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3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2-10-15
    研究论文
    水稻田稗草叶片光合作用对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的适应
    陈根云, 廖轶, 蔡时青, 曾青, 朱建国, 韩勇, 刘钢, 许大全
    2002, (10):  1201-1204. 
    摘要 ( 0 )  
    于分蘖、拔节和抽穗3个时期在空气CO2浓度(380μmol·mol-1)下测定稻田中稗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发现在开放式CO2浓度增高(FACE)条件下生长的稗草叶片后2个时期的Pn显著低于普通空气中生长的对照,比对照下降约20%,说明FACE条件下稗草叶片光合作用对高CO2浓度发生了明显的适应.同时,叶片的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相比,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拔节期只有对照的62.4%;高CO2浓度下生长的稗草叶片Rubisco含量也降低,分蘖期和拔节期分别为对照的87%和84%,但其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可以认为,长期生长在高CO2浓度下的C4植物稗草叶片光合作用的适应是叶片气孔部分关闭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的结果.
    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对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的响应与适应
    廖轶, 陈根云, 张海波, 蔡时青, 朱建国, 韩勇, 刘钢, 许大全
    2002, (10):  1205-1209. 
    摘要 ( 0 )  
    利用便携式光合气体分析系统(LI-6400),比较测定了高CO2浓度(FACE,free-airCO2enrichment)和普通空气CO2浓度下生长的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表观量子效率和RuBP羧化效率等光合参数.在各自生长CO2浓度(380vs580μmol·mol-1)下测定时,高CO2浓度(580μmol·mol-1)下生长的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碳同化的表观量子效率和水分利用率明显高于普通空气(380μmol·mol-1)下生长的水稻叶片.但是,随着FACE处理时间的延长,高CO2浓度对净光合速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小.在相同CO2浓度下测定时,FACE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明显比普通空气下生长的对照低.尽管高CO2浓度下生长的水稻叶片的气孔导度明显低于普通空气中生长的水稻叶片,但两者胞间CO2浓度差异不显著,因此高CO2浓度下生长的水稻叶片光合下调似乎不是由气孔导度降低造成的.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黄建晔, 杨洪建, 董桂春, 王余龙, 朱建国, 杨连新, 单玉华
    2002, (10):  1210-1214. 
    摘要 ( 0 )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加(FACE)200μmol·mol-1的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对水稻株高和主茎叶片数没有明显影响,但使水稻生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显著缩短,增加施N量可减缓FACE处理对水稻全生育期缩短的程度;FACE处理能显著增加分蘖数,极显著增加穗数,提高结实率,但使每穗颖花数显著减少;FACE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在高N条件下增产幅度更大;提高FACE处理的每穗颖花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能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加施N量是提高FACE处理每穗颖花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的重要措施.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对水稻颖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
    杨洪建, 王余龙, 黄建晔, 董桂春, 朱建国, 杨连新, 单玉华
    2002, (10):  1215-1218. 
    摘要 ( 0 )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加(FACE)200μmol·mol-1的处理对水稻每穗1、2次枝梗及其颖花的分化数、退化数、现存数及退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对每穗1、2次枝梗的分化数及1次枝梗的退化数、退化率均无显著影响,但使2次枝梗的退化数、退化率显著提高,使2次枝梗现存数明显减少;FACE处理对每穗1、2次颖花的分化数和1次颖花的退化数、现存数、退化率均无显著影响,但使每穗2次颖花的退化数和退化率显著提高;FACE处理使每穗颖花现存数显著减少主要是因为FACE处理使现存1次枝梗上2次枝梗大量退化引起2次颖花退化所致;FACE处理使1次颖花现存数占全穗的比率显著增加,使2次颖花现存数占全穗的比率显著降低.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对水稻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董桂春, 王余龙, 杨洪建, 黄建晔, 朱建国, 杨连新, 单玉华
    2002, (10):  1219-1222. 
    摘要 ( 0 )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空气中CO2浓度增高(FACE)200μmol·mol-1对水稻N素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含N率显著下降;由于干物质生产量显著增大,FACE处理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N素累积量有所提高,但无显著影响;FACE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移栽后28d、抽穗期以及成熟期单位N素的干物质生产效率、单位N素的籽粒生产效率和显著提高水稻的N素收获指数.高N处理的植株含N率、N素累积量均有所增加,但使N素生产效率呈现下降趋势.
    水稻生长及其体内C、N、P组成对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和N、P施肥的响应
    谢祖彬, 朱建国, 张雅丽, 马红亮, 刘钢, 韩勇, 曾青, 蔡祖聪
    2002, (10):  1223-1230. 
    摘要 ( 0 )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N、P施肥水平下,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根、茎、叶、穗生长,C/N比,N、P含量及N、P吸收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高CO2促进水稻茎、穗和根的生长.增加分蘖期叶干重,对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叶干重没有显著增加.降低茎、叶N含量;增加抽穗期穗N含量,降低成熟期穗N含量;对分蘖期根N含量影响不显著,而降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根N含量.增加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叶P含量,对茎、穗、根P含量影响不显著.水稻各组织C含量变化不显著.C/N比增加.显著增加水稻地上部分P吸收;增加N吸收,但没有统计显著性.N、P施用对水稻各组织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高N(HN)比低N(LN)增加组织中N含量,而不同P肥水平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高N条件下高CO2增加水稻成熟期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比.文中还讨论了高CO2对N、P含量及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比的影响机制.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条件下C3作物(水稻)与C4杂草(稗草)的竞争关系
    曾青, 朱建国, 刘刚, 韩勇, 张雅莉, 谢祖彬, 马红亮, 程磊
    2002, (10):  1231-1234. 
    摘要 ( 0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FACE(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C3作物水稻(Oryza sativa)和C4杂草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的生长和竞争关系.结果表明,FACE条件下C3植物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增加,叶片数增加,分蘖数增加,叶面积系数(LAI)增大;而C4植物稗草相反.FACE条件下水稻和稗草叶面积均减少,而净同化率(NAR)均增加.FACE条件下水稻稗草比例为1:1时,水稻与稗草的生物量比率、产量比率、LAI比率、茎蘖比率和NAR比率均增加,水稻稗草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水稻(C3植物)竞争能力增加,稗草(C4植物)竞争能力下降.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对水稻冠层微气候的影响
    罗卫红, Mayumi Yoshi moto, 戴剑峰, 朱建国, 韩勇, 刘刚
    2002, (10):  1235-1239. 
    摘要 ( 0 )  
    利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安镇的我国唯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于2001年8月26日至10月13日(水稻抽穗至成熟期)进行水稻作物冠层微气候连续观测,以研究FACE对水稻冠层微气候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降低了水稻叶片的气孔导度,FACE与对照水稻叶片气孔导度的差异上层叶片大于下层叶片,生长前期大于生长后期.FACE使白天水稻冠层和叶片温度升高,这种差异生长前期大于生长后期;但FACE对夜间水稻冠层温度的影响不明显.在水稻旺盛生长的抽穗开花期,晴天正午前后FACE水稻冠层温度比对照高1.2℃;从开花至成熟期,FACE水稻冠层白天平均温度比对照高0.43℃.FACE对冠层空气温度也有影响,白天水稻冠层空气温度FACE高于对照,这种差异随太阳辐射增强而增大且冠层中部大于冠层顶部;冠层中部空气温度FACE与对照的差异(Tface-Tambient)日最大值在0.47~1.2℃之间,而冠层顶部的Tface-Tambient日最大值在0.37~0.8℃之间.夜间水稻冠层空气温度FACE与对照差别不大,变化在±0.3℃之内.而FACE对水稻冠层空气湿度无显著影响,表明FACE使水稻叶片气孔导度降低,从而削弱了植株的蒸腾降温作用,导致水稻冠层温度和冠层空气温度升高,改变了整个水稻冠层的温度环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影响稻田大气CO2净交换的静态暗箱法观测研究
    郑循华, 徐仲均, 王跃思, 韩圣慧, 黄耀, 蔡祖聪, 朱建国
    2002, (10):  1240-1244. 
    摘要 ( 0 )  
    首先介绍静态暗箱法气相色谱法观测确定陆地生态系统地气CO2净交换通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后讨论在开放式空气CO2增加(FACE)试验中应用该原理和方法观测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生态系统大气CO2净交换通量的影响.因缺乏必要参数的实际观测值,本文只能根据暗箱观测值计算CO2净交换通量的最小取值NEEmin.NEEmin计算结果表明,在插秧1个月之后的水稻生长期内,大气CO2浓度升高200±40μmol·mol-1使稻田生态系统对大气CO2的净吸收约为对照的3倍.为根据暗箱观测准确确定NEE,还必须在FACE和对照条件下观测水稻植株的暗维持呼吸系数、地上生物量及根冠比动态.
    开放式空气CO2增高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徐仲均, 郑循华, 王跃思, 韩圣慧, 黄耀, 朱建国
    2002, (10):  1245-1248. 
    摘要 ( 0 )  
    在FACE(free-aircarbondioxideenrichment)平台上,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增加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0和250kgN·hm-2两种氮肥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增加200μmol·mol-1均明显促进水稻生长,水稻生物量积累.大气CO2浓度增加对150和250kgN·hm-2两种氮肥水平下稻田CH4排放均无显著影响,并简要分析了与现有文献报道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大气CO2浓度增加也未导致150和250kgN·hm-2两种氮肥水平下稻田N2O排放的明显变化,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条件下旱地土壤气体CO2浓度廓线测定
    刁一伟, 郑循华, 王跃思, 徐仲均, 韩圣慧, 朱建国
    2002, (10):  1249-1252. 
    摘要 ( 0 )  
    设计了一套适合于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平台的旱地土壤气体CO2浓度廓线测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田间实验.在江苏省无锡市郊区具有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的稻麦轮作农田,对FACE和对照麦田以及裸土0~30cm土层的土壤气体CO2浓度廓线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满足进行旱地农田土壤气体CO2浓度廓线研究的要求;在0~30cm土层中,上层土壤气体中的CO2向上垂直扩散要比下层土壤快;在作物旺盛生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200±40μmol·mol-1使0~30cm土层的土壤气体CO2浓度显著提高14%±5%(t检验P<0.001).
    稻麦轮作FACE系统平台Ⅰ.系统结构与控制
    刘钢, 韩勇, 朱建国, 冈田益己, 中村浩史, 吉本真由美
    2002, (10):  1253-1258. 
    摘要 ( 0 )  
    在稻麦轮作水稻田建立FACE系统(Free-Air CO2 Enrichment),即CO2浓度的控制和监测系统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平台的CO2浓度进行监测控制,根据大气中的CO2浓度、风向、风速,作物冠层高度的CO2浓度及昼夜等因素的变化调节CO2气体的释放速度及方向,实现FACE圈的CO2浓度高于周围大气CO2浓度200μmol·mol-1.试验表明,影响控制精度的主要因素有风速、作物和土壤呼吸作用和扩散层高度.经过控制方程参数调整,在白天,控制精度达到80%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白天达到83%,夜晚为68%.FACE圈内的CO2分布基本均匀.平均CO2设置浓度白天为557mol·mol-1,晚上为608mol·mol-1.圈内CO2浓度分布基本上沿放气管对称分布,由边沿向中心逐步降低.2001年水稻生长季节平均控制精度(TAR)达到白天1.03和晚间1.09.
    稻麦轮作FACE系统平台Ⅱ.系统控制和数据分析软件
    韩勇, 刘钢, 朱建国, 冈田益己, 吉本真由美
    2002, (10):  1259-1263. 
    摘要 ( 0 )  
    稻麦轮作水稻田建立开放式空气CO2增加即FACE系统(Free-Air CO2 Enrichment)的管理、系统所测定及系统控制过程中每天都产生大量数据.用汇编语言和Visual BASIC语言编写的FACE数据采集控制和分析处理软件包能够自动操作任务并利用OLE技术开发Office应用程序的功能,具有系统平台控制、数据采集、原始数据存储备份、日数据处理、月数据处理和任意时间段的FACE系统控制状态分析等功能,FACE系统控制人员可以及时了解FACE系统的控制状态和改善控制精度,研究人员借助软件包可以随时便利地获取所需数据.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试验中的NO和NO2地气交换观测研究
    宋涛, 郑循华, 王跃思, 徐仲均, 韩圣慧, 朱建国
    2002, (10):  1264-1268. 
    摘要 ( 0 )  
    介绍了农田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试验中的NO和NO2地气交换观测方法,即静态暗箱采样—NO和NO2化学发光分析法,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此观测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并可获得可靠的NO和NO2净交换通量观测结果.在稻麦轮作农田的旱地阶段,无论FACE还是对照处理,NO主要表现为地面净排放,NO2主要表现为地面净吸收.逐日的NO净排放不依赖于土壤温度,但却与土壤含水量呈线性负相关(R2=0.82,P<0.001).NO2净吸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逐日的净吸收通量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可分别用抛物线方程拟合(温度:R2=0.74,P<0.001;含水量:R2=0.69,P<0.001).大气CO2浓度升高200±40μmol·mol-1使NO净排放减弱19%(t检验P=0.096),NO2净吸收减弱10%(t检验P=0.26),这主要是植物生长受到促进的缘故.
    水稻田稗草叶片光合作用对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的适应
    陈根云, 廖轶, 蔡时青, 曾青, 朱建国, 韩勇, 刘钢, 许大全
    2002, (10):  1201-1204. 
    摘要 ( 944 )   PDF (679KB) ( 376 )  
    于分蘖、拔节和抽穗3个时期在空气CO2浓度(380μmol·mol-1)下测定稻田中稗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发现在开放式CO2浓度增高(FACE)条件下生长的稗草叶片后2个时期的Pn显著低于普通空气中生长的对照,比对照下降约20%,说明FACE条件下稗草叶片光合作用对高CO2浓度发生了明显的适应.同时,叶片的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相比,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拔节期只有对照的62.4%;高CO2浓度下生长的稗草叶片Rubisco含量也降低,分蘖期和拔节期分别为对照的87%和84%,但其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可以认为,长期生长在高CO2浓度下的C4植物稗草叶片光合作用的适应是叶片气孔部分关闭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的结果.
    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对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的响应与适应
    廖轶, 陈根云, 张海波, 蔡时青, 朱建国, 韩勇, 刘钢, 许大全
    2002, (10):  1205-1209. 
    摘要 ( 1079 )   PDF (656KB) ( 560 )  
    利用便携式光合气体分析系统(LI-6400),比较测定了高CO2浓度(FACE,free-airCO2enrichment)和普通空气CO2浓度下生长的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表观量子效率和RuBP羧化效率等光合参数.在各自生长CO2浓度(380vs580μmol·mol-1)下测定时,高CO2浓度(580μmol·mol-1)下生长的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碳同化的表观量子效率和水分利用率明显高于普通空气(380μmol·mol-1)下生长的水稻叶片.但是,随着FACE处理时间的延长,高CO2浓度对净光合速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小.在相同CO2浓度下测定时,FACE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明显比普通空气下生长的对照低.尽管高CO2浓度下生长的水稻叶片的气孔导度明显低于普通空气中生长的水稻叶片,但两者胞间CO2浓度差异不显著,因此高CO2浓度下生长的水稻叶片光合下调似乎不是由气孔导度降低造成的.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黄建晔, 杨洪建, 董桂春, 王余龙, 朱建国, 杨连新, 单玉华
    2002, (10):  1210-1214. 
    摘要 ( 838 )   PDF (1189KB) ( 372 )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加(FACE)200μmol·mol-1的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对水稻株高和主茎叶片数没有明显影响,但使水稻生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显著缩短,增加施N量可减缓FACE处理对水稻全生育期缩短的程度;FACE处理能显著增加分蘖数,极显著增加穗数,提高结实率,但使每穗颖花数显著减少;FACE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在高N条件下增产幅度更大;提高FACE处理的每穗颖花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能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加施N量是提高FACE处理每穗颖花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的重要措施.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对水稻颖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
    杨洪建, 王余龙, 黄建晔, 董桂春, 朱建国, 杨连新, 单玉华
    2002, (10):  1215-1218. 
    摘要 ( 994 )   PDF (898KB) ( 394 )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加(FACE)200μmol·mol-1的处理对水稻每穗1、2次枝梗及其颖花的分化数、退化数、现存数及退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对每穗1、2次枝梗的分化数及1次枝梗的退化数、退化率均无显著影响,但使2次枝梗的退化数、退化率显著提高,使2次枝梗现存数明显减少;FACE处理对每穗1、2次颖花的分化数和1次颖花的退化数、现存数、退化率均无显著影响,但使每穗2次颖花的退化数和退化率显著提高;FACE处理使每穗颖花现存数显著减少主要是因为FACE处理使现存1次枝梗上2次枝梗大量退化引起2次颖花退化所致;FACE处理使1次颖花现存数占全穗的比率显著增加,使2次颖花现存数占全穗的比率显著降低.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对水稻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董桂春, 王余龙, 杨洪建, 黄建晔, 朱建国, 杨连新, 单玉华
    2002, (10):  1219-1222. 
    摘要 ( 833 )   PDF (679KB) ( 365 )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空气中CO2浓度增高(FACE)200μmol·mol-1对水稻N素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含N率显著下降;由于干物质生产量显著增大,FACE处理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N素累积量有所提高,但无显著影响;FACE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移栽后28d、抽穗期以及成熟期单位N素的干物质生产效率、单位N素的籽粒生产效率和显著提高水稻的N素收获指数.高N处理的植株含N率、N素累积量均有所增加,但使N素生产效率呈现下降趋势.
    水稻生长及其体内C、N、P组成对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和N、P施肥的响应
    谢祖彬, 朱建国, 张雅丽, 马红亮, 刘钢, 韩勇, 曾青, 蔡祖聪
    2002, (10):  1223-1230. 
    摘要 ( 1039 )   PDF (1437KB) ( 427 )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N、P施肥水平下,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根、茎、叶、穗生长,C/N比,N、P含量及N、P吸收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高CO2促进水稻茎、穗和根的生长.增加分蘖期叶干重,对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叶干重没有显著增加.降低茎、叶N含量;增加抽穗期穗N含量,降低成熟期穗N含量;对分蘖期根N含量影响不显著,而降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根N含量.增加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叶P含量,对茎、穗、根P含量影响不显著.水稻各组织C含量变化不显著.C/N比增加.显著增加水稻地上部分P吸收;增加N吸收,但没有统计显著性.N、P施用对水稻各组织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高N(HN)比低N(LN)增加组织中N含量,而不同P肥水平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高N条件下高CO2增加水稻成熟期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比.文中还讨论了高CO2对N、P含量及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比的影响机制.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条件下C3作物(水稻)与C4杂草(稗草)的竞争关系
    曾青, 朱建国, 刘刚, 韩勇, 张雅莉, 谢祖彬, 马红亮, 程磊
    2002, (10):  1231-1234. 
    摘要 ( 972 )   PDF (382KB) ( 435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FACE(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C3作物水稻(Oryza sativa)和C4杂草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的生长和竞争关系.结果表明,FACE条件下C3植物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增加,叶片数增加,分蘖数增加,叶面积系数(LAI)增大;而C4植物稗草相反.FACE条件下水稻和稗草叶面积均减少,而净同化率(NAR)均增加.FACE条件下水稻稗草比例为1:1时,水稻与稗草的生物量比率、产量比率、LAI比率、茎蘖比率和NAR比率均增加,水稻稗草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水稻(C3植物)竞争能力增加,稗草(C4植物)竞争能力下降.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对水稻冠层微气候的影响
    罗卫红, Mayumi Yoshi moto, 戴剑峰, 朱建国, 韩勇, 刘刚
    2002, (10):  1235-1239. 
    摘要 ( 1020 )   PDF (274KB) ( 268 )  
    利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安镇的我国唯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于2001年8月26日至10月13日(水稻抽穗至成熟期)进行水稻作物冠层微气候连续观测,以研究FACE对水稻冠层微气候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降低了水稻叶片的气孔导度,FACE与对照水稻叶片气孔导度的差异上层叶片大于下层叶片,生长前期大于生长后期.FACE使白天水稻冠层和叶片温度升高,这种差异生长前期大于生长后期;但FACE对夜间水稻冠层温度的影响不明显.在水稻旺盛生长的抽穗开花期,晴天正午前后FACE水稻冠层温度比对照高1.2℃;从开花至成熟期,FACE水稻冠层白天平均温度比对照高0.43℃.FACE对冠层空气温度也有影响,白天水稻冠层空气温度FACE高于对照,这种差异随太阳辐射增强而增大且冠层中部大于冠层顶部;冠层中部空气温度FACE与对照的差异(Tface-Tambient)日最大值在0.47~1.2℃之间,而冠层顶部的Tface-Tambient日最大值在0.37~0.8℃之间.夜间水稻冠层空气温度FACE与对照差别不大,变化在±0.3℃之内.而FACE对水稻冠层空气湿度无显著影响,表明FACE使水稻叶片气孔导度降低,从而削弱了植株的蒸腾降温作用,导致水稻冠层温度和冠层空气温度升高,改变了整个水稻冠层的温度环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影响稻田大气CO2净交换的静态暗箱法观测研究
    郑循华, 徐仲均, 王跃思, 韩圣慧, 黄耀, 蔡祖聪, 朱建国
    2002, (10):  1240-1244. 
    摘要 ( 941 )   PDF (540KB) ( 399 )  
    首先介绍静态暗箱法气相色谱法观测确定陆地生态系统地气CO2净交换通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后讨论在开放式空气CO2增加(FACE)试验中应用该原理和方法观测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生态系统大气CO2净交换通量的影响.因缺乏必要参数的实际观测值,本文只能根据暗箱观测值计算CO2净交换通量的最小取值NEEmin.NEEmin计算结果表明,在插秧1个月之后的水稻生长期内,大气CO2浓度升高200±40μmol·mol-1使稻田生态系统对大气CO2的净吸收约为对照的3倍.为根据暗箱观测准确确定NEE,还必须在FACE和对照条件下观测水稻植株的暗维持呼吸系数、地上生物量及根冠比动态.
    开放式空气CO2增高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徐仲均, 郑循华, 王跃思, 韩圣慧, 黄耀, 朱建国
    2002, (10):  1245-1248. 
    摘要 ( 856 )   PDF (581KB) ( 330 )  
    在FACE(free-aircarbondioxideenrichment)平台上,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增加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0和250kgN·hm-2两种氮肥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增加200μmol·mol-1均明显促进水稻生长,水稻生物量积累.大气CO2浓度增加对150和250kgN·hm-2两种氮肥水平下稻田CH4排放均无显著影响,并简要分析了与现有文献报道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大气CO2浓度增加也未导致150和250kgN·hm-2两种氮肥水平下稻田N2O排放的明显变化,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条件下旱地土壤气体CO2浓度廓线测定
    刁一伟, 郑循华, 王跃思, 徐仲均, 韩圣慧, 朱建国
    2002, (10):  1249-1252. 
    摘要 ( 836 )   PDF (446KB) ( 443 )  
    设计了一套适合于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平台的旱地土壤气体CO2浓度廓线测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田间实验.在江苏省无锡市郊区具有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的稻麦轮作农田,对FACE和对照麦田以及裸土0~30cm土层的土壤气体CO2浓度廓线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满足进行旱地农田土壤气体CO2浓度廓线研究的要求;在0~30cm土层中,上层土壤气体中的CO2向上垂直扩散要比下层土壤快;在作物旺盛生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200±40μmol·mol-1使0~30cm土层的土壤气体CO2浓度显著提高14%±5%(t检验P<0.001).
    稻麦轮作FACE系统平台Ⅰ.系统结构与控制
    刘钢, 韩勇, 朱建国, 冈田益己, 中村浩史, 吉本真由美
    2002, (10):  1253-1258. 
    摘要 ( 1035 )   PDF (781KB) ( 360 )  
    在稻麦轮作水稻田建立FACE系统(Free-Air CO2 Enrichment),即CO2浓度的控制和监测系统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平台的CO2浓度进行监测控制,根据大气中的CO2浓度、风向、风速,作物冠层高度的CO2浓度及昼夜等因素的变化调节CO2气体的释放速度及方向,实现FACE圈的CO2浓度高于周围大气CO2浓度200μmol·mol-1.试验表明,影响控制精度的主要因素有风速、作物和土壤呼吸作用和扩散层高度.经过控制方程参数调整,在白天,控制精度达到80%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白天达到83%,夜晚为68%.FACE圈内的CO2分布基本均匀.平均CO2设置浓度白天为557mol·mol-1,晚上为608mol·mol-1.圈内CO2浓度分布基本上沿放气管对称分布,由边沿向中心逐步降低.2001年水稻生长季节平均控制精度(TAR)达到白天1.03和晚间1.09.
    稻麦轮作FACE系统平台Ⅱ.系统控制和数据分析软件
    韩勇, 刘钢, 朱建国, 冈田益己, 吉本真由美
    2002, (10):  1259-1263. 
    摘要 ( 891 )   PDF (331KB) ( 330 )  
    稻麦轮作水稻田建立开放式空气CO2增加即FACE系统(Free-Air CO2 Enrichment)的管理、系统所测定及系统控制过程中每天都产生大量数据.用汇编语言和Visual BASIC语言编写的FACE数据采集控制和分析处理软件包能够自动操作任务并利用OLE技术开发Office应用程序的功能,具有系统平台控制、数据采集、原始数据存储备份、日数据处理、月数据处理和任意时间段的FACE系统控制状态分析等功能,FACE系统控制人员可以及时了解FACE系统的控制状态和改善控制精度,研究人员借助软件包可以随时便利地获取所需数据.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试验中的NO和NO2地气交换观测研究
    宋涛, 郑循华, 王跃思, 徐仲均, 韩圣慧, 朱建国
    2002, (10):  1264-1268. 
    摘要 ( 850 )   PDF (579KB) ( 346 )  
    介绍了农田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试验中的NO和NO2地气交换观测方法,即静态暗箱采样—NO和NO2化学发光分析法,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此观测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并可获得可靠的NO和NO2净交换通量观测结果.在稻麦轮作农田的旱地阶段,无论FACE还是对照处理,NO主要表现为地面净排放,NO2主要表现为地面净吸收.逐日的NO净排放不依赖于土壤温度,但却与土壤含水量呈线性负相关(R2=0.82,P<0.001).NO2净吸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逐日的净吸收通量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可分别用抛物线方程拟合(温度:R2=0.74,P<0.001;含水量:R2=0.69,P<0.001).大气CO2浓度升高200±40μmol·mol-1使NO净排放减弱19%(t检验P=0.096),NO2净吸收减弱10%(t检验P=0.26),这主要是植物生长受到促进的缘故.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对中国稻田生态系统线虫营养类群产生的影响(英)
    梁文举, 李琪, 陈立杰, 黄国宏, 朱建国
    2002, (10):  1269-1272. 
    摘要 ( 1400 )   PDF (634KB) ( 424 )  
    土壤动物在农田生态系统腐屑食物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植物营养矿化及养分循环作用.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土壤动物对全球变化,尤其是大气CO2浓度升高能够产生正向、中性和负向的影响.土壤线虫是这类土壤动物的典型代表,因为它们在大多数土壤中分布是丰富的,而且营养类群是多样的.应用自由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技术设计3个处理水稻圈暴露在大气CO2增高(浓度为570μmol·mol-1)条件下,3个对照水稻圈为环境中的CO2浓度(370μmol·mol-1).在中国无锡稻田生态系统水稻生长期内,本项研究监测了0~5cm和5~10cm土层中线虫营养类群.研究结果显示,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植物寄生线虫、杂食捕食类线虫在取样深度和取样日期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整个取样日期中,FACE处理5~10cm深度中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比对照中的高;在0~5cm深度中,FACE处理食细菌线虫数量比对照中的高,而杂食捕食类线虫数量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食真菌线虫在FACE处理与对照之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
    防护林阶段定向经营研究Ⅱ.典型防护林种——农田防护林
    朱教君, 姜凤岐, 曾德慧
    2002, (10):  1273-1277. 
    摘要 ( 1281 )   PDF (725KB) ( 370 )  
    以防护林阶段定向经营理论为基础,对典型防护林种———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成熟、经营阶段、更新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讨论;通过对东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长期调查积累资料的分析,确定了乡土杨和杂交杨(Populus spp.)农田防护林的初始防护成熟龄和终止防护成熟龄分别为16~24年和自然成熟龄,第一代农田防护林的更新龄为32~36年.以树木径级离散度、防护成熟龄和更新龄为主要依据定量划分了杨树农田防护林的3个经营阶段,并重点讨论了不同更新方式下3个经营阶段的变化情况,给出了维持农田防护林成熟状态的疏透度调控技术及其相关的林木分级依据与标准.同时为实现定向经营的目标,提出了各个经营阶段内应采取的系列经营管理措施.
    UV-B辐射增强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
    唐莉娜, 林文雄, 吴杏春, 梁义元, 陈芳育
    2002, (10):  1278-1282. 
    摘要 ( 1137 )   PDF (634KB) ( 413 )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UV-B辐射(280~320nm)增强对3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明显抑制水稻生长,使株高变矮、分蘖数减少、叶面积和干物质量下降,但其抑制程度依品种、水稻所处的生长阶段的不同而不同.株高在苗期下降幅度最大,为9.4%~12.2%;干物质量在分蘖期下降幅度最大,地下部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分别下降45.3%~59.8%、54.9%~59.0%.增强的UV-B辐射使水稻主茎不同叶位的出叶时间延迟,生育期延长.汕优63、南川、IR6560085的抽穗时间分别比对照延迟2d、3d和7d,成熟期分别推迟3d、4d和9d.UV-B辐射增强明显降低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片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Fv、Fv/Fm、Fv/Fo下降.与对照相比,汕优63、南川、IR65600-85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11.9%、12.8%、29.7%.UV-B辐射增强使水稻每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下降,最终导致水稻籽粒产量下降25.2%~31.1%.
    浙江产车前(Plantago asiatica)种群遗传分化的主坐标分析
    郭水良, 张东旭, 曹同
    2002, (10):  1283-1286. 
    摘要 ( 1210 )   PDF (576KB) ( 337 )  
    运用18个有效的10mer-寡核苷酸引物对浙江产车前(Plantago asiatica)的8个种群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共检测到186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25个,占68.70%.应用Jaccard公式计算了8个种群在125个位点上的相似性.以此为基础,应用主坐标排序,作出了8个种群遗传分化的三维排序图.结果表明,8个种群的遗传分化与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有联系.
    凋落叶多样性对杉木幼苗生长及吸收15N标记硫铵的影响
    黄志群, 汪思龙, 廖利平, 高洪, 陈龙池
    2002, (10):  1287-1290. 
    摘要 ( 1227 )   PDF (959KB) ( 302 )  
    利用15N硫铵研究了凋落叶多样性对杉木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凋落叶多样性的增加有利于盆栽杉木幼苗的生长.杉木、火力楠、红栲和刺楸4种凋落叶混合处理后,杉木幼苗的生长量最大;杉木、火力楠、刺楸3种凋落叶混合处理后的杉木幼苗生长量次之,其它依次为杉木、火力楠、红栲3种凋落叶混合处理>杉木和刺楸凋落叶处理>杉木和红栲凋落叶处理>对照>杉木和火力楠2种凋落叶混合处理>杉木凋落叶处理.就杉木幼苗对硫铵氮的吸收率而言,不作任何处理的杉木幼苗吸收率最高,其次为杉木、火力楠、红栲和刺楸4种凋落叶混合处理,其它依次为杉木、火力楠、刺楸3种凋落叶混合处理和杉木、火力楠、红栲3种凋落叶混合处理>杉木和刺楸凋落叶处理>杉木和红栲凋落叶处理>杉木和火力楠2种凋落叶混合处理>杉木凋落叶处理.另外,用凋落叶处理后,土壤中硫铵氮的残留量比不作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多,硫铵氮的总回收量也比不作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大幅增加,而且凋落叶多样性的增加也会增加硫铵氮的残留量.
    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对杉木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陈龙池, 廖利平, 汪思龙, 黄志群, 肖复明
    2002, (10):  1291-1294. 
    摘要 ( 1262 )   PDF (682KB) ( 453 )  
    采用盆栽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对杉木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浓度为10mmol·L-1和1mmol·L-1时显著抑制了杉木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对生理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大.其中,用香草醛处理的杉木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分别降低37.0%、25.1%;蒸腾速率分别降低37.0%、20.3%;气孔导度分别降低46.8%、33.7%;根系活力分别降低78.8%、51.6%.连栽杉木林土壤中积累的香草醛、对羟基苯甲酸等酚类化合物能够对杉木幼苗产生化感作用,这是导致连栽杉木生产力降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大豆根茬木霉腐解产物的鉴定及其化感作用的研究
    韩丽梅, 沈其荣, 王树起, 王旭明, 杨振明
    2002, (10):  1295-1299. 
    摘要 ( 1389 )   PDF (744KB) ( 364 )  
    采用不同极性溶剂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连续提取及XAD-4树脂提取大豆根茬木霉腐解产物,并对各提取组分进行了化感作用研究,对化感作用明显的组分用GC-MS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根茬木酶腐解产物的2周、4周环己烷、乙酸乙酯、XAD-4树脂提取组分能显著抑制初期大豆种子萌发(21h),随大豆种子萌发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减弱.2周、4周根茬各提取组分对大豆种子萌发中的胚根生长,所表现出的化感抑制作用规律是:0.50、1.00gDW·ml-1乙酸乙酯、XAD-4树脂提取组分与0.10、0.25gDW·ml-1乙酸乙酯、XAD-4树脂组分及环己烷提取组分胚根长的RI值(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乙酸乙酯、正丁醇、XAD-4树脂提取组分中的有机化合物种类有:有机酸、酚、醛、酮、苯、胺、腈、酯等,其中大多为化感物质.
    薇甘菊挥发油的化感潜力
    张茂新, 凌冰, 孔垂华, 赵辉, 庞雄飞
    2002, (10):  1300-1302. 
    摘要 ( 1213 )   PDF (545KB) ( 427 )  
    外来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已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杂草,其挥发油对植物、真菌和细菌均具有生物活性,对植物和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活性尤其显著.随着薇甘菊挥发油浓度(200、400、800、1600mg·L-1)的增加,6种受试植物幼苗的生长随之明显减弱.薇甘菊挥发油(2500g·hm-2)土壤处理,受试的6种植物鲜重明显减少,出苗时间推迟1~2d.薇甘菊挥发油在中等浓度(400mg·L-1)时,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为53.38%;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次之,抑菌率为28.66%;对长春花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弱,抑菌率为18.69%.
    NaCl胁迫对甘薯苗期生长、IAA代谢的影响及其与耐盐性的关系
    柯玉琴, 潘廷国
    2002, (10):  1303-1306. 
    摘要 ( 1185 )   PDF (445KB) ( 447 )  
    随NaCl胁迫浓度的提高,甘薯苗期株高和叶面积生长受抑制;叶片IAA水平下降,而IAA氧化酶和POD活性提高.不耐盐品种生长受抑制程度及IAA水平下降幅度均大于中耐盐品种和耐盐品种,叶片IAA氧化酶和POD活性上升的幅度大于中耐盐及耐盐品种.同时浓度NaCl胁迫还引起了叶片绿原酸含量的增加,中耐盐品种栗子香和不耐盐品种胜利百号在170mmol·L-1的NaCl浓度胁迫下,绿原酸含量上升达到最高值,耐盐品种徐薯18绿原酸含量达到最高值的浓度是255mmol·L-1,而后随NaCl胁迫浓度的提高,绿原酸含量均有下降,但仍高于对照.
    地理统计学表达的麦二叉蚜及蚜茧蜂空间格局特征
    耿继光, 邹运鼎, 毕守东, 王祥胜, 李桂亭, 孟庆雷, 沈阳
    2002, (10):  1307-1310. 
    摘要 ( 1213 )   PDF (581KB) ( 353 )  
    应用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麦二叉蚜及蚜茧蜂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麦二叉蚜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曲线皆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变程在21~61cm之间;蚜茧蜂种群的拟合半变异函数曲线也表现为球型,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在36~55cm之间,并与麦二叉蚜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有较强的追随关系,说明蚜茧蜂种群是麦二叉蚜种群的优势种天敌.
    气候生态因子与皖南花母猪繁殖力关系的研究
    殷宗俊, 陈宏权
    2002, (10):  1311-1314. 
    摘要 ( 1446 )   PDF (215KB) ( 351 )  
    通过最小二乘模型分析了113头不同Am基因型的皖南花母猪在不同气候条件下670胎次的繁殖力指标,以探索气候生态因子及血清蛋白(酶)多态性对母猪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猪的繁殖性能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7~9月高温剌激对母猪繁殖力有较大的危害,并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不同淀粉酶类型的皖南花母猪繁殖性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AmAB型母猪繁殖性能较好(窝产仔数、产活仔数和断奶头数分别达到12.28、11.61和11.23头),AmBB和AmBC型母猪相应指标较差,但不同Am型母猪的繁殖性能差异均不显著(P>0.05),Am型与分娩季节之间的互作效应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显著(P<0.05).同时,窝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头数等产仔性能与月平均气温和日照率均存在着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都在0.6497以上,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初探——以湖北保安湖为例
    潘文斌, 唐涛, 邓红兵, 蔡庆华
    2002, (10):  1315-1318. 
    摘要 ( 1435 )   PDF (419KB) ( 549 )  
    随着生物资源价值估算方法的日益成熟,生态系统的服务评估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鉴于国内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服务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运用生态系统学与生态经济学方法研究了湖北保安湖生态系统的部分生态服务.计算得到1992年保安湖水生态系统有机质生产价值为1514.93万元,固定CO2的价值为4772.99万元,释放O2的价值为3626.53万元,主要初级生产者储存N、P的价值为44.48万元,而年吸收量的价值为1507.99万元,调蓄和供水的价值为10928.93万元,消除排入湖水SO2价值为51.50万元,合计2.24×108元.据不完全估计,可以认为,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污灌对小麦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刘登义, 王友保, 张徐祥, 司琴
    2002, (10):  1319-1322. 
    摘要 ( 1328 )   PDF (227KB) ( 384 )  
    通过水培的方式研究了污水灌溉对小麦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污水浇灌的小麦幼苗与对照组相比,植株矮小,根短,根数目少,茎、叶、根的干重、鲜重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并出现叶尖枯黄,叶片色素含量下降,叶绿素a/b与电导率明显上升现象,几种色素对污灌的敏感性为叶绿素b>叶绿素a>类葫萝卜素.同时MDA水平上升,而SOD、POD和CAT活性显著下降.其中SOD对环境胁迫最敏感.三者活性分别下降19.1%~33.1%、37.8%~47.8%和30.2%~35.9%.
    开放系统中农作物对空气CO2浓度增加的响应
    B. A. Kimball, 朱建国, 程磊, K. Kobayashi, M. Bindi
    2002, (10):  1323-1338. 
    摘要 ( 1303 )   PDF (2159KB) ( 1445 )  
    FACE试验(free-air CO2 enrichment)开展的10多年中,供试农作物主要有:C3禾本科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水稻(Oryza sativa L.),C4禾本科类高粱(Sorghum bicolor(L.)Mench),C3豆科植物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C3非禾本科块茎状作物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以及多年生C3类木本作物棉花(Gossypium hirsutumL.)和葡萄(Vitis viniferaL.).本文系统整理和分析了以下各项参数的结果:光合作用、气孔导度、冠层温度、水分利用、水势、叶面积指数、根茎生物量累积、作物产量、辐射利用率、比叶面积、N含量、N收益、碳水化合物含量、物候变化、土壤微生物、土壤呼吸、痕量气体交换以及土壤碳固定.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促进了植物光合作用、增加了其生物量累积;(2)显著提高C3作物产量,但对C4作物产量的影响很小;(3)降低了C3和C4作物气孔导度,非常显著地提高了所有作物的水分利用率;(4)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在水分不足与水分充足时二者相当或前者大于后者;(5)对非豆科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要受到土壤低N水平限制,而对豆科植物则不受氮肥水平限制;(6)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地上部分;(7)对多年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与作物/杂草的竞争关系
    曾青, 朱建国
    2002, (10):  1339-1343. 
    摘要 ( 1232 )   PDF (271KB) ( 439 )  
    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水分利用等生理过程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CO2浓度升高对于具有C3光合途径的植物较具C4光合途径的植物更为有益.由于许多重要的杂草是C4植物,而许多重要的作物是C3植物,CO2浓度升高对杂草/作物的相互关系将有重要影响.本文就全球CO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对杂草/作物之间竞争关系影响进行综述,同时针对目前研究现状和可持续农业的需要,提出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杂草/作物之间竞争关系及未来农田杂草治理方面理论与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大气CO2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微量气体地气交换的影响
    徐仲均, 郑循华, 王跃思
    2002, (10):  1344-1348. 
    摘要 ( 1253 )   PDF (311KB) ( 269 )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大气CO2浓度增加对微量气体交换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有关大气CO2浓度增加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比较了目前两种常用技术开顶箱(OTC)和开放式空气CO2增加(FACE)方法的优缺点,然后着重阐述了用OTC和FACE研究陆地生态系统CH4、N2O、CO2等微量气体的地气交换对大气CO2浓度增加的响应.综合现有的资料表明,大气CO2浓度增加,会促进绿色植物生物量增加,同时改变生物质的C/N比,降低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增强了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CO2的固持作用;大气CO2浓度增加会提高产甲烷菌的活性和影响CH4的排放过程,有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CH4的排放增加;大气CO2浓度增加对N2O排放影响的研究较少,且尚无一致的结论.另外,对于其他微量气体,尚没有相关研究报道.鉴于此,今后应加强大气CO2浓度增加的微量气体地气交换响应研究.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对土壤线虫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李琪, 王朋
    2002, (10):  1349-1351. 
    摘要 ( 1289 )   PDF (639KB) ( 245 )  
    大气CO2浓度增高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土壤动物区系的调节.本文通过论述大气CO2浓度增高对不同类型土壤中和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产生的影响,阐明了用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来研究生态系统变化的意义.并提出了今后针对大气CO2浓度增高这一现象应着重围绕土壤线虫及土壤动物区系优先开展的几方面研究,从而更好地指示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为有效地管理农田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防护林阶段定向经营研究Ⅰ.理论基础
    姜凤岐, 朱教君
    2002, (10):  1352-1355. 
    摘要 ( 1240 )   PDF (469KB) ( 320 )  
    基于多年防护林经营研究与实践,在分析防护林经营目的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护林阶段定向经营理论基础.以防护林的防护成熟为核心,将防护林经营阶段划分为成熟前期,即从栽植后形成相对稳定的幼林到初始防护成熟龄;防护成熟期,防护成熟状态持续的时期,即从初始防护成熟龄到终止防护成熟龄;更新期,林木接近自然成熟开始更新直到更新结束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幼林.防护林经营的定向是指在任何经营阶段内,一切经营技术与措施都是为了使防护林向着成熟的状态发展,即防护成熟是防护林经营的方向,是最终目的.为尽量维持防护林的成熟状态并使防护效益不间断,针对发育正常与低质衰退的林分,在各个经营阶段内采取相应的系列经营管理与改造措施.
    大气CO2增加对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陈利军, 武志杰, 黄国宏, 周礼恺
    2002, (10):  1356-1357. 
    摘要 ( 1267 )   PDF (228KB) ( 493 )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徐国强, 李杨, 史奕, 黄国宏
    2002, (10):  1358-1359. 
    摘要 ( 1178 )   PDF (242KB) ( 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