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云龙, 钱浩宇, 张鑫, 郑成岩, 邓艾兴, 江瑜, 张卫建. 丛枝菌根真菌对豆科作物生长和生物固氮及磷素吸收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5): 1761-1767. |
[2] |
陈丽楠, 刘秀春, 孙占祥, 荣传胜, 周晏起, 束良佐. 交替根区滴灌下不同施氮量对葡萄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5): 1807-1815. |
[3] |
熊淑萍, 曹文博, 张志勇, 张捷, 高明, 樊泽华, 沈帅杰, 王小纯, 马新明. 行距和播种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垂直分布、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298-1306. |
[4] |
赵杰, 林文, 孙敏, 任爱霞, 仝锦, 李浩, 王鑫炜, 高志强. 休闲期深翻和探墒沟播对旱地小麦水氮资源利用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307-1316. |
[5] |
方彦杰, 张绪成, 于显枫, 侯慧芝, 王红丽, 马一凡, 张国平, 雷康宁, 尹嘉德. 半干旱区立式深旋耕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饲用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327-1336. |
[6] |
张宁宁, 严加坤, 王小林, 张岁岐. 陕北谷子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演变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337-1344. |
[7] |
王文翔, 孙敏, 林文, 任爱霞, 薛建福, 余少波, 张蓉蓉, 高志强. 不同降雨年型磷肥对旱地小麦根系特征、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3): 895-905. |
[8] |
高芳, 李岳容, 张琼, 刘兆新, 赵继浩, 杨东清, 李向东. 外源乙烯利施用时期对花生源库形成的调控效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3): 951-958. |
[9] |
李中杰, 费良军, 郝琨, 刘腾, 张全菊, 陈南束, 刘利华, 钟韵. 涌泉根灌下水氮耦合对陕北山地苹果光合特性、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3): 967-975. |
[10] |
卜容燕, 李敏, 韩上, 程文龙, 王慧, 孙志祥, 唐杉, 武际.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养分的综合效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1): 145-153. |
[11] |
石鑫蕊, 任彬彬, 江琳琳, 范淑秀, 曹英丽, 马殿荣.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水稻光合速率、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1): 154-162. |
[12] |
张秀, 朱文美, 董述鑫, 初金鹏, 费立伟, 郑飞娜, 代兴龙, 贺明荣. 灌水量与密度互作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1): 163-174. |
[13] |
张小琴, 张媛铃, 李炳言, 冯雅楠, 李萍, 张东升, 王利伟, 郝兴宇. 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1): 182-190. |
[14] |
蔺芳, 刘晓静, 童长春, 吴勇. 基于产量效应的间作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光能利用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9): 2963-2976. |
[15] |
李欣欣, 石祖梁, 王久臣, 王飞, 江荣风. 长江流域稻麦轮作条件下冬小麦适宜施氮量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9): 3015-3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