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4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3-12-15
    书评
    沈阳城区绿地生态系统景观结构与异质性分析
    何兴元, 陈玮, 徐文铎, 刘常富, 李海梅, 孙雨, 张粤
    2003, 14(12):  2085-2089. 
    摘要 ( 695 )   PDF (286KB) ( 293 )  
    对沈阳城区绿地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和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城区绿地景观斑块以街头绿地斑块最多,占城区绿地块数的50%以上,但绿地面积只占4.45%,斑块大小以防护绿地和公园绿地斑块平均值最大,分别为66.97hm^2和59.21hm^2。而街头绿地和游园绿地斑块平均值最小,为0.71hm^2和0.38hm^2。景观多样性指数以街头绿地最高,而公园绿地最低,在沈阳城区的7个区中不同绿地类型中的优势度和均匀度都比较小,但斑块绿地优势度高于廊道绿地的10倍多,绿地分布不均衡,应增加绿地斑块数量,均匀配置公共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增加绿色廊道,建立城区与城郊自然生态系统绿色通道和充分发挥沈阳城区3条人工运河带状绿地美化环境、泄洪排涝和调节气候功能作用。
    沈阳城区绿地生态系统景观结构与异质性分析
    何兴元, 陈玮, 徐文铎, 刘常富, 李海梅, 孙雨, 张粤
    2003, (12):  2085-2089. 
    摘要 ( 0 )  
    对沈阳城区绿地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和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城区绿地景观斑块以街头绿地斑块最多,占城区绿地块数的50%以上,但绿地面积只占4.45%,斑块大小以防护绿地和公园绿地斑块平均值最大,分别为66.97hm2和59.21hm2.而街头绿地和游园绿地斑块平均值最小,为0.71hm2和0.38hm2.景观多样性指数以街头绿地最高,而公园绿地最低.在沈阳城区的7个区中不同绿地类型中的优势度和均匀度都比较小.但斑块绿地优势度高于廊道绿地的10倍多.绿地分布不均衡.应增加绿地斑块数量,均匀配置公共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增加绿色廊道,建立城区与城郊自然生态系统绿色通道和充分发挥沈阳城区3条人工运河带状绿地美化环境、泄洪排涝和调节气候功能作用.
    城市森林结构的量化研究——以沈阳树木园森林群落为例
    朱文泉, 何兴元, 陈玮, 陈云浩, 张粤, 宁祝华
    2003, 14(12):  2090-2094. 
    摘要 ( 638 )   PDF (315KB) ( 212 )  
    采用遥感图像判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沈阳树木园植物群落的物种结构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沈阳树木园植被的生长状况良好;物种丰富,其中黄蘖(Phellodendron amugense)、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在树木株数和相对优势度上均占优势,为群落的主林木;植被在高度和胸径上的分布均表现为具有向上发展的潜力,整个植被群落正处于一个快速的生长期,属于发挥生态效益的最佳时期,沈阳树木园的树种多度与基于叶面积的相对优势度之间无明显关联,数量上占优势的树种,其相对优势度不一定很高,沈阳树木园植被树木株数与不同树高等级间的分布关系表现为上凸的曲线,随着树木高度级的增加,树木株数开始分布比较平稳,当高度超过12m后,树木株数明显减少,曲线急骤下降,树木株数分布与不同胸径等级间的关系也呈现类似的情况。
    研究论文
    城市森林结构的量化研究——以沈阳树木园森林群落为例
    朱文泉, 何兴元, 陈玮, 陈云浩, 张粤, 宁祝华
    2003, (12):  2090-2094. 
    摘要 ( 0 )  
    采用遥感图像判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沈阳树木园植物群落的物种结构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沈阳树木园植被的生长状况良好;物种丰富,其中黄蘖(Phellodendron amurense)、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在树木株数和相对优势度上均占优势,为群落的主林木;植被在高度和胸径上的分布均表现为具有向上发展的潜力,整个植被群落正处于一个快速的生长期,属于发挥生态效益的最佳时期.沈阳树木园的树种多度与基于叶面积的相对优势度之间无明显关联,数量上占优势的树种,其相对优势度不一定很高.沈阳树木园植被树木株数与不同树高等级间的分布关系表现为上凸的曲线,随着树木高度级的增加,树木株数开始分布比较平稳,当高度超过12m后,树木株数明显减少,曲线急骤下降.树木株数分布与不同胸径等级间的关系也呈现类似的情况.
    沈阳市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的研究
    徐文铎, 何兴元, 陈玮, 张粤, 李海梅, 刘常富
    2003, 14(12):  2095-2102. 
    摘要 ( 732 )   PDF (545KB) ( 367 )  
    探讨了沈阳市区植物区系特点和城市植被类型的分类及其特征,沈阳市处于长白植物区系、蒙古植物区系和华北植物区系交汇地带,植物种类较丰富,约有种子植物98科371属779种,最大科是菊科。共有植物85种,超过20种的科还有莎草科、蔷薇科、豆科、蓼科、唇形科、百合科及毛茛科等,这些科共有植物384种,占沈阳市区种子植物总数的49.3%。此区系有23个地理成分类型,其中以温带性质占优势。占沈阳市区地理成分的89.3%,根据植被发生和功能以及建群种的作用,将沈阳市区城市植被划分三大植被类14个植被组和57个植被型,并对3个植被类中的典型代表性类型进行了群落(种群)的组成、结构、动态和功能分析。
    沈阳市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的研究
    徐文铎, 何兴元, 陈玮, 张粤, 李海梅, 刘常富
    2003, (12):  2095-2102. 
    摘要 ( 0 )  
    探讨了沈阳市区植物区系特点和城市植被类型的分类及其特征.沈阳市处于长白植物区系、蒙古植物区系和华北植物区系交汇地带.植物种类较丰富,约有种子植物98科371属779种.最大科是菊科,共有植物85种,超过20种的科还有莎草科、蔷薇科、豆科、蓼科、唇形科、百合科及毛茛科等.这些科共有植物384种,占沈阳市区种子植物总数的49.3%.此区系有23个地理成分类型.其中以温带性质占优势,占沈阳市区地理成分的89.3%.根据植被发生和功能以及建群种的作用,将沈阳市区城市植被划分三大植被类14个植被组和57个植被型,并对3个植被类中的典型代表性类型进行了群落(种群)的组成、结构、动态和功能分析.
    书评
    沈阳城市森林群落的树种组合选择
    刘常富, 何兴元, 陈玮, 徐文铎, 赵桂玲
    2003, 14(12):  2103-2107. 
    摘要 ( 609 )   PDF (312KB) ( 367 )  
    通过对沈阳市建成区公园树木的调查分析,获得各树种的综合表现排序,并利用Jaccard定量修正系数进行树种问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建成区城市森林群落的最佳树种组合为5组,参考树种组合3组,且选择树种与各树种的综合表现评价相一致;对沈阳城市森林的树种进行选择分析,提出沈阳城市森林的参考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分析了沈阳市建成区公园树种分布的现状,并提出其发展建议。
    沈阳城市森林群落的树种组合选择
    刘常富, 何兴元, 陈玮, 徐文铎, 赵桂玲
    2003, (12):  2103-2107. 
    摘要 ( 0 )  
    通过对沈阳市建成区公园树木的调查分析,获得各树种的综合表现排序,并利用Jaccard定量修正系数进行树种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建成区城市森林群落的最佳树种组合为5组,参考树种组合3组,且选择树种与各树种的综合表现评价相一致;对沈阳城市森林的树种进行选择分析,提出沈阳城市森林的参考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分析了沈阳市建成区公园树种分布的现状,并提出其发展建议.
    研究论文
    沈阳市城市森林结构与效益分析
    胡志斌, 何兴元, 陈玮, 李月辉, 李海梅
    2003, 14(12):  2108-2112. 
    摘要 ( 669 )   PDF (351KB) ( 280 )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沈阳市243km^2范围的树木进行每木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Arc View3.2平台上建立了基于CITYgreen模型的城市森林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该信息系统分析了沈阳市土地利用及树木分布的格局、树种构成、树木密度、树高、胸径、健康状况等反映城市森林结构特征的指标结果表明,2001年沈阳市有树136种,1 914 500株树木,森林覆盖率为9.77%,25种主要树木占树木总数的84.78%,胸径小于0.25m(一类胸径)和大于0.5m(三类胸径)的树木占82.8%;幼龄树27%、中龄树58%、老龄树15%;84%的树木健康状况为中等以上,城市森林信息管理系统计算表明,沈阳市城市森林每年生态效益折合经济价值为2.65千万美元。
    沈阳市城市森林结构与效益分析
    胡志斌, 何兴元, 陈玮, 李月辉, 李海梅
    2003, (12):  2108-2112. 
    摘要 ( 0 )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沈阳市243km2范围的树木进行每木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Arc View3.2平台上建立了基于CITYgreen模型的城市森林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该信息系统分析了沈阳市土地利用及树木分布的格局、树种构成、树木密度、树高、胸径、健康状况等反映城市森林结构特征的指标.结果表明,2001年沈阳市有树136种,1914500株树木,森林覆盖率为9.77%.25种主要树木占树木总数的84.78%.胸径小于0.25m(一类胸径)和大于0.5m(三类胸径)的树木占82.8%;幼龄树27%、中龄树58%、老龄树15%;84%的树木健康状况为中等以上.城市森林信息管理系统计算表明,沈阳市城市森林每年生态效益折合经济价值为2.65千万美元.
    东北地区城市针叶树冬季滞尘效应研究
    陈玮, 何兴元, 张粤, 孙雨, 王文菲, 宁祝华
    2003, 14(12):  2113-2116. 
    摘要 ( 723 )   PDF (271KB) ( 310 )  
    对不同种针叶树同一降尘条件及同种针叶树不同降尘条件的滞尘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针叶树在东北的冬季有很强的滞尘作用,不同的针叶树滞尘能力排序为沙松冷杉>沙地云杉>红皮云杉>东北红豆杉>白皮松>华山松>油松,不同针叶树叶表面结构不同,滞尘量较小的白皮松、华山松和油松表面平滑,细胞与气孔排列整齐,而滞尘量较大的红皮云杉、沙松冷杉、东北红豆杉的针叶表皮平滑程度较差,细胞与气孔排列较前3种植物差,在红皮云杉叶表面上有大小不等的瘤状物,不同针叶树叶断面形状与滞尘量相关,白皮松和油松叶片的上表面呈弧形,不易附着灰尘;华山松叶片呈三棱形,上表面较窄,附着灰尘的量较小;两种云杉的叶片呈四棱形,上表面较3种松属植物的叶片要宽与平展,因此相对滞尘量要大;沙松冷杉和东北红豆杉的叶断面形状都较扁、平,这种断面正是构成其滞尘量大于3种松属和两种云杉属植物的主要因素。
    东北地区城市针叶树冬季滞尘效应研究
    陈玮, 何兴元, 张粤, 孙雨, 王文菲, 宁祝华
    2003, (12):  2113-2116. 
    摘要 ( 0 )  
    对不同种针叶树同一降尘条件及同种针叶树不同降尘条件的滞尘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针叶树在东北的冬季有很强的滞尘作用,不同的针叶树滞尘能力排序为沙松冷杉>沙地云杉>红皮云杉>东北红豆杉>白皮松>华山松>油松.不同针叶树叶表面结构不同,滞尘量较小的白皮松、华山松和油松表面平滑,细胞与气孔排列整齐,而滞尘量较大的红皮云杉、沙松冷杉、东北红豆杉的针叶表皮平滑程度较差,细胞与气孔排列较前3种植物差,在红皮云杉叶表面上有大小不等的瘤状物.不同针叶树叶断面形状与滞尘量相关,白皮松和油松叶片的上表面呈弧形,不易附着灰尘;华山松叶片呈三棱形,上表面较窄,附着灰尘的量较小;两种云杉的叶片呈四棱形,上表面较3种松属植物的叶片要宽与平展,因此相对滞尘量要大;沙松冷杉和东北红豆杉的叶断面形状都较扁、平,这种断面正是构成其滞尘量大于3种松属和两种云杉属植物的主要因素.
    合肥市区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吴泽民, 吴文友, 高健, 张少杰
    2003, 14(12):  2117-2122. 
    摘要 ( 658 )   PDF (394KB) ( 188 )  
    运用3S技术在分析合肥景观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合肥市区17.6km^2范围内的城市森林景观特点及与其它景观单元间关系。结果表明,主要景观要素分为建筑与硬质铺装表面、城市森林斑块、一般绿地、道路、水面五大类景观背景为建筑及铺装表面,占总面积的73.13%;道路为典型的廊道景观,约占6.89%;研究区城市森林斑块共408块,计161.16hm^2,占总面积的9.8%,平均面积0.396hm^2、最大面积12hm^2,斑块形状复杂、近圆度小,其中48%的班块属于面积<500m^2的小班块,>1hm^2的城市森林班块只占8.6%;水面斑块147块,计149.93hm^2,占总面积的8.54%,平均面积1.02hm^2,最大面积16hm^2;一般绿地斑块255块,计39.74hm^2,占2.26%,最大面积3.86hm^2,平均面积0.1558hm^2.Shanlnon—Weiner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偏低,分别为0.9284和0.5768。另外,城市森林与一般绿地两类景观要素的总优势度达0.39,由于这两类景观斑块的尺度变化范围大,比较破碎,小尺度的斑块所占比例高,又主要集中在西区,分布不均匀,故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受到限制,文中引用自然森林的内部生境概念,确定合肥城市森林斑块出现内部环境的l临界面积为9800m^2,研究区拥有城市森林的内部生境总面积为31.69hm^2,仅为城市森林面积的19.7%,不利于对物种提供更多的生境,提出应用内部生境的大小来划分城市森林斑块,建立城市森林小班块—中斑块—大斑块—特大斑块的尺度等级体系,据此提出,研究区各尺度的城市森林斑块面积比为2:2:2:3。同时提出合肥东北部应增加城市森林面积,尽可能建设1.5~3.0hm^2的片状城市森林。
    合肥市区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吴泽民, 吴文友, 高健, 张少杰
    2003, (12):  2117-2122. 
    摘要 ( 0 )  
    运用3S技术在分析合肥景观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合肥市区17.6km2范围内的城市森林景观特点及与其它景观单元间关系.结果表明,主要景观要素分为建筑与硬质铺装表面、城市森林斑块、一般绿地、道路、水面五大类.景观背景为建筑及铺装表面,占总面积的73.13%;道路为典型的廊道景观,占6.89%;研究区城市森林斑块共计408块,计161.16hm2,占总面积的9.8%,平均面积0.396hm2、最大面积12hm2,斑块形状复杂、近圆度小,其中48%的班块属于面积<500m2的小班块,>1hm2的城市森林班块只占8.6%;水面斑块147块,计149.93hm2,占总面积的8.54%,平均面积1.02hm2,最大面积16hm2;一般绿地斑块255块,计39.74hm2,占2.26%,最大面积3.86hm2,平均面积0.1558hm2.ShannonWeiner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偏低,分别为0.9284和0.5768.另外,城市森林与一般绿地两类景观要素的总优势度达0.39.由于这两类景观斑块的尺度变化范围大,比较破碎,小尺度的斑块所占比例高,又主要集中在西区,分布不均匀,故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受到限制.文中引用自然森林的内部生境概念,确定合肥城市森林斑块出现内部环境的临界面积为9800m2,研究区拥有城市森林的内部生境总面积为31.69 hm2,仅为城市森林面积的19.7%,不利于对物种提供更多的生境.提出应用内部生境的大小来划分城市森林斑块,建立城市森林小班块2中斑块2大斑块2特大斑块的尺度等级体系.据此提出,研究区各尺度的城市森林斑块面积比为2:2:2:3.同时提出合肥东北部应增加城市森林面积,尽可能建设1.5~3.0hm2的片状城市森林.
    书评
    秦岭锐齿栎群落数量特征的研究
    赵永华, 雷瑞德, 贾夏, 何兴元, 陈玮
    2003, 14(12):  2123. 
    摘要 ( 1579 )   PDF (386KB) ( 210 )  
    对秦岭锐齿栎群落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乔木层可划为两个亚层,其生活型以高位芽占优势。地面芽次之,锐齿栎、华山松的胸径结构呈左偏正态分布;油松的胸径主要以小径级居多;漆树的胸径以大径级的个体占有较大的比例,属于衰退种群;板栗主要是以小径级的幼树和小树为主,处于幼龄向中龄过渡阶段;山杨处于由进展向稳定过渡阶段,属于中幼龄林,林分的胸径结构主要受锐齿栎种群的胸径变化的影响,聚类与排序结果一致,得到6个类型:鞘柄菝葜+蔷薇—栓皮栎+灰榆—锐齿栎群丛;美丽胡枝子+鞘柄菝葜—板栗—锐齿栎群丛;榛子—尖叶四照花+山杨—锐齿栎群丛;樱桃+榛子—漆树—锐齿栎群丛;榛子+蔷薇—华山松—锐齿栎群丛;箭竹—华山松+油松—锐齿栎群丛,表明锐齿栎群落在海拔分布上的连续性和群落类型分布的间断性。
    秦岭锐齿栎群落数量特征的研究
    赵永华, 雷瑞德, 贾夏, 何兴元, 陈玮
    2003, (12):  2123-2128. 
    摘要 ( 0 )  
    对秦岭锐齿栎群落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乔木层可划为两个亚层,其生活型以高位芽占优势,地面芽次之.锐齿栎、华山松的胸径结构呈左偏正态分布;油松的胸径主要以小径级居多;漆树的胸径以大径级的个体占有较大的比例,属于衰退种群;板栗主要是以小径级的幼树和小树为主,处于幼龄向中龄过渡阶段;山杨处于由进展向稳定过渡阶段,属于中幼龄林.林分的胸径结构主要受锐齿栎种群的胸径变化的影响.聚类与排序结果一致,得到6个类型:鞘柄菝葜+蔷薇栓皮栎+灰榆锐齿栎群丛;美丽胡枝子+鞘柄菝葜板栗锐齿栎群丛;榛子尖叶四照花+山杨锐齿栎群丛;樱桃+榛子漆树锐齿栎群丛;榛子+蔷薇华山松锐齿栎群丛;箭竹华山松+油松锐齿栎群丛.表明锐齿栎群落在海拔分布上的连续性和群落类型分布的间断性.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小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张一平, 窦军霞, 马友鑫, 刘玉洪, 郭萍
    2003, 14(12):  2129. 
    摘要 ( 638 )   PDF (365KB) ( 101 )  
    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次生林林窗的小气候垂直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区域树表温、气温、水汽压及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指出在林窗区域,林窗边缘不仅具有显著的热力效应,同样具有明显的水汽效应。并由此构成了林窗区域立体空间的环境异质性,其结果对深入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水汽传输,小气候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和更新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次生林林窗的小气候垂直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区域树表温、气温、水汽压及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指出在林窗区域,林窗边缘不仅具有显著的热力效应,同样具有明显的水汽效应。并由此构成了林窗区域立体空间的环境异质性,其结果对深入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水汽传输,小气候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和更新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小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张一平, 窦军霞, 马友鑫, 刘玉洪, 郭萍
    2003, (12):  2129-2135. 
    摘要 ( 0 )  
    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次生林林窗的小气候垂直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区域树表温、气温、水汽压及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指出在林窗区域,林窗边缘不仅具有显著的热力效应,同样具有明显的水汽效应.并由此构成了林窗区域立体空间的环境异质性.其结果对深入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水汽传输,小气候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和更新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粤西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的生物量与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
    杨清培, 李鸣光, 王伯荪, 李仁伟, 王昌伟
    2003, 14(12):  2136. 
    摘要 ( 691 )   PDF (318KB) ( 274 )  
    以粤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为对象,探讨了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系列上3个主要演替阶段的代表类型:针叶林(马尾松群落)、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吊皮椎+木荷+枫香群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粘木+小叶胭脂+光叶红豆+黄果厚壳桂群落)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针叶林生物量为246.697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为14.715t·hm^-2·yr^-1;针阔混交林生物量为287.367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为17.179t·hm^-2·yr^-1;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为357.976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为18.730t·hm^-2·yr^-1,可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3种森林群落的发展阶段已比较接近,即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较为成熟,常绿阔叶林相对年轻,在不受或低度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随着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其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均呈增加趋势。
    粤西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的生物量与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
    杨清培, 李鸣光, 王伯荪, 李仁伟, 王昌伟
    2003, (12):  2136-2140. 
    摘要 ( 0 )  
    以粤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为对象,探讨了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系列上3个主要演替阶段的代表类型:针叶林(马尾松群落)、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吊皮椎+木荷+枫香群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粘木+小叶胭脂+光叶红豆+黄果厚壳桂群落)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针叶林生物量为246.697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为14.715t·hm-2·yr-1;针阔混交林生物量为287.367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为17.179t·hm-2·yr-1;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为357.976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为18.730t·hm-2·yr-1.可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3种森林群落的发展阶段已比较接近,即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较为成熟,常绿阔叶林相对年轻.在不受或低度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随着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其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均呈增加趋势.
    黄山花楸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刘登义, 沈浩, 杨月红, 张杰
    2003, 14(12):  2141. 
    摘要 ( 610 )   PDF (286KB) ( 204 )  
    利用RAPD技术,对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自然分布区的13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能产生稳定多态性标记的引物14个,共扩增出10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0个,占28.6%,应用UPGMA法和Neighbor-Joining法对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系图。结果表明,黄山花楸自然种群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其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与其地理分布有关;黄山花楸自身的特殊进化历史和人为砍伐以及自然灾害(火灾、病虫害等)和小种群的遗传漂变作用是黄山花楸遗传多样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濒危的主要原因。
    黄山花楸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刘登义, 沈浩, 杨月红, 张杰
    2003, (12):  2141-2144. 
    摘要 ( 0 )  
    利用RAPD技术,对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自然分布区的13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能产生稳定多态性标记的引物14个,共扩增出10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0个,占28.6%.应用UPGMA法和Neighbor-Joining法对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系图,结果表明,黄山花楸自然种群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其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与其地理分布有关;黄山花楸自身的特殊进化历史和人为砍伐以及自然灾害(火灾、病虫害等)和小种群的遗传漂变作用是黄山花楸遗传多样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濒危的主要原因.
    沙地云杉幼苗根表土体中NPK的梯度分布
    邹春静, 韩士杰, 徐文铎, 谷志静
    2003, 14(12):  2145. 
    摘要 ( 647 )   PDF (260KB) ( 207 )  
    采用水平根和垂直根两种处理方法对6年生沙地云杉幼苗进行栽培实验,应用分层取样方法对幼苗根表不同距离土体进行取样,并测定不同层次土体中速效N、速效P、速效K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沙地云杉根表不同距离的土体中,速效N、P、K呈现有规律的梯度分布,即在根表近距离土体中营养元素由于根系的吸附作用而含量较高,同时根系生命活动对营养元素的大量消耗又使得营养元素随即出现严重的亏缺区,再向外延伸营养元素含量又逐渐上升而达到土壤本底值,在水平根处理中,由于沙地云杉对N、P、K吸收和利用的强度不同,亏缺区出现的位置不同,速效N和速效K的亏缺区出现在距离根表1cm处;速效P出现在距离根表0.5cm处,在垂直根处理中,速效N、速效P、速效K的梯度变化与水平根处理的相似速效N和速效K亏缺区出现在距离根表大约1cm处,而速效P在根表附近土壤中的含量始终少于根表远处,说明沙地云杉幼苗对速效P的吸收和利用强度大,速效P可能成为沙地云杉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因此,在沙地云杉引种栽培时,应该选择含P丰富的土壤,或者对林地适当施用一些P肥。
    沙地云杉幼苗根表土体中NPK的梯度分布
    邹春静, 韩士杰, 徐文铎, 谷志静
    2003, (12):  2145-2148. 
    摘要 ( 0 )  
    采用水平根和垂直根两种处理方法对6年生沙地云杉幼苗进行栽培实验.应用分层取样方法对幼苗根表不同距离土体进行取样,并测定不同层次土体中速效N、速效P、速效K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沙地云杉根表不同距离的土体中,速效N、P、K呈现有规律的梯度分布,即在根表近距离土体中营养元素由于根系的吸附作用而含量较高,同时根系生命活动对营养元素的大量消耗又使得营养元素随即出现严重的亏缺区.再向外延伸营养元素含量又逐渐上升而达到土壤本底值.在水平根处理中,由于沙地云杉对N、P、K吸收和利用的强度不同,亏缺区出现的位置不同.速效N和速效K的亏缺区出现在距离根表1cm处;速效P出现在距离根表0.5cm处.在垂直根处理中,速效N、速效P、速效K的梯度变化与水平根处理的相似.速效N和速效K亏缺区出现在距离根表大约1cm处,而速效P在根表附近土壤中的含量始终少于根表远处.说明沙地云杉幼苗对速效P的吸收和利用强度大,速效P可能成为沙地云杉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因此,在沙地云杉引种栽培时,应该选择含P丰富的土壤,或者对林地适当施用一些P肥.
    辽宁丹东地区柞树菌根真菌生态分布的研究
    王惠, 代力民, 邵国凡, 郎庆龙, 杨宝山, 邓红兵, 王庆礼
    2003, 14(12):  2149. 
    摘要 ( 669 )   PDF (238KB) ( 268 )  
    通过5年连续调查研究,发现辽宁丹东地区天然次生柞林中及部分柞树经济林中柞树菌根菌种类共有36种,隶属于7个科13个属,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柞树菌根菌的生态分布与共生树种、树龄及季节的关系,结果表明,与蒙古栎共生的菌根菌种类最多,达29种;红菇属种类与柞树共生的树龄范围最广,鹅膏属种类偏重于与树龄较大的柞树共生;夏季的7、8月份为菌根菌发生的高峰期,75%的种类在7月份发生。100%的种类在8月份发生,8月中下旬菌根菌发生的相对密度最高,分别为19.5%和18.4%。
    辽宁丹东地区柞树菌根真菌生态分布的研究
    王惠, 代力民, 邵国凡, 郎庆龙, 杨宝山, 邓红兵, 王庆礼
    2003, (12):  2149-2152. 
    摘要 ( 0 )  
    通过5年连续调查研究,发现辽宁丹东地区天然次生柞林中及部分柞树经济林中柞树菌根菌种类共有36种,隶属于7个科13个属.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柞树菌根菌的生态分布与共生树种、树龄及季节的关系.结果表明,与蒙古栎共生的菌根菌种类最多,达29种;红菇属种类与柞树共生的树龄范围最广,鹅膏属种类偏重于与树龄较大的柞树共生;夏季的7、8月份为菌根菌发生的高峰期,75%的种类在7月份发生,100%的种类在8月份发生.8月中下旬菌根菌发生的相对密度最高,分别为19.5%和18.4%.
    研究论文
    森林蒸散模型参数的确定
    王安志, 裴铁璠
    2003, 14(12):  2153. 
    摘要 ( 657 )   PDF (234KB) ( 139 )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气象观测塔安装的常规气象梯度观测系统、开路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依据空气动力学基本理论与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森林蒸散机理模型,确定了模型参数,即风速廓线稳定度订正函数ψm、温度廓线稳定度订正函数ψh和零平面位移高度d。其中,研究地的零平面位移高度d为17.8m,是平均冠层高度(26m)的0.68。同时,给出了ψm和ψh随梯度理查逊数Ri变化的数学表达式。
    森林蒸散模型参数的确定
    王安志, 裴铁璠
    2003, (12):  2153-2156. 
    摘要 ( 0 )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气象观测塔安装的常规气象梯度观测系统、开路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依据空气动力学基本理论与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森林蒸散机理模型,确定了模型参数,即风速廓线稳定度订正函数φm、温度廓线稳定度订正函数φh和零平面位移高度d.其中,研究地的零平面位移高度d为17.8m,是平均冠层高度(26m)的0.68.同时,给出了φm和φh随梯度理查逊数Ri变化的数学表达式.
    书评
    落叶松土壤有机磷形态与林木生长量的关系
    陈立新
    2003, 14(12):  2157. 
    摘要 ( 542 )   PDF (298KB) ( 275 )  
    采用Bowman-Cole有机磷分级体系,对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有效磷和林木生长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构成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磷的主要成分是中等活性有机磷和中稳性有机磷,两者之和占有机磷总量的77.07%~86.68%,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是不同发育阶段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根际土壤有机磷总量、活性有机磷含量、中稳性有机磷含量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从幼龄林到近熟林随林龄递增而降低,近熟林之后有所增加,根际土壤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随林龄变化不明显,非根际土壤各形态有机磷含量随林龄递增而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各发育阶段林木胸径、树高定期平均生长量与活性有机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关系最为密切。
    落叶松土壤有机磷形态与林木生长量的关系
    陈立新
    2003, (12):  2157-2161. 
    摘要 ( 0 )  
    采用BowmanCole有机磷分级体系,对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有效磷和林木生长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构成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磷的主要成分是中等活性有机磷和中稳性有机磷,两者之和占有机磷总量的77.07%~86.68%,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是不同发育阶段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根际土壤有机磷总量、活性有机磷含量、中稳性有机磷含量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从幼龄林到近熟林随林龄递增而降低,近熟林之后有所增加,根际土壤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随林龄变化不明显.非根际土壤各形态有机磷含量随林龄递增而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各发育阶段林木胸径、树高定期平均生长量与活性有机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淹干扰对羊草草地地上生物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王正文, 祝廷成
    2003, 14(12):  2162. 
    摘要 ( 690 )   PDF (316KB) ( 251 )  
    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水淹干扰后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机制,对松嫩平原羊草草地水淹干扰梯度上的地上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并对经历水淹干扰后土壤水分及主要养分(N、P)的变化以及植被物种组成的变化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轻度和重度水淹干扰样带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未受水淹干扰的对照样带,分别高出对照样带89.54%和113.45%,表明水淹干扰消除了对草地生产力起限制作用的因素,使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水淹干扰首先改变了土壤的水分状况,而水分状况是限制草地生产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干旱年份,消除了干旱对草地生产力的限制;土壤水分的增加导致土壤养分(N、P等)的有效性显著增加,消除了原来土壤养分匮乏对草地生产力造成的限制;在水淹干扰作用下,群落的物种组成由相对低矮的物种组合趋向于向形态高大的、具有更高生产力潜力的物种组合转变。
    水淹干扰对羊草草地地上生物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王正文, 祝廷成
    2003, (12):  2162-2166. 
    摘要 ( 0 )  
    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水淹干扰后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机制,对松嫩平原羊草草地水淹干扰梯度上的地上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并对经历水淹干扰后土壤水分及主要养分(N、P)的变化以及植被物种组成的变化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轻度和重度水淹干扰样带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未受水淹干扰的对照样带,分别高出对照样带89.54%和113.45%,表明水淹干扰消除了对草地生产力起限制作用的因素,使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水淹干扰首先改变了土壤的水分状况,而水分状况是限制草地生产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干旱年份,消除了干旱对草地生产力的限制;土壤水分的增加导致土壤养分(N、P等)的有效性显著增加,消除了原来土壤养分匮乏对草地生产力造成的限制;在水淹干扰作用下,群落的物种组成由相对低矮的物种组合趋向于向形态高大的、具有更高生产力潜力的物种组合转变.
    研究论文
    不同放牧率下羊草和芦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含量的变化
    刘颖, 王德利, 韩士杰, 程志茹, 杜娟, 王旭
    2003, 14(12):  2167. 
    摘要 ( 671 )   PDF (276KB) ( 138 )  
    在松嫩草原羊草草地上通过小区围栏放牧,对不同放牧率下羊草和芦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羊草和芦苇在生长季初期茎基部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低,分别为7.12%和3.95%,随着季节推移逐渐增加;叶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季节推移的变化不大;羊草返青比芦苇早,从而造成5月份实验开始时两种禾草茎基部和叶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差异;一定程度的放牧(本实验条件下为P4和P5小区)有利于牧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提高,促进牧草再生氮素含量在生长季初期最大,随季节推移逐渐降低,与其物候期相一致;适当放牧能够刺激根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使其向地上部分转移,提高牧草的营养价值。
    不同放牧率下羊草和芦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含量的变化
    刘颖, 王德利, 韩士杰, 程志茹, 杜娟, 王旭
    2003, (12):  2167-2170. 
    摘要 ( 0 )  
    在松嫩草原羊草草地上通过小区围栏放牧,对不同放牧率下羊草和芦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羊草和芦苇在生长季初期茎基部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低,分别为7.12%和3.95%,随着季节推移逐渐增加;叶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季节推移的变化不大;羊草返青比芦苇早,从而造成5月份实验开始时两种禾草茎基部和叶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差异;一定程度的放牧(本实验条件下为P4和P5小区)有利于牧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提高,促进牧草再生.氮素含量在生长季初期最大,随季节推移逐渐降低,与其物候期相一致;适当放牧能够刺激根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使其向地上部分转移,提高牧草的营养价值.
    松嫩平原全叶马兰种群不同龄级分株的生长策略
    李建东, 杨允菲
    2003, 14(12):  2171. 
    摘要 ( 679 )   PDF (295KB) ( 172 )  
    全叶马兰为根蘖性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种群由3个龄级无性系分株组成,在松嫩平原6月份,是全叶马兰营养生长的旺盛期,研究结果表明,分株的生长与生产力以1龄级最低,2、3龄级依次增高,3个龄级分株的生物量分配均为茎>叶>主根,叶的生物量分配为1龄级>2龄级>3龄级,茎和主根的均为1龄级<2龄级<3龄级,3个龄级分株总重与分株高度、分株叶重与茎重、分株主根重与枝条重之间均为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主根的生物量分配则随着分株高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少,全叶马兰无性系分株的生长与分配策略是在分株幼小时将较多的物质分配给叶,以保证物质生产器官叶的建造上,随着分株生长逐渐将生产的物质分配到茎和主根的生长与贮藏;分株不向主根投入较多的能量,但在分株幼小时向主根中分配的物质相对较多,随着分株的生长则按比例较小,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分配比率
    松嫩平原全叶马兰种群不同龄级分株的生长策略
    杨允菲, 李建东
    2003, (12):  2171-2175. 
    摘要 ( 0 )  
    全叶马兰为根蘖性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种群由3个龄级无性系分株组成.在松嫩平原6月份,是全叶马兰营养生长的旺盛期.研究结果表明,分株的生长与生产力以1龄级最低,2、3龄级依次增高.3个龄级分株的生物量分配均为茎>叶>主根.叶的生物量分配为1龄级>2龄级>3龄级,茎和主根的均为1龄级<2龄级<3龄级.3个龄级分株总重与分株高度、分株叶重与茎重、分株主根重与枝条重之间均为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主根的生物量分配则随着分株高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少.全叶马兰无性系分株的生长与分配策略是在分株幼小时将较多的物质分配给叶,以保证物质生产器官叶的建造上,随着分株生长逐渐将生产的物质分配到茎和主根的生长与贮藏;分株不向主根投入较多的能量,但在分株幼小时向主根中分配的物质相对较多,随着分株的生长则按比例较小,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分配比率.
    书评
    用空间多样性指数分析辽河三角洲野生动物生境的格局变化
    王凌, 李秀珍, 胡远满, 郭笃发
    2003, 14(12):  2176. 
    摘要 ( 686 )   PDF (353KB) ( 236 )  
    在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辽河三角洲土地覆被变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引用空间多样性指数(Sd)对本区野生动物的生境格局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分析了其1988~1998年间的生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野生动物生境格局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双重影响而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整体趋势是生境适宜性逐渐降低,适宜生境和较适宜生境(Sd≥0.35)的面积10年间减少7637hm^2。且破碎化程度加深,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推进、由东向西压缩之势,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同时,空间多样性指数能够定量地反映野生动物生境的适宜程度,并能直观地描述生境的空间格局,为进一步揭示生境格局的变化规律及原因提供了有效措施和依据,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用空间多样性指数分析辽河三角洲野生动物生境的格局变化
    王凌, 李秀珍, 胡远满, 郭笃发
    2003, (12):  2176-2180. 
    摘要 ( 0 )  
    在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辽河三角洲土地覆被变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引用空间多样性指数(Sd)对本区野生动物的生境格局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分析了其1988~1998年间的生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野生动物生境格局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双重影响而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整体趋势是生境适宜性逐渐降低,适宜生境和较适宜生境(Sd≥0.35)的面积10年间减少7637hm2,且破碎化程度加深,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推进、由东向西压缩之势,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同时,空间多样性指数能够定量地反映野生动物生境的适宜程度,并能直观地描述生境的空间格局,为进一步揭示生境格局的变化规律及原因提供了有效措施和依据,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尺度分析对景观格局指标的影响
    布仁仓, 李秀珍, 胡远满, 常禹, 贺红士
    2003, 14(12):  2181. 
    摘要 ( 650 )   PDF (334KB) ( 434 )  
    采用优势规则和随机规则为基础的两种尺度分析方法,对分类的TM数据进行了尺度变换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尺度(粒度)增加,优势规则处理法使景观中优势类型的面积增加,非优势类型的面积减少,随机规则处理法使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基本上保持不变,随尺度变大,整个景观和多数类型的最大斑块面积指标增加;最小斑块面积等于尺度大小的平方;平均斑块面积都增加;斑块数迅速减少,在优势规则系列中,多样性指标减小,而在随机规则处理中,基本没有变化,聚集度随尺度的增大而减小,但测量尺度固定的情况下,随图分辨率的提高而增大,随尺度的增加,Moran’s Ⅰ指标减小,景观类型在空间上趋于随机分布,但是测量尺度固定的情况下,随图分辨率的提高而增大,景观类型在空间上趋于聚集分布。
    尺度分析对景观格局指标的影响
    布仁仓, 李秀珍, 胡远满, 常禹, 贺红士
    2003, (12):  2181-2186. 
    摘要 ( 0 )  
    采用优势规则和随机规则为基础的两种尺度分析方法,对分类的TM数据进行了尺度变换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尺度(粒度)增加,优势规则处理法使景观中优势类型的面积增加,非优势类型的面积减少.随机规则处理法使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基本上保持不变.随尺度变大,整个景观和多数类型的最大斑块面积指标增加;最小斑块面积等于尺度大小的平方;平均斑块面积都增加;斑块数迅速减少.在优势规则系列中,多样性指标减小,而在随机规则处理中,基本没有变化.聚集度随尺度的增大而减小,但测量尺度固定的情况下,随图分辨率的提高而增大.随尺度的增加,Moran'sI指标减小,景观类型在空间上趋于随机分布.但是测量尺度固定的情况下,随图分辨率的提高而增大,景观类型在空间上趋于聚集分布.
    研究论文
    基于RS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覆盖动态研究
    常庆瑞, 刘京, 杨勤科, 张晓萍
    2003, 14(12):  2187. 
    摘要 ( 677 )   PDF (279KB) ( 265 )  
    应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数字影像进行人—机交互的屏幕解译,得到199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字地图,以及面积统计结果,分析表明,近10年来该地区建筑和工交用地逐年扩大,耕地面积保持稳定,果园面积显著增加,人工林地和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荒野地占地比重下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基于RS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覆盖动态研究
    常庆瑞, 刘京, 杨勤科, 张晓萍
    2003, (12):  2187-2190. 
    摘要 ( 0 )  
    应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数字影像进行人机交互的屏幕解译,得到199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字地图,以及面积统计结果.分析表明,近10年来该地区建筑和工交用地逐年扩大,耕地面积保持稳定,果园面积显著增加,人工林地和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荒野地占地比重下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书评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及其开垦后土壤中总硫变化的初步研究
    郝庆菊, 王起超, 王其存, 李志博
    2003, 14(12):  2191. 
    摘要 ( 708 )   PDF (246KB) ( 301 )  
    以三江平原3种主要沼泽类型——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沼泽、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沼泽、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沼泽以及不同开垦年限的耕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中总硫含量进行分析,3种沼泽中总硫量的顺序为小叶章沼泽(622.4mg·kg^-1)<乌拉苔草沼泽(820.5mg·kg^-1)、毛果苔草沼泽(1022.4mg·kg^-1),挠力河、鸭绿河、别拉洪河及浓江流域土壤中总硫量的顺序为挠力河(925.0mg·kg^-1)>鸭绿河(841.8mg·kg^-1)>浓江(636.5mg·kg^-1)>别拉洪河(520.8mg·kg^-1)沼泽湿地及耕地土壤总硫量在层次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由表土层向下,含量逐渐降低,1980~2000年开垦的耕地土壤中总硫含量平均值为180.5mg·kg^-1,而未开垦湿地中的总硫含量平均值为735.8mg·kg^-1。耕地中的总硫量显著低于湿地中的总硫量,并且开垦年限越长,土壤中的总硫量越低,表明湿地开垦导致土壤总硫明显流失。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及其开垦后土壤中总硫变化的初步研究
    郝庆菊, 王起超, 王其存, 李志博
    2003, (12):  2191-2194. 
    摘要 ( 0 )  
    以三江平原3种主要沼泽类型———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沼泽、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沼泽、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沼泽以及不同开垦年限的耕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中总硫含量进行分析.3种沼泽中总硫量的顺序为小叶章沼泽(622.4mg·kg-1)<乌拉苔草沼泽(820.5mg·kg-1)、毛果苔草沼泽(1022.4mg·kg-1).挠力河、鸭绿河、别拉洪河及浓江流域土壤中总硫量的顺序为挠力河(925.0mg·kg-1)>鸭绿河(841.8mg·kg-1)>浓江(636.5mg·kg-1)>别拉洪河(520.8mg·kg-1).沼泽湿地及耕地土壤总硫量在层次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由表土层向下,含量逐渐降低.1980~2000年开垦的耕地土壤中总硫含量平均值为180.5mg·kg-1,而未开垦湿地中的总硫含量平均值为735.8mg·kg-1.耕地中的总硫量显著低于湿地中的总硫量,并且开垦年限越长,土壤中的总硫量越低,表明湿地开垦导致土壤总硫明显流失.
    研究论文
    西藏和北京异地种植小麦的品质变化
    吴东兵, 曹广方, 强小林, 冬梅, 寇皞, 王建林, 王秀芳
    2003, 14(12):  2195. 
    摘要 ( 653 )   PDF (287KB) ( 246 )  
    1998~2001年在林芝、日喀则、拉萨、北京布点,开展了多品种异地种植的春播和秋播田间联合试验,统一检测了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降落值、籽粒硬度5项指标,以探讨异地种植的品质变化,为西藏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之间以及相同品种不同地点之间,品质性状都有差异,但地点间差异更大,经相关分析,蛋白质含量分别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降落值、籽粒硬度呈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可作为小麦品质性状中的一项核心指标,在相同地点种植,内地品种的品质性状参数比西藏品种高,西藏品种表现弱筋或中筋小麦特性;相同品种在北京种植,品质性状参数高于西藏3试点,内地品种在西藏种植,品质性状参数降低,在西藏3试点之间,相同品种的品质性状也有差异,生态高度(纬度×海拔)与品种的生育天数呈正相关,生育天数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生态高度又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在西藏小麦生产中,应以发展中筋小麦为主,还可引入一些优良的内地品种,并且按照品质区划种植。
    西藏和北京异地种植小麦的品质变化
    吴东兵, 曹广才, 强小林, 冬梅, 寇皞, 王建林, 王秀芳
    2003, (12):  2195-2199. 
    摘要 ( 0 )  
    1998~2001年在林芝、日喀则、拉萨、北京布点,开展了多品种异地种植的春播和秋播田间联合试验,统一检测了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降落值、籽粒硬度5项指标,以探讨异地种植的品质变化,为西藏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之间以及相同品种不同地点之间,品质性状都有差异,但地点间差异更大.经相关分析,蛋白质含量分别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降落值、籽粒硬度呈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可作为小麦品质性状中的一项核心指标.在相同地点种植,内地品种的品质性状参数比西藏品种高,西藏品种表现弱筋或中筋小麦特性;相同品种在北京种植,品质性状参数高于西藏3试点.内地品种在西藏种植,品质性状参数降低.在西藏3试点之间,相同品种的品质性状也有差异.生态高度(纬度×海拔)与品种的生育天数呈正相关.生育天数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生态高度又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在西藏小麦生产中,应以发展中筋小麦为主,还可引入一些优良的内地品种,并且按照品质区划种植.
    书评
    不同环境下水稻谷粒重发育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相关性分析
    梁康迳, 林文雄, 陈志雄, 李亚娟, 梁义元, 郭玉春, 何华勤, 陈芳育
    2003, 14(12):  2200. 
    摘要 ( 674 )   PDF (338KB) ( 258 )  
    选用9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系),按双列杂交设计(6×5)配成两套亲本和F12个世代的遗传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发育遗传模型比较分析了水稻谷粒重发育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早季在谷粒充实前期(1~12d)群体平均优势较小,中后期(13~28d)正向优势趋于明显,在谷粒充实的全过程均表现较小的负向群体超亲优势;晚季则在谷粒充实前中期(1~18d)表现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后期(19~28d)优势不明显,在谷粒充实前期(1~12d)表现正向群体超亲优势,之后转为明显的负向群体超亲优势,表明晚季谷粒发育的杂种优势表现较之早季更有利于提高籽粒充实质量,不同发育时期谷粒重之间以及与最终谷粒重之间的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早季以显性相关为主,晚季以加性相关为主,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相关趋于密切。
    不同环境下水稻谷粒重发育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相关性分析
    梁康迳, 林文雄, 陈志雄, 李亚娟, 梁义元, 郭玉春, 何华勤, 陈芳育
    2003, (12):  2200-2204. 
    摘要 ( 0 )  
    选用9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系),按双列杂交设计(6×5)配成两套亲本和F12个世代的遗传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发育遗传模型比较分析了水稻谷粒重发育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早季在谷粒充实前期(1~12d)群体平均优势较小,中后期(13~28d)正向优势趋于明显,在谷粒充实的全过程均表现较小的负向群体超亲优势;晚季则在谷粒充实前中期(1~18d)表现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后期(19~28d)优势不明显,在谷粒充实前期(1~12d)表现正向群体超亲优势,之后转为明显的负向群体超亲优势,表明晚季谷粒发育的杂种优势表现较之早季更有利于提高籽粒充实质量.不同发育时期谷粒重之间以及与最终谷粒重之间的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早季以显性相关为主,晚季以加性相关为主,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相关趋于密切.
    研究论文
    水文尺度转换研究进展
    刘建梅, 裴铁璠
    2003, 14(12):  2205-2310. 
    摘要 ( 604 )   PDF (464KB) ( 206 )  
    介绍了水文尺度、尺度问题和尺度转换的概念,重点与难点在流域的空间异质性和水文通量的时空变异性;给出了进行尺度转换的3种途径,即分布式水文模拟、分形理论和统计自相似性分析;最后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书评
    辽西褐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中长期试验——V.不同降水年景作物产量对施肥的反应和水肥交互作用
    张璐, 沈善敏, 宇万太, 廉鸿志
    2003, 14(12):  2205. 
    摘要 ( 472 )   PDF (186KB) ( 226 )  
    通过比较平水年(1996年,作物生长期降水456mm)和丰水年(1998年,作物生长期降水598mm)作物对施肥的增产反应,初步估算了辽西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肥交互作用对作物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施氮肥并增加水分供给(降水增加),作物增产(玉米、大豆)3056kg·hm^-2,其中1996kg·hm^-2来自水肥交互作用,占65.3%,施NP和堆肥并增加水分供给,作物增产4703kg·hm^-2,其中1554kg·hm^-2来自水肥交互作用,占33%。
    研究论文
    辽西褐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中长期试验Ⅴ.不同降水年景作物产量对施肥的反应和水肥交互作用
    张璐, 沈善敏, 宇万太, 廉鸿志
    2003, (12):  2205-2207. 
    摘要 ( 0 )  
    通过比较平水年(1996年,作物生长期降水456mm)和丰水年(1998年,作物生长期降水598mm)作物对施肥的增产反应,初步估算了辽西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肥交互作用对作物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施氮肥并增加水分供给(降水增加),作物增产(玉米、大豆)3056kg·hm-2,其中1996kg·hm-2来自水肥交互作用,占65.3%.施NP和堆肥并增加水分供给,作物增产4703kg·hm-2,其中1554kg·hm-2来自水肥交互作用,占33%.
    长期培肥黑土脲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李东坡, 武志杰, 陈利军, 杨杰, 朱平, 任军, 彭畅, 高红军
    2003, 14(12):  2208. 
    摘要 ( 655 )   PDF (332KB) ( 278 )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长期(自1980年)不同培肥试验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不同量有机肥、化肥和不施肥4个处理,对土壤脲酶在作物生长季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生长季黑土脲酶活性明显高于施用化肥和不施肥,其生长季脲酶保护容量在160mg·kg^-1·h^-1以上,季节性变化平稳。保持土壤脲酶免遭变性、免遭分解作用显著.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绝大多数土壤生物、理化特性指标的动态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土壤生物、理化特性,植物N、P、K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籽粒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长期培肥黑土脲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李东坡, 武志杰, 陈利军, 杨杰, 朱平, 任军, 彭畅, 高红军
    2003, (12):  2208-2212. 
    摘要 ( 0 )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长期(自1980年)不同培肥试验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不同量有机肥、化肥和不施肥4个处理,对土壤脲酶在作物生长季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生长季黑土脲酶活性明显高于施用化肥和不施肥,其生长季脲酶保护容量在160mg·kg-1·h-1以上,季节性变化平稳,保持土壤脲酶免遭变性、免遭分解作用显著.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绝大多数土壤生物、理化特性指标的动态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土壤生物、理化特性,植物N、P、K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籽粒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书评
    耕作对黄土高原和北美大草原三种典型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武天云, JeffJ.Schoenau, 李凤民, 钱佩源, SukhadevS.Malhi
    2003, 14(12):  2213. 
    摘要 ( 655 )   PDF (368KB) ( 208 )  
    耕作对黄绵土(Calclaric Cambisols,FAO)、灰褐土(Haplic Greyxems,FAO)和典型褐灰钙土(Orthic Brown Chernozem)的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黄绵土在开垦5年内O~20cm土壤有机碳损失了77%,损失速率为2.15t·hm^-2·yr^-1,其主要原因为水蚀和耕作侵蚀,灰褐土在开垦后的42年里耕层土壤的有机碳损失了70%,损失速率为0.96~1.06t·hm^-2·yr^-1,主要为水蚀和有机碳的矿化分解,1960以后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0~20cm耕层土壤有机碳损失了11%,损失速率为0.17t·hm^-2·yr^-1。1920年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有机碳损失了44%,损失速率为0.45t·hm^-2·yr^-1,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耕作和轮作体制的改善有效地阻止了风蚀的危害,并增加了进入土壤系统的有机物的量,3种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相似:黄绵土和灰褐土在相应的时间内LFOC损失了73%和90%,1920年和1960年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LFOC分别损失了74%和70%,3种土壤间LFOC和HFOC的分配比例不同也可能是造成黄绵土和灰褐土有机碳下降快的原因。
    耕作对黄土高原和北美大草原三种典型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武天云, Jeff J. Schoenau, 李凤民, 钱佩源, Sukhadev S. Malhi
    2003, (12):  2213-2218. 
    摘要 ( 0 )  
    耕作对黄绵土(Calcaric Cambisols,FAO)、灰褐土(Haplic Greyxems,FAO)和典型褐灰钙土(Orthic Brown Chernozem)的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黄绵土在开垦5年内0~20cm土壤有机碳损失了77%,损失速率为2.15t·hm-2·yr-1,其主要原因为水蚀和耕作侵蚀.灰褐土在开垦后的42年里耕层土壤的有机碳损失了70%,损失速率为0.96~1.06t·hm-2·yr-1,主要为水蚀和有机碳的矿化分解.1960以后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0~20cm耕层土壤有机碳损失了11%,损失速率为0.17t·hm-2·yr-1.1920年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有机碳损失了44%,损失速率为0.45t·hm-2·yr-1.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耕作和轮作体制的改善有效地阻止了风蚀的危害,并增加了进入土壤系统的有机物的量.3种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相似:黄绵土和灰褐土在相应的时间内LFOC损失了73%和90%,1920年和1960年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LFOC分别损失了74%和70%.3种土壤间LFOC和HFOC的分配比例不同也可能是造成黄绵土和灰褐土有机碳下降快的原因.
    农业资源环境评价方法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确定
    刘志强, 张平宇, 刘居东, 潘相文
    2003, 14(12):  2219. 
    摘要 ( 670 )   PDF (369KB) ( 217 )  
    对我国31个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进行了系统辨识分析,运用评价分析结果与31个省区的粮食产量回归分析值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15个粮食生产主产区和16个非粮食主产区,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恶化的根本方法——以研发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农业宏观调控软件为依据,对农业实行WTO框架内的宏观调控。
    农业资源环境评价方法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确定
    刘志强, 张平宇, 刘居东, 潘相文
    2003, (12):  2219-2224. 
    摘要 ( 0 )  
    对我国31个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进行了系统辨识分析,运用评价分析结果与31个省区的粮食产量回归分析值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15个粮食生产主产区和16个非粮食主产区,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恶化的根本方法——以研发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农业宏观调控软件为依据,对农业实行WTO框架内的宏观调控.
    秸秆预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活性的影响
    李贵桐, 张宝贵, 李保国
    2003, 14(12):  2225. 
    摘要 ( 561 )   PDF (266KB) ( 165 )  
    冬小麦秸秆经8.0g·L^-1H2O2(pH11.0)溶液、12.5g·L^-1 NaOH溶液或H2SO4溶液浸泡8h并80℃烘干后,与无机N一起加入土壤,进行室内25℃恒温培养试验,在不同时间测定土壤微生物量C、N和CO2释放速率。结果表明,培养前期,秸秆预处理使土壤微生物量C数量增加了1.0~1.4倍,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活性;培养后期,NaOH和H2SO4处理使土壤微生物量C分别下降了28%和42%,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活性;H2O2处理则使土壤微生物量N增加90%;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的真菌比例在不同时刻有所增加,表明将秸秆预处理后施入土壤,将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呼吸活性产生一定影响。
    秸秆预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活性的影响
    李贵桐, 张宝贵, 李保国
    2003, (12):  2225-2228. 
    摘要 ( 0 )  
    冬小麦秸秆经8.0g·L-1H2O2(pH11.0)溶液、12.5g·L-1NaOH溶液或H2SO4溶液浸泡8h并80℃烘干后,与无机N一起加入土壤,进行室内25℃恒温培养试验,在不同时间测定土壤微生物量C、N和CO2释放速率.结果表明,培养前期,秸秆预处理使土壤微生物量C数量增加了1.0~1.4倍,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活性;培养后期,NaOH和H2SO4处理使土壤微生物量C分别下降了28%和42%,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活性;H2O2处理则使土壤微生物量N增加90%;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的真菌比例在不同时刻有所增加.表明将秸秆预处理后施入土壤,将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呼吸活性产生一定影响.
    CO2和O3浓度倍增及其交互作用对大豆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赵天宏, 史奕, 黄国宏
    2003, 14(12):  2229. 
    摘要 ( 623 )   PDF (274KB) ( 237 )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模拟大气CO2和O3浓度倍增及其交互作用(开顶箱法)对大豆叶肉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倍增促进了大豆叶绿体的发育,内含淀粉粒积累明显增多、体积增大;叶绿体被膜保持完好;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整齐,而O3浓度倍增抑制了叶绿体内淀粉粒的累积,并导致叶绿体被膜破碎,片层解体,严重地破坏了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CO2和O3浓度倍增的交互作用对叶绿体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二者浓度呈梯度增加对叶绿体的损害作用要大于二者浓度持续倍增对叶绿体的影响,进一步表明CO2正效应对O3负效应的补偿作用。
    研究论文
    CO2和O3浓度倍增及其交互作用对大豆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赵天宏, 史奕, 黄国宏
    2003, (12):  2229-2232. 
    摘要 ( 0 )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模拟大气CO2和O3浓度倍增及其交互作用(开顶箱法)对大豆叶肉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倍增促进了大豆叶绿体的发育,内含淀粉粒积累明显增多、体积增大;叶绿体被膜保持完好;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整齐.而O3浓度倍增抑制了叶绿体内淀粉粒的累积,并导致叶绿体被膜破碎,片层解体,严重地破坏了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CO2和O3浓度倍增的交互作用对叶绿体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二者浓度呈梯度增加对叶绿体的损害作用要大于二者浓度持续倍增对叶绿体的影响,进一步表明CO2正效应对O3负效应的补偿作用.
    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对离体培养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的研究
    张勇, 谢丽源, 熊丙全, 曾明
    2003, 14(12):  2233. 
    摘要 ( 561 )   PDF (267KB) ( 301 )  
    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对离体培养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的试验结果表明,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对离体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Glonus mosseae,Gigaspora margarita)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显著提高孢子萌发率,增加菌丝生长长度。与对照相比,浓度为20%~100%的甲醇溶提物均可显著促进丛枝菌根真菌的生长发育,80%甲醇溶提物效果最明显,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中含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溶提物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甲醇洗脱剂的浓度有关,当浓度为80%时,黄酮含量最高,对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相关性分析发现,溶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离体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生长发育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溶提物中黄酮含量越高,其对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生长发育促进作用越大。
    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对离体培养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的研究
    张勇, 谢丽源, 熊丙全, 曾明
    2003, (12):  2233-2236. 
    摘要 ( 0 )  
    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对离体培养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的试验结果表明,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对离体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Gigaspora margarita)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显著提高孢子萌发率,增加菌丝生长长度.与对照相比,浓度为20%~100%的甲醇溶提物均可显著促进丛枝菌根真菌的生长发育,80%甲醇溶提物效果最明显.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中含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溶提物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甲醇洗脱剂的浓度有关,当浓度为80%时,黄酮含量最高.对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相关性分析发现,溶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离体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生长发育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溶提物中黄酮含量越高,其对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生长发育促进作用越大.
    江苏野生大豆的耐盐性和离子在体内的分布及选择性运输
    杨晓英, 章文华, 王庆亚, 刘友良
    2003, 14(12):  2237. 
    摘要 ( 638 )   PDF (259KB) ( 190 )  
    以相对发芽率和出苗率为指标比较了3个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种群的耐盐性,测定了NaCl胁迫下2个耐盐性不同的野生大豆种群(江苏野生大豆,JWS,耐盐;N23232,盐敏感)植株根、茎和叶片中Na^+、K^+和Cl^-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JWS的耐盐性最强,盐胁迫抑制野生大豆幼苗生长,使其干物质积累量减少,根冠比上升,对耐盐性弱的N23232抑制作用大于耐盐性强的JWS,不同器官离子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盐胁迫下野生大豆茎部Na^+含量最高,耐盐的JWS根系具有积累Na^+和Cl^-的能力,叶片Na^+、Cl含量较低,而盐敏感种群N23232根系中:Na^+、Cl^-含量低于耐盐种群JWS,叶片中Na^+、Cl^-含量则高于JWS,JWS根系对K^+、Na^+吸收的选择性(selectivity ratio,SK,Na)和N23232没有明显差异;但叶片和茎运输的SK,Na明显高于N23232,使地上部K^+/Na^+较高,因此认为野生大豆根系对Na^+、Cl^-的积累及K^+向地上部运输的选择性高是其耐盐性强的主要原因。
    江苏野生大豆的耐盐性和离子在体内的分布及选择性运输
    杨晓英, 章文华, 王庆亚, 刘友良
    2003, (12):  2237-2240. 
    摘要 ( 0 )  
    以相对发芽率和出苗率为指标比较了3个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种群的耐盐性,测定了NaCl胁迫下2个耐盐性不同的野生大豆种群(江苏野生大豆,JWS,耐盐;N23232,盐敏感)植株根、茎和叶片中Na+、K+和Cl-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JWS的耐盐性最强.盐胁迫抑制野生大豆幼苗生长,使其干物质积累量减少,根冠比上升,对耐盐性弱的N23232抑制作用大于耐盐性强的JWS.不同器官离子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盐胁迫下野生大豆茎部Na+含量最高,耐盐的JWS根系具有积累Na+和Cl-的能力,叶片Na+、Cl-含量较低,而盐敏感种群N23232根系中Na+、Cl-含量低于耐盐种群JWS,叶片中Na+、Cl-含量则高于JWS.JWS根系对K+、Na+吸收的选择性(selectivity ratio,SK,Na)和N23232没有明显差异;但叶片和茎运输的SK,Na明显高于N23232,使地上部K+/Na+较高,因此认为野生大豆根系对Na+、Cl-的积累及K+向地上部运输的选择性高是其耐盐性强的主要原因.
    书评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氮素矿化及预测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2003, 14(12):  2241. 
    摘要 ( 586 )   PDF (294KB) ( 178 )  
    应用田间试验结果研究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期的土壤氮素矿化量,并用间隙淋洗好气培养试验结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对田间氮素矿化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土壤氮素矿化量在年际间和作物间的变异很大,夏玉米季一般高于冬小麦季,从而导致夏玉米季施用氮肥的增产作用不明显,冬小麦季矿化量占当季作物最高吸氮量的31%~60%,夏玉米季占62%~108%,加上起始Nmin的供氮,造成了作物产量尤其是夏玉米产量对施入氮肥反应不明显,土壤氮素净矿化量均随土壤供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在一般供氮量范围内(0~300kgN·hm^-2)均表现为净矿化,一级动力学模型只能预测作物整个生育期土壤氮素矿化总的趋势,并不能反映某一阶段矿化量的变化,但模型能在种植作物以前估计出土壤氮素净矿化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模型的预测作用仍是不可低估的。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氮素矿化及预测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2003, (12):  2241-2245. 
    摘要 ( 0 )  
    应用田间试验结果研究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期的土壤氮素矿化量,并用间隙淋洗好气培养试验结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对田间氮素矿化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土壤氮素矿化量在年际间和作物间的变异很大,夏玉米季一般高于冬小麦季,从而导致夏玉米季施用氮肥的增产作用不明显.冬小麦季矿化量占当季作物最高吸氮量的31%~60%,夏玉米季占62%~108%,加上起始Nmin的供氮,造成了作物产量尤其是夏玉米产量对施入氮肥反应不明显.土壤氮素净矿化量均随土壤供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在一般供氮量范围内(0~300kgN·hm-2)均表现为净矿化.一级动力学模型只能预测作物整个生育期土壤氮素矿化总的趋势,并不能反映某一阶段矿化量的变化,但模型能在种植作物以前估计出土壤氮素净矿化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模型的预测作用仍是不可低估的.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耐虫性反应及稻株营养成分的变化
    陈建明, 俞晓平, 吕仲贤, 郑许松, 徐红星, 程家安, 刘光杰
    2003, 14(12):  2246. 
    摘要 ( 656 )   PDF (340KB) ( 175 )  
    测定了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耐虫性反应及稻株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中抗品种N22、绿源占1号、Mudgo、K89—B5和94D—22具有较高的耐虫性,抗虫品种Ptb33和中组74以抗生性为主,感虫品种秀水11、汕优63和感虫对照品种TN1不具有耐虫性,在白背飞虱为害后,耐虫品种稻株中全N量和可溶性总糖量增加,N/糖比变化率明显下降;而感虫品种的全N量和可溶性总糖量下降,N/糖比变化率明显增加,不同品种受害后体内大多数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品种间氨基酸含量减少的种类不同,TN1品种只有丙氨酸含量减少,N22品种除丙氨酸外蛋氨酸和苏氨酸含量也明显减少,Ptb33品种仅精氨酸略有减少。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耐虫性反应及稻株营养成分的变化
    陈建明, 俞晓平, 吕仲贤, 郑许松, 徐红星, 程家安, 刘光杰
    2003, (12):  2246-2250. 
    摘要 ( 0 )  
    测定了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耐虫性反应及稻株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中抗品种N22、绿源占1号、Mudgo、K89-B5和94D-22具有较高的耐虫性,抗虫品种Ptb33和中组74以抗生性为主,感虫品种秀水11、汕优63和感虫对照品种TN1不具有耐虫性.在白背飞虱为害后,耐虫品种稻株中全N量和可溶性总糖量增加,N/糖比变化率明显下降;而感虫品种的全N量和可溶性总糖量下降,N/糖比变化率明显增加.不同品种受害后体内大多数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品种间氨基酸含量减少的种类不同,TN1品种只有丙氨酸含量减少,N22品种除丙氨酸外蛋氨酸和苏氨酸含量也明显减少,Ptb33品种仅精氨酸略有减少.
    蚜小蜂和粉虱座壳孢对烟粉虱的控制作用研究
    邱宝利, 任顺祥, 肖燕, NasserSaidMandour
    2003, 14(12):  2251. 
    摘要 ( 592 )   PDF (246KB) ( 233 )  
    研究了烟粉虱两种寄生性天敌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和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时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单独进行控制时,在一个世代内按5×10^6个孢子·ml^-1喷施粉虱座壳孢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95.74%,按每株植株3头雌蜂的密度释放桨角蚜小蜂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57.58%。在两者联合控制时,一个世代内喷施粉虱座壳孢2次,再释放桨角蚜小蜂1次或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97.02%~97.91%,烟粉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低于1,种群数量逐渐下降,联合使用时,桨角蚜小蜂和粉虱座壳孢间无消极影响。
    蚜小蜂和粉虱座壳孢对烟粉虱的控制作用研究
    邱宝利, 任顺祥, 肖燕, Nasser Said Mandour
    2003, (12):  2251-2254. 
    摘要 ( 0 )  
    研究了烟粉虱两种寄生性天敌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和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时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单独进行控制时,在一个世代内按5×106个孢子·ml-1喷施粉虱座壳孢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95.74%,按每株植株3头雌蜂的密度释放桨角蚜小蜂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57.58%.在两者联合控制时,一个世代内喷施粉虱座壳孢2次,再释放桨角蚜小蜂1次或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97.02%~97.91%,烟粉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低于1,种群数量逐渐下降.联合使用时,桨角蚜小蜂和粉虱座壳孢间无消极影响.
    温度对黄瓜钝绥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李佳敏, 吕佳乐, 屈云芳, 杨琰云, 吴千红
    2003, 14(12):  2255. 
    摘要 ( 616 )   PDF (227KB) ( 234 )  
    恒温条件下测定了以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为食的黄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发育历期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黄瓜钝绥螨在18、20、23、25、28、30和31℃温度条件下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是13.02、9.61、5.96、5.26、4.65、4.78和5.80d,32℃条件下黄瓜钝绥螨卵不能孵化,该螨整个世代最低临界、最适和最高临界发育温度分别为12.77,23.87和33.50℃。
    温度对黄瓜钝绥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李佳敏, 吕佳乐, 屈云芳, 杨琰云, 吴千红
    2003, (12):  2255-2257. 
    摘要 ( 0 )  
    恒温条件下测定了以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为食的黄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发育历期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黄瓜钝绥螨在18、20、23、25、28、30和31℃温度条件下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是13.02、9.61、5.96、5.26、4.65、4.78和5.80d,32℃条件下黄瓜钝绥螨卵不能孵化.该螨整个世代最低临界、最适和最高临界发育温度分别为12.77,23.87和33.50℃.
    水稻化感材料控制稗草的基因定位研究
    徐正浩, 何勇, 崔绍荣, 赵明, 张旭, 李迪
    2003, 14(12):  2258. 
    摘要 ( 546 )   PDF (233KB) ( 164 )  
    利用中156/谷梅2号建立的重组自交系(RILs)所构建的包括168个DNA标记,全长为1447.9cM。基本覆盖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用差时播种共培法的改进方法对134个该群体的株系及其亲本对无芒稗进行了化感作用评价,用无芒稗的植株干重作为表型定位水稻化感控制稗草的基因,用QTL Mapper 1.01b软件进行区间作图,检测到1个与化感作用有关的主效应QTL。该QTL位于第7条染色体上,解释了32.30%的表型变化;检测到6对上位QTL,解释了47.83%的无芒稗干重抑制的变化,主效应和上位效应QTL共解释了80.13%的表型变化。
    水稻化感材料控制稗草的基因定位研究
    徐正浩, 何勇, 崔绍荣, 赵明, 张旭, 李迪
    2003, (12):  2258-2260. 
    摘要 ( 0 )  
    利用中156/谷梅2号建立的重组自交系(RILs)所构建的包括168个DNA标记,全长为1447.9cM,基本覆盖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用差时播种共培法的改进方法对134个该群体的株系及其亲本对无芒稗进行了化感作用评价.用无芒稗的植株干重作为表型定位水稻化感控制稗草的基因.用QTL Mapper1.01b软件进行区间作图,检测到1个与化感作用有关的主效应QTL.该QTL位于第7条染色体上,解释了32.30%的表型变化;检测到6对上位QTL,解释了47.83%的无芒稗干重抑制的变化,主效应和上位效应QTL共解释了80.13%的表型变化.
    种植转Bt基因水稻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孙彩霞, 陈利军, 武志杰, 张玉兰, 张丽莉
    2003, 14(12):  2261-2264. 
    摘要 ( 569 )   PDF (249KB) ( 296 )  
    转Bt基因及非Bt基因水稻的盆栽试验研究表明,转Bt基因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向土壤中释放杀虫晶体蛋白,而且杀虫晶体蛋白的释放量与水稻生长发育时间有关;与非Bt基因水稻相比,转Bt基因水稻生长15d时,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下降(降幅为2.47%),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增幅为8.91%),而土壤芳基硫酸酯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变化差异不显著;生长30d时,土壤脲酶活性仍显著下降(降幅为16.36%),土壤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增幅分别为35.69%,19.70%和16.83%),而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差异仍不显著。
    种植转Bt基因水稻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孙彩霞, 陈利军, 武志杰, 张玉兰, 张丽莉
    2003, (12):  2261-2264. 
    摘要 ( 0 )  
    转Bt基因及非Bt基因水稻的盆栽试验研究表明,转Bt基因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向土壤中释放杀虫晶体蛋白,而且杀虫晶体蛋白的释放量与水稻生长发育时间有关;与非Bt基因水稻相比,转Bt基因水稻生长15d时,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下降(降幅为2.47%),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增幅为8.91%),而土壤芳基硫酸酯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变化差异不显著;生长30d时,土壤脲酶活性仍显著下降(降幅为16.36%),土壤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增幅分别为35.69%,19.70%和16.83%),而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差异仍不显著.
    研究论文
    不同水肥和光照条件对水稻化感特性的影响
    胡飞, 孔垂华, 陈雄辉, 张朝贤
    2003, 14(12):  2265-2268. 
    摘要 ( 632 )   PDF (225KB) ( 161 )  
    采用盆栽实验对水稻化感品种华航1号在不同水肥和光照条件下的化感潜力和化感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航1号在较高水肥条件下化感潜力较强,而在较低水肥条件下化感潜力下降,进一步对华航1号的化感特征物质的含量测定表明,在较低水肥条件下其化感物质没有显著的变化,只是次生物质的种类有所增加,尤其是一些具有抗病功能的次生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在弱光照条件下华航1号的化感特征物质含量比在较强光照条件下要低,而且具有抗病功能的次生物质含量则保持较高水平,结果还发现,不论水、肥或光照条件的变化,华航1号对非伴生杂草的化感潜力都比伴生杂草要强。
    不同水肥和光照条件对水稻化感特性的影响
    胡飞, 孔垂华, 陈雄辉, 张朝贤
    2003, (12):  2265-2268. 
    摘要 ( 0 )  
    采用盆栽实验对水稻化感品种华航1号在不同水肥和光照条件下的化感潜力和化感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航1号在较高水肥条件下化感潜力较强,而在较低水肥条件下化感潜力下降.进一步对华航1号的化感特征物质的含量测定表明,在较低水肥条件下其化感物质没有显著的变化,只是次生物质的种类有所增加,尤其是一些具有抗病功能的次生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在弱光照条件下华航1号的化感特征物质含量比在较强光照条件下要低,而且具有抗病功能的次生物质含量则保持较高水平.结果还发现,不论水、肥或光照条件的变化,华航1号对非伴生杂草的化感潜力都比伴生杂草要强.
    书评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深度土壤CH4氧化研究
    梁战备, 史奕, 黄国宏, 王琛瑞, 岳进, 吴劼
    2003, 14(12):  2269-2272. 
    摘要 ( 602 )   PDF (273KB) ( 181 )  
    采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下不同深度的暗棕色森林土壤,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其对高低浓度CH4的氧化。结果表明,土壤氧化CH4的能力随深度变化明显;5~15cm土层具有最大CH4氧化活性,在400ppmv CH4浓度下此土层土壤最大氧化速率可达3.3nmolCH4·h^-1·g^-1 dw;25cm以下土层基本没有CH4氧化活性;因0~5cm土层土壤含有高浓度NH4^+抑制了CH4氧化菌的活性,所以此层土壤对CH4吸收能力下降。
    研究论文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深度土壤CH4氧化研究
    梁战备, 史奕, 黄国宏, 王琛瑞, 岳进, 吴劼
    2003, (12):  2269-2272. 
    摘要 ( 0 )  
    采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下不同深度的暗棕色森林土壤,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其对高低浓度CH4的氧化.结果表明,土壤氧化CH4的能力随深度变化明显;5~15cm土层具有最大CH4氧化活性,在400ppmvCH4浓度下此土层土壤最大氧化速率可达3.3nmolCH4·h-1·g-1dw;25cm以下土层基本没有CH4氧化活性;因0~5cm土层土壤含有高浓度NH4+抑制了CH4氧化菌的活性,所以此层土壤对CH4吸收能力下降.
    书评
    不同水分管理下稻田土壤CH4和N2O排放与微生物菌群的关系
    岳进, 黄国宏, 梁巍, 焦志华, 梁战备, 王琛瑞, 史奕
    2003, 14(12):  2273-2277. 
    摘要 ( 703 )   PDF (300KB) ( 344 )  
    采用MPN计数法对黑土(海伦)和草甸棕壤(沈阳)稻田生长季4种微生物菌群数量进行了测定,同时采用封闭式箱法对CH4和N2O通量进行观测,以深入了解稻田生物源温室气体排放的微生物学过程,两地试验田均采用长期淹灌与间歇灌溉两种不同水分管理,对实验结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海伦与沈阳两地稻田两种水分管理条件下CH4通量季节变化与产甲烷菌数季节变化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沈阳稻田生长季CH4通量季节变化与甲烷氧化菌数季节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间歇灌溉条件下黑土稻田N2O通量与反硝化菌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两种水分管理条件下沈阳稻田N2O通量与硝化菌数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间歇灌溉条件下沈阳稻田N2O通量与反硝化菌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研究论文
    不同水分管理下稻田土壤CH4和N2O排放与微生物菌群的关系
    岳进, 黄国宏, 梁巍, 焦志华, 梁战备, 王琛瑞, 史奕
    2003, (12):  2273-2277. 
    摘要 ( 0 )  
    采用MPN计数法对黑土(海伦)和草甸棕壤(沈阳)稻田生长季4种微生物菌群数量进行了测定,同时采用封闭式箱法对CH4和N2O通量进行观测,以深入了解稻田生物源温室气体排放的微生物学过程.两地试验田均采用长期淹灌与间歇灌溉两种不同水分管理.对实验结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海伦与沈阳两地稻田两种水分管理条件下CH4通量季节变化与产甲烷菌数季节变化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沈阳稻田生长季CH4通量季节变化与甲烷氧化菌数季节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间歇灌溉条件下黑土稻田N2O通量与反硝化菌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两种水分管理条件下沈阳稻田N2O通量与硝化菌数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间歇灌溉条件下沈阳稻田N2O通量与反硝化菌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书评
    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呼吸的季节性变化与黑土稻田甲烷排放
    梁巍, 岳进, 吴劼, 史奕, 黄国宏, 梁战备
    2003, 14(12):  2278-2280. 
    摘要 ( 552 )   PDF (212KB) ( 490 )  
    对黑土水稻田一个生长季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呼吸和甲烷排放通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初期,长效尿素能显著抑制微生物生物量C和土壤呼吸(P<0.05),间歇灌溉措施对二者几乎没有影响,间歇灌溉能减少稻田甲烷的排放,平均排放量比对照减少了32.5%,长效尿素的施用稻田使甲烷的排放略有增加,施用长效尿素的处理,微生物生物量C与甲烷排放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呼吸的季节性变化与黑土稻田甲烷排放
    梁巍, 岳进, 吴劼, 史奕, 黄国宏, 梁战备
    2003, (12):  2278-2280. 
    摘要 ( 0 )  
    对黑土水稻田一个生长季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呼吸和甲烷排放通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初期,长效尿素能显著抑制微生物生物量C和土壤呼吸(P<0.05).间歇灌溉措施对二者几乎没有影响.间歇灌溉能减少稻田甲烷的排放,平均排放量比对照减少了32.5%.长效尿素的施用稻田使甲烷的排放略有增加.施用长效尿素的处理,微生物生物量C与甲烷排放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除草剂阿特拉津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王金花, 朱鲁生, 王军, 孙瑞莲, 赵秉强
    2003, 14(12):  2281-2284. 
    摘要 ( 541 )   PDF (264KB) ( 201 )  
    研究了阿特拉津对4种典型施肥处理的土壤脲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初期,低浓度阿特拉津对土壤脲酶有一定刺激作用,高浓度处理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对脲酶有明显抑制作用,阿特拉津对不同肥力土壤中脲酶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对照土壤和NPK肥土壤中脲酶活力较低,脲酶受抑制明显,抑制率分别高达30.35%和28.89%;NPK+秸秆和NPK+有机肥土壤的脲酶活力高,脲酶抑制率低,最高抑制率分别为21.35%和16.86%,不同肥力土壤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脲酶抑制率均为先逐渐增大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降低;高肥力土壤脲酶抑制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低肥力土壤迟,表明高肥力土壤对阿特拉津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除草剂阿特拉津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王金花, 朱鲁生, 王军, 孙瑞莲, 赵秉强
    2003, (12):  2281-2284. 
    摘要 ( 0 )  
    研究了阿特拉津对4种典型施肥处理的土壤脲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初期,低浓度阿特拉津对土壤脲酶有一定刺激作用,高浓度处理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对脲酶有明显抑制作用.阿特拉津对不同肥力土壤中脲酶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对照土壤和NPK肥土壤中脲酶活力较低,脲酶受抑制明显,抑制率分别高达30.35%和28.89%;NPK+秸秆和NPK+有机肥土壤的脲酶活力高,脲酶抑制率低,最高抑制率分别为21.35%和16.86%.不同肥力土壤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脲酶抑制率均为先逐渐增大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降低;高肥力土壤脲酶抑制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低肥力土壤迟,表明高肥力土壤对阿特拉津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杭州市区空气中SO2时空分布与变化
    李震宇, 董亮, 朱荫湄
    2003, 14(12):  2285-2288. 
    摘要 ( 584 )   PDF (222KB) ( 205 )  
    研究了被动式SO2采样法在杭州市区使用的可适性,建立了其与空气自动监测数据的回归方程,自动监测值=0.3360×挂片值+47.20,r=0.805;利用被动采样法适用地域范围广、使用周期长的特点,分析了杭州市区空气中的SO2浓度及变化,并使之图形化。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条件下SO2的高值中心位置不同,夏季大气扩散条件好,高值中心南移,冬季逆温层厚,高值中心区变大;酸雨的发生强度与发生频率与大气中SO2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
    研究论文
    杭州市区空气中SO2时空分布与变化
    李震宇, 董亮, 朱荫湄
    2003, (12):  2285-2288. 
    摘要 ( 0 )  
    研究了被动式SO2采样法在杭州市区使用的可适性,建立了其与空气自动监测数据的回归方程,自动监测值=0.3360×挂片值+47.20,r=0.805;利用被动采样法适用地域范围广、使用周期长的特点,分析了杭州市区空气中的SO2浓度及变化,并使之图形化.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条件下SO2的高值中心位置不同,夏季大气扩散条件好,高值中心南移,冬季逆温层厚,高值中心区变大;酸雨的发生强度与发生频率与大气中SO2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
    书评
    久效磷对美国红鱼鳃Na/K—ATP酶活性和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魏渲辉, 汝少国, 姜明, 李永祺
    2003, 14(12):  2289-2294. 
    摘要 ( 623 )   PDF (344KB) ( 217 )  
    经不同试验浓度的久效磷(0.25、0.5、1.0和2.0mg·L-1)处理美国红鱼4d后,分别对鱼鳃Na+/K+—ATP酶活性和氯细胞密度进行了测定和计数,并观察了鱼鳃组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久效磷(0.25mg·L-1)处理可以诱导鱼鳃氯细胞大量增生,Na+/K+—ATP酶活性增强,随着试验浓度的增加,久效磷对鳃组织的损伤越来越重,Na+/K+—ATP酶活性逐渐降低;久效磷对鱼鳃显微结构的损伤表现为鳃小片上皮细胞水肿、脱离。鳃小片基部粘连。鳃小片上皮细胞角质化;超微结构变化主要为内质网、线粒体、微小管和核膜的水肿及部分溶解,这种损伤表现为由细胞膜到细胞核的动态过程。
    研究论文
    久效磷对美国红鱼鳃Na+/K+-ATP酶活性和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魏渲辉, 汝少国, 姜明, 李永祺
    2003, (12):  2289-2294. 
    摘要 ( 0 )  
    经不同试验浓度的久效磷(0.25、0.5、1.0和2.0mg·L-1)处理美国红鱼4d后,分别对鱼鳃Na+/K+ATP酶活性和氯细胞密度进行了测定和计数,并观察了鱼鳃组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久效磷(0.25mg·L-1)处理可以诱导鱼鳃氯细胞大量增生,Na+/K+-ATP酶活性增强,随着试验浓度的增加,久效磷对鳃组织的损伤越来越重,Na+/K+-ATP酶活性逐渐降低;久效磷对鱼鳃显微结构的损伤表现为鳃小片上皮细胞水肿、脱离,鳃小片基部粘连,鳃小片上皮细胞角质化;超微结构变化主要为内质网、线粒体、微小管和核膜的水肿及部分溶解,这种损伤表现为由细胞膜到细胞核的动态过程.
    书评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木下土壤“肥岛”研究进展
    陈广生, 曾德慧, 陈伏生, 范志平, 耿海东
    2003, 14(12):  2295-2300. 
    摘要 ( 601 )   PDF (458KB) ( 268 )  
    世界许多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逐渐被灌木生态系统取代,这种取代过程的发展是由灌木冠幅下土壤中“肥岛”的形成和灌木的扩散相互作用直接造成的,这种“肥岛”的形成和灌木的扩散之间的反馈作用能够改变该系统中的植被组成、结构和土壤养分分布格局,从而改变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文中从“肥岛”的概念和形成机制出发,对“肥岛”现象形成的原因、“肥岛”现象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灌木扩散与“肥岛”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生物对“肥岛”的响应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肥岛”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域土地退化的成因和过程以及植被恢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研究论文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木下土壤“肥岛”研究进展
    陈广生, 曾德慧, 陈伏生, 范志平, 耿海东
    2003, (12):  2295-2300. 
    摘要 ( 0 )  
    世界许多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逐渐被灌木生态系统取代,这种取代过程的发展是由灌木冠幅下土壤中“肥岛”的形成和灌木的扩散相互作用直接造成的.这种“肥岛”的形成和灌木的扩散之间的反馈作用能够改变该系统中的植被组成、结构和土壤养分分布格局,从而改变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文中从“肥岛”的概念和形成机制出发,对“肥岛”现象形成的原因、“肥岛”现象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灌木扩散与“肥岛”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生物对“肥岛”的响应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肥岛”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域土地退化的成因和过程以及植被恢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城市植被生态效益评价
    韩红霞, 高峻, 刘广亮
    2003, 14(12):  2301-2304. 
    摘要 ( 698 )   PDF (298KB) ( 286 )  
    在综合国内外的城市植被生态效益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将能更有效地进行植被生态效益的评价。文中介绍了美国AMERICAN FORESTS协会在进行城市和区域的植被生态效益研究中所采用的城市生态系统分析法(UEA),以及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基础上开发的City-green模块的基本特点及其应用,以期促进遥感和GIS技术在我国城市植被生态效益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城市植被生态效益评价
    韩红霞, 高峻, 刘广亮
    2003, (12):  2301-2304. 
    摘要 ( 0 )  
    在综合国内外的城市植被生态效益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将能更有效地进行植被生态效益的评价.文中介绍了美国AMERICANFORESTS协会在进行城市和区域的植被生态效益研究中所采用的城市生态系统分析法(UEA),以及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基础上开发的Citygreen模块的基本特点及其应用,以期促进遥感和GIS技术在我国城市植被生态效益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
    水文尺度转换研究进展
    刘建梅, 裴铁璠
    2003, (12):  2305-2310. 
    摘要 ( 0 )  
    介绍了水文尺度、尺度问题和尺度转换的概念,重点与难点在流域的空间异质性和水文通量的时空变异性;给出了进行尺度转换的3种途径,即分布式水文模拟、分形理论和统计自相似性分析;最后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书评
    农牧交错带系统生产力概念及其对生态重建的意义
    程序, 毛留喜
    2003, 14(12):  2311-2315. 
    摘要 ( 587 )   PDF (388KB) ( 233 )  
    论证了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在全球所有同纬度(39°~41°N)地区中是作物生长盛期内光、温及降水条件组合最好的地带,并以初步的实证和观测支持了这一论点,阐述了通过开发能很好地适应自然条件,特别是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总体上虽较严酷而局部具有优势的气候资源的“系统生产力”的新思路;中心选择和应用生物量高、水分效率高、覆盖作用好的新作物和相应的种植制度,围绕生物量“为牧而农”式地实行农牧结合;重“料”于粮草,相应改变传统农业的格局,以大幅度地提高黄土高原地区的系统生产力,探索走出一条生态重建和支柱产业协调发展新路的可能性。
    农牧交错带系统生产力概念及其对生态重建的意义
    程序, 毛留喜
    2003, (12):  2311-2315. 
    摘要 ( 0 )  
    论证了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在全球所有同纬度(39°~41°N)地区中是作物生长盛期内光、温及降水条件组合最好的地带,并以初步的实证和观测支持了这一论点.阐述了通过开发能很好地适应自然条件,特别是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总体上虽较严酷而局部具有优势的气候资源的“系统生产力”的新思路;中心选择和应用生物量高、水分效率高、覆盖作用好的新作物和相应的种植制度,围绕生物量“为牧而农”式地实行农牧结合;重“料”于粮草,相应改变传统农业的格局,以大幅度地提高黄土高原地区的系统生产力,探索走出一条生态重建和支柱产业协调发展新路的可能性.
    水稻高产形成的分子生态学基础及其应用研究
    林文雄, 梁康迳, 郭玉春, 何华勤, 王经源, 梁义元, 陈芳育
    2003, 14(12):  2316-2320. 
    摘要 ( 599 )   PDF (336KB) ( 183 )  
    介绍了10多年来在水稻产量形成的发育遗传及其分子生态学基础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传统上应用比较生理学研究作物高产形成的优点与不足,强调应积极引进其它学科的研究内容及其方法,深化对作物栽培科学问题的认识,提出了根据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作用规律及其性质,研究制定相应措施。及时调控那些受显性遗传效应机制和加性效应基因与环境互作同向表达的性状是实现高产稳产的技术关键,认为这是作物遗传生态栽培学的主要特色与技术创新,并就作物栽培向分子栽培学的发展及其前景作了初步探讨。
    水稻高产形成的分子生态学基础及其应用研究
    林文雄, 梁康迳, 郭玉春, 何华勤, 王经源, 梁义元, 陈芳育
    2003, (12):  2316-2320. 
    摘要 ( 0 )  
    介绍了10多年来在水稻产量形成的发育遗传及其分子生态学基础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传统上应用比较生理学研究作物高产形成的优点与不足,强调应积极引进其它学科的研究内容及其方法,深化对作物栽培科学问题的认识.提出了根据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作用规律及其性质,研究制定相应措施,及时调控那些受显性遗传效应机制和加性效应基因与环境互作同向表达的性状是实现高产稳产的技术关键,认为这是作物遗传生态栽培学的主要特色与技术创新.并就作物栽培向分子栽培学的发展及其前景作了初步探讨.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李杨, 黄国宏, 史奕
    2003, 14(12):  2321-2325. 
    摘要 ( 656 )   PDF (398KB) ( 228 )  
    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植物-微生物共生体——内生菌根、根瘤及其与农田土壤微生物活动相关因素发生的变化。该方面的研究虽然受实验条件限制,在国内外开展研究的持续时间较短,但现有的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主要通过影响植物生长而间接影响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
    研究论文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李杨, 黄国宏, 史奕
    2003, (12):  2321-2325. 
    摘要 ( 0 )  
    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植物微生物共生体——内生菌根、根瘤及其与农田土壤微生物活动相关因素发生的变化.该方面的研究虽然受实验条件限制,在国内外开展研究的持续时间较短,但现有的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主要通过影响植物生长而间接影响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
    书评
    土壤水解酶类催化动力学研究进展
    张玉兰, 陈利军, 刘桂芬, 武志杰
    2003, 14(12):  2326-2332. 
    摘要 ( 558 )   PDF (477KB) ( 252 )  
    土壤水解酶是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的酶类,参与了土壤中为数众多的重要生物化学反应,与土壤中多种营养元素转化密切相关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常用来阐明其催化过程的特性、酶的本质属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研究土壤水解酶动力学特征对探讨其来源、性质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调控多种营养元素参与的反应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文中概述了土壤水解酶的种类及其参与的生物化学反应;探讨了土壤水解酶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了土壤水解酶催化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土壤水解酶类催化动力学研究进展
    张玉兰, 陈利军, 刘桂芬, 武志杰
    2003, (12):  2326-2332. 
    摘要 ( 0 )  
    土壤水解酶是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的酶类,参与了土壤中为数众多的重要生物化学反应,与土壤中多种营养元素转化密切相关.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常用来阐明其催化过程的特性、酶的本质属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研究土壤水解酶动力学特征对探讨其来源、性质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调控多种营养元素参与的反应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文中概述了土壤水解酶的种类及其参与的生物化学反应;探讨了土壤水解酶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了土壤水解酶催化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新技术
    张丹, 徐慧, 李相力, 张颖, 陈冠雄
    2003, 14(12):  2333-2336. 
    摘要 ( 605 )   PDF (303KB) ( 176 )  
    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是部分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相耦联的生物脱氮反应过程,通过严格控制溶解氧在0.1~0.3mg·L^-1,实现硝化反应控制在亚硝酸阶段,然后以硝化阶段剩余的NH4^+作为电子供体,在厌氧条件下实现反硝化,该反应过程是完全的自养硝化—反硝化过程,具有能耗低、脱氮效率高、反应系统占地面积小等优点,适用于处理COD/NH4^+—N低的废水,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生物脱氮技术,文中详细介绍了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反应过程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微生物学机理及应用前景。
    研究论文
    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新技术
    张丹, 徐慧, 李相力, 张颖, 陈冠雄
    2003, (12):  2333-2336. 
    摘要 ( 0 )  
    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是部分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相耦联的生物脱氮反应过程,通过严格控制溶解氧在0.1~0.3mg·L-1,实现硝化反应控制在亚硝酸阶段,然后以硝化阶段剩余的NH4+作为电子供体,在厌氧条件下实现反硝化.该反应过程是完全的自养硝化反硝化过程,具有能耗低、脱氮效率高、反应系统占地面积小等优点,适用于处理COD/NH4+-N低的废水,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生物脱氮技术.文中详细介绍了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反应过程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微生物学机理及应用前景.
    包膜肥料养分控释机理研究进展
    张海军, 武志杰, 梁文举, 解宏图
    2003, 14(12):  2337-2341. 
    摘要 ( 587 )   PDF (344KB) ( 178 )  
    利用胶囊技术将易水溶性肥料包被起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施肥环境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包膜肥料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包膜肥料养分控释的原理、过程和特征,概述了影响包膜肥料养分控释的因素和包膜肥料养分控释的数学模拟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包膜肥料养分控释机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包膜肥料养分控释机理研究进展
    张海军, 武志杰, 梁文举, 解宏图
    2003, (12):  2337-2341. 
    摘要 ( 0 )  
    利用胶囊技术将易水溶性肥料包被起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施肥环境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包膜肥料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包膜肥料养分控释的原理、过程和特征,概述了影响包膜肥料养分控释的因素和包膜肥料养分控释的数学模拟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包膜肥料养分控释机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污染土壤的酶学修复研究进展
    张丽莉, 陈利军, 刘桂芬, 武志杰
    2003, 14(12):  2342-2346. 
    摘要 ( 614 )   PDF (381KB) ( 413 )  
    土壤酶在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污染土壤的酶修复具有专性强、适应性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等特点。文中综述了土壤酶对污染土壤修复的优势,酶的固定化技术与方法、氧化还原酶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介绍了用于土壤修复的酶的来源及主要特征,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污染土壤的酶学修复研究进展
    张丽莉, 陈利军, 刘桂芬, 武志杰
    2003, (12):  2342-2346. 
    摘要 ( 0 )  
    土壤酶在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污染土壤的酶修复具有专性强、适应性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等特点.文中综述了土壤酶对污染土壤修复的优势,酶的固定化技术与方法、氧化还原酶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介绍了用于土壤修复的酶的来源及主要特征,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动物生物标志物在土壤污染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李培军, 熊先哲, 杨桂芬, 刘宛, 许华夏, 台培东
    2003, 14(12):  2347-2350. 
    摘要 ( 605 )   PDF (300KB) ( 282 )  
    应用陆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标志物对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暴露和效应进行评价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文中介绍了溶酶体、胁迫蛋白和金属硫蛋白(MTs)3种主要生物标志物,体腔细胞内溶酶体膜稳定性用中性红保持时间(NRR)进行检测;胁迫蛋白类多采其中的Hsp70和Hsp60;金属硫蛋白不同同分异构体的定量分析可用于反映不同的金属污染胁迫,对3种生物标志物机理、特性、检测实例以及在污染土壤生态毒理诊断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
    动物生物标志物在土壤污染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李培军, 熊先哲, 杨桂芬, 刘宛, 许华夏, 台培东
    2003, (12):  2347-2350. 
    摘要 ( 0 )  
    应用陆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标志物对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暴露和效应进行评价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文中介绍了溶酶体、胁迫蛋白和金属硫蛋白(MTs)3种主要生物标志物.体腔细胞内溶酶体膜稳定性用中性红保持时间(NRR)进行检测;胁迫蛋白类多采其中的Hsp70和Hsp60;金属硫蛋白不同同分异构体的定量分析可用于反映不同的金属污染胁迫.对3种生物标志物机理、特性、检测实例以及在污染土壤生态毒理诊断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
    书评
    生物进化与特化
    罗维桢, 王德利
    2003, 14(12):  2351-2354. 
    摘要 ( 571 )   PDF (297KB) ( 326 )  
    作者试图把生物的适应性变化区分成生物的进化和特化两种不同的概念,进化即生物逐渐演变,向前发展的过程;特化是指生物的水平发展的物种形成过程,即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这种区分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论,把这个新的概念体系和以往人们对生物进化研究的理论相结合。并用该方法重新解释以往人们的研究发现,可以看出生物发展的历史就是生物进化和特化交替进行的历史,以此可解释许多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
    生物进化与特化
    罗维桢, 王德利
    2003, (12):  2351-2354. 
    摘要 ( 0 )  
    作者试图把生物的适应性变化区分成生物的进化和特化两种不同的概念.进化即生物逐渐演变,向前发展的过程;特化是指生物的水平发展的物种形成过程,即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这种区分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论.把这个新的概念体系和以往人们对生物进化研究的理论相结合,并用该方法重新解释以往人们的研究发现,可以看出生物发展的历史就是生物进化和特化交替进行的历史,以此可解释许多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
    研究论文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不同群落优势种高度结构研究
    闫淑君, 封磊, 王新功, 毕晓丽, 洪伟, 吴承祯
    2003, 14(12):  2355-2358. 
    摘要 ( 665 )   PDF (233KB) ( 105 )  
    Based on the data of four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communities in Wanmulin Natural Reserve, whose dominant species were Tsoongiodendron odorum Chun, Cinnamomum micranthum Hayata, Castanopsis fabri Hance and Pinus massoniana, respectively, the height class and diameter class structures and the dynamics of height structur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ee species, tree density, basal area at D. B. H, and height class (or diameter class) could be simulated by different equation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ree species and tree density for different height class or different D. B. H. class. The structure dynam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mmunity of Tsoongiodendron odorum Chun was very unstable, and the species sharing degree in four communities was fairly lower, indicating that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very obvious. The results could give a useful clue for the studies on endangered mechanism of rare species.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不同群落优势种高度结构研究
    毕晓丽, 洪伟, 吴承祯, 闫淑君, 封磊, 王新功
    2003, (12):  2355-2358. 
    摘要 ( 0 )  
    书评
    一种拟南芥突变体对高浓度CO2反应的研究
    郝林, 徐昕, 曹军
    2003, 14(12):  2359-2360. 
    摘要 ( 773 )   PDF (149KB) ( 164 )  
    The study on the response of a mutant and a wild-type of Arabidopsis to 660 μl·L^-1 CO2 and ambient CO2 showed that under elevated CO2, the stomatal numbers of the mutant increased, while those of the wild-type de-creased.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NR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of the mutant increased, but those of the wild-type had no obvious response. The mutant was not reproductively mature after the continuous exposure to increased CO2 for five months. The results provided evidence of plant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of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and the clues to related studies on other plants.
    研究论文
    一种拟南芥突变体对高浓度CO2反应的研究
    郝林, 徐昕, 曹军
    2003, (12):  2359-2360. 
    摘要 ( 0 )  
    书评
    沈阳城区绿地生态系统景观结构与异质性分析
    何兴元, 陈玮, 徐文铎, 刘常富, 李海梅, 孙雨, 张粤
    2003, (12):  2085-2089. 
    摘要 ( 1180 )   PDF (823KB) ( 389 )  
    对沈阳城区绿地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和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城区绿地景观斑块以街头绿地斑块最多,占城区绿地块数的50%以上,但绿地面积只占4.45%,斑块大小以防护绿地和公园绿地斑块平均值最大,分别为66.97hm2和59.21hm2.而街头绿地和游园绿地斑块平均值最小,为0.71hm2和0.38hm2.景观多样性指数以街头绿地最高,而公园绿地最低.在沈阳城区的7个区中不同绿地类型中的优势度和均匀度都比较小.但斑块绿地优势度高于廊道绿地的10倍多.绿地分布不均衡.应增加绿地斑块数量,均匀配置公共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增加绿色廊道,建立城区与城郊自然生态系统绿色通道和充分发挥沈阳城区3条人工运河带状绿地美化环境、泄洪排涝和调节气候功能作用.
    研究论文
    城市森林结构的量化研究——以沈阳树木园森林群落为例
    朱文泉, 何兴元, 陈玮, 陈云浩, 张粤, 宁祝华
    2003, (12):  2090-2094. 
    摘要 ( 938 )   PDF (729KB) ( 461 )  
    采用遥感图像判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沈阳树木园植物群落的物种结构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沈阳树木园植被的生长状况良好;物种丰富,其中黄蘖(Phellodendron amurense)、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在树木株数和相对优势度上均占优势,为群落的主林木;植被在高度和胸径上的分布均表现为具有向上发展的潜力,整个植被群落正处于一个快速的生长期,属于发挥生态效益的最佳时期.沈阳树木园的树种多度与基于叶面积的相对优势度之间无明显关联,数量上占优势的树种,其相对优势度不一定很高.沈阳树木园植被树木株数与不同树高等级间的分布关系表现为上凸的曲线,随着树木高度级的增加,树木株数开始分布比较平稳,当高度超过12m后,树木株数明显减少,曲线急骤下降.树木株数分布与不同胸径等级间的关系也呈现类似的情况.
    沈阳市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的研究
    徐文铎, 何兴元, 陈玮, 张粤, 李海梅, 刘常富
    2003, (12):  2095-2102. 
    摘要 ( 920 )   PDF (766KB) ( 394 )  
    探讨了沈阳市区植物区系特点和城市植被类型的分类及其特征.沈阳市处于长白植物区系、蒙古植物区系和华北植物区系交汇地带.植物种类较丰富,约有种子植物98科371属779种.最大科是菊科,共有植物85种,超过20种的科还有莎草科、蔷薇科、豆科、蓼科、唇形科、百合科及毛茛科等.这些科共有植物384种,占沈阳市区种子植物总数的49.3%.此区系有23个地理成分类型.其中以温带性质占优势,占沈阳市区地理成分的89.3%.根据植被发生和功能以及建群种的作用,将沈阳市区城市植被划分三大植被类14个植被组和57个植被型,并对3个植被类中的典型代表性类型进行了群落(种群)的组成、结构、动态和功能分析.
    书评
    沈阳城市森林群落的树种组合选择
    刘常富, 何兴元, 陈玮, 徐文铎, 赵桂玲
    2003, (12):  2103-2107. 
    摘要 ( 867 )   PDF (1218KB) ( 357 )  
    通过对沈阳市建成区公园树木的调查分析,获得各树种的综合表现排序,并利用Jaccard定量修正系数进行树种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建成区城市森林群落的最佳树种组合为5组,参考树种组合3组,且选择树种与各树种的综合表现评价相一致;对沈阳城市森林的树种进行选择分析,提出沈阳城市森林的参考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分析了沈阳市建成区公园树种分布的现状,并提出其发展建议.
    研究论文
    沈阳市城市森林结构与效益分析
    胡志斌, 何兴元, 陈玮, 李月辉, 李海梅
    2003, (12):  2108-2112. 
    摘要 ( 992 )   PDF (721KB) ( 495 )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沈阳市243km2范围的树木进行每木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Arc View3.2平台上建立了基于CITYgreen模型的城市森林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该信息系统分析了沈阳市土地利用及树木分布的格局、树种构成、树木密度、树高、胸径、健康状况等反映城市森林结构特征的指标.结果表明,2001年沈阳市有树136种,1914500株树木,森林覆盖率为9.77%.25种主要树木占树木总数的84.78%.胸径小于0.25m(一类胸径)和大于0.5m(三类胸径)的树木占82.8%;幼龄树27%、中龄树58%、老龄树15%;84%的树木健康状况为中等以上.城市森林信息管理系统计算表明,沈阳市城市森林每年生态效益折合经济价值为2.65千万美元.
    东北地区城市针叶树冬季滞尘效应研究
    陈玮, 何兴元, 张粤, 孙雨, 王文菲, 宁祝华
    2003, (12):  2113-2116. 
    摘要 ( 1012 )   PDF (540KB) ( 505 )  
    对不同种针叶树同一降尘条件及同种针叶树不同降尘条件的滞尘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针叶树在东北的冬季有很强的滞尘作用,不同的针叶树滞尘能力排序为沙松冷杉>沙地云杉>红皮云杉>东北红豆杉>白皮松>华山松>油松.不同针叶树叶表面结构不同,滞尘量较小的白皮松、华山松和油松表面平滑,细胞与气孔排列整齐,而滞尘量较大的红皮云杉、沙松冷杉、东北红豆杉的针叶表皮平滑程度较差,细胞与气孔排列较前3种植物差,在红皮云杉叶表面上有大小不等的瘤状物.不同针叶树叶断面形状与滞尘量相关,白皮松和油松叶片的上表面呈弧形,不易附着灰尘;华山松叶片呈三棱形,上表面较窄,附着灰尘的量较小;两种云杉的叶片呈四棱形,上表面较3种松属植物的叶片要宽与平展,因此相对滞尘量要大;沙松冷杉和东北红豆杉的叶断面形状都较扁、平,这种断面正是构成其滞尘量大于3种松属和两种云杉属植物的主要因素.
    合肥市区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吴泽民, 吴文友, 高健, 张少杰
    2003, (12):  2117-2122. 
    摘要 ( 1021 )   PDF (709KB) ( 424 )  
    运用3S技术在分析合肥景观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合肥市区17.6km2范围内的城市森林景观特点及与其它景观单元间关系.结果表明,主要景观要素分为建筑与硬质铺装表面、城市森林斑块、一般绿地、道路、水面五大类.景观背景为建筑及铺装表面,占总面积的73.13%;道路为典型的廊道景观,占6.89%;研究区城市森林斑块共计408块,计161.16hm2,占总面积的9.8%,平均面积0.396hm2、最大面积12hm2,斑块形状复杂、近圆度小,其中48%的班块属于面积<500m2的小班块,>1hm2的城市森林班块只占8.6%;水面斑块147块,计149.93hm2,占总面积的8.54%,平均面积1.02hm2,最大面积16hm2;一般绿地斑块255块,计39.74hm2,占2.26%,最大面积3.86hm2,平均面积0.1558hm2.ShannonWeiner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偏低,分别为0.9284和0.5768.另外,城市森林与一般绿地两类景观要素的总优势度达0.39.由于这两类景观斑块的尺度变化范围大,比较破碎,小尺度的斑块所占比例高,又主要集中在西区,分布不均匀,故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受到限制.文中引用自然森林的内部生境概念,确定合肥城市森林斑块出现内部环境的临界面积为9800m2,研究区拥有城市森林的内部生境总面积为31.69 hm2,仅为城市森林面积的19.7%,不利于对物种提供更多的生境.提出应用内部生境的大小来划分城市森林斑块,建立城市森林小班块2中斑块2大斑块2特大斑块的尺度等级体系.据此提出,研究区各尺度的城市森林斑块面积比为2:2:2:3.同时提出合肥东北部应增加城市森林面积,尽可能建设1.5~3.0hm2的片状城市森林.
    书评
    秦岭锐齿栎群落数量特征的研究
    赵永华, 雷瑞德, 贾夏, 何兴元, 陈玮
    2003, (12):  2123-2128. 
    摘要 ( 1115 )   PDF (610KB) ( 340 )  
    对秦岭锐齿栎群落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乔木层可划为两个亚层,其生活型以高位芽占优势,地面芽次之.锐齿栎、华山松的胸径结构呈左偏正态分布;油松的胸径主要以小径级居多;漆树的胸径以大径级的个体占有较大的比例,属于衰退种群;板栗主要是以小径级的幼树和小树为主,处于幼龄向中龄过渡阶段;山杨处于由进展向稳定过渡阶段,属于中幼龄林.林分的胸径结构主要受锐齿栎种群的胸径变化的影响.聚类与排序结果一致,得到6个类型:鞘柄菝葜+蔷薇栓皮栎+灰榆锐齿栎群丛;美丽胡枝子+鞘柄菝葜板栗锐齿栎群丛;榛子尖叶四照花+山杨锐齿栎群丛;樱桃+榛子漆树锐齿栎群丛;榛子+蔷薇华山松锐齿栎群丛;箭竹华山松+油松锐齿栎群丛.表明锐齿栎群落在海拔分布上的连续性和群落类型分布的间断性.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小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张一平, 窦军霞, 马友鑫, 刘玉洪, 郭萍
    2003, (12):  2129-2135. 
    摘要 ( 881 )   PDF (535KB) ( 289 )  
    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次生林林窗的小气候垂直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区域树表温、气温、水汽压及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指出在林窗区域,林窗边缘不仅具有显著的热力效应,同样具有明显的水汽效应.并由此构成了林窗区域立体空间的环境异质性.其结果对深入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水汽传输,小气候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和更新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粤西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的生物量与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
    杨清培, 李鸣光, 王伯荪, 李仁伟, 王昌伟
    2003, (12):  2136-2140. 
    摘要 ( 1004 )   PDF (617KB) ( 391 )  
    以粤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为对象,探讨了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系列上3个主要演替阶段的代表类型:针叶林(马尾松群落)、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吊皮椎+木荷+枫香群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粘木+小叶胭脂+光叶红豆+黄果厚壳桂群落)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针叶林生物量为246.697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为14.715t·hm-2·yr-1;针阔混交林生物量为287.367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为17.179t·hm-2·yr-1;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为357.976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为18.730t·hm-2·yr-1.可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3种森林群落的发展阶段已比较接近,即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较为成熟,常绿阔叶林相对年轻.在不受或低度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随着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其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均呈增加趋势.
    黄山花楸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刘登义, 沈浩, 杨月红, 张杰
    2003, (12):  2141-2144. 
    摘要 ( 823 )   PDF (403KB) ( 365 )  
    利用RAPD技术,对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自然分布区的13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能产生稳定多态性标记的引物14个,共扩增出10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0个,占28.6%.应用UPGMA法和Neighbor-Joining法对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系图,结果表明,黄山花楸自然种群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其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与其地理分布有关;黄山花楸自身的特殊进化历史和人为砍伐以及自然灾害(火灾、病虫害等)和小种群的遗传漂变作用是黄山花楸遗传多样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濒危的主要原因.
    沙地云杉幼苗根表土体中NPK的梯度分布
    邹春静, 韩士杰, 徐文铎, 谷志静
    2003, (12):  2145-2148. 
    摘要 ( 1053 )   PDF (219KB) ( 237 )  
    采用水平根和垂直根两种处理方法对6年生沙地云杉幼苗进行栽培实验.应用分层取样方法对幼苗根表不同距离土体进行取样,并测定不同层次土体中速效N、速效P、速效K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沙地云杉根表不同距离的土体中,速效N、P、K呈现有规律的梯度分布,即在根表近距离土体中营养元素由于根系的吸附作用而含量较高,同时根系生命活动对营养元素的大量消耗又使得营养元素随即出现严重的亏缺区.再向外延伸营养元素含量又逐渐上升而达到土壤本底值.在水平根处理中,由于沙地云杉对N、P、K吸收和利用的强度不同,亏缺区出现的位置不同.速效N和速效K的亏缺区出现在距离根表1cm处;速效P出现在距离根表0.5cm处.在垂直根处理中,速效N、速效P、速效K的梯度变化与水平根处理的相似.速效N和速效K亏缺区出现在距离根表大约1cm处,而速效P在根表附近土壤中的含量始终少于根表远处.说明沙地云杉幼苗对速效P的吸收和利用强度大,速效P可能成为沙地云杉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因此,在沙地云杉引种栽培时,应该选择含P丰富的土壤,或者对林地适当施用一些P肥.
    辽宁丹东地区柞树菌根真菌生态分布的研究
    王惠, 代力民, 邵国凡, 郎庆龙, 杨宝山, 邓红兵, 王庆礼
    2003, (12):  2149-2152. 
    摘要 ( 1098 )   PDF (513KB) ( 381 )  
    通过5年连续调查研究,发现辽宁丹东地区天然次生柞林中及部分柞树经济林中柞树菌根菌种类共有36种,隶属于7个科13个属.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柞树菌根菌的生态分布与共生树种、树龄及季节的关系.结果表明,与蒙古栎共生的菌根菌种类最多,达29种;红菇属种类与柞树共生的树龄范围最广,鹅膏属种类偏重于与树龄较大的柞树共生;夏季的7、8月份为菌根菌发生的高峰期,75%的种类在7月份发生,100%的种类在8月份发生.8月中下旬菌根菌发生的相对密度最高,分别为19.5%和18.4%.
    研究论文
    森林蒸散模型参数的确定
    王安志, 裴铁璠
    2003, (12):  2153-2156. 
    摘要 ( 992 )   PDF (1385KB) ( 371 )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气象观测塔安装的常规气象梯度观测系统、开路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依据空气动力学基本理论与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森林蒸散机理模型,确定了模型参数,即风速廓线稳定度订正函数φm、温度廓线稳定度订正函数φh和零平面位移高度d.其中,研究地的零平面位移高度d为17.8m,是平均冠层高度(26m)的0.68.同时,给出了φm和φh随梯度理查逊数Ri变化的数学表达式.
    书评
    落叶松土壤有机磷形态与林木生长量的关系
    陈立新
    2003, (12):  2157-2161. 
    摘要 ( 1024 )   PDF (675KB) ( 332 )  
    采用BowmanCole有机磷分级体系,对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有效磷和林木生长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构成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磷的主要成分是中等活性有机磷和中稳性有机磷,两者之和占有机磷总量的77.07%~86.68%,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是不同发育阶段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根际土壤有机磷总量、活性有机磷含量、中稳性有机磷含量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从幼龄林到近熟林随林龄递增而降低,近熟林之后有所增加,根际土壤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随林龄变化不明显.非根际土壤各形态有机磷含量随林龄递增而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各发育阶段林木胸径、树高定期平均生长量与活性有机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淹干扰对羊草草地地上生物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王正文, 祝廷成
    2003, (12):  2162-2166. 
    摘要 ( 989 )   PDF (269KB) ( 247 )  
    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水淹干扰后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机制,对松嫩平原羊草草地水淹干扰梯度上的地上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并对经历水淹干扰后土壤水分及主要养分(N、P)的变化以及植被物种组成的变化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轻度和重度水淹干扰样带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未受水淹干扰的对照样带,分别高出对照样带89.54%和113.45%,表明水淹干扰消除了对草地生产力起限制作用的因素,使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水淹干扰首先改变了土壤的水分状况,而水分状况是限制草地生产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干旱年份,消除了干旱对草地生产力的限制;土壤水分的增加导致土壤养分(N、P等)的有效性显著增加,消除了原来土壤养分匮乏对草地生产力造成的限制;在水淹干扰作用下,群落的物种组成由相对低矮的物种组合趋向于向形态高大的、具有更高生产力潜力的物种组合转变.
    研究论文
    不同放牧率下羊草和芦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含量的变化
    刘颖, 王德利, 韩士杰, 程志茹, 杜娟, 王旭
    2003, (12):  2167-2170. 
    摘要 ( 1124 )   PDF (481KB) ( 351 )  
    在松嫩草原羊草草地上通过小区围栏放牧,对不同放牧率下羊草和芦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羊草和芦苇在生长季初期茎基部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低,分别为7.12%和3.95%,随着季节推移逐渐增加;叶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季节推移的变化不大;羊草返青比芦苇早,从而造成5月份实验开始时两种禾草茎基部和叶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差异;一定程度的放牧(本实验条件下为P4和P5小区)有利于牧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提高,促进牧草再生.氮素含量在生长季初期最大,随季节推移逐渐降低,与其物候期相一致;适当放牧能够刺激根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使其向地上部分转移,提高牧草的营养价值.
    松嫩平原全叶马兰种群不同龄级分株的生长策略
    杨允菲, 李建东
    2003, (12):  2171-2175. 
    摘要 ( 921 )   PDF (627KB) ( 343 )  
    全叶马兰为根蘖性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种群由3个龄级无性系分株组成.在松嫩平原6月份,是全叶马兰营养生长的旺盛期.研究结果表明,分株的生长与生产力以1龄级最低,2、3龄级依次增高.3个龄级分株的生物量分配均为茎>叶>主根.叶的生物量分配为1龄级>2龄级>3龄级,茎和主根的均为1龄级<2龄级<3龄级.3个龄级分株总重与分株高度、分株叶重与茎重、分株主根重与枝条重之间均为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主根的生物量分配则随着分株高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少.全叶马兰无性系分株的生长与分配策略是在分株幼小时将较多的物质分配给叶,以保证物质生产器官叶的建造上,随着分株生长逐渐将生产的物质分配到茎和主根的生长与贮藏;分株不向主根投入较多的能量,但在分株幼小时向主根中分配的物质相对较多,随着分株的生长则按比例较小,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分配比率.
    书评
    用空间多样性指数分析辽河三角洲野生动物生境的格局变化
    王凌, 李秀珍, 胡远满, 郭笃发
    2003, (12):  2176-2180. 
    摘要 ( 921 )   PDF (609KB) ( 243 )  
    在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辽河三角洲土地覆被变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引用空间多样性指数(Sd)对本区野生动物的生境格局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分析了其1988~1998年间的生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野生动物生境格局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双重影响而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整体趋势是生境适宜性逐渐降低,适宜生境和较适宜生境(Sd≥0.35)的面积10年间减少7637hm2,且破碎化程度加深,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推进、由东向西压缩之势,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同时,空间多样性指数能够定量地反映野生动物生境的适宜程度,并能直观地描述生境的空间格局,为进一步揭示生境格局的变化规律及原因提供了有效措施和依据,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尺度分析对景观格局指标的影响
    布仁仓, 李秀珍, 胡远满, 常禹, 贺红士
    2003, (12):  2181-2186. 
    摘要 ( 1086 )   PDF (996KB) ( 292 )  
    采用优势规则和随机规则为基础的两种尺度分析方法,对分类的TM数据进行了尺度变换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尺度(粒度)增加,优势规则处理法使景观中优势类型的面积增加,非优势类型的面积减少.随机规则处理法使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基本上保持不变.随尺度变大,整个景观和多数类型的最大斑块面积指标增加;最小斑块面积等于尺度大小的平方;平均斑块面积都增加;斑块数迅速减少.在优势规则系列中,多样性指标减小,而在随机规则处理中,基本没有变化.聚集度随尺度的增大而减小,但测量尺度固定的情况下,随图分辨率的提高而增大.随尺度的增加,Moran'sI指标减小,景观类型在空间上趋于随机分布.但是测量尺度固定的情况下,随图分辨率的提高而增大,景观类型在空间上趋于聚集分布.
    研究论文
    基于RS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覆盖动态研究
    常庆瑞, 刘京, 杨勤科, 张晓萍
    2003, (12):  2187-2190. 
    摘要 ( 1021 )   PDF (275KB) ( 226 )  
    应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数字影像进行人机交互的屏幕解译,得到199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字地图,以及面积统计结果.分析表明,近10年来该地区建筑和工交用地逐年扩大,耕地面积保持稳定,果园面积显著增加,人工林地和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荒野地占地比重下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书评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及其开垦后土壤中总硫变化的初步研究
    郝庆菊, 王起超, 王其存, 李志博
    2003, (12):  2191-2194. 
    摘要 ( 1026 )   PDF (212KB) ( 239 )  
    以三江平原3种主要沼泽类型———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沼泽、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沼泽、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沼泽以及不同开垦年限的耕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中总硫含量进行分析.3种沼泽中总硫量的顺序为小叶章沼泽(622.4mg·kg-1)<乌拉苔草沼泽(820.5mg·kg-1)、毛果苔草沼泽(1022.4mg·kg-1).挠力河、鸭绿河、别拉洪河及浓江流域土壤中总硫量的顺序为挠力河(925.0mg·kg-1)>鸭绿河(841.8mg·kg-1)>浓江(636.5mg·kg-1)>别拉洪河(520.8mg·kg-1).沼泽湿地及耕地土壤总硫量在层次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由表土层向下,含量逐渐降低.1980~2000年开垦的耕地土壤中总硫含量平均值为180.5mg·kg-1,而未开垦湿地中的总硫含量平均值为735.8mg·kg-1.耕地中的总硫量显著低于湿地中的总硫量,并且开垦年限越长,土壤中的总硫量越低,表明湿地开垦导致土壤总硫明显流失.
    研究论文
    西藏和北京异地种植小麦的品质变化
    吴东兵, 曹广才, 强小林, 冬梅, 寇皞, 王建林, 王秀芳
    2003, (12):  2195-2199. 
    摘要 ( 971 )   PDF (562KB) ( 247 )  
    1998~2001年在林芝、日喀则、拉萨、北京布点,开展了多品种异地种植的春播和秋播田间联合试验,统一检测了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降落值、籽粒硬度5项指标,以探讨异地种植的品质变化,为西藏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之间以及相同品种不同地点之间,品质性状都有差异,但地点间差异更大.经相关分析,蛋白质含量分别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降落值、籽粒硬度呈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可作为小麦品质性状中的一项核心指标.在相同地点种植,内地品种的品质性状参数比西藏品种高,西藏品种表现弱筋或中筋小麦特性;相同品种在北京种植,品质性状参数高于西藏3试点.内地品种在西藏种植,品质性状参数降低.在西藏3试点之间,相同品种的品质性状也有差异.生态高度(纬度×海拔)与品种的生育天数呈正相关.生育天数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生态高度又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在西藏小麦生产中,应以发展中筋小麦为主,还可引入一些优良的内地品种,并且按照品质区划种植.
    书评
    不同环境下水稻谷粒重发育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相关性分析
    梁康迳, 林文雄, 陈志雄, 李亚娟, 梁义元, 郭玉春, 何华勤, 陈芳育
    2003, (12):  2200-2204. 
    摘要 ( 857 )   PDF (266KB) ( 367 )  
    选用9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系),按双列杂交设计(6×5)配成两套亲本和F12个世代的遗传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发育遗传模型比较分析了水稻谷粒重发育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早季在谷粒充实前期(1~12d)群体平均优势较小,中后期(13~28d)正向优势趋于明显,在谷粒充实的全过程均表现较小的负向群体超亲优势;晚季则在谷粒充实前中期(1~18d)表现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后期(19~28d)优势不明显,在谷粒充实前期(1~12d)表现正向群体超亲优势,之后转为明显的负向群体超亲优势,表明晚季谷粒发育的杂种优势表现较之早季更有利于提高籽粒充实质量.不同发育时期谷粒重之间以及与最终谷粒重之间的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早季以显性相关为主,晚季以加性相关为主,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相关趋于密切.
    研究论文
    辽西褐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中长期试验Ⅴ.不同降水年景作物产量对施肥的反应和水肥交互作用
    张璐, 沈善敏, 宇万太, 廉鸿志
    2003, (12):  2205-2207. 
    摘要 ( 872 )   PDF (166KB) ( 310 )  
    通过比较平水年(1996年,作物生长期降水456mm)和丰水年(1998年,作物生长期降水598mm)作物对施肥的增产反应,初步估算了辽西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肥交互作用对作物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施氮肥并增加水分供给(降水增加),作物增产(玉米、大豆)3056kg·hm-2,其中1996kg·hm-2来自水肥交互作用,占65.3%.施NP和堆肥并增加水分供给,作物增产4703kg·hm-2,其中1554kg·hm-2来自水肥交互作用,占33%.
    长期培肥黑土脲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李东坡, 武志杰, 陈利军, 杨杰, 朱平, 任军, 彭畅, 高红军
    2003, (12):  2208-2212. 
    摘要 ( 976 )   PDF (659KB) ( 446 )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长期(自1980年)不同培肥试验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不同量有机肥、化肥和不施肥4个处理,对土壤脲酶在作物生长季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生长季黑土脲酶活性明显高于施用化肥和不施肥,其生长季脲酶保护容量在160mg·kg-1·h-1以上,季节性变化平稳,保持土壤脲酶免遭变性、免遭分解作用显著.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绝大多数土壤生物、理化特性指标的动态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土壤生物、理化特性,植物N、P、K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籽粒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书评
    耕作对黄土高原和北美大草原三种典型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武天云, Jeff J. Schoenau, 李凤民, 钱佩源, Sukhadev S. Malhi
    2003, (12):  2213-2218. 
    摘要 ( 1193 )   PDF (562KB) ( 357 )  
    耕作对黄绵土(Calcaric Cambisols,FAO)、灰褐土(Haplic Greyxems,FAO)和典型褐灰钙土(Orthic Brown Chernozem)的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黄绵土在开垦5年内0~20cm土壤有机碳损失了77%,损失速率为2.15t·hm-2·yr-1,其主要原因为水蚀和耕作侵蚀.灰褐土在开垦后的42年里耕层土壤的有机碳损失了70%,损失速率为0.96~1.06t·hm-2·yr-1,主要为水蚀和有机碳的矿化分解.1960以后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0~20cm耕层土壤有机碳损失了11%,损失速率为0.17t·hm-2·yr-1.1920年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有机碳损失了44%,损失速率为0.45t·hm-2·yr-1.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耕作和轮作体制的改善有效地阻止了风蚀的危害,并增加了进入土壤系统的有机物的量.3种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相似:黄绵土和灰褐土在相应的时间内LFOC损失了73%和90%,1920年和1960年开垦的典型褐灰钙土LFOC分别损失了74%和70%.3种土壤间LFOC和HFOC的分配比例不同也可能是造成黄绵土和灰褐土有机碳下降快的原因.
    农业资源环境评价方法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确定
    刘志强, 张平宇, 刘居东, 潘相文
    2003, (12):  2219-2224. 
    摘要 ( 931 )   PDF (305KB) ( 233 )  
    对我国31个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进行了系统辨识分析,运用评价分析结果与31个省区的粮食产量回归分析值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15个粮食生产主产区和16个非粮食主产区,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恶化的根本方法——以研发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农业宏观调控软件为依据,对农业实行WTO框架内的宏观调控.
    秸秆预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活性的影响
    李贵桐, 张宝贵, 李保国
    2003, (12):  2225-2228. 
    摘要 ( 859 )   PDF (146KB) ( 284 )  
    冬小麦秸秆经8.0g·L-1H2O2(pH11.0)溶液、12.5g·L-1NaOH溶液或H2SO4溶液浸泡8h并80℃烘干后,与无机N一起加入土壤,进行室内25℃恒温培养试验,在不同时间测定土壤微生物量C、N和CO2释放速率.结果表明,培养前期,秸秆预处理使土壤微生物量C数量增加了1.0~1.4倍,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活性;培养后期,NaOH和H2SO4处理使土壤微生物量C分别下降了28%和42%,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活性;H2O2处理则使土壤微生物量N增加90%;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的真菌比例在不同时刻有所增加.表明将秸秆预处理后施入土壤,将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呼吸活性产生一定影响.
    研究论文
    CO2和O3浓度倍增及其交互作用对大豆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赵天宏, 史奕, 黄国宏
    2003, (12):  2229-2232. 
    摘要 ( 866 )   PDF (252KB) ( 232 )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模拟大气CO2和O3浓度倍增及其交互作用(开顶箱法)对大豆叶肉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倍增促进了大豆叶绿体的发育,内含淀粉粒积累明显增多、体积增大;叶绿体被膜保持完好;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整齐.而O3浓度倍增抑制了叶绿体内淀粉粒的累积,并导致叶绿体被膜破碎,片层解体,严重地破坏了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CO2和O3浓度倍增的交互作用对叶绿体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二者浓度呈梯度增加对叶绿体的损害作用要大于二者浓度持续倍增对叶绿体的影响,进一步表明CO2正效应对O3负效应的补偿作用.
    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对离体培养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的研究
    张勇, 谢丽源, 熊丙全, 曾明
    2003, (12):  2233-2236. 
    摘要 ( 939 )   PDF (236KB) ( 226 )  
    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对离体培养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的试验结果表明,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对离体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Gigaspora margarita)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显著提高孢子萌发率,增加菌丝生长长度.与对照相比,浓度为20%~100%的甲醇溶提物均可显著促进丛枝菌根真菌的生长发育,80%甲醇溶提物效果最明显.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中含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溶提物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甲醇洗脱剂的浓度有关,当浓度为80%时,黄酮含量最高.对银杏根系甲醇溶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相关性分析发现,溶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离体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生长发育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溶提物中黄酮含量越高,其对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生长发育促进作用越大.
    江苏野生大豆的耐盐性和离子在体内的分布及选择性运输
    杨晓英, 章文华, 王庆亚, 刘友良
    2003, (12):  2237-2240. 
    摘要 ( 908 )   PDF (723KB) ( 351 )  
    以相对发芽率和出苗率为指标比较了3个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种群的耐盐性,测定了NaCl胁迫下2个耐盐性不同的野生大豆种群(江苏野生大豆,JWS,耐盐;N23232,盐敏感)植株根、茎和叶片中Na+、K+和Cl-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JWS的耐盐性最强.盐胁迫抑制野生大豆幼苗生长,使其干物质积累量减少,根冠比上升,对耐盐性弱的N23232抑制作用大于耐盐性强的JWS.不同器官离子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盐胁迫下野生大豆茎部Na+含量最高,耐盐的JWS根系具有积累Na+和Cl-的能力,叶片Na+、Cl-含量较低,而盐敏感种群N23232根系中Na+、Cl-含量低于耐盐种群JWS,叶片中Na+、Cl-含量则高于JWS.JWS根系对K+、Na+吸收的选择性(selectivity ratio,SK,Na)和N23232没有明显差异;但叶片和茎运输的SK,Na明显高于N23232,使地上部K+/Na+较高,因此认为野生大豆根系对Na+、Cl-的积累及K+向地上部运输的选择性高是其耐盐性强的主要原因.
    书评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氮素矿化及预测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2003, (12):  2241-2245. 
    摘要 ( 987 )   PDF (713KB) ( 562 )  
    应用田间试验结果研究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期的土壤氮素矿化量,并用间隙淋洗好气培养试验结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对田间氮素矿化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土壤氮素矿化量在年际间和作物间的变异很大,夏玉米季一般高于冬小麦季,从而导致夏玉米季施用氮肥的增产作用不明显.冬小麦季矿化量占当季作物最高吸氮量的31%~60%,夏玉米季占62%~108%,加上起始Nmin的供氮,造成了作物产量尤其是夏玉米产量对施入氮肥反应不明显.土壤氮素净矿化量均随土壤供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在一般供氮量范围内(0~300kgN·hm-2)均表现为净矿化.一级动力学模型只能预测作物整个生育期土壤氮素矿化总的趋势,并不能反映某一阶段矿化量的变化,但模型能在种植作物以前估计出土壤氮素净矿化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模型的预测作用仍是不可低估的.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耐虫性反应及稻株营养成分的变化
    陈建明, 俞晓平, 吕仲贤, 郑许松, 徐红星, 程家安, 刘光杰
    2003, (12):  2246-2250. 
    摘要 ( 923 )   PDF (482KB) ( 305 )  
    测定了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耐虫性反应及稻株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中抗品种N22、绿源占1号、Mudgo、K89-B5和94D-22具有较高的耐虫性,抗虫品种Ptb33和中组74以抗生性为主,感虫品种秀水11、汕优63和感虫对照品种TN1不具有耐虫性.在白背飞虱为害后,耐虫品种稻株中全N量和可溶性总糖量增加,N/糖比变化率明显下降;而感虫品种的全N量和可溶性总糖量下降,N/糖比变化率明显增加.不同品种受害后体内大多数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品种间氨基酸含量减少的种类不同,TN1品种只有丙氨酸含量减少,N22品种除丙氨酸外蛋氨酸和苏氨酸含量也明显减少,Ptb33品种仅精氨酸略有减少.
    蚜小蜂和粉虱座壳孢对烟粉虱的控制作用研究
    邱宝利, 任顺祥, 肖燕, Nasser Said Mandour
    2003, (12):  2251-2254. 
    摘要 ( 1025 )   PDF (317KB) ( 425 )  
    研究了烟粉虱两种寄生性天敌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和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时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单独进行控制时,在一个世代内按5×106个孢子·ml-1喷施粉虱座壳孢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95.74%,按每株植株3头雌蜂的密度释放桨角蚜小蜂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57.58%.在两者联合控制时,一个世代内喷施粉虱座壳孢2次,再释放桨角蚜小蜂1次或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97.02%~97.91%,烟粉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低于1,种群数量逐渐下降.联合使用时,桨角蚜小蜂和粉虱座壳孢间无消极影响.
    温度对黄瓜钝绥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李佳敏, 吕佳乐, 屈云芳, 杨琰云, 吴千红
    2003, (12):  2255-2257. 
    摘要 ( 1050 )   PDF (198KB) ( 227 )  
    恒温条件下测定了以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为食的黄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发育历期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黄瓜钝绥螨在18、20、23、25、28、30和31℃温度条件下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是13.02、9.61、5.96、5.26、4.65、4.78和5.80d,32℃条件下黄瓜钝绥螨卵不能孵化.该螨整个世代最低临界、最适和最高临界发育温度分别为12.77,23.87和33.50℃.
    水稻化感材料控制稗草的基因定位研究
    徐正浩, 何勇, 崔绍荣, 赵明, 张旭, 李迪
    2003, (12):  2258-2260. 
    摘要 ( 973 )   PDF (992KB) ( 260 )  
    利用中156/谷梅2号建立的重组自交系(RILs)所构建的包括168个DNA标记,全长为1447.9cM,基本覆盖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用差时播种共培法的改进方法对134个该群体的株系及其亲本对无芒稗进行了化感作用评价.用无芒稗的植株干重作为表型定位水稻化感控制稗草的基因.用QTL Mapper1.01b软件进行区间作图,检测到1个与化感作用有关的主效应QTL.该QTL位于第7条染色体上,解释了32.30%的表型变化;检测到6对上位QTL,解释了47.83%的无芒稗干重抑制的变化,主效应和上位效应QTL共解释了80.13%的表型变化.
    种植转Bt基因水稻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孙彩霞, 陈利军, 武志杰, 张玉兰, 张丽莉
    2003, (12):  2261-2264. 
    摘要 ( 907 )   PDF (400KB) ( 324 )  
    转Bt基因及非Bt基因水稻的盆栽试验研究表明,转Bt基因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向土壤中释放杀虫晶体蛋白,而且杀虫晶体蛋白的释放量与水稻生长发育时间有关;与非Bt基因水稻相比,转Bt基因水稻生长15d时,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下降(降幅为2.47%),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增幅为8.91%),而土壤芳基硫酸酯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变化差异不显著;生长30d时,土壤脲酶活性仍显著下降(降幅为16.36%),土壤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增幅分别为35.69%,19.70%和16.83%),而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差异仍不显著.
    研究论文
    不同水肥和光照条件对水稻化感特性的影响
    胡飞, 孔垂华, 陈雄辉, 张朝贤
    2003, (12):  2265-2268. 
    摘要 ( 936 )   PDF (467KB) ( 369 )  
    采用盆栽实验对水稻化感品种华航1号在不同水肥和光照条件下的化感潜力和化感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航1号在较高水肥条件下化感潜力较强,而在较低水肥条件下化感潜力下降.进一步对华航1号的化感特征物质的含量测定表明,在较低水肥条件下其化感物质没有显著的变化,只是次生物质的种类有所增加,尤其是一些具有抗病功能的次生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在弱光照条件下华航1号的化感特征物质含量比在较强光照条件下要低,而且具有抗病功能的次生物质含量则保持较高水平.结果还发现,不论水、肥或光照条件的变化,华航1号对非伴生杂草的化感潜力都比伴生杂草要强.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深度土壤CH4氧化研究
    梁战备, 史奕, 黄国宏, 王琛瑞, 岳进, 吴劼
    2003, (12):  2269-2272. 
    摘要 ( 926 )   PDF (485KB) ( 303 )  
    采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下不同深度的暗棕色森林土壤,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其对高低浓度CH4的氧化.结果表明,土壤氧化CH4的能力随深度变化明显;5~15cm土层具有最大CH4氧化活性,在400ppmvCH4浓度下此土层土壤最大氧化速率可达3.3nmolCH4·h-1·g-1dw;25cm以下土层基本没有CH4氧化活性;因0~5cm土层土壤含有高浓度NH4+抑制了CH4氧化菌的活性,所以此层土壤对CH4吸收能力下降.
    不同水分管理下稻田土壤CH4和N2O排放与微生物菌群的关系
    岳进, 黄国宏, 梁巍, 焦志华, 梁战备, 王琛瑞, 史奕
    2003, (12):  2273-2277. 
    摘要 ( 934 )   PDF (611KB) ( 316 )  
    采用MPN计数法对黑土(海伦)和草甸棕壤(沈阳)稻田生长季4种微生物菌群数量进行了测定,同时采用封闭式箱法对CH4和N2O通量进行观测,以深入了解稻田生物源温室气体排放的微生物学过程.两地试验田均采用长期淹灌与间歇灌溉两种不同水分管理.对实验结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海伦与沈阳两地稻田两种水分管理条件下CH4通量季节变化与产甲烷菌数季节变化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沈阳稻田生长季CH4通量季节变化与甲烷氧化菌数季节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间歇灌溉条件下黑土稻田N2O通量与反硝化菌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两种水分管理条件下沈阳稻田N2O通量与硝化菌数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间歇灌溉条件下沈阳稻田N2O通量与反硝化菌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书评
    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呼吸的季节性变化与黑土稻田甲烷排放
    梁巍, 岳进, 吴劼, 史奕, 黄国宏, 梁战备
    2003, (12):  2278-2280. 
    摘要 ( 1049 )   PDF (180KB) ( 187 )  
    对黑土水稻田一个生长季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呼吸和甲烷排放通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初期,长效尿素能显著抑制微生物生物量C和土壤呼吸(P<0.05).间歇灌溉措施对二者几乎没有影响.间歇灌溉能减少稻田甲烷的排放,平均排放量比对照减少了32.5%.长效尿素的施用稻田使甲烷的排放略有增加.施用长效尿素的处理,微生物生物量C与甲烷排放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除草剂阿特拉津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王金花, 朱鲁生, 王军, 孙瑞莲, 赵秉强
    2003, (12):  2281-2284. 
    摘要 ( 1006 )   PDF (471KB) ( 261 )  
    研究了阿特拉津对4种典型施肥处理的土壤脲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初期,低浓度阿特拉津对土壤脲酶有一定刺激作用,高浓度处理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对脲酶有明显抑制作用.阿特拉津对不同肥力土壤中脲酶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对照土壤和NPK肥土壤中脲酶活力较低,脲酶受抑制明显,抑制率分别高达30.35%和28.89%;NPK+秸秆和NPK+有机肥土壤的脲酶活力高,脲酶抑制率低,最高抑制率分别为21.35%和16.86%.不同肥力土壤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脲酶抑制率均为先逐渐增大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降低;高肥力土壤脲酶抑制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低肥力土壤迟,表明高肥力土壤对阿特拉津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研究论文
    杭州市区空气中SO2时空分布与变化
    李震宇, 董亮, 朱荫湄
    2003, (12):  2285-2288. 
    摘要 ( 997 )   PDF (379KB) ( 324 )  
    研究了被动式SO2采样法在杭州市区使用的可适性,建立了其与空气自动监测数据的回归方程,自动监测值=0.3360×挂片值+47.20,r=0.805;利用被动采样法适用地域范围广、使用周期长的特点,分析了杭州市区空气中的SO2浓度及变化,并使之图形化.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条件下SO2的高值中心位置不同,夏季大气扩散条件好,高值中心南移,冬季逆温层厚,高值中心区变大;酸雨的发生强度与发生频率与大气中SO2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
    久效磷对美国红鱼鳃Na+/K+-ATP酶活性和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魏渲辉, 汝少国, 姜明, 李永祺
    2003, (12):  2289-2294. 
    摘要 ( 1008 )   PDF (689KB) ( 246 )  
    经不同试验浓度的久效磷(0.25、0.5、1.0和2.0mg·L-1)处理美国红鱼4d后,分别对鱼鳃Na+/K+ATP酶活性和氯细胞密度进行了测定和计数,并观察了鱼鳃组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久效磷(0.25mg·L-1)处理可以诱导鱼鳃氯细胞大量增生,Na+/K+-ATP酶活性增强,随着试验浓度的增加,久效磷对鳃组织的损伤越来越重,Na+/K+-ATP酶活性逐渐降低;久效磷对鱼鳃显微结构的损伤表现为鳃小片上皮细胞水肿、脱离,鳃小片基部粘连,鳃小片上皮细胞角质化;超微结构变化主要为内质网、线粒体、微小管和核膜的水肿及部分溶解,这种损伤表现为由细胞膜到细胞核的动态过程.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木下土壤“肥岛”研究进展
    陈广生, 曾德慧, 陈伏生, 范志平, 耿海东
    2003, (12):  2295-2300. 
    摘要 ( 1012 )   PDF (781KB) ( 355 )  
    世界许多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逐渐被灌木生态系统取代,这种取代过程的发展是由灌木冠幅下土壤中“肥岛”的形成和灌木的扩散相互作用直接造成的.这种“肥岛”的形成和灌木的扩散之间的反馈作用能够改变该系统中的植被组成、结构和土壤养分分布格局,从而改变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文中从“肥岛”的概念和形成机制出发,对“肥岛”现象形成的原因、“肥岛”现象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灌木扩散与“肥岛”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生物对“肥岛”的响应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肥岛”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域土地退化的成因和过程以及植被恢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城市植被生态效益评价
    韩红霞, 高峻, 刘广亮
    2003, (12):  2301-2304. 
    摘要 ( 1097 )   PDF (501KB) ( 464 )  
    在综合国内外的城市植被生态效益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将能更有效地进行植被生态效益的评价.文中介绍了美国AMERICANFORESTS协会在进行城市和区域的植被生态效益研究中所采用的城市生态系统分析法(UEA),以及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基础上开发的Citygreen模块的基本特点及其应用,以期促进遥感和GIS技术在我国城市植被生态效益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
    水文尺度转换研究进展
    刘建梅, 裴铁璠
    2003, (12):  2305-2310. 
    摘要 ( 1014 )   PDF (650KB) ( 443 )  
    介绍了水文尺度、尺度问题和尺度转换的概念,重点与难点在流域的空间异质性和水文通量的时空变异性;给出了进行尺度转换的3种途径,即分布式水文模拟、分形理论和统计自相似性分析;最后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书评
    农牧交错带系统生产力概念及其对生态重建的意义
    程序, 毛留喜
    2003, (12):  2311-2315. 
    摘要 ( 1051 )   PDF (283KB) ( 208 )  
    论证了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在全球所有同纬度(39°~41°N)地区中是作物生长盛期内光、温及降水条件组合最好的地带,并以初步的实证和观测支持了这一论点.阐述了通过开发能很好地适应自然条件,特别是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总体上虽较严酷而局部具有优势的气候资源的“系统生产力”的新思路;中心选择和应用生物量高、水分效率高、覆盖作用好的新作物和相应的种植制度,围绕生物量“为牧而农”式地实行农牧结合;重“料”于粮草,相应改变传统农业的格局,以大幅度地提高黄土高原地区的系统生产力,探索走出一条生态重建和支柱产业协调发展新路的可能性.
    水稻高产形成的分子生态学基础及其应用研究
    林文雄, 梁康迳, 郭玉春, 何华勤, 王经源, 梁义元, 陈芳育
    2003, (12):  2316-2320. 
    摘要 ( 851 )   PDF (607KB) ( 311 )  
    介绍了10多年来在水稻产量形成的发育遗传及其分子生态学基础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传统上应用比较生理学研究作物高产形成的优点与不足,强调应积极引进其它学科的研究内容及其方法,深化对作物栽培科学问题的认识.提出了根据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作用规律及其性质,研究制定相应措施,及时调控那些受显性遗传效应机制和加性效应基因与环境互作同向表达的性状是实现高产稳产的技术关键,认为这是作物遗传生态栽培学的主要特色与技术创新.并就作物栽培向分子栽培学的发展及其前景作了初步探讨.
    研究论文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李杨, 黄国宏, 史奕
    2003, (12):  2321-2325. 
    摘要 ( 769 )   PDF (717KB) ( 389 )  
    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植物微生物共生体——内生菌根、根瘤及其与农田土壤微生物活动相关因素发生的变化.该方面的研究虽然受实验条件限制,在国内外开展研究的持续时间较短,但现有的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主要通过影响植物生长而间接影响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
    书评
    土壤水解酶类催化动力学研究进展
    张玉兰, 陈利军, 刘桂芬, 武志杰
    2003, (12):  2326-2332. 
    摘要 ( 912 )   PDF (883KB) ( 506 )  
    土壤水解酶是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的酶类,参与了土壤中为数众多的重要生物化学反应,与土壤中多种营养元素转化密切相关.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常用来阐明其催化过程的特性、酶的本质属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研究土壤水解酶动力学特征对探讨其来源、性质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调控多种营养元素参与的反应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文中概述了土壤水解酶的种类及其参与的生物化学反应;探讨了土壤水解酶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了土壤水解酶催化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研究论文
    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新技术
    张丹, 徐慧, 李相力, 张颖, 陈冠雄
    2003, (12):  2333-2336. 
    摘要 ( 1284 )   PDF (545KB) ( 390 )  
    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是部分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相耦联的生物脱氮反应过程,通过严格控制溶解氧在0.1~0.3mg·L-1,实现硝化反应控制在亚硝酸阶段,然后以硝化阶段剩余的NH4+作为电子供体,在厌氧条件下实现反硝化.该反应过程是完全的自养硝化反硝化过程,具有能耗低、脱氮效率高、反应系统占地面积小等优点,适用于处理COD/NH4+-N低的废水,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生物脱氮技术.文中详细介绍了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反应过程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微生物学机理及应用前景.
    包膜肥料养分控释机理研究进展
    张海军, 武志杰, 梁文举, 解宏图
    2003, (12):  2337-2341. 
    摘要 ( 808 )   PDF (624KB) ( 408 )  
    利用胶囊技术将易水溶性肥料包被起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施肥环境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包膜肥料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包膜肥料养分控释的原理、过程和特征,概述了影响包膜肥料养分控释的因素和包膜肥料养分控释的数学模拟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包膜肥料养分控释机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污染土壤的酶学修复研究进展
    张丽莉, 陈利军, 刘桂芬, 武志杰
    2003, (12):  2342-2346. 
    摘要 ( 904 )   PDF (597KB) ( 466 )  
    土壤酶在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污染土壤的酶修复具有专性强、适应性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等特点.文中综述了土壤酶对污染土壤修复的优势,酶的固定化技术与方法、氧化还原酶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介绍了用于土壤修复的酶的来源及主要特征,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动物生物标志物在土壤污染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李培军, 熊先哲, 杨桂芬, 刘宛, 许华夏, 台培东
    2003, (12):  2347-2350. 
    摘要 ( 1074 )   PDF (564KB) ( 252 )  
    应用陆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标志物对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暴露和效应进行评价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文中介绍了溶酶体、胁迫蛋白和金属硫蛋白(MTs)3种主要生物标志物.体腔细胞内溶酶体膜稳定性用中性红保持时间(NRR)进行检测;胁迫蛋白类多采其中的Hsp70和Hsp60;金属硫蛋白不同同分异构体的定量分析可用于反映不同的金属污染胁迫.对3种生物标志物机理、特性、检测实例以及在污染土壤生态毒理诊断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
    书评
    生物进化与特化
    罗维桢, 王德利
    2003, (12):  2351-2354. 
    摘要 ( 1124 )   PDF (341KB) ( 263 )  
    作者试图把生物的适应性变化区分成生物的进化和特化两种不同的概念.进化即生物逐渐演变,向前发展的过程;特化是指生物的水平发展的物种形成过程,即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这种区分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论.把这个新的概念体系和以往人们对生物进化研究的理论相结合,并用该方法重新解释以往人们的研究发现,可以看出生物发展的历史就是生物进化和特化交替进行的历史,以此可解释许多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
    研究论文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不同群落优势种高度结构研究
    毕晓丽, 洪伟, 吴承祯, 闫淑君, 封磊, 王新功
    2003, (12):  2355-2358. 
    摘要 ( 856 )   PDF (639KB) ( 349 )  
    一种拟南芥突变体对高浓度CO2反应的研究
    郝林, 徐昕, 曹军
    2003, (12):  2359-2360. 
    摘要 ( 899 )   PDF (655KB) ( 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