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森林生态系统碳汇: 概念、时间效应与提升途径
    朱教君, 高添, 于立忠, 杨凯, 孙涛, 卢德亮, 刘志华, 楚瀛东, 张金鑫, 滕德雄, 朱苑, 孙一荣, 王绪高, 王高峰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9): 2313-2321.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9.025
    摘要805)      PDF(pc) (2007KB)(85)    收藏
    工业革命以来,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CO2),导致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在减少碳排放和清除大气中CO2等方面做了各种努力。2020年9月我国政府郑重承诺: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根据目前已有预测结果,至2060年碳中和时,在化石能源使用、生产、生活所有排放均达到最低条件下,我国不得不排放的CO2约为目前排放总量的1/4,这些碳排放主要由生态系统吸收;即便达到碳中和,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增加的约140 ppm CO2仍然需要由生态系统清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碳汇能力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80%以上;但是,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长周期性、复杂性与动态变化性,生态系统碳汇存在基本概念不清、时间效应不明等问题,导致森林碳汇能力提升技术受限、碳汇交易市场混乱等诸多问题。为此,本文首先从光合作用吸收CO2固定在植物体内的过程,梳理了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概念,结合地上-地下过程,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形成机理。其次,分析了依赖时间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变化过程,讨论了森林碳汇的时间效应,建议在尚未明确碳汇对缓解气候变化的时间效应前,使用“吨-年”(t-year)计量碳汇,并将3~6个月作为碳汇的最小计量时间(即,当年固碳的开始)。第三,明确了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主要途径:最大限度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土壤碳储量等);尽量延长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维持时间,即降低“临时碳汇”(固定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一定时间内重新排放到大气中),增加“持久碳汇”(森林生态系统从大气中清除CO2,并在一定时间内不再排放到大气中;根据《巴黎协定》相关内容,碳汇计量的上限时间为2100年);推广维持持久碳汇的措施(用木材取代钢筋、水泥、塑料等,减少林火等干扰排放,将森林生物质以“生物炭”形态固定下来等)。最后,提出发展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技术的“气候智慧林业(climate-smart forestry)”,以期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微塑料来源、分布及其对植物、动物和人体危害研究进展
    孙梦瑶, 郭家阳, 王欣奕, 常潇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8): 2301-231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8.028
    摘要711)      PDF(pc) (1878KB)(568)    收藏
    塑料产量的增加和塑料废物管理不善极大地增加了环境中微塑料(MPs)的数量。MPs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MPs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人类和其他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摄入或携带MPs,这些MPs可能对新陈代谢、功能和健康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此外,由于它们具有较大的表面积,MPs能够吸附各种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并严重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基于近年来对MPs进行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当前MPs来源与分布情况,并探讨了植物、动物和人体暴露途径、毒性作用与毒理机制,展望了未来MPs研究方向,为进一步评估MPs健康风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大兴安岭北部不同树种径向生长对气温突变的响应
    邱杨, 王兆鹏, 张冬有, 李祥友, 罗陶然, 王新瑞, 李琳琳, 赵悦如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1): 2933-2941.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11.001
    摘要549)      PDF(pc) (3409KB)(18)    收藏
    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北部满归地区主要建群树种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基于树木年代学的方法,构建树轮宽度标准年表,研究两个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的限制,与前一年10月和当年3月、5—8月的均温呈显著负相关。樟子松径向生长受温度和降水的共同作用,与当年5月降水和前一年10月、当年5—9月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利用Mann-Kendall检验分析满归地区1960—2021年气温数据,发现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升温突变。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在气温突变前后均呈下降趋势,气温突变后其径向生长的下降趋势略微增强。樟子松径向生长变化明显,气温突变前呈下降趋势,气温突变后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对气温响应有所增强,与当年5月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滑动相关分析表明,随着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敏感性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樟子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敏感性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凋落物输入对森林土壤有机碳转化与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郭晓伟, 张雨雪, 尤业明, 孙建新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9): 2352-2361.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9.033
    摘要538)      PDF(pc) (968KB)(39)    收藏
    土壤有机碳的周转和稳定过程与凋落物输入的性质密切相关。由于凋落物分解的复杂性以及森林土壤的高度异质性,土壤矿物、微生物以及环境因子如何协同调控凋落物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稳定,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本文综述了以微生物代谢和有机碳转化为核心的“微生物效率-基质调控概念框架”以及最新提出的“微生物碳泵”和“矿物碳泵”理论在森林土壤有机碳转化和稳定中的研究进展,强调了区别于土壤“有机-无机交互”作用的“有机-有机交互”作用在土壤有机碳累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阐述了如何基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探索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稳定过程,以期为森林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与研究展望
    王绪高, 吕晓涛, 郗凤明, 刘志华, 梁宇, 高添, 孙涛, 于大炮, 王超, 马强, 梁超, 郑甜甜, 王娇月, 尹岩, 焦珂伟, 刘波, 朱教君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9): 2322-2337.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9.006
    摘要476)      PDF(pc) (2326KB)(34)    收藏
    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措施之一。东北地区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核心贡献区,厘清该区碳汇现状及未来变化特征对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从碳汇时空格局、碳汇驱动机制、增汇技术与潜力评估等方面,综述了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的进展。由于数据来源与研究手段不同,东北陆地碳汇计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森林碳汇估测结果差异较大(0.020~0.157 Pg C·a-1)。碳汇功能取决于植物-土壤-大气界面之间的碳交换过程,但对于东北地区不同时空尺度下碳汇提升的关键路径尚不清晰。提升陆地生态系统质量是东北地区固碳增汇的关键与核心,但由于不同生态系统有其独特的时空变化特征,亟待建立适合“双碳”目标下的多生态系统协同的固碳增汇技术体系。未来研究需发展融合多源数据与多尺度技术手段的碳汇精准计量体系,准确评估东北陆地碳汇功能与增汇潜力,聚焦碳汇功能的多尺度驱动机制,创新发展适合东北陆地生态系统协同提升的增汇技术体系,并开展增汇技术示范,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的福寿螺在中国的潜在分布预测
    范月圆, 高煌杰, 陶少敏, 尹传林, 俞晓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8): 2237-224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8.024
    摘要460)      PDF(pc) (2257KB)(42)    收藏
    福寿螺是世界范围内的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危害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和人体健康。为了评价福寿螺在国内的生境适应性,本研究通过数据库查询、文献检索和新闻报道等方式收集了741个福寿螺在中国区县级的地理分布数据,使用方差膨胀因子和Pearson检验对19 个生物气候因子筛选,获得5个最主要的气候因子,结合全国海拔数据,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研究福寿螺现在和未来气候条件下可能的适宜分布区域,以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在当前时期,福寿螺在中国的适生区集中在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南方地区。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福寿螺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适生区将大范围扩大,并向北方地区扩散。影响福寿螺适生区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为最湿月降水量和最湿季平均气温。利用组合模型预测福寿螺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将有助于管理其入侵和传播的风险,为相关地区及部门预防福寿螺扩散提前采取措施、监测和减缓该物种的入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景观生态学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与展望
    刘淼, 史思雪, 张廷爽, 李迪康, 宇阳, 张智斌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9): 2372-2381.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9.038
    摘要335)      PDF(pc) (1346KB)(20)    收藏
    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多种规划衔接,形成“多规合一”一张图,强调国土空间格局与结构高效利用以保障功能完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别是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景观生态学过去几十年在我国快速发展,以“格局-过程-功能”为核心议题的理论和方法已取得显著进步,并在我国首轮各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阐述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展和景观生态学核心研究理论与技术发展;探讨了景观生态学中生态安全格局、格局与过程和尺度效应等核心理论和方法在国土空间规划应用实践中的进展和不足;展望了景观生态学中整体生态效应、尺度效应和区域生态网络优化等理论和技术在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的方向。景观生态学未来发展,特别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基于最新大数据和AI技术的“人-地-生态”耦合研究,将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制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学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我国土壤线虫生态研究新进展
    梁思维, 刘笑彤, 李英滨, 梁文举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8): 2282-229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8.031
    摘要309)      PDF(pc) (743KB)(81)    收藏
    土壤线虫是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其群落分布、组成结构、生态功能及其与周围环境互作机制的线虫生态学研究,一直是土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介绍了土壤线虫多样性高和食性多样的特点,阐述了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和模式生物的优点,及其在生物防治、生态系统功能和土壤健康表征上的作用。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在土壤线虫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食物网结构功能、地上地下多样性关系和大尺度多样性格局等。探讨了土壤线虫生态学的发展趋势,重点评述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线虫分类和定量研究的前景,建立通用分析平台推广土壤线虫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加强大尺度土壤线虫调查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基于CNKI文献计量的地表城市热岛效应研究方法综述
    陈岑, 梁德庄, 杨俊, 韩冬锐, 乔治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36 (3): 647-65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3.029
    摘要292)      PDF(pc) (2836KB)(6)    收藏
    城市热岛效应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局地气候问题,对人居环境健康和能源消耗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并分析了1980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有关地表城市热岛效应的中文期刊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年度发文量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重点围绕地表城市热岛效应的数据来源、识别方法和评价指标等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和讨论,指出了当前研究在识别精度、机理解析和影响效应等方面的不足与挑战,提出了优化融合多源数据交叉验证、创新多尺度动态评估方法以及丰富多维度影响效应分析等建议。回顾我国地表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为未来该研究领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助力其深化与应用的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2001—2020年全球植被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焦鹏华, 牛健植, 苗禹博, 李君宜, 王迪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1): 2992-300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10.022
    摘要283)      PDF(pc) (5998KB)(72)    收藏
    探究全球植被与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和响应特征,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气候数据和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运用Sen’s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2001—2020年全球5种植被类型(北方森林和温带森林、热带森林、其他木本植被、草原、农田)NDVI对23个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全球NDVI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长趋势最显著的植被类型为北方森林和温带森林,最不显著的是农田。极端气候指数方面,除少部分极端高温和低温指数呈降低趋势外,其余指数均呈增长趋势。在不同植被区,对NDVI影响最大的极端气候指数不同。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北方森林和温带森林、热带森林、其他木本植被、草原和农田区域,对NDVI影响最大的指数分别为冷昼日数、结冰天数、年降水总量、年降水总量、年降水总量;随机森林结果显示,对各植被区NDVI影响最大的指数分别为冷昼日数、热夜日数、霜冻天数、暖昼日数和寒冷时间持续指数。两种方法结果不同的原因在于相关性分析只反映变量间的线性关系,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可以捕捉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以上研究结果体现了全球植被对极端气候的响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复杂性,这种差异性和复杂性可能是不同气候因子交互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中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研究进展
    安韶山, 胡洋, 王宝荣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9): 2413-242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9.013
    摘要279)      PDF(pc) (1371KB)(37)    收藏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蕴藏着大量的有机碳,近年来黄土高原开展的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决定了土壤固定和储存有机碳的能力,然而,目前尚未系统综述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机制。鉴于此,本文概括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规律,梳理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主要包括矿物保护作用、物理保护作用和生物机制,并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固碳、稳碳理论与技术提供科学支撑,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物种分布模型在海洋大型底栖动物分布预测中的应用
    丛佳仪, 李新正, 徐勇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9): 2392-240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9.029
    摘要272)      PDF(pc) (541KB)(28)    收藏
    物种分布模型是一种基于环境条件和物种分布数据预测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范围和适宜生境的模型工具,主要包括关联模型、机理模型和机理-关联混合模型。在海洋领域,物种分布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预测鱼类、哺乳类和藻类等海洋生物的分布,但在大型底栖动物中的应用还比较匮乏。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分布规律对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物种分布模型的常用方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不同模型在预测海洋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中的研究案例,重点介绍了关联模型和机理模型在分析气候变化对海洋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影响中的应用,阐述了物种分布模型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前景。随着遥感技术和建模方法的不断进步,物种分布模型将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鱼类功能多样性研究历程、挑战与展望
    康斌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9): 2338-2351.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9.030
    摘要270)      PDF(pc) (1278KB)(22)    收藏
    为完成自身生命历程,物种在形态、生理、生态特征等方面表现出相应的功能性状。性状的特征值及其变异和分布是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组分,即功能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服务与健康运转。对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的研究拓宽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的理解,为如何将形态结构与生态功能结合的难题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本文从物种功能多样性衡量指标的提出、计算和应用入手,全面回顾了功能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过程,并以案例形式从不同目的、不同角度阐述了它们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鱼类功能多样性研究面临的挑战,即急需建立一套有效的性状指标,并关注功能多样性变化的内外机制和环境变化下的性状再分布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不同林龄及径级樟子松径向生长对干旱事件的响应
    孙昊慷, 韩佳轩, 贾建恒, 张子航, 付立华, 张岩, 郭明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1): 2942-295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11.004
    摘要267)      PDF(pc) (2082KB)(54)    收藏
    为探究樟子松径向生长对干旱事件的响应,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30、40年)、不同径级(大径级20~24.9 cm,中径级15~19.9 cm,小径级10~14.9 cm)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树木年轮宽度指数(RWI),分析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其对干旱事件的生态韧性。结果表明: 30年生小径级樟子松RWI与前一年9—12月和当年2月标准化降水蒸发散指数(SPEI)呈显著正相关;30年生大径级和中径级樟子松RWI与前一年9月至当年6月SPEI呈正相关,但不显著。40年生大径级樟子松RWI与前一年10月和当年6月的月均最高温及当年6月均温呈显著负相关;40年生中径级樟子松RWI与前一年10月的月均最高温、月均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7月SPEI呈显著正相关;40年生小径级樟子松RWI与前一年9月至当年6月SPEI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林龄樟子松径向生长对4次干旱事件的抵抗力(40年生显著高于30年生)及恢复弹力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但恢复力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40年生显著低于30年生)。同一林龄不同径级樟子松对干旱事件的响应存在差异。40年生大径级及中径级樟子松对4次干旱事件的抵抗力及恢复弹力均显著高于40年生小径级樟子松,但其恢复力无显著差异;30年生不同径级樟子松对干旱事件的抵抗力、恢复力和恢复弹力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林龄及径级的樟子松径向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其恢复弹力显著下降,40年生樟子松呈现出高抵抗力,而30年生樟子松呈现出高恢复力,小径级樟子松受干旱胁迫最严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植物基因组大小与功能性状及环境适应性的关系研究进展
    许银龙, 杨斯琪, 叶佳琦, 莫宇, 吴帅, 赵钰, 张靖, 鲍雅静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1): 3217-322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11.011
    摘要267)      PDF(pc) (1649KB)(25)    收藏
    植物基因组大小是指某一物种内一套完整单倍体DNA含量的总和,是生物特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真核生物具有丰富的基因组大小多样性。植物基因组大小与从细胞核到个体水平的一系列功能性状密切相关,在塑造植物功能性状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对环境变量具有不同的响应策略。本文综述了植物基因组大小与细胞大小、气孔大小和密度、光合功能性状、细胞周期、种子重量等植物功能性状的关系,及其对温度、降水、海拔、养分、重金属污染等环境变量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最后,提出将基因组大小、功能性状和环境适应性相结合,深入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白蚁对土壤与植物影响的过程及机制
    姜川, 曾小玲, 金艳强, 冯德枫, 林方美, 陈远洋, 唐建维, 刘成刚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9): 2401-241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9.028
    摘要266)      PDF(pc) (1092KB)(21)    收藏
    白蚁作为一种巢居式社会性昆虫,其部分类群具有重大破坏作用,常被人们混淆为世界性“害虫”。然而,绝大多数白蚁能够通过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来调节植被和土壤的重要生态功能和服务,被誉为“生态系统工程师”。本文综述了白蚁对巢穴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及其周边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等的影响。白蚁可以形成独特的土壤“生物团聚体”和“资源异质性斑块”,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胞外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和温室气体排放等,进而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组成结构及生产力水平。这种效应在不同白蚁类群和功能群间存在差异,且受区域土壤环境和微气候条件等影响。白蚁巢穴可通过上述过程有效提高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或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能力。今后研究需重点关注以下方向:1)从微观尺度(团聚体水平)到宏观尺度(景观水平),探索以白蚁为核心的土壤生物营养级联效应过程及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机制;2)探究将白蚁巢穴土壤开发为热带地区土壤肥力改良剂的潜力,并挖掘巢穴有益微生物功能基因用于病害防治等产品研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Vaganov-Shashkin (VS)和VS-Lite树木年轮宽度生理过程模型研究进展
    闫绘月, 曾小敏, 薛钰, 刘晓宏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8): 2256-226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8.005
    摘要259)      PDF(pc) (3766KB)(36)    收藏
    Vaganov-Shashkin (VS)和VS-Lite模型是当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树木年轮宽度生理过程模型,它们能够揭示树轮宽度变化与外界气候要素之间的内在响应机制。VS模型主要用于气候重建、木质部物候预测和形成层细胞活动的模拟,VS-Lite模型则主要用于预测生长趋势。本文收集2005—2023年发表的VS和VS-Lite模型的相关文献,综述了两个模型的基本原理、参数设置和发展历史,及其在树木年轮气候学、木质部物候学和森林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目前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模型参数调整方法,关注多种环境因素对树木生理过程的影响,并加强与其他植被生态模型的对比研究,以提高模拟结果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pH对木霉菌和镰刀菌生长及其竞争的影响
    包文杰, 申凌婕, 夏尚文, 杨效东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9): 2535-254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9.032
    摘要252)      PDF(pc) (2523KB)(19)    收藏
    由镰刀菌引起的茎基腐病对西番莲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然而目前缺乏对其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木霉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防真菌,能够有效防治多种作物病害,但是其防治效果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如土壤pH的影响。为筛选西番莲茎基腐病的潜在生防菌株并探究pH对木霉菌防治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从热带西双版纳西番莲种植区分离的4种木霉菌和4种镰刀菌作为材料,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菌株在不同pH条件下的生长动态,并采用平板对峙试验探究pH对木霉菌抑制镰刀菌生长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木霉菌的最适生长pH为4~6,而镰刀菌的最适生长pH为7~9。4种木霉菌对4种镰刀菌的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哈茨木霉的抑制效果最显著,抑制率可达72%。此外,pH对木霉菌的抑菌效果具有显著影响,且因木霉菌和镰刀菌种类的不同也表现出差异。因此,针对特定的病原菌和生防菌种类,在田间进行生物防治时需关注环境pH对生防菌防治效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不该遗忘的刘慎谔: 动态地植物学思想对当前植被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启示
    张健, 郝占庆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9): 2631-263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9.034
    摘要246)      PDF(pc) (5687KB)(15)    收藏
    刘慎谔先生是我国植物学、地植物学和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动态地植物学思想萌芽于在法国留学期间往阿尔卑斯山开展的博士论文工作;回国之后,先后在我国西北、西南、华北、东北等及印度、朝鲜等野外考察,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在1962年举办的“动态地植物学”讲习会上形成完整的体系。该思想核心在于对植被 “顶极”学说和群落演替理论的深入认识与总结,并将这一理论很好地应用到解决我国人工植被建立、自然植被改造、森林采伐更新、治沙等实际问题中。本文先对该思想予以介绍与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指出了其对我国当前植被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山地生物多样性、天然林保护、森林经营管理、全球变化、植被区划)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太行山区不同林龄油松叶片-枝条-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张佳鑫, 李一萱, 曹建生, 李炜, 王楠, 张瑜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1): 2966-297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11.005
    摘要246)      PDF(pc) (3193KB)(45)    收藏
    为揭示油松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林龄的变化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以太行山区不同林龄(10、23、39、47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枝条、土壤不同土层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对叶片、枝条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林龄增加,土壤C、N含量先增后减,39年生时达到最大值,P含量在47年生时达到最大值;23年生林龄土壤C∶P、N∶P显著高于其他林地,油松生长受P限制显著。随土层加深,不同林龄土壤C、N、P、C∶P、N∶P均降低,而C∶N升高,N限制作用增强。各土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林龄间差异显著,在浅层土壤(0~20 cm)最为明显。油松叶片与枝条N随林龄增加先升后降,而P变化呈相反趋势;叶片C∶P、N∶P均在23年生较高,叶片与枝条养分有趋同效应。土壤C与叶片N,土壤C∶N与枝条C∶N均呈显著正相关,且深层土壤(20~60 cm)相关性大于浅层土壤。土壤砂粒含量与N∶P是影响叶片养分的关键因子,土壤P、C含量是影响枝条养分的主控因子,土壤含水量、土壤N、C∶N共同调控叶片与枝条养分变化。与浅层土壤相比,深层土壤N对叶片、枝条养分制约更明显,而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油松林土壤C∶N(1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叶片N∶P(8.2)与枝条N∶P(8.3)均低于14,表明随年限增长N制约加剧。建议在油松林发育中、后期补充P肥和N肥,保证人工林正常发育,并促进植物与土壤的良性养分循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