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鹏, 沈海龙, 林存学. 关于红松果用林培育几个问题的讨论. 森林工程, 2016, 32(3): 7-11 [2] Babich O, Milent’eva IS, Ivanova S, et al. The potential of pine nut as a component of sport nutrition. Foods and Raw Materials, 2017, 5: 170-177 [3] Isabel E, Dora B, Isabel C, et al. Chemical profiling of portuguese Pinus pinea L. nuts.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0, 90: 1041-1049 [4] 张厚娜, 郭佳琪, 赵玉红. 红松松籽成分、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中国林副特产, 2022(2): 84-86 [5] 李艳霞, 杨凯. 我国红松坚果良种选育研究现状. 林业勘查设计, 2015(3): 72-75 [6] 王行轩, 张利民, 庞志慧. 红松结实性状的选择效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9(3): 31-36 [7] 肖锐, 马盈, 李艳霞, 等. 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优树选择指标的研究. 林业勘查设计, 2014(1): 32-34 [8] 吴江. 红松人工林结实规律及影响结实量因素分析. 辽宁林业科技, 2015(6): 66-67 [9] 张金虎. 红松人工林结实的密度效应及其周期结实模型的建立. 硕士论文.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6 [10] 吕宜芳, 杨玉德, 罗传远, 等. 疏伐对红松坚果林结实量的影响. 林业科技, 1999(1): 15-16 [11] Chen XW, Willis JL, Bowman KA.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on cone production of longleaf pine forests. Trees, Forests and People, 2022, 9: 100297 [12] 张强, 董利虎, 李凤日. 红松人工林树冠大小与果实产量关系的研究. 植物研究, 2015, 35(3): 443-449 [13] 姚博. 施肥对不同林龄红松生长及结实的影响. 防护林科技, 2019(5): 26-27 [14] 于忠亮, 苑景淇, 李成宏, 等. 吉林东部不同野生居群兴安杜鹃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研究.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0, 29(3): 26-33 [15] 曾郅涵, 李庆卫, 遆羽静. 甘肃省张掖市野生沙枣的表型多样性及观赏性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1, 30(4): 12-21 [16] 郭数进, 杨凯敏, 霍瑾, 等. 大豆不同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43(5): 505-508 [17] 韩龙海, 潘凤刚, 刘洪志, 等. 红松种实性状变异及无性系选择. 北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1, 22(2): 176-181 [18] 王腾飞, 雷婷. 松塔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2, 40(10): 125-128 [19] 李亚飞, 尚方建, 罗春雨, 等. 云南松松塔抗HIV活性提取物对人冠状病毒229E抑制活性的研究. 大理大学学报, 2023, 8(10): 21-26 [20] 王雪薇, 李德海. 红松不同部位精油的成分分析及抑菌活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1, 41(2): 153-161 [21] 梁玉钊. 基于混合模型的落叶松人工林树皮厚度及树皮因子研究. 硕士论文.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22] 贾炜玮, 罗天泽, 李凤日. 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红松人工林枝条密度模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2): 10-21 [23] 靳晓娟, 孙玉军, 潘磊. 基于混合效应的长白落叶松一级枝条基径预估模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0, 42(10): 1-10 [24] 李凤日. 测树学. 第4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9: 378-380 [25] 徐进, 王章荣, 陈亚斌, 等. 马尾松种子园无性系结实量、种实性状及遗传参数的分析. 林业科学, 2004(4): 201-205 [26] 王曼霖, 董利虎, 李凤日. 基于Possion回归混合效应模型的长白落叶松一级枝数量模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7, 39(11): 45-55 [27] 苗铮, 董利虎, 李凤日, 等. 基于GLMM的人工林红松二级枝条分布数量模拟.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7, 41(4): 121-128 [28] 侯庆娟, 屈红军, 孙洪志, 等. 天然红松球果产量与林分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植物研究, 2014, 34(4): 537-541 [29] 刘长海, 李玉玺, 石艳丽. 天然红松林结实与林分因子的关系. 林业科技情报, 2007(1): 18-19 [30] 李玲玲, 李凤日, 贾炜玮, 等. 红松人工林林木果实产量预估模型. 植物研究, 2014, 34(3): 349-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