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5-08-15
    研究报告
    人工生境条件下几种红树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比较研究
    彭友贵1,2 陈桂珠1 武鹏飞1 缪绅裕3 殷敏1 佘忠明4
    2005, 16(08):  1383-1388 . 
    摘要 ( 1370 )   PDF (566KB) ( 54 )  
    选择3种红树植物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 、秋茄(Kandelia candel) 和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每种分别按45%、30%和15%的面积比例种植于滩涂海水养殖塘.种植后连续2年对红树植物进行生态监测.结果表明,海桑增高457.0 cm,基径增加86.1 mm,成活率92.9%;桐花树高、基径分别增长26.1 cm和36.5 mm,成活率93.9%;秋茄成活率44.7%,增高20.4 cm、基径增加26.4 mm,说明在不受自然潮汐影响的人工生境条件下,海桑和桐花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较好,秋茄的生长适应性较差.据不同时期树高、基径与干、枝、叶、根的生物量,求得植物各器官生物量与树高、基径的回归方程,分析了3种红树植物的生物量与净初级生产力.海桑单位面积生物量5 597.8 g·m-2,桐花树962.5 g·m-2,秋茄66.0 g·m-2.生物量在植物各器官的分配按大小排序,海桑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桐花树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秋茄为树干>树根>树叶>树枝.单位面积净初级生产力海桑为7 0515 g·m-2,桐花树1 105.8 g·m-2,秋茄93.0 g·m-2.高生产力伴随高归还量,凋落物归还量占净初级生产力的比重为海桑20.5%、桐花树15.4%、秋茄7.6%.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柽柳和胡杨水势季节变化研究
    曾凡江1 张希明1 李向义1 Andrea Foetzki 2 Michael Runge 2
    2005, 16(08):  1389-1393 . 
    摘要 ( 1604 )   PDF (466KB) ( 109 )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柽柳和胡杨生长周期内的清晨水势和水势日变化的连续野外测定表明,两种植物在整个生长期内均未出现明显的水分亏缺.清晨水势的季节变化幅度不大,正午水势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一次性人工灌溉对植物水分状况没有明显影响.采伐利用方式不影响植物的水分状况.地下水是柽柳和胡杨生存与生长的先决条件.维持该区域地下水位的基本稳定是保证该区域柽柳和胡杨恢复重建的重要前提.
    安徽短萼黄连种群特性及其濒危机制探讨
    张莉 张小平
    2005, 16(08):  1394-1398 . 
    摘要 ( 1562 )   PDF (528KB) ( 91 )  
    对安徽省境内短萼黄连的地理分布、分布地自然概况及种群大小、分布格局、年龄结构等种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萼黄连在安徽省主要分布于九华山、黄山、清凉峰和牯牛降等山区.其生境涉及林冠下和水沟边两种类型,均表现为阴湿、土壤疏松、呈酸性而富含有机质,要求光照荫蔽度平均达到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0%~90%,土壤含水量在30%以上.现有短萼黄连种群均为高群集分布,年龄结构不合理,且多为小种群,表明种群已处于相对不稳定阶段.自然生境的严重破坏、成年植株的过度采挖对短萼黄连种群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部分野生种群个体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
    供氮和增温对倍增二氧化碳浓度下荫香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孙谷畴 赵平 饶兴权 蔡锡安 曾小平
    2005, 16(08):  1399-1304 . 
    摘要 ( 1399 )   PDF (580KB) ( 150 )  
    供给0~0.6 mg N的盆栽荫香(Cinnamomum burmannii)幼树分别生长在倍增CO 2(+CO2,731 μmol·mol-1)和正常空气CO 2浓度(CO 2,365 μmol·mol-1)的生长箱内,昼夜温度分别为25/23 ℃和32/25 ℃,自然光照下生长30 d.以生长在CO2和25/23 ℃下的植株为对照研究增温和氮对+CO2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O2和25/23 ℃下无氮和氮处理植株的平均光合速率(Pnsat)较+CO2和32/25 ℃下的叶片高5.1%,温度增高降低叶片Pnsat;而Pnsat随供氮而增高.在+CO2条件下,生长在32/25 ℃下的叶片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较25/23 ℃下的低(P<0.05),温度增高降低+CO2下叶片的Vcmax和Jmax在+CO2下叶片光合呼吸速率(Rp)较低,生长温度增高提升Rp.在CO2下生长温度从25/23 ℃增至32/25 ℃,叶片的Rubisco含量(NR)和Rubisco活化中心浓度(M)降低,而供氮能增高NR和M.供氮能减缓温度增高对倍增CO2下荫香叶片光合作用的限制.
    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宁丽丹1 石辉2 周海军1 刘世荣3
    2005, 16(08):  1405-1410 . 
    摘要 ( 1647 )   PDF (572KB) ( 158 )  
    以岷江上游卧龙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林窗下箭竹林、高山栎4种植被土壤的团聚体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湿筛法得到的4种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几何平均直径与标准差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栎林土壤具有较大的团聚体直径.土壤的分维数范围在2.40~2.78之间,<0.25 mm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越大,暗针叶林土壤的第2层和暗针叶林窗箭竹林土壤的第3层的分形维数最大.土壤团聚体的保存机率以3~1 mm、1~0.5 mm粒径级团聚体为大,遭到破坏的可能性小;>10 mm、0.5~0.25 mm粒径级的团聚体的保存机率小,容易遭到破坏.对团聚体稳定性指数进行剖面加权平均发现,针阔混交林土壤的稳定性指数最高,其次为高山栎林土壤、暗针叶林林窗下箭竹林和暗针叶林土壤,说明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栎林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团聚体的3个数量特征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均可用于说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大小.
    杉木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阔叶林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胡亚林1,2 汪思龙1 颜绍1 高洪1馗1 高洪1
    2005, 16(08):  1411-1416 . 
    摘要 ( 1323 )   PDF (594KB) ( 159 )  
    对我国亚热带南、中、北3个区带杉木人工林与天然次生阔叶林表层土壤化学性状、土壤生物活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林阔叶林后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下降31.51%~58.24%,土壤全氮、全磷、pH值以及土壤C/N、C/P比亦呈下降趋势;杉木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阔叶林后表层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减少;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下降,而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8%~40%;杉木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阔叶林相比,土壤呼吸强度下降51.15%~54.48%.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总有机碳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呈负相关(R=-0.723,n=18),与土壤全氮、全磷及其它土壤酶活性呈正相关.杉木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林阔叶林使林内表层土壤质量恶化.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质丢失是导致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减少、土壤生物活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薛立1,2,3 向文静3 何跃君3 李燕3 吴敏3 徐燕3 屈明3
    2005, 16(08):  1417-1421 . 
    摘要 ( 1039 )   PDF (511KB) ( 119 )  
    研究了杉木林采伐迹地及采伐后的炼山迹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采伐迹地的非毛管孔隙比杉木林地增加23%,自然含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则下降25%;炼山迹地土壤容重比杉木林地增加10%,非毛管孔隙、自然含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分别下降61%、48%和26%.采伐迹地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下降14%、14%、35%和22%,炼山迹地分别下降37%、37%、47%和7%.采伐迹地碱解N和有效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增加24%和31%,有效P含量比杉木林地下降15%;炼山迹地的碱解N、有效P和有效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下降25% 、43%和40%.采伐迹地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比杉木林地增加1.4、11.3和0.8倍;炼山迹地细菌数量比杉木林地减少24%,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了5.0和0.5倍.采伐迹地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分解酶活性分别为杉木林地1.9、1.6和2.1倍,而炼山迹地分别为后者的35.4%、90%和106%.湿润土壤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有利于碱解N、速效P、速效K积累和脲酶活性的增加.真菌数量随毛管孔隙的增加而减少.通气良好有利于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规律
    冯健 张健
    2005, 16(08):  1422-1426 . 
    摘要 ( 1353 )   PDF (479KB) ( 225 )  
    研究了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各样地均以秋季最多,达到17.42×106 CFU·g-1,春季次之,夏季最少.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 cm的土层,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数量迅速减少;在0~60 cm土层,同一类群微生物数量变动范围较大,其中好气性细菌0.31×10 6~14.39×106 CFU·g-1,放线菌0.06×10 6~0.79×106 CFU·g-1,真菌0.02×10 6~0.07×10 6 CFU·g-1,厌氧细菌0.05×106~3.22×106 CFU·g-1.巨桉人工林地微生物以细菌为主要类群,占微生物总数的92.83%以上,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其微生物组成结构合理.与青冈次生林和农耕地相比,巨桉人工林地微生物数量远远高于青冈次生林地,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细菌生理类群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达到0.773和1.896.
    白蜡窄吉丁幼虫及其天敌在空间格局上的关系
    王小艺 杨忠岐
    2005, 16(08):  1427-1431 . 
    摘要 ( 1184 )   PDF (443KB) ( 58 )  
    调查了白蜡窄吉丁幼虫与其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和捕食性天敌啄木鸟啄食白蜡窄吉丁的啄痕在空间格局上的规律.结果表明,在林间水平方向上,白蜡窄吉丁幼虫呈聚集分布,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和啄木鸟的啄痕也表现为聚集分布;在垂直方向上,白蜡窄吉丁幼虫分布于地面至3.37 m以下的树干,主要集中于1.50 m左右的主干,天敌也集中在此范围内活动.
    岩生植物金发草生长特征研究
    王海洋1 彭丽1 李绍才2 白宝伟1
    2005, 16(08):  1432-1436 . 
    摘要 ( 1363 )   PDF (464KB) ( 88 )  
    研究了重庆地区金发草在3种基质5种生境中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5种生境下金发草基径、冠幅、高度及根系面积、最长根和根深差异极显著.3种基质中,紫色土中金发草的地上部分基径(15.18 cm)、冠幅(3 086.77 cm2)和高度(66.58 cm)均为最大值,而紫色砂岩金发草的基径(10.89 cm)、冠幅(1 868.79 cm2)和高度(60.75 cm)均为最小值,但差异不显著.砂岩中金发草的根系比紫色土中分布广泛,差异显著,说明岩石生境中金发草将较多生物量投入到根系,通过增加根系的生长,提高其在岩石上的固着能力,扩大根系吸收面积,忍耐岩石基质的干燥和贫瘠.
    江门市新会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甘海华 彭凌云
    2005, 16(08):  1437-1442 . 
    摘要 ( 1194 )   PDF (575KB) ( 80 )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了江门市新会区土壤pH值、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有效磷和缓效钾6种养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变量符合正态分布或经对数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显示,除全氮具有强空间相关外,其余均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耕地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在东北部最高,有机质含量在中部和东北部较高;全氮含量在1.5~2.0 g·kg-1的面积占研究区域耕地面积的74.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西部和东部地区;有效磷含量>40 mg·kg-1的面积占研究区域耕地面积的48.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东北部和西部;缓效钾含量在160~350 mg·kg-1的面积占研究区域耕地面积的48.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东部、东北部和中部.
    黄土丘陵区软埂梯田复式配置技术
    曹世雄1 陈莉2 高旺盛1
    2005, 16(08):  1443-1449 . 
    摘要 ( 1314 )   PDF (673KB) ( 90 )  
    坡地改建为梯田地是山区水土保持的主要技术之一,传统梯田技术田埂陡峭,难以利用,其引发的重力侵蚀是田埂崩塌、梯田毁坏的主要原因.1997~2001年间,在陕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延安市下砭沟小流域设计软埂梯田工程技术和地埂坡面种草植树复式配置技术,对坡改梯进行了技术改进.在工程方面,按照”接近自然”的理论思想,设计采用接近黄土自然休止角(35°)的45°为梯田埂坡设计坡度,试图从根本上消除地埂重力侵蚀危害.在生物方面,按照“生物多样性”理论和“景观生态学”原理,把树木和牧草种植在梯田的埂坡外侧面,达到梯田林网化和稳定地埂的目的.结果表明,软埂梯田可完全消除重力侵蚀引发的田埂崩塌危害,筑埂费用和维护费用仅为传统技术的24.9%和55.5%;地埂坡面土壤营养成分富集,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可栽种多种耐旱植物.软埂坡面植树种草,改变了传统梯田地埂坡面的裸露状况,地埂树木镶嵌在坡地梯田中,丰富了坡地梯田景观生态结构.
    农田秸秆覆盖对冬小麦水氮效应的影响
    高亚军1 李生秀1 李世清1 田霄鸿1 王朝辉1 郑险峰1 杜建军2
    2005, 16(08):  1450-1454 . 
    摘要 ( 1142 )   PDF (490KB) ( 108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杨凌红油土农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的水氮效应.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使土壤水分状况明显改善,从而使补充灌水的效果相应减小,氮肥的作用更加突出;无覆盖条件下,水氮交互效应均为负值,而秸秆覆盖时水氮有正的交互作用.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更应重视养分的投入.无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取得高产的基础是良好的土壤底墒和充足的氮肥.秸秆覆盖使小麦达到最高产量所需要的灌水量降低,灌水时期后延.不论有无秸秆覆盖,拔节期灌水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红壤酶活性与肥力的关系
    薛冬 姚槐应 何振立 黄昌勇
    2005, 16(08):  1455-1458 . 
    摘要 ( 1337 )   PDF (402KB) ( 151 )  
    对供试红壤的基本化学性质、微生物量以及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这些酶活性反映了红壤肥力水平的差异.土壤酶活性聚类分析结果与根据土壤化学、生物学性质所得结果基本相似.酶活性可用于评价红壤肥力质量.新鲜土样的酶活性不仅高于风干土样,且与土壤肥力质量联系更为密切.
    两系法杂交水稻抽穗结实期持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籽粒产量关系研究
    陈小荣1 钟蕾1 左清凡2
    2005, 16(08):  1459-1464 . 
    摘要 ( 1834 )   PDF (567KB) ( 84 )  
    对25个两系法杂交水稻抽穗结实期持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籽粒产量关系的研究表明,杂种水分持有量变化存在因组合不同而异的特点,总体上叶片和茎鞘水分持有量抽穗结实期间表现为下降趋势,穗部水分持有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特点,以抽穗后第7 d,即籽粒灌浆高峰期最大;叶、茎鞘部水分持有量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穗部所占比例则一直呈上升趋势,茎鞘部始终是水分的主要贮存场所;单茎植株水分总持有量抽穗后第1天多数组合表现为正向父本优势,尔后多转为负向父本优势;籽粒产量与抽穗后各期叶片水分持有量呈正相关,与抽穗后第1 d茎鞘水分持有量呈正相关,自第7 d始转为弱负相关,与抽穗后穗部水分持有量呈正相关,与抽穗后单茎植株水分总持有量呈正相关,籽粒产量与水分持有量在各器官中分配的相关和籽粒产量与各器官水分持有量的相关趋势总体一致;两系杂交稻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特点,以抽穗后第7天最高,与常规稻父本相比,两系杂交稻叶绿素含量各期大多数组合低于常规稻父本,且下降速度快于常规稻父本.对于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上应优先考虑选择灌浆前、中期植株水分持量优势较强、叶绿素含量较高、后期茎叶物质转运优势明显的组合;栽培上应注意保证灌浆前、中期水分及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素的供应,还要注意后期的及时控氮脱水防贪青,促进茎叶贮存物质向籽粒运转.
    花铃期遮荫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王庆材1 王振林1 宋宪亮1 李玉静1 郭英1 王建2 孙学振1
    2005, 16(08):  1465-1468 . 
    摘要 ( 1229 )   PDF (349KB) ( 80 )  
    以中棉所41号和鲁棉研1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花铃期不同程度遮荫对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使最终纤维长度变短,且变短幅度随遮荫程度增加而加大,70%遮荫处理比40%遮荫处理平均变短1.01 mm;遮荫延缓纤维伸长期,CK纤维25 d达到最大长度,而遮荫后35 d达到最大长度;遮荫降低纤维断裂比强度,且降低幅度随遮荫程度增加而增大;40%和70%遮荫处理都使纤维麦克隆值和成熟度显著下降.两个供试品种纤维品质性状在遮荫条件下变化趋势一致.
    东北春大豆样本的代表性及其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栾维江1,2 刘章雄1 关荣霞1 常汝镇1 何蓓如2 邱丽娟1
    2005, 16(08):  1469-1476 . 
    摘要 ( 1726 )   PDF (780KB) ( 79 )  
    从3 226份东北春大豆总体中选择283份春大豆种质,用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进行检测,对总体的代表性为80%.利用筛选出61对SSR核心引物对具代表性的东北春大豆样本进行分析,共检测到534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为8.75个,变幅为2~16个;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406~0.886,平均为0.704;东北春大豆样本在大多数位点上有优势等位变异,从而降低了其遗传多样性.其中35份种质具有特异等位变异,分布在29个位点上;各个位点上分化系数均较小,遗传多样性分化程度较低.东北春大豆中3个省种质的共有等位变异较多,以吉林省和辽宁省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表现较为一致,均高于黑龙江省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育成品种.东北春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特点为有目的选择杂交亲本拓宽遗传基础以培育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油菜与紫云英间混作系统的生理生态效应
    周可金1 邢君2 博毓红3 桑亚松3 吴社兰1 宋国良1
    2005, 16(08):  1477-1481 . 
    摘要 ( 1094 )   PDF (462KB) ( 116 )  
    采用7种耕种方式研究油菜与紫云英间混作系统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其效益.结果表明,育苗移栽油菜的株高、叶片大小、根颈粗、开盘度以及产量指标均明显优于免耕直播油菜;与紫云英混作的免耕直播油菜,各形态指标均优于免耕直播间作和单作油菜.耕翻后与紫云英混作的育苗移栽油菜产量比免耕直播单作油菜增产11.9%;与紫云英混作的免耕育苗移栽油菜产量与免耕直播单作相近.耕翻后与紫云英混作的育苗移栽油菜产值和效益最大,免耕直播油菜单作其次.结合产投比和土地当量比,耕翻后与紫云英混作育苗移栽油菜和与紫云英混作免耕育苗移栽油菜两种方式综合效益最高,增产增收,增加有机肥源,提高土壤肥力.
    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FACE)条件下水稻的根系活力和氮同化能力
    庞静1,2 朱建国1 谢祖彬1 刘钢1 陈改苹1 张雅丽1
    2005, 16(08):  1482-1486 . 
    摘要 ( 1375 )   PDF (513KB) ( 56 )  
    利用FACE(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平台技术,用伤流量法研究了低氮(LN 150 kg·hm-2)和常氮(NN 250 kg·hm-2)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分蘖、抽穗期和穗后35 d根系活力和根系N同化能力(氨基酸合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整株水稻来看, CO2浓度升高和N处理对根系活力无显著影响;但由于FACE条件下水稻分蘖数增加14.5%(LN)和20.7%(NN),使每茎根系活力(伤流强度)降低1.4%~21.7%.在分蘖和抽穗期,虽然FACE处理促进了根系吸收的无机N向氨基酸转化,根系伤流液中氨基酸氮/无机氮提高11.1%~143.1%,但氨基酸浓度和合成总量和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在穗后35 d,FACE处理减弱了水稻根系的N同化能力,表现为根系伤流液中氨基酸/无机氮降低38.1%(LN)和29.2%(NN);同时氨基酸浓度降低34.0%(LN)和44.7%(NN),氨基酸合成总量降低50.8%(LN)和40.0%(NN).提高施氮水平促进了抽穗期水稻根系对无机氮的吸收,伤流液中无机氮含量增加51.1%(对照)和155.2%(FACE),但并未增加氨基酸合成量,由此导致抽穗期氨基酸氮/无机氮显著降低19.5%(对照)和36.8%(FACE);同时,氮处理在这个时期与FACE处理表现出明显的交互作用.
    模拟酸雨及其酸化土壤对小麦幼苗体内可溶性糖和含氮量的影响
    童贯和 梁惠玲
    2005, 16(08):  1487-1492 . 
    摘要 ( 1362 )   PDF (609KB) ( 162 )  
    以小麦为试材,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及其酸化土壤对小麦幼苗体内可溶性糖和含N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5.6、4.5、3.5、3.0和2.5的系列模拟酸雨引起了土壤酸化和盐基流失.当模拟酸雨的pH值由5.6下降到2.5时,被淋溶土壤的pH值由6.06下降到3.41,土壤中交换性盐基总量从56.5下降到41.1 mmol·kg-1.将小麦幼苗栽培在该系列酸化土壤上,并分别用5种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喷淋地上器官,导致小麦幼苗体内的可溶性糖含量、含N量迅速下降,某些生理活动降低.其中,模拟酸雨喷淋对小麦幼苗茎叶可溶性糖含量、含N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速率的影响大于酸化土壤对其产生的影响.而酸化土壤对小麦幼苗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含N量、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的影响大于模拟酸雨喷淋的影响.pH≤3.0的高强度酸雨以及由其产生的酸化土壤(T4、T5土壤)对小麦幼苗的碳素代谢和氮素代谢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水稻纹枯病时空生态位施药干扰研究
    王子迎1,3 檀根甲2
    2005, 16(08):  1493-1496 . 
    摘要 ( 1259 )   PDF (422KB) ( 78 )  
    以施药作为干扰因子,研究干扰条件下水稻纹枯病菌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变化.结果表明,各施药处理与对照纹枯病菌的空间生态位存在差异,其中孕穗期施药+齐穗期施药和孕穗期施药+灌浆期施药两处理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5240、0.5742,与对照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0.8563相差最大;分蘖盛期一次施药处理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为0.8577,与对照相差最小.各施药处理和对照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无显著差异,表明施药对纹枯病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影响不大.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病叶(鞘)率、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等计测结果表明,两次施药对病害的控制好于一次施药,其中两次施药中以孕穗期施药+齐穗期施药和孕穗期施药+灌浆期施药对病害的控制作用最强.施药不但压缩了水稻纹枯病菌的空间生态位宽度,限制了其在产量形成较为重要的上部叶位的扩张,而且压缩了水稻纹枯病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限制了其在水稻产量形成时期的扩张.但施药只改变了病菌生态位的分布,调整压缩了水稻产量形成期的病害生态位,病菌生态位势的总和不变.
    碱胁迫对羊草和向日葵的影响
    颜宏1 赵伟2 盛艳敏3 石德成1 周道玮1
    2005, 16(08):  1497-1501 . 
    摘要 ( 1446 )   PDF (438KB) ( 163 )  
    以抗盐碱性较强的单子叶植物羊草和双子叶植物向日葵为材料,对其进行中性盐、碱性盐和各种中碱性混合盐等胁迫处理,以日相对生长率(RGR)为主要胁变指标分析各种胁迫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碱性盐胁迫与中性盐胁迫实际上是既相关又有本质区别的两种不同胁迫,应该将碱性盐胁迫定义为碱胁迫,而将中性盐胁迫定义为盐胁迫.碱胁迫区别于盐胁迫的关键是高pH值.以缓冲量作为碱胁迫的胁强指标,而以盐度作为盐胁迫的胁强指标较为理想.盐碱混合胁迫时,两种胁迫表现出协同效应.
    巢湖富营养化对河蚬和环棱螺分布及种群密度影响
    邓道贵1,3 李洪远2 胡万明2 周琼1 过龙根1
    2005, 16(08):  1502-1506 . 
    摘要 ( 1115 )   PDF (461KB) ( 118 )  
    2001年9月和2002年9月两次对巢湖河蚬和环棱螺的调查表明,在富营养化程度较重的西湖区,河蚬生物量分别为17.87和47.29 g·m-2;环棱螺生物量分别为45.45和12.56 g·m-2.而在富营养化程度较轻的东湖区,河蚬的生物量分别为67.86和96.18 g·m-2;环棱螺的生物量分别为32.00和31.21 g·m-2.河蚬和环棱螺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均随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而下降.近岸带河蚬和环棱螺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敞水区.河蚬的分布型为核心型,而环棱螺更接近随机性分布.河蚬和环棱螺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均无明显相关(P>0.05).环棱螺生物量与总氮TN、硝态氮NO3-N、总磷TP和溶解性磷PO4-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河蚬生物量仅与PO4-P呈负相关.现有河蚬资源量与1981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探讨了其它环境因子对河蚬和环棱螺分布和生长的影响.
    不同海带品系抗氧化系统活性与耐热性的相关性研究
    王悠1,2 唐学玺1
    2005, 16(08):  1507-1512 . 
    摘要 ( 1647 )   PDF (552KB) ( 108 )  
    以山东沿海广泛培育的两个海带品系耐高温海带901(简称901)和热敏感海带荣成1号(简称RC)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其抗氧化系统活性与耐热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10 ℃)901与RC抗氧化系统的基础活性与耐热性状间无显著相关.高温胁迫条件下(18 ℃)RC体内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快速升高,而901的ROS在整个胁迫过程中变化不大,说明ROS可能对高温氧化胁迫具有重要意义.RC的抗氧化系统对高温胁迫比901敏感,表现为出现活性有效抑制的时间和幅度都强于901.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和维生素E可能在保护海带细胞免受高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901的叶绿素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明显滞后于RC,叶绿素含量的半伤害时间可作为判定幼苗期901和RC耐热性的灵敏指标.导致不同品系海带耐热性差异的并非其抗氧化系统基础活性的高低,而是该系统对高温胁迫的应激性和敏感性差异.
    北京市北环水系富营养化因子分析
    曾勇 杨志峰 刘静玲
    2005, 16(08):  1513-1517 . 
    摘要 ( 1041 )   PDF (411KB) ( 49 )  
    以北京市北环水系水体为例,利用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分为河流子系统和湖泊子系统.因子分析表明,河流子系统第一主成分富营养元素为总磷(TP)、总氮(TN)和氨氮(NH4-N),第二主成分为温度(T)和溶解氧(DO);湖泊子系统第一主成分为总氮和氨氮,第二主成分为总磷、酸碱度(pH)、透明度(SD)和温度,第三主成分为溶解氧和叶绿素a(Chla),表明研究区的水体富营养化主要由富营养盐负荷引起.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富营养水平预测回归模型,根据模型自变量选择证明河流子系统富营养化特征为磷限制型,湖泊子系统为氮限制型.从水量和水质上对营养盐浓度负荷变化分析表明,研究区年最小生态环境用水为4 872×104 m3,1990~1998年,除1998年外,现实的生态环境需水均不能满足需求.随着流域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污水、城市径流和固体废弃物淋溶液中营养物质进入水体,研究区营养盐浓度负荷有随时间不断增长的趋势,针对这种趋势提出了应对措施.
    阿特拉津及其降解菌的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胡江 代先祝 李顺鹏
    2005, 16(08):  1518-1522 . 
    摘要 ( 1257 )   PDF (509KB) ( 149 )  
    比较了阿特拉津及降解菌株BTAH1的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周期内阿特拉津对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有较明显的刺激作用,与空白土壤(未施用阿特拉津和降解菌)相比,对照土壤(施用50 mg·kg-1土阿特拉津)呼吸强度显著增加,且土壤中的阿特拉津浓度对土壤NH4+-N和NO3--N浓度的影响显著.降解菌BTAH1可在1周内降解土壤中98%以上的阿特拉津,从而使土壤呼吸强度有所下降,土壤中NH4+-N和NO3--N的浓度基本与空白土壤持平,对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影响不显著;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也基本与空白持平,细菌数量较高.对土壤细菌的16S rDNA文库的ARDRA分析发现,阿特拉津及其降解菌的使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阿特拉津的使用会降低细菌群落的多样性,而降解菌的使用会恢复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Bt毒蛋白Cry1Ac在人造土壤中对赤子爱胜蚓毒理及生化影响
    肖能文 戈峰 刘向辉
    2005, 16(08):  1523-1526 . 
    摘要 ( 1512 )   PDF (381KB) ( 98 )  
    Bt毒素能通过转基因作物的花粉、根和残株进入土壤.为评估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本文模拟转基因棉的Bt毒素进入土壤的发生程度,用含不同浓度Bt毒蛋白Cry1Ac的人造土壤处理蚯蚓,测定蚯蚓存活率、重量变化及体内总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Bt毒蛋白对蚯蚓的生物量和生理水平影响均不明显,不存在急毒性和亚致死毒性影响,对蚯蚓比较安全.
    高铜、高锌猪粪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贾秀英1 罗安程2 李喜梅1
    2005, 16(08):  1527-1530 . 
    摘要 ( 1451 )   PDF (344KB) ( 52 )  
    测定了高Cu、高Zn猪粪条件下Cu、Zn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致死及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Cu、Zn浓度与蚯蚓死亡率显著正相关(a=0.05, rCu=0.99, rZn=0.99),与体重增长率显著负相关(a =0.05,rCu=-0.99,rZn=-0.96).蚯蚓个体对Cu、Zn的耐受程度不同,其毒性阈值(引起蚯蚓个体死亡浓度)分别为:Cu 250 mg·kg-1、Zn 400 mg·kg-1.LD50分别为:Cu 646.68 mg·kg-1、Zn 947.38 mg·kg-1.复合污染情况下,Cu浓度为250、500 mg·kg-1时,Cu、Zn复合污染表现为协同效应;Cu浓度为750 mg·kg-1时,Cu、Zn复合污染表现为拮抗效应.可见,猪粪中Cu、Zn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与各组浓度组合密切相关.
    综合评述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
    靳芳 鲁绍伟 余新晓 饶良懿 牛建植 谢媛媛 张振明
    2005, 16(08):  1531-1536 . 
    摘要 ( 1793 )   PDF (618KB) ( 239 )  
    针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相对滞后的局面,提出尽快开展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的研究工作.首先,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森林生态类型(包括人工和半人工森林生态类型)的服务功能,将我国各类森林总体服务功能划分为林木产品、林副产品、森林游憩、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养分循环、净化环境、土壤保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八大类型.其次,在Costanza等提出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分别提出和建构一系列可用于我国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估算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30 601.20×108元,其中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分别为1 920.23×108和28 680.97×108元,间接经济价值是直接经济价值的14.94倍.该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快将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最终为实现绿色GDP提供基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尺度转换探讨
    钟晔1,2 金昌杰1 裴铁1
    2005, 16(08):  1537-1540 . 
    摘要 ( 1429 )   PDF (448KB) ( 97 )  
    水文尺度问题是当今水文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水文尺度包括过程尺度、观测尺度和模拟尺度三方面含义.主导过程尺度作为尺度的特征量,是水文研究中的重点.水文尺度转换工作包括了对水文模式、参数、状态变量和输入的尺度转换四方面,每一方面都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水文系统的有组织复杂性、时空变异性和数据不足是当前水文研究的难点所在.自然河网的自相似特性使其成为水文尺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入研究水文尺度问题需要多种研究思路、技术手段和理论工具的结合.
    线虫作为土壤健康指示生物的方法及应用
    李玉娟 吴纪华 陈慧丽 陈家宽
    2005, 16(08):  1541-1546 . 
    摘要 ( 1613 )   PDF (674KB) ( 197 )  
    简述了线虫作为土壤健康指示生物的优势,归纳了常用指数和分析方法,对成熟指数及基于营养类群的一些指数和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其他指数相比,成熟指数更能敏感地反映土壤环境的受胁迫程度,基于营养类群的指数和分析方法可以在生态系统功能水平上更好地揭示土壤环境的健康状态.概述了以上指数和方法在农业、森林、草原及其他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结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对土壤线虫生活史和食性等特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现有指数,将多种指数和分析方法结合使用;加强土壤线虫在多种生态系统及大尺度地域空间内的应用.
    土壤微生物与根系呼吸作用影响因子分析
    贾丙瑞1,2 周广胜1 王风玉1,2 王玉辉1
    2005, 16(08):  1547-1552 . 
    摘要 ( 1174 )   PDF (673KB) ( 96 )  
    土壤呼吸作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碳循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对于土壤呼吸作用主要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和根系呼吸作用影响因子的研究,有助于准确地评估全球碳收支.本文从气候、土壤、植被及地表覆被物、大气CO2浓度、人为干扰等方面综述了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和根系呼吸作用的主导影响因子,指出这些影响因子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和根系呼吸作用,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各影响因子的地位和作用会随时空尺度变化发生相应改变.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未来土壤呼吸作用的研究重点.
    根-土界面镉的生态化学行为与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金彩霞1,2 周启星1 孙瑞莲1,2 任丽萍1
    2005, 16(08):  1553-1557 . 
    摘要 ( 1597 )   PDF (602KB) ( 124 )  
    根?土界面是物质交换最频繁的特殊微型生态区域,其pH、Eh和根系分泌物是决定这个微域环境性质变化的三大重要因素,其对镉(Cd)等重金属的吸收、转化和迁移等生态化学行为及毒理效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十几年来有关Cd在根?土界面pH、Eh和根系分泌物变化影响下的生态化学行为、根?土界面Cd的生态毒理效应(包括微生物生态毒理效应和酶的生态毒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就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科学问题提出了建议.
    水处理絮凝剂研究与应用进展
    刘睿1,3 周启星2 张兰英1 王兵4 孙丕武5
    2005, 16(08):  1558-1562 . 
    摘要 ( 1272 )   PDF (629KB) ( 85 )  
    水处理絮凝剂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传统絮凝剂,到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再到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从简单的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到合成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再到基于生态安全性的天然改性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从单纯的无机或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到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从化学絮凝剂,再到具有生态安全性能的生物絮凝剂.为了促进水处理絮凝剂的迅速发展和实际应用,本文综述了水处理絮凝剂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重点对化学和微生物两大类絮凝剂分别阐述了其特点以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尤其是针对目前我国絮凝剂研究与开发应用中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研究简报
    氮和磷在饲养-堆腐环中的循环率及有机肥料养分利用率
    宇万太1 关焱1,2 李建东2 张璐1 马强1
    2005, 16(08):  1563-1565 . 
    摘要 ( 852 )   PDF (302KB) ( 77 )  
    红树林细菌Rhodococcus ruber 1K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研究
    李魁晓1 顾继东1,2
    2005, 16(08):  1566-1568 . 
    摘要 ( 947 )   PDF (255KB) ( 90 )  
    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耐低磷特性研究
    申时全 曾亚文 普晓英 杜娟 李绅崇
    2005, 16(08):  1569-1572 . 
    摘要 ( 923 )   PDF (388KB) ( 77 )  
    小球藻细胞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对啤酒酵母的生理效应
    胡开辉 周山勇
    2005, 16(08):  1573-1576 . 
    摘要 ( 926 )   PDF (412KB) ( 44 )  
    最大或然数法在光合细菌计数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崔战利1 王萍萍2 王秋菊1
    2005, 16(08):  1577-1580 . 
    摘要 ( 981 )   PDF (408KB) ( 100 )  
    研究论文
    人工生境条件下几种红树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比较研究
    彭友贵, 陈桂珠, 武鹏飞, 缪绅裕, 殷敏, 佘忠明
    2005, 16(8):  1383-1388. 
    摘要 ( 1709 )   PDF (1047KB) ( 454 )  
    选择3种红树植物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每种分别按45%、30%和15%的面积比例种植于滩涂海水养殖塘.种植后连续2年对红树植物进行生态监测.结果表明,海桑增高457.0cm,基径增加86.1mm,成活率92.9%;桐花树高、基径分别增长2.1cm和36.5mm,成活率93.9%;秋茄成活率44.7%,增高20.4cm、基径增加2.4mm,说明在不受自然潮汐影响的人工生境条件下,海桑和桐花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较好,秋茄的生长适应性较差.据不同时期树高、基径与干、枝、叶、根的生物量,求得植物各器官生物量与树高、基径的回归方程,分析了3种红树植物的生物量与净初级生产力.海桑单位面积生物量5597.8g·m-2,桐花树962.5g·m-2,秋茄66.0g·m-2.生物量在植物各器官的分配按大小排序,海桑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桐花树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秋茄为树干>树根>树叶>树枝.单位面积净初级生产力海桑为7051.5g·m-2,桐花树1105.8g·m-2,秋茄93.0g·m-2.高生产力伴随高归还量,凋落物归还量占净初级生产力的比重为海桑20.5%、桐花树15.4%、秋茄7.%.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柽柳和胡杨水势季节变化研究
    曾凡江, 张希明, 李向义, Andrea Foetzki, Michael Runge
    2005, 16(8):  1389-1393. 
    摘要 ( 1605 )   PDF (272KB) ( 415 )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柽柳和胡杨生长周期内的清晨水势和水势日变化的连续野外测定表明,两种植物在整个生长期内均未出现明显的水分亏缺.清晨水势的季节变化幅度不大,正午水势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一次性人工灌溉对植物水分状况没有明显影响.采伐利用方式不影响植物的水分状况.地下水是柽柳和胡杨生存与生长的先决条件.维持该区域地下水位的基本稳定是保证该区域柽柳和胡杨恢复重建的重要前提.
    安徽短萼黄连种群特性及其濒危机制探讨
    张莉, 张小平
    2005, 16(8):  1394-1398. 
    摘要 ( 1441 )   PDF (895KB) ( 367 )  
    对安徽省境内短萼黄连的地理分布、分布地自然概况及种群大小、分布格局、年龄结构等种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萼黄连在安徽省主要分布于九华山、黄山、清凉峰和牯牛降等山区.其生境涉及林冠下和水沟边两种类型,均表现为阴湿、土壤疏松、呈酸性而富含有机质,要求光照荫蔽度平均达到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0%~90%,土壤含水量在30%以上.现有短萼黄连种群均为高群集分布,年龄结构不合理,且多为小种群,表明种群已处于相对不稳定阶段.自然生境的严重破坏、成年植株的过度采挖对短萼黄连种群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部分野生种群个体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
    供氮和增温对倍增二氧化碳浓度下荫香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孙谷畴, 赵平, 饶兴权, 蔡锡安, 曾小平
    2005, 16(8):  1399-1404. 
    摘要 ( 1513 )   PDF (1229KB) ( 638 )  
    供给0~0.mgN的盆栽荫香(Cinnamomum burmannii)幼树分别生长在倍增CO2(+CO2,731umol·mol-1)和正常空气CO2浓度(CO2,35μmol·mol-1)的生长箱内,昼夜温度分别为25/23℃和32/25℃,自然光照下生长30d.以生长在CO2和25/23℃下的植株为对照研究增温和氮对+CO2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O2和25/23℃下无氮和氮处理植株的平均光合速率(Pnsat)较+CO2和32/25℃下的叶片高5.1%,温度增高降低叶片Pnsat;而Pnsat随供氮而增高.在+CO2条件下,生长在32/25℃下的叶片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较25/23℃下的低(P<0.05),温度增高降低+CO2下叶片的VcmaxJmax在+CO2下叶片光合呼吸速率(Rp)较低,生长温度增高提升Rp.在CO2下生长温度从25/23℃增至32/25℃,叶片的Rubisco含量(NR)和Rubisco活化中心浓度(M)降低,而供氮能增高NR和M.供氮能减缓温度增高对倍增CO2下荫香叶片光合作用的限制.
    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宁丽丹, 石辉, 周海军, 刘世荣
    2005, 16(8):  1405-1410. 
    摘要 ( 1631 )   PDF (310KB) ( 483 )  
    以岷江上游卧龙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林窗下箭竹林、高山栎4种植被土壤的团聚体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湿筛法得到的4种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几何平均直径与标准差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栎林土壤具有较大的团聚体直径.土壤的分维数范围在2.40~2.78之间,<0.25mm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越大,暗针叶林土壤的第2层和暗针叶林窗箭竹林土壤的第3层的分形维数最大.土壤团聚体的保存机率以3~1mm、1~0.5mm粒径级团聚体为大,遭到破坏的可能性小;>10mm、0.5~0.25mm粒径级的团聚体的保存机率小,容易遭到破坏.对团聚体稳定性指数进行剖面加权平均发现,针阔混交林土壤的稳定性指数最高,其次为高山栎林土壤、暗针叶林林窗下箭竹林和暗针叶林土壤,说明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栎林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团聚体的3个数量特征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均可用于说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大小.
    杉木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阔叶林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胡亚林, 汪思龙, 颜绍馗, 高洪
    2005, 16(8):  1411-1416. 
    摘要 ( 1510 )   PDF (731KB) ( 450 )  
    对我国亚热带南、中、北3个区带杉木人工林与天然次生阔叶林表层土壤化学性状、土壤生物活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林阔叶林后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下降31.51%~58.24%,土壤全氮、全磷、pH值以及土壤C/N、C/P比亦呈下降趋势;杉木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阔叶林后表层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减少;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下降,而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8%~40%;杉木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阔叶林相比,土壤呼吸强度下降51.15%~54.48%.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总有机碳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呈负相关(R=-0.723,n=18),与土壤全氮、全磷及其它土壤酶活性呈正相关.杉木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林阔叶林使林内表层土壤质量恶化.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质丢失是导致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减少、土壤生物活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薛立, 向文静, 何跃君, 李燕, 吴敏, 徐燕, 屈明
    2005, 16(8):  1417-1421. 
    摘要 ( 1870 )   PDF (746KB) ( 331 )  
    研究了杉木林采伐迹地及采伐后的炼山迹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采伐迹地的非毛管孔隙比杉木林地增加23%,自然含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则下降2%;炼山迹地土壤容重比杉木林地增加10%,非毛管孔隙、自然含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分别下降61%、48%和26%.采伐迹地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下降14%、14%、3%和22%,炼山迹地分别下降37%、37%、47%和7%.采伐迹地碱解N和有效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增加24%和31%,有效P含量比杉木林地下降1%;炼山迹地的碱解N、有效P和有效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下降2%、43%和40%.采伐迹地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比杉木林地增加1.4、11.3和0.8倍;炼山迹地细菌数量比杉木林地减少24%,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了.0和0.倍.采伐迹地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分解酶活性分别为杉木林地1.9、1.6和2.1倍,而炼山迹地分别为后者的3.4%、90%和106%.湿润土壤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有利于碱解N、速效P、速效K积累和脲酶活性的增加.真菌数量随毛管孔隙的增加而减少.通气良好有利于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规律
    冯健, 张健
    2005, 16(8):  1422-1426. 
    摘要 ( 1511 )   PDF (260KB) ( 380 )  
    研究了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各样地均以秋季最多,达到17.42×106CFU·g-1,春季次之,夏季最少.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cm的土层,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数量迅速减少;在0~60cm土层,同一类群微生物数量变动范围较大,其中好气性细菌0.31×106~14.39×106CFU·g-1,放线菌0.06×106~0.79×106CFU·g-1,真菌0.02×106~0.07×106CFU·g-1,厌氧细菌0.07×106~3.22×106CFU·g-1.巨桉人工林地微生物以细菌为主要类群,占微生物总数的92.83%以上,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其微生物组成结构合理.与青冈次生林和农耕地相比,巨桉人工林地微生物数量远远高于青冈次生林地,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细菌生理类群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达到0.773和1.896.
    白蜡窄吉丁幼虫及其天敌在空间格局上的关系
    王小艺, 杨忠岐
    2005, 16(8):  1427-1431. 
    摘要 ( 1689 )   PDF (266KB) ( 473 )  
    调查了白蜡窄吉丁幼虫与其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和捕食性天敌啄木鸟啄食白蜡窄吉丁的啄痕在空间格局上的规律.结果表明,在林间水平方向上,白蜡窄吉丁幼虫呈聚集分布,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和啄木鸟的啄痕也表现为聚集分布;在垂直方向上,白蜡窄吉丁幼虫分布于地面至3.37m以下的树干,主要集中于1.0m左右的主干,天敌也集中在此范围内活动.
    岩生植物金发草生长特征研究
    王海洋, 彭丽, 李绍才, 白宝伟
    2005, 16(8):  1432-1436. 
    摘要 ( 1522 )   PDF (271KB) ( 310 )  
    研究了重庆地区金发草在3种基质种生境中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种生境下金发草基径、冠幅、高度及根系面积、最长根和根深差异极显著.3种基质中,紫色土中金发草的地上部分基径(15.18cm)、冠幅(3086.77cm2)和高度(66.8cm)均为最大值,而紫色砂岩金发草的基径(10.89cm)、冠幅(1868.79cm2)和高度(60.7cm)均为最小值,但差异不显著.砂岩中金发草的根系比紫色土中分布广泛,差异显著,说明岩石生境中金发草将较多生物量投入到根系,通过增加根系的生长,提高其在岩石上的固着能力,扩大根系吸收面积,忍耐岩石基质的干燥和贫瘠.
    江门市新会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甘海华, 彭凌云
    2005, 16(8):  1437-1442. 
    摘要 ( 1571 )   PDF (369KB) ( 336 )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了江门市新会区土壤pH值、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有效磷和缓效钾种养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变量符合正态分布或经对数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显示,除全氮具有强空间相关外,其余均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耕地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在东北部最高,有机质含量在中部和东北部较高;全氮含量在1.5~2.0g·kg-1的面积占研究区域耕地面积的74.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西部和东部地区;有效磷含量>40mg·kg-1的面积占研究区域耕地面积的48.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东北部和西部;缓效钾含量在10~350mg·kg-1的面积占研究区域耕地面积的48.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东部、东北部和中部.
    黄土丘陵区软埂梯田复式配置技术
    曹世雄, 陈莉, 高旺盛
    2005, 16(8):  1443-1449. 
    摘要 ( 1565 )   PDF (468KB) ( 331 )  
    坡地改建为梯田地是山区水土保持的主要技术之一,传统梯田技术田埂陡峭,难以利用,其引发的重力侵蚀是田埂崩塌、梯田毁坏的主要原因.199~2001年间,在陕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延安市下砭沟小流域设计软埂梯田工程技术和地埂坡面种草植树复式配置技术,对坡改梯进行了技术改进.在工程方面,按照"接近自然"的理论思想,设计采用接近黄土自然休止角(35°)的45°为梯田埂坡设计坡度,试图从根本上消除地埂重力侵蚀危害.在生物方面,按照"生物多样性"理论和"景观生态学"原理,把树木和牧草种植在梯田的埂坡外侧面,达到梯田林网化和稳定地埂的目的.结果表明,软埂梯田可完全消除重力侵蚀引发的田埂崩塌危害,筑埂费用和维护费用仅为传统技术的24.9%和55.5%;地埂坡面土壤营养成分富集,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可栽种多种耐旱植物.软埂坡面植树种草,改变了传统梯田地埂坡面的裸露状况,地埂树木镶嵌在坡地梯田中,丰富了坡地梯田景观生态结构.
    农田秸秆覆盖对冬小麦水氮效应的影响
    高亚军, 李生秀, 李世清, 田霄鸿, 王朝辉, 郑险峰, 杜建军
    2005, 16(8):  1450-1454. 
    摘要 ( 1574 )   PDF (601KB) ( 438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杨凌红油土农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的水氮效应.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使土壤水分状况明显改善,从而使补充灌水的效果相应减小,氮肥的作用更加突出;无覆盖条件下,水氮交互效应均为负值,而秸秆覆盖时水氮有正的交互作用.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更应重视养分的投入.无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取得高产的基础是良好的土壤底墒和充足的氮肥.秸秆覆盖使小麦达到最高产量所需要的灌水量降低,灌水时期后延.不论有无秸秆覆盖,拔节期灌水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红壤酶活性与肥力的关系
    薛冬, 姚槐应, 何振立, 黄昌勇
    2005, 16(8):  1455-1458. 
    摘要 ( 1421 )   PDF (610KB) ( 456 )  
    对供试红壤的基本化学性质、微生物量以及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这些酶活性反映了红壤肥力水平的差异.土壤酶活性聚类分析结果与根据土壤化学、生物学性质所得结果基本相似.酶活性可用于评价红壤肥力质量.新鲜土样的酶活性不仅高于风干土样,且与土壤肥力质量联系更为密切.
    两系法杂交水稻抽穗结实期持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籽粒产量关系研究
    陈小荣, 钟蕾, 左清凡
    2005, 16(8):  1459-1464. 
    摘要 ( 1696 )   PDF (930KB) ( 375 )  
    对25个两系法杂交水稻抽穗结实期持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籽粒产量关系的研究表明,杂种水分持有量变化存在因组合不同而异的特点,总体上叶片和茎鞘水分持有量抽穗结实期间表现为下降趋势,穗部水分持有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特点,以抽穗后第7d,即籽粒灌浆高峰期最大;叶、茎鞘部水分持有量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穗部所占比例则一直呈上升趋势,茎鞘部始终是水分的主要贮存场所;单茎植株水分总持有量抽穗后第1天多数组合表现为正向父本优势,尔后多转为负向父本优势;籽粒产量与抽穗后各期片水分持有量呈正相关,与抽穗后第1d茎鞘水分持有量呈正相关,自第7d始转为弱负相关,与抽穗后穗部水分持有量呈正相关,与抽穗后单茎植株水分总持有量呈正相关,籽粒产量与水分持有量在各器官中分配的相关和籽粒产量与各器官水分持有量的相关趋势总体一致;两系杂交稻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特点,以抽穗后第7天最高,与常规稻父本相比,两系杂交稻叶绿素含量各期大多数组合低于常规稻父本,且下降速度快于常规稻父本.对于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上应优先考虑选择灌浆前、中期植株水分持量优势较强、叶绿素含量较高、后期茎叶物质转运优势明显的组合;栽培上应注意保证灌浆前、中期水分及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素的供应,还要注意后期的及时控氮脱水防贪青,促进茎叶贮存物质向籽粒运转.
    花铃期遮荫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王庆材, 王振林, 宋宪亮, 李玉静, 郭英, 王建, 孙学振
    2005, 16(8):  1465-1468. 
    摘要 ( 1495 )   PDF (205KB) ( 344 )  
    以中棉所1号和鲁棉研1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花铃期不同程度遮荫对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使最终纤维长度变短,且变短幅度随遮荫程度增加而加大,70%遮荫处理比0%遮荫处理平均变短1.01mm;遮荫延缓纤维伸长期,CK纤维25d达到最大长度,而遮荫后35d达到最大长度;遮荫降低纤维断裂比强度,且降低幅度随遮荫程度增加而增大;0%和70%遮荫处理都使纤维麦克隆值和成熟度显著下降.两个供试品种纤维品质性状在遮荫条件下变化趋势一致.
    东北春大豆样本的代表性及其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栾维江, 刘章雄, 关荣霞, 常汝镇, 何蓓如, 邱丽娟
    2005, 16(8):  1469-1476. 
    摘要 ( 1636 )   PDF (1338KB) ( 429 )  
    从3226份东北春大豆总体中选择283份春大豆种质,用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进行检测,对总体的代表性为80%.利用筛选出61对SSR核心引物对具代表性的东北春大豆样本进行分析,共检测到534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为8.75个,变幅为2~16个;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406~0.886,平均为0.704;东北春大豆样本在大多数位点上有优势等位变异,从而降低了其遗传多样性.其中35份种质具有特异等位变异,分布在29个位点上;各个位点上分化系数均较小,遗传多样性分化程度较低.东北春大豆中3个省种质的共有等位变异较多,以吉林省和辽宁省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表现较为一致,均高于黑龙江省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育成品种.东北春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特点为有目的选择杂交亲本拓宽遗传基础以培育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油菜与紫云英间混作系统的生理生态效应
    周可金, 邢君, 博毓红, 桑亚松, 吴社兰, 宋国良
    2005, 16(8):  1477-1481. 
    摘要 ( 1394 )   PDF (252KB) ( 441 )  
    采用7种耕种方式研究油菜与紫云英间混作系统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其效益.结果表明,育苗移栽油菜的株高、叶片大小、根颈粗、开盘度以及产量指标均明显优于免耕直播油菜;与紫云英混作的免耕直播油菜,各形态指标均优于免耕直播间作和单作油菜.耕翻后与紫云英混作的育苗移栽油菜产量比免耕直播单作油菜增产11.9%;与紫云英混作的免耕育苗移栽油菜产量与免耕直播单作相近.耕翻后与紫云英混作的育苗移栽油菜产值和效益最大,免耕直播油菜单作其次.结合产投比和土地当量比,耕翻后与紫云英混作育苗移栽油菜和与紫云英混作免耕育苗移栽油菜两种方式综合效益最高,增产增收,增加有机肥源,提高土壤肥力.
    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FACE)条件下水稻的根系活力和氮同化能力
    庞静, 朱建国, 谢祖彬, 刘钢, 陈改苹, 张雅丽
    2005, 16(8):  1482-1486. 
    摘要 ( 1502 )   PDF (290KB) ( 399 )  
    利用FACE(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平台技术,用伤流量法研究了低氮(LN150kg·hm-2)和常氮(NN250kg·hm-2)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分蘖、抽穗期和穗后3d根系活力和根系N同化能力(氨基酸合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整株水稻来看,CO2浓度升高和N处理对根系活力无显著影响;但由于FACE条件下水稻分蘖数增加14.5%(LN)和20.7%(NN),使每茎根系活力(伤流强度)降低1.4%~21.7%.在分蘖和抽穗期,虽然FACE处理促进了根系吸收的无机N向氨基酸转化,根系伤流液中氨基酸氮/无机氮提高11.1%~143.1%,但氨基酸浓度和合成总量和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在穗后35d,FACE处理减弱了水稻根系的N同化能力,表现为根系伤流液中氨基酸/无机氮降低38.1%(LN)和29.2%(NN);同时氨基酸浓度降低34.0%(LN)和44.7%(NN),氨基酸合成总量降低50.8%(LN)和40.0%(NN).提高施氮水平促进了抽穗期水稻根系对无机氮的吸收,伤流液中无机氮含量增加51.1%(对照)和155.2%(FACE),但并未增加氨基酸合成量,由此导致抽穗期氨基酸氮/无机氮显著降低19.5%(对照)和36.8%(FACE);同时,氮处理在这个时期与FACE处理表现出明显的交互作用.
    模拟酸雨及其酸化土壤对小麦幼苗体内可溶性糖和含氮量的影响
    童贯和, 梁惠玲
    2005, 16(8):  1487-1492. 
    摘要 ( 1460 )   PDF (323KB) ( 304 )  
    以小麦为试材,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及其酸化土壤对小麦幼苗体内可溶性糖和含N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5.6、4.5、3.5、3.0和2.5的系列模拟酸雨引起了土壤酸化和盐基流失.当模拟酸雨的pH值由5.6下降到2.5时,被淋溶土壤的pH值由.0下降到3.41,土壤中交换性盐基总量从56.5下降到41.1mmol·kg-1.将小麦幼苗栽培在该系列酸化土壤上,并分别用5种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喷淋地上器官,导致小麦幼苗体内的可溶性糖含量、含N量迅速下降,某些生理活动降低.其中,模拟酸雨喷淋对小麦幼苗茎叶可溶性糖含量、含N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速率的影响大于酸化土壤对其产生的影响.而酸化土壤对小麦幼苗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含N量、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的影响大于模拟酸雨喷淋的影响.pH≤3.0的高强度酸雨以及由其产生的酸化土壤(T4、T5土壤)对小麦幼苗的碳素代谢和氮素代谢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水稻纹枯病时空生态位施药干扰研究
    王子迎, 檀根甲
    2005, 16(8):  1493-1496. 
    摘要 ( 1400 )   PDF (576KB) ( 465 )  
    以施药作为干扰因子,研究干扰条件下水稻纹枯病菌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变化.结果表明,各施药处理与对照纹枯病菌的空间生态位存在差异,其中孕穗期施药+齐穗期施药和孕穗期施药+灌浆期施药两处理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520、0.572,与对照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0.8563相差最大;分蘖盛期一次施药处理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为0.8577,与对照相差最小.各施药处理和对照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无显著差异,表明施药对纹枯病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影响不大.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病叶(鞘)率、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等计测结果表明,两次施药对病害的控制好于一次施药,其中两次施药中以孕穗期施药+齐穗期施药和孕穗期施药+灌浆期施药对病害的控制作用最强.施药不但压缩了水稻纹枯病菌的空间生态位宽度,限制了其在产量形成较为重要的上部叶位的扩张,而且压缩了水稻纹枯病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限制了其在水稻产量形成时期的扩张.但施药只改变了病菌生态位的分布,调整压缩了水稻产量形成期的病害生态位,病菌生态位势的总和不变.
    碱胁迫对羊草和向日葵的影响
    颜宏, 赵伟, 盛艳敏, 石德成, 周道玮
    2005, 16(8):  1497-1501. 
    摘要 ( 1571 )   PDF (595KB) ( 651 )  
    以抗盐碱性较强的单子叶植物羊草和双子叶植物向日葵为材料,对其进行中性盐、碱性盐和各种中碱性混合盐等胁迫处理,以日相对生长率(RGR)为主要胁变指标分析各种胁迫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碱性盐胁迫与中性盐胁迫实际上是既相关又有本质区别的两种不同胁迫,应该将碱性盐胁迫定义为碱胁迫,而将中性盐胁迫定义为盐胁迫.碱胁迫区别于盐胁迫的关键是高pH值.以缓冲量作为碱胁迫的胁强指标,而以盐度作为盐胁迫的胁强指标较为理想.盐碱混合胁迫时,两种胁迫表现出协同效应.
    巢湖富营养化对河蚬和环棱螺分布及种群密度影响
    邓道贵, 李洪远, 胡万明, 周琼, 过龙根
    2005, 16(8):  1502-1506. 
    摘要 ( 1415 )   PDF (1091KB) ( 414 )  
    2001年9月和2002年9月两次对巢湖河蚬和环棱螺的调查表明,在富营养化程度较重的西湖区,河蚬生物量分别为17.87和47.29g·m-2;环棱螺生物量分别为4.4和12.6g·m-2.而在富营养化程度较轻的东湖区,河蚬的生物量分别为67.86和96.18g·m-2;环棱螺的生物量分别为32.00和31.21g·m-2.河蚬和环棱螺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均随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而下降.近岸带河蚬和环棱螺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敞水区.河蚬的分布型为核心型,而环棱螺更接近随机性分布.河蚬和环棱螺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均无明显相关(P>0.05).环棱螺生物量与总氮TN、硝态氮NO3-N、总磷TP和溶解性磷PO4-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河蚬生物量仅与PO4-P呈负相关.现有河蚬资源量与1981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探讨了其它环境因子对河蚬和环棱螺分布和生长的影响.
    不同海带品系抗氧化系统活性与耐热性的相关性研究
    王悠, 唐学玺
    2005, 16(8):  1507-1512. 
    摘要 ( 1621 )   PDF (310KB) ( 339 )  
    以山东沿海广泛培育的两个海带品系耐高温海带901(简称901)和热敏感海带荣成1号(简称RC)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其抗氧化系统活性与耐热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10℃)901与RC抗氧化系统的基础活性与耐热性状间无显著相关.高温胁迫条件下(18℃)RC体内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快速升高,而901的ROS在整个胁迫过程中变化不大,说明ROS可能对高温氧化胁迫具有重要意义.RC的抗氧化系统对高温胁迫比901敏感,表现为出现活性有效抑制的时间和幅度都强于901.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和维生素E可能在保护海带细胞免受高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901的叶绿素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明显滞后于RC,叶绿素含量的半伤害时间可作为判定幼苗期901和RC耐热性的灵敏指标.导致不同品系海带耐热性差异的并非其抗氧化系统基础活性的高低,而是该系统对高温胁迫的应激性和敏感性差异.
    北京市北环水系富营养化因子分析
    曾勇, 杨志峰, 刘静玲
    2005, 16(8):  1513-1517. 
    摘要 ( 1367 )   PDF (864KB) ( 392 )  
    以北京市北环水系水体为例,利用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分为河流子系统和湖泊子系统.因子分析表明,河流子系统第一主成分富营养元素为总磷(TP)、总氮(TN)和氨氮(NH4-N),第二主成分为温度(T)和溶解氧(DO);湖泊子系统第一主成分为总氮和氨氮,第二主成分为总磷、酸碱度(pH)、透明度(SD)和温度,第三主成分为溶解氧和叶绿素a(Chla),表明研究区的水体富营养化主要由富营养盐负荷引起.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富营养水平预测回归模型,根据模型自变量选择证明河流子系统富营养化特征为磷限制型,湖泊子系统为氮限制型.从水量和水质上对营养盐浓度负荷变化分析表明,研究区年最小生态环境用水为4872×104m3,1990~1998年,除1998年外,现实的生态环境需水均不能满足需求.随着流域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污水、城市径流和固体废弃物淋溶液中营养物质进入水体,研究区营养盐浓度负荷有随时间不断增长的趋势,针对这种趋势提出了应对措施.
    阿特拉津及其降解菌的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胡江, 代先祝, 李顺鹏
    2005, 16(8):  1518-1522. 
    摘要 ( 1487 )   PDF (735KB) ( 457 )  
    比较了阿特拉津及降解菌株BTAH1的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周期内阿特拉津对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有较明显的刺激作用,与空白土壤(未施用阿特拉津和降解菌)相比,对照土壤(施用50mg·kg-1土阿特拉津)呼吸强度显著增加,且土壤中的阿特拉津浓度对土壤NH4+-N和NO3--N浓度的影响显著.降解菌BTAH1可在1周内降解土壤中98%以上的阿特拉津,从而使土壤呼吸强度有所下降,土壤中NH4+-N和NO3--N的浓度基本与空白土壤持平,对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影响不显著;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也基本与空白持平,细菌数量较高.对土壤细菌的16SrDNA文库的ARDRA分析发现,阿特拉津及其降解菌的使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阿特拉津的使用会降低细菌群落的多样性,而降解菌的使用会恢复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Bt毒蛋白Cry1Ac在人造土壤中对赤子爱胜蚓毒理及生化影响
    肖能文, 戈峰, 刘向辉
    2005, 16(8):  1523-1526. 
    摘要 ( 1822 )   PDF (609KB) ( 599 )  
    Bt毒素能通过转基因作物的花粉、根和残株进入土壤.为评估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本文模拟转基因棉的Bt毒素进入土壤的发生程度,用含不同浓度Bt毒蛋白Cry1Ac的人造土壤处理蚯蚓,测定蚯蚓存活率、重量变化及体内总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Bt毒蛋白对蚯蚓的生物量和生理水平影响均不明显,不存在急毒性和亚致死毒性影响,对蚯蚓比较安全.
    高铜、高锌猪粪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贾秀英, 罗安程, 李喜梅
    2005, 16(8):  1527-1530. 
    摘要 ( 1519 )   PDF (598KB) ( 569 )  
    测定了高Cu、高Zn猪粪条件下Cu、Zn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致死及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Cu、Zn浓度与蚯蚓死亡率显著正相关(a=0.05,rCu=0.99,rZn=0.99),与体重增长率显著负相关(a=0.05,rCu=-0.99,rZn=-0.96).蚯蚓个体对Cu、Zn的耐受程度不同,其毒性阈值(引起蚯蚓个体死亡浓度)分别为:Cu250mg·kg-1、Zn400mg·kg-1.LD50分别为:Cu646.68mg·kg-1、Zn947.38mg·kg-1.复合污染情况下,Cu浓度为250、500mg·kg-1时,Cu、Zn复合污染表现为协同效应;Cu浓度为750mg·kg-1时,Cu、Zn复合污染表现为拮抗效应,可见,猪粪中Cu、Zn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与各组浓度组合密切相关.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
    靳芳, 鲁绍伟, 余新晓, 饶良懿, 牛建植, 谢媛媛, 张振明
    2005, 16(8):  1531-1536. 
    摘要 ( 2569 )   PDF (1705KB) ( 974 )  
    针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相对滞后的局面,提出尽快开展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的研究工作.首先,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森林生态类型(包括人工和半人工森林生态类型)的服务功能,将我国各类森林总体服务功能划分为林木产品、林副产品、森林游憩、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养分循环、净化环境、土壤保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八大类型.其次,在Costanza等提出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分别提出和建构一系列可用于我国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估算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30601.20×108元,其中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分别为1920.23×108和28680.97×108元,间接经济价值是直接经济价值的14.94倍.该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快将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最终为实现绿色GDP提供基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尺度转换探讨
    钟晔, 金昌杰, 裴铁
    2005, 16(8):  1537-1540. 
    摘要 ( 1674 )   PDF (231KB) ( 405 )  
    水文尺度问题是当今水文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水文尺度包括过程尺度、观测尺度和模拟尺度三方面含义.主导过程尺度作为尺度的特征量,是水文研究中的重点.水文尺度转换工作包括了对水文模式、参数、状态变量和输入的尺度转换四方面,每一方面都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水文系统的有组织复杂性、时空变异性和数据不足是当前水文研究的难点所在.自然河网的自相似特性使其成为水文尺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入研究水文尺度问题需要多种研究思路、技术手段和理论工具的结合.
    线虫作为土壤健康指示生物的方法及应用
    李玉娟, 吴纪华, 陈慧丽, 陈家宽
    2005, 16(8):  1541-1546. 
    摘要 ( 1899 )   PDF (1018KB) ( 900 )  
    简述了线虫作为土壤健康指示生物的优势,归纳了常用指数和分析方法,对成熟指数及基于营养类群的一些指数和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其他指数相比,成熟指数更能敏感地反映土壤环境的受胁迫程度,基于营养类群的指数和分析方法可以在生态系统功能水平上更好地揭示土壤环境的健康状态.概述了以上指数和方法在农业、森林、草原及其他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结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对土壤线虫生活史和食性等特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现有指数,将多种指数和分析方法结合使用;加强土壤线虫在多种生态系统及大尺度地域空间内的应用.
    土壤微生物与根系呼吸作用影响因子分析
    贾丙瑞, 周广胜, 王风玉, 王玉辉
    2005, 16(8):  1547-1552. 
    摘要 ( 1699 )   PDF (703KB) ( 1079 )  
    土壤呼吸作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碳循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对于土壤呼吸作用主要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和根系呼吸作用影响因子的研究,有助于准确地评估全球碳收支.本文从气候、土壤、植被及地表覆被物、大气CO2浓度、人为干扰等方面综述了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和根系呼吸作用的主导影响因子,指出这些影响因子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和根系呼吸作用,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各影响因子的地位和作用会随时空尺度变化发生相应改变.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未来土壤呼吸作用的研究重点.
    根-土界面镉的生态化学行为与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金彩霞, 周启星, 孙瑞莲, 任丽萍
    2005, 16(8):  1553-1557. 
    摘要 ( 1367 )   PDF (293KB) ( 549 )  
    根-土界面是物质交换最频繁的特殊微型生态区域,其pH、Eh和根系分泌物是决定这个微域环境性质变化的三大重要因素,其对镉(Cd)等重金属的吸收、转化和迁移等生态化学行为及毒理效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十几年来有关Cd在根-土界面pH、Eh和根系分泌物变化影响下的生态化学行为、根-土界面Cd的生态毒理效应(包括微生物生态毒理效应和酶的生态毒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就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科学问题提出了建议.
    水处理絮凝剂研究与应用进展
    刘睿, 周启星, 张兰英, 王兵, 孙丕武
    2005, 16(8):  1558-1562. 
    摘要 ( 1552 )   PDF (285KB) ( 1216 )  
    水处理絮凝剂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传统絮凝剂,到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再到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从简单的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到合成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再到基于生态安全性的天然改性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从单纯的无机或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到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从化学絮凝剂,再到具有生态安全性能的生物絮凝剂.为了促进水处理絮凝剂的迅速发展和实际应用,本文综述了水处理絮凝剂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重点对化学和微生物两大类絮凝剂分别阐述了其特点以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尤其是针对目前我国絮凝剂研究与开发应用中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氮和磷在饲养-堆腐环中的循环率及有机肥料养分利用率
    宇万太, 关焱, 李建东, 张璐, 马强
    2005, 16(8):  1563-1565. 
    摘要 ( 1401 )   PDF (189KB) ( 467 )  
    红树林细菌Rhodococcus ruber1K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研究
    李魁晓, 顾继东
    2005, 16(8):  1566-1568. 
    摘要 ( 1403 )   PDF (369KB) ( 307 )  
    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耐低磷特性研究
    申时全, 曾亚文, 普晓英, 杜娟, 李绅崇
    2005, 16(8):  1569-1572. 
    摘要 ( 1383 )   PDF (228KB) ( 415 )  
    小球藻细胞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对啤酒酵母的生理效应
    胡开辉, 周山勇
    2005, 16(8):  1573-1576. 
    摘要 ( 1393 )   PDF (538KB) ( 570 )  
    最大或然数法在光合细菌计数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崔战利, 王萍萍, 王秋菊
    2005, 16(8):  1577-1580. 
    摘要 ( 1727 )   PDF (244KB) ( 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