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何越, 李春涛, 俞元春, 何黄盼, 陶晓. 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功能特征的城乡梯度变化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1): 93-102. |
[2] |
陈璐璐, 冯秋红, 孙建新. 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外生菌根形态随海拔梯度的分化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9): 2911-2922. |
[3] |
王宇蕴, 李兰, 王瑞雪, 汤利, 郑毅. 不同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根系形态的变化及其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9): 3033-3039. |
[4] |
速欢, 王文龙, 康宏亮, 白芸, 郭明明, 陈卓鑫. 露天矿排土场平台-边坡系统侵蚀形态及径流产沙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9): 3194-3206. |
[5] |
李娇娇, 曾明. 丛枝菌根对植物根际逆境的生态学意义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9): 3216-3226. |
[6] |
张荣, 余飞燕, 周润惠, 董洪君, 王敏, 叶鑫, 郝建锋. 坡向和坡位对四川夹金山灌丛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8): 2507-2514. |
[7] |
孙婉, 刘素君, 冯健超, 王朋涛, 马冬云, 谢迎新, 卢红芳, 王晨阳. 水分和氮源类型对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8): 2583-2592. |
[8] |
吕广德, 王超, 靳雪梅, 徐加利, 王瑞霞, 孙宪印, 钱兆国, 吴科. 水氮组合对冬小麦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8): 2593-2603. |
[9] |
刘朋召, 王旭敏, 宁芳, 雒文鹤, 张琦, 张元红, 李军. 减量施氮对渭北旱地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8): 2621-2629. |
[10] |
肖怀娟, 李娟起, 王吉庆, 杜清洁. 亚低温与干旱胁迫对番茄植株水分传输和形态解剖结构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8): 2630-2636. |
[11] |
姚小萌, 肖波, 王国鹏, 李胜龙, 田乐乐, 孙福海. 外源输入氮素在藓类生物土壤结皮中各氮组分的分配特征与归趋途径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8): 2653-2662. |
[12] |
鄢邵斌, 王朋. 化感物质对植物根系形态属性影响的meta分析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7): 2168-2174. |
[13] |
柳瑞, Hafeez Abdul, 李恩琳, 蒙嘉琳, 田纪辉, 蔡昆争. 减氮配施稻秆生物炭对稻田土壤养分及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7): 2381-2389. |
[14] |
肖乔芝, 陈利娟, 金锦锦, 仇玉萍, 陈国柱. 青鳉与食蚊鱼竞争排斥的生态形态学解释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6): 2087-2097. |
[15] |
于春甲, 姜东奇, 田沐雨, 陈振华, 张玉兰, 王俭, 蒋晖, 陈利军. 碳添加下黑钙土胞内、胞外脲酶活性变化及其机制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6): 1957-1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