田Cr迁移量最大,达0.06mg·m-2·min-1;松林重金属迁移量都很小,而且重金属随地表径流水相的迁移主要是通过悬浮细颗粒态。地表径流沉积物相的重金属流失量远高于水相,水相迁移速率仅占沉积物相迁移率的0.1%~4.9%;从地表径流水相重金属迁移量占沉积物相迁移量的比例来看,Cu较高,Cr、Pb、Zn较低.
    轮作制度对水稻生长季节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熊正琴, 邢光熹, 施书莲, 杜丽娟
    2003, (10):  1761-1764. 
    摘要 ( 1096 )   PDF (438KB) ( 261 )  
    通过盆栽试验(3次重复),研究了3种主要轮作制度对稻田水稻生长季节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小麦轮作中,水稻生长季节稻田N2O-N的排放量为4.2kg·hm-2,显著大于双季稻-小麦轮作中早稻的排放量2.2kg·hm-2;但两者的季节平均排放通量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17和118μg·m-2·h-1.同时,两者都显著大于双季稻-小麦中的晚稻和持续淹水体系中的水稻生长季节稻田N2O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7.0和42.1μg·m·h-1.在前作为旱作小麦的2种水稻生长季节中,大于91%的稻田N2O排放量都集中在水稻生长前半期;在前作为水稻的晚稻生长季节中,稻田N2O排放量的91%集中在中期烤田及收获前水分落干阶段.轮作制度和前作水分状况极大地影响稻田N2O的排放.
    农药污染对水稻田土壤反硝化细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
    陈中云, 闵航, 吴伟祥, 陈美慈, 张夫道, 赵兼强
    2003, (10):  1765-1769. 
    摘要 ( 1135 )   PDF (485KB) ( 300 )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农药污染对水稻田土壤反硝化细菌(Denitrifying bacteria,DNB)种群数量及其反硝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稻田土壤、黄松稻田土壤和红壤稻田土的DNB种群数量范围分别为59.04×104~157.59×104、42.89×104~108.97×104和32.14×104~75.30×104cfu·g-1.稻田土DNB种群数量和土壤NO3-的消耗量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在1kg干土中加入1mg丁草胺或呋喃丹,能刺激DNB的生长及其反硝化活性.在1kg干土中加入5mg多菌灵、10mg丁草胺或呋喃丹,对DNB的生长及其反硝化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丁草胺和呋哺丹施后7d,多菌灵施后14d,对水稻田土壤的DNB种群数量和反硝化活性抑制作用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轻,最后呈现一定的促进作用.
    利用甲基对硫磷降解菌DLL-E4消除农产品表面农药污染的研究
    刘智, 张晓舟, 李顺鹏
    2003, (10):  1770-1774. 
    摘要 ( 968 )   PDF (640KB) ( 259 )  
    利用甲基对硫磷降解菌DLL-E4(Pseudomonas sp.)能高效分解甲基对硫磷的特性,研究了消除农产品表面农药残留污染的途径.采用菌体发酵液、发酵液上清液、菌体蛋白、粗酶液、添加菌体蛋白的洗涤剂以及洗涤剂,处理了小青菜、茶叶、黄瓜表面的农药残留污染.结果表明,使用发酵液和不同的酶制剂可以有效去除这些产品表面的农药残留污染,最高去除率可达100%;DLL-E4上清液中有一些酶促反应促进因子,有助于酶更好地发挥作用.洗涤剂和酶直接混合作用,有助于消除茶叶表面的农药残留,但对于黄瓜和小青菜则相反.在所有选用的模式中,使用粗酶液和菌体蛋白效果最好,对黄瓜、小青菜和茶叶合适的酶制剂浓度分别为2%、5%和10%.粗酶液同时还能降解甲胺磷、辛硫磷、毒死蜱等农药.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万寿菊生长及柴油降解率的影响
    耿春女, 李培军, 陈素华, 张海荣, 韩桂云
    2003, (10):  1775-1779. 
    摘要 ( 946 )   PDF (697KB) ( 301 )  
    在盆栽条件下,用沈抚污灌区非灭菌水稻土,研究了柴油浓度为5000mg·kg-1时接种3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G.geospora,G.constrictum)和细菌对万寿菊(Tagetes erecta)耐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此浓度下,AM菌仍能和万寿菊形成共生体,白色万寿菊比黄色万寿菊耐油能力强,总生物量增加63.1%;接种AM真菌的处理,其侵染率比对照高3.5%~29.9%.G.mosseaeG.geospora是较好的菌种,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9.0%和42.7%;混接AM真菌效果一般.施入细菌菌剂虽然抑制了AM菌对万寿菊的侵染,但促进了菌根化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5种接菌处理中,以接种G.geospora和混接AM菌和细菌的处理最好,对柴油的降解率分别比对照增加16.51%和14.05%.
    苯并(a)芘对大弹涂鱼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冯涛, 魏凤琴, 欧阳高亮, 洪万树
    2003, (10):  1780-1782. 
    摘要 ( 1039 )   PDF (552KB) ( 271 )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苯并(a)芘(BaP)暴露下大弹涂鱼肝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暴露于低浓度(0.5mg·L-1)BaP7d,大弹涂鱼肝脏细胞内的细胞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线粒体和内质网是受BaP暴露影响最明显的细胞器,细胞核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细胞质中脂滴也增加;而暴露于高浓度(5mg·L-1)BaP2h,不仅是线粒体和内质网,几乎所有细胞器都受到严重影响,细胞器严重退化,细胞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研究结果证实,BaP可对大弹涂鱼肝细胞内多种细胞器造成损伤,并且BaP浓度越高,损伤程度越严重.
    多环芳烃降解菌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张杰, 刘永生, 孟玲, 邵立东, 张忠泽
    2003, (10):  1783-1786. 
    摘要 ( 1206 )   PDF (456KB) ( 203 )  
    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从辽河油田稠油污染土壤4号土样中,获得了能以高浓度菲(2000mg·L-1)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快速生长的优势菌系和优良菌株ZL5.16S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ZL5菌株归类于鞘氨醇单胞菌属.分得的菌系和菌株有较强的降解菲能力,120h混合菌系降解了投加菲的95.28%,菌株降解了69.24%,但它们对芘的降解能力均较低.外加碳源葡萄糖可提高菌系和菌株的菲、芘降解能力,加量多,提高幅度大,但超过一定量,降解速率开始下降,表现出抑制效应.所以,应用时需控制适宜的浓度.
    稀土对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花日茂, 张自立, 吴新安, 张东春, 檀华荣
    2003, (10):  1787-1789. 
    摘要 ( 863 )   PDF (413KB) ( 290 )  
    采用滤纸接触染毒法,分别进行了氯化稀土、氯化镧与土居动物蚯蚓接触染毒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的试验,研究其对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变化.结果表明,Re、La对蚯蚓体内的氨基酸含量影响较显著,在低浓度时总体表现为促进蚯蚓体内氨基酸的形成,而在高浓度状态下则使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下降,产生抑制作用.两种稀土在400mg·L-1浓度时,蚯蚓体内氨基酸含量除脯氨酸外开始上升,随着作用时间延长,氨基酸含量逐渐下降.在100~1200mg·L-1浓度范围,两种稀土均引起蚯蚓体内脯氨酸含量的下降,产生抑制作用.
    松树萎蔫的成因与控制策略
    欧阳革成, 张润杰
    2003, (10):  1790-1794. 
    摘要 ( 920 )   PDF (646KB) ( 263 )  
    已报道的松树萎蔫枯死类型有多种,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其发生及严重与否涉及多种生态因子,是立地环境、感病松树、媒介昆虫、病原线虫、病原微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生态学的可持续有害生物管理应是防治松树萎蔫的有效途径.
    研究论文
    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谢宗强, 陈志刚, 樊大勇, 熊高明
    2003, (10):  1795-1798. 
    摘要 ( 1342 )   PDF (476KB) ( 417 )  
    生物入侵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生态学现象.入侵种通过竞争、捕食、改变生境和传播疾病等方式对本地种及其系统产生影响.生物入侵的危害表现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美国每年因外来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近1370亿美元;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成千上万的人被外来种传染疾病以致死亡;引起严重的社会恐慌和动荡,人们寝食不安;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全球自然灾害频频爆发;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下降,威胁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防治生物入侵有3条途径:实行全面检疫,阻止外来种的偶然入侵;采取全面的生态评估和监测,防范引进品种的入侵灾难;对已入侵的外来种采用机械法、化学法和生物防治法进行根除和控制.应用生物防治法、筛选天敌和对其进行危害评估时要特别慎重.
    研究报告
    土壤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机理与影响因素
    林道辉, 朱利中, 高彦征
    2003, (10):  1799-1803. 
    摘要 ( 1437 )   PDF (419KB) ( 451 )  
    在综述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壤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机理,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在植物吸收转运、植物根际降解和植物修复模型的研究进展.同时,从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植物种类、土壤性质、共存有机物和气象条件5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主要因素,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深化植物修复机理,完善植物修复模型,加强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的机理研究和技术应用,利用表面活性剂提高植物修复效率,加强复合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研究.
    土壤有机质模型的比较分析
    高鲁鹏, 梁文举, 姜勇, 闻大中
    2003, (10):  1804-1808. 
    摘要 ( 1083 )   PDF (721KB) ( 247 )  
    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C库,其含量和动态变化对全球C循环、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SOM模型利用经验性的假设和已有数据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动态变化进行模拟,尤其是可以对无法取得足够必要数据的试验进行模拟,所以SOM模型成为定量研究土壤有机质积累分解的重要手段.利用SOM模型有助于对土壤有机质分解机理的研究,并且可通过SOM模型对土壤CO2排放量、植物生产量进行预测,同时也可对农业管理措施做出评估.文中对几种SOM模型进行了概述,尤其对有影响的Roth C模型和CENTURY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现代土壤有机质研究中新的量化指标概述
    王晶, 张旭东, 解宏图, 朱平, 姜桂敏
    2003, (10):  1809-1812. 
    摘要 ( 975 )   PDF (703KB) ( 270 )  
    随着土壤质量评价研究的深化,在现代土壤有机质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量化指标和相应的测定方法,如溶性有机质(DOC)、土壤水溶性有机质(WSOC)、热溶性有机质(HWC)、易氧化有机质(ROC)、土壤微生物碳(MBC)和土壤微生物氮(MBN)、潜在可矿化碳(PMC)和潜在可矿化氮(PMN)、氨基葡萄糖(Glu)、氨基半乳糖(Gla)、氨基甘露糖(Man)、胞壁酸(Mur)、碳同位素丰度(δ13C)、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等等.为了澄清和了解这些指标,从其由来、概念、应用和测定方法几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概述.这对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掌握此方面知识,尤其是对现代土壤研究中新观念、新指标和新方法的运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