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勇, 曹珊珊, 张瑞华, 等. 手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陕西中医, 2022, 43(8): 1150-1153 [2] 色仁那木吉拉. 中国蒙药名词规范.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6: 10 [3] 丁兰, 张丽, 郭柳, 等. 濒危植物佛手参种子的非共生萌发及种苗的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报, 2014, 50(1): 77-8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EB/OL]. (2013-06-14) [2024-08-31]. http://www.cites.org.cn/citesgy/wb/201911/t20191125_526736.html [5]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版) [EB/OL]. (2021-09-07) [2024-08-31].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9/09/content_5636409.htm [6] 汪松, 解炎.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8 [7] 杨倩, 袁园, 苏旭,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糙果紫堇在中国适宜分布区的预测. 植物研究, 2024, 44(1): 17-26 [8] 张兴旺, 李垚, 谢艳萍, 等. 气候变化对黄山花楸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 27(4): 31-41 [9] 陈舒豪, 郭新安. 基于MaxEnt的小蓬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湖北林业科技, 2024, 53(2): 35-40 [10] 林敬梧, 桂东伟. 火炬树在北美和中国空间分布差异对比及防范入侵措施. 生态学报, 2024, 44(4): 1692-1699 [11] 徐慧, 佟珂珂, 姚霞珍, 等. 基于MaxEnt模型的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潜在适生区预测. 高原农业, 2023, 7(3): 278-290 [12] 张文秀, 寇一翾, 张丽, 等. 采用生态位模拟预测濒危植物白豆杉5个时期的适宜分布区. 生态学杂志, 2020, 39(2): 600-613 [13] 王雨生, 王召海, 邢汉发,等. 基于MaxEnt模型的珙桐在中国潜在适生区预测. 生态学杂志, 2019, 38(4): 1230-1237 [14] 麻雯迪, 李世宗. MaxEnt模型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气候背景与区域尺度下的应用. 林业建设, 2023(2): 32-40 [15] Wang ZX, Jia YJ, Li PP, et al. Study 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Codonopsis radix based on MaxEnt model and all-in-one functional factor. Scientific Reports, 2023, 13: 20726 [16] Wei XJ, Xu DP, Liu QW, et al. Predicting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range of Batocera horsfieldi under CMIP6 climate change using the MaxEnt model.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2024, 117: 187-198 [17] 蒋礼杰, 王鑫钰, 邱靖茹, 等. 基于MaxEnt模型的沙苑子潜在地理分布研究. 中药材, 2024, 47(4): 857-862 [18] 王红阳, 马文琪, 景志贤, 等. 基于最大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苍术生态适宜性及品质区划. 世界中医药, 2023, 18(13): 1847-1856 [19] 薛浩博, 刘米利, 李林山, 等. 基于MaxEnt模型的甘草潜在适生区预测. 陕西林业科技, 2024, 52(3): 19-25 [20] Gao XX, Liu J, Huang ZH.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are and endangered tree Firmiana kwangsiensis using the Maxent modeling.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2, 12: e9165 [21] Ye PC, Zhang GF, Zhao X, et al. Potenti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explanations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 species through combined mode-ling: A case study of Northwest Yunnan, China.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1, 11: 13052-13067 [22] 姜喜铃. 手参种子萌发阶段的共生真菌多样性及共生萌发机制初探. 硕士论文. 北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3 [23] 高越. 濒危兰科药用植物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研究. 硕士论文. 北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24] 鲍武印, 张阳, 林鹏程, 等. 青藏高原植物手参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2016, 32(12): 96-102 [25] 张秀娟, 王彤新, 杨妍希, 等. CMIP6气候变化情景下青海三江源区雪灵芝潜在适宜分布预测. 草业科学, 2024, 41(4): 790-801 [26] 林鑫, 李成义, 魏小成, 等.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的红芪生境适宜性评价. 中成药, 2023, 45(12): 4005-4010 [27] 尹辉, 田聪, 马倩倩, 等.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下骆驼刺潜在分布格局变化特征. 生态学报, 2022, 42(18): 7349-7361 [28] 郝佳乐, 赵炯超, 赵明宇,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天麻种植适宜性和适宜区的评估. 作物学报, 2024, 50(4): 1004-1014 [29] 赵儒楠, 何倩倩, 褚晓洁, 等. 气候变化下千金榆在我国潜在分布区预测.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11): 3833-3843 [30] 陈程浩, 龙主多杰, 陆徐伟, 等. 基于优化MaxEnt模型的中国紫堇属植物生境适宜性研究. 生态学报, 2023, 43(24): 10345-10362 [31] 陈陆丹, 胡菀, 李单琦, 等. 珍稀濒危植物野生莲的适生分布区预测. 植物科学学报, 2019, 37(6): 731-740 [32] 黄红, 温放, 李美君, 等. 石山苣苔属的潜在适生区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变量. 广西植物, 2023, 43(5): 799-816 [33] 宦智群, 耿兴敏, 徐小蓉, 等. 基于MaxEnt模型分析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黄心夜合(Michelia martinii)潜在地理分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3, 39(10): 1277-1287 [34] 付陈龙, 李蒙, 田昌芬, 等. 四种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樱桃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4): 235-242 [3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388 [36] 付卓文.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巴山地珍稀濒危云杉属植物适生区变化. 硕士论文. 郑州: 河南大学, 2023 [37] 杨爽, 杨春蕾. 环境因子对手掌参种群分布及生长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20, 48(3): 117-121 [38] 姜懿珊, 孙迎韬, 张干, 等. 中国不同气候类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8): 1355-1364 [39] 杨爽. 西藏地区手掌参原生境土壤环境调查分析. 硕士论文. 陕西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40] 陈茜. 四川西部横断山脉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利用及灰褐纹口蘑与鸡枞菌多糖的结构鉴定、活性研究. 硕士论文. 四川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 2022 [41] 郑芳, 黄智聪, 陈利君, 等.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中国兰属植物的分布格局及主导气候因子. 广西植物, 2023, 43(6): 1027-1040 [42] 曹福祥, 徐庆军, 曹受金, 等. 全球变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研究进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8(6): 86-89 [43] 吴齐, 董树斌, 杨蕾, 等. 气候变化情景下大花杓兰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生态学报, 2024, 44(1): 209-223 [44] 周天军, 陈梓明, 陈晓龙, 等. IPCC AR6报告解读: 未来的全球气候: 基于情景的预估和近期信息.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17(6): 652-663 [45] Chadaeva VA, Kyarova GA. Variability of population and ontogenetic parameters of Gymnadenia conopsea (L.) R. Br. (Orchidaceae, Liliopsida) in meadow ecosystems of the central Caucasus affected by anthropogenic pressure. Biology Bulletin, 2022, 48: 1932-1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