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4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3-08-15
    研究报告
    林带空间配置与布局优化研究
    朱教君, 姜凤岐, 范志平, 周新华
    2003, 14(08):  1205-1212. 
    摘要 ( 380 )   PDF (475KB) ( 71 )  
    农田防护林(林带)的空间配置与布局是影响防护林结构和防护效益发挥并持续的关键因素.为达到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最大并持续的经营目标。在保证林分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条件下.林带必须具有空间上布局的合理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经过多年防护林营林研究实践.在对1992年于辽宁省昌图县双井子乡设计营造的试验示范林带调查的基础上.对农田防护林单条林带方向的设置、带内树木的空间搭配方式、树种组成形式,多条林带或林网的带间距离以及大面积或区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景观布局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单条林带和林网走向都应以垂直主害风作为设计的原则;林带内树木的空间搭配以“品”字型为佳,在不同树种混交的同一条林带中,可利用“边行优势”将生长相对缓慢的树种配置于边行.生长相对迅速的树种配置于内行;多条林带或林网空间配置参数——带间距离的设计应以林带达到初始防护成熟龄时的树高作为成林高.以林带结构变化规律和降低害风比例作为林带设计关键参数;区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布局应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对林网体系进行评价与调控.
    研究论文
    林带空间配置与布局优化研究
    朱教君, 姜凤岐, 范志平, 周新华
    2003, (8):  1205-1212. 
    摘要 ( 0 )  
    农田防护林(林带)的空间配置与布局是影响防护林结构和防护效益发挥并持续的关键因素.为达到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最大并持续的经营目标,在保证林分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条件下,林带必须具有空间上布局的合理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经过多年防护林营林研究实践,在对1992年于辽宁省昌图县双井子乡设计营造的试验示范林带调查的基础上,对农田防护林单条林带方向的设置、带内树木的空间搭配方式、树种组成形式,多条林带或林网的带间距离以及大面积或区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景观布局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单条林带和林网走向都应以垂直主害风作为设计的原则;林带内树木的空间搭配以”品”字型为佳,在不同树种混交的同一条林带中,可利用”边行优势”将生长相对缓慢的树种配置于边行,生长相对迅速的树种配置于内行;多条林带或林网空间配置参数———带间距离的设计应以林带达到初始防护成熟龄时的树高作为成林高,以林带结构变化规律和降低害风比例作为林带设计关键参数;区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布局应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对林网体系进行评价与调控.
    研究报告
    根系渗透胁迫时杨树光合作用光抑制与活性氧的关系
    冯玉龙, 张亚杰, 朱春全
    2003, 14(08):  1213-1217. 
    摘要 ( 404 )   PDF (315KB) ( 123 )  
    为更多地了解自然条件下活体叶片的光抑制,研究了渗透胁迫时杨树无性系幼苗叶片的光抑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和胁迫强度的增大,杨树叶片O2^-生成加快,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多,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活性氧代谢失衡,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加剧.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铜盐抑制SOD活性,或用甲基紫精加速O2^-的生成,亦可使杨树叶片发生光抑制.渗透胁迫时杨树无性系幼苗清除H2O2能力降低,限制了叶片通过Mehler反应耗散过剩光能,防御光破坏作用的发挥;光抑制的发生与活性氧的积累有关.
    研究论文
    根系渗透胁迫时杨树光合作用光抑制与活性氧的关系
    冯玉龙, 张亚杰, 朱春全
    2003, (8):  1213-1217. 
    摘要 ( 0 )  
    为更多地了解自然条件下活体叶片的光抑制,研究了渗透胁迫时杨树无性系幼苗叶片的光抑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和胁迫强度的增大,杨树叶片O2ˉ.生成加快,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多,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活性氧代谢失衡,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加剧.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铜盐抑制SOD活性,或用甲基紫精加速O2ˉ.的生成,亦可使杨树叶片发生光抑制.渗透胁迫时杨树无性系幼苗清除H2O2能力降低,限制了叶片通过Mehler反应耗散过剩光能,防御光破坏作用的发挥;光抑制的发生与活性氧的积累有关.
    研究报告
    UV-C对紫杉针叶叶绿体膜脂过氧化及PSⅡ电子传递活性的影响
    杜英君, 姜萍, 王兵, 史奕
    2003, 14(08):  1218-1222. 
    摘要 ( 419 )   PDF (325KB) ( 49 )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12W·m^-2剂量的紫外线C(UV—C,254nm)辐射紫杉针叶离体叶绿体.结果表明。随辐射时间的延长,活性氧清除系统中类胡萝卜素(Car)、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膜相对透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光系统Ⅱ(PSⅡ)电子传递活性显著下降,这种下降与光合活性光(PAR)强度呈反比;叶绿素对UV—C辐射不敏感.根据以上结果推测,UV—C辐射诱导叶绿体膜脂过氧化是导致PSⅡ电子传递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研究论文
    UV-C对紫杉针叶叶绿体膜脂过氧化及PSⅡ电子传递活性的影响
    杜英君, 姜萍, 王兵, 史奕
    2003, (8):  1218-1222. 
    摘要 ( 0 )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12W·m-2剂量的紫外线C(UV-C,254nm)辐射紫杉针叶离体叶绿体.结果表明,随辐射时间的延长,活性氧清除系统中类胡萝卜素(Car)、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膜相对透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光系统Ⅱ(PSⅡ)电子传递活性显著下降,这种下降与光合活性光(PAR)强度呈反比;叶绿素对UV-C辐射不敏感.根据以上结果推测,UV-C辐射诱导叶绿体膜脂过氧化是导致PSⅡ电子传递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研究报告
    鼎湖山酸沉降背景下主要森林类型水化学特征初步研究
    刘菊秀, 张德强, 周国逸, 温达志, 张倩媚
    2003, 14(08):  1223-1228. 
    摘要 ( 373 )   PDF (339KB) ( 77 )  
    雨水的水质在通过森林后会发生变化.如果雨水是酸性的,这种变化会更加明显.通过一年多时间在鼎湖山主要森林类型采样分析发现,鼎湖山大气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阔叶林穿透雨pH值比大气降水高,树干径流和地表水pH值比大气降水低,土壤自然酸化非常严重;混交林穿透雨和地表水酸度比大气降水低,树干径流酸度则大于大气降水;针叶林穿透雨和树干径流都有进一步酸化趋势,但地表水pH值比大气降水高.3种林型比较,阔叶林林冠缓冲能力最强,针叶林土壤缓冲能力最大.3种林型,林内降水和地表水养分N、P、K、Ca、Mg和Na含量除N外都明显高于大气降水.各林型树干径流对养分富集能力强于穿透水,养分在大气降水中的浓度低于在地表水中的浓度.针叶林林内降水比混交林和阔叶林养分含量高,但地表水中养分浓度比后两者低.从地表水的养分浓度看,阔叶林和混交林养分亏损更为严重.
    研究论文
    鼎湖山酸沉降背景下主要森林类型水化学特征初步研究
    刘菊秀, 张德强, 周国逸, 温达志, 张倩媚
    2003, (8):  1223-1228. 
    摘要 ( 0 )  
    雨水的水质在通过森林后会发生变化.如果雨水是酸性的,这种变化会更加明显.通过一年多时间在鼎湖山主要森林类型采样分析发现,鼎湖山大气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阔叶林穿透雨pH值比大气降水高,树干径流和地表水pH值比大气降水低,土壤自然酸化非常严重;混交林穿透雨和地表水酸度比大气降水低,树干径流酸度则大于大气降水;针叶林穿透雨和树干径流都有进一步酸化趋势,但地表水pH值比大气降水高.3种林型比较,阔叶林林冠缓冲能力最强,针叶林土壤缓冲能力最大.3种林型,林内降水和地表水养分N、P、K、Ca、Mg和Na含量除N外都明显高于大气降水.各林型树干径流对养分富集能力强于穿透水,养分在大气降水中的浓度低于在地表水中的浓度.针叶林林内降水比混交林和阔叶林养分含量高,但地表水中养分浓度比后两者低.从地表水的养分浓度看,阔叶林和混交林养分亏损更为严重.
    研究报告
    透光分层疏透度测定及其在次生林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朱教君
    2003, 14(08):  1229-1233. 
    摘要 ( 331 )   PDF (319KB) ( 92 )  
    次生林是中国森林的主体,对其进行合理的经营无疑对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及国家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次生林的结构(尤其是垂直结构)是该林种合理经营的重要因素.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分层疏透度的概念,并以透光分层疏透度表征林分的垂直结构;详细介绍了应用全天照片测定透光分层疏透度的方法与步骤.分析了透光分层疏透度在次生林结构研究和次生林的经营理论与技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研究论文
    透光分层疏透度测定及其在次生林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朱教君
    2003, (8):  1229-1233. 
    摘要 ( 0 )  
    次生林是中国森林的主体,对其进行合理的经营无疑对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及国家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次生林的结构(尤其是垂直结构)是该林种合理经营的重要因素.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分层疏透度的概念,并以透光分层疏透度表征林分的垂直结构;详细介绍了应用全天照片测定透光分层疏透度的方法与步骤,分析了透光分层疏透度在次生林结构研究和次生林的经营理论与技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研究报告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长白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的影响
    王淼, 姬兰柱, 李秋荣, 刘延秋
    2003, 14(08):  1234-1238. 
    摘要 ( 492 )   PDF (335KB) ( 93 )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不同含水量的3种森林类型的土柱分别置于0、5、15、25和35℃条件下,进行土壤呼吸测定.结果表明,在0~35℃范围内。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0.21~0.37kg·kg^-1),土壤呼吸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当含水量超出该范围,土壤呼吸速率则随含水量的变化而降低.土壤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作用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作用强弱存在显著差异,大小顺序为阔叶红松林>岳桦林>云冷杉暗针叶林.阔叶红松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土壤温度35℃、含水量0.37kg·kg^-1;云冷杉暗针叶林下的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25℃、0.21kg·kg^-1;岳桦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35℃、含水量0.37kg·kg^-1。但是.由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处在不同的海拔带上,同期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温度各不相同,相差4~5℃,所以野外所测的同期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呼吸速率应低于暗棕色森林土呼吸速率,山地生草森林土呼吸速率应高于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的呼吸速率.
    研究论文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长白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的影响
    王淼, 姬兰柱, 李秋荣, 刘延秋
    2003, (8):  1234-1238. 
    摘要 ( 0 )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不同含水量的3种森林类型的土柱分别置于0、5、15、25和35℃条件下,进行土壤呼吸测定.结果表明,在0~35℃范围内,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0.21~0.37kg·kg-1),土壤呼吸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当含水量超出该范围,土壤呼吸速率则随含水量的变化而降低.土壤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作用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作用强弱存在显著差异,大小顺序为阔叶红松林>岳桦林>云冷杉暗针叶林.阔叶红松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土壤温度35℃、含水量0.37kg·kg-1;云冷杉暗针叶林下的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25℃、0.21kg·kg-1;岳桦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35℃、含水量0.37kg·kg-1.但是,由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处在不同的海拔带上,同期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温度各不相同,相差4~5℃,所以野外所测的同期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呼吸速率应低于暗棕色森林土呼吸速率,山地生草森林土呼吸速率应高于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的呼吸速率.
    研究报告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陈庆强, 沈承德, 孙彦敏, 易惟熙, 姜漫涛, 彭少麟, 李志安
    2003, 14(08):  1239-1245. 
    摘要 ( 494 )   PDF (388KB) ( 37 )  
    选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两种植被带土壤剖面,利用有机质扩散—平移—分解模型,定量研究土壤有机质分布、更新与运移特征及其控制因子,为陆地生态系统有机质模型提供运行基础数据.数值试验表明,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遵从物质扩散、平移、分解规律;森林植被带土壤有机质快组分分解速率为0.483·年-1,灌丛植被带土壤的为0.694·年^-1;两类剖面有机质慢组分、稳定组分的分解速率分别一致,为0.02·年^-1、0.001·年^-1;森林植被带土壤有机质扩散、平移系数分别为4和0.2mm·年^-1,灌丛植被带土壤相应参数分别为1和0.5mm·年^-1.有机质含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明显偏差出现在0~10cm土层,这很可能与土壤表层处于陆一气界面,受气候、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有关;在中、下部,两种结果吻合较好,反映成土环境稳定.扩散作用对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影响显著,平移作用仅对上部0~10cm层段影响明显.对比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动态主要受剖面性状制约;提高地表植被初级生产力,快组分分解速率降低,有机质累积.
    研究论文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陈庆强, 沈承德, 孙彦敏, 易惟熙, 姜漫涛, 彭少麟, 李志安
    2003, (8):  1239-1245. 
    摘要 ( 0 )  
    选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两种植被带土壤剖面,利用有机质扩散平移分解模型,定量研究土壤有机质分布、更新与运移特征及其控制因子,为陆地生态系统有机质模型提供运行基础数据.数值试验表明,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遵从物质扩散、平移、分解规律;森林植被带土壤有机质快组分分解速率为0.483·年-1,灌丛植被带土壤的为0.694·年-1;两类剖面有机质慢组分、稳定组分的分解速率分别一致,为0.02·年-1、0.001·年-1;森林植被带土壤有机质扩散、平移系数分别为4和0.2mm·年-1,灌丛植被带土壤相应参数分别为1和0.5mm·年-1.有机质含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明显偏差出现在0~10cm土层,这很可能与土壤表层处于陆气界面,受气候、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有关;在中、下部,两种结果吻合较好,反映成土环境稳定.扩散作用对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影响显著,平移作用仅对上部0~10cm层段影响明显.对比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动态主要受剖面性状制约;提高地表植被初级生产力,快组分分解速率降低,有机质累积.
    研究报告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
    周智彬, 李培军
    2003, 14(08):  1246-1250. 
    摘要 ( 515 )   PDF (308KB) ( 173 )  
    对咸水灌溉条件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规律和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绿地建成后,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得到改善,土壤微生物在时间和地域分布上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表层微生物数量远多于下层土壤;林地外围距林缘近的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多,3m以外微生物数量已接近流沙微生物量;3类土壤微生物分布具有不同的季节性规律,且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微生物分布差异显著.土壤速效磷、速效氮、全N对微生物的分布有较大的直接作用,通径系数为1.01~2.58.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速效钾、速效氮-速效钾、速效氮-效磷速、有机质-速效磷、速效磷-速效氮、全N-速效钾、速效钾-速效磷、全N-速效磷和含水量.速效氮之间的间接作用对微生物影响较明显,作用系数为1.37~2.58。其余因素的作用相对不显著.
    研究论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
    周智彬, 李培军
    2003, (8):  1246-1250. 
    摘要 ( 0 )  
    对咸水灌溉条件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规律和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绿地建成后,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得到改善,土壤微生物在时间和地域分布上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表层微生物数量远多于下层土壤;林地外围距林缘近的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多,3m以外微生物数量已接近流沙微生物量;3类土壤微生物分布具有不同的季节性规律,且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微生物分布差异显著.土壤速效磷、速效氮、全N对微生物的分布有较大的直接作用,通径系数为1.01~2.58.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速效钾、速效氮速效钾、速效氮效磷速、有机质速效磷、速效磷速效氮、全N速效钾、速效钾速效磷、全N速效磷和含水量速效氮之间的间接作用对微生物影响较明显,作用系数为1.37~2.58,其余因素的作用相对不显著.
    研究报告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干扰强度下土壤无机氮的变化
    李贵才, 韩兴国, 黄建辉, 王长耀
    2003, 14(08):  1251-1256. 
    摘要 ( 351 )   PDF (354KB) ( 35 )  
    在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地区,选取了木果柯原始林、栎类次生林和人工茶叶地3种群落类型代表人为干扰强度从小到大的梯度,研究了人为干扰强度对土壤NH4^+—N、NO3^-—N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群落的土壤无机氮含量(0~15cm)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随干扰强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降低,C/N比增高,NO3^-—N流失的潜力在增加,说明干扰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群落正向演替.同一群落类型下不同空间位置土壤的有机质、全N、C/N比、pH值和NH4^+—N基本一致,但NO3^-—N有较大变化,表明土壤中NO3^-—N的不稳定性.此外,NO4^+—N为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约占无机氮总量的95.5%~99.2%
    研究论文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干扰强度下土壤无机氮的变化
    李贵才, 韩兴国, 黄建辉, 王长耀
    2003, (8):  1251-1256. 
    摘要 ( 0 )  
    在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地区,选取了木果柯原始林、栎类次生林和人工茶叶地3种群落类型代表人为干扰强度从小到大的梯度,研究了人为干扰强度对土壤NH4+-N、NO3--N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群落的土壤无机氮含量(0~15cm)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随干扰强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降低,C/N比增高,NO3--N流失的潜力在增加,说明干扰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群落正向演替.同一群落类型下不同空间位置土壤的有机质、全N、C/N比、pH值和NH4+-N基本一致,但NO3--N有较大变化,表明土壤中NO3--N的不稳定性.此外,NH4+-N为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约占无机氮总量的95.5%~99.2%.
    研究报告
    不同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流失特征的研究
    袁东海, 王兆骞,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2003, 14(08):  1257-1260. 
    摘要 ( 364 )   PDF (246KB) ( 87 )  
    研究了6种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的地表流失主要是以推移质形式和径流形式流失的;在泥砂流失量较小的等高农作、等高土埂处理的坡耕地。土壤钾素主要以径流形式流失;休闲处理的坡耕地通过径流流失的钾素和推移质流失的钾素基本相当。而在泥砂流失量较大的顺坡农作处、水平草带、水平沟处理的坡耕地土壤钾素主要以推移质形式流失.在径流流失的钾素中。又以泥砂结合态为主.除顺坡农作处理以外,其它农作措施均有控制土壤钾素流失的作用。等高农作、休闲、等高土埂等农作措施优于水平草带和水平沟农作措施.2000年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的流失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份.
    研究论文
    不同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流失特征的研究
    袁东海, 王兆骞,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2003, (8):  1257-1260. 
    摘要 ( 0 )  
    研究了6种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的地表流失主要是以推移质形式和径流形式流失的;在泥砂流失量较小的等高农作、等高土埂处理的坡耕地,土壤钾素主要以径流形式流失;休闲处理的坡耕地通过径流流失的钾素和推移质流失的钾素基本相当,而在泥砂流失量较大的顺坡农作处、水平草带、水平沟处理的坡耕地土壤钾素主要以推移质形式流失.在径流流失的钾素中,又以泥砂结合态为主.除顺坡农作处理以外,其它农作措施均有控制土壤钾素流失的作用,等高农作、休闲、等高土埂等农作措施优于水平草带和水平沟农作措施.2000年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的流失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份.
    研究报告
    施用硫肥对几种作物与牧草产量和硫素含量的影响
    崔岩山, 王庆仁
    2003, 14(08):  1261-1264. 
    摘要 ( 354 )   PDF (222KB) ( 29 )  
    为了研究不同作物的需S状况。对我国北方3种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油菜)和牧草(苜蓿)进行了5个施硫水平(0、5、10、20和40mg·kg^-1)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增施一定量的硫肥可以提高作物生物量和产量.4种作物生物量增加5%~32%.小麦和油菜籽粒产量增加3%~20%.同时。增施硫肥可以使作物体内S素增加,但不同作物含硫量明显不同,油菜含硫量最高(0.479%~1.228%)。玉米含硫量最低(0.043%~0.091%).同一作物不同部位含硫量不同。但同一作物不同部位含硫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如油菜I、油菜Ⅱ和小麦植株与其种子含硫量的相关性都达极显著水平,R2值分别为0.399、0.654和0.547(n=15).作物生物量、产量与施硫量相关性除苜蓿外.都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作物生物量、产量与作物体内硫素含量除苜蓿外也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S开始时随土壤的有效硫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时。随着有效硫的增加吸收的S略有下降.
    研究论文
    施用硫肥对几种作物与牧草产量和硫素含量的影响
    崔岩山, 王庆仁
    2003, (8):  1261-1264. 
    摘要 ( 0 )  
    为了研究不同作物的需S状况,对我国北方3种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油菜)和牧草(苜蓿)进行了5个施硫水平(0、5、10、20和40mg·kg-1)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增施一定量的硫肥可以提高作物生物量和产量,4种作物生物量增加5%~32%,小麦和油菜籽粒产量增加3%~20%.同时,增施硫肥可以使作物体内S素增加,但不同作物含硫量明显不同,油菜含硫量最高(0.479%~1.228%),玉米含硫量最低(0.043%~0.091%).同一作物不同部位含硫量不同,但同一作物不同部位含硫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如油菜Ⅰ、油菜Ⅱ和小麦植株与其种子含硫量的相关性都达极显著水平,R2值分别为0.399、0.654和0.547(n=15).作物生物量、产量与施硫量相关性除苜蓿外,都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作物生物量、产量与作物体内硫素含量除苜蓿外也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S开始时随土壤的有效硫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时,随着有效硫的增加吸收的S略有下降.
    研究报告
    长期施肥条件下黄土旱塬土壤N03^-—N的淋溶分布规律
    党廷辉, 郭胜利, 樊军, 郝明德
    2003, 14(08):  1265-1268. 
    摘要 ( 373 )   PDF (209KB) ( 55 )  
    在黄土旱塬区,长期施肥对土壤剖面NO3^-1—N含量和分布有显著影响.施用化学氮肥,土壤剖面中出现NO3^-1—N的淋溶与深层累积,而施用磷肥和有机肥有减弱NO3^-1—N向更深层淋溶的作用.单施氮肥处理(N),NO3^-1—N的累积峰深度最大,为120~200cm;N、P有机肥配施处理(NPM),NO3^-1—N的累积峰值最高,但峰深度降低至60~120cm;N、P配施(NP)累积深度为80~140cm.不施氮肥,分布在土壤剖面中NO3^-1—N含量显著降低.氮肥用量愈大,NO3^-1—N的累积量愈大.N、P配施可以有效降低NO3^-1—N累积.在同一氮肥用量下,NO3^-1—N累积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
    研究论文
    长期施肥条件下黄土旱塬土壤NO3--N的淋溶分布规律
    党廷辉, 郭胜利, 樊军, 郝明德
    2003, (8):  1265-1268. 
    摘要 ( 0 )  
    在黄土旱塬区,长期施肥对土壤剖面NO3--N含量和分布有显著影响.施用化学氮肥,土壤剖面中出现NO3--N的淋溶与深层累积,而施用磷肥和有机肥有减弱NO3--N向更深层淋溶的作用.单施氮肥处理(N),NO3--N的累积峰深度最大,为120~200cm;N、P有机肥配施处理(NPM),NO3--N的累积峰值最高,但峰深度降低至60~120cm;N、P配施(NP)累积深度为80~140cm.不施氮肥,分布在土壤剖面中NO3--N含量显著降低.氮肥用量愈大,NO3--N的累积量愈大.N、P配施可以有效降低NO3--N累积.在同一氮肥用量下,NO3--N累积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
    研究报告
    化学-生物发酵联用技术对稻草腐熟的效果及红外光谱研究
    蔡燕飞, 廖宗文, 王德汉, 李育锐
    2003, 14(08):  1269-1272. 
    摘要 ( 364 )   PDF (249KB) ( 53 )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化学—生物联用处理对稻草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经各化学—生物联用处理7d,其腐熟效果均比对照好.其中化学熟化剂A-生物熟化剂A联用处理后,稻草颜色暗褐色,容易折断,明显腐熟.FTIR分析表明,经处理后稻草的酚羟基、醇羟基和甲基含量降低,脂肪族化合物部分降解,芳构化成分增多,尤其是取代芳环增多,氧化缩合作用增强,加快了稻草的腐殖化进程.比较各熟化剂及其配合对稻草的腐熟效果表明,化学熟化剂A>化学熟化剂B。生物熟化剂A>生物熟化剂B>生物熟化剂C,其中化学熟化剂A-生物熟化剂A联用处理对稻草腐熟效果最好.
    研究论文
    化学-生物发酵联用技术对稻草腐熟的效果及红外光谱研究
    蔡燕飞, 廖宗文, 王德汉, 李育锐
    2003, (8):  1269-1272. 
    摘要 ( 0 )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化学生物联用处理对稻草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经各化学生物联用处理7d,其腐熟效果均比对照好.其中化学熟化剂A生物熟化剂A联用处理后,稻草颜色暗褐色,容易折断,明显腐熟.FTIR分析表明,经处理后稻草的酚羟基、醇羟基和甲基含量降低,脂肪族化合物部分降解,芳构化成分增多,尤其是取代芳环增多,氧化缩合作用增强,加快了稻草的腐殖化进程.比较各熟化剂及其配合对稻草的腐熟效果表明,化学熟化剂A>化学熟化剂B,生物熟化剂A>生物熟化剂B>生物熟化剂C,其中化学熟化剂A生物熟化剂A联用处理对稻草腐熟效果最好.
    研究报告
    不同栽培方式对籼、粳稻根表铁膜和根铁、镉含量的影响
    史锟, 张福锁, 刘学军, 张旭东
    2003, 14(08):  1273-1277. 
    摘要 ( 401 )   PDF (286KB) ( 62 )  
    在Cd污染土壤中研究淹水、覆膜、覆草和湿润栽培对籼、梗稻不同生育时期根表铁膜Fe、Cd含量和根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蘖期,梗稻根表铁膜Fe含量和根Cd含量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6.37和25.49mg.kg-1。分别比籼稻的4.52和16.37mg·kg-1增加1.85和9.12mg·kg-1.在孕穗期,粳稻根表铁膜Fe、Cd含量和根Cd含量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1.60、16.35和54.68mg·kg-1,分别比籼稻的1.06、9.56kg和43.31mg·kg-1增加0.54、6.79和11.37mg·kg-1.在灌浆期,梗稻根表铁膜Fe含量覆草和湿润栽培为0.89和1.00mg·kg-1,分别比籼稻的0.63和0.30mg·kg-1增加0.26和0.70mg·kg-1;梗稻根表铁膜Cd和根Cd含量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15.23和73.68mg·kg-1,分别比籼稻的3.46和52.38mg·kg-1增加11.77和21.30mg·kg-1收获时。根表铁膜Fe含量淹水栽培的籼稻为1.21mg·g-1,比梗稻的0.65mg·g-1增加0.56mg·g-1,覆草栽培的梗稻为0.94mg·g-1,比籼稻0.55mg·g-1增加0.39mg·g-1;根表铁膜Cd含量湿润栽培的梗稻为7.96mg·kg-1,比籼稻的5.09mg·kg-1增加2.87mg·kg-1;根Cd含量梗稻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54.53mg·kg-1,比籼稻的35.91mg·kg-1增加18.62mg·kg-1
    研究论文
    不同栽培方式对籼、粳稻根表铁膜和根铁、镉含量的影响
    史锟, 张福锁, 刘学军, 张旭东
    2003, (8):  1273-1277. 
    摘要 ( 0 )  
    在Cd污染土壤中研究淹水、覆膜、覆草和湿润栽培对籼、粳稻不同生育时期根表铁膜Fe、Cd含量和根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蘖期,粳稻根表铁膜Fe含量和根Cd含量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6.37和25.49mg·kg-1,分别比籼稻的4.52和16.37mg·kg-1增加1.85和9.12mg·kg-1.在孕穗期,粳稻根表铁膜Fe、Cd含量和根Cd含量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1.60、16.35和54.68mg·kg-1,分别比籼稻的1.06、9.56kg和43.31mg·kg-1增加0.54、6.79和11.37mg·kg-1.在灌浆期,粳稻根表铁膜Fe含量覆草和湿润栽培为0.89和1.00mg·g-1,分别比籼稻的0.63和0.30mg·g-1增加0.26和0.70mg·g-1;粳稻根表铁膜Cd和根Cd含量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15.23和73.68mg·kg-1,分别比籼稻的3.46和52.38mg·kg-1增加11.77和21.30mg·kg-1.收获时,根表铁膜Fe含量淹水栽培的籼稻为1.21mg·g-1,比粳稻的0.65mg·g-1增加0.56mg·g-1,覆草栽培的粳稻为0.94mg·g-1,比籼稻0.55mg·g-1增加0.39mg·g-1;根表铁膜Cd含量湿润栽培的粳稻为7.96mg·kg-1,比籼稻的5.09mg·kg-1增加2.87mg·kg-1;根Cd含量粳稻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54.53 mg·kg-1,比籼稻的35.91 mg·kg-1增加18.62 mg·kg-1.
    研究报告
    根瘤菌对土壤铜、锌和镉形态分配的影响
    陈雯莉, 黄巧云, 郭学军
    2003, 14(08):  1278-1282. 
    摘要 ( 352 )   PDF (301KB) ( 47 )  
    以湖南郴州红壤和河北巩义褐土为供试土壤。制备Cu、Zn、Cd污染土壤。接种大豆根瘤菌(Rhi-zobium fredii)HN01,用连续提取法浸提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重金属.结果表明。褐土接种根瘤菌后固相结合态Zn总量降低10%。专性吸附态、氧化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Zn减少达9%~26%.红壤中结合态Zn的总量变化不显著,但专性吸附态和氧化锰结合态Zn含量显著减少。交换态Zn含量显著增加.褐土中接种根瘤菌抑制了Cu向土壤溶液的释放,固相结合态Cu总量增加18%,可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氧化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的Cu增加20%~54%.接种根瘤菌对土壤中Cd的溶解没有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但改变了红壤中各形态Cd的含量高低顺序.Cd污染红壤中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Cd含量分别增加22%和11%,专性吸附态和氧化锰结合态Cd分别减少14%和29%.根瘤菌对不同类型重金属及不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影响的差异主要与土壤pH降低有关.
    研究论文
    根瘤菌对土壤铜、锌和镉形态分配的影响
    陈雯莉, 黄巧云, 郭学军
    2003, (8):  1278-1282. 
    摘要 ( 0 )  
    以湖南郴州红壤和河北巩义褐土为供试土壤,制备Cu、Zn、Cd污染土壤,接种大豆根瘤菌(Rhizobium fredii)HN01,用连续提取法浸提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重金属.结果表明,褐土接种根瘤菌后固相结合态Zn总量降低10%,专性吸附态、氧化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Zn减少达9%~26%.红壤中结合态Zn的总量变化不显著,但专性吸附态和氧化锰结合态Zn含量显著减少,交换态Zn含量显著增加.褐土中接种根瘤菌抑制了Cu向土壤溶液的释放,固相结合态Cu总量增加18%,可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氧化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的Cu增加20%~54%.接种根瘤菌对土壤中Cd的溶解没有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但改变了红壤中各形态Cd的含量高低顺序.Cd污染红壤中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Cd含量分别增加22%和11%,专性吸附态和氧化锰结合态Cd分别减少14%和29%.根瘤菌对不同类型重金属及不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影响的差异主要与土壤pH降低有关.
    研究报告
    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在大豆根圈能定殖动态与结瘤研究
    李友国, 周俊初
    2003, 14(08):  1283-1286. 
    摘要 ( 360 )   PDF (261KB) ( 58 )  
    以发光酶基因luxAB为标记,在根盒缩影条件下研究了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分布范围及其结瘤情况.结果表明,HN01DL在根盒.灭菌土壤和非灭菌土壤缩影中的大豆全根系定殖动态与水平明显不同,前者在第12d时达到最高定殖密度(8.65log cfu·g^-1),而后者的早期定殖数量下降较快,且于第15d时达到最高定殖密度(6.88log cfu·g^-1).HN01DL在大豆播种5d后在大豆根部的A(0~4cm)区根段上达到最高定殖密度(7.05log cfu·g^-1),然后开始缓慢下降,至第19d时仍维持相对稳定,在第33d时又开始回升.至播种后第46d时HN01DL可散布至种子下方16cm处的根段部位.HN01DL在A区根段的定殖密度持续较高,所形成的发光根瘤总数(16.3个)及发光比例(68.8%)最高,且发光根瘤主要集中于该区段主根上.发光根瘤比例沿A-E区段逐渐下降,在E区段未检测到发光根瘤.
    研究论文
    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与结瘤研究
    李友国, 周俊初
    2003, (8):  1283-1286. 
    摘要 ( 0 )  
    以发光酶基因luxAB为标记,在根盒缩影条件下研究了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分布范围及其结瘤情况.结果表明,HN01DL在根盒灭菌土壤和非灭菌土壤缩影中的大豆全根系定殖动态与水平明显不同,前者在第12d时达到最高定殖密度(8.65logcfu·g-1),而后者的早期定殖数量下降较快,且于第15d时达到最高定殖密度(6.88logcfu·g-1).HN01DL在大豆播种5d后在大豆根部的A(0~4cm)区根段上达到最高定殖密度(7.05logcfu·g-1),然后开始缓慢下降,至第19d时仍维持相对稳定,在第33d时又开始回升.至播种后第46d时HN01DL可散布至种子下方16cm处的根段部位.HN01DL在A区根段的定殖密度持续较高,所形成的发光根瘤总数(16.3个)及发光比例(68.8%)最高,且发光根瘤主要集中于该区段主根上.发光根瘤比例沿A-E区段逐渐下降,在E区段未检测到发光根瘤.
    研究报告
    日光温室光温因子对黄瓜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
    张振贤, 郭延奎, 艾希珍, 张福墁, 何启伟, 孙小镭, 焦志高
    2003, 14(08):  1287-1290. 
    摘要 ( 407 )   PDF (269KB) ( 72 )  
    在日光温室内,研究了光温因子对黄瓜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因季节之间光、温条件不同,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显微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有一定差异,1月份光照弱叶肉细胞较大,而5月份光照强叶绿体数较多.在该试验条件下,未发现叶片光合速率与叶绿体超微结构之间有直接或密切的相关性.在各生长季节其光合速率均为第4叶>初展叶>基部叶,与叶龄及各叶位的受光量有关.如果将不同叶位叶放在相同的光照下,则差异明显减少.黄瓜叶片的叶肉细胞、叶绿体和淀粉粒的大小以及叶绿体数、基粒数、基粒厚度、基粒片层数都随叶位的下降而呈增加趋势。不同品种、同品种不同生长时期的叶片显微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功能也有一定的差异.限制日光温室冬季黄瓜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弱、有效光照时数少,而在晴天温度的限制作用相对较小。阴天因光照弱而导致的室内低温则是限制黄瓜生长的关键因素.
    研究论文
    日光温室光温因子对黄瓜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
    张振贤, 郭延奎, 艾希珍, 张福墁, 何启伟, 孙小镭, 焦志高
    2003, (8):  1287-1290. 
    摘要 ( 0 )  
    在日光温室内,研究了光温因子对黄瓜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因季节之间光、温条件不同,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显微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有一定差异,1月份光照弱叶肉细胞较大,而5月份光照强叶绿体数较多.在该试验条件下,未发现叶片光合速率与叶绿体超微结构之间有直接或密切的相关性.在各生长季节其光合速率均为第4叶>初展叶>基部叶,与叶龄及各叶位的受光量有关.如果将不同叶位叶放在相同的光照下,则差异明显减少.黄瓜叶片的叶肉细胞、叶绿体和淀粉粒的大小以及叶绿体数、基粒数、基粒厚度、基粒片层数都随叶位的下降而呈增加趋势,不同品种、同品种不同生长时期的叶片显微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功能也有一定的差异.限制日光温室冬季黄瓜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弱、有效光照时数少,而在晴天温度的限制作用相对较小,阴天因光照弱而导致的室内低温则是限制黄瓜生长的关键因素.
    研究报告
    不同空间尺度下的ALMANAC模型验证
    谢云, JamesKiniry, 刘宝元
    2003, 14(08):  1291-1295. 
    摘要 ( 393 )   PDF (310KB) ( 45 )  
    ALMANAC模型最早作为EPIC模型的一部分,用于模拟土壤侵蚀导致的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它将试验数据的统计过程和作物生长的机理过程结合起来,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过程模拟的应用型作物生长模型.如能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无疑会大大扩展模型的应用范围.从这一目的出发,利用美国得克萨斯州19个试验田和9个县的玉米和高粱产量资料及其相关的作物、土壤、田问管理等数据,模拟了1998年田间尺度,1989~1998年县级尺度的平均作物产量.模拟结果表明,ALMANAC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两种不同空间尺度的作物产量,其相对误差在田问尺度上分别为8.9%(高粱)和9.4%(玉米),在县级尺度上分别达到2.6%(玉米)和—0.6%(高粱).该模型在进行产量预测、掌握作物生长动态,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论文
    不同空间尺度下的ALMANAC模型验证
    谢云, James Kiniry, 刘宝元
    2003, (8):  1291-1295. 
    摘要 ( 0 )  
    ALMANAC模型最早作为EPIC模型的一部分,用于模拟土壤侵蚀导致的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它将试验数据的统计过程和作物生长的机理过程结合起来,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过程模拟的应用型作物生长模型.如能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无疑会大大扩展模型的应用范围.从这一目的出发,利用美国得克萨斯州19个试验田和9个县的玉米和高粱产量资料及其相关的作物、土壤、田间管理等数据,模拟了1998年田间尺度,1989~1998年县级尺度的平均作物产量.模拟结果表明,ALMANAC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两种不同空间尺度的作物产量,其相对误差在田间尺度上分别为8.9%(高粱)和9.4%(玉米),在县级尺度上分别达到2.6%(玉米)和-0.6%(高粱).该模型在进行产量预测、掌握作物生长动态,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报告
    春播小麦品质与生育进程和气候条件的关系
    吴东兵, 曹广才, 强小林, 李萌, 王秀芳, 陈贺芹
    2003, 14(08):  1296-1300. 
    摘要 ( 343 )   PDF (281KB) ( 72 )  
    1998~2000年,用10个小麦品种在北京进行了3个年度的春播试验,以探讨生育进程和气候条件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些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而年度间差异显著.播种.成熟天数和籽粒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天数与籽粒湿面筋含量也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期间的昼夜温差与籽粒NIR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辐射量、昼夜温差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日照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辐射量、总日照、日均温、昼夜温差与沉降值呈显著负相关.在春播小麦优质栽培中,根据不同需要,既可使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也可使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时,可与间作、套种结合起来.
    研究论文
    春播小麦品质与生育进程和气候条件的关系
    吴东兵, 曹广才, 强小林, 李萌, 王秀芳, 陈贺芹
    2003, (8):  1296-1300. 
    摘要 ( 0 )  
    1998~2000年,用10个小麦品种在北京进行了3个年度的春播试验,以探讨生育进程和气候条件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些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而年度间差异显著.播种成熟天数和籽粒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天数与籽粒湿面筋含量也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期间的昼夜温差与籽粒NIR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辐射量、昼夜温差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日照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辐射量、总日照、日均温、昼夜温差与沉降值呈显著负相关.在春播小麦优质栽培中,根据不同需要,既可使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也可使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时,可与间作、套种结合起来.
    研究报告
    间套种植复合群体根系时空分布特征
    张恩和, 黄高宝
    2003, 14(08):  1301-1304. 
    摘要 ( 394 )   PDF (216KB) ( 51 )  
    选择小麦/大豆和玉米/甘蓝2种典型间套种植模式,探讨了复合群体根系营养竞争与补偿的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小麦/大豆复合群体根系生长在年生长期内显示出双峰交错性,小麦总根重峰值出现在6月初,而大豆峰值出现在8月上、中旬.根重与根长密度的生长还表现出异步性,根重峰值的出现早于根长.复合群体各配对作物根系的垂直分布呈层次递减性,玉米拔节前根重的85%以上都分布于0~20cm土层,且垂直生长呈多波顾次递推特点.间套作物根系的分布呈明显的“偏态”不均衡分布,套作玉米根系偏甘蓝行20.4~40.7cm,而甘蓝根系偏玉米行仅8.5~12.6cm.施肥使套作玉米与甘蓝根系的交叉幅宽由40.2cm下降到20.1cm,2种作物根系的交叉点位置由20.5cm上升到12.4cm.
    研究论文
    间套种植复合群体根系时空分布特征
    张恩和, 黄高宝
    2003, (8):  1301-1304. 
    摘要 ( 0 )  
    选择小麦/大豆和玉米/甘蓝2种典型间套种植模式,探讨了复合群体根系营养竞争与补偿的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小麦/大豆复合群体根系生长在年生长期内显示出双峰交错性,小麦总根重峰值出现在6月初,而大豆峰值出现在8月上、中旬.根重与根长密度的生长还表现出异步性,根重峰值的出现早于根长.复合群体各配对作物根系的垂直分布呈层次递减性,玉米拔节前根重的85%以上都分布于0~20cm土层,且垂直生长呈多波顺次递推特点.间套作物根系的分布呈明显的”偏态”不均衡分布,套作玉米根系偏甘蓝行20.4~40.7cm,而甘蓝根系偏玉米行仅8.5~12.6cm.施肥使套作玉米与甘蓝根系的交叉幅宽由40.2cm下降到20.1cm,2种作物根系的交叉点位置由20.5cm上升到12.4cm.
    研究报告
    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5-2S冷水灌溉繁殖技术研究
    徐孟亮, 梁满中, 刘贵权, 陈良碧, 周广洽, 周观祥, 邱秀兰, 黄四齐
    2003, 14(08):  1305-1308. 
    摘要 ( 350 )   PDF (292KB) ( 56 )  
    研究论文
    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5-2S冷水灌溉繁殖技术研究
    徐孟亮, 梁满中, 刘贵权, 陈良碧, 周广洽, 周观祥, 邱秀兰, 黄四齐
    2003, (8):  1305-1308. 
    摘要 ( 0 )  
    为解决临界温度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5-2S繁殖困难的问题,利用地下水对其进行了冷水灌溉繁殖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温度的冷水从其雌雄蕊形成期(Ⅳ)至花粉内容物充实期(Ⅶ)连续灌溉15d,水深保持在18~22 cm,其结实率与产量随灌溉水温升高而降低.当平均灌溉水温为18.5~19.8℃时,结实率可达0.5%~57.6%,产量可达3.30~4.35 t·hm-2;当平均灌溉水温为20.5~21.3℃时,结实率与产量锐减,分别为2.5%~10.4%与0.21~0.90 t·hm-2;当平均灌溉水温为22.3~23.5℃时,结实率与产量均为0.当灌溉水温(平均为19.8℃)与灌溉时期(Ⅳ~Ⅶ期)相同时,昼夜深灌(18~22 cm)处理的结实率与产量极显著高于其昼夜浅灌(7~10 cm)处理.当灌溉水温(平均为19.8℃)与灌溉水深(18~22cm)相同时,灌溉时间长(Ⅱ、Ⅲ~Ⅶ期,20~25 d)、短(Ⅳ~Ⅶ期,15 d)处理的结实率与产量无明显差异.用地下冷水灌溉可以繁殖临界温度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5-2S,主要技术指标是灌溉水温18~20℃,灌溉时期为Ⅳ~Ⅶ期,灌溉水深为18~22 cm.
    研究报告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亲本的光氧化特性
    王荣富, 张云华, 钱立生, 于江龙
    2003, 14(08):  1309-1312. 
    摘要 ( 413 )   PDF (241KB) ( 100 )  
    通过比较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其亲本的光能利用与活性氧代谢的差异,为培育耐光氧化的杂交稻提供选亲配组的生理依据.使用TPS-光合仪和FMS2荧光仪(Hansateeh,UK)分别测定了人工光氧化处理后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叶绿素荧光,同时测定了叶绿素、蛋白质和丙二醛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光合速率低于母本2.4%,高于父本23%;光氧化处理8d后,与母本相比。两优培九的叶绿素、蛋白质、原初光化学效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分别高于母本33%、15%、30%、32%和100%;光化学猝灭系数和丙二醛分别低于母本9%和50%。与父本相比,则差异不大.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在光氧化条件下光能利用率较高,在耐光氧化特性上具有超亲的光合生理特性.
    研究论文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亲本的光氧化特性
    王荣富, 张云华, 钱立生, 于江龙
    2003, (8):  1309-1312. 
    摘要 ( 0 )  
    通过比较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其亲本的光能利用与活性氧代谢的差异,为培育耐光氧化的杂交稻提供选亲配组的生理依据.使用TPS光合仪和FMS2荧光仪(Hansatech,UK)分别测定了人工光氧化处理后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叶绿素荧光,同时测定了叶绿素、蛋白质和丙二醛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光合速率低于母本2.4%,高于父本23%;光氧化处理8d后,与母本相比,两优培九的叶绿素、蛋白质、原初光化学效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分别高于母本33%、15%、30%、32%和100%;光化学猝灭系数和丙二醛分别低于母本9%和50%,与父本相比,则差异不大.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在光氧化条件下光能利用率较高,在耐光氧化特性上具有超亲的光合生理特性.
    研究报告
    添加氧化铁对水稻土中H2、CO2和CH4形成的影响
    曲东, 张一平, S.Schnell, R.Conrad
    2003, 14(08):  1313-1316. 
    摘要 ( 380 )   PDF (239KB) ( 45 )  
    水稻土是甲烷产生的重要源地.厌氧条件下甲烷的形成与有机质厌氧降解产生的乙酸、H2和CO2有关.氧化铁作为电子受体可有效地竞争有机质向甲烷的转化,其抑制作用机理可能与乙酸、H2和CO2的有效消耗有关.通过向水稻土泥浆中添加无定形氧化铁和纤铁矿.分别测定了25℃厌氧恒温培养105d过程中的H2、CO2和CH4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添加无定形氧化铁及纤铁矿可导致H2浓度显著降低;无定形氧化铁对H2消耗的影响明显大于纤铁矿;添加不同氧化铁对CO2浓度的影响与H2浓度的变化有相同的趋势;添加氧化铁能显著抑制水稻土中甲烷形成,并导致有机碳的转移发生变化,使得CH4—C显著降低,气相中CO2—C量减少,而由土壤泥浆固定的CO3^2-—C量显著增加.
    研究论文
    添加氧化铁对水稻土中H2、CO2和CH4形成的影响
    曲东, 张一平, S. Schnell, R. Conrad
    2003, (8):  1313-1316. 
    摘要 ( 0 )  
    水稻土是甲烷产生的重要源地.厌氧条件下甲烷的形成与有机质厌氧降解产生的乙酸、H2和CO2有关.氧化铁作为电子受体可有效地竞争有机质向甲烷的转化,其抑制作用机理可能与乙酸、H2和CO2的有效消耗有关.通过向水稻土泥浆中添加无定形氧化铁和纤铁矿,分别测定了25℃厌氧恒温培养105d过程中的H2、CO2和CH4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添加无定形氧化铁及纤铁矿可导致H2浓度显著降低;无定形氧化铁对H2消耗的影响明显大于纤铁矿;添加不同氧化铁对CO2浓度的影响与H2浓度的变化有相同的趋势;添加氧化铁能显著抑制水稻土中甲烷形成,并导致有机碳的转移发生变化,使得CH4-C显著降低,气相中CO2-C量减少,而由土壤泥浆固定的CO32--C量显著增加.
    研究报告
    德清县生态农业建设综合评价
    陈杰, 胡秉民
    2003, 14(08):  1317-1321. 
    摘要 ( 428 )   PDF (245KB) ( 68 )  
    应用综合指数法对德清县1990~1998年的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德清县生态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及资源利用、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效益都呈上升趋势,其中1998年的综合效益指数比1990年提高了1.36倍.各效益指数在上升过程中出现波动,说明德清县生态农业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污染、系统稳定性等有待进一步改善.
    研究论文
    德清县生态农业建设综合评价
    陈杰, 胡秉民
    2003, (8):  1317-1321. 
    摘要 ( 0 )  
    应用综合指数法对德清县1990~1998年的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德清县生态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及资源利用、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效益都呈上升趋势,其中1998年的综合效益指数比1990年提高了1.36倍.各效益指数在上升过程中出现波动,说明德清县生态农业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污染、系统稳定性等有待进一步改善.
    研究报告
    紫外线B辐射对几种植物种间竞争的影响
    岳明, 王勋陵
    2003, 14(08):  1322-1326. 
    摘要 ( 451 )   PDF (339KB) ( 42 )  
    对大田条件下增强的紫外线B(UV-B 280~315nm,约相当于15%臭氧层衰减)对小麦和野燕麦等4个种对的竞争性平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照和UV-B处理时小麦和野燕麦的密度制约死亡规律没有显著差异,相对较大的竞争压力加强了UV-B对这两个物种生物量降低的效应.UV-B辐射处理后,按单株生物量和地上部生物量。UV-B增强了小麦对野燕麦的竞争优势,但是以单株籽粒数及籽粒重为依据的k1-2值在紫外辐射处理后却下降.竞争性平衡的改变伴随着两者总生物量的显著下降,特别是在较高的密度条件下.紫外辐射对其它3个种对的竞争性平衡有着不同程度与方向上的影响.一般情况下UV-B使竞争性平衡向有利于单子叶植物的方向发展.这一结果暗示,竞争胁迫,特别是种间竞争对正确评估UV-B辐射增强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论文
    紫外线B辐射对几种植物种间竞争的影响
    岳明, 王勋陵
    2003, (8):  1322-1326. 
    摘要 ( 0 )  
    对大田条件下增强的紫外线B(UV-B280~315nm,约相当于15%臭氧层衰减)对小麦和野燕麦等4个种对的竞争性平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照和UV-B处理时小麦和野燕麦的密度制约死亡规律没有显著差异,相对较大的竞争压力加强了UV-B对这两个物种生物量降低的效应.UV-B辐射处理后,按单株生物量和地上部生物量,UV-B增强了小麦对野燕麦的竞争优势,但是以单株籽粒数及籽粒重为依据的k1-2值在紫外辐射处理后却下降.竞争性平衡的改变伴随着两者总生物量的显著下降,特别是在较高的密度条件下.紫外辐射对其它3个种对的竞争性平衡有着不同程度与方向上的影响.一般情况下UV-B使竞争性平衡向有利于单子叶植物的方向发展.这一结果暗示,竞争胁迫,特别是种间竞争对正确评估UV-B辐射增强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报告
    放牧、刈割及摘顶对亚热带人工草地牧草种群的影响
    包国章, 陆光华, 郭继勋, 鲍健寅
    2003, 14(08):  1327-1331. 
    摘要 ( 411 )   PDF (301KB) ( 66 )  
    通过比较放牧、刈割及摘顶3种干扰发现,适度放牧、刈割提高了亚热带高山人工草地鸭茅、黑麦草种群的适应性,部分原因在于2种干扰均对牧草进行了摘顶.摘顶解除了牧草的顶端优势及生殖生长。放牧、刈割对牧草产生的生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通过摘顶而实现。从而提高种群密度、热值及能量积累.单因子的人工摘顶试验表明,牧草顶端优势的维持降低了牧草种群密度,抑制了能量积累。从抑制了种间竞争.持续摘顶解除了牧草的顶端优势。促进了牧草密度及能量的增长,从而提高了牧草种群的竞争力.
    研究论文
    放牧、刈割及摘顶对亚热带人工草地牧草种群的影响
    包国章, 陆光华, 郭继勋, 鲍健寅
    2003, (8):  1327-1331. 
    摘要 ( 0 )  
    通过比较放牧、刈割及摘顶3种干扰发现,适度放牧、刈割提高了亚热带高山人工草地鸭茅、黑麦草种群的适应性,部分原因在于2种干扰均对牧草进行了摘顶.摘顶解除了牧草的顶端优势及生殖生长,放牧、刈割对牧草产生的生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通过摘顶而实现,从而提高种群密度、热值及能量积累.单因子的人工摘顶试验表明,牧草顶端优势的维持降低了牧草种群密度,抑制了能量积累,从抑制了种间竞争.持续摘顶解除了牧草的顶端优势,促进了牧草密度及能量的增长,从而提高了牧草种群的竞争力.
    研究报告
    高寒退化与未退化草甸土壤下匍匐茎鹅绒萎陵菜的克隆生长特征的比较
    沈振西, 陈佐忠, 王彦辉, 张镜锂, 周华坤
    2003, 14(08):  1332-1336. 
    摘要 ( 501 )   PDF (339KB) ( 82 )  
    通过鹅绒萎陵菜的野外移栽试验,分析了在矮嵩草草甸土壤和退化草甸土壤下该种植物的克隆繁殖特征.结果表明,在母株产生的匍匈茎数量、母株高度和叶片大小在两类不同土壤下没有明显差异.母株叶片数、匍匈茎的粗度、匍匈茎长度以及间隔子的长度有较明显的差异.在退化草甸土壤中母株叶片较多,匍匈茎长度和间隔子长度明显较长,匍匈茎直径也明显较大.在退化草甸环境中,由于土壤养分相对较缺乏,鹅绒萎陵菜可能通过增加母株叶片的数量,尽可能多地积累光合产物,来保证匍匈茎的生长,匍匈茎也以增加粗度和增加长度来尽量增强其觅食能力.鹅绒萎陵菜在生物量投资分配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与退化草甸土壤环境相比,在未退化草甸土壤中,鹅绒委陵菜克隆母株和分株的生物量均明显偏向地下部分(根系)的投资,以期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养分,从而最终提高子株的成活率.
    研究论文
    高寒退化与未退化草甸土壤下匍匐茎鹅绒萎陵菜的克隆生长特征的比较
    沈振西, 陈佐忠, 王彦辉, 张镜锂, 周华坤
    2003, (8):  1332-1336. 
    摘要 ( 0 )  
    通过鹅绒萎陵菜的野外移栽试验,分析了在矮嵩草草甸土壤和退化草甸土壤下该种植物的克隆繁殖特征.结果表明,在母株产生的匍匐茎数量、母株高度和叶片大小在两类不同土壤下没有明显差异.母株叶片数、匍匐茎的粗度、匍匐茎长度以及间隔子的长度有较明显的差异.在退化草甸土壤中母株叶片较多,匍匐茎长度和间隔子长度明显较长,匍匐茎直径也明显较大.在退化草甸环境中,由于土壤养分相对较缺乏,鹅绒萎陵菜可能通过增加母株叶片的数量,尽可能多地积累光合产物,来保证匍匐茎的生长,匍匐茎也以增加粗度和增加长度来尽量增强其觅食能力.鹅绒萎陵菜在生物量投资分配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与退化草甸土壤环境相比,在未退化草甸土壤中,鹅绒委陵菜克隆母株和分株的生物量均明显偏向地下部分(根系)的投资,以期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养分,从而最终提高子株的成活率.
    研究报告
    利用牧草生长-消费模型优化草场放牧方案
    叶旭君, 陈杰, 王兆骞
    2003, 14(08):  1337-1342. 
    摘要 ( 344 )   PDF (330KB) ( 45 )  
    从理论上探讨了草场生态系统牧草的生长过程和消费过程,采用数学模型方法模拟了两者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两者在草场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机制.运用牧草的生长和消费模型模拟特定生产周期内草场生态系统的累积牧草消费量,提出优化的草场放牧方案。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论文
    利用牧草生长-消费模型优化草场放牧方案
    叶旭君, 陈杰, 王兆骞
    2003, (8):  1337-1342. 
    摘要 ( 0 )  
    从理论上探讨了草场生态系统牧草的生长过程和消费过程,采用数学模型方法模拟了两者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两者在草场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机制.运用牧草的生长和消费模型模拟特定生产周期内草场生态系统的累积牧草消费量,提出优化的草场放牧方案,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报告
    杭州西湖水体中异养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
    吴根福, 杨志坚, 周雪平, 吴洁
    2003, 14(08):  1343-1346. 
    摘要 ( 345 )   PDF (257KB) ( 38 )  
    通过添加不同营养盐类的纯种和自然培养试验,对异养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可利用的有机碳是主要的限制性营养因子,而氮源和磷源的影响相对较小;湖水的高pH、丰富的藻类和浮游动物生物量也制约了异养细菌的生长.此外还发现,在自然水体中添加0.5%葡萄糖后,一些自生固氮细菌得到富集;添加C+N+P后,有大量霉菌生长,添加0.01%牛肉膏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由原来的30%提高到57%;湖水进行实验室培养时细菌的最大生长量可达10^5个·ml^-1。
    研究论文
    杭州西湖水体中异养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
    吴根福, 杨志坚, 周雪平, 吴洁
    2003, (8):  1343-1346. 
    摘要 ( 0 )  
    通过添加不同营养盐类的纯种和自然培养试验,对异养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可利用的有机碳是主要的限制性营养因子,而氮源和磷源的影响相对较小;湖水的高pH、丰富的藻类和浮游动物生物量也制约了异养细菌的生长.此外还发现,在自然水体中添加0.5%葡萄糖后,一些自生固氮细菌得到富集;添加C+N+P后,有大量霉菌生长,添加0.01%牛肉膏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由原来的30%提高到57%;湖水进行实验室培养时细菌的最大生长量可达105个·ml-1.
    研究报告
    千岛湖水体叶绿素a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多元分析
    吕唤春, 王飞儿, 陈英旭, 虞左明, 方志发, 周根娣
    2003, 14(08):  1347-1350. 
    摘要 ( 437 )   PDF (259KB) ( 97 )  
    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对千岛湖水体的叶绿素a和理化因子进行了为期2年的逐月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与叶绿素a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同时分析了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分布情况,并应用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对各监测点位的营养状态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湖区各监测点叶绿素a含量时空差异较大,新安江来水中叶绿素a含量变化较大.在5~30mg·m^-3之间,湖区内部监测点叶绿素a含量基本在5mg·m^-3以下,春季和秋季含量高于冬季和夏季含量.东南出水湖区大坝、密山和姥山点位的TSI<37。属贫营养型。其余湖区的TSI<53,为中营养型,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调查一致.湖区内部各监测点位的叶绿素a与理化因子关系比较复杂.在不同的监测点位。对藻类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各有不同,但水温、总磷表现为正相关,透明度则表现为负相关.
    研究论文
    千岛湖水体叶绿素a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多元分析
    吕唤春, 王飞儿, 陈英旭, 虞左明, 方志发, 周根娣
    2003, (8):  1347-1350. 
    摘要 ( 0 )  
    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对千岛湖水体的叶绿素a和理化因子进行了为期2年的逐月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与叶绿素a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同时分析了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分布情况,并应用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对各监测点位的营养状态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湖区各监测点叶绿素a含量时空差异较大,新安江来水中叶绿素a含量变化较大,在5~30mg·m-3之间,湖区内部监测点叶绿素a含量基本在5mg·m-3以下,春季和秋季含量高于冬季和夏季含量.东南出水湖区大坝、密山和姥山点位的TSI<37,属贫营养型,其余湖区的TSI<53,为中营养型,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调查一致.湖区内部各监测点位的叶绿素a与理化因子关系比较复杂.在不同的监测点位,对藻类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各有不同,但水温、总磷表现为正相关,透明度则表现为负相关.
    研究报告
    沉水植物重建对富营养水体氮磷营养水平的影响
    吴振斌, 邱东茹, 贺锋, 付贵萍, 成水平, 马剑敏
    2003, 14(08):  1351-1353. 
    摘要 ( 420 )   PDF (184KB) ( 182 )  
    利用富营养浅水湖泊(武汉东湖)中所建立的大型实验围隔系统,研究了沉水植物对水体N、P营养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水植物重建后N、P营养水平显著降低.在研究期间,水生植物围隔总N和总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围隔和大湖水体,而且水生植物围隔的总P含量一般维持在0.1mg·L^-1左右。季节性波动远低于对照围隔和大湖水体.水生植物围隔水体中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较低.而硝态氮含量与对照围隔和和大湖水体差别不大.由此可见。恢复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植被,可以有效地降低N、P营养循环速度,控制浮游植物过度增长,是重建富营养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研究论文
    沉水植物重建对富营养水体氮磷营养水平的影响
    吴振斌, 邱东茹, 贺锋, 付贵萍, 成水平, 马剑敏
    2003, (8):  1351-1353. 
    摘要 ( 0 )  
    利用富营养浅水湖泊(武汉东湖)中所建立的大型实验围隔系统,研究了沉水植物对水体N、P营养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水植物重建后N、P营养水平显著降低.在研究期间,水生植物围隔总N和总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围隔和大湖水体,而且水生植物围隔的总P含量一般维持在0.1mg·L-1左右,季节性波动远低于对照围隔和大湖水体.水生植物围隔水体中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较低,而硝态氮含量与对照围隔和和大湖水体差别不大.由此可见,恢复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植被,可以有效地降低N、P营养循环速度,控制浮游植物过度增长,是重建富营养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研究报告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繁殖力的影响
    王小艺, 沈佐锐, 徐文兵, 卢健
    2003, 14(08):  1354-1358. 
    摘要 ( 398 )   PDF (339KB) ( 57 )  
    为协调害虫的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测定了吡虫啉、鱼藤酮、氰戊菊酯、阿维菌素、抗蚜威和印楝素6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异色瓢虫成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异色瓢虫每雌每日产卵量为40~55粒,吡虫啉接触法和饲喂法预处理及鱼藤酮和印楝素饲喂预处理后,均显著低于对照.所有处理间每雌累积产卵量差异不显著.6种药剂2种方式处理异色瓢虫后,其所产卵的孵化率均低于对照,从卵发育至蛹期的累积存活率均显著降低.吡虫啉两种方式处理和氰戊菊酯接触处理,从卵至蛹期的总发育历期显著延长,鱼藤酮两种方式处理和氰戊菊酯、阿维菌素、抗蚜威、印楝素饲喂法处理的总发育历期明显比对照缩短,而鱼藤酮和阿维菌素接触处理的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药剂直接浸渍处理异色瓢虫卵后,各处理卵的孵化率均较对照降低.氰戊菊酯处理的l龄幼虫存活率也明显较对照低,2龄至蛹期的存活率也有所下降.鱼藤酮和氰戊菊酯处理的总发育历期显著延长.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的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繁殖力的影响很复杂,药剂的类型、作用方式、毒性高低以及给药途径等均影响到试验结果.
    研究论文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繁殖力的影响
    王小艺, 沈佐锐, 徐文兵, 卢健
    2003, (8):  1354-1358. 
    摘要 ( 0 )  
    为协调害虫的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测定了吡虫啉、鱼藤酮、氰戊菊酯、阿维菌素、抗蚜威和印楝素6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异色瓢虫成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异色瓢虫每雌每日产卵量为40~55粒,吡虫啉接触法和饲喂法预处理及鱼藤酮和印楝素饲喂预处理后,均显著低于对照.所有处理间每雌累积产卵量差异不显著.6种药剂2种方式处理异色瓢虫后,其所产卵的孵化率均低于对照,从卵发育至蛹期的累积存活率均显著降低.吡虫啉两种方式处理和氰戊菊酯接触处理,从卵至蛹期的总发育历期显著延长,鱼藤酮两种方式处理和氰戊菊酯、阿维菌素、抗蚜威、印楝素饲喂法处理的总发育历期明显比对照缩短,而鱼藤酮和阿维菌素接触处理的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药剂直接浸渍处理异色瓢虫卵后,各处理卵的孵化率均较对照降低.氰戊菊酯处理的1龄幼虫存活率也明显较对照低,2龄至蛹期的存活率也有所下降.鱼藤酮和氰戊菊酯处理的总发育历期显著延长.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的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繁殖力的影响很复杂,药剂的类型、作用方式、毒性高低以及给药途径等均影响到试验结果.
    研究报告
    褐飞虱发生系统的混沌诊断
    许晓风, 马飞, 邹运鼎, 程遐年
    2003, 14(08):  1359-1362. 
    摘要 ( 345 )   PDF (231KB) ( 47 )  
    褐飞虱在我国常年发生面积约为1.3×10^7~2×10^7hm^2,年均损失稻谷10×10^8kg.为更深入地研究褐飞虱发生系统的特性与规律,并为预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我国长江流域太湖地区1986~1998年6~11月褐飞虱田间发生时间序列资料为例,运用混沌理论中的自相关函数、功率谱图、相轨迹图、Poincare截面、返回映象图等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发生系统的特性.结果表明,即使有随机性噪声的影响,仍可判明我国长江流域褐飞虱发生系统具有混沌特性.
    研究论文
    褐飞虱发生系统的混沌诊断
    许晓风, 马飞, 邹运鼎, 程遐年
    2003, (8):  1359-1362. 
    摘要 ( 0 )  
    褐飞虱在我国常年发生面积约为1.3×107~2×107hm2,年均损失稻谷10×108kg.为更深入地研究褐飞虱发生系统的特性与规律,并为预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我国长江流域太湖地区1986~1998年6~11月褐飞虱田间发生时间序列资料为例,运用混沌理论中的自相关函数、功率谱图、相轨迹图、Poincare截面、返回映象图等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发生系统的特性.结果表明,即使有随机性噪声的影响,仍可判明我国长江流域褐飞虱发生系统具有混沌特性.
    研究报告
    南京市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研究
    陈彩虹, 胡锋, 张落成
    2003, 14(08):  1363-1368. 
    摘要 ( 328 )   PDF (363KB) ( 67 )  
    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选取典型样区,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分析了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东部样区以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和破碎度较低为基本特征。林地等自然嵌块体的面积和平均周长较大,而平均分维数、平均伸长指数和分离度较低,菜地和水田嵌块体的平均面积也高于南部样区;南部样区景观多样性及优势度高,嵌块体数目多,景观破碎化较严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域的密度高、总面积及周长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道路的平均面积也较高.探讨了两个样区嵌块体面积与分维数、嵌块体数目之间的关系,指出城乡交错带不同类型嵌块体景观特征及生态意义.
    研究论文
    南京市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研究
    陈彩虹, 胡锋, 张落成
    2003, (8):  1363-1368. 
    摘要 ( 0 )  
    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选取典型样区,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分析了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东部样区以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和破碎度较低为基本特征,林地等自然嵌块体的面积和平均周长较大,而平均分维数、平均伸长指数和分离度较低,菜地和水田嵌块体的平均面积也高于南部样区;南部样区景观多样性及优势度高,嵌块体数目多,景观破碎化较严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域的密度高、总面积及周长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道路的平均面积也较高.探讨了两个样区嵌块体面积与分维数、嵌块体数目之间的关系,指出城乡交错带不同类型嵌块体景观特征及生态意义.
    研究报告
    转基因植物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聂呈荣, 王建武, 骆世明
    2003, 14(08):  1369-1373. 
    摘要 ( 1467 )   PDF (288KB) ( 51 )  
    论述了近年来转基因植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在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上予以评述.包括转基因植物对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向杂草和近缘野生种转移;转基因抗虫植物对目标害虫的影响。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对作物和杂草的影响,抗病毒转基因植物对病毒的影响;转基因植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研究论文
    转基因植物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聂呈荣, 王建武, 骆世明
    2003, (8):  1369-1373. 
    摘要 ( 0 )  
    论述了近年来转基因植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在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上予以评述,包括转基因植物对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向杂草和近缘野生种转移;转基因抗虫植物对目标害虫的影响,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对作物和杂草的影响,抗病毒转基因植物对病毒的影响;转基因植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研究报告
    SARS起源于污染对病毒进化的加速诱导
    周启星, 魏树和, 张倩茹, 钟鸣
    2003, 14(08):  1374-1378. 
    摘要 ( 414 )   PDF (339KB) ( 80 )  
    针对当前广为流传的SARS病毒“太空起源说”和“野生动物来源说”两种理论,本文根据污染进化生态学原理和SARS病毒发病传染特征,以有关实验结果为科学依据,阐述了SARS病毒的起源问题,指出:我国当前环境日益严重的复合污染为SARS致病病毒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生态条件和物质基础,SARS致病病毒可能起源于多个病毒的基因重组或融合,更可能是一种来自于感冒病毒进化而形成的超级感冒病毒.可以预料,这一推断将为彻底解决SARS的病源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研究论文
    SARS起源于污染对病毒进化的加速诱导
    周启星, 魏树和, 张倩茹, 钟鸣
    2003, (8):  1374-1378. 
    摘要 ( 0 )  
    针对当前广为流传的SARS病毒“太空起源说”和“野生动物来源说”两种理论,本文根据污染进化生态学原理和SARS病毒发病传染特征,以有关实验结果为科学依据,阐述了SARS病毒的起源问题,指出:我国当前环境日益严重的复合污染为SARS致病病毒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生态条件和物质基础,SARS致病病毒可能起源于多个病毒的基因重组或融合,更可能是一种来自于感冒病毒进化而形成的超级感冒病毒.可以预料,这一推断将为彻底解决SARS的病源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研究报告
    植物在CH4产生、氧化和排放中的作用
    丁维新, 蔡祖聪
    2003, 14(08):  1379-1384. 
    摘要 ( 421 )   PDF (425KB) ( 46 )  
    综合评述了植物对CH4产生、内源CH4氧化和CH4排放的影响.不同植物释放根系分泌物能力的不同是造成CH4产生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植物不同生育期分泌分泌物能力的差异是造成季节性变化的关键.植物泌O2能力的高低和季节性变化通过影响内源CH4的氧化来改变CH4的排放数量.植物问通气组织数量和密度的差异及其随生育期的变化,通过影响对CH4的传输能力来改变CH4的排放量.因此,植物排放CH4的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是由植物根系分泌分泌物能力、分泌O2能力和传输CH4能力综合决定的.
    研究论文
    植物在CH4产生、氧化和排放中的作用
    丁维新, 蔡祖聪
    2003, (8):  1379-1384. 
    摘要 ( 0 )  
    综合评述了植物对CH4产生、内源CH4氧化和CH4排放的影响.不同植物释放根系分泌物能力的不同是造成CH4产生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植物不同生育期分泌分泌物能力的差异是造成季节性变化的关键.植物泌O2能力的高低和季节性变化通过影响内源CH4的氧化来改变CH4的排放数量.植物间通气组织数量和密度的差异及其随生育期的变化,通过影响对CH4的传输能力来改变CH4的排放量.因此,植物排放CH4的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是由植物根系分泌分泌物能力、分泌O2能力和传输CH4能力综合决定的.
    研究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杨景成, 韩兴国, 黄建辉, 潘庆民
    2003, 14(08):  1385-1390. 
    摘要 ( 449 )   PDF (461KB) ( 135 )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之一,在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森林、农田生态系统,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系统碳贮量的变化,这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森林砍伐后变为农田和草地,使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碳贮量大大降低.土壤碳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凋落物输入的减少,有机质分解速度的提高,以及耕种措施对有机质物理保护的破坏造成的.土壤碳损失主要发生在森林砍伐后较短的时期内,而其降低速率取决于诸多因素以及土壤理化和生物过程.农田和草地弃耕恢复为森林,以及农田保护性管理措施的利用.能够使大气中的碳在植被和土壤中得到汇集.森林恢复过程中植被可以大量汇集大气中的碳,而由于农田耕种历史不同以及土壤空间异质性。导致土壤碳汇集速率差异极大.保护性农田管理措施(诸如免耕、合理的种植制度、化肥的施用等)可以影响土壤理化特性、作物根系生长以及残茬数量和质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维持和提高土壤碳含量水平.
    研究论文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杨景成, 韩兴国, 黄建辉, 潘庆民
    2003, (8):  1385-1390. 
    摘要 ( 0 )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之一,在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森林、农田生态系统,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系统碳贮量的变化,这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森林砍伐后变为农田和草地,使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碳贮量大大降低.土壤碳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凋落物输入的减少,有机质分解速度的提高,以及耕种措施对有机质物理保护的破坏造成的.土壤碳损失主要发生在森林砍伐后较短的时期内,而其降低速率取决于诸多因素以及土壤理化和生物过程.农田和草地弃耕恢复为森林,以及农田保护性管理措施的利用,能够使大气中的碳在植被和土壤中得到汇集.森林恢复过程中植被可以大量汇集大气中的碳,而由于农田耕种历史不同以及土壤空间异质性,导致土壤碳汇集速率差异极大.保护性农田管理措施(诸如免耕、合理的种植制度、化肥的施用等)可以影响土壤理化特性、作物根系生长以及残茬数量和质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维持和提高土壤碳含量水平.
    研究报告
    豚草卷蛾的生态适应性及其风险评价
    马骏, 万方浩, 郭建英, 游兰韶, 杨汉民
    2003, 14(08):  1391-1394. 
    摘要 ( 391 )   PDF (300KB) ( 56 )  
    豚草卷蛾是害草豚草和银胶菊的重要天敌.本文就该虫生态适应性、对目标杂草的控制效能、引进与释放的安全性评价作了综述.豚草卷蛾具有严格的寄主专一性,所有田问选择性寄主均局限于豚草亚族,而对向日葵和菊花仅表现为随机风险(风险值<0.01)或0风险;生态适应性强。适宜发育的温度为15~35℃,越冬虫态的低温下限为-8~-12℃;种群增长快.能在豚草和苍耳上分别以23和4倍的速度增长;控制能力强,大量感染时田间寄主的平均虫瘿达到每株20~30头,营养生长前期5.2虫瘿可使植株死亡,营养生长后期26个虫瘿可使植株致死,释放后12个月内扩散区域超过100km;对释放地天敌苍耳螟不构成竞争,是控制豚草和银胶菊的有效天敌,可以安全应用.
    研究论文
    豚草卷蛾的生态适应性及其风险评价
    马骏, 万方浩, 郭建英, 游兰韶, 杨汉民
    2003, (8):  1391-1394. 
    摘要 ( 0 )  
    豚草卷蛾是害草豚草和银胶菊的重要天敌.本文就该虫生态适应性、对目标杂草的控制效能、引进与释放的安全性评价作了综述.豚草卷蛾具有严格的寄主专一性,所有田间选择性寄主均局限于豚草亚族,而对向日葵和菊花仅表现为随机风险(风险值<0.01)或0风险;生态适应性强,适宜发育的温度为15~35℃,越冬虫态的低温下限为-8~-12℃;种群增长快,能在豚草和苍耳上分别以23和4倍的速度增长;控制能力强,大量感染时田间寄主的平均虫瘿达到每株20~30头,营养生长前期5.2虫瘿可使植株死亡,营养生长后期26个虫瘿可使植株致死,释放后12个月内扩散区域超过100km;对释放地天敌苍耳螟不构成竞争,是控制豚草和银胶菊的有效天敌,可以安全应用.
    研究报告
    药剂作用下的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重要因子分析
    刘新, 尤民生
    2003, 14(08):  1395-1397. 
    摘要 ( 365 )   PDF (169KB) ( 44 )  
    研究论文
    药剂作用下的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重要因子分析
    刘新, 尤民生
    2003, (8):  1395-1397. 
    摘要 ( 0 )  
    林带空间配置与布局优化研究
    朱教君, 姜凤岐, 范志平, 周新华
    2003, (8):  1205-1212. 
    摘要 ( 1122 )   PDF (998KB) ( 456 )  
    农田防护林(林带)的空间配置与布局是影响防护林结构和防护效益发挥并持续的关键因素.为达到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最大并持续的经营目标,在保证林分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条件下,林带必须具有空间上布局的合理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经过多年防护林营林研究实践,在对1992年于辽宁省昌图县双井子乡设计营造的试验示范林带调查的基础上,对农田防护林单条林带方向的设置、带内树木的空间搭配方式、树种组成形式,多条林带或林网的带间距离以及大面积或区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景观布局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单条林带和林网走向都应以垂直主害风作为设计的原则;林带内树木的空间搭配以”品”字型为佳,在不同树种混交的同一条林带中,可利用”边行优势”将生长相对缓慢的树种配置于边行,生长相对迅速的树种配置于内行;多条林带或林网空间配置参数———带间距离的设计应以林带达到初始防护成熟龄时的树高作为成林高,以林带结构变化规律和降低害风比例作为林带设计关键参数;区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布局应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对林网体系进行评价与调控.
    根系渗透胁迫时杨树光合作用光抑制与活性氧的关系
    冯玉龙, 张亚杰, 朱春全
    2003, (8):  1213-1217. 
    摘要 ( 980 )   PDF (859KB) ( 429 )  
    为更多地了解自然条件下活体叶片的光抑制,研究了渗透胁迫时杨树无性系幼苗叶片的光抑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和胁迫强度的增大,杨树叶片O2ˉ.生成加快,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多,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活性氧代谢失衡,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加剧.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铜盐抑制SOD活性,或用甲基紫精加速O2ˉ.的生成,亦可使杨树叶片发生光抑制.渗透胁迫时杨树无性系幼苗清除H2O2能力降低,限制了叶片通过Mehler反应耗散过剩光能,防御光破坏作用的发挥;光抑制的发生与活性氧的积累有关.
    UV-C对紫杉针叶叶绿体膜脂过氧化及PSⅡ电子传递活性的影响
    杜英君, 姜萍, 王兵, 史奕
    2003, (8):  1218-1222. 
    摘要 ( 1098 )   PDF (624KB) ( 352 )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12W·m-2剂量的紫外线C(UV-C,254nm)辐射紫杉针叶离体叶绿体.结果表明,随辐射时间的延长,活性氧清除系统中类胡萝卜素(Car)、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膜相对透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光系统Ⅱ(PSⅡ)电子传递活性显著下降,这种下降与光合活性光(PAR)强度呈反比;叶绿素对UV-C辐射不敏感.根据以上结果推测,UV-C辐射诱导叶绿体膜脂过氧化是导致PSⅡ电子传递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鼎湖山酸沉降背景下主要森林类型水化学特征初步研究
    刘菊秀, 张德强, 周国逸, 温达志, 张倩媚
    2003, (8):  1223-1228. 
    摘要 ( 1038 )   PDF (594KB) ( 449 )  
    雨水的水质在通过森林后会发生变化.如果雨水是酸性的,这种变化会更加明显.通过一年多时间在鼎湖山主要森林类型采样分析发现,鼎湖山大气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阔叶林穿透雨pH值比大气降水高,树干径流和地表水pH值比大气降水低,土壤自然酸化非常严重;混交林穿透雨和地表水酸度比大气降水低,树干径流酸度则大于大气降水;针叶林穿透雨和树干径流都有进一步酸化趋势,但地表水pH值比大气降水高.3种林型比较,阔叶林林冠缓冲能力最强,针叶林土壤缓冲能力最大.3种林型,林内降水和地表水养分N、P、K、Ca、Mg和Na含量除N外都明显高于大气降水.各林型树干径流对养分富集能力强于穿透水,养分在大气降水中的浓度低于在地表水中的浓度.针叶林林内降水比混交林和阔叶林养分含量高,但地表水中养分浓度比后两者低.从地表水的养分浓度看,阔叶林和混交林养分亏损更为严重.
    透光分层疏透度测定及其在次生林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朱教君
    2003, (8):  1229-1233. 
    摘要 ( 1103 )   PDF (654KB) ( 340 )  
    次生林是中国森林的主体,对其进行合理的经营无疑对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及国家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次生林的结构(尤其是垂直结构)是该林种合理经营的重要因素.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分层疏透度的概念,并以透光分层疏透度表征林分的垂直结构;详细介绍了应用全天照片测定透光分层疏透度的方法与步骤,分析了透光分层疏透度在次生林结构研究和次生林的经营理论与技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长白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的影响
    王淼, 姬兰柱, 李秋荣, 刘延秋
    2003, (8):  1234-1238. 
    摘要 ( 1786 )   PDF (176KB) ( 647 )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不同含水量的3种森林类型的土柱分别置于0、5、15、25和35℃条件下,进行土壤呼吸测定.结果表明,在0~35℃范围内,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0.21~0.37kg·kg-1),土壤呼吸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当含水量超出该范围,土壤呼吸速率则随含水量的变化而降低.土壤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作用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作用强弱存在显著差异,大小顺序为阔叶红松林>岳桦林>云冷杉暗针叶林.阔叶红松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土壤温度35℃、含水量0.37kg·kg-1;云冷杉暗针叶林下的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25℃、0.21kg·kg-1;岳桦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35℃、含水量0.37kg·kg-1.但是,由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处在不同的海拔带上,同期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温度各不相同,相差4~5℃,所以野外所测的同期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呼吸速率应低于暗棕色森林土呼吸速率,山地生草森林土呼吸速率应高于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的呼吸速率.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陈庆强, 沈承德, 孙彦敏, 易惟熙, 姜漫涛, 彭少麟, 李志安
    2003, (8):  1239-1245. 
    摘要 ( 1141 )   PDF (849KB) ( 342 )  
    选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两种植被带土壤剖面,利用有机质扩散平移分解模型,定量研究土壤有机质分布、更新与运移特征及其控制因子,为陆地生态系统有机质模型提供运行基础数据.数值试验表明,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遵从物质扩散、平移、分解规律;森林植被带土壤有机质快组分分解速率为0.483·年-1,灌丛植被带土壤的为0.694·年-1;两类剖面有机质慢组分、稳定组分的分解速率分别一致,为0.02·年-1、0.001·年-1;森林植被带土壤有机质扩散、平移系数分别为4和0.2mm·年-1,灌丛植被带土壤相应参数分别为1和0.5mm·年-1.有机质含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明显偏差出现在0~10cm土层,这很可能与土壤表层处于陆气界面,受气候、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有关;在中、下部,两种结果吻合较好,反映成土环境稳定.扩散作用对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影响显著,平移作用仅对上部0~10cm层段影响明显.对比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动态主要受剖面性状制约;提高地表植被初级生产力,快组分分解速率降低,有机质累积.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
    周智彬, 李培军
    2003, (8):  1246-1250. 
    摘要 ( 1262 )   PDF (1661KB) ( 505 )  
    对咸水灌溉条件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规律和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绿地建成后,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得到改善,土壤微生物在时间和地域分布上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表层微生物数量远多于下层土壤;林地外围距林缘近的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多,3m以外微生物数量已接近流沙微生物量;3类土壤微生物分布具有不同的季节性规律,且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微生物分布差异显著.土壤速效磷、速效氮、全N对微生物的分布有较大的直接作用,通径系数为1.01~2.58.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速效钾、速效氮速效钾、速效氮效磷速、有机质速效磷、速效磷速效氮、全N速效钾、速效钾速效磷、全N速效磷和含水量速效氮之间的间接作用对微生物影响较明显,作用系数为1.37~2.58,其余因素的作用相对不显著.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干扰强度下土壤无机氮的变化
    李贵才, 韩兴国, 黄建辉, 王长耀
    2003, (8):  1251-1256. 
    摘要 ( 1055 )   PDF (957KB) ( 337 )  
    在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地区,选取了木果柯原始林、栎类次生林和人工茶叶地3种群落类型代表人为干扰强度从小到大的梯度,研究了人为干扰强度对土壤NH4+-N、NO3--N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群落的土壤无机氮含量(0~15cm)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随干扰强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降低,C/N比增高,NO3--N流失的潜力在增加,说明干扰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群落正向演替.同一群落类型下不同空间位置土壤的有机质、全N、C/N比、pH值和NH4+-N基本一致,但NO3--N有较大变化,表明土壤中NO3--N的不稳定性.此外,NH4+-N为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约占无机氮总量的95.5%~99.2%.
    不同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流失特征的研究
    袁东海, 王兆骞,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2003, (8):  1257-1260. 
    摘要 ( 1032 )   PDF (442KB) ( 321 )  
    研究了6种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的地表流失主要是以推移质形式和径流形式流失的;在泥砂流失量较小的等高农作、等高土埂处理的坡耕地,土壤钾素主要以径流形式流失;休闲处理的坡耕地通过径流流失的钾素和推移质流失的钾素基本相当,而在泥砂流失量较大的顺坡农作处、水平草带、水平沟处理的坡耕地土壤钾素主要以推移质形式流失.在径流流失的钾素中,又以泥砂结合态为主.除顺坡农作处理以外,其它农作措施均有控制土壤钾素流失的作用,等高农作、休闲、等高土埂等农作措施优于水平草带和水平沟农作措施.2000年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的流失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份.
    施用硫肥对几种作物与牧草产量和硫素含量的影响
    崔岩山, 王庆仁
    2003, (8):  1261-1264. 
    摘要 ( 965 )   PDF (214KB) ( 351 )  
    为了研究不同作物的需S状况,对我国北方3种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油菜)和牧草(苜蓿)进行了5个施硫水平(0、5、10、20和40mg·kg-1)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增施一定量的硫肥可以提高作物生物量和产量,4种作物生物量增加5%~32%,小麦和油菜籽粒产量增加3%~20%.同时,增施硫肥可以使作物体内S素增加,但不同作物含硫量明显不同,油菜含硫量最高(0.479%~1.228%),玉米含硫量最低(0.043%~0.091%).同一作物不同部位含硫量不同,但同一作物不同部位含硫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如油菜Ⅰ、油菜Ⅱ和小麦植株与其种子含硫量的相关性都达极显著水平,R2值分别为0.399、0.654和0.547(n=15).作物生物量、产量与施硫量相关性除苜蓿外,都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作物生物量、产量与作物体内硫素含量除苜蓿外也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S开始时随土壤的有效硫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时,随着有效硫的增加吸收的S略有下降.
    长期施肥条件下黄土旱塬土壤NO3--N的淋溶分布规律
    党廷辉, 郭胜利, 樊军, 郝明德
    2003, (8):  1265-1268. 
    摘要 ( 953 )   PDF (209KB) ( 353 )  
    在黄土旱塬区,长期施肥对土壤剖面NO3--N含量和分布有显著影响.施用化学氮肥,土壤剖面中出现NO3--N的淋溶与深层累积,而施用磷肥和有机肥有减弱NO3--N向更深层淋溶的作用.单施氮肥处理(N),NO3--N的累积峰深度最大,为120~200cm;N、P有机肥配施处理(NPM),NO3--N的累积峰值最高,但峰深度降低至60~120cm;N、P配施(NP)累积深度为80~140cm.不施氮肥,分布在土壤剖面中NO3--N含量显著降低.氮肥用量愈大,NO3--N的累积量愈大.N、P配施可以有效降低NO3--N累积.在同一氮肥用量下,NO3--N累积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
    化学-生物发酵联用技术对稻草腐熟的效果及红外光谱研究
    蔡燕飞, 廖宗文, 王德汉, 李育锐
    2003, (8):  1269-1272. 
    摘要 ( 988 )   PDF (423KB) ( 359 )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化学生物联用处理对稻草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经各化学生物联用处理7d,其腐熟效果均比对照好.其中化学熟化剂A生物熟化剂A联用处理后,稻草颜色暗褐色,容易折断,明显腐熟.FTIR分析表明,经处理后稻草的酚羟基、醇羟基和甲基含量降低,脂肪族化合物部分降解,芳构化成分增多,尤其是取代芳环增多,氧化缩合作用增强,加快了稻草的腐殖化进程.比较各熟化剂及其配合对稻草的腐熟效果表明,化学熟化剂A>化学熟化剂B,生物熟化剂A>生物熟化剂B>生物熟化剂C,其中化学熟化剂A生物熟化剂A联用处理对稻草腐熟效果最好.
    不同栽培方式对籼、粳稻根表铁膜和根铁、镉含量的影响
    史锟, 张福锁, 刘学军, 张旭东
    2003, (8):  1273-1277. 
    摘要 ( 1309 )   PDF (840KB) ( 358 )  
    在Cd污染土壤中研究淹水、覆膜、覆草和湿润栽培对籼、粳稻不同生育时期根表铁膜Fe、Cd含量和根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蘖期,粳稻根表铁膜Fe含量和根Cd含量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6.37和25.49mg·kg-1,分别比籼稻的4.52和16.37mg·kg-1增加1.85和9.12mg·kg-1.在孕穗期,粳稻根表铁膜Fe、Cd含量和根Cd含量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1.60、16.35和54.68mg·kg-1,分别比籼稻的1.06、9.56kg和43.31mg·kg-1增加0.54、6.79和11.37mg·kg-1.在灌浆期,粳稻根表铁膜Fe含量覆草和湿润栽培为0.89和1.00mg·g-1,分别比籼稻的0.63和0.30mg·g-1增加0.26和0.70mg·g-1;粳稻根表铁膜Cd和根Cd含量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15.23和73.68mg·kg-1,分别比籼稻的3.46和52.38mg·kg-1增加11.77和21.30mg·kg-1.收获时,根表铁膜Fe含量淹水栽培的籼稻为1.21mg·g-1,比粳稻的0.65mg·g-1增加0.56mg·g-1,覆草栽培的粳稻为0.94mg·g-1,比籼稻0.55mg·g-1增加0.39mg·g-1;根表铁膜Cd含量湿润栽培的粳稻为7.96mg·kg-1,比籼稻的5.09mg·kg-1增加2.87mg·kg-1;根Cd含量粳稻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54.53 mg·kg-1,比籼稻的35.91 mg·kg-1增加18.62 mg·kg-1.
    根瘤菌对土壤铜、锌和镉形态分配的影响
    陈雯莉, 黄巧云, 郭学军
    2003, (8):  1278-1282. 
    摘要 ( 950 )   PDF (715KB) ( 411 )  
    以湖南郴州红壤和河北巩义褐土为供试土壤,制备Cu、Zn、Cd污染土壤,接种大豆根瘤菌(Rhizobium fredii)HN01,用连续提取法浸提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重金属.结果表明,褐土接种根瘤菌后固相结合态Zn总量降低10%,专性吸附态、氧化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Zn减少达9%~26%.红壤中结合态Zn的总量变化不显著,但专性吸附态和氧化锰结合态Zn含量显著减少,交换态Zn含量显著增加.褐土中接种根瘤菌抑制了Cu向土壤溶液的释放,固相结合态Cu总量增加18%,可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氧化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的Cu增加20%~54%.接种根瘤菌对土壤中Cd的溶解没有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但改变了红壤中各形态Cd的含量高低顺序.Cd污染红壤中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Cd含量分别增加22%和11%,专性吸附态和氧化锰结合态Cd分别减少14%和29%.根瘤菌对不同类型重金属及不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影响的差异主要与土壤pH降低有关.
    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与结瘤研究
    李友国, 周俊初
    2003, (8):  1283-1286. 
    摘要 ( 993 )   PDF (229KB) ( 255 )  
    以发光酶基因luxAB为标记,在根盒缩影条件下研究了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分布范围及其结瘤情况.结果表明,HN01DL在根盒灭菌土壤和非灭菌土壤缩影中的大豆全根系定殖动态与水平明显不同,前者在第12d时达到最高定殖密度(8.65logcfu·g-1),而后者的早期定殖数量下降较快,且于第15d时达到最高定殖密度(6.88logcfu·g-1).HN01DL在大豆播种5d后在大豆根部的A(0~4cm)区根段上达到最高定殖密度(7.05logcfu·g-1),然后开始缓慢下降,至第19d时仍维持相对稳定,在第33d时又开始回升.至播种后第46d时HN01DL可散布至种子下方16cm处的根段部位.HN01DL在A区根段的定殖密度持续较高,所形成的发光根瘤总数(16.3个)及发光比例(68.8%)最高,且发光根瘤主要集中于该区段主根上.发光根瘤比例沿A-E区段逐渐下降,在E区段未检测到发光根瘤.
    日光温室光温因子对黄瓜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
    张振贤, 郭延奎, 艾希珍, 张福墁, 何启伟, 孙小镭, 焦志高
    2003, (8):  1287-1290. 
    摘要 ( 1062 )   PDF (512KB) ( 382 )  
    在日光温室内,研究了光温因子对黄瓜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因季节之间光、温条件不同,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显微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有一定差异,1月份光照弱叶肉细胞较大,而5月份光照强叶绿体数较多.在该试验条件下,未发现叶片光合速率与叶绿体超微结构之间有直接或密切的相关性.在各生长季节其光合速率均为第4叶>初展叶>基部叶,与叶龄及各叶位的受光量有关.如果将不同叶位叶放在相同的光照下,则差异明显减少.黄瓜叶片的叶肉细胞、叶绿体和淀粉粒的大小以及叶绿体数、基粒数、基粒厚度、基粒片层数都随叶位的下降而呈增加趋势,不同品种、同品种不同生长时期的叶片显微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功能也有一定的差异.限制日光温室冬季黄瓜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弱、有效光照时数少,而在晴天温度的限制作用相对较小,阴天因光照弱而导致的室内低温则是限制黄瓜生长的关键因素.
    不同空间尺度下的ALMANAC模型验证
    谢云, James Kiniry, 刘宝元
    2003, (8):  1291-1295. 
    摘要 ( 914 )   PDF (731KB) ( 354 )  
    ALMANAC模型最早作为EPIC模型的一部分,用于模拟土壤侵蚀导致的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它将试验数据的统计过程和作物生长的机理过程结合起来,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过程模拟的应用型作物生长模型.如能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无疑会大大扩展模型的应用范围.从这一目的出发,利用美国得克萨斯州19个试验田和9个县的玉米和高粱产量资料及其相关的作物、土壤、田间管理等数据,模拟了1998年田间尺度,1989~1998年县级尺度的平均作物产量.模拟结果表明,ALMANAC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两种不同空间尺度的作物产量,其相对误差在田间尺度上分别为8.9%(高粱)和9.4%(玉米),在县级尺度上分别达到2.6%(玉米)和-0.6%(高粱).该模型在进行产量预测、掌握作物生长动态,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春播小麦品质与生育进程和气候条件的关系
    吴东兵, 曹广才, 强小林, 李萌, 王秀芳, 陈贺芹
    2003, (8):  1296-1300. 
    摘要 ( 981 )   PDF (255KB) ( 374 )  
    1998~2000年,用10个小麦品种在北京进行了3个年度的春播试验,以探讨生育进程和气候条件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些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而年度间差异显著.播种成熟天数和籽粒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天数与籽粒湿面筋含量也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期间的昼夜温差与籽粒NIR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辐射量、昼夜温差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日照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辐射量、总日照、日均温、昼夜温差与沉降值呈显著负相关.在春播小麦优质栽培中,根据不同需要,既可使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也可使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时,可与间作、套种结合起来.
    间套种植复合群体根系时空分布特征
    张恩和, 黄高宝
    2003, (8):  1301-1304. 
    摘要 ( 1036 )   PDF (405KB) ( 334 )  
    选择小麦/大豆和玉米/甘蓝2种典型间套种植模式,探讨了复合群体根系营养竞争与补偿的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小麦/大豆复合群体根系生长在年生长期内显示出双峰交错性,小麦总根重峰值出现在6月初,而大豆峰值出现在8月上、中旬.根重与根长密度的生长还表现出异步性,根重峰值的出现早于根长.复合群体各配对作物根系的垂直分布呈层次递减性,玉米拔节前根重的85%以上都分布于0~20cm土层,且垂直生长呈多波顺次递推特点.间套作物根系的分布呈明显的”偏态”不均衡分布,套作玉米根系偏甘蓝行20.4~40.7cm,而甘蓝根系偏玉米行仅8.5~12.6cm.施肥使套作玉米与甘蓝根系的交叉幅宽由40.2cm下降到20.1cm,2种作物根系的交叉点位置由20.5cm上升到12.4cm.
    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5-2S冷水灌溉繁殖技术研究
    徐孟亮, 梁满中, 刘贵权, 陈良碧, 周广洽, 周观祥, 邱秀兰, 黄四齐
    2003, (8):  1305-1308. 
    摘要 ( 953 )   PDF (231KB) ( 288 )  
    为解决临界温度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5-2S繁殖困难的问题,利用地下水对其进行了冷水灌溉繁殖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温度的冷水从其雌雄蕊形成期(Ⅳ)至花粉内容物充实期(Ⅶ)连续灌溉15d,水深保持在18~22 cm,其结实率与产量随灌溉水温升高而降低.当平均灌溉水温为18.5~19.8℃时,结实率可达0.5%~57.6%,产量可达3.30~4.35 t·hm-2;当平均灌溉水温为20.5~21.3℃时,结实率与产量锐减,分别为2.5%~10.4%与0.21~0.90 t·hm-2;当平均灌溉水温为22.3~23.5℃时,结实率与产量均为0.当灌溉水温(平均为19.8℃)与灌溉时期(Ⅳ~Ⅶ期)相同时,昼夜深灌(18~22 cm)处理的结实率与产量极显著高于其昼夜浅灌(7~10 cm)处理.当灌溉水温(平均为19.8℃)与灌溉水深(18~22cm)相同时,灌溉时间长(Ⅱ、Ⅲ~Ⅶ期,20~25 d)、短(Ⅳ~Ⅶ期,15 d)处理的结实率与产量无明显差异.用地下冷水灌溉可以繁殖临界温度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5-2S,主要技术指标是灌溉水温18~20℃,灌溉时期为Ⅳ~Ⅶ期,灌溉水深为18~22 cm.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亲本的光氧化特性
    王荣富, 张云华, 钱立生, 于江龙
    2003, (8):  1309-1312. 
    摘要 ( 862 )   PDF (678KB) ( 362 )  
    通过比较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其亲本的光能利用与活性氧代谢的差异,为培育耐光氧化的杂交稻提供选亲配组的生理依据.使用TPS光合仪和FMS2荧光仪(Hansatech,UK)分别测定了人工光氧化处理后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叶绿素荧光,同时测定了叶绿素、蛋白质和丙二醛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光合速率低于母本2.4%,高于父本23%;光氧化处理8d后,与母本相比,两优培九的叶绿素、蛋白质、原初光化学效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分别高于母本33%、15%、30%、32%和100%;光化学猝灭系数和丙二醛分别低于母本9%和50%,与父本相比,则差异不大.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在光氧化条件下光能利用率较高,在耐光氧化特性上具有超亲的光合生理特性.
    添加氧化铁对水稻土中H2、CO2和CH4形成的影响
    曲东, 张一平, S. Schnell, R. Conrad
    2003, (8):  1313-1316. 
    摘要 ( 961 )   PDF (558KB) ( 438 )  
    水稻土是甲烷产生的重要源地.厌氧条件下甲烷的形成与有机质厌氧降解产生的乙酸、H2和CO2有关.氧化铁作为电子受体可有效地竞争有机质向甲烷的转化,其抑制作用机理可能与乙酸、H2和CO2的有效消耗有关.通过向水稻土泥浆中添加无定形氧化铁和纤铁矿,分别测定了25℃厌氧恒温培养105d过程中的H2、CO2和CH4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添加无定形氧化铁及纤铁矿可导致H2浓度显著降低;无定形氧化铁对H2消耗的影响明显大于纤铁矿;添加不同氧化铁对CO2浓度的影响与H2浓度的变化有相同的趋势;添加氧化铁能显著抑制水稻土中甲烷形成,并导致有机碳的转移发生变化,使得CH4-C显著降低,气相中CO2-C量减少,而由土壤泥浆固定的CO32--C量显著增加.
    德清县生态农业建设综合评价
    陈杰, 胡秉民
    2003, (8):  1317-1321. 
    摘要 ( 911 )   PDF (259KB) ( 253 )  
    应用综合指数法对德清县1990~1998年的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德清县生态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及资源利用、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效益都呈上升趋势,其中1998年的综合效益指数比1990年提高了1.36倍.各效益指数在上升过程中出现波动,说明德清县生态农业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污染、系统稳定性等有待进一步改善.
    紫外线B辐射对几种植物种间竞争的影响
    岳明, 王勋陵
    2003, (8):  1322-1326. 
    摘要 ( 972 )   PDF (796KB) ( 389 )  
    对大田条件下增强的紫外线B(UV-B280~315nm,约相当于15%臭氧层衰减)对小麦和野燕麦等4个种对的竞争性平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照和UV-B处理时小麦和野燕麦的密度制约死亡规律没有显著差异,相对较大的竞争压力加强了UV-B对这两个物种生物量降低的效应.UV-B辐射处理后,按单株生物量和地上部生物量,UV-B增强了小麦对野燕麦的竞争优势,但是以单株籽粒数及籽粒重为依据的k1-2值在紫外辐射处理后却下降.竞争性平衡的改变伴随着两者总生物量的显著下降,特别是在较高的密度条件下.紫外辐射对其它3个种对的竞争性平衡有着不同程度与方向上的影响.一般情况下UV-B使竞争性平衡向有利于单子叶植物的方向发展.这一结果暗示,竞争胁迫,特别是种间竞争对正确评估UV-B辐射增强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放牧、刈割及摘顶对亚热带人工草地牧草种群的影响
    包国章, 陆光华, 郭继勋, 鲍健寅
    2003, (8):  1327-1331. 
    摘要 ( 943 )   PDF (496KB) ( 384 )  
    通过比较放牧、刈割及摘顶3种干扰发现,适度放牧、刈割提高了亚热带高山人工草地鸭茅、黑麦草种群的适应性,部分原因在于2种干扰均对牧草进行了摘顶.摘顶解除了牧草的顶端优势及生殖生长,放牧、刈割对牧草产生的生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通过摘顶而实现,从而提高种群密度、热值及能量积累.单因子的人工摘顶试验表明,牧草顶端优势的维持降低了牧草种群密度,抑制了能量积累,从抑制了种间竞争.持续摘顶解除了牧草的顶端优势,促进了牧草密度及能量的增长,从而提高了牧草种群的竞争力.
    高寒退化与未退化草甸土壤下匍匐茎鹅绒萎陵菜的克隆生长特征的比较
    沈振西, 陈佐忠, 王彦辉, 张镜锂, 周华坤
    2003, (8):  1332-1336. 
    摘要 ( 1029 )   PDF (630KB) ( 353 )  
    通过鹅绒萎陵菜的野外移栽试验,分析了在矮嵩草草甸土壤和退化草甸土壤下该种植物的克隆繁殖特征.结果表明,在母株产生的匍匐茎数量、母株高度和叶片大小在两类不同土壤下没有明显差异.母株叶片数、匍匐茎的粗度、匍匐茎长度以及间隔子的长度有较明显的差异.在退化草甸土壤中母株叶片较多,匍匐茎长度和间隔子长度明显较长,匍匐茎直径也明显较大.在退化草甸环境中,由于土壤养分相对较缺乏,鹅绒萎陵菜可能通过增加母株叶片的数量,尽可能多地积累光合产物,来保证匍匐茎的生长,匍匐茎也以增加粗度和增加长度来尽量增强其觅食能力.鹅绒萎陵菜在生物量投资分配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与退化草甸土壤环境相比,在未退化草甸土壤中,鹅绒委陵菜克隆母株和分株的生物量均明显偏向地下部分(根系)的投资,以期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养分,从而最终提高子株的成活率.
    利用牧草生长-消费模型优化草场放牧方案
    叶旭君, 陈杰, 王兆骞
    2003, (8):  1337-1342. 
    摘要 ( 1062 )   PDF (317KB) ( 247 )  
    从理论上探讨了草场生态系统牧草的生长过程和消费过程,采用数学模型方法模拟了两者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两者在草场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机制.运用牧草的生长和消费模型模拟特定生产周期内草场生态系统的累积牧草消费量,提出优化的草场放牧方案,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杭州西湖水体中异养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
    吴根福, 杨志坚, 周雪平, 吴洁
    2003, (8):  1343-1346. 
    摘要 ( 1080 )   PDF (550KB) ( 354 )  
    通过添加不同营养盐类的纯种和自然培养试验,对异养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可利用的有机碳是主要的限制性营养因子,而氮源和磷源的影响相对较小;湖水的高pH、丰富的藻类和浮游动物生物量也制约了异养细菌的生长.此外还发现,在自然水体中添加0.5%葡萄糖后,一些自生固氮细菌得到富集;添加C+N+P后,有大量霉菌生长,添加0.01%牛肉膏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由原来的30%提高到57%;湖水进行实验室培养时细菌的最大生长量可达105个·ml-1.
    千岛湖水体叶绿素a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多元分析
    吕唤春, 王飞儿, 陈英旭, 虞左明, 方志发, 周根娣
    2003, (8):  1347-1350. 
    摘要 ( 1194 )   PDF (580KB) ( 550 )  
    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对千岛湖水体的叶绿素a和理化因子进行了为期2年的逐月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与叶绿素a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同时分析了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分布情况,并应用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对各监测点位的营养状态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湖区各监测点叶绿素a含量时空差异较大,新安江来水中叶绿素a含量变化较大,在5~30mg·m-3之间,湖区内部监测点叶绿素a含量基本在5mg·m-3以下,春季和秋季含量高于冬季和夏季含量.东南出水湖区大坝、密山和姥山点位的TSI<37,属贫营养型,其余湖区的TSI<53,为中营养型,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调查一致.湖区内部各监测点位的叶绿素a与理化因子关系比较复杂.在不同的监测点位,对藻类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各有不同,但水温、总磷表现为正相关,透明度则表现为负相关.
    沉水植物重建对富营养水体氮磷营养水平的影响
    吴振斌, 邱东茹, 贺锋, 付贵萍, 成水平, 马剑敏
    2003, (8):  1351-1353. 
    摘要 ( 1129 )   PDF (325KB) ( 699 )  
    利用富营养浅水湖泊(武汉东湖)中所建立的大型实验围隔系统,研究了沉水植物对水体N、P营养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水植物重建后N、P营养水平显著降低.在研究期间,水生植物围隔总N和总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围隔和大湖水体,而且水生植物围隔的总P含量一般维持在0.1mg·L-1左右,季节性波动远低于对照围隔和大湖水体.水生植物围隔水体中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较低,而硝态氮含量与对照围隔和和大湖水体差别不大.由此可见,恢复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植被,可以有效地降低N、P营养循环速度,控制浮游植物过度增长,是重建富营养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繁殖力的影响
    王小艺, 沈佐锐, 徐文兵, 卢健
    2003, (8):  1354-1358. 
    摘要 ( 1136 )   PDF (736KB) ( 383 )  
    为协调害虫的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测定了吡虫啉、鱼藤酮、氰戊菊酯、阿维菌素、抗蚜威和印楝素6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异色瓢虫成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异色瓢虫每雌每日产卵量为40~55粒,吡虫啉接触法和饲喂法预处理及鱼藤酮和印楝素饲喂预处理后,均显著低于对照.所有处理间每雌累积产卵量差异不显著.6种药剂2种方式处理异色瓢虫后,其所产卵的孵化率均低于对照,从卵发育至蛹期的累积存活率均显著降低.吡虫啉两种方式处理和氰戊菊酯接触处理,从卵至蛹期的总发育历期显著延长,鱼藤酮两种方式处理和氰戊菊酯、阿维菌素、抗蚜威、印楝素饲喂法处理的总发育历期明显比对照缩短,而鱼藤酮和阿维菌素接触处理的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药剂直接浸渍处理异色瓢虫卵后,各处理卵的孵化率均较对照降低.氰戊菊酯处理的1龄幼虫存活率也明显较对照低,2龄至蛹期的存活率也有所下降.鱼藤酮和氰戊菊酯处理的总发育历期显著延长.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的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繁殖力的影响很复杂,药剂的类型、作用方式、毒性高低以及给药途径等均影响到试验结果.
    褐飞虱发生系统的混沌诊断
    许晓风, 马飞, 邹运鼎, 程遐年
    2003, (8):  1359-1362. 
    摘要 ( 914 )   PDF (247KB) ( 248 )  
    褐飞虱在我国常年发生面积约为1.3×107~2×107hm2,年均损失稻谷10×108kg.为更深入地研究褐飞虱发生系统的特性与规律,并为预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我国长江流域太湖地区1986~1998年6~11月褐飞虱田间发生时间序列资料为例,运用混沌理论中的自相关函数、功率谱图、相轨迹图、Poincare截面、返回映象图等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发生系统的特性.结果表明,即使有随机性噪声的影响,仍可判明我国长江流域褐飞虱发生系统具有混沌特性.
    南京市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研究
    陈彩虹, 胡锋, 张落成
    2003, (8):  1363-1368. 
    摘要 ( 933 )   PDF (534KB) ( 312 )  
    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选取典型样区,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分析了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东部样区以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和破碎度较低为基本特征,林地等自然嵌块体的面积和平均周长较大,而平均分维数、平均伸长指数和分离度较低,菜地和水田嵌块体的平均面积也高于南部样区;南部样区景观多样性及优势度高,嵌块体数目多,景观破碎化较严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域的密度高、总面积及周长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道路的平均面积也较高.探讨了两个样区嵌块体面积与分维数、嵌块体数目之间的关系,指出城乡交错带不同类型嵌块体景观特征及生态意义.
    转基因植物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聂呈荣, 王建武, 骆世明
    2003, (8):  1369-1373. 
    摘要 ( 1023 )   PDF (776KB) ( 803 )  
    论述了近年来转基因植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在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上予以评述,包括转基因植物对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向杂草和近缘野生种转移;转基因抗虫植物对目标害虫的影响,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对作物和杂草的影响,抗病毒转基因植物对病毒的影响;转基因植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SARS起源于污染对病毒进化的加速诱导
    周启星, 魏树和, 张倩茹, 钟鸣
    2003, (8):  1374-1378. 
    摘要 ( 1039 )   PDF (278KB) ( 397 )  
    针对当前广为流传的SARS病毒“太空起源说”和“野生动物来源说”两种理论,本文根据污染进化生态学原理和SARS病毒发病传染特征,以有关实验结果为科学依据,阐述了SARS病毒的起源问题,指出:我国当前环境日益严重的复合污染为SARS致病病毒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生态条件和物质基础,SARS致病病毒可能起源于多个病毒的基因重组或融合,更可能是一种来自于感冒病毒进化而形成的超级感冒病毒.可以预料,这一推断将为彻底解决SARS的病源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植物在CH4产生、氧化和排放中的作用
    丁维新, 蔡祖聪
    2003, (8):  1379-1384. 
    摘要 ( 943 )   PDF (838KB) ( 458 )  
    综合评述了植物对CH4产生、内源CH4氧化和CH4排放的影响.不同植物释放根系分泌物能力的不同是造成CH4产生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植物不同生育期分泌分泌物能力的差异是造成季节性变化的关键.植物泌O2能力的高低和季节性变化通过影响内源CH4的氧化来改变CH4的排放数量.植物间通气组织数量和密度的差异及其随生育期的变化,通过影响对CH4的传输能力来改变CH4的排放量.因此,植物排放CH4的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是由植物根系分泌分泌物能力、分泌O2能力和传输CH4能力综合决定的.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杨景成, 韩兴国, 黄建辉, 潘庆民
    2003, (8):  1385-1390. 
    摘要 ( 1092 )   PDF (1042KB) ( 671 )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之一,在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森林、农田生态系统,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系统碳贮量的变化,这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森林砍伐后变为农田和草地,使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碳贮量大大降低.土壤碳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凋落物输入的减少,有机质分解速度的提高,以及耕种措施对有机质物理保护的破坏造成的.土壤碳损失主要发生在森林砍伐后较短的时期内,而其降低速率取决于诸多因素以及土壤理化和生物过程.农田和草地弃耕恢复为森林,以及农田保护性管理措施的利用,能够使大气中的碳在植被和土壤中得到汇集.森林恢复过程中植被可以大量汇集大气中的碳,而由于农田耕种历史不同以及土壤空间异质性,导致土壤碳汇集速率差异极大.保护性农田管理措施(诸如免耕、合理的种植制度、化肥的施用等)可以影响土壤理化特性、作物根系生长以及残茬数量和质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维持和提高土壤碳含量水平.
    豚草卷蛾的生态适应性及其风险评价
    马骏, 万方浩, 郭建英, 游兰韶, 杨汉民
    2003, (8):  1391-1394. 
    摘要 ( 1048 )   PDF (553KB) ( 370 )  
    豚草卷蛾是害草豚草和银胶菊的重要天敌.本文就该虫生态适应性、对目标杂草的控制效能、引进与释放的安全性评价作了综述.豚草卷蛾具有严格的寄主专一性,所有田间选择性寄主均局限于豚草亚族,而对向日葵和菊花仅表现为随机风险(风险值<0.01)或0风险;生态适应性强,适宜发育的温度为15~35℃,越冬虫态的低温下限为-8~-12℃;种群增长快,能在豚草和苍耳上分别以23和4倍的速度增长;控制能力强,大量感染时田间寄主的平均虫瘿达到每株20~30头,营养生长前期5.2虫瘿可使植株死亡,营养生长后期26个虫瘿可使植株致死,释放后12个月内扩散区域超过100km;对释放地天敌苍耳螟不构成竞争,是控制豚草和银胶菊的有效天敌,可以安全应用.
    药剂作用下的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重要因子分析
    刘新, 尤民生
    2003, (8):  1395-1397. 
    摘要 ( 970 )   PDF (260KB) ( 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