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3-11-15
    书评
    长白山落叶松和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牟长城
    2003, 14(11):  1813-1819. 
    摘要 ( 658 )   PDF (465KB) ( 213 )  
    研究了长白山落叶松、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演替规律,通过野外观测和建立斑块状态、林木蒸腾量与林木年龄的相关模型,利用相关模型定量地分析斑块和林木蒸腾量随林木年龄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分析了区域气候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关系。探讨森林沼泽交错群落对湿地生境改造作用、湿地生境的中生化过程以及区域气候变暖对森林湿地演替的影响机制,揭示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斑块宽度、高度、面积、体积随林木年龄增长均呈现三次式相关关系,林木蒸腾量随林木年龄增长呈现幂函数相关关系。落叶松、白桦沼泽交错群落经过60年左右时间发育,斑块将不断扩大,使地势平均升高0.405~0,590m;林木蒸腾量也不断增大,平均降低水位1.050~1.442m。森林湿地生境将演变为中生化的森林生境,同时,区域气候变暖与森林树种向湿地侵入存在密切关系,区域气候变暖将加快森林向湿地侵入进程,进而森林沼泽交错群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50~60年)将演替为森林群落。
    长白山落叶松和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牟长城
    2003, (11):  1813-1819. 
    摘要 ( 0 )  
    研究了长白山落叶松、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演替规律.通过野外观测和建立斑块状态、林木蒸腾量与林木年龄的相关模型,利用相关模型定量地分析斑块和林木蒸腾量随林木年龄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分析了区域气候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关系,探讨森林沼泽交错群落对湿地生境改造作用、湿地生境的中生化过程以及区域气候变暖对森林湿地演替的影响机制,揭示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斑块宽度、高度、面积、体积随林木年龄增长均呈现三次式相关关系,林木蒸腾量随林木年龄增长呈现幂函数相关关系.落叶松、白桦沼泽交错群落经过60年左右时间发育,斑块将不断扩大,使地势平均升高0.405~0.590m;林木蒸腾量也不断增大,平均降低水位1.050~1.442m,森林湿地生境将演变为中生化的森林生境.同时,区域气候变暖与森林树种向湿地侵入存在密切关系.区域气候变暖将加快森林向湿地侵入进程,进而森林沼泽交错群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50~60年)将演替为森林群落.
    华南阔叶树种幼苗叶片的养分特征
    薛立, 韦如萍, 谭天泳, 邝立刚, 韦美满
    2003, 14(11):  1820-1824. 
    摘要 ( 574 )   PDF (289KB) ( 123 )  
    研究了阔叶树种幼苗山杜英、红锥、海南红豆、火力楠、红花油茶、枫香、黎蒴、米老排和樟树的N、P、K浓度和单位叶面积含量。结果表明,海南红豆、黎蒴和樟树的N、P、K浓度较高,而红花油茶、黎蒴和樟树的单位叶面积N、P、K含量较高,9种树种的上部和下部叶片的平均养分浓度分别为N16.67和17.09g·kg^-1,P1.29和0.84g·kg^-1,K11.77和6.65g·kg^-1,平均养分含量分别为N0.871和1.069g·m^-2,P0.065和0.052g·m^-2,K0.608和0.426g·m^-2,各树种上部叶片的P和K浓度和含量大于下部叶片,从养分含量的角度考虑,红花油茶与其他8种树种混交,红锥或米老排与山杜英、枫香、海南红豆、黎蒴、樟树混交,火力楠与黎蒴、樟树混交是合理的。
    华南阔叶树种幼苗叶片的养分特征
    薛立, 韦如萍, 谭天泳, 邝立刚, 韦美满
    2003, (11):  1820-1824. 
    摘要 ( 0 )  
    研究了阔叶树种幼苗山杜英、红锥、海南红豆、火力楠、红花油茶、枫香、黎蒴、米老排和樟树的N、P、K浓度和单位叶面积含量.结果表明,海南红豆、黎蒴和樟树的N、P、K浓度较高,而红花油茶、黎蒴和樟树的单位叶面积N、P、K含量较高.9种树种的上部和下部叶片的平均养分浓度分别为N16.67和17.09g·kg-1,P1.29和0.84g·kg-1,K11.77和6.65g·kg-1,平均养分含量分别为N0.871和1.069g·m-2,P0.065和0.052g·m-2,K0.608和0.426g·m-2.各树种上部叶片的P和K浓度和含量大于下部叶片.从养分含量的角度考虑,红花油茶与其他8种树种混交,红锥或米老排与山杜英、枫香、海南红豆、黎蒴、樟树混交,火力楠与黎蒴、樟树混交是合理的
    三峡库区三种林下地被物储水特性
    程金花, 张洪江, 史玉虎, 程云, 祁生林, 何凡, 潘磊
    2003, 14(11):  1825-1828. 
    摘要 ( 921 )   PDF (270KB) ( 257 )  
    通过对三峡库区3种森林类型(松栎混交林、栓皮栎纯林、马尾松纯林)林下地被物调查及其持水试验,分别得到3种森林类型林下地被物最大储水量、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栓皮栎纯林林下苔藓层储水量最大,为其风干重的303.1%,松栎混交林林下的为283.8%,马尾松纯林林下的为242.3%.松栎混交林林下枯落物最大储水量为其风干重的282.2%,栓皮栎纯林林下的为262.5%,马尾松纯林林下的为239.3%。经分析拟合,得到林下苔藓层、林下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关系式为S=kt^n,在同为中龄林条件下,3种森林类型林下苔藓层储水量均高于林下枯落物储水量,而林下地被物储水量随时间变化过程与森林类型无关。
    三峡库区三种林下地被物储水特性
    程金花, 张洪江, 史玉虎, 程云, 祁生林, 何凡, 潘磊
    2003, (11):  1825-1828. 
    摘要 ( 0 )  
    通过对三峡库区3种森林类型(松栎混交林、栓皮栎纯林、马尾松纯林)林下地被物调查及其持水试验,分别得到3种森林类型林下地被物最大储水量、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栓皮栎纯林林下苔藓层储水量最大,为其风干重的303.1%,松栎混交林林下的为283.8%,马尾松纯林林下的为242.3%.松栎混交林林下枯落物最大储水量为其风干重的282.2%,栓皮栎纯林林下的为262.5%,马尾松纯林林下的为239.3%.经分析拟合,得到林下苔藓层、林下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关系式为S=ktn.在同为中龄林条件下,3种森林类型林下苔藓层储水量均高于林下枯落物储水量,而林下地被物储水量随时间变化过程与森林类型无关.
    研究论文
    猕猴桃套袋技术的生态效应
    陈志杰, 张淑莲, 张锋, 石勇强
    2003, 14(11):  1829-1832. 
    摘要 ( 513 )   PDF (255KB) ( 155 )  
    提出了猕猴桃套袋技术,并在田间系统研究了套袋对猕猴桃生长发育、温湿度效应及对病虫的控制效果,室内测定分析了套袋猕猴桃的营养物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袋型不同,其生态效应差异明显,套膜袋能显著改变温湿度条件,袋内温度升高0.7~0.9℃,相对湿度增大10.8%~11.8%.果重增加25.7%~37.7%,商品果率提高20.4%~30.1%,病虫危害率降低87.5%~90.2%,贮藏性能好,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72.2%,果实中农药残留量仅为0.31mg·kg^-1,降低90.5%,减轻了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及猕猴桃果实的污染,为绿色果品的生产开辟了新途径,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套纸袋负效应明显,果色发黄,品质差,不宜推广应用。
    猕猴桃套袋技术的生态效应
    陈志杰, 张淑莲, 张锋, 石勇强
    2003, (11):  1829-1832. 
    摘要 ( 0 )  
    提出了猕猴桃套袋技术,并在田间系统研究了套袋对猕猴桃生长发育、温湿度效应及对病虫的控制效果.室内测定分析了套袋猕猴桃的营养物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袋型不同,其生态效应差异明显,套膜袋能显著改变温湿度条件,袋内温度升高0.7~0.9℃,相对湿度增大10.8%~11.8%.果重增加25.7%~37.7%,商品果率提高20.4%~30.1%,病虫危害率降低87.5%~90.2%,贮藏性能好.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72.2%,果实中农药残留量仅为0.31mg·kg-1,降低90.5%,减轻了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及猕猴桃果实的污染,为绿色果品的生产开辟了新途径,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套纸袋负效应明显,果色发黄,品质差,不宜推广应用.
    书评
    光照对柑橘果皮类胡萝卜素和色泽形成的影响
    陶俊, 张上隆, 安新民, 赵智中
    2003, 14(11):  1833-1836. 
    摘要 ( 648 )   PDF (241KB) ( 371 )  
    以“红柿柑”为试材,在柑橘果实膨大末期通过套袋遮光处理以抑制果皮光合作用,研究光照对果皮糖、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果实外观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后果皮叶绿素含量迅速下降引起果实转色提早,但各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及总量并未提高,而是显著下降;至果实成熟时由于遮光与光照处理的果皮叶绿素均消失,遮光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低颜色变淡,与光照处理相比,遮光前期果皮糖含量下降不大,而后期下降明显;若在后期去袋照光,果皮糖含量上升,与此相应,类胡萝卜素,尤其是β-隐黄质的积累增加,颜色加深,表明光对果皮类胡萝卜素合成尤其是β-隐黄质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其原因是光以环境信号的方式影响果皮的类胡萝卜素形成。
    光照对柑橘果皮类胡萝卜素和色泽形成的影响
    陶俊, 张上隆, 安新民, 赵智中
    2003, (11):  1833-1836. 
    摘要 ( 0 )  
    以“红柿柑”为试材,在柑橘果实膨大末期通过套袋遮光处理以抑制果皮光合作用,研究光照对果皮糖、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果实外观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后果皮叶绿素含量迅速下降引起果实转色提早,但各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及总量并未提高,而是显著下降;至果实成熟时由于遮光与光照处理的果皮叶绿素均消失,遮光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低颜色变淡.与光照处理相比,遮光前期果皮糖含量下降不大,而后期下降明显;若在后期去袋照光,果皮糖含量上升,与此相应,类胡萝卜素,尤其是β隐黄质的积累增加,颜色加深,表明光对果皮类胡萝卜素合成尤其是β隐黄质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其原因是光以环境信号的方式影响果皮的类胡萝卜素形成.
    长白山赤杨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半巢式LP-PCR-SSCP检测分析
    李一叶, 何兴元, 张忠泽, 张成刚
    2003, 14(11):  1837-1841. 
    摘要 ( 593 )   PDF (334KB) ( 168 )  
    利用半巢式LP-PCR-SSCP技术,对中国吉林长白山不同海拔生境下3种赤杨共生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赤杨属东北赤杨、西伯利亚赤杨及色赤杨共生丛枝菌根真菌在科乃至种的水平上并未随宿主的变化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3个树种在自身属的水平上与共生的球囊霉科(Glomaceae)至少1种AMF,即G.intraradix,在种的水平上表现出不相关于宿主海拔高度的某种相互选择性。
    长白山赤杨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半巢式LP-PCR-SSCP检测分析
    李一叶, 何兴元, 张忠泽, 张成刚
    2003, (11):  1837-1841. 
    摘要 ( 0 )  
    利用半巢式LPPCRSSCP技术,对中国吉林长白山不同海拔生境下3种赤杨共生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赤杨属东北赤杨、西伯利亚赤杨及色赤杨共生丛枝菌根真菌在科乃至种的水平上并未随宿主的变化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3个树种在自身属的水平上与共生的球囊霉科(Glomaceae)至少1种AMF,即G.intraradix,在种的水平上表现出不相关于宿主海拔高度的某种相互选择性.
    松嫩平原两个生态型羊草实验种群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
    周婵, 杨允菲
    2003, 14(11):  1842-1846. 
    摘要 ( 586 )   PDF (317KB) ( 195 )  
    采用盆栽实验,对灰绿型和黄绿型两个生态型羊草(Leymus chinensis)在幼苗期分别用不同强度的NaCl、Na2CO3和混合盐碱胁迫,测定其叶片叶绿素含量、电解质外渗率和植株脯氨酸、Na/K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3种盐碱胁迫条件下,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电解质外渗率和植株脯氨酸、Na/K均与胁强之间呈直线y=a+bx变化,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个实验种群均具有耐盐碱能力,叶片叶绿素含量、电解质外渗率和植株脯氨酸、Na/K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它们在耐盐碱生理特性上已产生了分化,其中,灰绿型的耐盐碱能力强于黄绿型,本文为羊草生态型分化主导生态因子是土壤盐碱所致提供了的生理学证据。
    松嫩平原两个生态型羊草实验种群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
    周婵, 杨允菲
    2003, (11):  1842-1846. 
    摘要 ( 0 )  
    采用盆栽实验,对灰绿型和黄绿型两个生态型羊草(Leymus chinensis)在幼苗期分别用不同强度的NaCl、Na2CO3和混合盐碱胁迫,测定其叶片叶绿素含量、电解质外渗率和植株脯氨酸、Na/K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3种盐碱胁迫条件下,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电解质外渗率和植株脯氨酸、Na/K均与胁强之间呈直线y=a+bx变化,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个实验种群均具有耐盐碱能力,叶片叶绿素含量、电解质外渗率和植株脯氨酸、Na/K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它们在耐盐碱生理特性上已产生了分化.其中,灰绿型的耐盐碱能力强于黄绿型.本文为羊草生态型分化主导生态因子是土壤盐碱所致提供了的生理学证据.
    松嫩平原栽培条件下羊草无性系构件的结构
    杨允菲, 张宝田, 李建东
    2003, 14(11):  1847-1850. 
    摘要 ( 679 )   PDF (244KB) ( 215 )  
    羊草是长根茎型禾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的生长季末期,栽培条件下羊草无性系分株由分蘖株和分蘖苗组成,在具有充分生长空间而又没有种间竞争的风沙土上,羊草分株的分蘖节在一个生长季内可以繁殖4个世代,按分蘖节的繁殖世代划分龄级,现实与潜在无性系构件的年龄谱均以1龄级比重最大,随着龄级的增加明显减少,呈增长型的年龄结构,羊草无性系分株的生产力主要与分株形成及生长的时间长短有关,形成时间越早、生长时间越长的分蘖株对无性系的物质生产和营养繁殖的贡献越大,羊草无性系在空间扩展与物质贮存上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
    松嫩平原栽培条件下羊草无性系构件的结构
    杨允菲, 张宝田, 李建东
    2003, (11):  1847-1850. 
    摘要 ( 0 )  
    羊草是长根茎型禾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的生长季末期,栽培条件下羊草无性系分株由分蘖株和分蘖苗组成.在具有充分生长空间而又没有种间竞争的风沙土上,羊草分株的分蘖节在一个生长季内可以繁殖4个世代.按分蘖节的繁殖世代划分龄级,现实与潜在无性系构件的年龄谱均以1龄级比重最大,随着龄级的增加明显减少,呈增长型的年龄结构.羊草无性系分株的生产力主要与分株形成及生长的时间长短有关.形成时间越早、生长时间越长的分蘖株对无性系的物质生产和营养繁殖的贡献越大.羊草无性系在空间扩展与物质贮存上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
    狼毒种子萌发特性与种群更新机制的研究
    王艳红, 邢福, 郭继勋
    2003, 14(11):  1851-1854. 
    摘要 ( 599 )   PDF (278KB) ( 267 )  
    研究了采集于植株上的和收集于土壤种子库的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子在不同温度、光照和5种预处理(即破裂种皮、去除种皮、98%H2SO4浸种5min、0.2%KNO3浸种24h、10℃低温保存1周)条件下的萌发力。结果表明,狼毒种子萌发率较低,25℃恒温、黑暗条件下萌发率为13%,较适宜的萌发温度为30℃恒温或10~30℃变温,破裂种皮和去除种皮萌发率显著提高,25℃恒温、光暗交替条件下萌发率分别为49%和47%,浓硫酸浸种5min处理萌发率可达到32%,KON3浸种和10℃低温保存两个处理对促进狼毒种子萌发效果不明显,狼毒种子萌发对光照条件不敏感,种子硬实性是导致狼毒种子萌发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取自土壤种子库内的狼毒种子萌发率高于当年采集的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并非每年都有狼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种群更新时机是随机的或周期性的。
    狼毒种子萌发特性与种群更新机制的研究
    邢福, 郭继勋, 王艳红
    2003, (11):  1851-1854. 
    摘要 ( 0 )  
    研究了采集于植株上的和收集于土壤种子库的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子在不同温度、光照和5种预处理(即破裂种皮、去除种皮、98%H2SO4浸种5min、0.2%KNO3浸种24h、10℃低温保存1周)条件下的萌发力.结果表明,狼毒种子萌发率较低,25℃恒温、黑暗条件下萌发率为13%.较适宜的萌发温度为30℃恒温或10~30℃变温.破裂种皮和去除种皮萌发率显著提高,25℃恒温、光暗交替条件下萌发率分别为49%和47%.浓硫酸浸种5min处理萌发率可达到32%.KON3浸种和10℃低温保存两个处理对促进狼毒种子萌发效果不明显.狼毒种子萌发对光照条件不敏感.种子硬实性是导致狼毒种子萌发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取自土壤种子库内的狼毒种子萌发率高于当年采集的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并非每年都有狼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种群更新时机是随机的或周期性的.
    施肥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及其地理分异
    宇万太, 张璐, 马强, 殷秀岩, 沈善敏
    2003, 14(11):  1855-1858. 
    摘要 ( 575 )   PDF (243KB) ( 166 )  
    根据三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研究发现,施肥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贡献受施肥制度和气候的热量因子所影响。在最佳施肥条件下,施肥在产量中的贡献率分别为海伦(温带)0.31,沈阳(暖温带)0.39和桃源(亚热带)0.42,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异现象,由此可以得出,当其他技术条件不变时,施肥在产量中的贡献率最高可达30%~45%,随所在地区气候的热量条件而不同,通过对施肥与气候热量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还发现,沈阳与桃源间的交互影响远大于海伦与沈阳之间,有机肥与气候热量之间的交互影响大于化肥与热量之间的交互影响。
    施肥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及其地理分异
    宇万太, 张璐, 马强, 殷秀岩, 沈善敏
    2003, (11):  1855-1858. 
    摘要 ( 0 )  
    根据三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研究发现,施肥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贡献受施肥制度和气候的热量因子所影响,在最佳施肥条件下,施肥在产量中的贡献率分别为海伦(温带)0.31,沈阳(暖温带)0.39和桃源(亚热带)0.42,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异现象.由此可以得出,当其他技术条件不变时,施肥在产量中的贡献率最高可达30%~45%,随所在地区气候的热量条件而不同.通过对施肥与气候热量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还发现,沈阳与桃源间的交互影响远大于海伦与沈阳之间,有机肥与气候热量之间的交互影响大于化肥与热量之间的交互影响.
    黑土区水田化肥氮去向的研究
    韩晓增, 王守宇, 宋春雨, 乔云发
    2003, 14(11):  1859-1862. 
    摘要 ( 569 )   PDF (291KB) ( 208 )  
    选取东北北部黑土地区水稻生产上施氮量、施肥方法和主要氮肥品种(尿素)为参数,采用示踪元素微区法和常规尿素小区法,连续2年系统地研究了水田化肥氮的去向。结果表明,化肥氮22.2%~46.1%进入了水稻体内,平均为37.7%,当年进入土壤中的残留氮12.7%~25.4%,氨挥发为8.8%~17.2%,作物对化肥氮的利用高低决定于施氮方法,化肥氮深施、混施均比表层施用利用率高,低施肥量化肥氮利用率比高施肥量利用率高,土壤残留量与施肥方法有关,深施和高施氮量均增加土壤残留,^15N试验证明,由于东北北部黑土比较粘重和土体构型的原因,在土层深度为80cm以下未检测出土壤残留化肥氮,示踪试验和小区试验证明,化肥氮的激发效应(PE)量和土壤残留氮量从该地区总体估算为大致平衡。
    黑土区水田化肥氮去向的研究
    韩晓增, 王守宇, 宋春雨, 乔云发
    2003, (11):  1859-1862. 
    摘要 ( 0 )  
    选取东北北部黑土地区水稻生产上施氮量、施肥方法和主要氮肥品种(尿素)为参数,采用示踪元素微区法和常规尿素小区法,连续2年系统地研究了水田化肥氮的去向.结果表明,化肥氮22.2%~46.1%进入了水稻体内,平均为37.7%,当年进入土壤中的残留氮12.7%~25.4%,氨挥发为8.8%~17.2%.作物对化肥氮的利用高低决定于施氮方法,化肥氮深施、混施均比表层施用利用率高,低施肥量化肥氮利用率比高施肥量利用率高.土壤残留量与施肥方法有关,深施和高施氮量均增加土壤残留.15N试验证明,由于东北北部黑土比较粘重和土体构型的原因,在土层深度为80cm以下未检测出土壤残留化肥氮,示踪试验和小区试验证明,化肥氮的激发效应(PE)量和土壤残留氮量从该地区总体估算为大致平衡.
    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磷、钾循环与平衡研究
    张玉铭, 胡春胜, 毛任钊, 董文旭
    2003, 14(11):  1863-1867. 
    摘要 ( 612 )   PDF (311KB) ( 130 )  
    以栾城县为例,分析了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N、P、K三要素养分循环与平衡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评价了农田养分平衡状况,提出了合理施肥对策。结果表明,1985~2000年栾城县农田养分平衡中,N素经历了由轻微赤字向盈余的转变过程,由1985年的1.4%赤字转变到2000年盈余48.6%;K由极度亏缺(82%赤字),逐渐向平衡发展,到2000年已有4.6%的轻微盈余,但仍有大量田块是赤字平衡;P则始终有大量盈余。目前农田养分收支存在一定程度的N、P投入过量,K投入不足的问题,以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种植结构而论,栾城县应采取“稳氮、控磷、增钾”的施肥对策。避免过多的盈余化肥氮进入环境,同时应继续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养分循环再利用效率。
    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磷、钾循环与平衡研究
    张玉铭, 胡春胜, 毛任钊, 董文旭
    2003, (11):  1863-1867. 
    摘要 ( 0 )  
    以栾城县为例,分析了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N、P、K三要素养分循环与平衡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评价了农田养分平衡状况,提出了合理施肥对策.结果表明,1985~2000年栾城县农田养分平衡中,N素经历了由轻微赤字向盈余的转变过程,由1985年的1.4%赤字转变到2000年盈余48.6%;K由极度亏缺(82%赤字),逐渐向平衡发展,到2000年已有4.6%的轻微盈余,但仍有大量田块是赤字平衡;P则始终有大量盈余.目前农田养分收支存在一定程度的N、P投入过量,K投入不足的问题.以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种植结构而论,栾城县应采取“稳氮、控磷、增钾”的施肥对策,避免过多的盈余化肥氮进入环境,同时应继续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养分循环再利用效率.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王月福, 于振文, 李尚霞, 余松烈
    2003, 14(11):  1868-1872. 
    摘要 ( 657 )   PDF (266KB) ( 276 )  
    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化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吸氮强度,尤以生育后期提高的幅度为大认为是增施氮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基础,增施氮肥虽提高了小麦植株的吸氮强度。吸氮量增加,但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率降低,增施氮肥不仅促进了小麦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而且也促进了对土壤氮的吸收,并讨论了在高、低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合理运筹的问题。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王月福, 于振文, 李尚霞, 余松烈
    2003, (11):  1868-1872. 
    摘要 ( 0 )  
    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化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吸氮强度,尤以生育后期提高的幅度为大认为是增施氮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基础.增施氮肥虽提高了小麦植株的吸氮强度,吸氮量增加,但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率降低.增施氮肥不仅促进了小麦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而且也促进了对土壤氮的吸收.并讨论了在高、低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合理运筹的问题.
    养分循环研究数据管理概念模型的构建
    施建平, 孙波, 杨林章
    2003, 14(11):  1873-1878. 
    摘要 ( 615 )   PDF (406KB) ( 123 )  
    近年来,农田生态系统NPK养分循环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迫切需要建立可长期保存数据、并为养分循环研究全局决策服务的数据管理系统,本文描述了用于养分循环数据管理的概念模型的设计,并说明构建模型的过程,最后给出依据该模型建立数据库系统应用实例。结果表明,依据模型建立的数据库系统可提供按照时间、地点、专题查询的功能,能够管理野外观测数据、专题图和研究报告等多种类型数据,并快速提取和分析数据。
    养分循环研究数据管理概念模型的构建
    施建平, 孙波, 杨林章
    2003, (11):  1873-1878. 
    摘要 ( 0 )  
    近年来,农田生态系统NPK养分循环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迫切需要建立可长期保存数据、并为养分循环研究全局决策服务的数据管理系统.本文描述了用于养分循环数据管理的概念模型的设计,并说明构建模型的过程,最后给出依据该模型建立数据库系统应用实例.结果表明,依据模型建立的数据库系统可提供按照时间、地点、专题查询的功能,能够管理野外观测数据、专题图和研究报告等多种类型数据,并快速提取和分析数据.
    太湖地区稻田土壤养分淋洗特征
    连纲, 王德建, 林静慧, 阎德智
    2003, 14(11):  1879-1883. 
    摘要 ( 548 )   PDF (290KB) ( 261 )  
    通过排水采集器(Lysimeter)模拟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稻季农田养分淋洗特点。结果表明,施肥后田面水NH4^+-N浓度升高很快,2~3d达到峰值,最高值达26.2mg·L^-1,随后下降很快,这一周期约7~10d,渗漏水中NH4^+-N浓度很低,稻季NH4^+-N淋洗的氮仅占施肥量的0.008%~0.074%,渗漏液中NO3^--N含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浓度范围在0~7.14mg·L^-1,在土壤剖面中呈上低下高的趋势,稻季氮素的淋洗仍以NO3^--N为主,净淋洗量在3.2~8.3kg·hm^-2之间,占总施肥量的1.40%~2.78%,田面水磷浓度在施磷肥后1d即达最高值,随后下降,下层渗漏液中T-P含量很低,几乎不受施肥量的影响,猪粪能促进磷的迁移。
    太湖地区稻田土壤养分淋洗特征
    连纲, 王德建, 林静慧, 龑德智
    2003, (11):  1879-1883. 
    摘要 ( 0 )  
    通过排水采集器(Lysimeter)模拟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稻季农田养分淋洗特点.结果表明,施肥后田面水NH4+-N浓度升高很快,2~3d达到峰值,最高值达26.2mg·L-1,随后下降很快,这一周期约7~10d.渗漏水中NH4+-N浓度很低,稻季NH4+-N淋洗的氮仅占施肥量的0.008%~0.074%.渗漏液中NO3--N含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浓度范围在0~7.14mg·L-1,在土壤剖面中呈上低下高的趋势,稻季氮素的淋洗仍以NO3--N为主,净淋洗量在3.2~8.3kg·hm-2之间,占总施肥量的1.40%~2.78%.田面水磷浓度在施磷肥后1d即达最高值,随后下降,下层渗漏液中TP含量很低,几乎不受施肥量的影响,猪粪能促进磷的迁移.
    稻田氮肥的氨挥发损失与稻季大气氮的湿沉降
    苏成国, 尹斌, 朱兆良, 沈其荣
    2003, 14(11):  1884-1888. 
    摘要 ( 599 )   PDF (316KB) ( 199 )  
    通过田间小区与大田试验,对稻季期间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和大气氮湿沉降状况进行了收集和监测。结果表明,每次施肥后的1~3日内氨挥发损失达到最大值,氨挥发损失受当地气候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施肥时期以及田面水的NH4^+-N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大气氮湿沉降与施肥量和降雨量有关,稻季内由湿沉降带入土壤或地表水中的氮为7.51kg·hm^-2。其中,NH4^+-N的比例为39.8%~73.2%,平均为55.5%;稻季中总氨挥发量与湿沉降的NH4^+-N平均浓度和总沉降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88和0.996,呈显著相关性。
    稻田氮肥的氨挥发损失与稻季大气氮的湿沉降
    苏成国, 尹斌, 朱兆良, 沈其荣
    2003, (11):  1884-1888. 
    摘要 ( 0 )  
    通过田间小区与大田试验,对稻季期间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和大气氮湿沉降状况进行了收集和监测.结果表明,每次施肥后的1~3日内氨挥发损失达到最大值,氨挥发损失受当地气候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施肥时期以及田面水的NH4+-N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大气氮湿沉降与施肥量和降雨量有关,稻季内由湿沉降带入土壤或地表水中的氮为7.5kg·hm-2,其中,NH4+-N的比例为39.8%~73.2%,平均为55.5%;稻季中总氨挥发量与湿沉降的NH4+-N平均浓度和总沉降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88和0.996,呈显著相关性.
    研究论文
    苏南地区稻田土壤肥力演变、养分平衡和合理施肥
    李荣刚, 杨林章, 皮家欢
    2003, 14(11):  1889-1892. 
    摘要 ( 552 )   PDF (225KB) ( 256 )  
    采用宏观数据、研究参数与微观调查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区域肥力演变、养分平衡与合理施肥量。结果表明,1982—1996无锡市土壤氮素及有机质含量增加较快,磷素增加较慢,钾素含量普遍下降;1990—1997年无锡市和常州市稻田氮素普遍盈余,钾素普遍亏缺,磷素无锡市盈余,常州市亏缺;以此为依据,1996年无锡市氮磷钾肥的合理投入量分别是488.9、113.1和235.1kg·hm^-2;常州市分别为499.4、112.5和234.2kg·hm^-2,由于土壤中氮素积累、钾素亏缺现象明显,实际施氮量和施钾量要显著低于和显著高于合理施氮量和施钾量。
    苏南地区稻田土壤肥力演变、养分平衡和合理施肥
    李荣刚, 杨林章, 皮家欢
    2003, (11):  1889-1892. 
    摘要 ( 0 )  
    采用宏观数据、研究参数与微观调查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区域肥力演变、养分平衡与合理施肥量.结果表明,1982~1996无锡市土壤氮素及有机质含量增加较快,磷素增加较慢,钾素含量普遍下降;1990~1997年无锡市和常州市稻田氮素普遍盈余,钾素普遍亏缺,磷素无锡市盈余,常州市亏缺;以此为依据,1996年无锡市氮磷钾肥的合理投入量分别是488.9、113.1和235.1kg·hm-2;常州市分别为499.4、112.5和234.2kg·hm-2,由于土壤中氮素积累、钾素亏缺现象明显,实际施氮量和施钾量要显著低于和显著高于合理施氮量和施钾量.
    黄土高原塬区旱地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郝明德, 来璐, 王改玲, 党廷辉
    2003, 14(11):  1893-1896. 
    摘要 ( 622 )   PDF (221KB) ( 337 )  
    以18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背景,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的增产效应18年单施氮肥平均增产418.1kg·hm^-2,增产率达28.4%,其中干旱年减产率为13.9%,常态年、丰水年增产率达30.3%、58.9%;单施磷肥平均减产率为9.3%,干旱年增产率达6.5%,常态年、丰水年减产率为15.4%、10.0%;有机肥平均增产率达82.8%;NP、PM、NM、NPM平均增产率分别达127.8%、118.9%、144.4%,169.3%,不同降水年型施肥对小麦的产量结构影响不同,普遍表现为干旱年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减少,丰水年增加,不同降水年型穗粒数、成穗数、千粒重的变化是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结构的调控措施。
    黄土高原塬区旱地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郝明德, 来璐, 王改玲, 党廷辉
    2003, (11):  1893-1896. 
    摘要 ( 0 )  
    以18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背景,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的增产效应.18年单施氮肥平均增产418.1kg·hm-2,增产率达28.4%,其中干旱年减产率为13.9%,常态年、丰水年增产率达30.3%、58.9%;单施磷肥平均减产率为9.3%,干旱年增产率达6.5%,常态年、丰水年减产率为15.4%、10.0%;有机肥平均增产率达82.8%;NP、PM、NM、NPM平均增产率分别达127.8%、118.9%、144.4%,169.3%.不同降水年型施肥对小麦的产量结构影响不同,普遍表现为干旱年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减少,丰水年增加,不同降水年型穗粒数、成穗数、千粒重的变化是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结构的调控措施.
    书评
    黄土旱塬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环境影响
    方日尧, 同延安, 梁东丽, 方娟
    2003, 14(11):  1897-1900. 
    摘要 ( 690 )   PDF (257KB) ( 288 )  
    对黄土旱塬用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表明,春玉米采用不同覆盖技术,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能显著增加土壤贮水量,使土壤上层长期保持湿润状态,提高土壤温度(除秸秆覆盖外),降低昼夜温差,避免降雨直接冲击地面。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渗水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常规地膜覆盖和不覆盖相比,其产量分别增长6.4%、23.6%和29.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1.5、20.2、17.4和16.7kg·mm^-1·hm^-2,秸秆覆盖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渗水地膜和常规地膜具有相同的增温效果,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渗水地膜还具有降低极端温度的调节功能,但是,覆盖易造成有机质大量矿化和NO3^--N的淋失。
    黄土旱塬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环境影响
    方日尧, 同延安, 梁东丽, 方娟
    2003, (11):  1897-1900. 
    摘要 ( 0 )  
    对黄土旱塬用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表明,春玉米采用不同覆盖技术,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能显著增加土壤贮水量,使土壤上层长期保持湿润状态,提高土壤温度(除秸秆覆盖外),降低昼夜温差,避免降雨直接冲击地面,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渗水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常规地膜覆盖和不覆盖相比,其产量分别增长6.4%、23.6%和29.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1.5、20.2、17.4和16.7 kg·mm-1·hm-2.秸秆覆盖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渗水地膜和常规地膜具有相同的增温效果,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渗水地膜还具有降低极端温度的调节功能.但是,覆盖易造成有机质大量矿化和NO3--N的淋失.
    黄土高原南部春玉米地膜栽培的水肥效应与氮肥去向
    党廷辉, 郝明德, 郭胜利, 蔡贵信
    2003, 14(11):  1901-1905. 
    摘要 ( 623 )   PDF (332KB) ( 148 )  
    在黄土高原南部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试验,研究了春玉米地膜栽培下氮肥-水分-产量关系与氮肥去向。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地膜栽培(N120C)比平作栽培(N120UC)增产显著(46.7%),施用氮肥显著地发挥了地膜的增产潜力,处理N120(尿素氮120kg·hm^-2)、N180(尿素氮180kg·hm^-2)和N120M(尿素氮120kg·hm^-2+有机肥氮60kg·hm^-2),籽粒产量比对照CK(不施氮)分别增产41.8%、43.9%和34.7%,地膜栽培或施用氮肥都极大地改善了玉米水分生产效率(WUE)和降水利用率(RUE),试验中N120C比N120UC水分生产效率提高57.9%。降水利用效率提高54.5%;处理N120、N180和N120M比CK处理WUE分别提高38.4%、47.4%和32.4%,RUE分别提高42.3%、43.9%和34.7%,由于供试有机肥是半腐解的牛粪,比尿素氮素供给迟缓,所以对玉米产量和WUE提高幅度小,试验水分测定反映出,玉米利用的水分73.0%~83.7%来自降雨,表明决定春玉米产量的关键水分是生育期降水,玉米地膜栽培对氮肥去向有微弱影响,相对于平作玉米,氮肥总的回收率差异不大,但氮肥利用率下降7.3个百分点,土壤残留率上升6.4个百分点,土壤当季残留氮主要集中在0~20cm,不会发生向深层大量的淋溶和累积。
    黄土高原南部春玉米地膜栽培的水肥效应与氮肥去向
    党廷辉, 郝明德, 郭胜利, 蔡贵信
    2003, (11):  1901-1905. 
    摘要 ( 0 )  
    在黄土高原南部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试验,研究了春玉米地膜栽培下氮肥水分产量关系与氮肥去向.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地膜栽培(N120C)比平作栽培(N120UC)增产显著(46.7%),施用氮肥显著地发挥了地膜的增产潜力,处理N120(尿素氮120kg·hm-2)、N180(尿素氮180kg·hm-2)和N120M(尿素氮120kg·hm-2+有机肥氮60kg·hm-2),籽粒产量比对照CK(不施氮)分别增产41.8%、43.9%和34.7%.地膜栽培或施用氮肥都极大地改善了玉米水分生产效率(WUE)和降水利用率(RUE),试验中N120C比N120UC水分生产效率提高57.9%,降水利用效率提高54.5%;处理N120、N180和N120M比CK处理WUE分别提高38.4%、47.4%和32.4%,RUE分别提高42.3%、43.9%和34.7%.由于供试有机肥是半腐解的牛粪,比尿素氮素供给迟缓,所以对玉米产量和WUE提高幅度小.试验水分测定反映出,玉米利用的水分73.0%~83.7%来自降雨,表明决定春玉米产量的关键水分是生育期降水.玉米地膜栽培对氮肥去向有微弱影响,相对于平作玉米,氮肥总的回收率差异不大,但氮肥利用率下降7.3个百分点,土壤残留率上升6.4个百分点.土壤当季残留氮主要集中在0~20cm,不会发生向深层大量的淋溶和累积.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容重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刘晚苟, 山仑
    2003, 14(11):  1906-1910. 
    摘要 ( 720 )   PDF (321KB) ( 329 )  
    用玉米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分根实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容重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种子根平分在装有塿土的分隔的白铁皮桶中,土壤容重分4种处理:低容重(两边容重都为1.20g·cm-3)、中容重(两边容重都为1.33g·cm-3)、高容重(两边容重都为1.45g·cm-3)和混合容重(一边为1.20g·cm-3,另一边为1.45g·cm-3),土壤水分控制在高基质势(-0.17MPa)和低基质势(-0.86MPa)两个水平,结果表明,当植株生长在紧实土壤或土壤基质势从-0.17MPa降到-0.86MPa时。根长、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都显著降低,并且地上部干重的降幅更大,紧实土壤使根长降低的同时还使根的直径增大,无论是容重增大还是土壤水分含量降低所引起的高土壤阻力都使叶片扩展速度降低和植株变小,生长在紧实土壤中的植株变小不仅是因为叶片扩展速度降低,同时是成熟叶片叶面积缩小的结果。然而,当植株生长在混合容重土壤中时,处在低容重土壤中的根系生长得到加强,补偿甚至超补偿高容重土壤中根系生长的不足,整个植株的生长状况与低容重土壤中生长的植株接近。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容重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刘晚苟, 山仑
    2003, (11):  1906-1910. 
    摘要 ( 0 )  
    用玉米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分根实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容重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种子根平分在装有土娄土的分隔的白铁皮桶中.土壤容重分4种处理:低容重(两边容重都为1.20g·cm-3)、中容重(两边容重都为1.33g·cm-3)、高容重(两边容重都为1.45g·cm-3)和混合容重(一边为1.20g·cm-3,另一边为1.45g·cm-3).土壤水分控制在高基质势(-0.17MPa)和低基质势(-0.86MPa)两个水平.结果表明,当植株生长在紧实土壤或土壤基质势从-0.17MPa降到-0.86MPa时,根长、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都显著降低,并且地上部干重的降幅更大.紧实土壤使根长降低的同时还使根的直径增大.无论是容重增大还是土壤水分含量降低所引起的高土壤阻力都使叶片扩展速度降低和植株变小.生长在紧实土壤中的植株变小不仅是因为叶片扩展速度降低,同时是成熟叶片叶面积缩小的结果.然而,当植株生长在混合容重土壤中时,处在低容重土壤中的根系生长得到加强,补偿甚至超补偿高容重土壤中根系生长的不足,整个植株的生长状况与低容重土壤中生长的植株接近.
    松嫩平原不同株型玉米品种根系分布特征比较研究
    宋日, 吴春胜, 马丽艳, 郭继勋, 邢福
    2003, 14(11):  1911-1913. 
    摘要 ( 664 )   PDF (197KB) ( 145 )  
    采用土柱模拟栽培法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松嫩平原不同株型玉米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平展型玉米和紧凑型玉米根干重最大值出现的时期不同,二者根干重分别在抽丝后15d和抽丝后30d时达到最大值,成熟时紧凑型玉米根干重比平展型高12.2%,二者根系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在20cm以下的根干重比率,平展型玉米在19%以下,而紧凑型玉米高于23%,紧凑型玉米的深层根量较多,在深40~100cm土层内根干重比率比平展型高42.3%,二者的根系水平分布也不同,紧凑型玉米根系水平分布较集中,在距植株0~10cm水平范围内,根系分布比率比平展型玉米高9.6%,紧凑型玉米深层根量较多,水平分布集中,耐密植,是易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松嫩平原不同株型玉米品种根系分布特征比较研究
    宋日, 吴春胜, 马丽艳, 郭继勋, 邢福
    2003, (11):  1911-1913. 
    摘要 ( 0 )  
    采用土柱模拟栽培法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松嫩平原不同株型玉米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平展型玉米和紧凑型玉米根干重最大值出现的时期不同,二者根干重分别在抽丝后15d和抽丝后30d时达到最大值.成熟时紧凑型玉米根干重比平展型高12.2%.二者根系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在20cm以下的根干重比率,平展型玉米在19%以下,而紧凑型玉米高于23%.紧凑型玉米的深层根量较多,在深40~100cm土层内根干重比率比平展型高42.3%.二者的根系水平分布也不同,紧凑型玉米根系水平分布较集中,在距植株0~10cm水平范围内,根系分布比率比平展型玉米高9.6%.紧凑型玉米深层根量较多,水平分布集中,耐密植,是易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在小麦根际定殖的初步研究
    盛下放
    2003, 14(11):  1914-1916. 
    摘要 ( 607 )   PDF (217KB) ( 340 )  
    对硅酸盐细菌NBT菌株进行了耐药性标记,得到稳定的链霉素抗性标记菌NBT菌株,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计数,通过琼脂平板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标记菌NBT在小麦根际的定殖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灭菌土盆栽中,播种后9d左右NBT菌株在小麦根际的定殖水平达最高(1.4×10^8cfu·g^-1根土),播种后54d左右趋向稳定,NBT菌株细胞数量为2.4×10^3cfu·g^-1根土;未灭菌土盆栽中,播种后9d左右NBT菌株的定殖水平达最高(3.8×10^8cfu·g^-1根土),60d左右趋向稳定,菌数为3.1×10^3cfu·g^-1根土,牛物和非牛物因素对NBT菌株定殖小麦根系有影响。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在小麦根际定殖的初步研究
    盛下放
    2003, (11):  1914-1916. 
    摘要 ( 0 )  
    对硅酸盐细菌NBT菌株进行了耐药性标记,得到稳定的链霉素抗性标记菌NBT菌株.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计数,通过琼脂平板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标记菌NBT在小麦根际的定殖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灭菌土盆栽中,播种后9d左右NBT菌株在小麦根际的定殖水平达最高(1.4×108cfu·g-1根土),播种后54d左右趋向稳定,NBT菌株细胞数量为2.4×103cfu·g-1根土;未灭菌土盆栽中,播种后9d左右NBT菌株的定殖水平达最高(3.8×108cfu·g-1根土),60d左右趋向稳定,菌数为3.1×103cfu·g-1根土.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NBT菌株定殖小麦根系有影响.
    施钾对花生养分吸收、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李定波, 周可金, 马成泽, 许承保
    2003, 14(11):  1917-1920. 
    摘要 ( 734 )   PDF (247KB) ( 320 )  
    对江淮丘陵地区花生钾素的养分吸收特点以及施钾对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氮、磷肥供给水平上,增施钾肥,能调节植株体内养分的运输与分配,促进植株对N、P、K养分的吸收,显著提高花生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从而有利于提高花生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每生产100kg荚果,对N、P、K养分吸收量分别为3.08~5.35、0.6~1.2、3.45~6.66kg。其中对K的吸收量最大。主要集中在营养器官中;N、P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荚果等生殖器官中,随着施K量的增加,各器官中N、P、K含量均随之增加,但K的增加最多,P增加最少,当施K量为150~180kg·hm^-2,且N、P、K的施肥配比为2:1:2时,花生荚果的产量最高(5425.5kg·hm^-2),经济效益最大(13878.7元·hm^-2),产投比达到6.75:1,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而施K量超过225kg·hm^-2时,花生产量和效益明显下降,因此,在花生生产上可以推荐N150P75K150作为该地区高产栽培的平衡施肥配方。
    施钾对花生养分吸收、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周可金, 马成泽, 许承保, 李定波
    2003, (11):  1917-1920. 
    摘要 ( 0 )  
    对江淮丘陵地区花生钾素的养分吸收特点以及施钾对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氮、磷肥供给水平上,增施钾肥,能调节植株体内养分的运输与分配,促进植株对N、P、K养分的吸收,显著提高花生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从而有利于提高花生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每生产100kg荚果,对N、P、K养分吸收量分别为3.08~5.35、0.6~1.2、3.45~6.66kg,其中对K的吸收量最大,主要集中在营养器官中;N、P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荚果等生殖器官中.随着施K量的增加,各器官中N、P、K含量均随之增加,但K的增加最多,P增加最少.当施K量为150~180kg·hm-2,且N、P、K的施肥配比为2:1:2时,花生荚果的产量最高(5425.5kg·hm-2),经济效益最大(13878.7元·hm-2),产投比达到6.75:1,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而施K量超过225kg·hm-2时,花生产量和效益明显下降.因此,在花生生产上可以推荐N150P75K150作为该地区高产栽培的平衡施肥配方.
    研究论文
    小分子有机酸对恒电荷土壤胶体Pb2+吸附-解吸的影响
    杨亚提, 王旭东, 张一平, 瞿爱华
    2003, 14(11):  1921-1924. 
    摘要 ( 618 )   PDF (294KB) ( 273 )  
    供试土壤胶体对Pb2+吸附及吸附态Pb2+的解吸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式,吸附常数Ka值大小为塿土>黄绵土>黑垆土>黄褐土,其大小次序与表面总电荷密度σ0大小一致,表明了各土壤胶体对Pb2+吸附强度的大小,在小分子有机酸作用下,吸附量降低,吸附亲和力增加,柠檬酸的影响大于草酸的影响;解吸后残留Pb^2+吸附常数杨值的大小基本为塿土>黄褐土>黑垆土>黄绵土,反映了解吸残留Pb2+吸附强度的大小,与各土壤胶体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含量有关,在NaNO3和草酸溶液中,吸附-解吸等温线相距较远,吸附-解吸之间存在着滞后性;在柠檬酸作用下,吸附-解吸等温线基本接近,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可逆性。
    小分子有机酸对恒电荷土壤胶体Pb2+吸附-解吸的影响
    杨亚提, 王旭东, 张一平, 瞿爱华
    2003, (11):  1921-1924. 
    摘要 ( 0 )  
    供试土壤胶体对Pb2+吸附及吸附态Pb2+的解吸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式.吸附常数Ka值大小为土娄土>黄绵土>黑垆土>黄褐土,其大小次序与表面总电荷密度σ0大小一致,表明了各土壤胶体对Pb2+吸附强度的大小.在小分子有机酸作用下,吸附量降低,吸附亲和力增加,柠檬酸的影响大于草酸的影响;解吸后残留Pb2+吸附常数Kd值的大小基本为土娄土>黄褐土>黑垆土>黄绵土,反映了解吸残留Pb2+吸附强度的大小,与各土壤胶体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含量有关.在NaNO3和草酸溶液中,吸附解吸等温线相距较远,吸附解吸之间存在着滞后性;在柠檬酸作用下,吸附解吸等温线基本接近,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可逆性.
    书评
    我国南方红壤矿区复垦土壤的微生物生态特征研究Ⅰ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龙健, 黄昌勇, 滕应, 姚槐应
    2003, 14(11):  1925-1928. 
    摘要 ( 732 )   PDF (289KB) ( 139 )  
    通过对浙江哩浦铜矿废弃地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及生化作用强度研究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矿区土壤微生物总数下降68.43%~80.32%,细菌、放线菌数量减少,但真菌变化不明显,各主要生理类群硝化细菌、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基础呼吸速率下降;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减弱;土壤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固氮作用和纤维素分解强度降低,抑制了矿区土壤C、N的周转速率和能量循环,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是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生态的重要特征之一。
    研究论文
    我国南方红壤矿区复垦土壤的微生物生态特征研究Ⅰ.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龙健, 黄昌勇, 滕应, 姚槐应
    2003, (11):  1925-1928. 
    摘要 ( 0 )  
    通过对浙江哩浦铜矿废弃地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及生化作用强度研究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矿区土壤微生物总数下降68.43%~80.32%,细菌、放线菌数量减少,但真菌变化不明显,各主要生理类群硝化细菌、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基础呼吸速率下降;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减弱;土壤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固氮作用和纤维素分解强度降低,抑制了矿区土壤C、N的周转速率和能量循环.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是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生态的重要特征之一.
    书评
    除草剂二甲戊灵的真菌降解及其特性研究
    林爱军, 朱鲁生, 王军, 刘爱菊, 孙瑞莲
    2003, 14(11):  1929-1933. 
    摘要 ( 589 )   PDF (296KB) ( 199 )  
    富集分离了除草剂二甲戊灵降解真菌,并研究了其降解特性,结果表明,真菌可以降解二甲戊灵,利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环境中分离到16株能降解二甲戊灵的真菌。其中10株真菌5d内对100mg·L^-1二甲戊灵的降解率大于60%,以其中3株生理耐受能力强、降解能力高的真菌为例,研究了外加碳源浓度、初始pH值、二甲戊灵浓度和培养温度对真菌生长量和降解能力的影响,此3株真菌经鉴定分别属于土生曲霉组(Aspergillus terreus)、长梗串孢霉属(Monilochaetes)和烟色曲霉组(Aspergillus furnigatus),在外加碳源浓度为0.5%~1.0%的范围内,真菌生长量和降解率达到最大;在中性培养液中,3株真菌的生长量大,降解能力强;在浓度为100mg·L^-1时降解率和生长量都比较大,而绝对去除量随二甲戊灵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在500mg·L^-1时达到最大;真菌的生长和降解需要适宜的温度,20~30℃培养时,降解率和生长量最大,可为农药污染治理及生产污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除草剂二甲戊灵的真菌降解及其特性研究
    林爱军, 朱鲁生, 王军, 刘爱菊, 孙瑞莲
    2003, (11):  1929-1933. 
    摘要 ( 0 )  
    富集分离了除草剂二甲戊灵降解真菌,并研究了其降解特性.结果表明,真菌可以降解二甲戊灵,利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环境中分离到16株能降解二甲戊灵的真菌,其中10株真菌5d内对100mg·L-1二甲戊灵的降解率大于60%.以其中3株生理耐受能力强、降解能力高的真菌为例,研究了外加碳源浓度、初始pH值、二甲戊灵浓度和培养温度对真菌生长量和降解能力的影响.此3株真菌经鉴定分别属于土生曲霉组(Aspergillus terreus)、长梗串孢霉属(Monilochaetes)和烟色曲霉组(Aspergillus furnigatus).在外加碳源浓度为0.5%~1.0%的范围内,真菌生长量和降解率达到最大;在中性培养液中,3株真菌的生长量大,降解能力强;在浓度为100mg·L-1时降解率和生长量都比较大,而绝对去除量随二甲戊灵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在500mg·L-1时达到最大;真菌的生长和降解需要适宜的温度,20~30℃培养时,降解率和生长量最大.本研究提出了3株真菌生长和降解二甲戊灵的最佳培养条件,可为农药污染治理及生产污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两种杀虫真菌制剂与低用量吡虫啉对温室粉虱的协同防效评价
    陈斌, 冯明光
    2003, 14(11):  1934-1938. 
    摘要 ( 623 )   PDF (336KB) ( 348 )  
    在昆明市郊蔬菜基地4间大棚(5m×100m·间^-1)栽培的生菜上,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asonoseus)的纯孢子乳悬剂(有效含孢量10^10·ml^-1)及其与1%和3%(w/v)的吡虫啉10%WP的混配剂对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进行了协同药效试验,吡虫啉添加量仅相当于推荐用量的6.4%~9.5%和19.1%~28.6%,试验含6个菌剂处理、2个低用量吡虫啉处理和1个清水对照,各有3个小区(7m×5m·小区^-1)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稀释1000倍的菌液(含孢量10^7·ml^-1)和吡虫啉液于生菜移栽后第11d首次喷雾,15d后喷第二次,首次用菌前调查初始粉虱密度,用菌后每隔5d调查活虫数和死虫数,从8月20日起历时30d,结果表明,连续2次用菌有效地控制了粉虱对当季大棚生菜的危害,各菌剂处理的最终相对防效和虫口减退率均达到95%以上,极显著地高于低用量吡虫啉处理,其中,玫烟色拟青霉制剂对粉虱的控制效果一般优于球孢白僵菌制剂,且与吡虫啉的添加量呈正相关,但是,各菌剂处理间控虫效果的差异主要发生在首次用菌后第5d和10d,此后差异逐渐缩小,至第二次用菌后第10d各菌剂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本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真菌的孢子乳悬剂均可用于温室粉虱的防治,添加微量吡虫啉可增强菌剂的防效。
    两种杀虫真菌制剂与低用量吡虫啉对温室粉虱的协同防效评价
    陈斌, 冯明光
    2003, (11):  1934-1938. 
    摘要 ( 0 )  
    在昆明市郊蔬菜基地4间大棚(5m×100m·间-1)栽培的生菜上,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的纯孢子乳悬剂(有效含孢量1010·ml-1)及其与1%和3%(w/v)的吡虫啉10%WP的混配剂对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 orariorum)进行了协同药效试验,吡虫啉添加量仅相当于推荐用量的6.4%~9.5%和19.1%~28.6%.试验含6个菌剂处理、2个低用量吡虫啉处理和1个清水对照,各有3个小区(7m×5m·小区-1)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稀释1000倍的菌液(含孢量107·ml-1)和吡虫啉液于生菜移栽后第11d首次喷雾,15d后喷第二次,首次用菌前调查初始粉虱密度,用菌后每隔5d调查活虫数和死虫数,从8月20日起历时30d.结果表明,连续2次用菌有效地控制了粉虱对当季大棚生菜的危害,各菌剂处理的最终相对防效和虫口减退率均达到95%以上,极显著地高于低用量吡虫啉处理.其中,玫烟色拟青霉制剂对粉虱的控制效果一般优于球孢白僵菌制剂,且与吡虫啉的添加量呈正相关.但是,各菌剂处理间控虫效果的差异主要发生在首次用菌后第5d和10d,此后差异逐渐缩小,至第二次用菌后第10d各菌剂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本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真菌的孢子乳悬剂均可用.
    白背飞虱对水稻抗虫品种N22的适应性研究
    陈建明, 俞晓平, 吕仲贤, 陶林勇, 郑许松, 徐红星, 程家安
    2003, 14(11):  1939-1942. 
    摘要 ( 690 )   PDF (279KB) ( 262 )  
    在室内连续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N22单管饲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研究它对抗虫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及其体内保护酶的变化,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N22品种上饲养1至2代,其卵历期、若虫期和全世代历期均无明显差异,从感虫品种TN1转移到抗虫品种N22上饲养1代,白背飞虱的若虫存活率、雌成虫寿命、体重、蜜露量、产卵量和内禀增长率等均低于在抗虫品种上连续饲养2代,而后者又低于在感虫品种上饲养的指标,白背飞虱在抗虫品种上连续饲养2代后,体内保护酶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接近于感虫品种上连续饲养的结果,说明白背飞虱从感虫品种转到抗虫品种在开始时并不适应,经过连续繁殖多代后白背飞虱逐渐适应,最后导致抗虫品种的抗性丧失。
    研究论文
    白背飞虱对水稻抗虫品种N22的适应性研究
    陈建明, 俞晓平, 吕仲贤, 陶林勇, 郑许松, 徐红星, 程家安
    2003, (11):  1939-1942. 
    摘要 ( 0 )  
    在室内连续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N22单管饲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研究它对抗虫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及其体内保护酶的变化.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N22品种上饲养1至2代,其卵历期、若虫期和全世代历期均无明显差异.从感虫品种TN1转移到抗虫品种N22上饲养1代,白背飞虱的若虫存活率、雌成虫寿命、体重、蜜露量、产卵量和内禀增长率等均低于在抗虫品种上连续饲养2代,而后者又低于在感虫品种上饲养的指标.白背飞虱在抗虫品种上连续饲养2代后,体内保护酶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接近于感虫品种上连续饲养的结果,说明白背飞虱从感虫品种转到抗虫品种在开始时并不适应,经过连续繁殖多代后白背飞虱逐渐适应,最后导致抗虫品种的抗性丧失.
    书评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与生态措施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冼继东, 梁广文, 曾玲, 庞雄飞
    2003, 14(11):  1943-1946. 
    摘要 ( 637 )   PDF (227KB) ( 357 )  
    应用种群动态控制的状态空间分析法,通过生命表参数模拟美洲斑潜蝇种群数量动态,通过输入不同的控制措施(施用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即马缨丹乙醇提取物、施用机油乳剂和释放美洲斑潜蝇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动态控制的作用,研究这些控制措施的组合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动态的控制,模拟结果表明,在美洲斑潜蝇成虫产卵高峰期施用马缨丹乙醇提取物(1g·100ml^-1和机油乳剂(300X),在幼虫高峰期释放寄生蜂(2000头·100m^-2),可以达到控制美洲斑潜蝇种群增长的效果,起到保护菜豆免害的作用。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与生态措施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冼继东, 梁广文, 曾玲, 庞雄飞
    2003, (11):  1943-1946. 
    摘要 ( 0 )  
    应用种群动态控制的状态空间分析法,通过生命表参数模拟美洲斑潜蝇种群数量动态.通过输入不同的控制措施(施用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即马缨丹乙醇提取物、施用机油乳剂和释放美洲斑潜蝇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动态控制的作用,研究这些控制措施的组合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动态的控制.模拟结果表明,在美洲斑潜蝇成虫产卵高峰期施用马缨丹乙醇提取物(1g·100ml-1)和机油乳剂(300×),在幼虫高峰期释放寄生蜂(2000头·100m-2),可以达到控制美洲斑潜蝇种群增长的效果,起到保护菜豆免害的作用.
    研究论文
    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分析
    徐春婷, 黄寿山, 刘文惠, 韩诗畴, 陈巧贤, 李丽英
    2003, 14(11):  1947-1950. 
    摘要 ( 600 )   PDF (246KB) ( 245 )  
    通过解剖柞蚕卵统计赤眼蜂幼期存活率与生殖力数据的方法,编制了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单雌平均产卵量为86.15粒,赤眼蜂的卵、幼虫、蛹的各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9186、0.8895;羽化率为0.8668;种群趋势指数Ⅰ为54.48可见,大卵(柞蚕卵)繁蜂与小卵(如米蛾卵)繁蜂不同,大卵繁蜂时的幼期死亡率接近30%,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文中还讨论了净生殖力R0、Ⅰ、内禀增长率rm3个重要生命表参数计算及其相互关系,认为R0和Ⅰ在生物学意义上相同,由Ⅰ值也可计算rm。
    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分析
    徐春婷, 黄寿山, 刘文惠, 韩诗畴, 陈巧贤, 李丽英
    2003, (11):  1947-1950. 
    摘要 ( 0 )  
    通过解剖柞蚕卵统计赤眼蜂幼期存活率与生殖力数据的方法,编制了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单雌平均产卵量为86.15粒,赤眼蜂的卵、幼虫、蛹的各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9186、0.8895;羽化率为0.8668;种群趋势指数I为54.48.可见,大卵(柞蚕卵)繁蜂与小卵(如米蛾卵)繁蜂不同,大卵繁蜂时的幼期死亡率接近30%,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文中还讨论了净生殖力R0、I、内禀增长率rm3个重要生命表参数计算及其相互关系,认为R0和I在生物学意义上相同,由I值也可计算rm.
    书评
    中华蜜蜂交配和产卵行为生态学研究
    余林生, 孟祥金, 吴承武
    2003, 14(11):  1951-1954. 
    摘要 ( 631 )   PDF (239KB) ( 742 )  
    研究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蜂王与雄蜂交配行为生态以及蜂王产卵行为生态。结果表明,温度对中华蜜蜂蜂王和雄蜂封盖子期影响,导致蜂王初生重、性成熟时间差异显著(P<0.05),蜂王和雄蜂认巢飞行次数分别为1.23~1.31和1.08~1.13,持续时间分别为0.12~0.13和0.16~0.20h;蜂王和雄蜂交配飞行次数分别为1.10~1.12和1.01~1.05,持续时间分别为0.22~0.23和0.18~0.23h;蜂王与雄蜂交配最适宜温度为20~28℃,蜂王交配飞行一次侧输卵管的精子数为3.37×10^6~4.15×10^6,自然交配产卵蜂王受精囊精子数为3.55×10^6~3.62×10^6蜂王初生重与产卵量之间呈正相关,周年蜂王产卵量受气候和蜜粉源影响明显。
    中华蜜蜂交配和产卵行为生态学研究
    余林生, 孟祥金, 吴承武
    2003, (11):  1951-1954. 
    摘要 ( 0 )  
    研究了中华蜜蜂(Apiscerana cerana Fab.)蜂王与雄蜂交配行为生态以及蜂王产卵行为生态.结果表明,温度对中华蜜蜂蜂王和雄蜂封盖子期影响,导致蜂王初生重、性成熟时间差异显著(P<0.05).蜂王和雄蜂认巢飞行次数分别为1.23~1.31和1.08~1.13,持续时间分别为0.12~0.13和0.16~0.20h;蜂王和雄蜂交配飞行次数分别为1.10~1.12和1.01~1.05,持续时间分别为0.22~0.23和0.18~0.23h;蜂王与雄蜂交配最适宜温度为20~28℃.蜂王交配飞行一次侧输卵管的精子数为3.37×106~4.15×106,自然交配产卵蜂王受精囊精子数为3.55×106~3.62×106.蜂王初生重与产卵量之间呈正相关,周年蜂王产卵量受气候和蜜粉源影响明显.
    哈尔滨市瞬时热力场空间格局分析
    祝宁, 王成, 周洪泽, 李敏
    2003, 14(11):  1955-1958. 
    摘要 ( 721 )   PDF (258KB) ( 237 )  
    应用遥感(TM图象)及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技术,对哈尔滨市瞬时热力场空间格局现状进行多角度分析,将TM成像时哈尔滨市不同地表辐射温度地块分为3个温度等级:相对低辐射温度(<10℃)、相对中等辐射温度(10~22℃)和相对高辐射温度(22~31℃)地块,其中相对高辐射温度的地块数量最多,占61%;相对低辐射温度地块最少,仅占17%;相对中等辐射温度地块居中,占22%,在相对高辐射温度地块(22~31℃)中。大于28℃的相对过热辐射温度的地块为7018块,总面积达12252hm^2,且大小不均。最大斑块面积是1489hm^2,最小斑块面积为0.72hm^2在这些斑块中面积小于1hm^2的占95.02%,1~5hm^2占3.46%,而大于5hm^2的占1.52%,它们以热团、热环及碎片的形式分布,形成分布格局,团状复合体内平均辐射温度为30.8℃,它们主要出现在哈尔滨市的道外区、道里区西南部,热环复合体的平均辐射温度为27℃,它们沿哈尔滨市现存的两条铁路环线构成过高热辐射环带,碎片复合体内的平均辐射温度为24.7℃,以小于1hm^2的过高热辐射地块构成碎片形状,分布在南岗区和动力区,还分析了覆盖率、绿地面积及建筑容积因素与城市热力场空间格局的关系,提出了改善哈尔滨城市热岛效应的一些思路。
    哈尔滨市瞬时热力场空间格局分析
    祝宁, 王成, 周洪泽, 李敏
    2003, (11):  1955-1958. 
    摘要 ( 0 )  
    应用遥感(TM图象)及地理信息系统(Arc View)技术,对哈尔滨市瞬时热力场空间格局现状进行多角度分析.将TM成像时哈尔滨市不同地表辐射温度地块分为3个温度等级:相对低辐射温度(<10℃)、相对中等辐射温度(10~22℃)和相对高辐射温度(22~31℃)地块.其中相对高辐射温度的地块数量最多,占61%;相对低辐射温度地块最少,仅占17%;相对中等辐射温度地块居中,占22%.在相对高辐射温度地块(22~31℃)中,大于28℃的相对过热辐射温度的地块为7018块,总面积达12252hm2,且大小不均,最大斑块面积是1489hm2,最小斑块面积为0.72hm2.在这些斑块中面积小于1hm2的占95.02%,1~5hm2占3.46%,而大于5hm2的占1.52%.它们以热团、热环及碎片的形式分布,形成分布格局.团状复合体内平均辐射温度为30.8℃,它们主要出现在哈尔滨市的道外区、道里区西南部.热环复合体的平均辐射温度为27℃,它们沿哈尔滨市现存的两条铁路环线构成过高热辐射环带.碎片复合体内的平均辐射温度为24.7℃,以小于1hm2的过高热辐射地块构成碎片形状,分布在南岗区和动力区.还分析了覆盖率、绿地面积及建筑容积因素与城市热力场空间格局的关系,提出了改善哈尔滨城市热岛.
    研究论文
    香溪河水质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叶麟, 黎道丰, 唐涛, 渠晓东, 蔡庆华
    2003, 14(11):  1959-1962. 
    摘要 ( 640 )   PDF (283KB) ( 226 )  
    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香溪河19个样点水质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聚类分析表明,根据各采样点之间水质组分的相似性可将香溪河大致分为3个河段,分别属于不同的亚流域,各亚流域问的特征差异显著,对各河段水质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上述3河段的主要水质信息差异很大,第1河段(在河流上游)水质的信息主要体现为总碱度和硬度,第2河段(河流中游)主要体现为可溶性磷酸盐、总磷和氯离子,第3河段(河流下游)则为pH、亚硝酸盐氮、总氮和COD,文中结合香溪河流域地理环境背景,探讨了香溪河水质空间分布格局的成因,为分析流域水质状况及成因提供了一条简单有效的途径。
    香溪河水质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叶麟, 黎道丰, 唐涛, 渠晓东, 蔡庆华
    2003, (11):  1959-1962. 
    摘要 ( 0 )  
    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香溪河19个样点水质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聚类分析表明,根据各采样点之间水质组分的相似性可将香溪河大致分为3个河段,分别属于不同的亚流域,各亚流域间的特征差异显著.对各河段水质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上述3河段的主要水质信息差异很大,第1河段(在河流上游)水质的信息主要体现为总碱度和硬度,第2河段(河流中游)主要体现为可溶性磷酸盐、总磷和氯离子,第3河段(河流下游)则为pH、亚硝酸盐氮、总氮和COD.文中结合香溪河流域地理环境背景,探讨了香溪河水质空间分布格局的成因,为分析流域水质状况及成因提供了一条简单有效的途径.
    书评
    胶州湾浮游植物水华期群落结构特征
    刘东艳, 孙军, 张利永
    2003, 14(11):  1963-1966. 
    摘要 ( 575 )   PDF (262KB) ( 297 )  
    根据2001年8月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为期2d的大面积调查资料,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沿岸暖水性种类组成,以硅藻为主,共34种;还有少量的甲藻7种和绿藻1种,湾中央水域出现的物种数最多,为37种;湾边缘最少,仅出现10种,细胞数量的密集区出现在湾东部边缘水域,最高值为6.96×108个cell·m-3;低值区出现在湾口,最低值仅为3.18×106个cell·m-3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均匀度的最低值均出现在湾东部边缘水域;高值区出现在湾口和湾中央水域,胶州湾海域水团运动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胶州湾浮游植物水华期群落结构特征
    刘东艳, 孙军, 张利永
    2003, (11):  1963-1966. 
    摘要 ( 0 )  
    根据2001年8月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为期2d的大面积调查资料,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沿岸暖水性种类组成,以硅藻为主,共34种;还有少量的甲藻7种和绿藻1种.湾中央水域出现的物种数最多,为37种;湾边缘最少,仅出现10种.细胞数量的密集区出现在湾东部边缘水域,最高值为6.96×108个cell·m-3;低值区出现在湾口,最低值仅为3.18×106个cell·m-3.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均匀度的最低值均出现在湾东部边缘水域;高值区出现在湾口和湾中央水域.胶州湾海域水团运动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温度对外源性^32P在水、铜绿微囊藻和底泥中迁移的影响
    史小丽, 王凤平, 蒋丽娟, 周治, 杨柳燕, 孔志明, 高光, 秦伯强
    2003, 14(11):  1967-1970. 
    摘要 ( 730 )   PDF (261KB) ( 117 )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在实验室模拟研究不同温度下外源性无机磷酸盐在水、铜绿微囊藻(Micro-fystis aeruginoas)和底泥中的迁移过程,外源性32P加入水中后,首先是一种与温度无关的快速物理化学分配,大量溶解性磷酸盐迅速进入底泥和微囊藻中,随后水中32P的迁移主要受微囊藻生长状况的影响,温度升高有利于微囊藻的生长,并提高了微囊藻吸磷的速度,微囊藻中最大外源性磷浓度只与水环境中的初始磷浓度有关,25℃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有7d的对数期,没有明显的稳定期就转入衰亡期,在25℃时,当微囊藻超积累P到一定程度后,其对数生长同细胞内含P量无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源性32P不断向底泥中迁移,实验末期所有的32P都转移到底泥中,提高温度使水中溶解性外源性磷的下降速率加快,7d后水中溶解的外源性磷浓度低于0.00716mg·L-1
    研究论文
    温度对外源性32P在水、铜绿微囊藻和底泥中迁移的影响
    史小丽, 王凤平, 蒋丽娟, 周治, 杨柳燕, 孔志明, 高光, 秦伯强
    2003, (11):  1967-1970. 
    摘要 ( 0 )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在实验室模拟研究不同温度下外源性无机磷酸盐在水、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底泥中的迁移过程.外源性32P加入水中后,首先是一种与温度无关的快速物理化学分配,大量溶解性磷酸盐迅速进入底泥和微囊藻中.随后水中32P的迁移主要受微囊藻生长状况的影响.温度升高有利于微囊藻的生长,并提高了微囊藻吸磷的速度.微囊藻中最大外源性磷浓度只与水环境中的初始磷浓度有关.25℃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有7d的对数期,没有明显的稳定期就转入衰亡期.在25℃时,当微囊藻超积累P到一定程度后,其对数生长同细胞内含P量无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源性32P不断向底泥中迁移,实验末期所有的32P都转移到底泥中.提高温度使水中溶解性外源性磷的下降速率加快,7d后水中溶解的外源性磷浓度低于0.00716mg·L-1.
    书评
    东海水域中上层鱼类资源的空间异质性
    周成虎, 仉天宇, 杜云艳, 姚长青, 苏奋振
    2003, 14(11):  1971-1975. 
    摘要 ( 649 )   PDF (317KB) ( 208 )  
    定量描述鱼类分布的空间变异,有利于从生态学意义上理解其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东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密度空间化,运用空间自相关指数Geary c和变异函数理论分析其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变异,东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空间分布平均场的Geary c指数为0.25,各向同性随机变异占总变异的19.1%,表明其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自相关特性,空间分布上各向变异不一致,其中45°和135°方向上变异曲线斜率急剧变化,表明这两个方向上存在重要的环境动力过程,各年份平均资源密度与相关变异(C)正相关,而与随机变异(C0)不存在相关,表明年际密度变化主要由空间自相关引起,变异曲线分维数(D)与密度呈负相关,说明密度的增加是由于鱼类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增高引起的。
    东海水域中上层鱼类资源的空间异质性
    苏奋振, 周成虎, 仉天宇, 杜云艳, 姚长青
    2003, (11):  1971-1975. 
    摘要 ( 0 )  
    定量描述鱼类分布的空间变异,有利于从生态学意义上理解其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东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密度空间化,运用空间自相关指数Gearyc和变异函数理论分析其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变异.东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空间分布平均场的Gearyc指数为0.25,各向同性随机变异占总变异的19.1%,表明其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自相关特性.空间分布上各向变异不一致,其中45°和135°方向上变异曲线斜率急剧变化,表明这两个方向上存在重要的环境动力过程.各年份平均资源密度与相关变异(C)正相关,而与随机变异(C0)不存在相关,表明年际密度变化主要由空间自相关引起.变异曲线分维数(D)与密度呈负相关,说明密度的增加是由于鱼类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增高引起的.
    铜尾矿污染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滕应, 黄昌勇, 龙健, 姚槐应, 刘方
    2003, 14(11):  1976-1980. 
    摘要 ( 671 )   PDF (331KB) ( 152 )  
    对浙江省哩浦铜尾矿污染区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区及其周边土壤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Cu、Zn、Pb、Cd污染,从尾矿库中心到外围重金属污染程度逐渐减轻,而土壤酶活性则不断提高,其中以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增加最明显,回归分析表明,单一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以及蛋白酶活性与重金属复合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尾矿区土壤酶信息系统的第一、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之和达98.24%,以第一、二主成分建立了两个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并用此指标对各供试样本进行空间分类,其结果与以重金属含量为依据的划分结果基本吻合,可见,采用酶活性构筑的土壤信息系统的总体酶活性来表征矿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是可行的。
    铜尾矿污染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滕应, 黄昌勇, 龙健, 姚槐应, 刘方
    2003, (11):  1976-1980. 
    摘要 ( 0 )  
    对浙江省哩浦铜尾矿污染区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区及其周边土壤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Cu、Zn、Pb、Cd污染,从尾矿库中心到外围重金属污染程度逐渐减轻,而土壤酶活性则不断提高,其中以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增加最明显.回归分析表明,单一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以及蛋白酶活性与重金属复合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尾矿区土壤酶信息系统的第一、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之和达98.24%,以第一、二主成分建立了两个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并用此指标对各供试样本进行空间分类,其结果与以重金属含量为依据的划分结果基本吻合.可见,采用酶活性构筑的土壤信息系统的总体酶活性来表征矿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是可行的.
    研究论文
    安徽铜陵狮子山铜尾矿场植被调查
    李影, 王友保, 刘登义
    2003, 14(11):  1981-1984. 
    摘要 ( 584 )   PDF (263KB) ( 130 )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铜陵市狮子山铜尾矿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共49种,隶属15个科38属,主要包括禾本科11种、菊科12种、豆科8种等,全部植物中,1、2年生草本植物26种,多年生草本植物20种,形成了5种相对稳定的演替群落,且群落物种单一,结构简单,矿业废弃地土壤养分的贫瘠,重金属含量浓度高,尤其是Cu、Cd的含量平均超出正常土壤的30倍,以及自然条件对其改造的程度是现今影响植物在其上定居、分布的主要因素。
    安徽铜陵狮子山铜尾矿场植被调查
    李影, 王友保, 刘登义
    2003, (11):  1981-1984. 
    摘要 ( 0 )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铜陵市狮子山铜尾矿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共49种,隶属15个科38属,主要包括禾本科11种、菊科12种、豆科8种等.全部植物中,1、2年生草本植物26种,多年生草本植物20种.形成了5种相对稳定的演替群落,且群落物种单一,结构简单.矿业废弃地土壤养分的贫瘠,重金属含量浓度高,尤其是Cu、Cd的含量平均超出正常土壤的30倍,以及自然条件对其改造的程度是现今影响植物在其上定居、分布的主要因素.
    书评
    锌肥对不同基因型大麦吸收积累镉的影响
    朱永官
    2003, 14(11):  1985-1988. 
    摘要 ( 545 )   PDF (235KB) ( 177 )  
    对土壤添加不同Zn、Cd条件下两种基因型(Sahara和Clipper)大麦对Zn、Cd的吸收积累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土壤添加Zn、Cd对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土壤添加Zn抑制植物根系生长,在土壤不缺Zn情况下添加Zn<20mg·kg^-1时并没有对大麦体内Cd浓度产生显著影响;当土壤Zn添加量达到40mg·kg^-1时,植物体内Cd浓度明显降低,植物吸收Cd的总量随着土壤添加Zn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根系生物量的下降所致,两个基因型大麦品种Zn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一差异对植物吸收Cd的总量没有影响,Zn高效品种Sahara根部Cd浓度显著低于Clipper。
    锌肥对不同基因型大麦吸收积累镉的影响
    朱永官
    2003, (11):  1985-1988. 
    摘要 ( 0 )  
    对土壤添加不同Zn、Cd条件下两种基因型(Sahara和Clipper)大麦对Zn、Cd的吸收积累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土壤添加Zn、Cd对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土壤添加Zn抑制植物根系生长.在土壤不缺Zn情况下添加Zn<20mg·kg-1时并没有对大麦体内Cd浓度产生显著影响;当土壤Zn添加量达到40mg·kg-1时,植物体内Cd浓度明显降低.植物吸收Cd的总量随着土壤添加Zn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根系生物量的下降所致.两个基因型大麦品种Zn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一差异对植物吸收Cd的总量没有影响.Zn高效品种Sahara根部Cd浓度显著低于Clipper.
    磷对土壤中砷吸附的影响
    雷梅, 陈同斌, 范稚连, 莫良玉, 黄泽春
    2003, 14(11):  1989-1992. 
    摘要 ( 558 )   PDF (253KB) ( 140 )  
    在黄壤、红壤和褐土中进行As的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在不添加P的情况下,3种土壤对As的吸附能力随土壤pH的升高而降低,随土壤粘粒含量的降低而减弱,3种土壤吸附能力为黄壤>红壤>褐土,As在土壤中的吸附受P存在的影响,60mg·kg-1的P可以降低黄壤和红壤对As最大吸附量.吸附质中P:As的比例不同,P对土壤吸附As的影响差异很大:吸附质中P:As=1:2时,土壤对As的吸附能力均强于P:As=1:1和P:As=2:1,后两者差异不显著,表明土壤中的吸附点位对As和P的亲和性具有一定的差异,Languir方程能很好地拟合所测得的土壤平衡溶液中As浓度。
    磷对土壤中砷吸附的影响
    雷梅, 陈同斌, 范稚连, 莫良玉, 黄泽春
    2003, (11):  1989-1992. 
    摘要 ( 0 )  
    在黄壤、红壤和褐土中进行As的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在不添加P的情况下,3种土壤对As的吸附能力随土壤pH的升高而降低,随土壤粘粒含量的降低而减弱,3种土壤吸附能力为黄壤>红壤>褐土.As在土壤中的吸附受P存在的影响,60mg·kg-1的P可以降低黄壤和红壤对As的最大吸附量.吸附质中P:As的比例不同,P对土壤吸附As的影响差异很大:吸附质中P:As=1:2时,土壤对As的吸附能力均强于P:As=1:1和P:As=2:1,后两者差异不显著,表明土壤中的吸附点位对As和P的亲和性具有一定的差异.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拟合所测得的土壤平衡溶液中As浓度.
    城市污泥与稻草堆肥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研究
    蔡全英, 莫测辉, 朱夕珍, 吴启堂, 王伯光, 李桂荣
    2003, 14(11):  1993-1996. 
    摘要 ( 581 )   PDF (240KB) ( 117 )  
    将广州城市污泥与稻草进行翻堆、接菌-翻堆、连续通气和间歇通气4种方式的堆肥,应用GC/MS技术对堆肥中6种属于USEPA优控污染物的邻苯二甲酸醇化合物(PAEs)进行分析,探讨堆肥产物中PAEs的含量分布以及不同方式堆肥对PAEs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4种方式堆肥中PAEs总含量(∑PAEs)在9.815~17.832mg·kg-1之间,依次为翻堆(17.832mg·kg-1)>接菌-翻堆(13.927mg·kg-1)>间隙通气(10.765mg·kg-1)>连续通气(9.815mg·kg-1),堆肥中PAEs以邻苯二甲酸正二辛酯(DhOP)为主,占∑PAEs的82.2%~89.696,不同方式堆肥中∑PAEs的降解率为连续通气(45.71%)>间隙通气(40.4696)>接菌-翻堆(22.97%)>翻堆(1.3796)(平均降解率为27.63%),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醇(DEP)、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nBP)和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的降解率分别为95.7696~98.6896、79.5696~99.46%和87.42%~98.42%;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正二辛酯的含量反而增加,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在所有堆肥中均未检出。
    城市污泥与稻草堆肥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研究
    蔡全英, 莫测辉, 朱夕珍, 吴启堂, 王伯光, 李桂荣
    2003, (11):  1993-1996. 
    摘要 ( 0 )  
    将广州城市污泥与稻草进行翻堆、接菌翻堆、连续通气和间歇通气4种方式的堆肥,应用GC/MS技术对堆肥中6种属于USEPA优控污染物的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PAEs)进行分析,探讨堆肥产物中PAEs的含量分布以及不同方式堆肥对PAEs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4种方式堆肥中PAEs总含量(∑PAEs)在9.815~17.832mg·kg-1之间,依次为翻堆(17.832mg·kg-1)>接菌翻堆(13.927mg·kg-1)>间隙通气(10.765mg·kg-1)>连续通气(9.815mg·kg-1).堆肥中PAEs以邻苯二甲酸正二辛酯(DnOP)为主,占∑PAEs的82.2%~89.6%.不同方式堆肥中∑PAEs的降解率为连续通气(45.71%)>间隙通气(40.46%)>接菌翻堆(22.97%)>翻堆(1.37%)(平均降解率为27.63%),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nBP)和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的降解率分别为95.76%~98.68%、79.56%~99.46%和87.42%~98.42%;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正二辛酯的含量反而增加.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在所有堆肥中均未检出.
    猪粪和稻草对镉污染黄泥土生物活性的影响
    张亚丽, 沈其荣, 谢学俭, 孙兆海
    2003, 14(11):  1997-2000. 
    摘要 ( 566 )   PDF (251KB) ( 91 )  
    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猪粪和稻草对Cd污染黄泥土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污染土壤的生物活性下降,施用有机肥料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低,降幅约为40%;微生物量C、N、P和脱氢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增高,增幅为30%~100%,其中微生物量C、N与土壤有效态Cd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作为污染土壤的生物指标。
    猪粪和稻草对镉污染黄泥土生物活性的影响
    张亚丽, 沈其荣, 谢学俭, 孙兆海
    2003, (11):  1997-2000. 
    摘要 ( 0 )  
    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猪粪和稻草对Cd污染黄泥土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污染土壤的生物活性下降.施用有机肥料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低,降幅约为40%;微生物量C、N、P和脱氢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增高,增幅为30%~100%,其中微生物量C、N与土壤有效态Cd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作为污染土壤的生物指标.
    城市污泥和化肥对水稻土种植的通菜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影响
    蔡全英, 莫测辉, 朱夕珍, 吴启堂, 王伯光, 蒋成爱, 李海芹
    2003, 14(11):  2001-2005. 
    摘要 ( 643 )   PDF (295KB) ( 269 )  
    对水稻土施用城市污泥和化肥盆栽通菜,应用GC/MS联机检测技术对通菜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PAEs)进行分析,探讨施肥对通菜中PAE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通菜中6种PAEs化合物的总含量(∑PAEs)在2.129~7.111mg·kg-1之间,依次为广州污泥+化肥(7.111mg·kg-1)>广州污泥(4.767mg·kg-1)>佛山污泥(3;569mg·kg-1)>佛山污泥+化肥(3.305mg·kg-1)>化肥(2.638mg·kg-1)>空白对照(2.129mg·kg-1)。显示了施肥造成通菜中∑PAEs不同程度的提高,各处理通菜中的PAEs均以个别化合物为主,其中空白对照、化肥、佛山污泥和广州污泥处理的通菜中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占∑PAEs的40%~81%。佛山污泥+化肥处理的通菜中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nBP)占∑PAEs的56%,而广州污泥+化肥处理的通菜中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正二辛酯(DnO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各占∑PAEs的30%左右,通菜中∑PAEs和多数化合物的含量不同程度地大于其在根系中的含量。
    城市污泥和化肥对水稻土种植的通菜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影响
    蔡全英, 莫测辉, 朱夕珍, 吴启堂, 王伯光, 蒋成爱, 李海芹
    2003, (11):  2001-2005. 
    摘要 ( 0 )  
    对水稻土施用城市污泥和化肥盆栽通菜,应用GC/MS联机检测技术对通菜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PAEs)进行分析,探讨施肥对通菜中PAE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通菜中6种PAEs化合物的总含量(∑PAEs)在2.129~7.111mg·kg-1之间,依次为广州污泥+化肥(7.111mg·kg-1)>广州污泥(4.767mg·kg-1)>佛山污泥(3.569mg·kg-1)>佛山污泥+化肥(3.305mg·kg-1)>化肥(2.638mg·kg-1)>空白对照(2.129mg·kg-1),显示了施肥造成通菜中∑PAEs不同程度的提高.各处理通菜中的PAEs均以个别化合物为主,其中空白对照、化肥、佛山污泥和广州污泥处理的通菜中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占∑PAEs的40%~81%,佛山污泥+化肥处理的通菜中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nBP)占∑PAEs的56%,而广州污泥+化肥处理的通菜中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正二辛酯(DnO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各占∑PAEs的30%左右.通菜中∑PAEs和多数化合物的含量不同程度地大于其在根系中的含量.
    城市生活垃圾蚯蚓处理的因素优化及其重金属富集研究
    陈玉成, 皮广洁, 黄伦先, 丁德蓉, 杨勇
    2003, 14(11):  2006-2010. 
    摘要 ( 605 )   PDF (293KB) ( 130 )  
    采用模拟试验、小区试验与生产试验等研究了垃圾成分、软化方式、培养方式、环境温度和蚯蚓杂交等因素对蚯蚓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影响及其重金属富集效应。结果表明,改变垃圾成分、提高垃圾碳氮比,在20℃温度左右时,采用蚯蚓粪软化和室内层床培养方式,可使蚯蚓增殖率和垃圾腐解率都有所提高,同时利用驯化的重庆赤子爱胜蚓与背暗异唇蚓进行杂交,也可以提高蚯蚓处理垃圾的效果,蚯蚓处理过程中重金属富集系数与软化方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而与重金属种类、培养方式之间具有较强的依存性,砷、镉在腐解物中最易富集,而汞不易富集,垄埂式培养比层床式容易富集重金属,露天培养比室内培养更易富集重金属。
    表面活性剂对分枝杆菌KR2菌株降解菲的影响
    姜霞, 区自清, 应佩峰, AyferYediler, AntoniousKettrup
    2003, 14(11):  2011-2014. 
    摘要 ( 645 )   PDF (241KB) ( 154 )  
    采用同位素示踪方法,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离子类型和直链长度三方面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分枝杆菌KR2菌株降解菲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不能促进KR2菌对菲的降解;高浓度表面活性剂(≥20mg·L-1)的存在,使菲的降解出现延迟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在低浓度时(≤10mg·L-1)可以优先作为营养基质被分枝杆菌KR2菌株利用,表面活性剂的离子类型对菲降解的抑制作用的顺序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DTM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表面活性剂的直链长度对菲降解的影响为直链越短,对微生物的毒性越大,菲降解得越不完全。
    黑土稻田CH4与N2O排放及减排措施研究
    岳进, 梁巍, 吴杰, 史奕, 黄国宏
    2003, 14(11):  2015-2018. 
    摘要 ( 623 )   PDF (256KB) ( 229 )  
    通过对黑土稻田CH4和N2O排放的观测,发现水稻生长季CH4和N2O排放量低于全国其它地区稻田CH4和N2O排放之间存在互为消长关系(r=-0.513,P<0.05),但在同样施肥水平条件下,间歇灌溉与长期淹灌相比,CH4排放明显减少而N2O略有增加,其相对综合温室效应被大大减少且水稻产量未受影响。为此,间歇灌溉可作为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水分管理措施。另外,通过对CH4和N2O排放的相关微生物过程探讨,揭示产甲烷菌数与CH4排放问呈显著性正相关(R2=0.82,P<0.05),硝化菌数和反硝化菌数与N2O排放有重要关系。
    陆地生态系统中水溶性有机物动态及其环境学意义
    王艮梅, 周立祥
    2003, 14(11):  2019-2025. 
    摘要 ( 676 )   PDF (485KB) ( 173 )  
    水溶性有机物(DOM)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有机碳库,也是土壤圈层与相关圈层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重金属、养分元素和有机污染物的活化、迁移与生态毒性有较大影响,在农业土壤溶液中DOM浓度通常在10~80mgC·L-1,湿地土壤中多数在25~50mgC·L-1,与森林土壤剖面淋滤水中的DOM相近,但在某些微域土壤环境(如根际和有机肥施用点附近)中DOM浓度可高达200~1000mgC·L-1,不同来源的DOM在土壤中的迁移性与降解性明显不同,含低分子量组分或亲水性组分较多的DOM不易被土壤吸持而易被微生物降解,pH值相对较高的土壤(如石灰性土壤)对DOM吸附较弱,但pH较低和含有大量氧化物的土壤(如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等)则对DOM的吸附较强,施用石灰、土壤淹水或干湿交替、温度升高等有利于土壤保持较高的DOM浓度,由于DOM-金属配合物的形成,DOM能明显促进土壤重金属活化和向下迁移,而且DOM中低分子量或亲水性组分所占比例越低活化作用越强,同样地,由于DOM具有两亲性质,也能明显提高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农药和持久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水溶性,增加其对环境污染的风险,特别是含疏水性组分越多的DOM这种作用越强.可以认为,继续加强有关DOM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产生与消长规律,特别是DOM及其与污染物的配合物从陆地生态系统向水体迁移的机理及其通量的研究,对合理预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科学地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
    彭少麟, 任海, 张倩媚
    2003, 14(11):  2026-2030. 
    摘要 ( 760 )   PDF (318KB) ( 720 )  
    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是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可调控区域内的水分循环和C、N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生物生产力可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商品,还能过滤和分解所吸纳的污染物,由于湿地的功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全世界的湿地因大量围垦和干扰而丧失或退化,在退化湿地的恢复过程中,可用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演替理论、入侵理论、河流理论、洪水脉冲理论、边缘效应理论和中度干扰假说等理论作指导,湿地恢复的方法包括:尽可能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恢复湿地的供水连接,利用水文过程加快恢复,控制污染物的流入,修饰湿地的地形或景观,改良湿地土壤,在最佳位置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减少人类干扰,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建立缓冲带以保护自然的和恢复的湿地,建立湿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评价体系并予以监控。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赵平
    2003, 14(11):  2031-2036. 
    摘要 ( 648 )   PDF (457KB) ( 279 )  
    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干预导致局部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植物群落格局的变化。不管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的强度如何,生态系统常常通过自然演替能够恢复它们大部分的特征,亦可以通过人类的介入进行修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过程,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研究可以解释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一些宏观现象,并为植被恢复构建先锋群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文综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研究的进展。
    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研究进展
    李春平, 关文彬, 范志平, 苏繁星, 汪西林
    2003, 14(11):  2037-2043. 
    摘要 ( 600 )   PDF (478KB) ( 267 )  
    氮素形态对树木养分吸收和生长的影响
    张彦东, 白尚斌
    2003, 14(11):  2044-2048. 
    摘要 ( 765 )   PDF (337KB) ( 158 )  
    由于NH4+-N和NO3--N形态的差异,二者对树木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树木常表现出对NH4+-N和NO3--N的选择性吸收,树种对NH4+-N和NO3--N吸收的偏好特性可能与生长地的土壤pH有关,来自于酸性土壤的树种通常具有喜NHON的特性,而来自于中性或碱性土壤的树种常表现出喜NO3--N的趋势,由于NH4+-N和NO3^--N所带电荷的差异,通常NH4+-N有利于阴离子的吸收,而NO3^--N则促进阳离子的吸收,在有些情况下,NH4+-N会抑制NO3--N的吸收,但抑制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树木吸收NH4+-N时,引起根际pH下降,相反吸收NO3--N时根际pH升高,根际pH变化可以改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并影响树木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树木对NH4+-N和NO3--N的生长反应不同,有些喜NH4+-N的针叶树在供应NH4+-N时生长较好,多数植物在同时供应NH4+-N和NO3--N时生长量最大,有些树种在同时供应NH4+-N和NO3--N时也表现出最高的生长,但对于树木类似的研究还少,这一现象对于树木是否具有普遍性还需要大量试验证明。
    研究论文
    水稻植株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贾仲君, 蔡祖聪
    2003, 14(11):  2049-2053. 
    摘要 ( 570 )   PDF (359KB) ( 210 )  
    稻田CH4排放是稻田土壤中CH4产生、氧化和传输不同过程的净效应,水稻植株强烈影响稻田CH4的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是导致稻田CH4排放季节性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水稻植株对稻田CH4排放过程的不同影响,水稻植株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物作为产甲烷前体促进稻田土壤中CH4的产生,在水稻生长后期,植株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物被认为是稻田土壤甲烷产生的主要基质,是导致这一时期稻田CH4高排放通量的主要原因;水稻植株根系泌氧在根际环境形成一个微氧区域氧化稻田甲烷,整个水稻生长季稻田土壤中产生的CH4大约36%~90%在植株根际环境中被氧化;约80%甚至更多的稻田CH4通过水稻植株的通气组织进入大气圈,植株对稻田CH4的传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报告
    论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与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张立峰
    2003, 14(11):  2054-2056. 
    摘要 ( 587 )   PDF (233KB) ( 152 )  
    华北农牧交错带自成型农作至今的百余年内,农牧业长期封闭、耗竭式生产,导致土地资源呈现沙化、碱化与贫瘠化演替,生态退化直接威胁着京、津及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发挥市场经济下区域间互补性合作生产优势,组织农牧产品有效交流,建立开放式农牧生产结构。成为促进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互依发展的重要策略,基于不同效益主体的建设目标差异性及生态与经济演进态势的矛盾性,提出了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一经济建设的技术途径,通过乔灌围网、草地培育,实现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土地生态防护体系;通过集约生产喜凉蔬菜、组织实施南秸北饲,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农业经济的突破。
    富营养化水体生物净化效应的研究进展
    全为民, 沈新强, 严力蛟
    2003, 14(11):  2057-2061. 
    摘要 ( 573 )   PDF (370KB) ( 419 )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性难题,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是调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使其恢复自然、健康和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能力,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个体大、生长周期长、吸取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能力强,保持和恢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种群可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水生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水生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可直接捕食浮游植物,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而改变鱼类种群结构可提高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从而间接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达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我国的生物净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在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生物净化的关键技术及优化水产养殖新模式技术研究方面有待提高,这将对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及水体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转Bt基因作物Bt毒蛋白在土壤中的安全性研究
    白耀宇, 蒋明星, 程家安, 姜永厚
    2003, 14(11):  2062-2066. 
    摘要 ( 608 )   PDF (385KB) ( 143 )  
    商业化的转Bt基因作物获准在田间大面积种植,使其释放的Bt毒蛋白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转Bt抗虫作物以植株残体、根系分泌物、花粉等形式释放的Bt毒蛋白通过田间耕作等方式进入土壤后的一些安全性问题,包括土壤活性颗粒对Bt毒蛋白的吸附作用。Bt毒蛋白在土壤中的杀虫活性、存留,土壤微生物对Bt毒蛋白的降解作用以及Bt毒蛋白对土壤生物的影响等。
    污染物在根—土界面的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
    王美娥, 周启星, 张利华
    2003, 14(11):  2067-2071. 
    摘要 ( 590 )   PDF (238KB) ( 266 )  
    根-土界面是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的主要通道和导致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的特殊微生态区,本文提出污染物在根-土界面上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包括根际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根系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并从理论上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指出根际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包括根际pH环境与吸附行为、根际氧化-还原行为、根际化学致毒效应、根际微生物效应及根际生物酶反应等;根系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包括根系分泌物、根系酶系统的影响、干扰正常生理过程、改变细胞结构与功能、干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等,并阐述根-土界面上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在污染生态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论文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及在土壤中的行为
    姜霞, 高学晟, 应佩峰, 区自清
    2003, 14(11):  2072-2076. 
    摘要 ( 547 )   PDF (358KB) ( 188 )  
    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存在是导致难溶有机化合物(HOCs)溶解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表面活性剂对土壤的影响很大,即使很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也会明显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其中表面活性剂的吸附过程起了主要作用,另外,表面活性剂的类型、结构和浓度以及所处环境条件和微生物种类都对土壤中植物、微生物生长和其本身的生物降解和去除有影响,这些都将导致土壤中原有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改变,应该引起人们的日益重视。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试验研究
    王君琴, 沈东升
    2003, 14(11):  2077-2078. 
    摘要 ( 555 )   PDF (132KB) ( 111 )  
    In this study, a methane bioreactor-landfill system was utilized to treat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Through analyzing and detecting the pollutant(CODcr) in the bioreactor-landfill system, a simulated mathematic formulaof waste degradation was established. After treated with this system, the CODcr and VFA concentrations in MSW could be decreased from more than 20000 and 7000 mg·L-1 to less than 1500 and 200 mg·L-1, respec-tively.
    研究报告
    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统浮游细菌的呼吸与生产
    刘国才, 李德尚, 董双林
    2003, 14(11):  2079-2080. 
    摘要 ( 544 )   PDF (138KB) ( 158 )  
    The study on the respi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bacterioplankton in five shrimp cultural enclosure ecosystems showed that the production and respiration fluctuated from 90 to 909 and 248 to 1785 μgC· L-1. d-l, respec-tively. There exist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on and respiration. The daily P/B ratio of bacterioplancton averaged 0.93 d-l, and its production efficiency averaged 0.34.
    太湖地区稻田氮肥吸收及其利用的研究
    宋勇生, 范晓晖
    2003, 14(11):  2081-2083. 
    摘要 ( 778 )   PDF (202KB) ( 264 )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and kind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on rice yield and its nitrogen uptake and utiliza-tion were studied on a main paddy soil (Wushan soil) of Taihu are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al amoun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was about 180 kg N· hm-2 for rice production. Applying ammonium sulfate was better than applying urea for increasing rice yield. The efficienc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 this experiment was about 41.8-48.5%, and its loss was 22.8-38.1% .
    书评
    长白山落叶松和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牟长城
    2003, (11):  1813-1819. 
    摘要 ( 1207 )   PDF (514KB) ( 417 )  
    研究了长白山落叶松、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演替规律.通过野外观测和建立斑块状态、林木蒸腾量与林木年龄的相关模型,利用相关模型定量地分析斑块和林木蒸腾量随林木年龄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分析了区域气候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关系,探讨森林沼泽交错群落对湿地生境改造作用、湿地生境的中生化过程以及区域气候变暖对森林湿地演替的影响机制,揭示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斑块宽度、高度、面积、体积随林木年龄增长均呈现三次式相关关系,林木蒸腾量随林木年龄增长呈现幂函数相关关系.落叶松、白桦沼泽交错群落经过60年左右时间发育,斑块将不断扩大,使地势平均升高0.405~0.590m;林木蒸腾量也不断增大,平均降低水位1.050~1.442m,森林湿地生境将演变为中生化的森林生境.同时,区域气候变暖与森林树种向湿地侵入存在密切关系.区域气候变暖将加快森林向湿地侵入进程,进而森林沼泽交错群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50~60年)将演替为森林群落.
    华南阔叶树种幼苗叶片的养分特征
    薛立, 韦如萍, 谭天泳, 邝立刚, 韦美满
    2003, (11):  1820-1824. 
    摘要 ( 897 )   PDF (656KB) ( 322 )  
    研究了阔叶树种幼苗山杜英、红锥、海南红豆、火力楠、红花油茶、枫香、黎蒴、米老排和樟树的N、P、K浓度和单位叶面积含量.结果表明,海南红豆、黎蒴和樟树的N、P、K浓度较高,而红花油茶、黎蒴和樟树的单位叶面积N、P、K含量较高.9种树种的上部和下部叶片的平均养分浓度分别为N16.67和17.09g·kg-1,P1.29和0.84g·kg-1,K11.77和6.65g·kg-1,平均养分含量分别为N0.871和1.069g·m-2,P0.065和0.052g·m-2,K0.608和0.426g·m-2.各树种上部叶片的P和K浓度和含量大于下部叶片.从养分含量的角度考虑,红花油茶与其他8种树种混交,红锥或米老排与山杜英、枫香、海南红豆、黎蒴、樟树混交,火力楠与黎蒴、樟树混交是合理的
    三峡库区三种林下地被物储水特性
    程金花, 张洪江, 史玉虎, 程云, 祁生林, 何凡, 潘磊
    2003, (11):  1825-1828. 
    摘要 ( 1081 )   PDF (243KB) ( 220 )  
    通过对三峡库区3种森林类型(松栎混交林、栓皮栎纯林、马尾松纯林)林下地被物调查及其持水试验,分别得到3种森林类型林下地被物最大储水量、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栓皮栎纯林林下苔藓层储水量最大,为其风干重的303.1%,松栎混交林林下的为283.8%,马尾松纯林林下的为242.3%.松栎混交林林下枯落物最大储水量为其风干重的282.2%,栓皮栎纯林林下的为262.5%,马尾松纯林林下的为239.3%.经分析拟合,得到林下苔藓层、林下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关系式为S=ktn.在同为中龄林条件下,3种森林类型林下苔藓层储水量均高于林下枯落物储水量,而林下地被物储水量随时间变化过程与森林类型无关.
    研究论文
    猕猴桃套袋技术的生态效应
    陈志杰, 张淑莲, 张锋, 石勇强
    2003, (11):  1829-1832. 
    摘要 ( 878 )   PDF (409KB) ( 336 )  
    提出了猕猴桃套袋技术,并在田间系统研究了套袋对猕猴桃生长发育、温湿度效应及对病虫的控制效果.室内测定分析了套袋猕猴桃的营养物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袋型不同,其生态效应差异明显,套膜袋能显著改变温湿度条件,袋内温度升高0.7~0.9℃,相对湿度增大10.8%~11.8%.果重增加25.7%~37.7%,商品果率提高20.4%~30.1%,病虫危害率降低87.5%~90.2%,贮藏性能好.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72.2%,果实中农药残留量仅为0.31mg·kg-1,降低90.5%,减轻了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及猕猴桃果实的污染,为绿色果品的生产开辟了新途径,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套纸袋负效应明显,果色发黄,品质差,不宜推广应用.
    书评
    光照对柑橘果皮类胡萝卜素和色泽形成的影响
    陶俊, 张上隆, 安新民, 赵智中
    2003, (11):  1833-1836. 
    摘要 ( 1084 )   PDF (459KB) ( 626 )  
    以“红柿柑”为试材,在柑橘果实膨大末期通过套袋遮光处理以抑制果皮光合作用,研究光照对果皮糖、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果实外观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后果皮叶绿素含量迅速下降引起果实转色提早,但各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及总量并未提高,而是显著下降;至果实成熟时由于遮光与光照处理的果皮叶绿素均消失,遮光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低颜色变淡.与光照处理相比,遮光前期果皮糖含量下降不大,而后期下降明显;若在后期去袋照光,果皮糖含量上升,与此相应,类胡萝卜素,尤其是β隐黄质的积累增加,颜色加深,表明光对果皮类胡萝卜素合成尤其是β隐黄质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其原因是光以环境信号的方式影响果皮的类胡萝卜素形成.
    长白山赤杨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半巢式LP-PCR-SSCP检测分析
    李一叶, 何兴元, 张忠泽, 张成刚
    2003, (11):  1837-1841. 
    摘要 ( 888 )   PDF (299KB) ( 245 )  
    利用半巢式LPPCRSSCP技术,对中国吉林长白山不同海拔生境下3种赤杨共生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赤杨属东北赤杨、西伯利亚赤杨及色赤杨共生丛枝菌根真菌在科乃至种的水平上并未随宿主的变化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3个树种在自身属的水平上与共生的球囊霉科(Glomaceae)至少1种AMF,即G.intraradix,在种的水平上表现出不相关于宿主海拔高度的某种相互选择性.
    松嫩平原两个生态型羊草实验种群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
    周婵, 杨允菲
    2003, (11):  1842-1846. 
    摘要 ( 878 )   PDF (610KB) ( 385 )  
    采用盆栽实验,对灰绿型和黄绿型两个生态型羊草(Leymus chinensis)在幼苗期分别用不同强度的NaCl、Na2CO3和混合盐碱胁迫,测定其叶片叶绿素含量、电解质外渗率和植株脯氨酸、Na/K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3种盐碱胁迫条件下,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电解质外渗率和植株脯氨酸、Na/K均与胁强之间呈直线y=a+bx变化,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个实验种群均具有耐盐碱能力,叶片叶绿素含量、电解质外渗率和植株脯氨酸、Na/K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它们在耐盐碱生理特性上已产生了分化.其中,灰绿型的耐盐碱能力强于黄绿型.本文为羊草生态型分化主导生态因子是土壤盐碱所致提供了的生理学证据.
    松嫩平原栽培条件下羊草无性系构件的结构
    杨允菲, 张宝田, 李建东
    2003, (11):  1847-1850. 
    摘要 ( 841 )   PDF (414KB) ( 337 )  
    羊草是长根茎型禾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的生长季末期,栽培条件下羊草无性系分株由分蘖株和分蘖苗组成.在具有充分生长空间而又没有种间竞争的风沙土上,羊草分株的分蘖节在一个生长季内可以繁殖4个世代.按分蘖节的繁殖世代划分龄级,现实与潜在无性系构件的年龄谱均以1龄级比重最大,随着龄级的增加明显减少,呈增长型的年龄结构.羊草无性系分株的生产力主要与分株形成及生长的时间长短有关.形成时间越早、生长时间越长的分蘖株对无性系的物质生产和营养繁殖的贡献越大.羊草无性系在空间扩展与物质贮存上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
    狼毒种子萌发特性与种群更新机制的研究
    邢福, 郭继勋, 王艳红
    2003, (11):  1851-1854. 
    摘要 ( 1214 )   PDF (656KB) ( 463 )  
    研究了采集于植株上的和收集于土壤种子库的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子在不同温度、光照和5种预处理(即破裂种皮、去除种皮、98%H2SO4浸种5min、0.2%KNO3浸种24h、10℃低温保存1周)条件下的萌发力.结果表明,狼毒种子萌发率较低,25℃恒温、黑暗条件下萌发率为13%.较适宜的萌发温度为30℃恒温或10~30℃变温.破裂种皮和去除种皮萌发率显著提高,25℃恒温、光暗交替条件下萌发率分别为49%和47%.浓硫酸浸种5min处理萌发率可达到32%.KON3浸种和10℃低温保存两个处理对促进狼毒种子萌发效果不明显.狼毒种子萌发对光照条件不敏感.种子硬实性是导致狼毒种子萌发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取自土壤种子库内的狼毒种子萌发率高于当年采集的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并非每年都有狼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种群更新时机是随机的或周期性的.
    施肥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及其地理分异
    宇万太, 张璐, 马强, 殷秀岩, 沈善敏
    2003, (11):  1855-1858. 
    摘要 ( 852 )   PDF (521KB) ( 357 )  
    根据三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研究发现,施肥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贡献受施肥制度和气候的热量因子所影响,在最佳施肥条件下,施肥在产量中的贡献率分别为海伦(温带)0.31,沈阳(暖温带)0.39和桃源(亚热带)0.42,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异现象.由此可以得出,当其他技术条件不变时,施肥在产量中的贡献率最高可达30%~45%,随所在地区气候的热量条件而不同.通过对施肥与气候热量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还发现,沈阳与桃源间的交互影响远大于海伦与沈阳之间,有机肥与气候热量之间的交互影响大于化肥与热量之间的交互影响.
    黑土区水田化肥氮去向的研究
    韩晓增, 王守宇, 宋春雨, 乔云发
    2003, (11):  1859-1862. 
    摘要 ( 942 )   PDF (520KB) ( 346 )  
    选取东北北部黑土地区水稻生产上施氮量、施肥方法和主要氮肥品种(尿素)为参数,采用示踪元素微区法和常规尿素小区法,连续2年系统地研究了水田化肥氮的去向.结果表明,化肥氮22.2%~46.1%进入了水稻体内,平均为37.7%,当年进入土壤中的残留氮12.7%~25.4%,氨挥发为8.8%~17.2%.作物对化肥氮的利用高低决定于施氮方法,化肥氮深施、混施均比表层施用利用率高,低施肥量化肥氮利用率比高施肥量利用率高.土壤残留量与施肥方法有关,深施和高施氮量均增加土壤残留.15N试验证明,由于东北北部黑土比较粘重和土体构型的原因,在土层深度为80cm以下未检测出土壤残留化肥氮,示踪试验和小区试验证明,化肥氮的激发效应(PE)量和土壤残留氮量从该地区总体估算为大致平衡.
    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磷、钾循环与平衡研究
    张玉铭, 胡春胜, 毛任钊, 董文旭
    2003, (11):  1863-1867. 
    摘要 ( 998 )   PDF (216KB) ( 482 )  
    以栾城县为例,分析了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N、P、K三要素养分循环与平衡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评价了农田养分平衡状况,提出了合理施肥对策.结果表明,1985~2000年栾城县农田养分平衡中,N素经历了由轻微赤字向盈余的转变过程,由1985年的1.4%赤字转变到2000年盈余48.6%;K由极度亏缺(82%赤字),逐渐向平衡发展,到2000年已有4.6%的轻微盈余,但仍有大量田块是赤字平衡;P则始终有大量盈余.目前农田养分收支存在一定程度的N、P投入过量,K投入不足的问题.以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种植结构而论,栾城县应采取“稳氮、控磷、增钾”的施肥对策,避免过多的盈余化肥氮进入环境,同时应继续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养分循环再利用效率.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王月福, 于振文, 李尚霞, 余松烈
    2003, (11):  1868-1872. 
    摘要 ( 919 )   PDF (858KB) ( 527 )  
    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化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吸氮强度,尤以生育后期提高的幅度为大认为是增施氮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基础.增施氮肥虽提高了小麦植株的吸氮强度,吸氮量增加,但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率降低.增施氮肥不仅促进了小麦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而且也促进了对土壤氮的吸收.并讨论了在高、低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合理运筹的问题.
    养分循环研究数据管理概念模型的构建
    施建平, 孙波, 杨林章
    2003, (11):  1873-1878. 
    摘要 ( 926 )   PDF (368KB) ( 254 )  
    近年来,农田生态系统NPK养分循环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迫切需要建立可长期保存数据、并为养分循环研究全局决策服务的数据管理系统.本文描述了用于养分循环数据管理的概念模型的设计,并说明构建模型的过程,最后给出依据该模型建立数据库系统应用实例.结果表明,依据模型建立的数据库系统可提供按照时间、地点、专题查询的功能,能够管理野外观测数据、专题图和研究报告等多种类型数据,并快速提取和分析数据.
    太湖地区稻田土壤养分淋洗特征
    连纲, 王德建, 林静慧, 龑德智
    2003, (11):  1879-1883. 
    摘要 ( 928 )   PDF (660KB) ( 413 )  
    通过排水采集器(Lysimeter)模拟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稻季农田养分淋洗特点.结果表明,施肥后田面水NH4+-N浓度升高很快,2~3d达到峰值,最高值达26.2mg·L-1,随后下降很快,这一周期约7~10d.渗漏水中NH4+-N浓度很低,稻季NH4+-N淋洗的氮仅占施肥量的0.008%~0.074%.渗漏液中NO3--N含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浓度范围在0~7.14mg·L-1,在土壤剖面中呈上低下高的趋势,稻季氮素的淋洗仍以NO3--N为主,净淋洗量在3.2~8.3kg·hm-2之间,占总施肥量的1.40%~2.78%.田面水磷浓度在施磷肥后1d即达最高值,随后下降,下层渗漏液中TP含量很低,几乎不受施肥量的影响,猪粪能促进磷的迁移.
    稻田氮肥的氨挥发损失与稻季大气氮的湿沉降
    苏成国, 尹斌, 朱兆良, 沈其荣
    2003, (11):  1884-1888. 
    摘要 ( 1058 )   PDF (651KB) ( 628 )  
    通过田间小区与大田试验,对稻季期间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和大气氮湿沉降状况进行了收集和监测.结果表明,每次施肥后的1~3日内氨挥发损失达到最大值,氨挥发损失受当地气候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施肥时期以及田面水的NH4+-N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大气氮湿沉降与施肥量和降雨量有关,稻季内由湿沉降带入土壤或地表水中的氮为7.5kg·hm-2,其中,NH4+-N的比例为39.8%~73.2%,平均为55.5%;稻季中总氨挥发量与湿沉降的NH4+-N平均浓度和总沉降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88和0.996,呈显著相关性.
    研究论文
    苏南地区稻田土壤肥力演变、养分平衡和合理施肥
    李荣刚, 杨林章, 皮家欢
    2003, (11):  1889-1892. 
    摘要 ( 794 )   PDF (541KB) ( 358 )  
    采用宏观数据、研究参数与微观调查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区域肥力演变、养分平衡与合理施肥量.结果表明,1982~1996无锡市土壤氮素及有机质含量增加较快,磷素增加较慢,钾素含量普遍下降;1990~1997年无锡市和常州市稻田氮素普遍盈余,钾素普遍亏缺,磷素无锡市盈余,常州市亏缺;以此为依据,1996年无锡市氮磷钾肥的合理投入量分别是488.9、113.1和235.1kg·hm-2;常州市分别为499.4、112.5和234.2kg·hm-2,由于土壤中氮素积累、钾素亏缺现象明显,实际施氮量和施钾量要显著低于和显著高于合理施氮量和施钾量.
    黄土高原塬区旱地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郝明德, 来璐, 王改玲, 党廷辉
    2003, (11):  1893-1896. 
    摘要 ( 853 )   PDF (281KB) ( 359 )  
    以18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背景,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的增产效应.18年单施氮肥平均增产418.1kg·hm-2,增产率达28.4%,其中干旱年减产率为13.9%,常态年、丰水年增产率达30.3%、58.9%;单施磷肥平均减产率为9.3%,干旱年增产率达6.5%,常态年、丰水年减产率为15.4%、10.0%;有机肥平均增产率达82.8%;NP、PM、NM、NPM平均增产率分别达127.8%、118.9%、144.4%,169.3%.不同降水年型施肥对小麦的产量结构影响不同,普遍表现为干旱年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减少,丰水年增加,不同降水年型穗粒数、成穗数、千粒重的变化是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结构的调控措施.
    书评
    黄土旱塬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环境影响
    方日尧, 同延安, 梁东丽, 方娟
    2003, (11):  1897-1900. 
    摘要 ( 994 )   PDF (762KB) ( 399 )  
    对黄土旱塬用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表明,春玉米采用不同覆盖技术,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能显著增加土壤贮水量,使土壤上层长期保持湿润状态,提高土壤温度(除秸秆覆盖外),降低昼夜温差,避免降雨直接冲击地面,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渗水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常规地膜覆盖和不覆盖相比,其产量分别增长6.4%、23.6%和29.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1.5、20.2、17.4和16.7 kg·mm-1·hm-2.秸秆覆盖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渗水地膜和常规地膜具有相同的增温效果,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渗水地膜还具有降低极端温度的调节功能.但是,覆盖易造成有机质大量矿化和NO3--N的淋失.
    黄土高原南部春玉米地膜栽培的水肥效应与氮肥去向
    党廷辉, 郝明德, 郭胜利, 蔡贵信
    2003, (11):  1901-1905. 
    摘要 ( 1334 )   PDF (290KB) ( 281 )  
    在黄土高原南部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试验,研究了春玉米地膜栽培下氮肥水分产量关系与氮肥去向.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地膜栽培(N120C)比平作栽培(N120UC)增产显著(46.7%),施用氮肥显著地发挥了地膜的增产潜力,处理N120(尿素氮120kg·hm-2)、N180(尿素氮180kg·hm-2)和N120M(尿素氮120kg·hm-2+有机肥氮60kg·hm-2),籽粒产量比对照CK(不施氮)分别增产41.8%、43.9%和34.7%.地膜栽培或施用氮肥都极大地改善了玉米水分生产效率(WUE)和降水利用率(RUE),试验中N120C比N120UC水分生产效率提高57.9%,降水利用效率提高54.5%;处理N120、N180和N120M比CK处理WUE分别提高38.4%、47.4%和32.4%,RUE分别提高42.3%、43.9%和34.7%.由于供试有机肥是半腐解的牛粪,比尿素氮素供给迟缓,所以对玉米产量和WUE提高幅度小.试验水分测定反映出,玉米利用的水分73.0%~83.7%来自降雨,表明决定春玉米产量的关键水分是生育期降水.玉米地膜栽培对氮肥去向有微弱影响,相对于平作玉米,氮肥总的回收率差异不大,但氮肥利用率下降7.3个百分点,土壤残留率上升6.4个百分点.土壤当季残留氮主要集中在0~20cm,不会发生向深层大量的淋溶和累积.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容重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刘晚苟, 山仑
    2003, (11):  1906-1910. 
    摘要 ( 934 )   PDF (325KB) ( 309 )  
    用玉米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分根实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容重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种子根平分在装有土娄土的分隔的白铁皮桶中.土壤容重分4种处理:低容重(两边容重都为1.20g·cm-3)、中容重(两边容重都为1.33g·cm-3)、高容重(两边容重都为1.45g·cm-3)和混合容重(一边为1.20g·cm-3,另一边为1.45g·cm-3).土壤水分控制在高基质势(-0.17MPa)和低基质势(-0.86MPa)两个水平.结果表明,当植株生长在紧实土壤或土壤基质势从-0.17MPa降到-0.86MPa时,根长、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都显著降低,并且地上部干重的降幅更大.紧实土壤使根长降低的同时还使根的直径增大.无论是容重增大还是土壤水分含量降低所引起的高土壤阻力都使叶片扩展速度降低和植株变小.生长在紧实土壤中的植株变小不仅是因为叶片扩展速度降低,同时是成熟叶片叶面积缩小的结果.然而,当植株生长在混合容重土壤中时,处在低容重土壤中的根系生长得到加强,补偿甚至超补偿高容重土壤中根系生长的不足,整个植株的生长状况与低容重土壤中生长的植株接近.
    松嫩平原不同株型玉米品种根系分布特征比较研究
    宋日, 吴春胜, 马丽艳, 郭继勋, 邢福
    2003, (11):  1911-1913. 
    摘要 ( 983 )   PDF (511KB) ( 386 )  
    采用土柱模拟栽培法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松嫩平原不同株型玉米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平展型玉米和紧凑型玉米根干重最大值出现的时期不同,二者根干重分别在抽丝后15d和抽丝后30d时达到最大值.成熟时紧凑型玉米根干重比平展型高12.2%.二者根系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在20cm以下的根干重比率,平展型玉米在19%以下,而紧凑型玉米高于23%.紧凑型玉米的深层根量较多,在深40~100cm土层内根干重比率比平展型高42.3%.二者的根系水平分布也不同,紧凑型玉米根系水平分布较集中,在距植株0~10cm水平范围内,根系分布比率比平展型玉米高9.6%.紧凑型玉米深层根量较多,水平分布集中,耐密植,是易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在小麦根际定殖的初步研究
    盛下放
    2003, (11):  1914-1916. 
    摘要 ( 829 )   PDF (696KB) ( 402 )  
    对硅酸盐细菌NBT菌株进行了耐药性标记,得到稳定的链霉素抗性标记菌NBT菌株.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计数,通过琼脂平板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标记菌NBT在小麦根际的定殖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灭菌土盆栽中,播种后9d左右NBT菌株在小麦根际的定殖水平达最高(1.4×108cfu·g-1根土),播种后54d左右趋向稳定,NBT菌株细胞数量为2.4×103cfu·g-1根土;未灭菌土盆栽中,播种后9d左右NBT菌株的定殖水平达最高(3.8×108cfu·g-1根土),60d左右趋向稳定,菌数为3.1×103cfu·g-1根土.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NBT菌株定殖小麦根系有影响.
    施钾对花生养分吸收、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周可金, 马成泽, 许承保, 李定波
    2003, (11):  1917-1920. 
    摘要 ( 897 )   PDF (989KB) ( 452 )  
    对江淮丘陵地区花生钾素的养分吸收特点以及施钾对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氮、磷肥供给水平上,增施钾肥,能调节植株体内养分的运输与分配,促进植株对N、P、K养分的吸收,显著提高花生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从而有利于提高花生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每生产100kg荚果,对N、P、K养分吸收量分别为3.08~5.35、0.6~1.2、3.45~6.66kg,其中对K的吸收量最大,主要集中在营养器官中;N、P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荚果等生殖器官中.随着施K量的增加,各器官中N、P、K含量均随之增加,但K的增加最多,P增加最少.当施K量为150~180kg·hm-2,且N、P、K的施肥配比为2:1:2时,花生荚果的产量最高(5425.5kg·hm-2),经济效益最大(13878.7元·hm-2),产投比达到6.75:1,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而施K量超过225kg·hm-2时,花生产量和效益明显下降.因此,在花生生产上可以推荐N150P75K150作为该地区高产栽培的平衡施肥配方.
    研究论文
    小分子有机酸对恒电荷土壤胶体Pb2+吸附-解吸的影响
    杨亚提, 王旭东, 张一平, 瞿爱华
    2003, (11):  1921-1924. 
    摘要 ( 1096 )   PDF (609KB) ( 379 )  
    供试土壤胶体对Pb2+吸附及吸附态Pb2+的解吸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式.吸附常数Ka值大小为土娄土>黄绵土>黑垆土>黄褐土,其大小次序与表面总电荷密度σ0大小一致,表明了各土壤胶体对Pb2+吸附强度的大小.在小分子有机酸作用下,吸附量降低,吸附亲和力增加,柠檬酸的影响大于草酸的影响;解吸后残留Pb2+吸附常数Kd值的大小基本为土娄土>黄褐土>黑垆土>黄绵土,反映了解吸残留Pb2+吸附强度的大小,与各土壤胶体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含量有关.在NaNO3和草酸溶液中,吸附解吸等温线相距较远,吸附解吸之间存在着滞后性;在柠檬酸作用下,吸附解吸等温线基本接近,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可逆性.
    我国南方红壤矿区复垦土壤的微生物生态特征研究Ⅰ.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龙健, 黄昌勇, 滕应, 姚槐应
    2003, (11):  1925-1928. 
    摘要 ( 976 )   PDF (600KB) ( 387 )  
    通过对浙江哩浦铜矿废弃地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及生化作用强度研究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矿区土壤微生物总数下降68.43%~80.32%,细菌、放线菌数量减少,但真菌变化不明显,各主要生理类群硝化细菌、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基础呼吸速率下降;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减弱;土壤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固氮作用和纤维素分解强度降低,抑制了矿区土壤C、N的周转速率和能量循环.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是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生态的重要特征之一.
    书评
    除草剂二甲戊灵的真菌降解及其特性研究
    林爱军, 朱鲁生, 王军, 刘爱菊, 孙瑞莲
    2003, (11):  1929-1933. 
    摘要 ( 974 )   PDF (631KB) ( 338 )  
    富集分离了除草剂二甲戊灵降解真菌,并研究了其降解特性.结果表明,真菌可以降解二甲戊灵,利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环境中分离到16株能降解二甲戊灵的真菌,其中10株真菌5d内对100mg·L-1二甲戊灵的降解率大于60%.以其中3株生理耐受能力强、降解能力高的真菌为例,研究了外加碳源浓度、初始pH值、二甲戊灵浓度和培养温度对真菌生长量和降解能力的影响.此3株真菌经鉴定分别属于土生曲霉组(Aspergillus terreus)、长梗串孢霉属(Monilochaetes)和烟色曲霉组(Aspergillus furnigatus).在外加碳源浓度为0.5%~1.0%的范围内,真菌生长量和降解率达到最大;在中性培养液中,3株真菌的生长量大,降解能力强;在浓度为100mg·L-1时降解率和生长量都比较大,而绝对去除量随二甲戊灵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在500mg·L-1时达到最大;真菌的生长和降解需要适宜的温度,20~30℃培养时,降解率和生长量最大.本研究提出了3株真菌生长和降解二甲戊灵的最佳培养条件,可为农药污染治理及生产污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两种杀虫真菌制剂与低用量吡虫啉对温室粉虱的协同防效评价
    陈斌, 冯明光
    2003, (11):  1934-1938. 
    摘要 ( 1092 )   PDF (286KB) ( 301 )  
    在昆明市郊蔬菜基地4间大棚(5m×100m·间-1)栽培的生菜上,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的纯孢子乳悬剂(有效含孢量1010·ml-1)及其与1%和3%(w/v)的吡虫啉10%WP的混配剂对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 orariorum)进行了协同药效试验,吡虫啉添加量仅相当于推荐用量的6.4%~9.5%和19.1%~28.6%.试验含6个菌剂处理、2个低用量吡虫啉处理和1个清水对照,各有3个小区(7m×5m·小区-1)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稀释1000倍的菌液(含孢量107·ml-1)和吡虫啉液于生菜移栽后第11d首次喷雾,15d后喷第二次,首次用菌前调查初始粉虱密度,用菌后每隔5d调查活虫数和死虫数,从8月20日起历时30d.结果表明,连续2次用菌有效地控制了粉虱对当季大棚生菜的危害,各菌剂处理的最终相对防效和虫口减退率均达到95%以上,极显著地高于低用量吡虫啉处理.其中,玫烟色拟青霉制剂对粉虱的控制效果一般优于球孢白僵菌制剂,且与吡虫啉的添加量呈正相关.但是,各菌剂处理间控虫效果的差异主要发生在首次用菌后第5d和10d,此后差异逐渐缩小,至第二次用菌后第10d各菌剂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本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真菌的孢子乳悬剂均可用.
    研究论文
    白背飞虱对水稻抗虫品种N22的适应性研究
    陈建明, 俞晓平, 吕仲贤, 陶林勇, 郑许松, 徐红星, 程家安
    2003, (11):  1939-1942. 
    摘要 ( 1076 )   PDF (432KB) ( 470 )  
    在室内连续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N22单管饲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研究它对抗虫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及其体内保护酶的变化.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N22品种上饲养1至2代,其卵历期、若虫期和全世代历期均无明显差异.从感虫品种TN1转移到抗虫品种N22上饲养1代,白背飞虱的若虫存活率、雌成虫寿命、体重、蜜露量、产卵量和内禀增长率等均低于在抗虫品种上连续饲养2代,而后者又低于在感虫品种上饲养的指标.白背飞虱在抗虫品种上连续饲养2代后,体内保护酶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接近于感虫品种上连续饲养的结果,说明白背飞虱从感虫品种转到抗虫品种在开始时并不适应,经过连续繁殖多代后白背飞虱逐渐适应,最后导致抗虫品种的抗性丧失.
    书评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与生态措施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冼继东, 梁广文, 曾玲, 庞雄飞
    2003, (11):  1943-1946. 
    摘要 ( 854 )   PDF (237KB) ( 216 )  
    应用种群动态控制的状态空间分析法,通过生命表参数模拟美洲斑潜蝇种群数量动态.通过输入不同的控制措施(施用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即马缨丹乙醇提取物、施用机油乳剂和释放美洲斑潜蝇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动态控制的作用,研究这些控制措施的组合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动态的控制.模拟结果表明,在美洲斑潜蝇成虫产卵高峰期施用马缨丹乙醇提取物(1g·100ml-1)和机油乳剂(300×),在幼虫高峰期释放寄生蜂(2000头·100m-2),可以达到控制美洲斑潜蝇种群增长的效果,起到保护菜豆免害的作用.
    研究论文
    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分析
    徐春婷, 黄寿山, 刘文惠, 韩诗畴, 陈巧贤, 李丽英
    2003, (11):  1947-1950. 
    摘要 ( 1042 )   PDF (667KB) ( 518 )  
    通过解剖柞蚕卵统计赤眼蜂幼期存活率与生殖力数据的方法,编制了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单雌平均产卵量为86.15粒,赤眼蜂的卵、幼虫、蛹的各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9186、0.8895;羽化率为0.8668;种群趋势指数I为54.48.可见,大卵(柞蚕卵)繁蜂与小卵(如米蛾卵)繁蜂不同,大卵繁蜂时的幼期死亡率接近30%,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文中还讨论了净生殖力R0、I、内禀增长率rm3个重要生命表参数计算及其相互关系,认为R0和I在生物学意义上相同,由I值也可计算rm.
    书评
    中华蜜蜂交配和产卵行为生态学研究
    余林生, 孟祥金, 吴承武
    2003, (11):  1951-1954. 
    摘要 ( 1704 )   PDF (522KB) ( 359 )  
    研究了中华蜜蜂(Apiscerana cerana Fab.)蜂王与雄蜂交配行为生态以及蜂王产卵行为生态.结果表明,温度对中华蜜蜂蜂王和雄蜂封盖子期影响,导致蜂王初生重、性成熟时间差异显著(P<0.05).蜂王和雄蜂认巢飞行次数分别为1.23~1.31和1.08~1.13,持续时间分别为0.12~0.13和0.16~0.20h;蜂王和雄蜂交配飞行次数分别为1.10~1.12和1.01~1.05,持续时间分别为0.22~0.23和0.18~0.23h;蜂王与雄蜂交配最适宜温度为20~28℃.蜂王交配飞行一次侧输卵管的精子数为3.37×106~4.15×106,自然交配产卵蜂王受精囊精子数为3.55×106~3.62×106.蜂王初生重与产卵量之间呈正相关,周年蜂王产卵量受气候和蜜粉源影响明显.
    哈尔滨市瞬时热力场空间格局分析
    祝宁, 王成, 周洪泽, 李敏
    2003, (11):  1955-1958. 
    摘要 ( 849 )   PDF (239KB) ( 223 )  
    应用遥感(TM图象)及地理信息系统(Arc View)技术,对哈尔滨市瞬时热力场空间格局现状进行多角度分析.将TM成像时哈尔滨市不同地表辐射温度地块分为3个温度等级:相对低辐射温度(<10℃)、相对中等辐射温度(10~22℃)和相对高辐射温度(22~31℃)地块.其中相对高辐射温度的地块数量最多,占61%;相对低辐射温度地块最少,仅占17%;相对中等辐射温度地块居中,占22%.在相对高辐射温度地块(22~31℃)中,大于28℃的相对过热辐射温度的地块为7018块,总面积达12252hm2,且大小不均,最大斑块面积是1489hm2,最小斑块面积为0.72hm2.在这些斑块中面积小于1hm2的占95.02%,1~5hm2占3.46%,而大于5hm2的占1.52%.它们以热团、热环及碎片的形式分布,形成分布格局.团状复合体内平均辐射温度为30.8℃,它们主要出现在哈尔滨市的道外区、道里区西南部.热环复合体的平均辐射温度为27℃,它们沿哈尔滨市现存的两条铁路环线构成过高热辐射环带.碎片复合体内的平均辐射温度为24.7℃,以小于1hm2的过高热辐射地块构成碎片形状,分布在南岗区和动力区.还分析了覆盖率、绿地面积及建筑容积因素与城市热力场空间格局的关系,提出了改善哈尔滨城市热岛.
    研究论文
    香溪河水质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叶麟, 黎道丰, 唐涛, 渠晓东, 蔡庆华
    2003, (11):  1959-1962. 
    摘要 ( 898 )   PDF (453KB) ( 488 )  
    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香溪河19个样点水质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聚类分析表明,根据各采样点之间水质组分的相似性可将香溪河大致分为3个河段,分别属于不同的亚流域,各亚流域间的特征差异显著.对各河段水质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上述3河段的主要水质信息差异很大,第1河段(在河流上游)水质的信息主要体现为总碱度和硬度,第2河段(河流中游)主要体现为可溶性磷酸盐、总磷和氯离子,第3河段(河流下游)则为pH、亚硝酸盐氮、总氮和COD.文中结合香溪河流域地理环境背景,探讨了香溪河水质空间分布格局的成因,为分析流域水质状况及成因提供了一条简单有效的途径.
    书评
    胶州湾浮游植物水华期群落结构特征
    刘东艳, 孙军, 张利永
    2003, (11):  1963-1966. 
    摘要 ( 828 )   PDF (506KB) ( 411 )  
    根据2001年8月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为期2d的大面积调查资料,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沿岸暖水性种类组成,以硅藻为主,共34种;还有少量的甲藻7种和绿藻1种.湾中央水域出现的物种数最多,为37种;湾边缘最少,仅出现10种.细胞数量的密集区出现在湾东部边缘水域,最高值为6.96×108个cell·m-3;低值区出现在湾口,最低值仅为3.18×106个cell·m-3.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均匀度的最低值均出现在湾东部边缘水域;高值区出现在湾口和湾中央水域.胶州湾海域水团运动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研究论文
    温度对外源性32P在水、铜绿微囊藻和底泥中迁移的影响
    史小丽, 王凤平, 蒋丽娟, 周治, 杨柳燕, 孔志明, 高光, 秦伯强
    2003, (11):  1967-1970. 
    摘要 ( 874 )   PDF (257KB) ( 247 )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在实验室模拟研究不同温度下外源性无机磷酸盐在水、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底泥中的迁移过程.外源性32P加入水中后,首先是一种与温度无关的快速物理化学分配,大量溶解性磷酸盐迅速进入底泥和微囊藻中.随后水中32P的迁移主要受微囊藻生长状况的影响.温度升高有利于微囊藻的生长,并提高了微囊藻吸磷的速度.微囊藻中最大外源性磷浓度只与水环境中的初始磷浓度有关.25℃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有7d的对数期,没有明显的稳定期就转入衰亡期.在25℃时,当微囊藻超积累P到一定程度后,其对数生长同细胞内含P量无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源性32P不断向底泥中迁移,实验末期所有的32P都转移到底泥中.提高温度使水中溶解性外源性磷的下降速率加快,7d后水中溶解的外源性磷浓度低于0.00716mg·L-1.
    书评
    东海水域中上层鱼类资源的空间异质性
    苏奋振, 周成虎, 仉天宇, 杜云艳, 姚长青
    2003, (11):  1971-1975. 
    摘要 ( 945 )   PDF (738KB) ( 302 )  
    定量描述鱼类分布的空间变异,有利于从生态学意义上理解其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东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密度空间化,运用空间自相关指数Gearyc和变异函数理论分析其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变异.东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空间分布平均场的Gearyc指数为0.25,各向同性随机变异占总变异的19.1%,表明其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自相关特性.空间分布上各向变异不一致,其中45°和135°方向上变异曲线斜率急剧变化,表明这两个方向上存在重要的环境动力过程.各年份平均资源密度与相关变异(C)正相关,而与随机变异(C0)不存在相关,表明年际密度变化主要由空间自相关引起.变异曲线分维数(D)与密度呈负相关,说明密度的增加是由于鱼类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增高引起的.
    铜尾矿污染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滕应, 黄昌勇, 龙健, 姚槐应, 刘方
    2003, (11):  1976-1980. 
    摘要 ( 765 )   PDF (908KB) ( 459 )  
    对浙江省哩浦铜尾矿污染区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区及其周边土壤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Cu、Zn、Pb、Cd污染,从尾矿库中心到外围重金属污染程度逐渐减轻,而土壤酶活性则不断提高,其中以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增加最明显.回归分析表明,单一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以及蛋白酶活性与重金属复合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尾矿区土壤酶信息系统的第一、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之和达98.24%,以第一、二主成分建立了两个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并用此指标对各供试样本进行空间分类,其结果与以重金属含量为依据的划分结果基本吻合.可见,采用酶活性构筑的土壤信息系统的总体酶活性来表征矿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是可行的.
    研究论文
    安徽铜陵狮子山铜尾矿场植被调查
    李影, 王友保, 刘登义
    2003, (11):  1981-1984. 
    摘要 ( 884 )   PDF (646KB) ( 394 )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铜陵市狮子山铜尾矿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共49种,隶属15个科38属,主要包括禾本科11种、菊科12种、豆科8种等.全部植物中,1、2年生草本植物26种,多年生草本植物20种.形成了5种相对稳定的演替群落,且群落物种单一,结构简单.矿业废弃地土壤养分的贫瘠,重金属含量浓度高,尤其是Cu、Cd的含量平均超出正常土壤的30倍,以及自然条件对其改造的程度是现今影响植物在其上定居、分布的主要因素.
    书评
    锌肥对不同基因型大麦吸收积累镉的影响
    朱永官
    2003, (11):  1985-1988. 
    摘要 ( 852 )   PDF (543KB) ( 325 )  
    对土壤添加不同Zn、Cd条件下两种基因型(Sahara和Clipper)大麦对Zn、Cd的吸收积累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土壤添加Zn、Cd对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土壤添加Zn抑制植物根系生长.在土壤不缺Zn情况下添加Zn<20mg·kg-1时并没有对大麦体内Cd浓度产生显著影响;当土壤Zn添加量达到40mg·kg-1时,植物体内Cd浓度明显降低.植物吸收Cd的总量随着土壤添加Zn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根系生物量的下降所致.两个基因型大麦品种Zn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一差异对植物吸收Cd的总量没有影响.Zn高效品种Sahara根部Cd浓度显著低于Clipper.
    磷对土壤中砷吸附的影响
    雷梅, 陈同斌, 范稚连, 莫良玉, 黄泽春
    2003, (11):  1989-1992. 
    摘要 ( 820 )   PDF (574KB) ( 369 )  
    在黄壤、红壤和褐土中进行As的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在不添加P的情况下,3种土壤对As的吸附能力随土壤pH的升高而降低,随土壤粘粒含量的降低而减弱,3种土壤吸附能力为黄壤>红壤>褐土.As在土壤中的吸附受P存在的影响,60mg·kg-1的P可以降低黄壤和红壤对As的最大吸附量.吸附质中P:As的比例不同,P对土壤吸附As的影响差异很大:吸附质中P:As=1:2时,土壤对As的吸附能力均强于P:As=1:1和P:As=2:1,后两者差异不显著,表明土壤中的吸附点位对As和P的亲和性具有一定的差异.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拟合所测得的土壤平衡溶液中As浓度.
    城市污泥与稻草堆肥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研究
    蔡全英, 莫测辉, 朱夕珍, 吴启堂, 王伯光, 李桂荣
    2003, (11):  1993-1996. 
    摘要 ( 990 )   PDF (626KB) ( 395 )  
    将广州城市污泥与稻草进行翻堆、接菌翻堆、连续通气和间歇通气4种方式的堆肥,应用GC/MS技术对堆肥中6种属于USEPA优控污染物的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PAEs)进行分析,探讨堆肥产物中PAEs的含量分布以及不同方式堆肥对PAEs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4种方式堆肥中PAEs总含量(∑PAEs)在9.815~17.832mg·kg-1之间,依次为翻堆(17.832mg·kg-1)>接菌翻堆(13.927mg·kg-1)>间隙通气(10.765mg·kg-1)>连续通气(9.815mg·kg-1).堆肥中PAEs以邻苯二甲酸正二辛酯(DnOP)为主,占∑PAEs的82.2%~89.6%.不同方式堆肥中∑PAEs的降解率为连续通气(45.71%)>间隙通气(40.46%)>接菌翻堆(22.97%)>翻堆(1.37%)(平均降解率为27.63%),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nBP)和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的降解率分别为95.76%~98.68%、79.56%~99.46%和87.42%~98.42%;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正二辛酯的含量反而增加.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在所有堆肥中均未检出.
    猪粪和稻草对镉污染黄泥土生物活性的影响
    张亚丽, 沈其荣, 谢学俭, 孙兆海
    2003, (11):  1997-2000. 
    摘要 ( 840 )   PDF (557KB) ( 346 )  
    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猪粪和稻草对Cd污染黄泥土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污染土壤的生物活性下降.施用有机肥料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低,降幅约为40%;微生物量C、N、P和脱氢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增高,增幅为30%~100%,其中微生物量C、N与土壤有效态Cd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作为污染土壤的生物指标.
    城市污泥和化肥对水稻土种植的通菜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影响
    蔡全英, 莫测辉, 朱夕珍, 吴启堂, 王伯光, 蒋成爱, 李海芹
    2003, (11):  2001-2005. 
    摘要 ( 907 )   PDF (575KB) ( 333 )  
    对水稻土施用城市污泥和化肥盆栽通菜,应用GC/MS联机检测技术对通菜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PAEs)进行分析,探讨施肥对通菜中PAE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通菜中6种PAEs化合物的总含量(∑PAEs)在2.129~7.111mg·kg-1之间,依次为广州污泥+化肥(7.111mg·kg-1)>广州污泥(4.767mg·kg-1)>佛山污泥(3.569mg·kg-1)>佛山污泥+化肥(3.305mg·kg-1)>化肥(2.638mg·kg-1)>空白对照(2.129mg·kg-1),显示了施肥造成通菜中∑PAEs不同程度的提高.各处理通菜中的PAEs均以个别化合物为主,其中空白对照、化肥、佛山污泥和广州污泥处理的通菜中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占∑PAEs的40%~81%,佛山污泥+化肥处理的通菜中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nBP)占∑PAEs的56%,而广州污泥+化肥处理的通菜中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正二辛酯(DnO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各占∑PAEs的30%左右.通菜中∑PAEs和多数化合物的含量不同程度地大于其在根系中的含量.
    城市生活垃圾蚯蚓处理的因素优化及其重金属富集研究
    陈玉成, 皮广洁, 黄伦先, 丁德蓉, 杨勇
    2003, (11):  2006-2010. 
    摘要 ( 1746 )  
    采用模拟试验、小区试验与生产试验等研究了垃圾成分、软化方式、培养方式、环境温度和蚯蚓杂交等因素对蚯蚓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影响及其重金属富集效应.结果表明,改变垃圾成分、提高垃圾碳氮比,在20℃温度左右时,采用蚯蚓粪软化和室内层床培养方式,可使蚯蚓增殖率和垃圾腐解率都有所提高.同时利用驯化的重庆赤子爱胜蚓与背暗异唇蚓进行杂交,也可以提高蚯蚓处理垃圾的效果.蚯蚓处理过程中重金属富集系数与软化方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而与重金属种类、培养方式之间具有较强的依存性.砷、镉在腐解物中最易富集,而汞不易富集.垄埂式培养比层床式容易富集重金属,露天培养比室内培养更易富集重金属.
    表面活性剂对分枝杆菌KR2菌株降解菲的影响
    姜霞, 区自清, 应佩峰, Ayfer Yediler, Antonious Kettrup
    2003, (11):  2011-2014. 
    摘要 ( 1230 )  
    采用同位素示踪方法,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离子类型和直链长度三方面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分枝杆菌KR2菌株降解菲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不能促进KR2菌对菲的降解;高浓度表面活性剂(≥20mg·L-1)的存在,使菲的降解出现延迟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在低浓度时(≤10mg·L-1)可以优先作为营养基质被分枝杆菌KR2菌株利用.表面活性剂的离子类型对菲降解的抑制作用的顺序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DTM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表面活性剂的直链长度对菲降解的影响为直链越短,对微生物的毒性越大,菲降解得越不完全.
    研究论文
    黑土稻田CH4与N2O排放及减排措施研究
    岳进, 梁巍, 吴杰, 史奕, 黄国宏
    2003, (11):  2015-2018. 
    摘要 ( 1133 )  
    通过对黑土稻田CH4和N2O排放的观测,发现水稻生长季CH4和N2O排放量低于全国其它地区稻田.CH4和N2O排放之间存在互为消长关系(r=-0.513,P<0.05).但在同样施肥水平条件下,间歇灌溉与长期淹灌相比,CH4排放明显减少而N2O略有增加,其相对综合温室效应被大大减少且水稻产量未受影响.为此,间歇灌溉可作为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水分管理措施.另外,通过对CH4和N2O排放的相关微生物过程探讨,揭示产甲烷菌数与CH4排放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2=0.82,P<0.05),硝化菌数和反硝化菌数与N2O排放有重要关系.
    书评
    陆地生态系统中水溶性有机物动态及其环境学意义
    王艮梅, 周立祥
    2003, (11):  2019-2025. 
    摘要 ( 1320 )  
    水溶性有机物(DOM)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有机碳库,也是土壤圈层与相关圈层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重金属、养分元素和有机污染物的活化、迁移与生态毒性有较大影响.在农业土壤溶液中DOM浓度通常在10~80mgC·L-1,湿地土壤中多数在25~50mgC·L-1,与森林土壤剖面淋滤水中的DOM相近.但在某些微域土壤环境(如根际和有机肥施用点附近)中DOM浓度可高达200~1000mgC·L-1.不同来源的DOM在土壤中的迁移性与降解性明显不同,含低分子量组分或亲水性组分较多的DOM不易被土壤吸持而易被微生物降解.pH值相对较高的土壤(如石灰性土壤)对DOM吸附较弱,但pH较低和含有大量氧化物的土壤(如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等)则对DOM的吸附较强.施用石灰、土壤淹水或干湿交替、温度升高等有利于土壤保持较高的DOM浓度.由于DOM-金属配合物的形成,DOM能明显促进土壤重金属活化和向下迁移,而且DOM中低分子量或亲水性组分所占比例越低活化作用越强.同样地,由于DOM具有两亲性质,也能明显提高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农药和持久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水溶性,增加其对环境污染的风险,特别是含疏水性组分越多的DOM这种作用越强.可以认为,继续加强有关DOM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产生与消长规律.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
    彭少麟, 任海, 张倩媚
    2003, (11):  2026-2030. 
    摘要 ( 1313 )  
    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是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可调控区域内的水分循环和C、N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生物生产力可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商品,还能过滤和分解所吸纳的污染物.由于湿地的功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全世界的湿地因大量围垦和干扰而丧失或退化.在退化湿地的恢复过程中,可用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演替理论、入侵理论、河流理论、洪水脉冲理论、边缘效应理论和中度干扰假说等理论作指导.湿地恢复的方法包括:尽可能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恢复湿地的供水连接,利用水文过程加快恢复,控制污染物的流入,修饰湿地的地形或景观,改良湿地土壤,在最佳位置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减少人类干扰,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建立缓冲带以保护自然的和恢复的湿地,建立湿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评价体系并予以监控.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赵平
    2003, (11):  2031-2036. 
    摘要 ( 1211 )  
    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干预导致局部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植物群落格局的变化,不管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的强度如何,生态系统常常通过自然演替能够恢复它们大部分的特征,亦可以通过人类的介入进行修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过程.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研究可以解释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一些宏观现象,并为植被恢复构建先锋群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文综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研究的进展.
    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研究进展
    李春平, 关文彬, 范志平, 苏繁星, 汪西林
    2003, (11):  2037-2043. 
    摘要 ( 1417 )  
    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决定着生态功能,其时空结构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旨在探讨形成结构的完整性、稳定性、持久性的组件间的相互关系.将其分为树体结构、林带结构、林网结构、景观结构4个层次,针对各层次中结构研究的原理、方法及成果进行了综述.通过树木个体的形态、质态结构研究,应用分形图形学的手段可实现动态结构的可视化,以研究林带树体结构的生成机理;精确界定林带结构的分维疏透度,探讨农田防护林带最佳结构理论,以构建防护林带最佳结构计算机生成模型;确立多物种、多层次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林网优化模式;评价农田防护林景观的合理性、稳定性、持续性,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氮素形态对树木养分吸收和生长的影响
    张彦东, 白尚斌
    2003, (11):  2044-2048. 
    摘要 ( 1653 )  
    由于NH4+-N和NO3--N形态的差异,二者对树木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树木常表现出对NH4+-N和NO3--N的选择性吸收,树种对NH4+-N和NO3--N吸收的偏好特性可能与生长地的土壤pH有关.来自于酸性土壤的树种通常具有喜NH4+-N的特性,而来自于中性或碱性土壤的树种常表现出喜NO3--N的趋势.由于NH4+-N和NO3--N所带电荷的差异,通常NH4+-N有利于阴离子的吸收,而NO3--N则促进阳离子的吸收.在有些情况下,NH4+-N会抑制NO3--N的吸收,但抑制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树木吸收NH4+-N时,引起根际pH下降,相反吸收NO3--N时根际pH升高.根际pH变化可以改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并影响树木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树木对NH4+-N和NO3--N的生长反应不同,有些喜NH4+-N的针叶树在供应NH4+-N时生长较好.多数植物在同时供应NH4+-N和NO3--N时生长量最大,有些树种在同时供应NH4+-N和NO3--N时也表现出最高的生长,但对于树木类似的研究还少,这一现象对于树木是否具有普遍性还需要大量试验证明.
    研究论文
    水稻植株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贾仲君, 蔡祖聪
    2003, (11):  2049-2053. 
    摘要 ( 1526 )  
    稻田CH4排放是稻田土壤中CH4产生、氧化和传输不同过程的净效应.水稻植株强烈影响稻田CH4的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是导致稻田CH4排放季节性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水稻植株对稻田CH4排放过程的不同影响.水稻植株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物作为产甲烷前体促进稻田土壤中CH4的产生,在水稻生长后期,植株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物被认为是稻田土壤甲烷产生的主要基质,是导致这一时期稻田CH4高排放通量的主要原因;水稻植株根系泌氧在根际环境形成一个微氧区域氧化稻田甲烷,整个水稻生长季稻田土壤中产生的CH4大约36%~90%在植株根际环境中被氧化;约80%甚至更多的稻田CH4通过水稻植株的通气组织进入大气圈,植株对稻田CH4的传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报告
    论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与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张立峰
    2003, (11):  2054-2056. 
    摘要 ( 1190 )  
    华北农牧交错带自成型农作至今的百余年内,农牧业长期封闭、耗竭式生产,导致土地资源呈现沙化、碱化与贫瘠化演替.生态退化直接威胁着京、津及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发挥市场经济下区域间互补性合作生产优势,组织农牧产品有效交流,建立开放式农牧生产结构,成为促进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互依发展的重要策略.基于不同效益主体的建设目标差异性及生态与经济演进态势的矛盾性,提出了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建设的技术途径.通过乔灌围网、草地培育,实现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土地生态防护体系;通过集约生产喜凉蔬菜、组织实施南秸北饲,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农业经济的突破.
    富营养化水体生物净化效应的研究进展
    全为民, 沈新强, 严力蛟
    2003, (11):  2057-2061. 
    摘要 ( 1354 )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性难题.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是调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使其恢复自然、健康和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能力.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个体大、生长周期长、吸取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能力强,保持和恢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种群可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水生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水生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可直接捕食浮游植物,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而改变鱼类种群结构可提高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从而间接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达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我国的生物净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在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生物净化的关键技术及优化水产养殖新模式技术研究方面有待提高,这将对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及水体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转Bt基因作物Bt毒蛋白在土壤中的安全性研究
    白耀宇, 蒋明星, 程家安, 姜永厚
    2003, (11):  2062-2066. 
    摘要 ( 1348 )  
    商业化的转Bt基因作物获准在田间大面积种植,使其释放的Bt毒蛋白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转Bt抗虫作物以植株残体、根系分泌物、花粉等形式释放的Bt毒蛋白通过田间耕作等方式进入土壤后的一些安全性问题,包括土壤活性颗粒对Bt毒蛋白的吸附作用,Bt毒蛋白在土壤中的杀虫活性、存留,土壤微生物对Bt毒蛋白的降解作用以及Bt毒蛋白对土壤生物的影响等.
    研究论文
    污染物在根-土界面的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
    王美娥, 周启星, 张利华
    2003, (11):  2067-2071. 
    摘要 ( 1292 )  
    根土界面是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的主要通道和导致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的特殊微生态区.本文提出污染物在根土界面上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包括根际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根系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并从理论上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指出根际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包括根际pH环境与吸附行为、根际氧化还原行为、根际化学致毒效应、根际微生物效应及根际生物酶反应等;根系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包括根系分泌物、根系酶系统的影响、干扰正常生理过程、改变细胞结构与功能、干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等.并阐述根土界面上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在污染生态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及在土壤中的行为
    姜霞, 高学晟, 应佩峰, 区自清
    2003, (11):  2072-2076. 
    摘要 ( 1311 )  
    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存在是导致难溶有机化合物(HOCs)溶解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表面活性剂对土壤的影响很大,即使很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也会明显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其中表面活性剂的吸附过程起了主要作用.另外,表面活性剂的类型、结构和浓度以及所处环境条件和微生物种类都对土壤中植物、微生物生长和其本身的生物降解和去除有影响.这些都将导致土壤中原有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改变,应该引起人们的日益重视.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试验研究
    王君琴, 沈东升
    2003, (11):  2077-2078. 
    摘要 ( 1140 )  
    研究报告
    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统浮游细菌的呼吸与生产
    刘国才, 李德尚, 董双林
    2003, (11):  2079-2080. 
    摘要 ( 1302 )  
    太湖地区稻田氮肥吸收及其利用的研究
    宋勇生, 范晓晖
    2003, (11):  2081-2083. 
    摘要 ( 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