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Pb、Ni胁迫对大羽藓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孙守琴1;何明2;曹同3;程颂1;宋洪涛1
    应用生态学报   
    摘要2304)      PDF(pc) (711KB)(8920)    收藏
    研究了Pb、Ni单一及复合胁迫下大羽藓细胞活性氧自由基的累积与清除、光合系统和膜系统的受损情况及其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较低胁迫浓度(Pb<0.1 mmol·L-1,Ni<0.01 mmol·L-1)下,大羽藓叶绿素含量具有应激效应,在较高胁迫浓度(Pb>0.1 mmol·L-1,Ni>0.01 mmol·L-1)下则具有抑制效应;随Pb-Ni复合胁迫浓度的增加,苔藓活性氧自由基和丙二醛的累积量逐渐增大;大羽藓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过氧化物酶在清除Pb、Ni胁迫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羽藓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Pb、Ni胁迫具有浓度依赖性,可以将其作为监测该类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铜对节节草生理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李影;刘登义
    应用生态学报   
    摘要3388)      PDF(pc) (407KB)(5376)    收藏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重金属Cu对节节草的生理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u(500 mg·kg-1)处理下节节草生理代谢变化不明显.高浓度Cu(1 000~3 000 mg·kg-1)处理下,节节草体内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下降,叶绿素b的含量仅为对照的43%;可溶性糖含量平均为对照的1/2,细胞膜透性平均高出对照1~2倍,MDA含量平均为对照的1~3倍,表明高浓度Cu胁迫对节节草细胞质膜系统及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破坏作用.Cu胁迫下节节草抗氧化酶活性随Cu浓度增加而上升,POD和SOD酶活性平均分别增长34.73%和51.55%,且与Cu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POD=0.978,rSOD=0.926,P<0.0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水曲柳根系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分布格局
    梅莉1;王政权1;韩有志1,2;谷加存1;王向荣1;程云环1;张秀娟1
    应用生态学报   
    摘要3947)      PDF(pc) (388KB)(4850)    收藏
    采用连续钻取土芯法在生长季内对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17年生水曲柳人工林根系取样,研究水曲柳不同直径根系现存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及垂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水曲柳人工林根系总生物量为1 637.6 g·m-2,其中活根生物量占85%,死根占15%.在活根生物量当中,粗根(直径5~30 mm)占的比例最高(69.95%),其次为活细根(直径<1 mm,13.53%),小根(1~2 mm)和中等直径的根(2~5 mm)比例较小(分别为7.21%和9.31%).直径<1 mm活细根的比根长为32.20 m·g-1,直径5~30 mm粗根的比根长为0.08 m·g-1.单位面积上活根的总长度为6 602.54 m·m-2,其中直径<1 mm的细根占92.43%,其它直径等级则不到活根总长度的8%.直径<1 mm的细根生物量与根长密度具显著线性关系(R2=0.923),但与比根长无显著相关关系(R2=0.13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高等植物热激转录因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非生物胁迫适应中的作用
    邵坤仲, 吕昕培, 李佳吕, 陈佳, 赵玲玉, 任伟, 张金林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8): 2286-2296.   DOI: 10.13287/i.1001-9332.202208.039
    摘要463)      PDF(pc) (1140KB)(4379)    收藏
    热激转录因子(HSFs)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以及多种非生物胁迫适应基因的表达调控。HSFs通常形成同源三聚体,激活转录活性从而发挥功能。本文综述了热激转录因子的基本结构、亚细胞定位、转录调控、功能多样性及其在植物适应极端温度、盐害、干旱、强光和氧化胁迫等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HSFs是提高高等植物抗多重胁迫的优质候选基因,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未来,通过生物基因工程等手段利用HSFs提高各类作物抗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黑长臂猿栖息地旱冬瓜和潺槁木姜子种群分布格局和动态
    田长城1,2;周守标1;蒋学龙2
    应用生态学报   
    摘要3001)      PDF(pc) (425KB)(4201)    收藏
    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和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是云南省无量山黑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栖息地中的两种常见乔木.利用最近邻体法和Heyg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竞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旱冬瓜在不同生长阶段均呈现随机分布,而伴生的潺槁木姜子种群则呈现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均匀分布的变化趋势.种间竞争和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影响.旱冬瓜种群的龄级结构为衰退型,潺槁木姜子种群则为成长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云南松林次生演替阶段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
    徐凡迪, 李帅锋, 苏建荣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 (3): 887-89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103.039
    摘要484)      PDF(pc) (876KB)(3974)    收藏
    土壤细菌多样性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因子,森林演替是影响其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云南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驱动机制。本研究以云南省永仁县皆伐后形成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基于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 土壤细菌的种群分类单元、Ace指数、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随着演替进行呈减少趋势,演替早期阶段土壤的细菌总数、菌群丰富度及复杂程度最高。不同演替阶段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针阔混交林的差异最大,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为各演替序列共有的优势类群,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Patescibacteria是演替早期的优势类群,且随着演替进行呈现减少趋势;变形菌门和WPS-2相对多度随演替进行呈增加趋势。土壤pH和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是驱动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关键因子。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细菌多样性减少,群落组成差异加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土壤中砷的形态转化及其分析方法
    和秋红;曾希柏
    应用生态学报   
    摘要2726)      PDF(pc) (202KB)(3476)    收藏
    在分析土壤中砷的来源及存在形态的基础上,简要探讨了不同形态砷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对土壤砷形态的提取和检测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比较,认为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HPLC-HG-AFS)联用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低、选择性强、运行成本低、不同形态砷之间相互转化较少的优点,可以作为砷形态检测的首选方法.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对土壤中砷形态转化及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虫害诱导植物防御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李新岗1;刘惠霞2;黄建1
    应用生态学报   
    摘要2829)      PDF(pc) (656KB)(3297)    收藏
    从虫害诱导的系统损伤信号、昆虫特异性激发子、间接防御、直接防御和负防御等方面,综述了虫害诱导植物防御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植物与昆虫的相互进化过程中,植物利用诱导防御物质对付昆虫的危害,昆虫则利用其特有的激发子降低植物的防御反应.文中比较了间接防御涉及的4种代谢途径,以及诱导挥发物释放的机制;阐明了虫害诱导植物直接防御的概念、防御物质及其作用机理;分析了虫害诱导植物负防御的机制.同时,也强调了虫害诱导林木防御反应的分子机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
    欧阳志云, 王如松, 赵景柱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 (5): 635-640.  
    摘要5026)      PDF(pc) (638KB)(3203)    收藏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它生产生活原料,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纷纷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与定量评价方法,并已成为当前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拟系统地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与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并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生物声音监测研究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应用
    边琦, 王成, 郝泽周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 (3): 1119-112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103.032
    摘要590)      PDF(pc) (1110KB)(3170)    收藏
    声音是生物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对生物声音的监测与分析是描述和评估生物多样性的新兴方法。这种方法不侵入和破坏自然环境,通过声音记录生态信息,并有效反映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特征,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工具。从声音角度探讨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拓宽了多学科交叉的新思路,因此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态学研究中。本文阐述了利用声音监测评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从发声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声景的时空多样性两个方面介绍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列举了声音监测在评估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应用实例。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能进一步挖掘声音调查的发展潜力,为生物多样性的监测评估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植物系统碳循环中的应用
    刘微;吕豪豪;陈英旭;吴伟祥
    应用生态学报   
    摘要2863)      PDF(pc) (287KB)(3054)    收藏
    碳作为重要的生命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物,稳定碳同位素(13C)较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安全、无污染、易控制的优点,在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检测土壤植物体系中稳定碳同位素的自然丰度或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标记有机材料,能够较真实地了解植物的光合特性、光合产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运转及其在土壤中的分解、转化等过程.本文概述了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植物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运转、古气候重建、土壤有机质周转以及植物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摘要2507)      PDF(pc) (267KB)(294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无水分胁迫下行作物蒸发散与双涌源能量分配和交换关系
    于婵1;朝伦巴根1; 高瑞忠1;柴建华2
    应用生态学报   
    摘要2497)      PDF(pc) (11570KB)(2865)    收藏
    以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人工草地种植的行作物——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将FAO-56的双作物系数法与双涌源能量平衡模型相结合,计算了太阳入射能量按叶面积指数(LAI)分配到两个涌源(冠层、土壤表面)的有效能量AcAs、潜热通量λEcλEs以及显热通量HcHs.分析两个涌源在有效能量驱使下的潜热和显热通量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在无水分胁迫条件下,冠层HcλEc相互作用使冠层吸收微热平流,强化蒸腾作用,加大蒸腾量.蒸腾(以潜热通量表示)超过冠层有效能量的增量(λEci-Aci).最大值出现在生长发育阶段LAI为0.6的7月15日到LAI为2.4 的8月9日之间,其平均值为4.32 MJ·m-2·d-1.2)无水分胁迫情况下,λEsHs相互作用,除强湿润过程后的1~2 d外,其他各天土壤均以低于土壤表面有效能量的速率蒸发.蒸发强度取决于土壤表面有效能量消散为土壤潜热通量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最小值出现在生长中期阶段,其平均值为11.5%;最大值出现在生长初始阶段,其平均值为51.9%.3)两个涌源潜热通量是蒸散过程中能量交换的主要成分,在生长发育、中期、后期阶段转换为两个涌源潜热通量的有效能量均占总能量的83%以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施硒对水稻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
    张木, 唐拴虎, 钟松臻, 李苹, 付弘婷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 (9): 2979-2987.   DOI: 10.13287/j.1001-9332.201809.022
    摘要623)      PDF(pc) (1030KB)(2853)    收藏
    硒在华南稻区酸性土壤中极易被固定使其有效性较低.本研究旨在通过盆栽试验,探明施用硒肥对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硒能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籽粒硒含量;水稻根际土壤中水溶态硒、交换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各施硒处理之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硒的迁移系数没有显著差异;施硒对根和叶片之间硒的迁移系数也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施硒提高了叶片和籽粒之间硒的迁移系数.施用0.5 mg·kg-1硒增加了水稻根系有机酸的分泌,而施用1.0、5.0 mg·kg-1硒则降低了有机酸的分泌.根系有机酸的分泌对根际土壤pH值影响不大,根际土壤pH值反而高于非根际土壤,但施硒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pH值.随着施硒水平的提高,根际土壤黏土矿物(高岭石)的红外吸收光谱不断增强.施入土壤中的硒多转化为水稻难以吸收利用的形态,且不易向根际移动.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也并不是通过影响土壤pH值来提高土壤硒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生态记忆及其在生态学中的潜在应用
    孙中宇,任海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 (03): 549-555.  
    摘要2836)      PDF(pc) (13517KB)(2747)    收藏
    生态记忆指群落过去的状态或经验影响其目前或未来生态响应的能力.作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个新视角,生态记忆在群落演替、生态恢复、生物入侵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中受到重视.本文在综述生态记忆的概念、组成、类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生态记忆的可能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其潜在应用,以期为理解演替机理和指导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 (09): 2301-2307.  
    摘要3770)      PDF(pc) (287KB)(2724)    收藏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分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该真菌分类地位不断提高已上升至门,下设1个纲、4个目、13个科,19个属,现已报道214种.丛枝菌根对保持生态平衡、稳定和提高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世界范围内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不同生态系统中影响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及其调控途径;认为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今后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2003年中国省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摘要2458)      PDF(pc) (614KB)(271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摘要2545)      PDF(pc) (319KB)(271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植物根际促生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康贻军, 程洁, 梅丽娟, 胡健, 朴哲, 殷士学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 (01): 232-238.  
    摘要6950)      PDF(pc) (304KB)(2696)    收藏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遭受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胁迫,从而降低生物产量. 人们已知一些植物在不同因素的刺激诱导下,能系统化建立抵抗或忍受不利因素的机制,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就是其中一类能定殖于根系并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本文对PGPR促生机制进行归纳和总结,系统阐述了诱导体系抗性和诱导体系产生忍耐力两大促生机制.PGPR的作用机制的多样性暗示着其可能在更多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得到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好氧反硝化菌的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摘要2257)      PDF(pc) (424KB)(254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