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建华, 马义勇, 王振南, 等. 间作系统中玉米光合作用指标改善的研究. 玉米科学, 2006, 14(4): 104-106 [2] 姜玉超. 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 硕士论文. 洛阳: 河南科技大学, 2015 [3] 王林. 棉花轮间作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现代农业科技, 2018(9): 24, 26 [4] 左元梅, 张立祯, 李隆. 西北干旱区利用间套作促进能源植物的高产高效. 生命科学, 2014, 26(5): 447-450 [5] 高砚亮, 孙占祥, 白伟, 等.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作物产量及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6, 24(6): 79-87 [6] 焦念元, 赵春, 宁堂原, 等. 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光合作用光响应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5): 981-985 [7] 姚远, 刘兆新, 刘妍, 等. 花生、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花生生理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 花生学报, 2017, 46(1): 1-7 [8] 左元梅, 李晓林, 曹一平, 等. 河南省沙区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效率及间作优势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3, 29(5): 658-663 [9] 田树飞, 郭润泽, 张晓军,等. 间作隔根对花生和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花生学报, 2019, 48(4): 35-42 [10] 林洪鑫, 潘晓华, 袁展汽, 等.施氮和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4): 947-958 [11] 刘登望, 李林, 王正功. 花生棉花间作复合系统的照度、生长发育与生产力效应.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24): 270-275 [12] 李清曼, 王化岑, 赵华, 等. 棉花-花生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变化特点.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8, 17(1): 66-69 [13] 胡积送, 杨可胜, 产焰坤, 等. 花生棉花间作复合群体效应及配套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30(2): 207-208, 210 [14] 党小燕, 刘建国, 帕尼古丽, 等. 棉花间作模式中作物养分竞争吸收和积累动态的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1): 166-173 [15] 闫敏, 王洪浩, 王子胜, 等. 不同间作模式对棉花、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辽宁农业科学, 2014(6): 15-18 [16] 叶乐士. 棉花与花生间作的经济效益及栽培技术研究. 中国棉花, 1998, 25(7): 14-16 [17] 慈敦伟, 杨吉顺, 丁红, 等. 盐碱地花生//棉花间作系统群体配置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花生学报, 2017, 46(4): 22-25 [18] 滕应, 任文杰, 李振高, 等. 花生连作障碍发生机理研究进展. 土壤, 2015, 47(2): 259-265 [19] 牛银亭, 强学兰, 鞠乐, 等. 棉花和花生间作效应与效益比较分析. 中国棉花, 2018, 45(9): 32-33, 37 [20] Arnon DI. Copper enzymes in isolated chloroplast, poly-phenol oxidase in Beta vulgaris. Plant Physiology, 1949, 24: 1-15 [21] 邹琦.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173-174 [22] 王爱国, 罗广华, 邵从本. 大豆种子超氧物歧化酶的研究. 植物生理学报, 1983, 9(1): 79-86 [23] 李忠光, 李江鸿, 杜朝昆, 等. 在单一提取系统中同时测定五种植物抗氧化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22(6): 44-48 [24] 林植芳, 李双顺, 林桂珠, 等. 水稻叶片的衰老与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关系. 植物学, 1984, 26(6): 47-57 [25] 相云秋, 张甜, 邹晓霞, 等. 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植株生长动态影响的研究. 农业科学, 2018, 8(1): 69-75 [26] 任明刚, 李春红, 何大智, 等. 不同鲜食糯玉米杂交组合与花生的间作效益分析. 花生学报, 2018, 47(1): 60-63 [27] 刘春晓, 董瑞, 张秀芝, 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17, 49(2): 36-39 [28] 南镇武, 孟维伟, 徐杰, 等. 盐碱地玉//花生间作对群体覆盖和产量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18, 50(12): 26-29 [29] 焦念元, 宁堂原, 赵春, 等.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作物学报, 2006, 32(6): 917-923 [30] 熊军, 闫海锋, 韦绍丽, 等. 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44(6): 165-168 [31] 武岩岩, 汪江涛, 李雪, 等. 花生与玉米和芝麻间作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1, 29(8): 1285-1295 [32] 陶世蓉, 韩广清, 王福青, 等. ABT生根粉对花生根系活力及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0, 22(2): 48-50 [33] 周照留, 赵平, 汤利, 等. 小麦蚕豆间作对作物根系活力、蚕豆根瘤生长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2(5): 665-671 [34] 栗鑫鑫.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硕士论文,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8 [35] 龚明, 丁念诚, 贺子义, 等. 盐胁迫下大麦和小麦叶片脂质过氧化伤害与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 植物学报, 1989, 31(11): 841-846 [36] 刘卫星, 贺群岭, 张枫叶, 等. 花生棉花间作系统密度配置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1): 9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