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土壤有机碳转化与稳定研究进展
    杨阳, 王宝荣, 窦艳星, 薛志婧, 孙慧, 王云强, 梁超, 安韶山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 111-123.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1.011
    摘要1393)      PDF(pc) (2449KB)(760)    收藏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明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与稳定机制是深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近年提出的“土壤微生物碳泵”理论,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初始来源,微生物同化产物也是土壤稳定有机碳库的重要贡献者,对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由于植物残体分解过程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参与分解过程的微生物种群的高异质性,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体向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稳定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本文阐述了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体定量的表征方法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稳定机制,探讨了植物和微生物源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及其在土壤有机碳积累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期为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土壤微生物碳泵概念体系2.0
    朱雪峰, 孔维栋, 黄懿梅, 肖可青, 罗煜, 安韶山, 梁超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 102-11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1.018
    摘要870)      PDF(pc) (892KB)(480)    收藏
    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元素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土壤健康、粮食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土壤微生物同化代谢产物对土壤碳储存与有机质维持的贡献不容忽视。近年来,以微生物代谢和死亡残体生成过程为核心提出的土壤微生物碳泵概念体系得到了广泛关注,它主要描述了以土壤异养微生物代谢为驱动的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稳定化过程,是目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存的重要机制体系与研究热点。本文对该体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引入自养微生物固碳通道与结合土壤矿物碳泵概念的土壤微生物碳泵概念体系2.0,以期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微生物介导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与固持机制,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油松和刺槐纯林及混交林根系分布特征
    郭钰, 姚佳峰, 董媛, 闫珏, 杨南, 冯泳翰, 魏曦, 梁文俊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11): 2881-288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11.008
    摘要653)      PDF(pc) (2816KB)(120)    收藏
    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人工油松林、刺槐林及油松×刺槐混交林为对象,分析不同林型下油松和刺槐根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中油松、刺槐的总根生物量密度提高75%以上;油松根系主要分布于浅层(0~40 cm),刺槐根系集中在较深层次(40~80 cm)。在不同径级的根系中以细根为主,细根的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密度表现为混交林中刺槐>混交林中油松>刺槐纯林>油松纯林,细根的根生物量密度表现为混交林中油松>混交林中刺槐>油松纯林>刺槐纯林;在垂直剖面上,油松纯林、刺槐纯林及混交林中油松、混交林中刺槐的总根生物量、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林型下油松、刺槐的细根根长密度、根生物量密度和总根长密度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及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总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含水量及全氮呈显著正相关。油松和刺槐纯林及混交林的根系分布呈现出不同的规律,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的根系生物量及其土壤养分、水分含量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森林生态系统碳汇: 概念、时间效应与提升途径
    朱教君, 高添, 于立忠, 杨凯, 孙涛, 卢德亮, 刘志华, 楚瀛东, 张金鑫, 滕德雄, 朱苑, 孙一荣, 王绪高, 王高峰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9): 2313-2321.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9.025
    摘要650)      PDF(pc) (2007KB)(38)    收藏
    工业革命以来,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CO2),导致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在减少碳排放和清除大气中CO2等方面做了各种努力。2020年9月我国政府郑重承诺: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根据目前已有预测结果,至2060年碳中和时,在化石能源使用、生产、生活所有排放均达到最低条件下,我国不得不排放的CO2约为目前排放总量的1/4,这些碳排放主要由生态系统吸收;即便达到碳中和,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增加的约140 ppm CO2仍然需要由生态系统清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碳汇能力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80%以上;但是,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长周期性、复杂性与动态变化性,生态系统碳汇存在基本概念不清、时间效应不明等问题,导致森林碳汇能力提升技术受限、碳汇交易市场混乱等诸多问题。为此,本文首先从光合作用吸收CO2固定在植物体内的过程,梳理了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概念,结合地上-地下过程,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形成机理。其次,分析了依赖时间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变化过程,讨论了森林碳汇的时间效应,建议在尚未明确碳汇对缓解气候变化的时间效应前,使用“吨-年”(t-year)计量碳汇,并将3~6个月作为碳汇的最小计量时间(即,当年固碳的开始)。第三,明确了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主要途径:最大限度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土壤碳储量等);尽量延长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维持时间,即降低“临时碳汇”(固定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一定时间内重新排放到大气中),增加“持久碳汇”(森林生态系统从大气中清除CO2,并在一定时间内不再排放到大气中;根据《巴黎协定》相关内容,碳汇计量的上限时间为2100年);推广维持持久碳汇的措施(用木材取代钢筋、水泥、塑料等,减少林火等干扰排放,将森林生物质以“生物炭”形态固定下来等)。最后,提出发展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技术的“气候智慧林业(climate-smart forestry)”,以期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2种木本植物凋落叶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李澳归, 蔡世锋, 罗素珍, 王小红, 曹丽荣, 王雪, 林成芳, 陈光水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1153-116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05
    摘要634)      PDF(pc) (2137KB)(784)    收藏
    为揭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叶碳(C)、氮(N)和磷(P)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测定了福建省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内62种主要木本植物凋落叶C、N和P含量,分析叶习性(常绿、落叶)、生活型(乔木、小乔木或灌木)以及主要科之间凋落叶化学计量的差异,通过Blomberg's K衡量系统发育信号,分析了科水平分化时间与凋落叶化学计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62种木本植物凋落物C、N、P含量分别为405.97~512.16、4.45~27.11和0.21~2.53 g·kg-1,C/N、C/P和N/P分别为18.6~106.2、195.9~2146.8和3.5~68.9。常绿树种凋落叶P含量显著低于落叶树种,C/P和N/P显著高于落叶树种,二者之间的C、N含量和C/N无显著差异;乔木与小乔木或灌木之间的化学计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系统发育对凋落叶C、N含量和C/N有显著影响,对P含量、C/P和N/P无显著影响。科水平分化时间与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C/N呈显著正相关。壳斗科凋落叶倾向于高C、N含量、C/P和N/P,低P含量和C/N;无患子科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与全球尺度相比,亚热带地区凋落物具有高C、N含量和N/P,以及低P含量、C/N和C/P的特征;受系统发育的影响,进化较古老的树种凋落叶具有较低的N含量和较高的C/N;凋落叶之间的化学计量差异不受生活型的影响;不同叶习性树种之间的P含量、C/P和N/P差异显著,但整体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利用合成菌群促进作物健康: 进展与展望
    翁凌胤, 栾冬冬, 周大朴, 郭庆港, 王光州, 张俊伶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3): 847-857.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3.028
    摘要511)      PDF(pc) (1007KB)(167)    收藏
    作物健康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及粮食安全。目前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化肥和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提升作物健康水平,但长期过度使用会破坏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产品安全风险,亟需创制高效且环境友好的绿色投入品。作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根际微生物组与作物健康密切相关,明确核心功能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以及植物-微生物的相互关系是深入挖掘有益微生物潜力、保证和维持作物健康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激发土著微生物发挥功能仍存在一定限制。合成菌群是人为地将两种或多种具有不同分类和遗传特征及功能特性的微生物进行组合,因菌群兼具多样性及稳定性的优势,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体健康、环境治理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在促进作物健康方面也具备巨大潜力。本文阐释了合成菌群的概念及研究现状,解析了菌群构建原则及方法,并从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提高抗胁迫能力等方面总结了合成菌群促进作物健康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利用合成菌群提升作物健康水平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吴思炫, 高复云, 张锐澎, 苏浩, 姚槐应, 范雪莲, 李雅颖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9): 2585-259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9.028
    摘要438)      PDF(pc) (750KB)(103)    收藏
    番茄在中国设施蔬菜产量中高居首位,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青枯病是危害番茄产业发展的重要病害,由青枯雷尔氏菌侵染引起,其病原菌能够在土层深处长时间存活并进行转移,化学防治效果有限,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及品质。本文介绍了番茄青枯病的特征及病原菌种类,从植物源杀菌剂、农用抗生素、生防菌、噬菌体等方面系统综述了生物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这些生物防治措施的原理、应用现状,同时,对相应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改进的措施,认为开发出以微生态调控为基础的环保、高效生物防治新体系将是未来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大兴安岭北部不同树种径向生长对气温突变的响应
    邱杨, 王兆鹏, 张冬有, 李祥友, 罗陶然, 王新瑞, 李琳琳, 赵悦如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11): 2933-2941.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11.001
    摘要436)      PDF(pc) (3409KB)(6)    收藏
    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北部满归地区主要建群树种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基于树木年代学的方法,构建树轮宽度标准年表,研究两个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的限制,与前一年10月和当年3月、5—8月的均温呈显著负相关。樟子松径向生长受温度和降水的共同作用,与当年5月降水和前一年10月、当年5—9月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利用Mann-Kendall检验分析满归地区1960—2021年气温数据,发现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升温突变。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在气温突变前后均呈下降趋势,气温突变后其径向生长的下降趋势略微增强。樟子松径向生长变化明显,气温突变前呈下降趋势,气温突变后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对气温响应有所增强,与当年5月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滑动相关分析表明,随着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敏感性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樟子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敏感性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饮用水中新污染物的来源、风险评估和防控治理的研究进展
    李林云, 段宇婧, 侯捷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12): 3447-345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12.029
    摘要434)      PDF(pc) (1987KB)(137)    收藏
    随着各类化学品大量生产和使用,内分泌干扰物、全氟化合物、抗生素和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在环境中不断被检出,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扩散至水环境中,给饮用水安全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在总结饮用水中新污染物污染现状、来源和归趋的基础上,探讨了饮用水中新污染物的风险评估,并对饮用水中新污染物治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建议和展望,旨在促进公众对饮用水中新污染物的认知,并为饮用水中新污染物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凋落物输入对森林土壤有机碳转化与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郭晓伟, 张雨雪, 尤业明, 孙建新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9): 2352-2361.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9.033
    摘要420)      PDF(pc) (968KB)(21)    收藏
    土壤有机碳的周转和稳定过程与凋落物输入的性质密切相关。由于凋落物分解的复杂性以及森林土壤的高度异质性,土壤矿物、微生物以及环境因子如何协同调控凋落物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稳定,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本文综述了以微生物代谢和有机碳转化为核心的“微生物效率-基质调控概念框架”以及最新提出的“微生物碳泵”和“矿物碳泵”理论在森林土壤有机碳转化和稳定中的研究进展,强调了区别于土壤“有机-无机交互”作用的“有机-有机交互”作用在土壤有机碳累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阐述了如何基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探索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稳定过程,以期为森林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与研究展望
    王绪高, 吕晓涛, 郗凤明, 刘志华, 梁宇, 高添, 孙涛, 于大炮, 王超, 马强, 梁超, 郑甜甜, 王娇月, 尹岩, 焦珂伟, 刘波, 朱教君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9): 2322-2337.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9.006
    摘要417)      PDF(pc) (2326KB)(21)    收藏
    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措施之一。东北地区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核心贡献区,厘清该区碳汇现状及未来变化特征对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从碳汇时空格局、碳汇驱动机制、增汇技术与潜力评估等方面,综述了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的进展。由于数据来源与研究手段不同,东北陆地碳汇计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森林碳汇估测结果差异较大(0.020~0.157 Pg C·a-1)。碳汇功能取决于植物-土壤-大气界面之间的碳交换过程,但对于东北地区不同时空尺度下碳汇提升的关键路径尚不清晰。提升陆地生态系统质量是东北地区固碳增汇的关键与核心,但由于不同生态系统有其独特的时空变化特征,亟待建立适合“双碳”目标下的多生态系统协同的固碳增汇技术体系。未来研究需发展融合多源数据与多尺度技术手段的碳汇精准计量体系,准确评估东北陆地碳汇功能与增汇潜力,聚焦碳汇功能的多尺度驱动机制,创新发展适合东北陆地生态系统协同提升的增汇技术体系,并开展增汇技术示范,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城市绿色空间公平研究: 缘起、进展与启示
    陈阳, 荆欣, 马仁锋, 王雪琪, 李冠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7): 2006-201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7.019
    摘要411)      PDF(pc) (2206KB)(79)    收藏
    城市绿色空间公平聚焦不同社会群体能否平等共享绿色福祉,是环境正义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空间公平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其概念内涵、测度技术、现象、机制和调控等多维进展,并提出研究深化的启示。绿色空间公平研究源于环保社会运动和环境正义研究,经历了话题收敛与理论演绎的多层次演进。绿色空间公平内涵多元,但分配平等是核心;绿色空间公平测度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框架,其空间尺度问题是关键;由于中西方城市特质、发展阶段、制度背景等差异,绿色空间公平现象特征和影响机制有所差异;对绿色空间公平的调控可归纳为绿色分配公平、社会承认正义、程序正义导向3类对策。未来可以从绿色空间公平的多层次实践逻辑、精细化测度技术、中国化机制解释、差异化对策仿真等方面深化研究。社会发展赋予绿色空间公平更多的现实任务与理论逻辑,迫切要求厘清绿色空间公平研究进展,支撑研究深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辽宁省入侵植物曼陀罗的生境适宜性评价——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
    王子文, 尹进, 王星, 陈越, 毛子昆, 蔺菲, 巩宗强, 王绪高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1272-128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17
    摘要404)      PDF(pc) (2613KB)(303)    收藏
    曼陀罗作为辽宁省一种主要的入侵植物,入侵成功后难以清除,对当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形成较大的威胁。为了评价曼陀罗在辽宁省的生境适应性,我们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库查询等方式收集了曼陀罗在辽宁省的地理分布数据,利用Biomod2组合模型研究曼陀罗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变量。结果表明: 由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增强回归模型(GBM)、随机森林模型(RF)、最大熵模型(MaxEnt)4个模型组成的组合模型的模拟效果良好。将曼陀罗的适生区分为高、中、低和不适生区,高适生区主要分布于辽宁省的西北部和南部,面积约为3.81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5.8%;中适生区主要分布于辽宁省的西北部和中部,面积约为4.1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8.3%。坡度和土壤表层(0~30 cm)黏土含量对曼陀罗生境适宜性的影响最大,曼陀罗的适宜性随着坡度和土壤表层黏土含量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未来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曼陀罗的总适生区均呈现扩张趋势,在锦州、盘锦、葫芦岛、丹东等地适宜性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江西官山亚热带森林近地表和土壤温度的海拔梯度变化及其季节动态
    王芳, 卢尧舜, 张昭臣, 陈琳, 杨永川, 张宏伟, 王潇然, 舒丽, 商晓凡, 刘鹏程, 杨清培, 张健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1161-116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19
    摘要398)      PDF(pc) (2233KB)(438)    收藏
    温度直减率作为反映温度沿海拔变化程度的参数,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众多生态过程的重要指标。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流层或近地表温度,而土壤温度作为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过程的重要因子,其垂直变化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基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0~1300 m海拔范围内的12个亚热带森林样点2018年9月—2021年8月林下近地表(地上15 cm)和土壤温度(地下8 cm)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计算近地表和土壤的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直减率和积温递减率,并分析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 研究区近地表年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的直减率分别为0.38、0.31、0.51 ℃·(100 m)-1,三者差异较大,而土壤的三者变化较小,分别为0.40、0.38、0.42 ℃·(100 m)-1;除最低温直减率,近地表和土壤的温度直减率均无显著季节差异。近地表最低温直减率在春、冬季节较大,而土壤最低温直减率在春、秋季节较大;近地表和土壤积温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5 ℃积温递减率分别为163和179 ℃·d·(100 m)-1,且相同海拔的土壤≥5 ℃积温持续天数均较近地表长15 d左右。近地表和土壤温度沿海拔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规律,与近地表温度相比,土壤较强的缓冲能力使得土壤温度及其直减率的季节差异较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宁南山区人工混交林叶片-凋落物-细根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李欣阳, 张娟娟, 周建云, 陈萌, 李明, 张旭, 赵妍, 曹扬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11): 2889-2897.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11.009
    摘要384)      PDF(pc) (2781KB)(37)    收藏
    宁夏南部山区是黄土高原的典型代表区域,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营造的大面积纯林出现可利用养分不足、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而营造混交林被认为是提高人工林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宁南山区刺槐+云杉混交林、刺槐+山杏混交林、刺槐纯林、山杏纯林为对象,基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与方法,通过测定植物叶片、凋落物和细根的C、N、P含量,揭示不同人工林的养分循环特征。结果表明: 4种林型中各树种的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刺槐+云杉混交林中云杉叶片C含量最高,刺槐+山杏混交林中刺槐叶片N、P含量最高,混交林中刺槐和山杏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各自纯林。刺槐纯林与其混交林之间的凋落物量以及凋落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无显著差异;山杏纯林凋落物量显著高于混交林,而凋落物C含量显著低于混交林。4种林型的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其中,刺槐+山杏混交林的总细根生物量最高,刺槐+山杏混交林的细根N含量和N∶P值高于刺槐纯林和山杏纯林。刺槐+山杏混交林叶片与细根间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刺槐+云杉混交林叶片与凋落物间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与细根间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山杏纯林凋落物与细根间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宁南山区混交林养分模式优于纯林,刺槐+山杏的混交造林模式最佳,混交造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东北地区帽儿山种源实验林区不同种源水曲柳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
    杜英军, 李士杰, 王丽, 杨帅, 贾欣萤, 田广宇, 曾凡锁, 辛颖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5): 1159-116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5.004
    摘要383)      PDF(pc) (4462KB)(42)    收藏
    为揭示不同种源水曲柳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采用树木年轮学方法,构建了帽儿山种源试验林内来自20个种源地的水曲柳标准年表,分析不同种源水曲柳径向生长的差异以及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20个种源水曲柳年表整体变化趋势基本相似,而生长幅度存在差异,其中带岭、露水河和三岔子3个种源水曲柳径向生长均值最大。20个种源水曲柳径向生长均与当年7月最高温呈显著正相关。除辉南外,水曲柳径向生长均与当年7月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方正、临江和露水河等14个种源水曲柳径向生长与当年8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水曲柳径向生长均受到生长季温度与降水的制约。干旱胁迫下不同种源水曲柳径向生长存在差异,汪清、带岭和海林种源有更强的抵抗干旱的能力,而弯甸子、沾河和兴隆种源水曲柳在干旱后具有较好的恢复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结构与碳储量的关系
    吴登瑜, 窦啸文, 汤孟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8): 2029-203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8.015
    摘要370)      PDF(pc) (3452KB)(77)    收藏
    以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将树种分成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优势树种与非优势树种3对树种组,分析每对树种组的单木碳储量差异、碳储量的直径分布和树高分布规律,应用V_Hegyi竞争指数、全混交度和聚集指数分析空间结构与单木碳储量的关系,旨在揭示针阔混交林结构与碳储量的关系,为森林固碳增汇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优势树种和非优势树种的平均单木碳储量分别为57.7和87.4 kg、54.6和74.7 kg、67.4和48.1 kg,常绿树种单木碳储量显著低于落叶树种,阔叶树种单木碳储量显著低于针叶树种,优势树种单木碳储量显著高于非优势树种。各树种组的碳储量直径分布和树高分布均服从正态分布;单木碳储量与V_Hegyi竞争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且符合幂函数分布;单木碳储量与全混交度和聚集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均符合线性函数关系,不同空间结构对单木碳储量的影响方向均具有一致性。针阔混交林结构对单木碳储量具有显著影响,在森林固碳增汇经营中,应调控不合理的森林结构,促进其向顶极群落演替,以提高森林碳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中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卫信, 申智锋, 赵灿灿, 马子鹤, 杨安, 邵元虎, 赵杰, 傅声雷
    应用生态学报    2024, 35 (5): 1435-144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405.029
    摘要368)      PDF(pc) (2430KB)(53)    收藏
    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影响的地表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基础。中国的土壤动物研究已走过70余春秋, 在土壤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地理分布格局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土壤动物生态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学——作为土壤动物地理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联系桥梁, 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土壤动物地理学研究可分为4个维度: 1) 土壤动物群落表观特征的时空格局;2) 土壤动物群落食性与习性等群落内在特征的时空格局;3) 土壤动物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互作关系的时空格局;4) 土壤动物相关或调控的关键生态过程的时空格局。传统的土壤动物地理学研究以土壤动物本身及其地理分布为焦点, 为使其能更直接地与生态系统服务相联系, 建议: 1) 从纯粹的生物地理学研究转向土壤动物群落相关或主导的重要“关系”和“生态过程”的时空格局研究;2) 拓展土壤动物地理学研究的时空尺度;3) 探究多尺度-多因子-多过程土壤动物相关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4) 构建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学研究的标准参照系。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学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土壤动物群落“生态位”变化规律, 实现对土壤动物群落及其生态功能的精准调控, 进而服务于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福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玉米/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顾嘉诚, 王文敏, 王振, 李鲁华, 蒋贵菊, 王家平, 程志博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11): 3030-303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11.015
    摘要361)      PDF(pc) (1205KB)(81)    收藏
    为了探究玉米/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磷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玉米和大豆单作与间作模式中土壤磷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提高根际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微生物生物量磷和地上部生物量,其中速效磷的提高主要与酶浸提磷和盐酸浸提磷含量的提高有关。各处理根际土壤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优势菌属均为类诺卡氏属、红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和节杆菌属,其中变形菌门和鞘氨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最高;间作玉米根际土壤变形菌门和鞘氨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单作,间作大豆根际土壤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较单作显著增加。土壤理化指标和有效性磷组分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关系密切。表明玉米/大豆间作能通过改变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来影响根际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垂直绿化的建筑节能与室外降温效应研究进展
    潘澜, 郑晓娜, 罗霜, 毛会军, 孟庆林, 陈锦睿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10): 2871-288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10.020
    摘要352)      PDF(pc) (481KB)(80)    收藏
    垂直绿化系统是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可持续方案,也是实现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系统归纳了垂直绿化系统热效应的4个主要的影响机理,即遮阳作用、蒸散作用、隔热作用和控风作用,阐明垂直绿化对建筑降温节能的影响,并分析垂直绿化对植物冠层和周围空气的降温效应以及对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最后,基于已有的垂直绿化热效应研究,提出未来垂直绿化研究的重点方向,旨在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的进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