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少昆, 赵久然, 董树亭, 等. 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1): 1941-1959 [2] 赵久然, 王荣焕. 中国玉米生产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 15(3): 1-6 [3] 陈涛, 宋振伟, 张明, 等. 遮阴和种植密度对东北春玉米穗部发育和植株生产力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10): 3237-3246 [4] 刘志娟, 杨晓光, 吕硕,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春玉米产量潜力的时空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1): 103-112 [5] 李长青, 纪萌, 马萌萌, 等. 天然增效剂与化学抑制剂复配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氮素利用及氮平衡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9): 2391-2397 [6] 方彦杰, 张绪成, 于显枫, 等. 半干旱区立式深旋耕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饲用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4): 1327-1336 [7] 戴景瑞, 鄂立柱.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玉米科学, 2010, 18(1): 1-5 [8] 杨笛. 中国玉米产量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 硕士论文.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9] 陈先敏 ,梁效贵, 赵雪, 等. 历年国审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21): 4020-4029 [10] 仇焕广, 李新海, 余嘉玲. 中国玉米产业: 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农业经济问题, 2021(7): 4-16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0(4): 113-121 [12] 岳海旺, 魏建伟, 刘朋程, 等. 基于GYT双标图分析对黄淮海生态区玉米品种综合评价. 作物学报, 2024, 50(4): 836-856 [13] Ren H, Liu MY, Zhang JB, et al. Effects of agronomic traits and climatic factors on yield and yield stability of summer maize (Zea mays L.)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in China.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22, 10: 1050064 [14] 赵继玉, 任佰朝, 赵斌, 等. 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 46-57 [15] 郭书磊, 王瑛, 魏良明, 等. 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作物杂志, 2023, 39(3): 205-214 [16] 张正, 董春林, 杨睿, 等.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产量与穗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种业, 2022(2): 80-84 [17] 任洪雷, 李春霞, 龚士琛, 等. 利用SPSS实现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作物杂志, 2019, 35(3): 86-90 [18] 贾晓军, 吴杨焕. 甜糯玉米新品种(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6, 31(增刊1): 311-316 [19] 曹立燕. 高产夏玉米群体发育与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硕士论文.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4 [20] 刘志铭, 张晓龙, 兰进好, 等. 1979—2020年我国玉米品种审定情况回顾与展望. 玉米科学, 2021, 29(2): 1-7 [21] Wang N, Jassogne L, Asten PJA, et al. Evaluating coffee yield gaps and important biotic, abiotic, and management factors limiting coffee production in Uganda.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15, 63: 1-11 [22] Abravan P, Soltani A, Majidian M, et al. Factors limiting canola yield and determining their optimum range by boundary line analysis. IIOAB Journal, 2016, 7: 161-167 [23] 王栋, 周媛媛, 郭路航, 等. 冀中地区桃树优质高产的叶片氮磷钾临界值范围及化肥投入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28(2): 269-278 [24] Webb RA. Use of the boundary line in the analysis of biological data.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1972, 47: 309-319 [25] 孟涵. 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差及限制因素研究. 硕士论文.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22 [26] 陈广锋. 华北平原小农户小麦/玉米高产高效限制因素及优化体系设计研究. 博士论文.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9 [27] 杨晓彤, 张艺, 蔺瑶瑶, 等. 边界线分析法评价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产量的限制因子.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 40-46 [28] 崔蓉, 王天野, 王呈玉, 等. 干旱胁迫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1, 36(增刊1): 94-100 [29] 沙野, 赵思雨, 郭雯清, 等. 秸秆覆盖条耕模式下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差异及其生长适应特征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3, 29(11): 1977-1990 [30] 孙梦宇, 纪萌, 李长青, 等. 现代玉米品种的产量差异及高产玉米品种的典型生物学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 31(2): 226-237 [31] 赵向阳, 丛佳慧, 安志超, 等. 冀南夏玉米氮肥效率变异特征与高产限制因子解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0, 28(3): 365-374 [32] 黄少辉, 贾良良, 杨云马, 等. 边界线法解析冀中南麦区基础地力产量的土壤养分影响因子.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6): 141-148 [33] 孙彦铭, 黄少辉, 刘克桐, 等. 土壤肥力差异对冀中南山前平原与低平原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5): 35-42 [34] 赵久然, 郭景伦, 郭强, 等. 玉米不同品种基因型穗粒数及其构成因素相关分析的研究. 北京农业科学, 1997(6): 2-3 [35] 严建兵, 赵久然. 密植高产: 我国玉米育种的最核心目标.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8): 1-3 [36] Xue J, Zhao YS, Gou L, et al. How high plant density of maize affects basal internod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 formation. Crop Science, 2016, 56: 3295-3306 [37] Xue J, Xie RZ, Zhang WF,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reduced lodging of high-yield and density maiz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7, 16: 2712-2725 [38] 石红良. 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产量和氮效率的变化趋势. 硕士论文.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39] 马达灵. 产量提高过程中玉米植株形态特征与产量性状的演变规律. 硕士论文. 石河子: 石河子大学, 2014 [40] 郭路航. 保定地区葡萄优质高产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研究. 硕士论文.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