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吕佳佳, 初征, 李百超, 宫丽娟, 周宝才, 刘丹, 王冬妮, 姜丽霞. 东北地区水稻开花期冷涡型光-温-水复合逆境产量损失评估指标构建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3): 731-738. |
[2] |
欧阳逸云, 苏漳文, 李春辉, 曾爱聪, 郭福涛. 基于模糊逻辑和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森林火险区划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2): 354-362. |
[3] |
马晓明, 李丹, 雷佳, 于婕, 王楠, 侯贤清, 魏娜, 李荣. 不同降水年型下耕作方式结合覆盖对旱地土壤物理性质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2): 447-456. |
[4] |
韦兆伟, 陈若谷, 殷楠, 柯浩楠, 沙雅晴, 赵峻池, 李琪, 胡正华. 基于稻瘟病的水稻抗逆性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6): 1563-1571. |
[5] |
苗贺, 袁磊, 杨淼茵, 胡艳宇, 陈欣, 何红波, 张旭东, 解宏图, 鲁彩艳. 基于15N示踪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田减氮增产调控机制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4): 876-882. |
[6] |
高燕, 梁爱珍, 黄丹丹, 张延, 张旸, 王阳, 张士秀, 陈学文. 长期免耕对黑土氮磷硫循环微生物功能潜力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4): 913-920. |
[7] |
娄运生, 于玉洁, 刘燕, 杨蕙琳, 周东雪. 施硅对夜间增温下南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4): 985-992. |
[8] |
宁川川, 陈悦桂, 柳瑞, 李彤欣, 陈海浪, 田纪辉, 蔡昆争. 减氮配施秸秆生物炭对双季稻产量和硅、氮营养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4): 993-1001. |
[9] |
裴亚楠, 吕卫光, 郭涛, 白娜玲, 李双喜, 张娟琴, 张海韵, 张翰林. 秸秆还田配施促腐菌剂对土壤团聚体及其养分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12): 3357-3363. |
[10] |
李瑞平, 罗洋, 隋鹏祥, 郑洪兵, 明博, 李少昆, 王浩, 郑金玉.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耕层温度影响的短期效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10): 2693-2702. |
[11] |
石丽红, 唐海明, 文丽, 程凯凯, 李超, 李微艳, 肖小平.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南方双季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和经济收益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9): 2450-2456. |
[12] |
胡旺, 赵杭, 周旋, 王艺哲, 张含丰, 张玉平. 施用南荻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7): 1919-1926. |
[13] |
马铭婧, 郗凤明, 尹岩, 邴龙飞, 王娇月, 张文凤, 牛乐. 碳中和视角下秸秆处置方式对碳源汇的贡献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5): 1331-1339. |
[14] |
谌洁, 吕腾飞, 王志强, 王仲林, 林郸, 李郁, 杨志远, 孙永健, 马均. 青菜/油菜茬口下水稻栽植方式对温光资源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2): 405-414. |
[15] |
李琳, 向丹, 武亚芬, 黄玉丹, 李欢, 张小梅, 梁斌.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日光温室番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2): 415-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