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汉, 郑成忠, 邱勇斌, 等. 10年生香椿生长与形质性状的种源变异及选择.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3): 597-605 [2] Kuzmin SR, Kuzmina NA. Growth regularities of scots pine climatypes in the provenance trial under different soil conditions. Contemporary Problems of Ecology, 2023, 16: 645-656 [3] 李博, 郭海沣, 卫星杓, 等. 17个白桦种源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变异分析. 林业科技情报, 2016, 48(2): 37-39 [4] 尚福强, 王行轩, 张利民, 等. 不同产地红松生长性状地理变异规律的研究. 辽宁林业科技, 2013(4): 9-11 [5] 张振, 张含国, 张磊. 红松自由授粉子代家系生产力年度变异与家系选. 植物研究, 2016, 36(2): 305-309 [6] 马晓雨, 尚福强, 潘丕克, 等. 不同种源红松生长、结实及光合生理特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3, 43(1): 57-65 [7] 魏嘉彤, 陈思琪, 芦贤博, 等. 基于生长与木材性状的红松优良种源评价选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2, 44(3): 12-23 [8] 丁庆祝, 张彩霞, 江淑敏, 等. 红松不同种源的遗传差异与地理变异趋势. 林业科技, 1994(5): 1-4 [9] Wang HM, Xia DA, Wang WJ, et al. Genetic variations of wood properties and growth characters of Korean pines from different provenances.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2, 13: 277-280 [10] 蒋莹, 王黄倚君, 王绍昌, 等. 屏边县不同秃杉种源生长差异及选择研究. 西部林业科学, 2023, 52(6): 15-21 [11] Pan YY, Li SC, Wang CL, et al. Early evaluation of growth traits of Larix kaempferi clones.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18, 29: 1031-1039 [12] Liang DY, Ding CJ, Zhao GH, et al. Variation and selection analysis of Pinus koraiensis clones in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18, 29: 611-622 [13] 刘凯, 韩永振, 王希贤, 等. 不同种源福建柏生长性状的差异与评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3, 43(3): 62-72 [14] 周火明, 管兰华, 陈红林, 等. 喜树混交林树干解析.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55(13): 3390-3392 [15] 吕乐乐, 王文彬, 董灵波. 基于哑变量和分位数回归的兴安落叶松更新幼树的树高-胸径模型.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9): 2355-2362 [16] 盖军鹏, 陈东升, 贾炜玮, 等. 基于种源和气候效应的日本落叶松树高生长模型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3, 47(4): 51-60 [17] 洪志猛. 闽南地区12年生土沉香人工林生长规律分析. 福建林业科技, 2023, 50(3): 57-61 [18] 樊志荣. 华北落叶松优良家系选择试验研究. 山西林业科技, 2023(3): 23-25 [19] 张毅, 顾凤岐. 残差自回归模型在人工林红松树高生长规律预测中的应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9(6): 76-79 [20] 白高娃, 王志波, 李银祥, 等.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优势木树高差分生长模型研究.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3, 49(2): 23-28 [21] 李斌成, 杜超群, 袁慧, 等. 基于理论模型及其差分方程的湖北省杉木立地指数表研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 39(7): 56-64 [22] 赵雪晗, 高慧淋, 郝元朔, 等. 基于哑变量的不同气候条件下红松树冠外部轮廓模拟研究.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2024, 44(2): 111-118 [23] 苏巴提·赛达合买提, 贾炜玮. 黑龙江不同区域人工红松心边材及树皮削度可加性模型系统构建.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10): 3437-3447 [24] 张巍, 王清君, 郭兴. 红松不同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森林工程, 2017, 33(2): 17-21 [25] Wei ZG, Xia DA, Wang QR, et al. Provenance test of Pinus koraiensis in different types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in Xiaoxing'an Mountains.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 2021, 41: 807-815 [26] 魏志刚, 王瑞琪, 刘莹莹, 等. 小兴安岭不同区域天然次生林下红松种源试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9(6): 6-11 [27] 张晓鹏, 于立忠, 杨晓燕, 等. 辽东山区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种群结构与动态.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2): 289-296 [28] 胡茂, 陈峰, 陈友平. 新疆阿勒泰地区西伯利亚红松径向生长对气候水文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10): 3609-3617 [29] 丁国泉, 杨会侠, 胡万良, 等. CurveExpert在草河口人工红松单木生长模型中的应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 41(3): 35-39 [30] 陈天成, 李新平, 郝向春, 等. 山西省辽东栎单株木生长模型研究. 林业建设, 2022(2): 36-43 [31] 闵志强, 胡云云, 王得军, 等. 基于哑变量的秦巴山区天然栎类林胸径和树高生长模型研究. 林业资源管理, 2020(5): 89-99 [32] 李希菲, 洪玲霞. 用哑变量法求算立地指数曲线族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7(2): 108-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