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3-03-15
    研究报告
    人类活动对榆树疏林土壤环境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杨利民, 周广胜
    2003, 14(03):  321-325. 
    摘要 ( 366 )   PDF (339KB) ( 69 )  
    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是目前主要的全球变化问题之一。榆树疏林是分布于温带草原地带的沙地生境顶级群落,其生态环境脆弱,极易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研究结果表明,各种人类活动(包括人工林的建造)对原生榆树疏林土壤环境和植物多样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人工樟子松林和重牧干扰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工杨树林。在沙地环境治理中应充分地考虑自然规律和系统的短期与长期生态过程的统一。
    研究论文
    人类活动对榆树疏林土壤环境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杨利民, 周广胜, 王国宏, 王玉辉
    2003, (3):  321-325. 
    摘要 ( 0 )  
    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是目前主要的全球变化问题之一.榆树疏林是分布于温带草原地带的沙地生境顶级群落,其生态环境脆弱,极易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研究结果表明,各种人类活动(包括人工林的建造)对原生榆树疏林土壤环境和植物多样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人工樟子松林和重牧干扰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工杨树林.在沙地环境治理中应充分地考虑自然规律和系统的短期与长期生态过程的统一.
    研究报告
    夜间低温胁迫对两种生长光强下藤黄幼苗叶片荧光特征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蔡志全, 曹坤芳
    2003, 14(03):  326-330. 
    摘要 ( 341 )   PDF (341KB) ( 167 )  
    对两种不同生长光强下(自然光的8%和50%)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木本植物藤黄(Garcinia han-buryi)幼苗经夜间低温(4℃)处理后荧光特性和活性氧代谢的研究结果表明,低温使藤黄叶片光合机构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非环式电子传递的量子效率(ФPSⅡ)、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下降,原初荧光(F0)上升。低温胁迫消除后,生长在50%光强下藤黄叶片的Fv/Fm和F0在3d后仍不能完全恢复,而生长在8%光强下藤黄叶片的Fv/Fm和F0基本恢复,说明低温使生长在8%光强下藤黄的光合机构PSⅡ反应中心受到可逆失活,而生长在50%光强下藤黄的光合机构受到氧化伤害。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两种生长光强藤黄叶片活性氧保护酶(SOD,CAT,APX)的活性虽升高,但O2^-的生成速率、H2O2和MDA含量积累增加。而在恢复阶段,生长在8%光强比生长在50%光强下藤黄叶片的活性氧含量下降得快,进一步说明生长在高光强的植物比生长在低光强的植物受低温伤害大。
    研究论文
    夜间低温胁迫对两种生长光强下藤黄幼苗叶片荧光特征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蔡志全, 曹坤芳, 冯玉龙, 冯志立
    2003, (3):  326-330. 
    摘要 ( 0 )  
    对两种不同生长光强下(自然光的8%和50%)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木本植物藤黄(Garcinia hanburyi)幼苗经夜间低温(4℃)处理后荧光特性和活性氧代谢的研究结果表明,低温使藤黄叶片光合机构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非环式电子传递的量子效率(ФPSⅡ)、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下降,原初荧光(F0)上升.低温胁迫消除后,生长在50%光强下藤黄叶片的Fv/Fm和F0在3d后仍不能完全恢复,而生长在8%光强下藤黄叶片的Fv/Fm和F0基本恢复,说明低温使生长在8%光强下藤黄的光合机构PSⅡ反应中心受到可逆失活,而生长在50%光强下藤黄的光合机构受到氧化伤害.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两种生长光强藤黄叶片活性氧保护酶(SOD,CAT,APX)的活性虽升高,但O2-.的生成速率、H2O2和MDA含量积累增加.而在恢复阶段,生长在8%光强比生长在50%光强下藤黄叶片的活性氧含量下降得快,进一步说明生长在高光强的植物比生长在低光强的植物受低温伤害大.
    研究报告
    空气CO2增高条件下荔枝叶片光合作用和超氧自由基产率
    孙谷畴, 曾小平
    2003, 14(03):  331-335. 
    摘要 ( 346 )   PDF (334KB) ( 52 )  
    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77±5PaCO2分压下30d的荔枝幼树,其光合速率较大气CO2分压(39.3Pa)下的低23%,光下线粒体呼吸速率和不包含光下呼吸的CO2补偿点亦略有降低。空气CO2增高使叶片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降低,表明大气增高CO2分压下叶片的光I(PSI)能量水平较低,呈片超氧自由基产率亦降低39%,叶片感染荔枝霜疫霉病率则从生长在大气CO2分压下的1.8%增至9.5%,可能较低光合和呼吸代谢诱致较低的超氧自由基产率,而使叶片易受病害侵染。叶片受病害侵染后表现为超氧自由基的激增。在全球大气CO2分压增高趋势下须加强对荔枝霜疫霉病的控制。
    研究论文
    空气CO2增高条件下荔枝叶片光合作用和超氧自由基产率
    孙谷畴, 曾小平, 赵平, 彭少麟
    2003, (3):  331-335. 
    摘要 ( 0 )  
    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77±5PaCO2分压下30d的荔枝幼树,其光合速率较大气CO2分压(39.3Pa)下的低23%,光下线粒体呼吸速率和不包含光下呼吸的CO2补偿点亦略有降低.空气CO2增高使叶片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降低,表明大气增高CO2分压下叶片的光系统I(PSI)能量水平较低,叶片超氧自由基产率亦降低39%,叶片感染荔枝霜疫霉病率则从生长在大气CO2分压下的1.8%增至9.5%.可能较低光合和呼吸代谢诱致较低的超氧自由基产率,而使叶片易受病害侵染.叶片受病害侵染后表现为超氧自由基的激增.在全球大气CO2分压增高趋势下须加强对荔枝霜疫霉病的控制.
    研究报告
    光照对苦瓜形态可塑性及生物量配置的影响
    陶建平, 钟章成
    2003, 14(03):  336-340. 
    摘要 ( 361 )   PDF (258KB) ( 70 )  
    在人为遮阴条件下,对苦瓜的生长动态、形态特征以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遮阴处理下苦瓜植株的生长有较大的差异,弱光照不利于苦瓜构件数量的增加和生物量的积累;植株在弱光下形成较少的分枝,较薄的叶片以及较细长的主茎和叶柄,表现出较强光生长环境下更强的形态可塑性;植株在生长早期较生长晚期有较大的形态可塑性;生物量对叶片和主茎的分配随光照的减弱而增大,分枝的生物量分配随光照的减弱而降低,光照对分枝茎的生物量分配影响不大;在光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外界支持物的缺乏不会对苦瓜的生长造成太大的影响。
    研究论文
    光照对苦瓜形态可塑性及生物量配置的影响
    陶建平, 钟章成
    2003, (3):  336-340. 
    摘要 ( 0 )  
    在人为遮阴条件下,对苦瓜的生长动态、形态特征以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遮阴处理下苦瓜植株的生长有较大的差异,弱光照不利于苦瓜构件数量的增加和生物量的积累;植株在弱光下形成较少的分枝,较薄的叶片以及较细长的主茎和叶柄,表现出较强光生长环境下更强的形态可塑性;植株在生长早期较生长晚期有较大的形态可塑性;生物量对叶片和主茎的分配随光照的减弱而增大,分枝的生物量分配随光照的减弱而降低,光照对分枝茎的生物量分配影响不大;在光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外界支持物的缺乏不会对苦瓜的生长造成太大的影响.
    研究报告
    森林土壤有机质层中多酚类物质的生态反馈意义
    钟哲科, 江波
    2003, 14(03):  341-344. 
    摘要 ( 393 )   PDF (301KB) ( 92 )  
    对欧洲中部成熟云杉林分在改造和更新后土壤有机质层中多酚类物质(多酚、缩合单宁)以及与其它化学和生物性质变化的比较,探索了多酚类物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调节功能。结果表明,多酚含量与有效离子交换量(ECEC)呈显著相关性,而与有机含量无显著相关。土壤净矿化率与多酚、有机质C、C/N无显著相关性,而同缩合单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同时,土壤多酚含量与土壤可溶性N、C(1mol·L^-1KCl浸提)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多酚类物质虽然在林木自身代谢中没有明显的生理作用,但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反馈意义应引起重视。
    研究论文
    森林土壤有机质层中多酚类物质的生态反馈意义
    钟哲科, 王人潮, 江波
    2003, (3):  341-344. 
    摘要 ( 0 )  
    对欧洲中部成熟云杉林分在改造和更新后土壤有机质层中多酚类物质(多酚、缩合单宁)以及与其它化学和生物性质变化的比较,探索了多酚类物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调节功能.结果表明,多酚含量与有效离子交换量(ECEC)呈显著相关性,而与有机含量无显著相关.土壤净矿化率与多酚、有机质C、C/N无显著相关性,而同缩合单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同时,土壤多酚含量与土壤可溶性N、C(1mol·L-1KCl浸提)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多酚类物质虽然在林木自身代谢中没有明显的生理作用,但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反馈意义应引起重视.
    研究报告
    桉树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与微量元素含量的关系
    李跃林, 彭少麟
    2003, 14(03):  345-348. 
    摘要 ( 394 )   PDF (239KB) ( 55 )  
    运用典范相关分析研究了桉树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关系。结果表明,Zn和Mn对土壤蛋白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大。Zn在一定程度上对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有抑制作用;而Mn对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有促进作用。结合林地生物的生长特征等因子,"综合土壤酶因子"可作为土壤肥力评价的一个指标,对桉树林地土种的划分有一定意义。
    研究论文
    桉树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与微量元素含量的关系
    李跃林, 彭少麟, 李志辉, 任海, 李志安
    2003, (3):  345-348. 
    摘要 ( 0 )  
    运用典范相关分析研究了桉树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关系.结果表明,Zn和Mn对土壤蛋白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大.Zn在一定程度上对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有抑制作用;而Mn对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有促进作用.结合林地生物的生长特征等因子,“综合土壤酶因子”可作为土壤肥力评价的一个指标,对桉树林地土种的划分有一定意义.
    研究报告
    生态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蔡燕飞, 何成新
    2003, 14(03):  349-353. 
    摘要 ( 466 )   PDF (336KB) ( 977 )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FAMEs分析研究了不同用量生态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的抑制效果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地番茄青枯病发生率为100%,施生态有机肥显著地降低了连作地番茄青枯病的发生。用量为1kg·m^-2和0.5kg·m^-2时,番茄青枯病发生率分别为39%和50%,两种施肥量间差异不显著。施生态有机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脂肪酸指纹发生明显改变,革兰氏阴性菌生物标记物cyc17:0的含量增加,真菌生物标记物c18:2w6的含量增加,作为AM菌根的生物标记物c16:111c呈上升趋势。聚类分析表明,对照和施生态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脂肪酸指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1.08,不同施用量处理之间的最短距离是0.70。施用生态有机肥能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增强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抑病性,从而提高了土壤质量。
    研究论文
    生态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蔡燕飞, 廖宗文, 章家恩, 孔维栋, 何成新
    2003, (3):  349-353. 
    摘要 ( 0 )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FAMEs分析研究了不同用量生态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的抑制效果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地番茄青枯病发生率为100%,施生态有机肥显著地降低了连作地番茄青枯病的发生.用量为1kg·m-2和0.5kg·m-2时,番茄青枯病发生率分别为39%和50%,两种施肥量间差异不显著.施生态有机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脂肪酸指纹发生明显改变,革兰氏阴性菌生物标记物cyc17:0的含量增加,真菌生物标记物c18:2w6的含量增加,作为AM菌根的生物标记物c16:111c呈上升趋势.聚类分析表明,对照和施生态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脂肪酸指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1.08,不同施用量处理之间的最短距离是0.70.施用生态有机肥能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增强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抑病性,从而提高了土壤质量.
    研究报告
    日光温室CO2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魏珉, 邢禹贤
    2003, 14(03):  354-358. 
    摘要 ( 390 )   PDF (309KB) ( 62 )  
    研究了日光温室内CO2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日光温室CO2浓度日变化曲线通常呈不规则"U"形,有时呈不规则"W"形。冬春栽培过程中日最高CO2浓度逐渐减小,日最低浓度和昼平均浓度先降后升,CO2亏缺时间逐渐延长,温室内CO2空间分布特点通常是早晨和傍晚为前部>中部>后部,近地面层>作物冠层>顶层;中午前后为前部<中部<后部,近地面层>顶层>作物冠层。影响日光温室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度,通风不能阻止温室内高浓度CO2外逸和避免CO2亏缺。幼苗期群体光合较弱、土壤呼吸旺盛,温室CO2浓度较高;结果期群体光合旺盛、土壤呼吸衰竭,CO2亏缺严重。
    研究论文
    日光温室CO2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魏珉, 邢禹贤, 王秀峰, 马红
    2003, (3):  354-358. 
    摘要 ( 0 )  
    研究了日光温室内CO2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日光温室CO2浓度日变化曲线通常呈不规则“U”形,有时呈不规则“W”形.冬春栽培过程中日最高CO2浓度逐渐减小,日最低浓度和昼平均浓度先降后升,CO2亏缺时间逐渐延长.温室内CO2空间分布特点通常是早晨和傍晚为前部>中部>后部,近地面层>作物冠层>顶层;中午前后为前部<中部<后部,近地面层>顶层>作物冠层.影响日光温室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度,通风不能阻止温室内高浓度CO2外逸和避免CO2亏缺.幼苗期群体光合较弱、土壤呼吸旺盛,温室CO2浓度较高;结果期群体光合旺盛、土壤呼吸衰竭,CO2亏缺严重.
    研究报告
    灌草与林带搭配条件下防护效应的数值模拟
    王元, 周军莉
    2003, 14(03):  359-362. 
    摘要 ( 372 )   PDF (226KB) ( 60 )  
    在对林带和灌草进行参数化的基础上,将有、无灌草带存在情况下绕林带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两种流场中沿流相对风速、不同断面风速廓线及湍动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灌草在防护林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林带迎风面和带后一定区域内,均使风速减小。最后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并从实验角度分析了灌草的作用。
    研究论文
    灌草与林带搭配条件下防护效应的数值模拟
    王元, 周军莉, 徐忠
    2003, (3):  359-362. 
    摘要 ( 0 )  
    在对林带和灌草进行参数化的基础上,将有、无灌草带存在情况下绕林带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两种流场中沿流相对风速、不同断面风速廓线及湍动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灌草在防护林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林带迎风面和带后一定区域内,均使风速减小.最后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并从实验角度分析了灌草的作用.
    研究报告
    毛果苔草湿地枯落物及地下生物量动态
    何池全
    2003, 14(03):  363-366. 
    摘要 ( 336 )   PDF (237KB) ( 116 )  
    采用网袋法和土柱法分别对三江平原湿地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种群枯落物及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果苔草的立枯物总的变化趋势是其拟合曲线符合指数方程。以其凋落物的失重率表示分解速率,而日失重率是随着时间增长而不断减少,且日失重率的变化在0.7058%-0.2372%之间。毛果苔草全生长季(1999年5月2日-10月10日)枯落物总量为210.8876g·m^-2。毛果苔草地下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呈倒金字塔形,数学模拟近于抛物线型。
    研究论文
    毛果苔草湿地枯落物及其地下生物量动态
    何池全
    2003, (3):  363-366. 
    摘要 ( 0 )  
    采用网袋法和土柱法分别对三江平原湿地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种群枯落物及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果苔草的立枯物总的变化趋势是其拟合曲线符合指数方程.以其凋落物的失重率表示分解速率,而日失重率是随着时间增长而不断减少,且日失重率的变化在0.7058%~0.2372%之间.毛果苔草全生长季(1999年5月2日~10月10日)枯落物总量为210.8876g·m-2.毛果苔草地下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呈倒金字塔形,数学模拟近于抛物线型.
    研究报告
    植物生长季退化草毡寒冻雏形土CO2释放特征
    周党卫, 曹广民
    2003, 14(03):  367-371. 
    摘要 ( 438 )   PDF (340KB) ( 54 )  
    对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退化草毡寒冻雏形土CO2释放的全天候连续观测结果表明,退化草毡寒冻雏形土CO2的释放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日最大释放速率出现于12:00-14:00,最小释放速率出现于6:00-8:00;植物生长季的最大振幅为462.49mg·m^-2·h^-1(8月18日),最小振幅为114.97mg·m^-2·h^-1(5月9日),CO2释放速率白天大于夜晚。不同物候期CO2释放速率亦不同,草盛期>枯黄期>青期。最大日均值为480.76mg·m^-2·h^-1(8月18日),最小日均值为140.77mg·m^-2·h^-1(5月9日)。释放速率与气温、地表温度及土壤5cm地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温度是决定CO2释放速率季节变化的首要因素。
    研究论文
    植物生长季退化草毡寒冻雏形土CO2释放特征
    周党卫, 曹广民, 张金霞, 赵新全, 周兴民
    2003, (3):  367-371. 
    摘要 ( 0 )  
    对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退化草毡寒冻雏形土CO2释放的全天候连续观测结果表明,退化草毡寒冻雏形土CO2的释放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日最大释放速率出现于12:00~14:00,最小释放速率出现于6:00~8:00;植物生长季的最大振幅为462.49mg·m-2·h-1(8月18日),最小振幅为114.97mg·m-2·h-1(5月9日),CO2释放速率白天大于夜晚.不同物候期CO2释放速率亦不同,草盛期>枯黄期>返青期.最大日均值为480.76mg·m-2·h-1(8月18日),最小日均值为140.77mg·m-2·h-1(5月9日).释放速率与气温、地表温度及土壤5cm地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温度是决定CO2释放速率季节变化的首要因素.
    研究报告
    内蒙古天然与放牧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王跃思, 纪宝明
    2003, 14(03):  372-376. 
    摘要 ( 359 )   PDF (300KB) ( 93 )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内蒙古典型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结果表明,四类天然草原吸收CH4、排放N2O和CO2各自有其相对固定的季节变化形式,四类草原和大气交换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形式基本一致,受年度气候变化所控制,而土壤、植被类型、降雨量等天然因素和放牧强度等人为因素仅影响排放强度。与天然羊草草原相比,自由放牧降低了羊草草原对CH4的吸收和N2O排放,增加了CO2的排放。
    研究论文
    内蒙古天然与放牧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王跃思, 薛敏, 黄耀, 刘广仁, 王明星, 纪宝明
    2003, (3):  372-376. 
    摘要 ( 0 )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内蒙古典型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结果表明,四类天然草原吸收CH4、排放N2O和CO2各自有其相对固定的季节变化形式,四类草原和大气交换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形式基本一致,受年度气候季节变化所控制,而土壤、植被类型、降雨量等天然因素和放牧强度等人为因素仅影响排放强度.与天然羊草草原相比,自由放牧降低了羊草草原对CH4的吸收和N2O排放,增加了CO2的排放.
    研究报告
    莴笋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反应
    田霄鸿, 李生秀
    2003, 14(03):  377-381. 
    摘要 ( 373 )   PDF (342KB) ( 28 )  
    探讨了不同形态氮素对莴笋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营养特性。结果表明,莴笋幼苗根系对NH4^+ -N的亲和力稍大于NO3^- -N的亲和力;分别供给NO3^- -N+NO3^- -N及NH4^+ -N,莴笋的生物学产量和吸N量均依次递减(分别为100:56.9:12.4,100:48.9:8.6),因此在水培条件下,NO3^- -N是最适合莴笋生长发育的氮源,NH4^+ -N与NO3^- -N各占50%时对莴笋的生长发育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仅以NH4^+ -N作氮源则莴笋很难生长;NH4^+ -N与NO3^- -N各占50%时,莴笋倾向于吸收较多的NH4^+ -N,而且在培养不同阶段NH4^+/NO3^-吸收比例均大于1,莴笋表现出喜铵性,但NH4^+ -N并非莴笋很适合的氮源;营养液中NO3^- -N不足,主要影响莴笋茎叶的生长,而NH4^+ -N所占比例达50%时,莴笋根系生长受到抑制,且有明显的受害症状;以NO3^- -N作氮源预培养两周,以含微量NO3^- -N的自来水为水源,再单独以NH4^+ -N为氮源,对莴笋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大幅度降低了体内硝酸盐的含量。尿素作氮源莴笋未出现受害症状,但莴笋的生长发育状况明显劣于其它氮源。
    研究论文
    莴笋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反应
    田霄鸿, 李生秀, 王朝辉, 尹向涛, 陈世祥
    2003, (3):  377-381. 
    摘要 ( 0 )  
    探讨了不同形态氮素对莴笋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营养特性.结果表明,莴笋幼苗根系对NH4+-N的亲和力稍大于NO3--N的亲和力;分别供给NO3--N、NH4+-N+NO3--N及NH4+-N,莴笋的生物学产量和吸N量均依次递减(分别为100:56.9:12.4,100:48.9:8.6),因此在水培条件下,NO3--N是最适合莴笋生长发育的氮源,NH4+-N与NO3--N各占50%时对莴笋的生长发育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仅以NH4+-N作氮源则莴笋很难生长;NH4+-N与NO3--N各占50%时,莴笋倾向于吸收较多的NH4+-N,而且在培养不同阶段NH4+/NO3-吸收比例均大于1,莴笋表现出喜铵性,但NH4+-N并非莴笋很适合的氮源;营养液中NO3--N不足,主要影响莴笋茎叶的生长,而NH4+-N所占比例达50%时,莴笋根系生长受到抑制,且有明显的受害症状;以NO3--N作氮源预培养两周,以含微量NO3--N的自来水为水源,再单独以NH4+-N为氮源,对莴笋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大幅度降低了体内硝酸盐的含量.尿素作氮源莴笋未出现受害症状,但莴笋的生长发育状况明显劣于其它氮源.
    研究报告
    丁香(Syringa L.)种间杂交幼胚离体培养研究
    周莉, 罗凤霞
    2003, 14(03):  382-386. 
    摘要 ( 417 )   PDF (311KB) ( 72 )  
    采用幼胚离体培养方法克服幼胚败育从而直接获得杂种实生苗,对影响丁香幼胚培养成功的各种因子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丁香幼胚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Monnier;最佳糖浓度为50g·L^-1;幼胚在50-60d胚龄时培养最容易成功;加入适量的椰乳、谷氮酰胺或谷氨酸及活性炭可以促进幼胚的萌发和生长。低浓度(0.01mg·L^-1)BA的加入可以提高幼胚的萌发率;NAA浓度以0.01mg·L^-1为最佳。
    研究论文
    丁香(Syringa L.)种间杂交幼胚离体培养研究
    周莉, 罗凤霞, 代力民
    2003, (3):  382-386. 
    摘要 ( 0 )  
    采用幼胚离体培养方法克服幼胚败育从而直接获得杂种实生苗,对影响丁香幼胚培养成功的各种因子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丁香幼胚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Monnier;最佳糖浓度为50g·L-1;幼胚在50~60d胚龄时培养最容易成功;加入适量的椰乳、谷氨酰胺或谷氨酸及活性炭可以促进幼胚的萌发和生长.低浓度(0.01mg·L-1)BA的加入可以提高幼胚的萌发率;NAA浓度以0.01mg·L-1为最佳.
    研究报告
    CO2浓度、氮和水分对春小麦光合、蒸散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伏生, 康绍忠
    2003, 14(03):  387-393. 
    摘要 ( 392 )   PDF (444KB) ( 100 )  
    研究了不同土壤氮和土壤水分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春小麦光合作用、气孔导度、蒸散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干旱处理的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幅度增加大于湿润处理,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光合速率相应增加,而不施氮脂增加有限;干旱处理气孔导度幅度减少大于湿润处理,不施氮肥的大于氮肥充足的CO2浓度升高,干旱处理的蒸散量减少比湿润处理多,不施氮肥的蒸散量减少较为明显;但干旱处理单叶WUE增加大于湿润处理;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冠层WUE提高,而不施氮肥的冠层WUE最低。因而CO2浓度升高、光合速率增加和蒸散量减少会减缓干旱的不利影响,增强作物对干旱胁迫的抵御能力。
    研究论文
    CO2浓度、氮和水分对春小麦光合、蒸散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伏生, 康绍忠, 张富仓
    2003, (3):  387-393. 
    摘要 ( 0 )  
    研究了不同土壤氮和土壤水分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春小麦光合作用、气孔导度、蒸散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干旱处理的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幅度增加大于湿润处理,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光合速率相应增加,而不施氮肥增加有限;干旱处理气孔导度幅度减少大于湿润处理,不施氮肥的大于氮肥充足的.CO2浓度升高,干旱处理的蒸散量减少比湿润处理多,不施氮肥的蒸散量减少较为明显;但干旱处理单叶WUE增加大于湿润处理;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冠层WUE提高,而不施氮肥的冠层WUE最低.因而CO2浓度升高、光合速率增加和蒸散量减少会减缓干旱的不利影响,增强作物对干旱胁迫的抵御能力.
    研究报告
    水稻多组分双向反射模型的研究
    申广荣, 王人潮
    2003, 14(03):  394-398. 
    摘要 ( 332 )   PDF (328KB) ( 45 )  
    利用1999-2000年的水稻田间试验实测光谱数据,对水稻不同生长期特性建立的水稻多组分双向反向模型进行了一些主要因子的敏感性分析及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水稻冠层叶、茎干、穗等作用及水稻不同生长期特点的水稻多组分双向反向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水稻多组分反向光谱的角度分布特征,较准确地模拟水稻不同条件下水稻的自然方向反向系数和冠层"热点"效应的非对称性分布。得到了薄层水体和土壤背景的一次反向辐射以及在冠层内部、薄层水体和土壤表面相互间的多次反向辐射随水稻各组分平均倾角的变化规律,冠层双向反向率随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特征。
    研究论文
    水稻多组分双向反射模型的研究
    申广荣, 王人潮
    2003, (3):  394-398. 
    摘要 ( 0 )  
    利用1999~2000年的水稻田间试验实测光谱数据,对水稻不同生长期特性建立的水稻多组分双向反射模型进行了一些主要因子的敏感性分析及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水稻冠层叶、茎干、穗等作用及水稻不同生长期特点的水稻多组分双向反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水稻多组分反射光谱的角度分布特征,较准确地模拟水稻不同条件下水稻的自然方向反射系数和冠层“热点”效应的非对称性分布.得到了薄层水体和土壤背景的一次反射辐射以及在冠层内部、薄层水体和土壤表面相互间的多次反射辐射随水稻各组分平均倾角的变化规律,冠层双向反射率随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特征.
    研究报告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
    钱晓晴, 沈其荣
    2003, 14(03):  399-404. 
    摘要 ( 381 )   PDF (348KB) ( 107 )  
    采用温室微区试验研究常规水作、裸地旱作、覆膜旱作和覆草旱作等土壤水分管理下水稻生长及其对水分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几种旱作水稻的需水量为349-473mm,常规水和水稻需水量为762.5mm。旱作水稻的水分籽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为0.899-1.273g·kg-1和1.655-2.321g·kg-1之间,而相同条件下常规水作水稻水分的籽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为0.766g·kg-1和1.459g·kg-1左右。覆草旱作水稻可以获得相当于常规水作水稻90%的经济产量。
    研究论文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
    钱晓晴, 沈其荣, 徐勇, 王娟娟, 沈辉
    2003, (3):  399-404. 
    摘要 ( 0 )  
    采用温室微区试验研究常规水作、裸地旱作、覆膜旱作和覆草旱作等土壤水分管理下水稻生长及其对水分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几种旱作水稻的需水量为349~473mm,常规水作水稻需水量为762.5mm.旱作水稻的水分籽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为0.899~1.273g·kg-1和1.655~2.321g·kg-1之间,而相同条件下常规水作水稻水分的籽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仅为0.766g·kg-1和1.459g·kg-1左右.覆草旱作水稻可以获得相当于常规水作水稻90%的经济产量.
    研究报告
    利用定量杂交方法对几个人工和环境微生物样品的分析研究
    黄立南, 陈月琴
    2003, 14(03):  405-408. 
    摘要 ( 346 )   PDF (258KB) ( 61 )  
    利用真细菌和真核生物两个域特异性探针,初步建立起16SrRNA定量杂交的方法,并对几个人工RNA样品(由提取自S.cerevisiae和P.fluorescens纯培养细胞的RNA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和一个提取自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RNA样品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从域的水平上对这些样品的组成作较精确的分析,从而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论文
    利用定量杂交方法对几个人工和环境微生物样品的分析研究
    黄立南, 陈月琴, 周惠, 屈良鹄
    2003, (3):  405-408. 
    摘要 ( 0 )  
    利用真细菌和真核生物两个域特异性探针,初步建立起16SrRNA定量杂交的方法,并对几个人工RNA样品(由提取自S.cerevisiaeP.fluorescens纯培养细胞的RNA按一定比例混和而成)和一个提取自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RNA样品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从域的水平上对这些样品的组成作较精确的分析,从而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报告
    马粪海胆对环境变化的耐受性与选择性研究
    尤凯, 曾晓起
    2003, 14(03):  409-412. 
    摘要 ( 377 )   PDF (270KB) ( 64 )  
    对采自青岛近岸的马粪海胆进行温度、盐度、光强与底质等因子的耐受及选择实验。结果表明,青岛近岸马粪海胆的适温范围约在8-22℃,对温度的选择受驯养水温的影响;属窄盐性种类,适盐范围约在30-35;喜好弱光环境,饥饿状态的选择光强(8-25lx)较非饥饿状态(10-35lx)低;对粗沙砾底质具明显的正选择,而对细沙性底质呈明显的负选择。
    研究论文
    马粪海胆对环境变化的耐受性与选择性研究
    尤凯, 曾晓起, 刘晖, 张秀梅, 刘群
    2003, (3):  409-412. 
    摘要 ( 0 )  
    对采自青岛近岸的马粪海胆进行温度、盐度、光强与底质等因子的耐受及选择实验.结果表明,青岛近岸马粪海胆的适温范围约在8~22℃,对温度的选择受驯养水温的影响;属窄盐性种类,适盐范围约在30~35;喜好弱光环境,饥饿状态的选择光强(8~25lx)较非饥饿状态(10~35lx)低;对粗沙砾底质具明显的正选择,而对细沙性底质呈明显的负选择.
    研究报告
    朝鲜球坚蚧及黑缘红瓢虫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研究
    黄保宏, 邹运鼎
    2003, 14(03):  413-417. 
    摘要 ( 438 )   PDF (257KB) ( 95 )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朝鲜球坚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s)若虫及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lidus Hope)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朝鲜球坚蚧若虫种九和黑缘红瓢虫幼虫种群的半变异函数均可拟合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在小尺度上,空间变异主要是由其空间自相关引起的,且不同时期格局变化不明显,变程分别为9.56-15.70m和18.83-19.74m之间。黑缘红瓢虫种群与朝鲜球坚蚧种群之间具有很强的追随关系,说明黑缘红瓢虫种群是朝鲜球坚蚧种群的优势天敌。
    研究论文
    朝鲜球坚蚧及黑缘红瓢虫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研究
    黄保宏, 邹运鼎, 毕守东, 朱宏伟, 高正良
    2003, (3):  413-417. 
    摘要 ( 0 )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朝鲜球坚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s)若虫及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lidus Hope)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朝鲜球坚蚧若虫种群和黑缘红瓢虫幼虫种群的半变异函数均可拟合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在小尺度上,空间变异主要是由其空间自相关引起的,且不同时期格局变化不明显,变程分别为9.56~15.70m和18.83~19.74m之间.黑缘红瓢虫种群与朝鲜球坚蚧种群之间具有很强的追随关系,说明黑缘红瓢虫种群是朝鲜球坚蚧种群的优势天敌.
    研究报告
    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与干扰关系的研究
    刘志民, 高红瑛
    2003, 14(03):  418-422. 
    摘要 ( 409 )   PDF (382KB) ( 156 )  
    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研究是涉及植物的适应或进化、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方面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研究内容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按Grime的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分类、植物营养繁殖与干扰适应、种子形态学与干扰适应、土壤种子库与干扰适应、植物繁殖体传播和萌发与干扰适应论述了当今极受关注的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与干扰关系,简述了我国干旱区干扰与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关系研究。
    研究论文
    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与干扰关系的研究
    刘志民, 蒋德明, 高红瑛, 常学礼
    2003, (3):  418-422. 
    摘要 ( 0 )  
    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研究是涉及植物的适应或进化、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方面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研究内容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按Grime的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分类、植物营养繁殖与干扰适应、种子形态学与干扰适应、土壤种子库与干扰适应、植物繁殖体传播和萌发与干扰适应论述了当今极受关注的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与干扰关系,简述了我国干旱区干扰与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关系研究.
    研究报告
    演替研究在常绿阔叶林抚育和恢复上的应用
    丁圣彦, 宋永昌
    2003, 14(03):  423-426. 
    摘要 ( 369 )   PDF (308KB) ( 108 )  
    以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动态过程为例,比较研究了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主要树种白栎(Quercus fabr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木荷(Schima superba)和栲树(C.fargesii)的群落生态学特征、种群生态学特征和生理生态学特性。阐明了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间的相互更替过程;探讨了主要优势种群的植株结构及其更新能力的演变规律;揭示了演替系列群落主要优势种相互更替的原因。
    研究论文
    演替研究在常绿阔叶林抚育和恢复上的应用
    丁圣彦, 宋永昌
    2003, (3):  423-426. 
    摘要 ( 0 )  
    以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动态过程为例,比较研究了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主要树种白栎(Quercus fabri)、马尾松(Pinusmas sonian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木荷(Schima superba)和栲树(C.fargesii)的群落生态学特征、种群生态学特征和生理生态学特性.阐明了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间的相互更替过程;探讨了主要优势种群的植株结构及其更新能力的演变规律;揭示了演替系列群落主要优势种相互更替的原因.
    研究报告
    草地景观生态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及其进展
    田育红, 刘鸿雁
    2003, 14(03):  427-433. 
    摘要 ( 358 )   PDF (537KB) ( 42 )  
    目前我国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生产力下降,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直接威胁牧区经济的发展,如何管好、用好草地资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在草地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文中以草地景观生态研究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为主线,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草地景观生态研究的最新进展,总结了草地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景观退化与恢复、景观美学价值等国内外研究热点的研究状况,概括了国内外草地景观研究方法,并结合国外草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从各个角度为决策者提供合理建议。
    研究论文
    草地景观生态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及其进展
    田育红, 刘鸿雁
    2003, (3):  427-433. 
    摘要 ( 0 )  
    目前我国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生产力下降,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直接威胁牧区经济的发展,如何管好、用好草地资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在草地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文中以草地景观生态研究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为主线,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草地景观生态研究的最新进展,总结了草地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景观退化与恢复、景观美学价值等国内外研究热点的研究状况,概括了国内外草地景观研究方法,并结合国外草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从各个角度为决策者提供合理建议.
    研究报告
    地表水热通量研究进展
    孙睿, 刘昌明
    2003, 14(03):  434-438. 
    摘要 ( 446 )   PDF (355KB) ( 68 )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地表水热通景观测研究的进展及3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SVAT):单层模型、双层模型和多层模型。遥感手段常用于监测大面积地表水热通量。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现已建立了许多遥感模型以估算水热通量(如简化模型、单层模型、附加阻抗模型、作物缺水指数模型和二源阻抗模型等),并对这些模型复杂程度及应用范围进行了分析。
    研究论文
    地表水热通量研究进展
    孙睿, 刘昌明
    2003, (3):  434-438. 
    摘要 ( 0 )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地表水热通量观测研究的进展及3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SVAT):单层模型、双层模型和多层模型.遥感手段常用于监测大面积地表水热通量.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现已建立了许多遥感模型以估算水热通量(如简化模型、单层模型、附加阻抗模型、作物缺水指数模型和二源阻抗模型等),并对这些模型复杂程度及应用范围进行了分析.
    研究报告
    植食性哺乳动物食物选择的生态学意义及行为机制
    李俊年, 刘季科
    2003, 14(03):  439-442. 
    摘要 ( 318 )   PDF (312KB) ( 63 )  
    综述了植食性哺乳动物食物选择行为机制的研究进展。植食性动物的食物选择是觅食生态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动物食物选择对策主要有营养选择、植物次生化合物假设、营养平衡假设、最优觅食理论和条件性气味回避假设。动物学习食物选择的行为过程中,觅食个体能通过其认知过程和感知过程来处理食物信息、学习选择食物项目是一种可塑性行为方式,有利于动物获得适应栖息地的行为模式。幼体通过社会学习自母体学习的觅食经验,在幼体一生的食物选择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条件下,幼体可模仿成体的食物选择模式;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动物通过试错学习选择的食物项目可能较模仿成体所摄取的食物项目营养含量更丰富。
    研究论文
    植食性哺乳动物食物选择的生态学意义及行为机制
    李俊年, 刘季科
    2003, (3):  439-442. 
    摘要 ( 0 )  
    综述了植食性哺乳动物食物选择行为机制的研究进展.植食性动物的食物选择是觅食生态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动物食物选择对策主要有营养选择、植物次生化合物假设、营养平衡假设、最优觅食理论和条件性气味回避假设.动物学习食物选择的行为过程中,觅食个体能通过其认知过程和感知过程来处理食物信息.学习选择食物项目是一种可塑性行为方式,有利于动物获得适应栖息地的行为模式.幼体通过社会学习自母体学习的觅食经验,在幼体一生的食物选择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条件下,幼体可模仿成体的食物选择模式;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动物通过试错学习选择的食物项目可能较模仿成体所摄取的食物项目营养含量更丰富.
    研究报告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治理对策
    马骏, 高必达
    2003, 14(03):  443-446. 
    摘要 ( 378 )   PDF (330KB) ( 69 )  
    评述了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治理对策。其生态风险主要表现在目标害虫的抗性和对非目标生物群落的变化。目标害虫与转基因抗虫棉的互相作用和抗虫棉杀虫毒素的时空表达方式是目标害虫抗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转基因抗虫棉田中,虽然对目标害虫的防治次数大为减少,但害虫和天敌群落的稳定性仍不如常规棉田,某种次要害虫大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认为将转基因抗虫棉纳入综合防治体系并培育更加高效的抗虫棉是治理目标害虫抗性和防止次要害虫上升的重要措施。
    研究论文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治理对策
    马骏, 高必达, 万方浩, 郭建英
    2003, (3):  443-446. 
    摘要 ( 0 )  
    评述了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治理对策.其生态风险主要表现在目标害虫的抗性和对非目标生物群落的变化.目标害虫与转基因抗虫棉的互相作用和抗虫棉杀虫毒素的时空表达方式是目标害虫抗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转基因抗虫棉田中,虽然对目标害虫的防治次数大为减少,但害虫和天敌群落的稳定性仍不如常规棉田,某种次要害虫大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认为将转基因抗虫棉纳入综合防治体系并培育更加高效的抗虫棉是治理目标害虫抗性和防止次要害虫上升的重要措施.
    研究报告
    道路生态研究进展
    李月辉, 胡远满
    2003, 14(03):  447-452. 
    摘要 ( 420 )   PDF (471KB) ( 184 )  
    道路广泛分布在各种景观中,其密度和交通量都不断增加,随之带来多方面的生态影响:道路建设导致动植物死亡和生境丧失、物理化学环境变化、路旁植被改变。对动物种群产生的生态影响包括道路致死、道路回避和巢区转移、移动格局改变、障碍作用导致生境和种群的破碎化。道路还强烈地改变景观格局和过程。道路生态影响的定量化测度指数包括道路密度、道路位置和道路影响域,道路生态研究在道路规划和野生动物保护中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研究论文
    道路生态研究进展
    李月辉, 胡远满, 李秀珍, 肖笃宁
    2003, (3):  447-452. 
    摘要 ( 0 )  
    道路广泛分布在各种景观中,其密度和交通量都不断增加,随之带来多方面的生态影响:道路建设导致动植物死亡和生境丧失、物理化学环境变化、路旁植被改变.对动物种群产生的生态影响包括道路致死、道路回避和巢区转移、移动格局改变、障碍作用导致生境和种群的破碎化.道路还强烈地改变景观格局和过程.道路生态影响的定量化测度指数包括道路密度、道路位置和道路影响域,道路生态研究在道路规划和野生动物保护中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研究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提取与纯化研究进展
    向万胜, 吴金水
    2003, 14(03):  453-456. 
    摘要 ( 403 )   PDF (306KB) ( 111 )  
    综合评述了土壤微生物提取与纯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壤微生物的分离提取过程一般分为土壤分散、提取与纯化3个步骤。采用过滤、离心和淘选3种方法可以成功地分离提取大部分土壤细菌;但土壤真菌的提取则相对较为困难,目前可采用的方法有旋转框技术、液相提取与滤膜检测、以及低速离心技术,这些方法可提取出部分真菌菌丝。两相分离技术可用以提取的土壤微生物进行纯化。
    研究论文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提取与纯化研究进展
    向万胜, 吴金水, 肖和艾, 李学垣
    2003, (3):  453-456. 
    摘要 ( 0 )  
    综合评述了土壤微生物提取与纯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壤微生物的分离提取过程一般分为土壤分散、提取与纯化3个步骤.采用过滤、离心和淘选3种方法可以成功地分离提取大部分土壤细菌;但土壤真菌的提取则相对较为困难,目前可采用的方法有旋转框技术、液相提取与滤膜检测、以及低速离心技术,这些方法可提取出部分真菌菌丝.两相分离技术可用以对提取的土壤微生物进行纯化.
    研究报告
    有机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夏会龙, 吴良欢
    2003, 14(03):  457-460. 
    摘要 ( 365 )   PDF (292KB) ( 49 )  
    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有机污染物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植物能通过根系从环境中吸收和积累PCBs、PAHs等有机污染物,并将吸收的TNT、TCE及有机农药降解为高极性产物、水和CO2;另一方面植物根际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根际生物吸收与,使植物对有机污染环境的修复效果更明显。文中探讨了有机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的优势、问题与未来的研究。
    研究论文
    有机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夏会龙, 吴良欢, 陶勤南
    2003, (3):  457-460. 
    摘要 ( 0 )  
    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有机污染物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植物能通过根系从环境中吸收和积累PCBs、PAHs等有机污染物,并将吸收的TNT、TCE及有机农药降解为高极性产物、水和CO2;另一方面植物根际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根际生物吸收与代谢,使植物对有机污染环境的修复效果更明显.文中探讨了有机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的优势、问题与未来的研究.
    研究报告
    微卫星多态性检测技术及其在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晏鹏, 吴孝兵
    2003, 14(03):  461-464. 
    摘要 ( 346 )   PDF (299KB) ( 47 )  
    微卫星是一种新型的分子遗传标记,具有只需极少量样品即可进行PCR扩增等优点,使之极其适合于保护遗传化学研究。阐释了微卫星的结构、微卫星多态检测技术的原理,简要论述了微卫生多态检测技术的优点及其应用,并介绍了一种分离动物微卫星位点的富集方法。
    研究论文
    微卫星多态性检测技术及其在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晏鹏, 吴孝兵, 史燕, 张方
    2003, (3):  461-464. 
    摘要 ( 0 )  
    微卫星是一种新型的分子遗传标记,具有只需极少量样品即可进行PCR扩增等优点,使之极其适合于保护遗传学研究.阐释了微卫星的结构、微卫星多态检测技术的原理,简要论述了微卫星多态检测技术的优点及其应用,并介绍了一种分离动物微卫星位点的富集方法.
    研究报告
    西辽河平原不同利用条件下羊草无性系种群结构的研究
    2003, 14(03):  465-466. 
    摘要 ( 321 )   PDF (136KB) ( 38 )  
    研究论文
    西辽河平原不同利用条件下羊草无性系种群结构的研究
    田迅, 杨允菲
    2003, (3):  465-466.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毛乌素沙化景观内斑块间的多种边界
    陈玉福, 董鸣
    2003, 14(03):  467-469. 
    摘要 ( 260 )   PDF (240KB) ( 61 )  
    研究论文
    毛乌素沙化景观内斑块间的多种边界
    陈玉福, 董鸣
    2003, (3):  467-469.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土壤因子对野生植物AM真菌的影响
    盖京苹, 刘润进
    2003, 14(03):  470-472. 
    摘要 ( 332 )   PDF (291KB) ( 70 )  
    研究论文
    土壤因子对野生植物AM真菌的影响
    盖京苹, 刘润进
    2003, (3):  470-472.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麦套不同熟性棉复合群体的生产力及生理生态特性
    李伶俐, 杜远仿
    2003, 14(03):  473-476. 
    摘要 ( 348 )   PDF (272KB) ( 40 )  
    研究论文
    麦套不同熟性棉复合群体的生产力及生理生态特性
    李伶俐, 谭金芳, 李文, 马宗斌, 孙敦立, 杜远仿
    2003, (3):  473-476.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9568D镰孢霉作用于死态龙血树形成血脂的研究
    江东福, 许坤一
    2003, 14(03):  477-478. 
    摘要 ( 356 )   PDF (117KB) ( 72 )  
    研究论文
    9568D镰孢霉作用于死态龙血树形成血脂的研究
    江东福, 马萍, 杨靖, 王兴红, 许坤一, 黄燕, 陈绍红
    2003, (3):  477-478.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泥螺养殖滩涂异养菌群和弧菌的检测
    王国良, 林宝定
    2003, 14(03):  479-480. 
    摘要 ( 319 )   PDF (132KB) ( 76 )  
    研究论文
    泥螺养殖滩涂异养菌群和弧菌的检测
    王国良, 陆彤霞, 金珊, 於宏, 钱云霞, 王一农, 林宝定
    2003, (3):  479-480. 
    摘要 ( 0 )  
    人类活动对榆树疏林土壤环境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杨利民, 周广胜, 王国宏, 王玉辉
    2003, (3):  321-325. 
    摘要 ( 923 )   PDF (504KB) ( 353 )  
    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是目前主要的全球变化问题之一.榆树疏林是分布于温带草原地带的沙地生境顶级群落,其生态环境脆弱,极易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研究结果表明,各种人类活动(包括人工林的建造)对原生榆树疏林土壤环境和植物多样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人工樟子松林和重牧干扰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工杨树林.在沙地环境治理中应充分地考虑自然规律和系统的短期与长期生态过程的统一.
    夜间低温胁迫对两种生长光强下藤黄幼苗叶片荧光特征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蔡志全, 曹坤芳, 冯玉龙, 冯志立
    2003, (3):  326-330. 
    摘要 ( 887 )   PDF (622KB) ( 350 )  
    对两种不同生长光强下(自然光的8%和50%)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木本植物藤黄(Garcinia hanburyi)幼苗经夜间低温(4℃)处理后荧光特性和活性氧代谢的研究结果表明,低温使藤黄叶片光合机构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非环式电子传递的量子效率(ФPSⅡ)、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下降,原初荧光(F0)上升.低温胁迫消除后,生长在50%光强下藤黄叶片的Fv/Fm和F0在3d后仍不能完全恢复,而生长在8%光强下藤黄叶片的Fv/Fm和F0基本恢复,说明低温使生长在8%光强下藤黄的光合机构PSⅡ反应中心受到可逆失活,而生长在50%光强下藤黄的光合机构受到氧化伤害.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两种生长光强藤黄叶片活性氧保护酶(SOD,CAT,APX)的活性虽升高,但O2-.的生成速率、H2O2和MDA含量积累增加.而在恢复阶段,生长在8%光强比生长在50%光强下藤黄叶片的活性氧含量下降得快,进一步说明生长在高光强的植物比生长在低光强的植物受低温伤害大.
    空气CO2增高条件下荔枝叶片光合作用和超氧自由基产率
    孙谷畴, 曾小平, 赵平, 彭少麟
    2003, (3):  331-335. 
    摘要 ( 844 )   PDF (284KB) ( 262 )  
    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77±5PaCO2分压下30d的荔枝幼树,其光合速率较大气CO2分压(39.3Pa)下的低23%,光下线粒体呼吸速率和不包含光下呼吸的CO2补偿点亦略有降低.空气CO2增高使叶片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降低,表明大气增高CO2分压下叶片的光系统I(PSI)能量水平较低,叶片超氧自由基产率亦降低39%,叶片感染荔枝霜疫霉病率则从生长在大气CO2分压下的1.8%增至9.5%.可能较低光合和呼吸代谢诱致较低的超氧自由基产率,而使叶片易受病害侵染.叶片受病害侵染后表现为超氧自由基的激增.在全球大气CO2分压增高趋势下须加强对荔枝霜疫霉病的控制.
    光照对苦瓜形态可塑性及生物量配置的影响
    陶建平, 钟章成
    2003, (3):  336-340. 
    摘要 ( 1632 )   PDF (642KB) ( 411 )  
    在人为遮阴条件下,对苦瓜的生长动态、形态特征以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遮阴处理下苦瓜植株的生长有较大的差异,弱光照不利于苦瓜构件数量的增加和生物量的积累;植株在弱光下形成较少的分枝,较薄的叶片以及较细长的主茎和叶柄,表现出较强光生长环境下更强的形态可塑性;植株在生长早期较生长晚期有较大的形态可塑性;生物量对叶片和主茎的分配随光照的减弱而增大,分枝的生物量分配随光照的减弱而降低,光照对分枝茎的生物量分配影响不大;在光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外界支持物的缺乏不会对苦瓜的生长造成太大的影响.
    森林土壤有机质层中多酚类物质的生态反馈意义
    钟哲科, 王人潮, 江波
    2003, (3):  341-344. 
    摘要 ( 1027 )   PDF (225KB) ( 365 )  
    对欧洲中部成熟云杉林分在改造和更新后土壤有机质层中多酚类物质(多酚、缩合单宁)以及与其它化学和生物性质变化的比较,探索了多酚类物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调节功能.结果表明,多酚含量与有效离子交换量(ECEC)呈显著相关性,而与有机含量无显著相关.土壤净矿化率与多酚、有机质C、C/N无显著相关性,而同缩合单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同时,土壤多酚含量与土壤可溶性N、C(1mol·L-1KCl浸提)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多酚类物质虽然在林木自身代谢中没有明显的生理作用,但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反馈意义应引起重视.
    桉树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与微量元素含量的关系
    李跃林, 彭少麟, 李志辉, 任海, 李志安
    2003, (3):  345-348. 
    摘要 ( 870 )   PDF (223KB) ( 251 )  
    运用典范相关分析研究了桉树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关系.结果表明,Zn和Mn对土壤蛋白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大.Zn在一定程度上对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有抑制作用;而Mn对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有促进作用.结合林地生物的生长特征等因子,“综合土壤酶因子”可作为土壤肥力评价的一个指标,对桉树林地土种的划分有一定意义.
    生态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蔡燕飞, 廖宗文, 章家恩, 孔维栋, 何成新
    2003, (3):  349-353. 
    摘要 ( 990 )   PDF (236KB) ( 537 )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FAMEs分析研究了不同用量生态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的抑制效果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地番茄青枯病发生率为100%,施生态有机肥显著地降低了连作地番茄青枯病的发生.用量为1kg·m-2和0.5kg·m-2时,番茄青枯病发生率分别为39%和50%,两种施肥量间差异不显著.施生态有机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脂肪酸指纹发生明显改变,革兰氏阴性菌生物标记物cyc17:0的含量增加,真菌生物标记物c18:2w6的含量增加,作为AM菌根的生物标记物c16:111c呈上升趋势.聚类分析表明,对照和施生态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脂肪酸指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1.08,不同施用量处理之间的最短距离是0.70.施用生态有机肥能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增强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抑病性,从而提高了土壤质量.
    日光温室CO2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魏珉, 邢禹贤, 王秀峰, 马红
    2003, (3):  354-358. 
    摘要 ( 861 )   PDF (259KB) ( 363 )  
    研究了日光温室内CO2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日光温室CO2浓度日变化曲线通常呈不规则“U”形,有时呈不规则“W”形.冬春栽培过程中日最高CO2浓度逐渐减小,日最低浓度和昼平均浓度先降后升,CO2亏缺时间逐渐延长.温室内CO2空间分布特点通常是早晨和傍晚为前部>中部>后部,近地面层>作物冠层>顶层;中午前后为前部<中部<后部,近地面层>顶层>作物冠层.影响日光温室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度,通风不能阻止温室内高浓度CO2外逸和避免CO2亏缺.幼苗期群体光合较弱、土壤呼吸旺盛,温室CO2浓度较高;结果期群体光合旺盛、土壤呼吸衰竭,CO2亏缺严重.
    灌草与林带搭配条件下防护效应的数值模拟
    王元, 周军莉, 徐忠
    2003, (3):  359-362. 
    摘要 ( 1004 )   PDF (217KB) ( 231 )  
    在对林带和灌草进行参数化的基础上,将有、无灌草带存在情况下绕林带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两种流场中沿流相对风速、不同断面风速廓线及湍动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灌草在防护林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林带迎风面和带后一定区域内,均使风速减小.最后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并从实验角度分析了灌草的作用.
    毛果苔草湿地枯落物及其地下生物量动态
    何池全
    2003, (3):  363-366. 
    摘要 ( 1046 )   PDF (465KB) ( 323 )  
    采用网袋法和土柱法分别对三江平原湿地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种群枯落物及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果苔草的立枯物总的变化趋势是其拟合曲线符合指数方程.以其凋落物的失重率表示分解速率,而日失重率是随着时间增长而不断减少,且日失重率的变化在0.7058%~0.2372%之间.毛果苔草全生长季(1999年5月2日~10月10日)枯落物总量为210.8876g·m-2.毛果苔草地下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呈倒金字塔形,数学模拟近于抛物线型.
    植物生长季退化草毡寒冻雏形土CO2释放特征
    周党卫, 曹广民, 张金霞, 赵新全, 周兴民
    2003, (3):  367-371. 
    摘要 ( 974 )   PDF (501KB) ( 366 )  
    对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退化草毡寒冻雏形土CO2释放的全天候连续观测结果表明,退化草毡寒冻雏形土CO2的释放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日最大释放速率出现于12:00~14:00,最小释放速率出现于6:00~8:00;植物生长季的最大振幅为462.49mg·m-2·h-1(8月18日),最小振幅为114.97mg·m-2·h-1(5月9日),CO2释放速率白天大于夜晚.不同物候期CO2释放速率亦不同,草盛期>枯黄期>返青期.最大日均值为480.76mg·m-2·h-1(8月18日),最小日均值为140.77mg·m-2·h-1(5月9日).释放速率与气温、地表温度及土壤5cm地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温度是决定CO2释放速率季节变化的首要因素.
    内蒙古天然与放牧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王跃思, 薛敏, 黄耀, 刘广仁, 王明星, 纪宝明
    2003, (3):  372-376. 
    摘要 ( 926 )   PDF (641KB) ( 400 )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内蒙古典型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结果表明,四类天然草原吸收CH4、排放N2O和CO2各自有其相对固定的季节变化形式,四类草原和大气交换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形式基本一致,受年度气候季节变化所控制,而土壤、植被类型、降雨量等天然因素和放牧强度等人为因素仅影响排放强度.与天然羊草草原相比,自由放牧降低了羊草草原对CH4的吸收和N2O排放,增加了CO2的排放.
    莴笋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反应
    田霄鸿, 李生秀, 王朝辉, 尹向涛, 陈世祥
    2003, (3):  377-381. 
    摘要 ( 970 )   PDF (264KB) ( 394 )  
    探讨了不同形态氮素对莴笋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营养特性.结果表明,莴笋幼苗根系对NH4+-N的亲和力稍大于NO3--N的亲和力;分别供给NO3--N、NH4+-N+NO3--N及NH4+-N,莴笋的生物学产量和吸N量均依次递减(分别为100:56.9:12.4,100:48.9:8.6),因此在水培条件下,NO3--N是最适合莴笋生长发育的氮源,NH4+-N与NO3--N各占50%时对莴笋的生长发育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仅以NH4+-N作氮源则莴笋很难生长;NH4+-N与NO3--N各占50%时,莴笋倾向于吸收较多的NH4+-N,而且在培养不同阶段NH4+/NO3-吸收比例均大于1,莴笋表现出喜铵性,但NH4+-N并非莴笋很适合的氮源;营养液中NO3--N不足,主要影响莴笋茎叶的生长,而NH4+-N所占比例达50%时,莴笋根系生长受到抑制,且有明显的受害症状;以NO3--N作氮源预培养两周,以含微量NO3--N的自来水为水源,再单独以NH4+-N为氮源,对莴笋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大幅度降低了体内硝酸盐的含量.尿素作氮源莴笋未出现受害症状,但莴笋的生长发育状况明显劣于其它氮源.
    丁香(Syringa L.)种间杂交幼胚离体培养研究
    周莉, 罗凤霞, 代力民
    2003, (3):  382-386. 
    摘要 ( 940 )   PDF (627KB) ( 326 )  
    采用幼胚离体培养方法克服幼胚败育从而直接获得杂种实生苗,对影响丁香幼胚培养成功的各种因子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丁香幼胚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Monnier;最佳糖浓度为50g·L-1;幼胚在50~60d胚龄时培养最容易成功;加入适量的椰乳、谷氨酰胺或谷氨酸及活性炭可以促进幼胚的萌发和生长.低浓度(0.01mg·L-1)BA的加入可以提高幼胚的萌发率;NAA浓度以0.01mg·L-1为最佳.
    CO2浓度、氮和水分对春小麦光合、蒸散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伏生, 康绍忠, 张富仓
    2003, (3):  387-393. 
    摘要 ( 896 )   PDF (844KB) ( 449 )  
    研究了不同土壤氮和土壤水分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春小麦光合作用、气孔导度、蒸散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干旱处理的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幅度增加大于湿润处理,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光合速率相应增加,而不施氮肥增加有限;干旱处理气孔导度幅度减少大于湿润处理,不施氮肥的大于氮肥充足的.CO2浓度升高,干旱处理的蒸散量减少比湿润处理多,不施氮肥的蒸散量减少较为明显;但干旱处理单叶WUE增加大于湿润处理;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冠层WUE提高,而不施氮肥的冠层WUE最低.因而CO2浓度升高、光合速率增加和蒸散量减少会减缓干旱的不利影响,增强作物对干旱胁迫的抵御能力.
    水稻多组分双向反射模型的研究
    申广荣, 王人潮
    2003, (3):  394-398. 
    摘要 ( 908 )   PDF (406KB) ( 256 )  
    利用1999~2000年的水稻田间试验实测光谱数据,对水稻不同生长期特性建立的水稻多组分双向反射模型进行了一些主要因子的敏感性分析及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水稻冠层叶、茎干、穗等作用及水稻不同生长期特点的水稻多组分双向反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水稻多组分反射光谱的角度分布特征,较准确地模拟水稻不同条件下水稻的自然方向反射系数和冠层“热点”效应的非对称性分布.得到了薄层水体和土壤背景的一次反射辐射以及在冠层内部、薄层水体和土壤表面相互间的多次反射辐射随水稻各组分平均倾角的变化规律,冠层双向反射率随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特征.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
    钱晓晴, 沈其荣, 徐勇, 王娟娟, 沈辉
    2003, (3):  399-404. 
    摘要 ( 963 )   PDF (924KB) ( 433 )  
    采用温室微区试验研究常规水作、裸地旱作、覆膜旱作和覆草旱作等土壤水分管理下水稻生长及其对水分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几种旱作水稻的需水量为349~473mm,常规水作水稻需水量为762.5mm.旱作水稻的水分籽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为0.899~1.273g·kg-1和1.655~2.321g·kg-1之间,而相同条件下常规水作水稻水分的籽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仅为0.766g·kg-1和1.459g·kg-1左右.覆草旱作水稻可以获得相当于常规水作水稻90%的经济产量.
    利用定量杂交方法对几个人工和环境微生物样品的分析研究
    黄立南, 陈月琴, 周惠, 屈良鹄
    2003, (3):  405-408. 
    摘要 ( 1000 )   PDF (220KB) ( 397 )  
    利用真细菌和真核生物两个域特异性探针,初步建立起16SrRNA定量杂交的方法,并对几个人工RNA样品(由提取自S.cerevisiaeP.fluorescens纯培养细胞的RNA按一定比例混和而成)和一个提取自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RNA样品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从域的水平上对这些样品的组成作较精确的分析,从而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马粪海胆对环境变化的耐受性与选择性研究
    尤凯, 曾晓起, 刘晖, 张秀梅, 刘群
    2003, (3):  409-412. 
    摘要 ( 902 )   PDF (478KB) ( 348 )  
    对采自青岛近岸的马粪海胆进行温度、盐度、光强与底质等因子的耐受及选择实验.结果表明,青岛近岸马粪海胆的适温范围约在8~22℃,对温度的选择受驯养水温的影响;属窄盐性种类,适盐范围约在30~35;喜好弱光环境,饥饿状态的选择光强(8~25lx)较非饥饿状态(10~35lx)低;对粗沙砾底质具明显的正选择,而对细沙性底质呈明显的负选择.
    朝鲜球坚蚧及黑缘红瓢虫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研究
    黄保宏, 邹运鼎, 毕守东, 朱宏伟, 高正良
    2003, (3):  413-417. 
    摘要 ( 840 )   PDF (258KB) ( 239 )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朝鲜球坚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s)若虫及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lidus Hope)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朝鲜球坚蚧若虫种群和黑缘红瓢虫幼虫种群的半变异函数均可拟合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在小尺度上,空间变异主要是由其空间自相关引起的,且不同时期格局变化不明显,变程分别为9.56~15.70m和18.83~19.74m之间.黑缘红瓢虫种群与朝鲜球坚蚧种群之间具有很强的追随关系,说明黑缘红瓢虫种群是朝鲜球坚蚧种群的优势天敌.
    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与干扰关系的研究
    刘志民, 蒋德明, 高红瑛, 常学礼
    2003, (3):  418-422. 
    摘要 ( 1086 )   PDF (252KB) ( 645 )  
    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研究是涉及植物的适应或进化、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方面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研究内容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按Grime的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分类、植物营养繁殖与干扰适应、种子形态学与干扰适应、土壤种子库与干扰适应、植物繁殖体传播和萌发与干扰适应论述了当今极受关注的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与干扰关系,简述了我国干旱区干扰与植物生活史繁殖对策关系研究.
    演替研究在常绿阔叶林抚育和恢复上的应用
    丁圣彦, 宋永昌
    2003, (3):  423-426. 
    摘要 ( 976 )   PDF (513KB) ( 307 )  
    以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动态过程为例,比较研究了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主要树种白栎(Quercus fabri)、马尾松(Pinusmas sonian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木荷(Schima superba)和栲树(C.fargesii)的群落生态学特征、种群生态学特征和生理生态学特性.阐明了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间的相互更替过程;探讨了主要优势种群的植株结构及其更新能力的演变规律;揭示了演替系列群落主要优势种相互更替的原因.
    草地景观生态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及其进展
    田育红, 刘鸿雁
    2003, (3):  427-433. 
    摘要 ( 1085 )   PDF (985KB) ( 346 )  
    目前我国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生产力下降,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直接威胁牧区经济的发展,如何管好、用好草地资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在草地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文中以草地景观生态研究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为主线,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草地景观生态研究的最新进展,总结了草地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景观退化与恢复、景观美学价值等国内外研究热点的研究状况,概括了国内外草地景观研究方法,并结合国外草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从各个角度为决策者提供合理建议.
    地表水热通量研究进展
    孙睿, 刘昌明
    2003, (3):  434-438. 
    摘要 ( 1135 )   PDF (1149KB) ( 345 )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地表水热通量观测研究的进展及3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SVAT):单层模型、双层模型和多层模型.遥感手段常用于监测大面积地表水热通量.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现已建立了许多遥感模型以估算水热通量(如简化模型、单层模型、附加阻抗模型、作物缺水指数模型和二源阻抗模型等),并对这些模型复杂程度及应用范围进行了分析.
    植食性哺乳动物食物选择的生态学意义及行为机制
    李俊年, 刘季科
    2003, (3):  439-442. 
    摘要 ( 1002 )   PDF (572KB) ( 529 )  
    综述了植食性哺乳动物食物选择行为机制的研究进展.植食性动物的食物选择是觅食生态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动物食物选择对策主要有营养选择、植物次生化合物假设、营养平衡假设、最优觅食理论和条件性气味回避假设.动物学习食物选择的行为过程中,觅食个体能通过其认知过程和感知过程来处理食物信息.学习选择食物项目是一种可塑性行为方式,有利于动物获得适应栖息地的行为模式.幼体通过社会学习自母体学习的觅食经验,在幼体一生的食物选择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条件下,幼体可模仿成体的食物选择模式;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动物通过试错学习选择的食物项目可能较模仿成体所摄取的食物项目营养含量更丰富.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治理对策
    马骏, 高必达, 万方浩, 郭建英
    2003, (3):  443-446. 
    摘要 ( 820 )   PDF (622KB) ( 439 )  
    评述了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治理对策.其生态风险主要表现在目标害虫的抗性和对非目标生物群落的变化.目标害虫与转基因抗虫棉的互相作用和抗虫棉杀虫毒素的时空表达方式是目标害虫抗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转基因抗虫棉田中,虽然对目标害虫的防治次数大为减少,但害虫和天敌群落的稳定性仍不如常规棉田,某种次要害虫大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认为将转基因抗虫棉纳入综合防治体系并培育更加高效的抗虫棉是治理目标害虫抗性和防止次要害虫上升的重要措施.
    道路生态研究进展
    李月辉, 胡远满, 李秀珍, 肖笃宁
    2003, (3):  447-452. 
    摘要 ( 1050 )   PDF (658KB) ( 699 )  
    道路广泛分布在各种景观中,其密度和交通量都不断增加,随之带来多方面的生态影响:道路建设导致动植物死亡和生境丧失、物理化学环境变化、路旁植被改变.对动物种群产生的生态影响包括道路致死、道路回避和巢区转移、移动格局改变、障碍作用导致生境和种群的破碎化.道路还强烈地改变景观格局和过程.道路生态影响的定量化测度指数包括道路密度、道路位置和道路影响域,道路生态研究在道路规划和野生动物保护中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提取与纯化研究进展
    向万胜, 吴金水, 肖和艾, 李学垣
    2003, (3):  453-456. 
    摘要 ( 1333 )   PDF (528KB) ( 765 )  
    综合评述了土壤微生物提取与纯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壤微生物的分离提取过程一般分为土壤分散、提取与纯化3个步骤.采用过滤、离心和淘选3种方法可以成功地分离提取大部分土壤细菌;但土壤真菌的提取则相对较为困难,目前可采用的方法有旋转框技术、液相提取与滤膜检测、以及低速离心技术,这些方法可提取出部分真菌菌丝.两相分离技术可用以对提取的土壤微生物进行纯化.
    有机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夏会龙, 吴良欢, 陶勤南
    2003, (3):  457-460. 
    摘要 ( 922 )   PDF (133KB) ( 565 )  
    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有机污染物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植物能通过根系从环境中吸收和积累PCBs、PAHs等有机污染物,并将吸收的TNT、TCE及有机农药降解为高极性产物、水和CO2;另一方面植物根际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根际生物吸收与代谢,使植物对有机污染环境的修复效果更明显.文中探讨了有机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的优势、问题与未来的研究.
    微卫星多态性检测技术及其在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晏鹏, 吴孝兵, 史燕, 张方
    2003, (3):  461-464. 
    摘要 ( 919 )   PDF (565KB) ( 572 )  
    微卫星是一种新型的分子遗传标记,具有只需极少量样品即可进行PCR扩增等优点,使之极其适合于保护遗传学研究.阐释了微卫星的结构、微卫星多态检测技术的原理,简要论述了微卫星多态检测技术的优点及其应用,并介绍了一种分离动物微卫星位点的富集方法.
    西辽河平原不同利用条件下羊草无性系种群结构的研究
    田迅, 杨允菲
    2003, (3):  465-466. 
    摘要 ( 929 )   PDF (912KB) ( 331 )  
    毛乌素沙化景观内斑块间的多种边界
    陈玉福, 董鸣
    2003, (3):  467-469. 
    摘要 ( 863 )   PDF (356KB) ( 335 )  
    土壤因子对野生植物AM真菌的影响
    盖京苹, 刘润进
    2003, (3):  470-472. 
    摘要 ( 844 )   PDF (1193KB) ( 424 )  
    麦套不同熟性棉复合群体的生产力及生理生态特性
    李伶俐, 谭金芳, 李文, 马宗斌, 孙敦立, 杜远仿
    2003, (3):  473-476. 
    摘要 ( 905 )   PDF (218KB) ( 239 )  
    9568D镰孢霉作用于死态龙血树形成血脂的研究
    江东福, 马萍, 杨靖, 王兴红, 许坤一, 黄燕, 陈绍红
    2003, (3):  477-478. 
    摘要 ( 981 )   PDF (541KB) ( 272 )  
    泥螺养殖滩涂异养菌群和弧菌的检测
    王国良, 陆彤霞, 金珊, 於宏, 钱云霞, 王一农, 林宝定
    2003, (3):  479-480. 
    摘要 ( 1038 )   PDF (658KB) ( 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