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土壤有机碳转化与稳定研究进展
    杨阳, 王宝荣, 窦艳星, 薛志婧, 孙慧, 王云强, 梁超, 安韶山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 111-123.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1.011
    摘要1651)      PDF(pc) (2449KB)(847)    收藏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明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与稳定机制是深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近年提出的“土壤微生物碳泵”理论,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初始来源,微生物同化产物也是土壤稳定有机碳库的重要贡献者,对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由于植物残体分解过程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参与分解过程的微生物种群的高异质性,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体向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稳定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本文阐述了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体定量的表征方法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稳定机制,探讨了植物和微生物源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及其在土壤有机碳积累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期为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滇中云南松林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
    王倩, 王克勤, 宋娅丽, 陈雨芊, 彭秀媛, 邓秋江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7): 1789-179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7.010
    摘要211)      PDF(pc) (3805KB)(821)    收藏
    开展氮沉降对森林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影响的研究,可为理解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元素循环和养分限制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云南松林为对象,于2019年开始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对照(CK,0 g N·m-2·a-1)、低氮(LN,10 g N·m-2·a-1)、中氮(MN,20 g N·m-2·a-1)、高氮(HN,25 g N·m-2·a-1)4个处理,于2022年9月采集土壤样品(分为0~5、5~10、10~20 cm土层)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以及碳氮磷获取酶活性。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氮沉降显著抑制了土壤有机碳含量、C∶N和C∶P,降幅分别为6.9%~29.8%、7.6%~45.2%和6.5%~28.6%;促进了土壤全氮含量和N∶P,增幅分别为10.0%~45.0%和19.0%~46.0%;对土壤全磷含量则无显著影响;除土壤C∶N和C∶P外,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在0~5 cm土层最高。MN和HN处理显著抑制了土壤MBN,降幅为11.0%~12.7%,氮沉降下土壤MBC和MBP及相关计量比无显著变化;0~5 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土层。氮沉降显著抑制了纤维素二糖水解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降幅为14.5%~16.2%和48.7%~66.3%);HN处理促进了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增幅68.0%),但抑制了土壤酶化学计量碳氮比和氮磷比(降幅95.4%和88.4%);LN和MN处理促进了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增幅68.3%~116.6%),但抑制了土壤酶化学计量碳磷比(降幅14.9%~29.4%);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全磷、微生物养分与矢量角度(表征微生物氮或磷限制)均呈显著负相关,而矢量长度(表征微生物碳限制)与矢量角度始终呈显著正相关,代表微生物碳限制与磷限制之间协同促进。氮沉降在缓解云南松林微生物氮限制的同时逐渐向磷限制转变,此外,研究区还受到微生物碳限制,且微生物碳和磷限制的关系呈正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东北地区大豆根瘤菌的多样性及应用
    田佳鑫, 刘四义, 王文富, 郑峰, 韩丽丽, 张丽梅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7): 1850-185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7.011
    摘要235)      PDF(pc) (4100KB)(719)    收藏
    生物固氮是生态系统氮素的主要来源,而土壤根瘤菌的多样性及其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还需深入研究。本研究采集了东北黑土大豆种植区8个样点的大豆土壤根瘤样本,共分离出94株菌,经16S rRNA及共生基因(nodC、nifH)分析鉴定,其中70株为根瘤菌,且均属于慢生根瘤菌属。为进一步验证根瘤菌的应用效果,根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挑选了7株代表性土著根瘤菌,基于实验室条件开展了菌株与大豆结瘤及促生能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 与不接种根瘤菌的对照相比,7株土著根瘤菌都具有较好的促生及结瘤能力,其中,菌株H7-L22和H34-L6的表现尤为突出,前者处理的大豆株高显著提高了25.7%,后者处理的大豆根瘤干重比其他土著根瘤菌处理高20.9%~67.1%。选取这两株高效根瘤菌进一步开展大豆根瘤菌接种田间试验,发现接种混合根瘤菌剂的促生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接种处理,与不接种对照相比,H7-L22处理的大豆增产8.4%,而混合菌剂处理的大豆产量增加了17.9%,同时大豆的四粒荚数也显著提升。综上,根瘤菌菌剂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大豆产量,从而减少大豆生产过程中对氮肥的依赖,有助于提升土壤健康水平,促进东北黑土地区农业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微塑料来源、分布及其对植物、动物和人体危害研究进展
    孙梦瑶, 郭家阳, 王欣奕, 常潇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8): 2301-231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8.028
    摘要748)      PDF(pc) (1878KB)(570)    收藏
    塑料产量的增加和塑料废物管理不善极大地增加了环境中微塑料(MPs)的数量。MPs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MPs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人类和其他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摄入或携带MPs,这些MPs可能对新陈代谢、功能和健康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此外,由于它们具有较大的表面积,MPs能够吸附各种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并严重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基于近年来对MPs进行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当前MPs来源与分布情况,并探讨了植物、动物和人体暴露途径、毒性作用与毒理机制,展望了未来MPs研究方向,为进一步评估MPs健康风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土壤微生物碳泵概念体系2.0
    朱雪峰, 孔维栋, 黄懿梅, 肖可青, 罗煜, 安韶山, 梁超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 102-11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1.018
    摘要1015)      PDF(pc) (892KB)(528)    收藏
    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元素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土壤健康、粮食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土壤微生物同化代谢产物对土壤碳储存与有机质维持的贡献不容忽视。近年来,以微生物代谢和死亡残体生成过程为核心提出的土壤微生物碳泵概念体系得到了广泛关注,它主要描述了以土壤异养微生物代谢为驱动的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稳定化过程,是目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存的重要机制体系与研究热点。本文对该体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引入自养微生物固碳通道与结合土壤矿物碳泵概念的土壤微生物碳泵概念体系2.0,以期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微生物介导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与固持机制,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整合结构连通与功能提升的黄土高原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以延安市安塞区为例
    朱宗斌, 彭佳新, 姚龙杰, 潘卫涛, 朱玲, 朱宗珍, 姜婧, 岳邦瑞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7): 1915-192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7.027
    摘要190)      PDF(pc) (7352KB)(362)    收藏
    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生态过程和保障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的重要空间途径。随着景观规划和决策的开始实施,亟需考虑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差异化方法及其空间输出的一致性,以及研究对象的匹配性和适用性。本研究从整合视角出发,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实施区域延安市安塞区为对象,结合地域地形地貌和景观特征,融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识别生态源地,构建安塞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 结构型与功能型构建方法在空间保护优先级识别上的一致性较低,面向整合集成的方法可形成互补,能实现结构连通与功能提升双重目标;研究区共有202个生态源地,总面积391.58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3%,整体呈现碎片化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研究区共有110条生态廊道,总长度599 km,主要围绕河道分布,呈现出“南北部短窄密集、中部长宽疏朗”的分布特征。本研究提供的结构-功能整合方法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提供新见解,并能推进景观格局、过程和服务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作物水分胁迫指数模型中下限温度的参数化:以栓皮栎人工林为例
    巴音吉, 刘琳奇, 彭青, 张功, 陆森, 罗坤水, 张劲松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7): 1866-187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7.025
    摘要122)      PDF(pc) (5299KB)(271)    收藏
    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模型中的下限温度指水分充足时的冠层温度(Tc)或冠气温差(dT),对模型量化植被水分状况精度有较大影响。目前,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直接估算下限温度已在大田作物中取得成功,但尚未见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适用性报道。本研究以太行山南麓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连续同步观测Tc和气象数据,评估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估算下限温度的可行性,以及CWSI指示人工林水分状况的精度。结果表明: 在不具备灌溉条件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将以土壤含水量、风速、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气温作为输入参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土壤水分条件设为饱和,即可获得下限温度;将下限温度与理论公式确定的上限温度结合,对实测TcdT进行归一化获得CWSI,可实现对栓皮栎人工林水分状况的无损、快速、自动诊断。其中,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的水分充足条件下的dT作为下限温度,并与上限温度结合获得CWSI,最适合精准量化人工林水分状况,与实测水分状况之间的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和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1、0.08和0.90。本研究结果可为森林生态系统水分状况的高效、精准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土壤有机碳分解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陈浈雄, 张超, 李全, 宋新章, 施曼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9): 2575-258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9.017
    摘要398)      PDF(pc) (1550KB)(261)    收藏
    土壤有机碳(SOC)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10)是估算土壤碳收支动态的重要指标,但其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主要从气候环境、空间地理格局、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类型、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Q10的影响进行综述,总结各因子对Q10影响的一般规律,比较其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相对贡献。Q10随温度和降水的增加而减少,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草原SOC分解的Q10高于森林,针叶林和落叶林SOC分解的Q10高于常绿阔叶林。土壤碳(C)质量与Q10呈反比,但在有外源底物输入时,C质量假说并不总是有效,在低质量土壤中提高底物可利用性可显著提高Q10Q10随土壤中r策略型微生物(变形菌门、子囊菌门)比例的增加而降低,随K策略型微生物(酸杆菌门、担子菌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加了Q10,而大气氮沉降降低了Q10。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浅层土壤的Q10主要受温度调控,深层土壤的Q10主要受C质量调控。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本研究可为完善气候-C循环耦合模型、实现“碳中和”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及其对有机碳的贡献
    申继凯, 黄懿梅, 黄倩, 徐凤璟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 124-13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1.014
    摘要400)      PDF(pc) (1716KB)(236)    收藏
    微生物残体碳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黄土高原自退耕还林(还草)以来土壤碳储量显著增加,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对有机碳积累的贡献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晰。本研究利用生物标志物(氨基糖)技术,测定黄土高原天然草地、柠条灌丛、辽东栎林地0~5和5~20 cm土层土壤中的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碳对有机碳的贡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同一土层,土壤pH值由草地、灌丛至林地依次显著降低,而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表现为林地>灌丛>草地,差异显著,且0~5 cm土层显著高于5~20 cm土层。2)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在3种植被类型的两个土层中的变化范围为0.69~16.41 g·kg-1,其中,在0~5 cm土层,细菌、真菌和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均由草地、灌丛至林地依次显著增加,林地微生物残体碳含量是灌丛的2.9倍,灌丛是草地的4.2倍;在5~20 cm土层,林地真菌和微生物残体碳含量显著高于灌丛和草地。真菌残体碳含量高于细菌残体碳含量,是细菌残体碳的2.16~10.83倍。3)微生物残体碳对有机碳的贡献在灌丛和林地分别是草地的1.6和1.7倍,其中,真菌残体碳的贡献占15.2%~42.7%。细菌占1.4%~7.4%。4)pH、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是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的重要影响因素。综上,植被类型的变化改变了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pH值,从而使林地和灌丛较草地更有利于由真菌主导的微生物残体碳的形成和积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与生态功能管控——以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为例
    孟欣宇, 吴远翔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12): 3393-3403.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12.020
    摘要206)      PDF(pc) (2832KB)(202)    收藏
    多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管理是当前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研究的重点。城市中心城区生态空间稀缺而生态需求多样,如何在综合考虑多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对城区用地进行科学管控已逐渐成为学术热点。本研究以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为例,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簇理论,对研究区内雨洪调节、空气净化、碳固存、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游憩5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进行分析,根据供需比识别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完成生态功能区划分并提出相应的空间管控策略。结果表明: 5项服务供给呈现中心及南侧低、西北及东南侧高的空间格局,5项服务需求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空气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化游憩供不应求,供需比分别为-0.160、-0.071、-0.008,而雨洪调节、碳固存则供大于求,供需比分别为0.089、0.008,各项服务供需空间失衡明显;研究区可以被分为6类生态系统服务簇,综合分析后将研究区进一步分为城市生态修复区、城市生态强化区、城市发展过渡区、城市生态保育区4类分区,依据分区的空间关系、生态本底特点与分区内各类服务供需比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功能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论沙丘植被过程的基本生态关系
    刘志民, 余海滨, 汪海洋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 1-7.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1.029
    摘要278)      PDF(pc) (3625KB)(200)    收藏
    沙丘生态系统常常被认为是一种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植被恢复和稳定人工植被构建是沙丘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手段。本文基于对沙丘生态系统长期研究结果,依从对立统一、动态变化哲学原理,结合相关生态学理论,从沙丘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出发,提出了进行植被塑造过程研究需要注意的若干生态关系。论述了尺度-格局-过程的耦联关系和协同-权衡关系的转化在植被塑造过程研究中的必要性,阐释了区分沙丘流动与沙丘固定、干扰与胁迫、风蚀与沙埋在植被过程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探究了生态位法则或中性法则在沙丘植被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从适沙性与耐旱性、生理与繁殖过程、有性与无性繁殖等方面论述了沙丘植被塑造过程研究应关注的问题,旨在为沙丘生态系统植被自然恢复和稳定植被建设搭建理论构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利用合成菌群促进作物健康: 进展与展望
    翁凌胤, 栾冬冬, 周大朴, 郭庆港, 王光州, 张俊伶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3): 847-857.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3.028
    摘要574)      PDF(pc) (1007KB)(192)    收藏
    作物健康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及粮食安全。目前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化肥和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提升作物健康水平,但长期过度使用会破坏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产品安全风险,亟需创制高效且环境友好的绿色投入品。作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根际微生物组与作物健康密切相关,明确核心功能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以及植物-微生物的相互关系是深入挖掘有益微生物潜力、保证和维持作物健康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激发土著微生物发挥功能仍存在一定限制。合成菌群是人为地将两种或多种具有不同分类和遗传特征及功能特性的微生物进行组合,因菌群兼具多样性及稳定性的优势,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体健康、环境治理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在促进作物健康方面也具备巨大潜力。本文阐释了合成菌群的概念及研究现状,解析了菌群构建原则及方法,并从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提高抗胁迫能力等方面总结了合成菌群促进作物健康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利用合成菌群提升作物健康水平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马尾松纯林混交改造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覃振凯, 刘润红, 何鹏, 王聪, 聂彦霞, 申卫军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 141-15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1.015
    摘要359)      PDF(pc) (2157KB)(177)    收藏
    混交乡土阔叶树种是马尾松纯林改造的重要措施之一,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有机碳组分是评价土壤有机碳(SOC)稳定性以及混交效应的重要参数。本研究以马尾松纯林(PP)和混交林龄分别为16年(MP16)、38年(MP38)的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残体碳以及有机碳组分等指标,旨在阐明马尾松纯林混交改造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1)混交改造显著降低了0~20和20~40 cm土层真菌残体碳含量和真菌残体碳/细菌残体碳,但是对微生物残体碳和细菌残体碳含量及其对SOC的贡献没有显著影响;所有林分类型中真菌残体碳对SOC的贡献均大于细菌残体碳。2)所有林分类型中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对SOC的贡献高于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轻质颗粒有机碳;混交改造显著提高了0~20和20~40 cm土层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以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轻质颗粒有机碳对SOC的贡献;MP38的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在各土层均显著高于PP,在20~40、40~60和60~100 cm土层显著高于MP16,表明混交改造增强了SOC的稳定性,且MP38较MP16的SOC稳定性更高。3)土壤SOC和总氮是驱动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而土壤总氮和络合态铁铝氧化物是驱动有机碳组分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因此,在马尾松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引入红锥可以增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排水对我国两种典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
    贾娟, 李星奇, 冯晓娟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 133-14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1.013
    摘要282)      PDF(pc) (2091KB)(157)    收藏
    湿地储存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壤有机碳(SOC),并受到人为排水的强烈影响。然而,排水引起的水位下降对不同湿地碳循环(特别是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我国两种典型湿地(贫营养型的大九湖湿地和富营养型的红原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13C标记葡萄糖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短期和长期排水对SOC降解、胞外酶活性、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和微生物碳积累效率(CAE)的影响。结果表明: 长期和短期排水显著提高了两种湿地SOC降解速率(从淹水处理的1.47 μg C·g-1·h-1升高到排水处理的2.47 μg C·g-1·h-1)、葡萄糖来源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从0.21 mg C·g-1升高到1.00 mg C·g-1)和CAE(从0.29升高到0.73),但未改变CUE(变化范围为0.34~0.86)。长期排水提高了大九湖湿地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但降低了红原湿地β-葡萄糖苷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综上,排水主要通过增强微生物胞内代谢过程(包括呼吸)提高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泵”作用和效率,同时加速了SOC降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饮用水中新污染物的来源、风险评估和防控治理的研究进展
    李林云, 段宇婧, 侯捷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12): 3447-345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12.029
    摘要551)      PDF(pc) (1987KB)(155)    收藏
    随着各类化学品大量生产和使用,内分泌干扰物、全氟化合物、抗生素和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在环境中不断被检出,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扩散至水环境中,给饮用水安全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在总结饮用水中新污染物污染现状、来源和归趋的基础上,探讨了饮用水中新污染物的风险评估,并对饮用水中新污染物治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建议和展望,旨在促进公众对饮用水中新污染物的认知,并为饮用水中新污染物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定量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刘亦晟, 侯鹏, 王平, 朱健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 275-28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1.022
    摘要382)      PDF(pc) (1288KB)(154)    收藏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可以直观地反映区域对降水的调节作用和对降水的重新分配功能及生态水文价值,是区域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之一。随着模型综合评估方法的发展和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评估计算流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今,在进行水源涵养服务功能评估时,不仅需要计算和评估相关的指标,还需要对特定参数进行本地化和对模型进行有效性分析,以更好地适用于具体的研究区域。然而,当前综述文献普遍缺乏对模型评估方法的系统性汇总,同时,缺少关于水源涵养研究的模型有效性验证和显著性分析方法、参数本地化等结果验证及适用性分析方法的综述性文献。本文梳理了典型的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模型评估法。同时,汇总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常见的参数本地化方法、模拟结果的有效性检验方法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并探讨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第35卷第5期目录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5): 0-0.  
    摘要156)      PDF(pc) (13220KB)(15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白色侧齿霉菌在文物表面的生态适应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马小瑞, 武发思, 马文霞, 张琪, 冯虎元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3): 837-84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3.031
    摘要217)      PDF(pc) (2314KB)(151)    收藏
    文物是人类历史的结晶,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微生物广泛定殖于古代壁画、石质文物及其他类型文化遗产上并造成危害,其中优势病害真菌白色侧齿霉菌的分布尤为广泛,其可在多种文物和极端环境中生存,严重威胁着珍贵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白色侧齿霉菌的分类命名经历了几次变化,导致其对文物的影响尚未被特别关注。本文以白色侧齿霉菌为主线,梳理了其分类发展简史、分布范围、文化遗产类型偏好,分析了其生理、生化、生态特征及潜在的生物退化机制,提出了其可作为文化遗产微生物危害的指示物种,讨论了此类典型壁画微生物的防治对策,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AHP-GIS的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小相岭片区及周边社区为例
    胡佳媛, 刘灵豫, 代勤龙, 杨兵, 周文嘉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3): 780-78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3.020
    摘要440)      PDF(pc) (1543KB)(134)    收藏
    国家公园的首要目标是生态保护,同时兼备科研、教育与游憩等功能。从实现全民共享出发,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小相岭片区及周边社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景观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游憩利用能力和社会条件4个因子构建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GIS技术进行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并开展游客问卷调查,从生态旅游适宜性和游客选择偏好两方面对评价区域的功能分区提出建议。结果表明: 评价区域生态旅游适宜性被划分为5个等级,适宜性最高的区域靠近自然景观资源且远离核心保护区,适宜性最低的区域分布在核心保护区边缘。根据适宜性分析结果,评价区可被划分为适宜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结合游客偏好,评价区域游憩活动可被划分为7类:生态观光、生态露营、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农牧文化体验、生态教育与山地探险,该划分结果可为不同类型游客提供适宜的服务,并为小相岭片区开展生态旅游规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黄土高原生物土壤结皮分布时空分异特征
    赵允格, 吉静怡, 张万涛, 明姣, 黄琬雲, 高丽倩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3): 739-74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3.011
    摘要254)      PDF(pc) (3890KB)(133)    收藏
    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是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的生物地被物,在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功能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区域分布特征鲜有报道,限制了该区生物结皮生态功能的评估。本研究基于课题组2009—2020年间5次黄土高原不同降水量带388个样点的生物结皮分布特征调研资料,分析了该区不同退耕年限、降水量、地形(坡向和坡位)和退耕方式(还乔、还灌和还草)下生物结皮的盖度、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借助机器学习和空间建模方法,绘制了黄土高原250 m×250 m分辨率生物结皮及组成分布图,分析了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地区林草地的生物结皮平均盖度为47.3%,其中,藻结皮占25.5%,藓结皮占19.7%,地衣结皮占2.1%,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时间上,对特定区域,生物结皮盖度随封禁年限的延长呈波动式下降,其中,藻结皮和藓结皮盖度呈明显的反向波动。在年内,生物结皮盖度在湿润季节略高于干旱季节。在空间上,风沙区生物结皮盖度较高,且以藻结皮为主,土石山区生物结皮盖度较低。降水量和退耕方式显著影响生物结皮盖度和组成的空间分布,坡向和坡位的影响相对较小。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有机碳、pH和质地有关。本研究描述了黄土高原区域生物结皮分布的时空分异特征,可为该区生物结皮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