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丹荔, 罗辑, 贾龙玉, 石文博. 青藏高原东缘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植被原生演替的氮磷动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5): 1699-1708. |
[2] |
尉文, 宋文超, 郭毅春, 张厚发, 闫琰, 张硕新. 太白山锐齿栎林物种-多度分布格局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5): 1717-1725. |
[3] |
张扬, 李程远, 韩少杰, 陈祥伟. 典型黑土区主要树种根系构型特征及其对固土能力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5): 1726-1734. |
[4] |
陈丽楠, 刘秀春, 孙占祥, 荣传胜, 周晏起, 束良佐. 交替根区滴灌下不同施氮量对葡萄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5): 1807-1815. |
[5] |
李辉, 曲洋, 姚敏杰, 田文杰, 王小庆, 石犇, 曹丽娜, 岳凌帆, 曹凯琴. 赤泥自然成土过程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452-1460. |
[6] |
陈科屹, 张会儒, 张博, 何友均.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拓展模型的天然次生林碳储量空间分布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175-1183. |
[7] |
田金园, 刁浩宇, 袁凤辉, 关德新, 吴家兵, 王安志.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演替序列水分利用效率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221-1229. |
[8] |
季波, 何建龙, 王占军, 蒋齐. 宁夏天然草地植被碳储量特征及构成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259-1268. |
[9] |
熊淑萍, 曹文博, 张志勇, 张捷, 高明, 樊泽华, 沈帅杰, 王小纯, 马新明. 行距和播种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垂直分布、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298-1306. |
[10] |
李学红, 李东坡, 武志杰, 崔磊, 肖富容, 李永华, 郑野, 张金明. 脲酶/硝化抑制剂在黑土和褐土中对尿素氮转化的调控效果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352-1360. |
[11] |
洪小敏, 魏强, 李梦娇, 余坦蔚, 严强, 胡亚林. 亚热带典型森林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对土壤新老有机碳动态平衡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3): 825-835. |
[12] |
聂志刚, 李广, 王钧, 董莉霞, 雒翠萍, 米荣娟. 利用APSIM模型分析不同播期和耕作方式对旱地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3): 913-920. |
[13] |
刘玮, 辛美丽, 周健, 詹冬梅, 丁刚, 吴海一. 基于生境适宜性指数模型的俚岛海黍子生境层级分布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3): 1061-1068. |
[14] |
安克俭, 魏霞, 赵恒策, 贺燕, 于文竹. 长江源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土壤粒径分布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2): 433-440. |
[15] |
李春越, 常顺, 钟凡心, 薛英龙, 苗雨, 王益, 党廷辉. 种植模式和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团聚体及其碳分布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1): 191-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