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先明, 左德鹏, 李佩君, 等. 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1, 41(1): 16-23 [2] 姜琳, 冯文兰, 郭兵. 雅鲁藏布江流域近13年植被覆盖动态监测及与降水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11): 1610-1619 [3] 侯雅琳, 韩广轩, 朱连奇, 等. 模拟降雨量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5): 1260-1266 [4] 张瑶, 孙君瑶, 李伟. 雅鲁藏布江流域不同海拔梯度下消落区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 生物多样性, 2024, 32(5): 84-98 [5] 高志友, 王小丹, 尹观. 雅鲁藏布江径流水文规律及水体同位素组成. 地理学报, 2007, 62(9): 1002-1007 [6] 左德鹏, 韩煜娜, 徐宗学, 等. 气候变化对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动态的影响机制. 水资源保护, 2022, 38(6): 1-8 [7] 李红英, 张存桂, 汪生珍, 等. 近40年青藏高原植被动态变化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生态学报, 2022, 42(12): 4770-4783 [8] 王涛, 赵元真, 王慧, 等. 基于GIMMS NDVI的青藏高原植被指数时空变化及其气温降水响应. 冰川冻土, 2020, 42(2): 641-652 [9] 付新峰, 杨胜天, 刘昌明. 雅鲁藏布江流域NDVI变化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地理研究, 2007, 26(1): 60-66 [10] 赵玉萍, 张宪洲, 王景升, 等. 1982年至2003年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资源科学, 2009, 31(11): 1988-1998 [11] 陈斌, 李海东, 曹学章, 等. 基于SPOT-VGT NDVI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动态变化. 山地学报, 2016, 34(2): 249-256 [12] 刘湘伟. 雅鲁藏布江流域水文气象特性分析. 博士论文. 北京: 清华大学, 2015 [13] 徐宗学, 孟翠玲, 巩同梁, 等. 西藏自治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 162-170 [14] 王堰, 李雄, 缪启龙. 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干旱区地理, 2004, 27(1): 41-46 [15] 袁雷, 杜军, 周刊社. 西藏怒江河谷流域NDVI变化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草业科学, 2010, 27(8): 52-58 [16] 韩炳宏, 周秉荣, 颜玉倩, 等. 2000—2018年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分析. 草地学报, 2019, 27(6): 1651-1658 [17] 孔冬冬, 张强, 黄文琳, 等. 1982—2013年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变化及气象因素影响. 地理学报, 2017, 72(1): 39-52 [18] 鲍艳, 王玉琦, 南素兰, 等. 动态植被模型对青藏高原植被的模拟检验. 高原气象, 2023, 42(2): 333-343 [19] 李霞, 张乐艺, 吴晨. 基于GEE和地理探测器的河南省不同流域植被变化及影响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7): 1887-1896 [20] 和彩霞, 靖娟利, 边占新, 等. 1982—2015年西南岩溶区NDVI时空变化及未来变化趋势.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3, 43(2): 260-268 [21] 郭富印, 刘晓煌, 张文博, 等. 2000—204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生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现代地质, 2024, 38(3): 599-611 [22] 靖娟利, 邓棋方, 和彩霞, 等. 1999—2019年西南喀斯特地区NDVI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 水土保持研究, 2023, 30(3): 232-239 [23] 卢帅, 张晓凡, 向莹, 等. 2000—2020年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2024, 44(2): 302-311 [24] 张永成, 冯雨晴, 陈康, 等. 1982—202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5, 48(1): 78-86 [25] 刘军会, 高吉喜, 王文杰.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山地学报, 2013, 31(2): 234-242 [26] 王振波, 李嘉欣, 郭义强, 等. 青藏高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模式: 以拉萨河流域为例. 生态学报, 2019, 39(23): 8966-8974 [27] 张晗, 陈安, 李景吉, 等. 2010—2019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以拉林铁路段为例. 地球与环境, 2021, 49(6): 635-6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