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城乡差异与尺度效应
    孙苗苗, 吕江涛, 李晓文, 李鹏, 肖之炎, 郝嘉元, 智烈慧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2): 3295-3303.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12.023
    摘要268)      PDF(pc) (3064KB)(140)    收藏
    蓝绿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主体和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要素,目前有关城市蓝绿基础设施研究主要集中于时空格局演变、驱动机制、连通性与规划管理等方面,针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动态变化、协同与权衡机制等方面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基于InVEST模型、Getis-Ord Gi*空间热点分析及空间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了1980—2020年武汉市蓝绿基础设施6种生态系统服务量(气候调节、空气净化、洪水调蓄、生态固碳、景观文化和生境维持)的时空变化、城乡差异以及不同尺度上的权衡协同效应。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武汉市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在空间上总体呈现中心城区低、城区外围高的分布格局,冷点或不显著区域面积较大;蓝绿基础设施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蓝色基础设施的贡献较大,绿色基础设施的贡献较小;城乡梯度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波动,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波动幅度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存在尺度效应,在流域单元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并存,而在乡镇和行政区尺度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表现为协同关系。蓝绿基础设施尺度效应和城乡差异研究对城市化背景下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协同优化及分级、分类、分区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黑土区不同种类有机物料腐解过程中的溶解性有机质特征
    雷琬莹, 滕培基, 盛明, 王博, 李娜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2): 513-525.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1.019
    摘要143)      PDF(pc) (3948KB)(85)    收藏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有机物料中最活跃的组分,在有机物料还田腐解转化为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东北黑土区为研究区域,在典型黑土带上由南向北选择辽宁省昌图县、吉林省德惠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海伦市和黑河市5个地点,布设6种有机物料(鸡粪、猪粪、木耳菌糠、大豆秸秆、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的田间腐解试验,采用光谱学技术研究有机物料还田腐解后其自身DOM性质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有机物料腐解2年后,溶解性有机碳浓度显著下降,芳香性指数、疏水性组分含量、有色溶解性有机质浓度和腐殖化指数均不同程度增加,且不同种类有机物料间存在差异。DOM的荧光指数值均<1.4,自生源指数值介于0.4~0.7,外源输入特征明显,生物可利用性较低。平行因子分析发现,腐解后有机粪肥和菌糠DOM中类富里酸和类蛋白质组分的相对含量减少,类腐殖质组分的相对含量增大;作物秸秆DOM中类蛋白质组分的相对含量大幅下降。有机物料腐解后DOM性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变化规律,DOM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随试验地点积温的升高而增强,从积温最低的黑河到积温最高的昌图,DOM的芳香性和腐殖化指数分别提高了6.9%~42.7%和23.9%~59.0%。有机物料的种类和试验地点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均对DOM性质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物料DOM性质与其自身化学结构密切相关,且受有机物料种类影响较大,受试验地点影响较小。综上,有机物料还田腐解2年后,DOM中活性组分向稳定组分转化,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提高,自身性质是影响有机物料腐解中DOM性质变化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红树林植被和土壤碳积累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胡凯杰, 王蔚, 钱威, 姜仲茂, 熊燕梅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1): 121-131.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1.014
    摘要133)      PDF(pc) (2325KB)(79)    收藏
    红树林碳汇是蓝碳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尚缺乏我国红树林分布区域尺度植被和土壤碳积累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梳理。本研究基于文献收集和数据挖掘,整合分析我国红树林植被、土壤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碳积累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红树林植被碳积累速率随林龄变化的趋势在不同群落存在差异,而土壤碳积累速率与林龄不相关。我国红树林碳积累速率研究较多的群落类型有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红海榄、木榄、无瓣海桑、海桑,其中无瓣海桑和海桑群落的植被碳积累速率最高,但土壤碳积累速率在不同群落间无显著差异。我国红树林植被和土壤碳积累速率平均值分别为766.9和201.1 g·m-2·a-1,其中广东省的平均值最高。基于全国分布区域平均值看,林分起源(天然林或人工林)和测定方法对植被、土壤和生态系统碳积累速率的测定值没有显著影响。综上,在全国分布区域尺度上红树林植被碳积累速率主要受林龄和群落类型影响,在红树林修复中可通过树种选择和林龄管理进行调控,而土壤碳积累速率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揭示;需要增加对浙江和海南的红树林碳积累速率测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娄彻氏链霉菌对温室草莓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周达仁, 郭俏, 李进, 孙晨瑜, 舒小龙, 薛泉宏, 来航线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1): 161-16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1.020
    摘要151)      PDF(pc) (1831KB)(78)    收藏
    娄彻氏链霉菌(D74)在多种作物上表现出良好的促生效果。本研究在设施条件下分析了D74对草莓生长的作用及对根际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与不施菌剂的对照相比,施用D74处理使草莓开花期根系干重和鲜重分别显著增加了40.5%和51.8%;根系总长、总表面积和根尖数分别显著提高了120.9%、55.5%和57.1%,根系平均直径和总体积分别增加了36.5%和6.9%。2)草莓果实产量(盛果期))、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111.4%、32.0%和9.4%。3)草莓盛果期根区土壤全钾和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0.5%和1.9%,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35.5%、163.8%、86.5%和32.8%。4)D74处理显著改变了草莓根际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增加了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有益菌鞘氨醇单胞菌显著富集,而有害菌镰刀菌属和瓜织球壳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施用D74后草莓根区土壤酶活性与有益菌属鞘氨醇单胞菌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综上,D74处理改善了草莓土壤化学特性,提高了土壤酶活性,通过富集根际有益细菌、降低有害菌的相对丰度,促进了设施大棚草莓植株生长,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基于CNKI文献计量的地表城市热岛效应研究方法综述
    陈岑, 梁德庄, 杨俊, 韩冬锐, 乔治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3): 647-65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3.029
    摘要470)      PDF(pc) (2836KB)(53)    收藏
    城市热岛效应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局地气候问题,对人居环境健康和能源消耗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并分析了1980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有关地表城市热岛效应的中文期刊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年度发文量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重点围绕地表城市热岛效应的数据来源、识别方法和评价指标等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和讨论,指出了当前研究在识别精度、机理解析和影响效应等方面的不足与挑战,提出了优化融合多源数据交叉验证、创新多尺度动态评估方法以及丰富多维度影响效应分析等建议。回顾我国地表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为未来该研究领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助力其深化与应用的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河北省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演变及多情景模拟
    李林云, 陈璐, 韩梦娟, 侯捷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2): 3247-325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12.020
    摘要140)      PDF(pc) (3649KB)(52)    收藏
    土地利用变化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探明长时间序列下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演变,对于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北省为例,耦合InVEST-PLUS模型,对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评估,探究其响应关系,并预测2040年土地利用类型和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 2000—2020年间,研究区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耕地面积减少7011.1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7479.6 km2;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研究区碳储量减少3.6×107 t,耕地和草地转为建设用地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生态系统碳储量呈现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020—2040年,河北省在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发展情景下的碳储量将分别增加4.0×107、5.1×107和5.9×107 t,耕地、林地和草地仍为主要碳库。未来应持续保护林地和草地等固碳资源,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同时,持续保护具有较高碳密度的区域,进一步增强其固碳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宏观生态系统属性及状态定量表征体系
    于贵瑞, 于宗绪, 于福波, 郝天象, 朱剑兴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1): 1-1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1.031
    摘要164)      PDF(pc) (11353KB)(50)    收藏
    宏观生态系统科学致力于探索并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机制。精准度量和定量描述生态系统基本属性和状态变化,并建立相应的度量方法及量纲体系,是促进宏观生态系统研究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基于传统的生物、土壤等生态系统要素属性,以及植物器官、个体和物种等水平的生物性状研究成果,构建定量表征生态系统本征属性及状态变化的度量方法和量纲体系,并发展全新的宏观生态系统研究理论及应用体系,是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亟待解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问题。本文从传统物理学的属性状态和量纲体系出发,系统论述了定量描述生态系统属性和状态的理论方法、测度变量及量纲体系,提出了生态系统性状(ESTs)和多维度性状网络(ETNs)概念,并将其扩展到宏观生态系统性状的测量和应用分析,期望能够加深对生态系统结构组成、运行机制、状态演变的监测和评估方面的认识,促进区域及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天目山不同演替阶段乔木林物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
    吴登瑜, 汤孟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1): 13-2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1.003
    摘要170)      PDF(pc) (830KB)(50)    收藏
    以天目山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演替阶段乔木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空间结构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随着针阔混交林正向演替到常绿阔叶林,物种数从51种上升到62种,在重要值排名前10位的树种中,壳斗科树种的重要值从27.7%提高到42.3%;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降低,分别从0.79下降到0.77,从0.91下降到0.86。在针阔混交林阶段,竞争指数与Shann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全混交度与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聚集指数与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水解氮和速效钾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在常绿阔叶林阶段,聚集指数与Shann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全混交度与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与水解氮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空间结构在不同演替阶段对物种多样性的解释程度均高于土壤因子,聚集指数和全混交度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空间结构因子。综上,应以调控空间结构为主,并根据演替阶段调控土壤理化性质,以保护天目山不同演替阶段乔木林物种多样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短期氮添加下不同树种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变化及其与真菌群落的关联
    柏欣宇, 元晓春, 曾泉鑫, 张晓晴, 孙浩, 张秋芳, 卢姣宏, 崔琚琰, 陈岳民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1): 67-7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1.016
    摘要186)      PDF(pc) (1716KB)(49)    收藏
    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是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土壤真菌群落的相互作用对土壤碳循环至关重要。本研究在黄山松和罗浮栲林中分别设置3个氮添加水平,包括对照(0 kg N·hm-2·a-1)、低氮(40 kg N·hm-2·a-1)、高氮(80 kg N·hm-2·a-1),并采用三维荧光与平行因子分析联用,结合高通量测序,探讨了氮添加对土壤DOM的数量和光学特性的影响及其与真菌群落的关联。结果表明: 在黄山松林中,氮添加下土壤DOM数量和光学特性以及土壤真菌Chao1指数均无显著变化;而在罗浮栲林中,氮添加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DOM的腐殖化指数和类腐殖质组分的相对含量降低,尤其在高氮处理下,土壤真菌群落中被孢霉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冗余分析结果显示,黄山松林土壤DOM数量和光学特性主要受土壤真菌Chao1指数的影响,而罗浮栲林土壤DOM数量和光学特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真菌群落结构、β-葡糖苷酶活性和土壤pH。这说明短期氮添加下不同树种土壤DOM数量和光学特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网络分析发现,土壤真菌群落与DOM组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而氮添加下土壤真菌群落与DOM组分的网络关联边减少,说明两者的相互作用被削弱。本研究可为氮沉降下森林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可溶性碳库之间的联系提供新的见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亚热带天然次生林演替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机制
    孙嘉雯, 施秀珍, 邵雅琪, 冯鼎, 王建青, 刘宝, 邹秉章, 王思荣, 黄志群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1): 59-6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1.018
    摘要115)      PDF(pc) (1832KB)(48)    收藏
    为探究亚热带天然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氮矿化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本研究利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5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次生林(林龄分别为5、8、21、27、40年)为研究对象,并以>100年的原始天然林为对照。采用微宇宙培养法测定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林下植被多样性。结果表明: 土壤净氮矿化速率随天然次生林演替进程显著增加,不同林龄天然次生林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变化范围为(-0.04±0.01)~(0.39±0.04) mg·kg-1·d-1,原始天然林的净氮矿化速率(0.73±0.12 mg·kg-1·d-1)显著高于次生林。随机森林分析显示,土壤全氮和碳氮比是影响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的显著预测因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净氮矿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林下灌木层丰富度与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呈显著相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林龄通过降低土壤pH间接或直接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碳氮比分别对净氮矿化速率有显著正影响和负影响。综上,土壤碳氮比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是调控天然次生林演替影响土壤氮矿化的重要因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宁夏罗山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效应
    朱青青, 刘超, 沈艳, 马红彬, 谭松伟, 王国会, 李燕, 李千飞, 李国强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2): 3267-327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12.027
    摘要101)      PDF(pc) (2561KB)(45)    收藏
    罗山是宁夏中部干旱带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为探究地形因素对罗山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21年的遥感影像,采用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估算罗山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 2021年,罗山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4.18×107元,其中,荒漠草原ESV占比最高,为50.7%;在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中,调节服务的ESV最大,为22.11×107元。研究区草地ESV在空间上整体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点,形成两极聚集的空间格局。罗山草地ESV具有一定地形分异规律,表现为随海拔升高而先减后增;其与坡度和地形位指数呈线性增加的变异规律;在正北坡向最低,东北坡向最高。研究结果可为罗山草地生态系统格局优化和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红松营养枝和生殖枝不同叶龄针叶形态解剖结构和光合特性
    王朋阳, 吴海波, 姚莉, 杨剑飞, 张鹏, 沈海龙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1): 77-85.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1.006
    摘要203)      PDF(pc) (3307KB)(43)    收藏
    本研究以全光下6、7和8月处于结实状态的40年生红松母树生殖枝和营养枝上的当年生和一年生针叶为研究对象,比较针叶形态解剖结构和光合性能指标的差异,分析不同枝型和叶龄针叶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除了气孔密度、叶宽和中柱面积外,当年生针叶其他形态指标、解剖结构指标和含水率在不同月份间差异显著,而一年生针叶在不同月份间差异不明显。当年生针叶在7和8月叶长分别比6月显著提高91.0%~110.1%和122.2%~131.5%,比叶面积分别显著减小32.8%~40.9%和44.8%~52.5%,木质部面积分别显著增大47.3%~70.8%和75.9%~105.7%,韧皮部面积分别显著增大29.2%~30.0%和64.3%~73.2%。当年生和一年生针叶净光合速率(Pn)在不同月份间的变化趋势相反,表现出当年生针叶在7月和8月的Pn比6月分别增高 17.1%~39.8%和40.3%~51.5%,而一年生针叶在7月和8月的Pn比6月分别降低40.1%~56.9%和45.2%~46.1%。生殖枝和营养枝之间的针叶叶长和Pn差异显著,表现在生殖枝6和7月当年生针叶叶长分别比营养枝显著减小16.4%和28.1%,生殖枝当年生和一年生针叶Pn分别比营养枝显著减小23.1%和20.4%。生殖枝和营养枝当年生针叶的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和Pn以及营养枝当年生针叶胞间CO2浓度与除了气孔密度之外的其他形态解剖结构指标紧密相关,而一年生针叶相关不紧密。叶龄是导致针叶形态解剖结构和光合性能指标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枝条类型仅对叶长和Pn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2002—2022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山西省植被恢复的贡献
    赵瑜琦, 赵鹏云, 许泽海, 李志刚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1): 219-22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1.026
    摘要131)      PDF(pc) (3669KB)(43)    收藏
    2002年以来山西省全面开展了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动态评估山西省植被时空变化,对及时调整生态建设措施、保障工程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2—2022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温、降水量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变化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模拟山西省及其11个市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通过比较潜在植被NDVI与实际植被NDVI确定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植被恢复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 2002—2022年间,山西省各市的植被以中高和高覆盖度为主,其中,晋城市的植被覆盖度最高,朔州市最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促进山西省生长季植被NDVI快速增长(增速5.4×10-3·a-1),显著增长区域面积占比72.1%,市域范围内,吕梁市NDVI增长最快(增速7.3×10-3·a-1)。人类活动对山西省植被恢复起明显促进作用,气候变化以中度促进为主,相对贡献率分别为76.3%和23.7%。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人类活动相对贡献率均在90%以上,气候变化明显促进了吕梁市植被恢复。受气候变化轻微抑制、人类活动中度抑制,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交界处及少数城市中心NDVI明显下降。山西省植被NDVI显著增加,整体覆盖度已趋于较高水平,但北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偏低。人类活动相对贡献率在南部地区最高,气候变化对中西部区域的植被恢复作用较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荒漠绿洲边缘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梭梭林土壤和根系微生物群落特征
    李昱达, 王国华, 赵丽娜, 缑倩倩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1): 39-49.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1.009
    摘要159)      PDF(pc) (3116KB)(42)    收藏
    梭梭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固沙植物之一。在种植后期,梭梭林普遍出现土壤环境失衡、根腐病害严重、大面积衰退的现象。本研究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边缘不同种植年限(0、10、30、50年)人工梭梭林为对象,研究梭梭林土壤和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种植30年的梭梭林土壤pH、全氮、全磷和葡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年限,土壤和根系真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也显著高于其他年限;30年和50年梭梭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而根系真菌群落结构在种植30年与0、10、50年差异显著。相较于10年,30年梭梭林担子菌门病原菌粉孢革菌属相对丰度在土壤和根系中均显著提高,分别增长9.4和12.3倍,成为优势真菌属;土壤中的优势细菌类群变形菌门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在种植30和50年时显著降低。梭梭林土壤病原菌粉孢革菌属与土壤pH、土壤葡聚糖酶及全磷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假单胞菌属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发现,梭梭林种植30年时,土壤和根系中病原菌粉孢革菌属丰度的上升是引起梭梭衰退死亡的关键微生物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梭梭林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国大陆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单雅茹, 田嘉禾, 樊修稳, 刘磊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3): 847-85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3.019
    摘要247)      PDF(pc) (2774KB)(41)    收藏
    保护和增加土壤有机碳库是减缓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尚不明确。颗粒态(POC)和矿物结合态(MAOC)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划分对研究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POC和MAOC为研究对象,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我国大陆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分布,并模拟了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我国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为45.3 Pg,POC、MAOC的总碳储量分别为20.7和24.6 Pg;2)土壤有机碳组分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3)SSP585情境下,我国大陆POC、MAOC储量均呈减小趋势,2020—2100年分别减少4.80和2.13 Pg。我国大陆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在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较高,在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和华北及西北平原地区较低,POC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高于MAOC,气候变暖对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造成的损失量最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人类活动和植被覆盖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员学锋, 施林童, 杨悦, 安骐岷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2): 3235-324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12.019
    摘要113)      PDF(pc) (7532KB)(41)    收藏
    明确人类活动和植被覆盖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对生态脆弱区推进生态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量化4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产水服务、生境质量、土壤保持),使用夜间灯光指数、人口密度及土地利用数据表征人类活动,分析人类活动、植被覆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分段线性回归等方法揭示人类活动和植被覆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0—2020年,研究区土壤保持量、产水量、生境质量和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净初级生产力呈显著上升趋势;人类活动指数先降后升,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值下降17.1%,植被覆盖度先升后降,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值上升9.2%;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呈负相关关系,除产水量以外,植被覆盖与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呈协同关系;人类活动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先下降后上升;植被覆盖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不断上升,生态系统服务对植被变化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本研究结果可为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小叶红豆群落主要树种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
    李珂佳, 蔡晨, 阮广鸣, 凌书伟, 潘标志, 周家贵, 刘金福, 郑世群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2): 427-43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2.003
    摘要107)      PDF(pc) (5347KB)(40)    收藏
    本文研究古田会议会址风水林中濒危物种小叶红豆群落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 群落中乔木层主要树种有新木姜子、木荷、米槠等,灌木层主要树种有变叶树参、栲、狗骨柴等。在乔木层中,小叶红豆生态位宽度为21.04,与主要树种的生态位重叠较低;乔木层主要树种的方差比率和统计量分别为0.77和59.57,乔木层总体联结性为无显著联结性,χ2检验中不显著种对数为101对,正负联结种对数比值为1∶1.18,种间联系较弱。在灌木层中,小叶红豆生态位宽度为21.60,与灌木层树种之间存在较高的生态位重叠;灌木层主要树种的方差比率和统计量分别为1.80和138.68,灌木层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χ2检验中显著种对数为107对,正负联结种对数比值为1∶0.09,种间竞争较强。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欧式距离分别为6.40和4.91,表明群落灌木层相较于乔木层处于更稳定状态。在灌木层中,小叶红豆与其他主要树种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但由于生长环境中激烈的资源竞争,尤其是受群落中优势种的影响,小叶红豆在成长为乔木的过程中并未能占据主导地位。亟需采取人工干预措施,实施就地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小须鲸季节分布和种群迁徙廊道预测
    邢衍阔, 鹿志创, 杜静, 高祥刚, 王震, 田甲申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1): 311-317.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1.034
    摘要117)      PDF(pc) (2023KB)(39)    收藏
    小须鲸作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IUCN目录和CITES附录中,广泛分布在全球各个海域,并在不同海域迁徙洄游。受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小须鲸已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分类群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小须鲸的分布和洄游廊道,本研究使用小须鲸记录数据和7个环境变量数据,构建季节性物种组合分布模型来预测小须鲸的适宜栖息地,并通过电路连通理论和最小成本路径分析预测其季节性迁移廊道。结果表明: 小须鲸季节分布模型表现良好,其季节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呈现为春夏季节向高纬度移动、秋冬季节向低纬度移动;温度和深度是影响小须鲸季节分布变化的重要因子;小须鲸迁徙廊道具有明显季节性,主要位于近岸浅水海域,不同季节存在多条迁徙廊道,连接各适宜栖息地。本研究表明,采用物种分布模型和连通性分析预测海洋动物迁徙廊道具有可行性,可对小须鲸的适应性保护和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不同林龄木荷叶片-细根-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及稳态性特征
    姚舒舒, 钟全林, 蔡世锋, 苏孙卿, 梁锋娜, 徐朝斌, 程栋梁, 陈远望, 唐磊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3): 738-74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3.006
    摘要135)      PDF(pc) (2138KB)(38)    收藏
    为了解不同林龄木荷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特征及稳定机制,本研究以福建省尤溪县8、13、27、36和54年生5个年龄木荷人工纯林为对象,探讨其叶片-细根-土壤碳(C)、氮(N)、磷(P)及化学计量变化特征,分析木荷叶片和细根两构件与土壤的耦合关系和稳态性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林龄增加,木荷叶片和细根C、N、P含量总体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叶片和细根的N、P含量最小值均出现在13年生,N含量分别为10.38和3.45 g·kg-1,P含量为0.44和0.21 g·kg-1。两构件C:N、C:P随林龄增加呈先增后减变化,均在13年生达到最大值。随着林龄的增加,林地土壤 C、N和P含量均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特征,且均以13年生为最低,分别为34.27、1.82和0.11 g·kg-1;土壤C:N、C:P和N:P最大值均出现在13年生,分别为19.2、315.8和17.0。木荷叶片和细根的N、P含量及其计量比与土壤P含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土壤C、N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叶片与细根C、N及N:P的稳态性模型回归结果均不显著,具有绝对稳态,且叶片N、P及其计量比的稳态性均小于细根,但叶片和细根P及C:P对土壤P含量变化较为敏感。综上,13年为木荷的速生期;在木荷生长过程中,土壤P含量显著影响木荷叶片与细根N、P含量,叶片对土壤中P含量变化更敏感,建议适时添加P肥以改善土壤质量,并重点关注叶片N、P含量的变化状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思维维度和认知尺度及多学科坐标体系
    于贵瑞, 于福波, 于宗绪, 朱剑兴, 郝天象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2): 327-34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2.033
    摘要151)      PDF(pc) (6736KB)(38)    收藏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生态学从经典生态学或者基础生态学研究扩展到了生态系统生态学或者生态系统科学的新阶段,奠定了大尺度及全球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促进了生物学、地理学及环境科学研究的大融合,推动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经济学的学科交叉。在这一学科大融合的历史进程中,生态学不断地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创造了本学科特有的科学知识及概念体系。然而,在多时空尺度的生态学研究中,如何准确应用这些源自其他学科的科学术语,并在扩展应用过程中赋予新质而严格的科学涵义,还缺乏深度考究及明确的生态学定义。我们系统地梳理了“维度”“尺度”“坐标”等自然科学术语的起源及原始定义,讨论了它们在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中的生态学涵义,进而基于多学科维度的生态系统功能与过程认知,探讨了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的认知尺度和测度尺度问题,提出了一个可以应用于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多维坐标系体系,期望能够为生态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构建提供多维度概念框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