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有志, 王政权. 森林更新与空间异质性.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5): 615-619 [2] 贾炜玮, 解希涛, 姜生伟, 等. 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3种林分类型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9): 2813-2822 [3] 王贺新, 李根柱, 于冬梅, 等. 枯枝落叶层对森林天然更新的障碍. 生态学杂志, 2008, 27(1): 83-88 [4] Liang WJ, Wei X. Factors promoting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plantation in the Lvliang Mountains of central China. PeerJ, 2020, 8: 107717 [5] 邵佳怡, 杜建会, 李升发, 等. 高山林线生态交错区木本植物幼苗分布特征、更新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8): 2854-2864 [6] Justin AA, Sylvanus M, Kolawolé VS, et al. Factors affecting survival of seedling of Afzelia africana, a threatened tropical timber species in West Africa. Tropical Ecology, 2021, 62: 443-452 [7] 李璟, 周朵朵, 陈颂, 等. 关帝山云杉次生林树木更新与土壤养分的空间关联性.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7): 2363-2370 [8] 李进, 石晓东, 高润梅, 等. 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更新及影响因素.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0, 40(6): 588-596 [9] 刘帅, 廖嘉星, 肖翠, 等.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乔木幼苗存活的影响因素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7): 711-722 [10] 祝子枭, 刘兆刚, 董灵波, 等. 环境因子对大兴安岭天然落叶松次生林主要树种更新的影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0, 48(6): 135-141 [11] 吴雪铭, 余新晓, 陈丽华, 等. 间伐强度对坝上樟子松林下持水能力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7): 2347-2354 [12] 林立文, 邓羽松, 李佩琦, 等. 桂北地区不同密度杉木林枯落物与土壤水文效应.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34(5): 200-207 [13] 卜瑞瑛, 梁文俊, 魏曦, 等. 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林的土壤养分特征.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1, 41(2): 140-147 [14] 张洋洋, 周清慧, 许骄阳, 等. 林分密度对马尾松林下植物与土壤种子库多样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7): 2355-2362 [15] 黄慧敏, 董蓉, 何丹妮, 等. 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的时空变化对紫耳箭竹种群特征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7): 2129-2138 [16] 刘少冲, 陈立新, 段文标, 等. 影响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更新的土壤特征因子. 生态学报, 2017, 37(12): 4072-4083 [17] 段文标, 王丽霞, 陈立新, 等.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大小及光照对草本植物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3): 614-620 [18] 殷正, 范秀华. 长白山不同演替阶段温带森林林下草本植物对乔木幼苗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0, 40(7): 2194-2204 [19] 赵冲, 蔡一冰, 黄晓, 等. 杉木凋落物覆盖对自身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2): 481-488 [20] 杨阳, 李艳玲, 陈卫平, 等. 蔬菜镉(Cd)富集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环境科学, 2017, 38(1): 399-404 [21] 张璐, 敬小丽, 苏志尧, 等.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枯立木与冠层结构的关系.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8, 38(1): 64-70 [22]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 第三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30-107 [23] 魏玉龙, 张秋良. 兴安落叶松林缘天然更新与立地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0, 44(2): 165-172 [24] 张钦弟, 张金屯, 苏日古嘎, 等.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种群生命表与谱分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 16(1): 1-6 [25] 董灵波, 田栋元, 陈莹, 等.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更新影响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8): 2763-2772 [26] 欧芷阳, 苏志尧, 彭玉华, 等. 桂西南喀斯特山地蚬木幼龄植株的天然更新.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9): 2440-2446 [27] 石君杰, 陈忠震, 王广海, 等. 间伐对杨桦次生林冠层结构及林下光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6): 1956-1964 [28] 郭晋平, 李海波, 刘宁, 等. 华北落叶松和白杄幼苗对光照和竞争响应的差异比较. 林业科学, 2009, 45(2): 53-59 [29] 毋洁, 余琴, 梁德飞, 等. 光辐射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5, 34(11): 2990-2994 [30] 刘珽, 牟长城, 王亚辉, 等. 透光抚育强度对小兴安岭“栽针保阔”红松林凋落物水文效应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7): 2335-2346 [31] 周艳, 陈训, 韦小丽, 等. 凋落物对迷人杜鹃幼苗更新和种子萌发的影响. 林业科学, 2015, 51(3): 65-74 [32] 孙千惠, 吴霞, 王媚臻, 等. 林分密度对马尾松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3): 732-738 [33] 冯宜明, 李毅, 曹秀文, 等. 甘肃南部不同密度云杉人工幼林的林分结构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 林业科学, 2018, 54(10): 20-30 [34] 曾思齐, 甘静静, 肖化顺, 等. 木荷次生林林木更新与土壤特征的相关性. 生态学报, 2014, 34(15): 4242-4250 [35] 刘效东, 乔玉娜, 周国逸.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水分保持及其有效性的控制作用.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2): 1209-1218 [36] 王晓维, 徐健程, 龙昌智, 等. 施氮量和土壤含水量对黑麦草还田红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2): 365-374 [37] 张磊, 贾淑娴, 李啸灵, 等. 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凋落物和根系输入变化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2, 42(2): 656-666 [38] 叶钰倩, 赵家豪, 刘畅, 等.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根际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8, 37(5): 1364-1370 [39] 杨赵, 杨育华, 支国强, 等. 不同碳形态有机质对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增刊1): 51-54 [40] Ding WL, Cong WF, Lambers H. Plant phosphorus-acquisition and -use strategies affect soil carbon cycling.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21, 36: 899-906 [41] 任学敏, 朱雅, 陈兆进, 等. 太白山锐齿槲栎林乔木更新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林业科学, 2019, 55(1): 11-21 [42] 刘斌, 陈维, 陈伏生, 等. 九连山次生阔叶林幼苗生长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8): 2533-2540 [43] 张田, 许浩, 茹淑华, 等. 不同有机肥中磷在土壤剖面中累积迁移特征与有效性差异. 环境科学, 2017, 38(12): 5247-5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