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2种木本植物凋落叶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李澳归, 蔡世锋, 罗素珍, 王小红, 曹丽荣, 王雪, 林成芳, 陈光水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1153-116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05
    摘要522)      PDF(pc) (2137KB)(678)    收藏
    为揭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叶碳(C)、氮(N)和磷(P)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测定了福建省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内62种主要木本植物凋落叶C、N和P含量,分析叶习性(常绿、落叶)、生活型(乔木、小乔木或灌木)以及主要科之间凋落叶化学计量的差异,通过Blomberg's K衡量系统发育信号,分析了科水平分化时间与凋落叶化学计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62种木本植物凋落物C、N、P含量分别为405.97~512.16、4.45~27.11和0.21~2.53 g·kg-1,C/N、C/P和N/P分别为18.6~106.2、195.9~2146.8和3.5~68.9。常绿树种凋落叶P含量显著低于落叶树种,C/P和N/P显著高于落叶树种,二者之间的C、N含量和C/N无显著差异;乔木与小乔木或灌木之间的化学计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系统发育对凋落叶C、N含量和C/N有显著影响,对P含量、C/P和N/P无显著影响。科水平分化时间与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C/N呈显著正相关。壳斗科凋落叶倾向于高C、N含量、C/P和N/P,低P含量和C/N;无患子科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与全球尺度相比,亚热带地区凋落物具有高C、N含量和N/P,以及低P含量、C/N和C/P的特征;受系统发育的影响,进化较古老的树种凋落叶具有较低的N含量和较高的C/N;凋落叶之间的化学计量差异不受生活型的影响;不同叶习性树种之间的P含量、C/P和N/P差异显著,但整体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江西官山亚热带森林近地表和土壤温度的海拔梯度变化及其季节动态
    王芳, 卢尧舜, 张昭臣, 陈琳, 杨永川, 张宏伟, 王潇然, 舒丽, 商晓凡, 刘鹏程, 杨清培, 张健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1161-116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19
    摘要312)      PDF(pc) (2233KB)(345)    收藏
    温度直减率作为反映温度沿海拔变化程度的参数,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众多生态过程的重要指标。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流层或近地表温度,而土壤温度作为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过程的重要因子,其垂直变化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基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0~1300 m海拔范围内的12个亚热带森林样点2018年9月—2021年8月林下近地表(地上15 cm)和土壤温度(地下8 cm)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计算近地表和土壤的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直减率和积温递减率,并分析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 研究区近地表年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的直减率分别为0.38、0.31、0.51 ℃·(100 m)-1,三者差异较大,而土壤的三者变化较小,分别为0.40、0.38、0.42 ℃·(100 m)-1;除最低温直减率,近地表和土壤的温度直减率均无显著季节差异。近地表最低温直减率在春、冬季节较大,而土壤最低温直减率在春、秋季节较大;近地表和土壤积温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5 ℃积温递减率分别为163和179 ℃·d·(100 m)-1,且相同海拔的土壤≥5 ℃积温持续天数均较近地表长15 d左右。近地表和土壤温度沿海拔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规律,与近地表温度相比,土壤较强的缓冲能力使得土壤温度及其直减率的季节差异较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及技术途径之探讨
    于贵瑞, 王永生, 杨萌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1): 1-1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1.025
    摘要222)      PDF(pc) (1963KB)(336)    收藏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任务,但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是亟待阐述的生态学难题。本文在梳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基础上,从生物集聚与结构嵌套的自组织、生态要素关联及生态过程耦合、生态系统整体性及功能涌现、生态服务外溢及功效权衡、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适宜性的协同互作、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交互影响等视角,论述了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稳定性演变的生态学原理,并围绕生态系统宏观格局调整、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综合管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受损生态系统重建、典型生态系统过程管理等层级,提出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稳定性的技术途径与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第34卷第5期目录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0-0.  
    摘要177)      PDF(pc) (16403KB)(32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1990—2020年黑龙江省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力
    赵楠, 赵颖慧, 邹海凤, 白晓红, 甄贞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1320-133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21
    摘要186)      PDF(pc) (3648KB)(235)    收藏
    植被覆盖度(FVC)作为表征植被生长状况与生态系统变化的定量指标,其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力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基于GEE云计算平台,应用像元二分模型对黑龙江省1990—2020年FVC进行估测,并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相关性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FVC的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结果表明: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法计算研究区FVC具有较高精度(R2>0.7、均方根误差<0.1、相对均方根误差<14%)。1990—2020年,黑龙江省年均FVC为0.79,呈波动上升趋势(0.72~0.85),年均增长0.4%,市级行政区年均FVC也呈不同程度的增长。黑龙江省以极高FVC类型为主,其面积占比逐渐增加。FVC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为67.4%,呈减小趋势的面积占比为26.2%,其余保持不变。人为活动因子对年均FVC的相关性高于生长季月平均气象因子对年均FVC的相关性。人为活动因子是黑龙江省FVC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为土地利用类型,而生长季月平均气象因子对FVC变化的总影响为负。本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省长时间植被覆盖监测与驱动力分析提供技术支撑,也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相关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的影响
    冯泳翰, 闫珏, 郭钰, 赵怡, 董媛, 梁文俊, 魏曦, 毕华兴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1169-1177.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06
    摘要176)      PDF(pc) (1402KB)(224)    收藏
    以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纯林为对象,设置5个间伐强度(5%、25%、45%、65%、85%),利用相关性分析,构建间伐强度-林下生境-天然更新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中度间伐(45%)和强度间伐(85%)林地的更新指数明显大于其他间伐强度并且差异显著。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良好,间伐强度对各因子的影响依次为:土壤碱解氮(-0.564)>更新指数(0.548)>土壤容重(-0.462)>母树平均高度(-0.348)>草本植物盖度(-0.343)>土壤有机质(0.173)>枯落物未分解层厚度(-0.146)>土壤全氮(0.110),间伐强度对更新指数有正向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调整母树高度、加速枯落物分解、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间接促进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抚育间伐能够有效改善更新苗的生存环境,在后续森林经营中从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的角度考虑,间伐强度选取中度间伐(45%)和强度间伐(85%)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伏牛山南坡3种针叶树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李镇江, 于晨一, 刘升云, 闫瑞环, 黄心邓, 刘晓静, 陈志成, 王婷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1178-118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04
    摘要195)      PDF(pc) (3021KB)(210)    收藏
    伏牛山地处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多种植物交汇分布且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但对于不同针叶树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异同还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以伏牛山南坡油松、华山松和马尾松为对象,分别建立3种针叶树的胸高断面积增量(BAI)指数年表,分析其生长趋势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 油松、华山松和马尾松的径向生长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不同BAI指数年表间较大的Gleichlufigkeit指数也表明,3种针叶树的生长变化有较强的相似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3种针叶树的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均与上一年12月和当年6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6月气温和9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3种针叶树的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马尾松的生长与当年3月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3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华山松和马尾松的生长与当年8月平均最高温呈显著负相关。滑动相关分析表明,3种针叶树的生长与气候因子响应关系的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3种针叶树的生长与上一年12月降水量的正相关关系均逐渐增强,而与当年9月降水量的负相关关系均逐渐增强。马尾松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强,全球变暖背景下伏牛山南坡可能更适合其生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野外土壤增温对胡桃楸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于鑫磊, 苑俊风, 刘冬伟, 陈金辉, 闫巧玲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1): 11-17.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1.009
    摘要179)      PDF(pc) (1717KB)(197)    收藏
    全球气候变化将增加地表土壤温度,从而影响植物幼苗生长和种群动态。本研究以温带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的优势树种胡桃楸为对象,研究野外土壤增温2 ℃对1年生和2年生胡桃楸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土壤增温使1年生胡桃楸幼苗的基径、根长、总叶面积、叶干重、根干重、总生物量、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表观光合电光化学淬灭系数(qP)分别显著增加18.3%、66.7%、 94.4%、105.9%、 95.8%、37.8%、89.5%、100.0%和71.4%;土壤增温使2年生幼苗的基径、总叶面积、叶干重、总生物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ETR、ΦPSⅡqP分别显著增加12.5%、180.5%、97.3%、42.5%、23.9%、20.4%、14.9%、20.7%、66.7%、283.3%和284.6%。苗龄和增温对幼苗的根冠比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中的ΦPSⅡqP存在交互作用,表现为土壤增温显著降低了2年生幼苗的根冠比,2年生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增幅(4.1~4.6倍)远高于1年生幼苗(1.5~1.8倍)。野外土壤增温2 ℃有利于1年生和2年生胡桃楸幼苗生长,提高胡桃楸幼苗的更新潜力,尤其是2年生胡桃楸幼苗通过大幅增大叶面积、提高叶片光化学效率和提升体内的保护酶活性产生抗逆性来应对土壤增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数据驱动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尺度、过程及其决策关联
    薛冰, 李宏庆, 黄蓓佳, 王鹤鸣, 赵雪雁, 方恺, 陈成, 陈伟强, 石磊, 勾晓华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12): 3169-317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12.039
    摘要267)      PDF(pc) (516KB)(188)    收藏
    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复合系统,而数据驱动下的系统研究为加强生态系统的认知提供了新的增值导向。在新的数据语境下,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研究对象逐渐从单一要素向多要素耦合的方向转变,使支撑量化研究的数据体系更多样化、数据来源更广泛化、数据表达更具可视化,并呈现出研究尺度逐渐扩大化、研究对象更精细化的特征。在对数据的识别、表达和可视化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对时间、空间、结构、数量和秩序的耦合,也要注重与决策制定和地方服务的结合。新时期复合生态系统的未来研究方向应该从关键科学问题及支撑技术、尺度作用和多要素耦合以及地方和全球治理的科技支撑等方面展开,在数据的不断革新下,加强对多源数据、长期监测和时间序列的认知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开展复合生态系统的数据驱动分析,不仅能为生态系统的服务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增强数据的长效共享机制,同时可为实现决策制定和信息传播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价值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施石灰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田宁, 黄雪梅, 陈龙池, 黄苛, 陶晓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1194-120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11
    摘要158)      PDF(pc) (1564KB)(186)    收藏
    我国酸沉降主要分布区域与杉木人工林主要分布区域重合,石灰添加是改良酸化土壤的有效措施。为探究酸沉降背景下施石灰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杉木人工林土壤为对象,在2018年6月一次性添加0、1和5 t·hm-2的氧化钙,于2020年6月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原位土壤呼吸速率观测。结果表明: 与不施石灰相比,施石灰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和交换性Ca2+含量,不同石灰施用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施石灰未显著改变其季节动态特征。施石灰显著降低了土壤异养呼吸速率,提高了自养呼吸速率,最终导致施石灰对土壤呼吸无显著影响。土壤呼吸月动态变化与温度月动态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施石灰后土壤呼吸及自养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呈上升趋势,土壤异养呼吸的Q10呈下降趋势。综上,施石灰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土壤自养呼吸,显著降低了土壤异养呼吸,这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土壤固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杉木林下植物氮磷重吸收对微尺度土壤养分异质性的响应
    植可翔, 关欣, 李仁山, 王娇, 段萱, 陈波翰, 张伟东, 杨庆朋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1187-1193.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03
    摘要160)      PDF(pc) (1064KB)(177)    收藏
    本研究以杉木人工林林下优势物种淡竹叶和求米草为对象,比较了2个物种间叶片养分重吸收过程的差异,分析了同一物种内养分重吸收效率与叶片和土壤养分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异质性较高,无机氮和有效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8.58~65.29和2.43~15.20 mg·kg-1。求米草群落中土壤无机氮含量为淡竹叶群落的2.4倍,但两者间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采用叶片重量、面积和叶片木质素含量作为测算基准,求米草的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均显著低于淡竹叶。对于淡竹叶,基于叶片重量的养分重吸收效率显著低于基于叶片面积和木质素含量的重吸收效率,而对于求米草,基于叶片面积的养分重吸收效率最低。同一物种的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与叶片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氮磷含量的相关性较弱,仅淡竹叶氮重吸收效率与土壤无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杉木人工林林下不同植物间叶片养分重吸收效率差异显著,但土壤养分异质性对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的养分重吸收影响较弱,这可能归因于杉木人工林较高的土壤养分有效性以及冠层凋落物的潜在干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辽宁省入侵植物曼陀罗的生境适宜性评价——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
    王子文, 尹进, 王星, 陈越, 毛子昆, 蔺菲, 巩宗强, 王绪高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1272-128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17
    摘要227)      PDF(pc) (2613KB)(174)    收藏
    曼陀罗作为辽宁省一种主要的入侵植物,入侵成功后难以清除,对当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形成较大的威胁。为了评价曼陀罗在辽宁省的生境适应性,我们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库查询等方式收集了曼陀罗在辽宁省的地理分布数据,利用Biomod2组合模型研究曼陀罗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变量。结果表明: 由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增强回归模型(GBM)、随机森林模型(RF)、最大熵模型(MaxEnt)4个模型组成的组合模型的模拟效果良好。将曼陀罗的适生区分为高、中、低和不适生区,高适生区主要分布于辽宁省的西北部和南部,面积约为3.81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5.8%;中适生区主要分布于辽宁省的西北部和中部,面积约为4.1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8.3%。坡度和土壤表层(0~30 cm)黏土含量对曼陀罗生境适宜性的影响最大,曼陀罗的适宜性随着坡度和土壤表层黏土含量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未来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曼陀罗的总适生区均呈现扩张趋势,在锦州、盘锦、葫芦岛、丹东等地适宜性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包头市公园林下土壤外生菌根真菌的多样性与群落构建机制
    王永龙, 张旋, 徐颖, 赵艳玲, 王嘉琦, 张煜佳, 杨颜慈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1225-123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07
    摘要158)      PDF(pc) (2971KB)(165)    收藏
    外生菌根(EM)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然而,人们对受人类活动密切影响的城市森林公园中土壤EM真菌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及维持机制还知之甚少。本文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包头市奥林匹克公园、劳动公园和阿尔丁植物园3个典型的森林公园土壤中的EM真菌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3个公园土壤EM真菌的丰富度指数大小为劳动公园(146.43±25.17)> 阿尔丁植物园(102.71±15.31)> 奥林匹克公园(68.86±6.83);红菇属、地孔菌属、丝盖伞属、棉革菌属、粘滑菇属、蜡壳耳属、鹅膏属、须腹菌属、阿太菌属和乳菇属是3个公园的优势属;3个公园间EM真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结果表明,所有公园都具有多度差异显著的标志EM真菌;标准化随机率(NST)和基于系统发育结合的零模型推断群落构建机制(iCAMP)分析显示,城市森林土壤EM真菌群落的构建由随机性过程和确定性过程共同驱动,但随机性过程占主导地位。随机过程中的漂变、扩散限制以及确定性过程中的同质化选择是这3个城市公园林下土壤EM真菌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状态演变的生态学理论和评估方法之探索
    于贵瑞, 王永生, 杨萌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4): 865-877.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4.026
    摘要590)      PDF(pc) (2234KB)(164)    收藏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目标。然而,生态系统质量的科学概念及其状态演变的评估理论和方法却是一直困扰学术界且尚未形成广泛共识的难题。本文在梳理生态系统质量的科学概念及其状态演变研究进展基础上,借鉴物质生产的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概念,论述了生态系统质量概念及生态学理论基础,从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组分-结构-过程-功能-服务-功效的级联关系,系统要素-系统-环境互馈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状态波动-数量变化-质量改变的逻辑关系等视角,讨论了生态系统质量及演变的科学内涵,进而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典型生态系统、区域宏观生态系统、生态工程效应/功效等方面,提出了多应用目标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估的视角和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环境中的黑色微塑料——轮胎磨损颗粒的来源、迁移扩散及环境风险
    陈瑶, 刘金, 张颖昕, 李佳旸, 李桂菊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8): 2260-227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8.028
    摘要568)      PDF(pc) (2297KB)(164)    收藏
    近年来,随着汽车人均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轮胎在道路上磨损产生的轮胎磨损颗粒也在各种环境介质中被广泛发现,其环境行为和效应已引起广泛关注。这些微、纳米级轮胎磨损颗粒在道路上产生后,会飘散到大气或随雨水、径流进入周边土壤、河流,部分甚至流入海洋。轮胎磨损颗粒的存在会显著影响环境中有机物的构成,同时其载带的重金属和有机添加剂的释放也会对环境生物及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轮胎磨损颗粒的来源、特征,在水体、大气和土壤环境中的迁移扩散,分析了其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探讨了轮胎磨损颗粒污染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腐熟玉米秸秆对设施土壤环境及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晓伟, 杨显贺, 车豪杰, 秦竞, 毕焕改, 艾希珍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1290-129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10
    摘要122)      PDF(pc) (2143KB)(163)    收藏
    针对当前设施黄瓜生产中化肥用量过多造成的土壤环境变劣、黄瓜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本研究以‘津优35号'黄瓜为试材,研究腐熟玉米秸秆对日光温室黄瓜根区土壤环境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腐熟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T1,总施氮量450 kg N·hm-2,其中9000 kg·hm-2腐熟玉米秸秆作基肥,其余部分用化肥补充)、单施化肥(T2,总施氮量与T1相同)和不施肥对照(CK)。结果表明:连续种植2茬后,T1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T2与对照差异不显著;T1和T2处理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T1处理黄瓜根区土壤容重显著低于T2和对照,而孔隙度和呼吸速率显著高于T2和对照,电导率虽然高于对照,但与T2相比显著降低,pH与T2和对照差异不显著。黄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以T1最多,对照最低,而真菌数量以T2最多。T1处理的根际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而T2处理显著低于对照或与对照差异不显著。T1处理的黄瓜根系干重和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产量比对照增加10.1%,产品品质明显提高;T2处理的根系活力也显著高于对照,但根系生长量和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与T1相比产品品质有所下降。可见,腐熟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可改良设施土壤环境,促进黄瓜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产量和品质,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与景观生态学
    李月辉, 胡远满, 王正文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1): 249-25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1.026
    摘要256)      PDF(pc) (1832KB)(160)    收藏
    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及其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正逐渐开展,需要系统的学科理论支撑,景观生态学作为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科学,能够以其宏观空间理论和技术体系满足这一需求。本文将景观生态学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支撑学科,首先,明确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是镶嵌的异质景观、具有景观的所有特征并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其次,阐述了景观生态建设理论如何应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规划和评价;最后,总结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新趋势,提出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论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如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景观生态学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践相结合,将为实现我国乃至全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极为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蔡天贵, 张龙, 张晋东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5): 1435-144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5.030
    摘要351)      PDF(pc) (964KB)(158)    收藏
    自抗生素被发现和使用以来,其在人类和动物疾病预防与治疗、提高动物生产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抗生素的批量生产及大量应用,特别是在养殖业和临床医疗上的滥用,导致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其借助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可移动元件通过接合、转座、转化等方式在环境中广泛传播,导致微生物药性不断增强,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当前,ARGs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受到高度关注,但有关ARGs在环境中的生态风险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综述了ARGs污染的现状及其生态风险,并对该领域中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抗性基因的研究和生态防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昆虫单个感觉器记录技术研究进展
    唐加菜, 魏成梅, 赵婧, 严乃胜, 董文霞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11): 3146-315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11.010
    摘要360)      PDF(pc) (810KB)(152)    收藏
    单感器记录技术是一种昆虫细胞外电生理技术,可以测量昆虫单个感受器对刺激物的电生理反应。该技术有助于探明昆虫嗅觉和味觉感受器对不同信息化合物的电生理响应机制,将单感器记录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阐明昆虫嗅觉反应的分子机制,还可以研制昆虫行为调节剂、检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生物传感器。本文介绍了单感器记录仪的结构和昆虫单感器记录的原理,并对单感器记录技术在昆虫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探明昆虫感受化学信息物质的机理和应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祁连山不同类型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
    杨学亭, 樊军, 盖佳敏, 杜梦鸽, 金沐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4): 878-88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4.019
    摘要615)      PDF(pc) (3185KB)(142)    收藏
    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在维护我国西部生态安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祁连山不同类型草地土壤水分、养分等理化性质与植被分布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的相关关系,于祁连山选取7种类型的草地,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养分含量、容重、颗粒组成和植被特征,计算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储量、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 祁连山不同类型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差异显著,高寒草甸相比于其他类型草地具有较高的土壤水分、养分和黏粒含量,及较低的容重和砂粒含量;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储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084~45247、164~2358、100~319 g·m-2,整体表现为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全磷含量低;土壤全磷储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全磷含量是祁连山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关键影响因素。相比其他草地类型,高寒草甸具有较好的植被状况和土壤水分、养分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