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宁川川, 陈悦桂, 柳瑞, 李彤欣, 陈海浪, 田纪辉, 蔡昆争. 减氮配施秸秆生物炭对双季稻产量和硅、氮营养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4): 993-1001. |
[2] |
郭雪梅, 王兆鹏, 张楠, 张冬有. 樟子松和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10): 3405-3414. |
[3] |
刘兰娅, 勾晓华, 张芬, 尹定财, 王学佳, 夏敬清, 李芊, 杜苗苗. 升温对祁连山东部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10): 3576-3584. |
[4] |
刘璐, 郭梁, 王景红, 栾青, 傅玮东, 李曼华. 中国北方苹果主产地苹果物候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3): 845-852. |
[5] |
韩金生, 赵慧颖, 朱良军, 张远东, 李宗善, 王晓春. 小兴安岭蒙古栎和黄菠萝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7): 2218-2230. |
[6] |
罗旭, 王聿丽, 张金荃. 气候变化和林火干扰对大兴安岭林区地上生物量影响的动态模拟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3): 713-724. |
[7] |
马志良, 赵文强, 刘美, 朱攀, 刘庆. 土壤呼吸组分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10): 3477-3486. |
[8] |
姚启超1,王晓春2**,肖兴威1,3.
小兴安岭红皮云杉年轮-气候关系及其衰退原因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7): 1935-1944. |
[9] |
许轲,刘萌,陈京都,顾海燕,戴其根**,马克强,江峰,何理.
秸秆全量还田对稻田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2): 430-436. |
[10] |
侯雯嘉,耿婷,陈群,陈长青**.
近20年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 249-259. |
[11] |
张鑫1,陈金2,江瑜3,邓艾兴1,宋振伟1,郑成岩1,张卫建1,3**.
夜间增温对江苏不同年代水稻主栽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5): 1349-1356. |
[12] |
闫晓君1,王丽丽1,江瑜1,邓艾兴2,田云录3,张卫建1,2.
长江三角洲主要超级稻CH4排放特征及其与植株生长特性的关系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9): 2518-2524. |
[13] |
黄晶1,2,3,高菊生2,3**,张杨珠1,秦道珠2,3,徐明岗2.
长期不同施肥下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变化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7): 1889-1894. |
[14] |
张明乾1,陈金1,郭嘉1,田云录1,杨世佳1,张丽1,杨冰1,张卫建1,2.
夜间增温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2): 445-450. |
[15] |
董张玉1,2,刘殿伟1**,王宗明1,任春颖1,汤旭光1,2,贾明明1,2,汪燕3.
基于空间分析的东北地区湿地优先恢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1): 170-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