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黛静, 胡晓, 马建辉, 郭雨欣, 宗洁静, 杨雪倩. 耕作和培肥对豫中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氮平衡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5): 1753-1760. |
[2] |
温丹, 王晓, 孙凯宁, 王克安, 高建伟, 张伟, 杨宁. 不同形态微生物菌剂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5): 1777-1782. |
[3] |
刘春增, 张成兰, 李本银, 吕玉虎, 聂良鹏, 张琳. 紫云英配施化肥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和紫云英氮在水稻-土壤体系分配、残留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5): 1791-1798. |
[4] |
陈丽楠, 刘秀春, 孙占祥, 荣传胜, 周晏起, 束良佐. 交替根区滴灌下不同施氮量对葡萄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5): 1807-1815. |
[5] |
李志丽, 王红梅, 孙忠超, 马彦平, 赵亚楠, 李雪颖,. 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地转变过程土壤氮素响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230-1240. |
[6] |
熊淑萍, 曹文博, 张志勇, 张捷, 高明, 樊泽华, 沈帅杰, 王小纯, 马新明. 行距和播种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垂直分布、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298-1306. |
[7] |
赵杰, 林文, 孙敏, 任爱霞, 仝锦, 李浩, 王鑫炜, 高志强. 休闲期深翻和探墒沟播对旱地小麦水氮资源利用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307-1316. |
[8] |
方彦杰, 张绪成, 于显枫, 侯慧芝, 王红丽, 马一凡, 张国平, 雷康宁, 尹嘉德. 半干旱区立式深旋耕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饲用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327-1336. |
[9] |
张宁宁, 严加坤, 王小林, 张岁岐. 陕北谷子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演变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337-1344. |
[10] |
方笑堃, 陈志炜, 程兆康, 姜海波, 邱丹, 罗小三. 太阳辐射减弱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和中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345-1351. |
[11] |
王文翔, 孙敏, 林文, 任爱霞, 薛建福, 余少波, 张蓉蓉, 高志强. 不同降雨年型磷肥对旱地小麦根系特征、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3): 895-905. |
[12] |
马正波, 董学瑞, 房孟颖, 王琦, 闫鹏, 王庆燕, 卢霖, 董志强. 矮壮素配合氮肥全基施对华北夏玉米氮素利用的调控效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3): 931-941. |
[13] |
高芳, 李岳容, 张琼, 刘兆新, 赵继浩, 杨东清, 李向东. 外源乙烯利施用时期对花生源库形成的调控效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3): 951-958. |
[14] |
李中杰, 费良军, 郝琨, 刘腾, 张全菊, 陈南束, 刘利华, 钟韵. 涌泉根灌下水氮耦合对陕北山地苹果光合特性、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3): 967-975. |
[15] |
卜容燕, 李敏, 韩上, 程文龙, 王慧, 孙志祥, 唐杉, 武际.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养分的综合效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1): 145-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