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蒋思坚, 邓祥征, 周晓雪, 等.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小麦出口贸易隐含碳影响的预测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 39(4): 762-773 [2] 吴芬, 徐萍, 郭海谦, 等. 冬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及调控途径研究进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0, 28(10): 1551-1567 [3] 王涛, 赵萌初, 王乙舒, 等. CMIP5对东北地区气温评估和2 ℃/4 ℃升温阈值出现时间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21, 33(1): 82-90 [4] 胡婷, 孙颖, 张学斌. 全球1.5和2 ℃温升时的气温和降水变化预估. 科学通报, 2017, 62(26): 3098-3111 [5] 徐影, 周波涛, 吴婕, 等. 1.5~4 ℃升温阈值下亚洲地区气候变化预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13(4): 306-315 [6] 周梦子, 周广胜, 吕晓敏, 等. 基于CMIP5耦合气候模式的1.5 ℃和2 ℃升温阈值出现时间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 14(3): 221-227 [7] 姜燕敏, 吴昊旻. 20个CMIP5模式对中亚地区年平均气温模拟能力评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 9(2): 110-116 [8] Liu YH, Feng JN, Ma ZG.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and futur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over China based on CMIP5 simulations.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4, 31: 457-467 [9] 郜庆炉, 薛香, 梁云娟, 等. 暖冬气候条件下调整小麦播种期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2, 22(2): 46-50 [10] 朱元刚, 肖岩岩, 初金鹏, 等. 不同播期冬小麦小花发育特性与同化物代谢的相关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 25(3): 370-381 [11] 苏玉环, 刘庆芳, 马永安, 等. 播期和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2020, 24(5): 29-34 [12] 马尚宇, 王艳艳, 刘雅男, 等. 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0, 28(3): 375-385 [13] 赵莉, 何贤芳, 都斌斌, 等. 不同播种期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2020, 48(5): 1-9 [14] 安霞, 张海军, 蒋方山, 等. 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8, 186(5): 138-142 [15] 孙娜, 张胜军, 王彩荣, 等.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26(23): 40-42 [16] 张明伟, 马泉, 丁锦峰, 等.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特征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38(4): 445-454 [17] 苗永杰, 阎俊, 赵德辉, 等. 黄淮麦区小麦主栽品种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 作物学报, 2018, 44(2): 260-267 [18] 刘海英, 王华华, 崔长海, 等.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蒽酮法)实验的改进. 实验室科学, 2013, 16(2): 19-20 [19] 焦洁. 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苜蓿中可溶性蛋白含量. 农业工程技术, 2016, 36(17): 33-34 [20] 张治安, 张美善, 蔚荣海, 等.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指导.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1] 张治安, 陈展宇.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54-56 [22] 刘卫星, 张文杰, 王家瑞, 等. 氮密调控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2): 5-10 [23] 李升东, 韩伟, 王丹, 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1, 36(1): 102-107 [24] 杨佳佳, 程宏波, 柴守玺, 等. 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41(6): 745-751 [25] 刘阿康, 王德梅, 王艳杰, 等. 苗期调控对晚播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1(2): 116-123 [26] 王笑, 蔡剑, 周琴, 等. 非生物逆境锻炼提高作物耐逆性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1): 2287-2301 [27] 赵吉平, 任杰成, 郭鹏燕, 等. 施氮量对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39(10): 1222-1225 [28] 何盛莲, 李巍, 吴政卿, 等. 播期、播量对小麦郑麦101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15): 48-50 [29] 毛海艳, 冯国华, 易媛, 等. 播期、播量对“徐麦33”等冬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上海农业科技, 2020(6): 70-73, 76 [30] 徐晖, 崔怀洋, 张伟, 等. 播期对小麦冬前幼苗生长和积温的调控效应.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3): 99-105 [31] 王贺然, 林而达, 韩雪, 等. 气候变暖条件对北京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冬前生长情况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9): 3819-3822 [32] 唐进, 吉剑, 林昌明. 播期推迟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应变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26(1): 22-23 [33] Barraclough PB, Leigh RA. The growth and activity of winter wheat roots in the field: The effect of sowing date and soil type on root growth of high-yielding crop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1984, 103: 59-74 [34] 张向前, 杜世州, 曹承富, 等. 播期对冬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34(1): 71-77 [35] 乔玉强, 曹承富, 杜世州, 等. 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4, 29(2): 204-207 [36] 张晶, 王姣爱, 党建友, 等. 播期对小麦主茎及分蘖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农学学报, 2013, 3(8): 1-6 [37] 朱云集, 崔金梅, 郭天财, 等. 温麦6号生育规律及其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作物学报, 1998, 24(6): 947-951 [38] 王慧, 朱冬梅, 陆成彬, 等. 不同小麦品种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对迟播的响应. 扬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 40(6): 35-40 [39] Pontes LDAS, Soussana JF, Louault F, et al. Leaf traits affect the above-ground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of pasture grasses. Functional Ecology, 2007, 21: 844-853 [40] 王丽芳, 王德轩, 上官周平. 大穗型小麦叶片性状、养分含量及氮素分配特征. 生态学报, 2013, 33(17): 5219-5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